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1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2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3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4页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二模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一、语文知识积累(1-2题,共9分)

1.(6分)用诗文原句填空。

(1)兼葭萋萋,。(《诗经•兼葭》)

(2)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天接云涛连晓雾,o(李清照《渔家傲》)

(4)大道之行也,o(《礼记》)

(5)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请你引用两句古诗词,激励自己此

时此刻坚定信心,从容答题。(本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诗句:_______

2.(3分)小永发现诗文文题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送友人”。请你从下

列文题中再集出一副对联:(上联),(下联)。(填序号)

①定风波

②出师表

③满江红

④观沧海

⑤诫子书

⑥龟虽寿

二、阅读(3-6题,共61分)

3.(15分)最近这段时间,“地摊经济”成为热词。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重回烟火气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地摊经济”shuai先复苏,拉动了就业,

也带回了城市的烟火气。6月2日,支付宝微博披露,目前全国已有1200万个小店和路

边摊,5月流水收入超出2022年同期,实现“V”字反弹。

不必邙言,地摊经济因门槛低、秩序差,势必产生散乱、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其

曾经被严肃监管甚至取di的重要原因。然而,恰恰是这种低门槛性,才扩大了民众的参

与范围。而秩序上的乱,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则意味着丰富、充实和活力,是经济生活

的真实呈现。所以,它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至今仍可以从《清明上

河图》中意见。

(选自《南方周末》2022年6月3日版,有删改)

【材料二】

地摊经济在城市商业,市场供应,城市风景等方面起到很大

作用,但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理性反应,无疑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了降温。

地摊经济若不加管理,将会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老地摊经营者基本上已将

城市有利益的公共空间瓜分完毕,他们不允许新加入者与其争利。一旦外来摊贩没有及

时退出,极易引起街头冲突,竞争将更加惨烈。地摊经济“火了”之后,摊位转卖的现

象将更加常见,这将为今后的城市治理埋下隐患。

(选自《凤凰网》2022年6月9日,有删改)

【材料三】

(g—)

(1)任选一种字体临写材料一的标题。

重回烟火气

临写:________

(2)阅读材料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shudi先

②厚言________

③取di______

④颊见________

(3)材料二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基检当的一项是

A.保障点缀激活

B.激活保障点缀

C.点缀保障激活

D.激活点缀保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有的大城市对“地摊经济”持理性反应的原因。

(5)材料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水浒传》中某个经典情节画的配图。图中人物从街市

转到人来人往的桥头,是为了将自己随身的物品卖个好价钱。他是谁?他为何要卖掉此

物?

4.(17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

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

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刘义庆

阮步兵啸,呼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感共传说。阮籍往观,见

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前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

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信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

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

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题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信然:屹然不动。

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

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网数百步

②樵伐者建共传说

③籍登岭班之

④顾看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

要说明。

5.(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画猫的孩子

[日]小泉八云

①很久以前,日本的小乡村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妻。他们生了好几个孩子,供给他们吃喝

很不容易。大儿子身强力壮,14岁时就成了父亲的帮手,几个小女儿几乎刚学会走路就

成了母亲的帮手。但最小的儿子不像是干重活的料。他非常聪明,比哥哥姐姐都聪明,

但身子弱,个子小。他的父母不想要他种地,于是把他送到村子的庙里,请那儿的老和

尚收他做徒弟。

②到了庙里,老和尚问了他几个难题。孩子答得很让人满意,老和尚便收了他。师傅的

传授孩子领会很快,而且相当听话。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喜欢在诵经的时候画猫。只要

师傅不在,他就画猫,在经书的边缘上画,墙上画,柱子上画,屏风上画。好几次师傅

叫他别画,但他忍不住要画。他有所谓的“画家天赋”,所以不宜当和尚--当个好和尚

应该攻读经文。

③有一天,他在纸屏风上画了好几只活灵活现的猫。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

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

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孩子不明白师傅说的“靠小不靠大”是什么意思,

又不敢问师傅,只好拜别。

④离开庙,他觉得非常难过,不知怎么办好。如果回家,父亲准会责怪他不听师傅管教,

所以不敢回。他忽然想起12里外的邻村有一座大庙,那儿有好几个和尚,便决心投奔,

请他们收作徒弟。

⑤其实那座大庙已经关闭,但孩子并不知道。原来,庙里出了妖怪,把和尚吓跑了,占

了那地方。后来有几个胆大的武士夜晚想去庙里除妖,但没有一个生还。夜里有灯,据

说是妖怪点的,专为引诱过往行人投宿。

⑥这些事孩子没有听说,所以他只往那村里走,指望和尚收留。进村以后天黑了,村里

的人都已入睡,但他看到山上有座大庙,庙里还有灯光。孩子一直往大庙走,敲敲门,

里面没有动静。他敲了又敲,还是不见人开门。于是他轻轻一推,高兴地发现门没有拴,

便走了进去.看到点了一盏灯,但是没有和尚。

⑦他以为过一会儿和尚会来,就坐下等着。这时他才看到庙里到处是厚厚一层灰,蜘蛛

结满了网。但是他惊喜地发现这儿有几块大白屏风,虽然他已经走累了,但马上擦拭打

扫,找砚台,研好墨,在上面画起猫来。

⑧他在屏风上画了许许多多猫以后,瞌睡上来了。正要躺在一幅大屏风旁睡,突然想起

师傅的话:靠小不靠大。寺庙很大,他孤身一人,想起这话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尽管他

还猜不透这句话的意思。他决定找个“小”地方睡觉。他看到有个小柜子,门是推拉的,

钻进去,把门关上,躺下睡着了。

⑨到深更半夜,他被一阵大吵大闹的声音惊醒了--是厮打和尖叫的声音,可怕极了。

他躲在小柜子里,连从缝里瞧一眼都不敢,躺着一动不动,吓得气也不敢出。庙里的灯

忽然灭了,但那可怕的声音还在响着,而且越来越可怕,整个庙都震动了。过了很久,

庙里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孩子还不敢动弹。一直等到太阳照进了小柜的门缝里,他才从

躲藏的地方小心翼翼钻了出来。四下一看,先看到满地是血,后看到大殿当中躺着个大

老鼠精,比牛还大,原来就是那妖怪。

⑩老鼠精怎么丧了命呢?既不见人,也不见什么动物。突然,孩子发现头天晚上他画的

猫只只嘴上鲜血淋漓,这才明白妖怪是被他画的猫咬死的。这一来他也明白了师傅为什

么对他说“夜晚靠小不靠大”。

后来孩子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他画的猫,有的现在到日本的游客还能看到。

(选自《世界名作家小小说选译》,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孩子的经历角度补全下面的情节。

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不能干重活一,但是爱画猫一,但是不敢回家一走

到大庙很累了,一半夜妖怪来袭,但是幸运躲过一劫一最终成了大画家

(2)结合画线句,分析老和尚的形象特点。

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

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

(3)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6.(16分)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书虫的美味大餐

魏子剑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它

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

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

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

吃些什么呢?

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

实际上,衣鱼虫嗜好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食物,棉花、亚麻布、丝织品和人造纤维也是

它的食材,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也吃,所以它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因此得名

--衣鱼虫。

纸张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纸里面是有水分的,只不过成品纸的含水率极低,但衣

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古代造纸技术水平不高,书籍更容易受潮

或遭虫蛀,古人因此有晒书的传统。其实,书籍即便没有受潮,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

到大量的水。现代造纸因纸张种类不同,所以需水量有很大差异。仅就白纸系列来说,

消耗的水量也不同,如书写纸、拷贝纸、复印纸等,而1吨纸耗水20立方米左右就是很

高的了。

纸里面也有淀粉。纸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施胶和填料",“料”包括

很多东西,淀粉是其中很关键的原料之一,这也是衣鱼虫特别喜欢吃纸的原因。淀粉在

造纸中用作胶料,还可以使纸张光滑、易印、更耐磨和耐油脂,并且具有一定的干燥强

度。现代造纸技术会加入淀粉酶,厂方能够根据用量的多少控制纸浆黏度。

书籍里面的纸张含水,可以作为食物,有营养,还能避光,难怪衣鱼虫喜欢待在

书里面。假如衣鱼虫把一本书都蛀空吃光,它会饿死吗?不会的。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

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选自《知识窗》,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且做书虫

冯剑芳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韦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

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

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

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

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

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明亮的阳光透过天花板照在老人和他面前的书上。

这样一幅静默安详的画,法国学者译名为《啃书的老鼠》。这个短语在法语中是

贬义,那些整天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强迫自己大量阅览的博学者,就被比作“啃书的老

鼠”。但是,怎么能用“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

作“书虫”亲切可爱。

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外。

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随晚风摇曳,“满身凉露一天星”;随落花落在王

安石的衣襟上,“缓寻芳草得归迟”;栖息在西湖苏堤的梅树上,“不为繁华易素心”;在

董其昌的《兰》里,”习习香从纸上来”。

书虫跟着朱生豪“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

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

的飞蛾,因为“一团生的火焰,好过一千个死的灵魂”。

做个书虫真好!

(选自《知识窗》,2022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

吃书与用书

陶行知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

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

一换方向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

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

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教师要用书,三百六十行,

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被发现。好,我们把我们

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节选自《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概括说说书虫有哪些习性。

(2)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

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

(3)以上三则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用一首小诗作结。请你也写一首小诗作为材料二的结尾(诗体不限,不少于

四行)。

三、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50分)

7.(50分)请以“你一半,我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8.在欧洲的一个小村落里,有个叫喀迪丝的女采蜂人。她与半身不遂、几近全盲的妈妈相

依为命,依附野蜂为生。虽然生活艰辛,但是她依然恪守当地千百年来“你一半,我一

半”的采蜜规则,即每次采蜜的时候,采蜂人只拿走一半,留下一半给蜜蜂自己食用,

以便蜂群生存。就这样年复一年,生生不息。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触或思考?请自选角度,自主立意,自拟题目,

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2022年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中考语文二模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语文知识积累(1-2题,共9分)

1.(6分)用诗文原句填空。

(1)兼葭萋萋,白露未晞。(《诗经•兼葭》)

(2)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李清照《渔家傲》)

(4)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5)经典的古诗词可以为我们提供巨大的精神力量。请你引用两句古诗词,激励自己此

时此刻坚定信心,从容答题。(本卷中出现的诗句除外)

诗句: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

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

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

【解答】答案:

(1)白露未晞(注意“晞”的书写)

(2)何人不起故园情

(4)星河欲转千帆舞(注意“舞”的书写)

(4)天下为公

(5)示例: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注意“渠”的书写)

2.(3分)小永发现诗文文题可以两两配成绝妙的对联,如“赠从弟,送友人”。请你从下

列文题中再集出一副对联:⑷①(上联),②⑤(下联)•(填序号)

①定风波

②出师表

③满江红

④观沧海

⑤诫子书

⑥龟虽寿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本题考查对对联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内容必须结合示例的内容,形式

上与示例相对即可。以下六个备选项,必须找出两两形式相对,内容相近或一致的即可。

【解答】答案:

④①②⑤

二、阅读(3-6题,共61分)

3.(15分)最近这段时间,“地摊经济”成为热词。阅读下面三则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重回烟火气

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已有多个城市的“地摊经济”shuai先复苏,拉动了就业,

也带回了城市的烟火气。6月2日,支付宝微博披露,目前全国已有1200万个小店和路

边摊,5月流水收入超出2022年同期,实现“V”字反弹。

不必邙言,地摊经济因门槛低、秩序差,势必产生散乱、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其

曾经被严肃监管甚至取di的重要原因。然而,恰恰是这种低门槛性,才扩大了民众的参

与范围。而秩序上的乱,从另外一个层面看,则意味着丰富、充实和活力,是经济生活

的真实呈现。所以,它存在的价值不可否认。

地摊经济在中国有上千年的历史,这样的“人间烟火气”至今仍可以从《清明上

河图》中意见。

(选自《南方周末》2022年6月3日版,有删改)

【材料二】

地摊经济在城市商业,市场供应,城市风景等方面起到很大

作用,但北京、深圳等城市的理性反应,无疑给过热的地摊经济降了降温。

地摊经济若不加管理,将会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老地摊经营者基本上已将

城市有利益的公共空间瓜分完毕,他们不允许新加入者与其争利。一旦外来摊贩没有及

时退出,极易引起街头冲突,竞争将更加惨烈。地摊经济“火了”之后,摊位转卖的现

象将更加常见,这将为今后的城市治理埋下隐患。

(选自《凤凰网》2022年6月9日,有删改)

【材料三】

(g-)(0Z)

(1)任选一种字体临写材料一的标题。

重回烟火气

临写:重回烟火气

(2)阅读材料一,根据拼音写汉字,给加点字注音。

①shudi率先

②厚言hui

⑶取di缔

④)意见kui

(3)材料二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罩怆学的一项是B

A.保障点缀激活

B.激活保障点缀

C.点缀保障激活

D.激活点缀保障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有的大城市对“地摊经济”持理性反应的原因。

(5)材料三是人民美术出版社为《水浒传》中某个经典情节画的配图。图中人物从街市

转到人来人往的桥头,是为了将自己随身的物品卖个好价钱。他是谁?他为何要卖掉此

物?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材料围绕“地摊经济”进行了论述。分别考查了规范书写、字音字形、词语运

用、对材料内容的理解以及对名著故事情节的把握。

【解答】(1)本题考查规范书写。按课标要求:“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养成良好的

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所以本题书写要流畅整洁,内容正确,字迹工整美

观。

(2)本题考查字音字形。

①shudi--率先:带头;首先。

②讳言-hui:因有所顾忌而隐讳不说。

③di--取缔:行政机关依法令所行管理监督的行为。

④窥见--kui:暗中看出或觉察到。

(3)本题考查词语运用。

保障:保护(生命、财产、权利等),使不受侵犯和破坏;点缀:指衬托、装饰。主要表

示加以装饰,使事物变得更加好看的意思;激活:刺激有机体内某种物质,使其活跃地

发挥作用。文本这句话,地摊经济首先是对城市商业的“激活”,使其在城市商业中发挥

作用;激活后才能“保障”城市市场供应;最终在城市商业里成为一道“点缀”的风景。

所以“激活、保障、点缀”这三个词有层层递进的逻辑关系。

(4)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理解。材料一“地摊经济因门槛低、秩序差,势必产生散乱、

混乱的现象,这也是其曾经被严肃监管甚至取缔的重要原因”,说明地摊经济缺乏规范的

地摊经营秩序;材料二“地摊经济若不加管理,将会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说明地

摊经济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一旦外来摊贩没有及时退出,极易引起街头冲突,竞

争将更加惨烈……这将为今后的城市治理埋下隐患”说明摊位转卖为今后城市治理埋下

隐患。

(5)本题考查名著故事情节。从题文“《水浒传》中某个经典情节画的配图。图中人物

从街市转到人来人往的桥头,是为了将自己随身的物品卖个好价钱”,以及图片中手握刀

的情景,我们可得出这是杨志卖刀的情节。杨志卖刀是施耐庵小说《水浒传》中的重要

情节。它主要讲的是杨志丢失押送的花石纲后,丢了官职,他回京后,为补官职,上下

打点,花光银两,被高太尉赶出殿帅府后,因身上没钱,只好卖掉祖传宝刀,卖刀途中

遇到了恶霸牛二。牛二百般刁难,杨志忍无可忍,便一刀杀了牛二,到官府自首。该图

正是杨志为筹措前往别处安生的路费,从街市转到人来人往的桥头,变卖祖传宝刀。

答案:

(1)重回烟火气。

(2)①率;②hui;③缔;④kul。

(3)B

(4)缺乏规范的地摊经营秩序;扰乱长期形成的分利秩序;摊位转卖为今后城市治理埋

下隐患。

(5)杨志。杨志丢失押送的花石纲后,丢了官职,他回京后,为补官职,上下打点,花

光银两,最终被高太尉赶出殿帅府。为筹措前往别处安生的路费,他只得变卖祖传宝刀。

4.(17分)阅读下面古诗文,完成问题

阮步兵①

[南朝]颜延之

阮公虽沦迹②,识密鉴亦洞③。

沉醉似埋照④,寓词类托讽。

长啸若怀人,越礼自惊众。

物故⑤不可论,途穷⑥能无恸。

【注】①阮籍,汉魏时人,曾任步兵校尉。②沦迹:埋没行踪。③洞:深刻。④埋照:

掩盖才华。⑤物故:世事。⑥途穷:阮籍有时驾车随意而行,走到没有路的地方,就痛

哭而归。

(选自《古诗今选》,上海古籍出版社)

阮步兵啸

[南朝]刘义庆

阮步兵啸,般数百步。苏门山中,忽有真人①,樵伐者呼共传说。阮籍往观,见

其人拥膝岩侧。籍登岭班之,箕踞相对。籍商略终古②,上陈黄、农玄寂之道,下考三

代盛德之美,以问之,传然③不应。复叙有为之教、栖神导气之术④以观之,彼犹如前,

凝瞩不转⑤.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籍复啸。意尽,退,还半岭许,

闻上啾然⑥有声,如数部鼓吹,林谷传响。顾看,乃向人啸也。

(选自《世说新语♦栖逸一》,人民教育出版社)

【注】①真人:道家称修真得道的人为真人。②终古:古昔、过往。③信然:屹然不动。

④栖神导气之术:道家修炼的方法,指精神凝定不散乱,导气养神。⑤凝瞩不转:目不

转睛的样子。⑥啾然:形容啸声悠长。

(1)品析诗中“似”“类”“若”三个词的表达效果。

(2)解释古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①呼数百步使……听到

②樵伐者豚共传说都

⑶籍登岭班之靠近

⑷顾看回头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籍因对之长啸,良久,乃笑曰:“可更作。”

(4)古文中,对于阮籍的发问和陈述,“真人”的态度如何?试分析其原因。

(5)如果请你根据以上诗文为阮籍写一篇小传,你会从哪几个方面来介绍他?请分点简

要说明。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参考译文:

阮步兵

阮籍虽然隐晦其踪迹,但是他的识鉴精密,对于时事有极敏锐的洞察力。

他沉湎于酒只是为了把自己的才识深自敛藏起来,写文章也是用隐晦的手法自表心迹。

阮籍的长啸好似怀念故人,他不受礼教束缚的言行让人惊异。

时事已到了不可评论的地步,穷途末路的时候怎能不让人痛哭呢?

阮步兵啸

步兵校尉阮籍吹口哨儿,声音能传一两里远。苏门山里,忽然来了个得道的真人,

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阮籍去看,看见那个人抱膝坐在山岩上;就登山去见他,两人伸

开腿对坐着。阮籍评论古代的事,往上述说黄帝,神农时代玄妙虚无的主张,往下考究

夏、商、周三代深厚的美德,拿这些来问他,那人仰着个头,并不回答。阮籍又另外说

到儒家的德教主张,道家凝神导气的方法,来看他的反应,他还是像原先那样,目不转

睛地凝视着。阮籍便对着他长长地吹了一个口哨儿。过了好一会儿,他才笑着说:“可以

再吹一次。”阮籍又吹了一次。待到意兴已尽,便退下来,约莫回到半山腰处,听到山顶

上众音齐鸣,好像几部器乐合奏,树林山谷都传来回声。阮籍回头一看,原来是刚才那

个人在吹口哨儿。

【解答】(1)本题考查词语赏析。结合诗歌内容来分析词语的表达效果。“似”“类”“若”

三个词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是对阮

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行为的揣测与理解,塑造了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

点。

(2)本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含义,然

后结合句意来推断词语意思。

①句意为:声音能传一两里远。闻:使……听到。

②句意为:砍柴的人都这么传说。咸:都。

③句意为:就登山去见他。就:靠近。

④句意为:回头一看。顾:回头。

(3)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翻译。翻译文言文句子要尽量保持原文遣词造句的特点,直译

和意译相结合。句中重点词语有:因,于是。之,代词,指真人。乃,才•句意为:阮

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吹一次。”

(4)本题考查内容理解和概括。梳理语段内容,抓住相关语句分析概括即可。

(5)本题考查人物评价和语言表达能力。写人物小传要抓住人物的爱好和性格特点,由

材料内容“沉醉似埋照,寓词类托讽。长啸若怀人”可知,阮籍爱好喝酒、善于写诗、

喜欢长啸;在性格上,由''阮公虽沦迹”“越礼自惊众"''箕踞相对”可以看出阮籍隐而

不显、率真自然、不拘小节的性格特点。还可以结合典型事例来表现人物性格,例如:

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

(1)这三个字都有“似乎”“好像”的意思,表达出诗人对阮籍喝酒、写诗文、长啸等

行为的揣测与理解,表现出阮籍看似率真却隐而不显的性格特点。

(2)①使……听到;②都;③靠近;④回头;

(3)阮籍于是对着他长啸,过了许久,(他)才笑着说:“你可以再吹一次。”

(4)“真人”不搭理他。原因:“真人”正在全心修炼,不想被打扰;对阮籍的发问和陈

述不感兴趣,不能跟他产生共鸣。

(5)①爱好:喜爱喝酒,热衷写诗,喜欢长啸;②性格(特点):隐而不显,率真自

然,不拘小节;③典型事例:乙文中他与“真人”相对长啸的故事。

5.(13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问题。

爱画猫的孩子

[日]小泉八云

①很久以前,日本的小乡村有一对贫苦农民夫妻.他们生了好几个孩子,供给他们吃喝

很不容易。大儿子身强力壮,14岁时就成了父亲的帮手,几个小女儿几乎刚学会走路就

成了母亲的帮手。但最小的儿子不像是干重活的料。他非常聪明,比哥哥姐姐都聪明,

但身子弱,个子小。他的父母不想要他种地,于是把他送到村子的庙里,请那儿的老和

尚收他做徒弟。

②到了庙里,老和尚问了他几个难题。孩子答得很让人满意,老和尚便收了他。师傅的

传授孩子领会很快,而且相当听话。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喜欢在诵经的时候画猫。只要

师傅不在,他就画猫,在经书的边缘上画,墙上画,柱子上画,屏风上画。好几次师傅

叫他别画,但他忍不住要画。他有所谓的“画家天赋”,所以不宜当和尚--当个好和尚

应该攻读经文。

③有一天,他在纸屏风上画了好几只活灵活现的猫。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

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

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孩子不明白师傅说的“靠小不靠大”是什么意思,

又不敢问师傅,只好拜别。

④离开庙,他觉得非常难过,不知怎么办好。如果回家,父亲准会责怪他不听师傅管教,

所以不敢回。他忽然想起12里外的邻村有一座大庙,那儿有好几个和尚,便决心投奔,

请他们收作徒弟。

⑤其实那座大庙已经关闭,但孩子并不知道。原来,庙里出了妖怪,把和尚吓跑了,占

了那地方。后来有几个胆大的武士夜晚想去庙里除妖,但没有一个生还。夜里有灯,据

说是妖怪点的,专为引诱过往行人投宿。

⑥这些事孩子没有听说,所以他只往那村里走,指望和尚收留。进村以后天黑了,村里

的人都已入睡,但他看到山上有座大庙,庙里还有灯光。孩子一直往大庙走,敲敲门,

里面没有动静。他敲了又敲,还是不见人开门。于是他轻轻一推,高兴地发现门没有拴,

便走了进去。看到点了一盏灯,但是没有和尚。

⑦他以为过一会儿和尚会来,就坐下等着。这时他才看到庙里到处是厚厚一层灰,蜘蛛

结满了网。但是他惊喜地发现这儿有几块大白屏风,虽然他已经走累了,但马上擦拭打

扫,找砚台,研好墨,在上面画起猫来。

⑧他在屏风上画了许许多多猫以后,瞌睡上来了。正要躺在一幅大屏风旁睡,突然想起

师傅的话:靠小不靠大。寺庙很大,他孤身一人,想起这话心里开始害怕起来,尽管他

还猜不透这句话的意思。他决定找个“小”地方睡觉。他看到有个小柜子,门是推拉的,

钻进去,把门关上,躺下睡着了。

⑨到深更半夜,他被一阵大吵大闹的声音惊醒了--是厮打和尖叫的声音,可怕极了。

他躲在小柜子里,连从缝里瞧一眼都不敢,躺着一动不动,吓得气也不敢出。庙里的灯

忽然灭了,但那可怕的声音还在响着,而且越来越可怕,整个庙都震动了。过了很久,

庙里终于恢复了平静,但孩子还不敢动弹。一直等到太阳照进了小柜的门缝里,他才从

躲藏的地方小心翼翼钻了出来。四下一看,先看到满地是血,后看到大殿当中躺着个大

老鼠精,比牛还大,原来就是那妖怪。

⑩老鼠精怎么丧了命呢?既不见人,也不见什么动物。突然,孩子发现头天晚上他画的

猫只只嘴上鲜血淋漓,这才明白妖怪是被他画的猫咬死的。这一来他也明白了师傅为什

么对他说“夜晚靠小不靠大”。

后来孩子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他画的猫,有的现在到日本的游客还能看到。

(选自《世界名作家小小说选译》,商务印书馆,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从孩子的经历角度补全下面的情节。

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不能干重活f走进寺庙学做和尚,但是爱画猫f被老和尚赶

出庙门,但是不敢回家f走到大庙很累了,但是马上找砚台画猫f半夜妖怪来袭,

但是幸运躲过一劫一最终成了大画家

(2)结合画线句,分析老和尚的形象特点。

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

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

(3)第⑤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4)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了哪些启示?请分点概括。(至少两点)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文章讲述了一个贫困家庭的小儿子很聪明,但是身子弱,个子小不能干重活,

于是父母把他送到寺庙学做和尚。但是由于他爱画猫,师傅认为他不适合做和尚,结果

被赶出了庙门,他不敢回家,想投奔12里外的邻村有一座大庙,走到大庙很累了,但是

马上找砚台画猫,休息时他想起师傅的话:靠小不靠大。于是睡在了一个柜子里,半夜

妖怪来袭,他幸运躲过一劫,并最终成了大画家。

【解答】(1)本题考查情节的梳理与概括。文章第一段写“出身贫苦家庭,但是不能干

重活,于是把他送到村子的庙里,请那儿的老和尚收他做徒弟。”可知第一空可用“走进

寺庙学做和尚”来概括。“爱画猫”对应的是第二段“师傅的传授孩子领会很快,而且相

当听话。但是他有一个缺点,喜欢在诵经的时候画猫”,第三段“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

对他说:徒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可用“被

老和尚赶出庙门"概括;''不敢回家走到大庙很累了”对应的是第四到七段,根据第七段

“但马上擦拭打扫,找砚台,研好墨,在上面画起猫来”,可用“但是马上找砚台画猫”

来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中人物形象的能力。此句“老和尚见了,拉下面孔对他说:徒

儿,你马上从我庙里出去吧。你当和尚不行,也许当画师有出息。走之前我要对你叮嘱

一件事,千万记住:夜晚靠小不靠大”中“拉下面孔”写出老和尚表面看起来冷漠严肃,

但是通过他嘱咐小和尚的语句看出,他不想让小和尚局限在寺庙里,白白浪费时间,想

让小和尚走出去,施展自己的才华,做自己想做的事,可知老和尚爱惜小和尚的才华,

慈爱善良,有见地,善于为小和尚着想,是个充满智慧的人。

(3)本题考查对插叙写法的理解。插叙,是在记叙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

断叙述的线索,插入另一个或几个与中心事件有关的情节的叙述方式。第五段“原来……”

可知运用的是插叙写法。插入大庙关闭的原因“妖怪吓走和尚、害死武士,占了那地方”,

给大庙笼上一层神秘的面纱,渲染了一种恐怖的气氛,对文章的情节起补充、衬托的作

用;同时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庙里有灯无人,传来厮打和尖叫的声音做铺垫。

(4)本题考查学生的阅读感悟。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此文写的是一个小和尚出身

贫苦家庭,不能干重活,于是父母把他送到寺庙里学做和尚,他特别爱画猫,老和尚看

到小和尚的才华,为了给他发展的空间,善意地赶走了小和尚的故事。启发我们善于识

别孩子的长处,给予他发展的空间,让孩子个性的发展顺其自然;临走的时候,老和尚

叮嘱小和尚“靠小不靠大”。小和尚在很大的寺庙找个“小”地方睡觉,半夜妖怪来袭,

幸运躲过一劫,启发我们面对困境,要选择小的依凭,能给自己带来大的安全保障;“只

要师傅不在,他就画猫,在经书的边缘上画,墙上画,柱子上画,屏风上画。好几次师

傅叫他别画,但他忍不住要画”“后来孩子成了一位大名鼎鼎的画家”等语句,启发我们

持之以恒地坚持自己的兴趣爱好,终究会取得成功:“妖怪是被他画的猫咬死的”启发我

们美的艺术创作,有战胜邪恶的力量。

(1)走进寺庙学做和尚、被老和尚赶出庙门、但是马上找砚台画猫。

(2)老和尚“拉下面孔”,并将小和尚扫地出门,看起来严厉无情,实际上,他爱惜小

和尚的才华,给他留下了发展的空间;从他的叮嘱来看,他对小和尚充满关爱,也很智

慧。

(3)这段插叙写妖怪吓走和尚、害死武士,增强故事的神秘色彩(渲染恐怖的氛围或激

发读者的阅读兴趣),为下文庙里有灯无人、出现可怕的声音做铺垫。

(4)“夜晚靠小不靠大”;在面临困境时,小的凭借往往能给人带来大的安全;要识得孩

子的长处,尊重他的个性发展;全身心的投入终究能创作出真正的艺术;执着地坚持自

己的兴趣和爱好,终究会取得成功;艺术的美拥有战胜邪恶的力量。

6.(16分)阅读下面一组文章,完成问题。

【材料一】

书虫的美味大餐

魏子剑

当你翻开长久未曾动过的书时,可能会发现里面有书虫。书虫学名为衣鱼虫。它

的身形扁长,一般只有1厘米左右,身体表面覆盖着一层灰色鳞片。

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

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那么,它生活在书页里都

吃些什么呢?

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

实际上,衣鱼虫嗜好充满淀粉质或多糖的食物,棉花、亚麻布、丝织品和人造纤维也是

它的食材,饥饿时甚至连皮革制品也吃,所以它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因此得名

--衣鱼虫。

纸张真的有那么好吃吗?纸里面是有水分的,只不过成品纸的含水率极低,但衣

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古代造纸技术水平不高,书籍更容易受潮

或遭虫蛀,古人因此有晒书的传统。其实,书籍即便没有受潮,在生产过程中也需要用

到大量的水。现代造纸因纸张种类不同,所以需水量有很大差异。仅就白纸系列来说,

消耗的水量也不同,如书写纸、拷贝纸、复印纸等,而1吨纸耗水20立方米左右就是很

高的了。

纸里面也有淀粉。纸的生产工艺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是“施胶和填料",“料”包括

很多东西,淀粉是其中很关键的原料之一,这也是衣鱼虫特别喜欢吃纸的原因。淀粉在

造纸中用作胶料,还可以使纸张光滑、易印、更耐磨和耐油脂,并且具有一定的干燥强

度。现代造纸技术会加入淀粉酶,厂方能够根据用量的多少控制纸浆黏度。

书籍里面的纸张含水,可以作为食物,有营养,还能避光,难怪衣鱼虫喜欢待在

书里面。假如衣鱼虫把一本书都蛀空吃光,它会饿死吗?不会的。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

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

(选自《知识窗》,2022年第1期,有删改)

【材料二】

且做书虫

冯剑芳

在微博上看到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艺术家卡尔•施皮茨韦格的一幅作品:一间昏

暗的藏书室里,四壁都是直达天花板塞满书的书架。一位衣着寒酸、白发苍苍的老先生,

略伸脖子,探出头来,眼睛紧盯着左手摊开的书,隆起的鼻尖似乎就要贴在书页上。方

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

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老人不得不膝盖略弯,上身略向前倾,似乎早已忘记自

己站在一人多高的梯凳上。明亮的阳光透过天花板照在老人和他面前的书上。

这样一幅静默安详的画,法国学者译名为《啃书的老鼠》。这个短语在法语中是

贬义,那些整天埋头读书的人,那些强迫自己大量阅览的博学者,就被比作“啃书的老

鼠”。但是,怎么能用“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

作“书虫”亲切可爱。

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外。

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随晚风摇曳,“满身凉露一天星”;随落花落在王

安石的衣襟上,“缓寻芳草得归迟”;栖息在西湖苏堤的梅树上,“不为繁华易素心”;在

董其昌的《兰》里,“习习香从纸上来”。

书虫跟着朱生豪“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爱,看蜘蛛结网,看

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

的飞蛾,因为“一团生的火焰,好过一千个死的灵魂”。

做个书虫真好!

(选自《知识窗》,2022年第6期,有删改)

【材料三】

吃书与用书

陶行知

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对,但是整天地吃糖,

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

一换方向才行。

书只是一种工具,和锯子、锄头一样,都是给人用的。我们与其说“读书”,不

如说“用书”。书里有真知识和假知识。读它一辈子不能分辨它的真假;可是用它一下,

书的本来面目就显了出来,真的便用得出去,假的便用不出去。

农人要用书,工人要用书,商人要用书,兵士要用书,教师要用书,三百六十行,

行行要用书。行行都成了用书的人,真知识才愈益普及,愈易被发现。好,我们把我们

所要用的书找出来用吧。

用书如用刀,

不快就要磨。

呆磨不切菜,

怎能见婆婆。

(节选自《陶行知名篇精选》,教育科学出版社)

(1)阅读材料一,概括说说书虫有哪些习性。

(2)赏析材料二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

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

(3)以上三则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作者对它们的态度有何不同?

(4)材料三用一首小诗作结。请你也写一首小诗作为材料二的结尾(诗体不限,不少于

四行)。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材料一介绍的是书籍中生的虫子,学名为衣鱼虫;材料二讲述的是的书虫是好

学博览的读书人;材料三讲述的书虫叫做蛀书虫,指的是死读书、不知应用的人。分别

考查了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赏析句子的能力;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和

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能力;语言表达运用能力。

【解答】(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信息的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这类试题,首先要明确

信息筛选的方向,即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用凝练的语言来

作答。根据材料一的二段“衣鱼虫喜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

的缝隙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而且一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第三

段“衣鱼虫当然主要是吃纸,用来装订图书的浆糊、棉线,也会成为他啮食的对象”“它

也常出没于衣柜,蛀食衣物”,第四段“衣鱼虫本身非常耐旱,所以无需担心它会渴死”,

第六段“衣鱼虫即使挨饿数个月,身体机能也不会受到任何损害”,提炼语句作答即可。

(2)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赏析句子首先要明确赏析的角度,一般从修辞手法、词语运用

或者是描写方法等角度来理解。“右手的书还没来得及合上,却因为深感失宠而故意向下

倾斜,双腿间夹着的厚厚的书册更是醋意大发,悄悄地加大重量。”描写的对象是“书册”,

用了''失宠”“故意”“醋意大发”来修饰,可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书册当做人

来写,赋予书册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老先生的好学博览,读书痴迷认真,完

全沉醉在书中情态跃然纸上。

(3)本题考查对材料内容的梳理和作者情感态度的理解。认真阅读材料,根据题干要求

梳理材料中“书虫(蛀书虫)”分别指什么。由材料一“书虫学名为衣鱼虫”“衣鱼虫喜

欢黑暗无光的环境,它白天隐蔽在书堆、书页、书的缝隙里,晚上才出来活动,而且一

旦受到亮光刺激,就会迅速逃离,躲进暗处”可知“书虫”指一种喜欢黑暗、吃书蛀衣

的昆虫。作者用严谨求真的科学态度介绍了“书虫”的生活习性;由材料二“怎么能用

‘啃书的老鼠'来比喻那些博学多识之人呢?我私下觉得,不如称作‘书虫'亲切可爱”可

知“书虫”比喻好学博览的读书人。“书虫者,驰骋于古今中外之间,纵横于万千气象之

外它匍匐在板桥郑燮阶前的竹叶上……”“在茅亭里看雨,假山边看蚂蚁,看蝴蝶恋

爱,看蜘蛛结网,看水,看船,看云,看瀑布,看宋清如甜甜地睡觉”“书虫要在鲁米的

诗歌里化成向死而生的飞蛾……”,故个书虫真好”等语句,可知作者以审美的眼光欣赏

他们的读书境界;由材料三“有些人叫做蛀书虫。他们把书当作糖吃。吃糖是没有人反

对,但是整天地吃糖,不就变成一个糖菩萨了吗?我们不能否认,中国是吃书的人多,

用书的人少。现在要换一换方向才行”可以概括出“蛀书虫”比喻死读书、不知应用的

人。作者认为做什么事用什么书,很反对为读书而读书。可见作者以批评的态度,否定

他们的读书方法。

(4)本题考查学生的表达运用能力。开放式试题,答案不唯一,拟写的诗句要与材料二

的内容(做个好学博览的读书人)相关,且不少于四行即可。如,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

自有黄金屋/我只愿做一只小书虫/静静地畅游在书的世界;翻开发黄的书卷/寻那一缕书

香/让我如此沉醉/灵魂自由地飞翔。

(1)喜欢黑暗环境,晚上才出来活动;喜欢吃纸,蛀食衣物;耐旱、耐饥饿。

(2)这句话运用拟人手法,“深感失宠”“故意”“醋意大发”等词语将书册人格化,生

动地写出了老人好学博览,也侧面写出他沉醉在书的世界里。

(3)材料一中的“书虫”,指一种喜欢黑暗、吃书蛀衣的昆虫,作者以求真的科学态度

来介绍;材料二中的“书虫”比喻好学博览的读书人,作者以赞美的态度肯定他们(以

审美的眼光欣赏他们的读书境界);材料三中的“蛀书虫”比喻死读书、不知应用的人,

作者以批评的态度否定他们的读书方法。

(4)示例一:抛却俗尘与浮光/咬文嚼字品芬芳/春秋一卷吟冬夏/腹有诗书魂亦香

示例二:我本一书虫/醉心文字间/驰骋天与地/觅得诗书香

三、写作,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50分)

7.(50分)请以“你一半,我一半”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文体不限,诗歌

除外,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分析】这是一道命题作文。“你一半,我一半”,是什么东西每人一半?美食?财物?

好的精神食粮?来自家庭的温暖?老师的爱……都可以•为什么一人一半,因为“你”

和“我”本是相亲相爱的好朋友、好同学、兄弟姐妹等,所以才会共同分享。从这个角

度出发,可以写一篇''共同分享”的文章。另外,可以把“你”“我”理解为行为、道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