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一、选择题1.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一变化反映了()A.国家废除了长期以来的人丁税B.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松弛C.政府实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D.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2.某同学在评析古代某一制度时用到了以下词组:“士大夫阶层的壮大”“社会阶层流动性的增强”“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据此判断,这一制度是()A.世官制度B.察举制度C.刺史制度D.科举制度3.为解决财政困难,唐朝实施“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人丁为本”即改变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该制度是()A.租调制B.两税法C.租庸调制D.均田制4.下表为曹魏到北宋《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对此表认识正确的是()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国家统一时期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最高B.北方地区的寒门子弟入仕比例比较低C.九品中正制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下降D.寒门子弟人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度有关5.唐中期出现:“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这表明当时()A.赋税沉重,贫富悬殊较大B.按土地和财产征税C.“两税法”加剧社会矛盾 D.户籍制度日趋完善6.根据《唐书》的宰相世系表统计,唐代宰相共有九十八姓,其中有十一姓不是汉姓。由此可知,唐代()A.彻底打破了士族门阀制度B.科举制成为主要选官方式C.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D.重视对权力的分权制衡7.《桓灵时童谣》有云:“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黾。”这反映了当时选官制度效能有限。后来,更因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社会基础,从而导致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上述“当时的选官制度”是()A.世官制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D.科举制8.史料记载,唐朝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同时由皇帝临时加以名号的其他官员也成为宰相,唐中宗的时候,居然出现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的局面。这一现象()A.瓦解了三省制度 B.强化了君主专制C.提高了行政效率 D.有利于科学决策9.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B.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前提条件C.导致藩镇割据局面的形成D.加强了国家对农民的入身束缚10.“此前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据此说明科举制的积极作用是()A.选官方式上体现相对公平B.扩大官吏的来源,加强统治力量C.有利于形成社会重学风气D.提高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中央集权11.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确立,“全国军政大权集中于三省,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对此理解最为准确的是()A.三省分工明确,提高了行政效率B.相权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君权C.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D.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民主性12.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中国古代选官制度逐渐走向成熟与完善。以下可以体现这一制度的是()A.“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B.“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C.“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D.“以爵赏战功,故云军爵”13.选用官吏是中国古代皇帝和政府关注的重要问题。以下对于中国古代选用官吏的描述,按时间顺序排列正确的是()①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②皇帝指派朝臣兼职充任军机大臣③地方长官将考察、选取的人才举荐给中央 ④选拔文官辅佐皇帝处理日常政务形成内阁A.③②①④B.①③②④C.③①④②D.④②③①14.唐代之后,随着全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文化明显高于北方,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在科举制中实行“南北卷”。这一做法()A.是魏晋以来九品中正制度的延续B.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C.是科举制客观公正性的生动体现D.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15.有学者认为“唐的鼎盛有一种横向比较的优势,即同一时期世界上的其他地方都不如唐”,并指出“这些灿烂光环的背后是唐朝内政的修明”。“唐朝内政的修明”主要体现在()①实行租调制保证赋税收入 ②设立政事堂提高工作效率③增设藩镇加强了中央集权 ④完善科举制拓宽统治基础A.①②B.①④C.②③D.②④16.贞观年间,如果要在地方上开展一次大型赈灾工作,要顺利开展相关工作,按照当时的政治制度规定,其运作流程应是()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B.中书省→门下省一尚书省C.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D.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17.唐朝时期,每一政令的下达,必须经过中书出令、门下审议,尚书执行的程序。然而,由于三省分工不同,观点难免有异,致使政令不能及时下达,贻误事机。为此创设政事堂宰相集议制度,以救其弊。这说明()A.三省职权分工不明确 B.三省六部制不断完善C.三省制度强化了相权 D.尚书省职权进步扩大18.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后正式改名为“翰林学士”。安史之乱后,“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被称为“内相”。这一做法表明()A.权力运行机制遭破坏B.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C.三省六部制正式废除D.官僚政治体制基本确立19.易中天评价某制度“更看重的是权力的制衡,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它是一个严密而精致的体系,尽可能地实现了官僚政治与皇权政治的平衡。”他最有可能评价的是()A.西周的分封制 B.汉朝的中朝制度C.唐朝的三省六部制 D.清朝的密折制度20.表2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农户实际授田(亩)应授田(亩)占应授田比例赵玄义115221.2%于善意2816117.4%杜克生4020119.9%这说明当时()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 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21.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 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 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22.史学家钱穆先生说:“租庸调制的精神,不仅在于轻徭薄赋,而尤重为民制产。”下列对“租庸调制”解读正确的是()A.保证农民较充裕的生产时间B.税收形式是货币地租C.收税时间是每年的夏秋两季D.有效消除了土地兼并23.唐代后期,占有田亩较多的富民上户成为税役和赋役征发的主体,农民不再隐瞒户口,家庭规模趋于扩大。这些现象的出现缘于()A.均田制的实行 B.租庸调制的推行C.两税法的实施 D.募兵政策的实行24.有学者在评论某税制时说:“它舍弃了按人征税的传统人头税,全面开启了按土地和资产征税的税制新里程,对当时唐朝的统治,以及唐后中国经济重心的分布,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下列项中对这一税制的内容表述有误的是()A.取消了租庸调制度B.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C.按照田亩缴纳地税D.一年分春季和冬季两次征税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很多王国即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二唐代的两大重要政治制度具备了现在“民主”的因素。一个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皇权,折射了现代三权分立和内部民主的影子;另一个和当今的公务员制度相似,为国家选拔了人才,实现了社会的有效流动。尽管受时代的制约,唐代的“民主”制度终没能有效地继续运行,只能称其为“闪落的民主”,可历史见证了古人在追求民主的路上进行过的不懈努力。——摘编自杨春莉《封建制度下闪落的民主》(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两大“闪落的民主”制度的名称,并分别说明它们被称为“民主”的理由。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承秦制,实行编户齐民制度,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纳入了法治的轨道。《户律)规定“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一里,十里为一亭,十亭为一乡”,从而在基层建立起严密的居民组织。乡设三老,其设户曹,专门负责户籍的管理和人口的统计。户口登记的内容包括户主、户内成员的姓名、性别、年龄、土地、房屋、财产等情况,并以此作为征发赋役的根据。凡登记在国家户籍上的人口统称为“编户民”,不得随意迁徙,否则将被视为“亡命”,并受到严惩。汉代国家户籍大致分三类:其一为一般居民,其二为宗室贵族,其三为下等居民,如商人阶层。其中第一类,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编户齐民,是汉代户籍的主体。——摘编自《编户齐民——我国古代户籍制度的完备》材料二 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均田制下按丁计征的租庸调制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的发展。由于国家对农民的压迫严重,不堪重负的农民宁愿依托地主也不愿重回自己的家园。逃户现象成为唐代中叶时国家极为头痛的问题,故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实行以资产为宗的两税法。国家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承认了乡村社会的土地租佃和土地买卖。在租佃制下,佃农与地主是一种互相依赖的经济契约关系,他们在法律身份上是平等的。——摘编自曹端波《唐代土地制度的转型与农民身份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编户齐民制度的主要功能。(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实行两税法的原因及历史作用。参考答案1.【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时期的两税法改变了租庸调制“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唯以资产为宗”,重视实际纳税能力,这意味着封建政府对人民的人身控制有所减弱,同时也多少改变一些负担不均的现象,故选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两税法并没有废除人丁税,只不过是改变了“以丁身为本”的征税原则,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宋朝时期,实行“田制不立”、“不抑兼并”的政策,排除C项;两税法的实行是针对安史之乱之后,国家财政危机不断加深的情况,而并非小农经济不断发展的结果,排除D项。2.【答案】D【解析】由所学过的中国古代史知识可知,科举制度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故选D项;世官制度体现的是一种世袭制度,这种制度下很难出现“社会阶层流动性增强”的现象,排除A项;察举制度主要标准是孝廉,对于“读书重学风气的发展”“官员文化素质的提高”促进作用不大,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朝时出现的一种监察制度,主要目的在于加强中央集权,与题干中的这些词组关系不大,排除C项。3.【答案】B【解析】780年唐德宗接受杨炎的建议,实行两税法,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故选B项;魏晋时期实行租调制,排除A项;租庸调制是唐前期实行的赋税制度,排除C项;北魏时期实行均田制,排除D项。4.【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隋唐以后寒门子弟入仕人数明显增加,结合所学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使寒门可以进入士族,故选D项;寒门子弟入仕得益于科举制,与国家统一没有关系,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南北方的对比,不能体现出南北方寒门子弟入仕的差异,排除B项;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选官的标准,促使士族子弟入仕比例上升,排除C项。5.【答案】A【解析】根据“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家无置锥者,乃厚赋……”“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可知,唐朝中期农民赋税沉重,社会贫富悬殊很大,故选A项;当时唐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征税的主要依据是人丁,排除B项;题干反映的是租庸调制在唐朝中期加剧了社会矛盾,排除C项;题干反映的是唐朝的赋税制度,而不是户籍制度,排除D项。6.【答案】C【解析】据材料“唐代宰相共有九十八姓,其中有十一姓不是汉姓”,可知唐代少数民族有机会可以成为宰相,说明当时实行开放包容的民族政策,故选C项;“彻底”一词表述过于绝对,排除A项;科举制到宋代才成为主要选官方式,排除B项;材料说的是非汉姓民族在唐代宰相中的比重,并不是权力的分权制衡,排除D项。7.【答案】B【解析】由材料“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笫良将怯如黾”可知以孝廉为选拔标准,是举孝廉的察举制,故选B项;世官制以血缘为选拔标准,排除A项;九品中正制的选拔标准是门第,排除C项;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为选拔依据,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说明的是相权三分,“皇帝临时加以名号”说明宰相任用很随便,到“唐中宗同时有10多个宰相共秉朝政”说明相权严重被削弱,其目的是为了加强皇权,故选B项;是削弱相权并非瓦解了三省制度,排除A项;宰相由三人到十余人会导致人浮于事,进而降低行政效率,排除C项;唐太宗时期的三省内的门下省可以封驳审议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君主独断专行,有利于科学决策与题干提供信息不符,排除D项。9.【答案】A【解析】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遭到破坏,国家控制的土地和人丁减少,唐代中期改革赋税制度,实行两税法,新的赋税制度以财产为主要的征税标准,故选A项;唐王朝在“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的情况下,不能再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实行新赋税制度的前提条件,排除B项;藩镇割据的局面在两税法实施前已经形成,排除C项;唐朝中期实行的新税法减弱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束缚,排除D项。10.【答案】A【解析】“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体现的是科举制减少了考官徇私舞弊的可能性,使选官方式上相对公平,故选A项;B项说法正确,但与“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的主旨不符,排除B项;C项说法正确,但与“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的主旨不符,排除C项;D项说法正确,但与“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的主旨不符,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皇帝颁布政令,需要通过中书省和门下省副署才算合法”可知,材料意在说明君权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相权的制约,故选B项;材料主要反映皇权受相权制约,没有体现三省之间的分工合作,排除A项;三省六部制是通过三省分权,彼此制约,才达到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目的,材料无从体现这一主旨,排除C项;隋唐实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非民主决策,排除D项。12.【答案】C【解析】反映了科举制促进阶层的流动,与材料中“科举制使官员选拔变得更加公平公正”相符,故选C项;A项是九品中正制,与材料中“科举制”不符,排除A项;B项是九品中正制,排除B项;D项是军功爵制,排除D项。13.【答案】C【解析】①开始采用分科考试方式选拔官吏指的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制;②军机大臣出现于清朝雍正时期;③地方长官将考察、选取的人才举荐给中央指的是西汉时期的察举制;④内阁出现于明朝明成祖时期;按照时间排序③①④②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4.【答案】B【解析】隋唐开始实行科举制,不是魏晋时期维护门阀政治的九品中正制的延续,故A项错误;从材料“反映在科举上就是南北中试者人数相差悬殊。为此统治者实行“分地而取”的原则”,可知统治者是为了平衡南北方考中人数,有利于促进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故B项正确;材料“分地而取”的原则,是为了使教育水平低的地区有更多的中试人数,不是真正客观公正性的体现,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统治者平衡南北的科举考试中试人数,不是专制弊端在人才选拔上的表现,故D项错误。15.【答案】D【解析】据所学,唐初,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生产时间,政府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故①错误;据所学,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趋势,故②正确;据所学,安史之乱期间和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设立藩镇,形成藩镇割据的局面,严重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故③错误;据所学,科举制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故④正确;选择D项符合题意。16.【答案】B【解析】唐朝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起草诏令,门下省封驳审议,尚书省执行。17.【答案】B【解析】略18.【答案】A【解析】据材料“唐玄宗时,以中书省事务繁多、文书多雍滞,选用一些文人与集贤院学士分掌制诏书”以致后来出现“军国多务,深谋密诏,皆从中出”的局面,相较于传统三省六部进行中枢决策相比,改变了三省六部这种权力运行的机制,故选A项;材料反映的是皇权与相权的关系,即专制主义,并非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项;三省六部并未废除,排除C项;官僚政治体制确立的时间是秦朝,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把立法与执法、决策与行政分离开”可知,该制度实现了权力的分离,中书省负责决策,起草诏令,门下省负责封驳审议,审议决策,尚书省负责执行,由此可知该制度为三省六部制,故选C项;西周的分封制中,周天子将土地、物资等分给功臣、姻亲等,是为诸侯,诸侯在自己的领地内享有政治、经济、军事权力,未实现权力的分离,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为加强皇权,设立中朝,选用一批地位较低的内廷人员参与朝政,制衡相权,排除B项;密折制度是指部分官员向皇帝单独呈送密封报告,皇帝亲手批阅后返回,不经过其他中转、收发环节,这种制度提高了决策效率,强化了对官僚机构的控制,未实现权力的分离,排除D项。20.【答案】A【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实际授田远远不及应授田,说明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无法保证农民授田,故选A项;材料中强调的是均田制下授田的情况,不能体现出商贸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从五代起,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方经济开始逐渐超过北方,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均田制遭到破坏,但这一时期租庸调制仍在推行,排除D项。21.【答案】A【解析】北魏至唐初,政府授田给成年人,作为劳动力,可以为国家提供税收,故选A项;封建政府授田给成年劳动力,主要是为了扩大赋税来源,并非是实现儒家社会理想,排除B项;授田给成年人,得到土地的成年人向国家缴纳赋税,并非是为了应对地方藩镇割据,排除C项;促进农耕技术的改良不是目的,排除D项。22.【答案】A【解析】租庸调制中的庸规定农民可以以庸代役,有利于保证农民有较充裕的生产时间,故选A项;租庸调制下,税收形式是实物地租,而不是货币地租,排除B项;收税时间是每年夏秋两季的是两税法,而不是租庸调制,排除C项;在古代封建社会条件下,由于土地私有制的存在,没法有效消除土地兼并,只能一定程度上缓解土地兼并现象,且租庸调制属于赋税制度,与土地所有制的变化不属于同一范畴,排除D项。23.【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唐代两税法。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实行两税法,以户等高低和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规范化工程维修协议样本
- 2024年度防火涂料施工承包协议
- 2024公司股东股权转让协议
- 2024商业合作协议模板
- 2024届安徽省阜阳市第一中学高三高考全真模拟卷(七)数学试题
- 2024年专业建材购销协议格式
- 2023-2024学年重庆一中高三招生统考(二)数学试题模拟试卷
- 2024年幼儿照护服务协议范例
- 2024专业不锈钢定制加工协议范本
- 2024定制大客车租赁业务协议
- 十二指肠溃疡伴穿孔的护理查房
- 市场营销策划(本)-形考任务三(第八~十章)-国开(CQ)-参考资料
- 中信证券测评真题答案大全
- 部编版小学六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知识点汇编
- 数字时代的数字化政府
- 文旅推广短片策划方案相关7篇
- 2023-2024学年高中主题班会燃激情之烈火拓青春之华章 课件
-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中医药健康伴我行课件
- 市政管道开槽施工-市政排水管道的施工
- 居住建筑户型分析
- 机电一体化职业生涯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