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1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2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3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4页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2023-2024学年高二年(上)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分数: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34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随时翻开的时候也总会发现一些细节的微妙之处。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因为这种文学性,杨绛先生曾经在《我是怎样读〈论语〉的?》一文中说:“‘四书’,最喜欢《论语》,因为最有趣。读《论语》,读的是一句一句话,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阳货》篇记录了这样一段对话。孔门弟子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小城中弦歌不辍。孔子到了武城,对这个小地方化民成俗如此成功喜出望外,“莞尔而笑”说“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回答,以前听老师说过,君子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知了礼乐就容易引导和管理。听到这段话,孔子马上正色道,子游的话是对的,刚才说的话不过是同他开玩笑罢了。这一段文字很有戏剧性,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氛围感很强,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外境磨砺下的风骨彰显和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正如钟嵘所说,“因物喻志,比也”。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本质上紧紧关联如何在生命里创造永恒的意义和价值,超越作为人的有限性,达成卓然和不朽。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对两千年来中国人的国民性格具有塑造之功。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脑海中总会呈现出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形象,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摘编自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材料二:读书其实从哪本书开始都可以。但是,要思。读书就是去思,读书是学习,思考。“学而不思则罔。”《论语》第一句就是“学而时习之”,孔子不是告诉你必须如何如何,孔子的语气永远是:我是这么做的,这么想的,你看着办吧。《论语》不辩论,不结论,不指示,不居高临下“比你较为神圣”地“启蒙”。《论语》是讨论、陈述,是对思的启发,对经验的唤醒。读《论语》要思,要体会。真理在思的过程中敞开,就像在黑暗的洞穴里挖矿,忽然,蹦出一颗宝石。正是那种谦卑低调的语感,经验之思,之谈,令《论语》成为一部伟大的指示,千百年颠扑不破,放之四海而皆准。我们这个时代有一种世俗化的后现代氛围,解构,调侃,怀疑一切,怎么都行,玩世不恭,“新就是好”,蔑视传统、经验已经成为常识。《论语》失位已经若干世纪,它本来是汉语的最高之书,现在随便就可以调侃、否定。孔老二、丧家犬,从一个教授的嘴里说出来,磕绊都不会打一下。《论语》在中华文明中,曾经有着崇高地位:“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孔子成《春秋》而乱臣贼子惧。”“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这种崇高地位也令《论语》成为令人窒息的教条。所以鲁迅激愤地说:“中国书虽有劝人入世的话,也多是僵尸的乐观,外国书即使是颓唐和厌世的,但却是活人的颓唐和厌世。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华盖集·青年必读书》)一个世纪过去,在读书上,“拿来主义”已经相当媚俗,看看中国的书架就知道。窃以为,“温故知新”就像西方的文艺复兴回到希腊去找思想资源,越来越显得先锋起来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好处是,那种教条化的传统已经被怀疑主义、虚无主义、“一切复零,从头开始”“怎么都行”“唯我独尊”摧毁,斯文扫地,烟消云散。《论语》的经典地位早已被解构,去蔽。“礼失而求诸野”,《论语》回到了“野”,可以像它刚刚说出来的时代那样去倾听,去拜读了。完全可以想象自己就是颜渊、子路、闪子骞、冉伯牛、仲弓、宰我、子贡、冉有、季路、子游、子夏……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摘编自于坚《可以读〈论语〉了》)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论语·阳货》篇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一场戏剧性对话,氛围由轻松到肃穆,塑造了真实亲切的孔子形象。B.《论语·子罕》篇以水流寄寓生命哲思,以松柏歌颂君子人格,借日常平实之物表达了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C.《论语》不作结论性的“指示”,却成为塑造中国人文化心理及国民性格的“指示”,彰显了以“文”化人的魅力。D.

《论语》“温故而知新”一说,与西方文艺复兴汲取古希腊文化养料有相似之处,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2.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材料一中,以“氛围感”这一富有时代特征的网络流行语,生动简洁地表达了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B.材料二中,针对《论语》这一经典被随意调侃、否定的现状,作者以口语化的文字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不满之意。C.材料二以随笔式的语言,论及《论语》成为经典、经历失位、回归生活语境的过程,看似零散琐碎,实则脉络清晰。D.两则材料都力图拉近《论语》与当代文化生活的距离,从不同角度引导读者思考如何对传统经典进行创新性阅读。3.

下列选项与材料二的立场最为接近的一项是(

)(3分)A.

《几何原本》是欧氏几何的奠基之作,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张卜天根据数学史家希思的英译本,将其翻译为中文。B.《史记》涉及许多历史材料,但司马迁并没有照搬史料,而是采用汉朝的语言讲述历史,并于其中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C.在公祭孔子大典上,两百位身着传统服饰的儒生分列曲阜尼山孔庙道路两侧,朗诵《论语》,展现了儒家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力量。D.

河南卫视播出了端午特别节目《洛神水赋》,片中“洛神”绝美登场,娉婷袅娜,衣袂翩跹,再现了曹植名篇《洛神赋》的神韵。4.

关于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话题,鲁迅与于坚的观点是否存在矛盾?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5.在传统经典作品研习活动中,你所在的小组需要完成《论语》导读资料的撰写任务,请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为该导读列出要点。(5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乞丐【英】毛姆我在墨西哥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周边的街道上闲逛,不时瞥一眼那些精巧的庭院。最后,在环绕广场的拱廊里阴凉处坐下来,要了一杯酒。太阳把无情的烈焰抛洒在广场上,耷拉着的椰子树沾满尘土,巨大的兀鹰不安地栖息其上,有时会突然降落地面,叼起几片残渣,扇动笨重的翅膀,飞上教堂的塔顶。我已经给完所有的零钱,只能对那些纠缠不清的乞丐频频摇头。他们不给你片刻的安宁,报童硬要把那些湿漉漉的报纸卖给我,乞丐们苦苦哀求指望能得到点施舍……但是他们随时留意着那个肥胖的警察,他会拿着皮带突然冲过来,照着他们的头或后背狠狠地抽上一鞭子。突然,我被一个乞丐吸引住了,他的头发和胡子红得耀眼,胡子乱蓬蓬的,衣服破烂不堪,勉强遮体。他的腿和裸露的胳膊瘦得只剩下皮和骨头。在饥饿的人群里他显然最为可怜。他大约40岁,是唯一不开口说话的乞丐,甚至连手都不伸出来,只是凝视着你,让人感到极其不自在。如果有人给他一个硬币,他会向前一小步,伸出爪子一样的手,拿过硬币,也不说一声谢谢,就木然地走开。他站在我面前,和他站在其他桌子前的时间一样长,用悲凉的目光看着我。我还从来没见过如此失魂落魄的人,他的外貌有种让人恐惧的东西,神志看上去也不是很健全。我没有什么好给他的,为了不让他白等,我摇了摇头。过了一段时间,他走开了。傍晚时,凉风再次把我诱惑到了广场上。不久,大量的人群从四周的街道拥入广场,黑色的兀鹰尖叫着从人们的头顶飞过,一旦发现有什么东西可以啄食,它们就会猛然坠落地面,再从人们的脚下急急忙忙地跑开,我又看到了那个红发怪人,他没有在我的桌前停留。我估计他还记得早晨没能从我这里获取分文,觉得再这么做没有用。我在想他是不是个水手,一个英国人或者美国人,从船上开了小差,逐渐堕落到目前这种令人同情的状况。他不见了。夜里醒时,不知道为什么,他衣衫褴褛的形象又出现在我的脑海里,我突然有种奇怪的感觉,觉得我曾经见过他,但是我无法确定具体的时间和地点。我度过的第二天和第一天完全一样。但我在守候红发乞丐的到来,当他站在我邻近的桌子旁边时,我仔细观察着他。现在我非常确信在哪里见过他,甚至认识他。我不好意思上前招呼他。我为不能把他对上号而恼火,就像你在努力回想一个人的名字,那名字分明已经在你的舌尖上,却又一下子溜走了。这一天就这么慢慢地过去了。新的一天又到来了。他像往常一样出现在广场上,一声不吭。他站在一张桌子跟前,离我两张桌子远,无声地恳求着。这时,我看见了那个警察,他偷偷绕过来,用皮带照着红发乞丐响亮地抽了一下,乞丐的身子一缩,但他既不抗议,也没有表露出任何憎恨;他似乎已对这种鞭打的刺痛习以为常,他缓缓移动的身躯悄然融入降临到广场的暮色之中。然而这残酷的一鞭却抽醒了我的记忆,我突然想起来了。他肯定也认出了我,因为这20年来我的外貌变化不大,这就是他从第一天早晨以后,就再也没有在我桌前停留的缘故。我认识他已经有20年了。那时候我在罗马过冬,每晚都去一个餐馆用餐。餐馆的常客多是一小群来自美国和英国的艺术院校学生。我们经常在那里无休无止地争辩着与文学和艺术有关的话题,他那时还是个大男孩,不会超过22岁;蓝眼睛、直鼻梁、红头发,长得很讨人喜欢。我记得他说曾在美国水果公司工作过,因为想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那份工作。由于他过于傲慢,他在我们中间不怎么受欢迎。他觉得我们是一群可怜虫,并对此直言不讳,他不给我们看他的作品,因为我们的赞誉对他来说毫无价值,对我们的批评他则报以嗤之以鼻的态度。他极其自负,为了成为一名作家,他放弃了一切。他那么自信,而这种自信也让他的一些朋友受到感染。我回想起当时他那种意气风发、精力充沛、对未来充满信心以及目中无人的样子。这不可能是同一个人,但是我确信这就是他,我起身去广场寻找他。我对比着过去和现在的他,琢磨是什么让他变成现在这种样子,我怎么也想不到他会落到如此悲惨的境地。成百上千的年轻人带着奢望投身艰难的艺术行业,但他们中的大部分最终接受了自己的平庸,并在生活中找到一处落脚之地,好让自己不被饿死,这太可怕了。我问自己能帮他些什么。我绕着广场走着,天色越来越暗,我担心自己错过了他。我经过教堂时看见了坐在台阶上的他。我走到他跟前。“你还记得罗马吗?”我说。他一动不动,也不回答我。他毫不在意我的存在,就像面前根本没有我这个人。他看都不看我一眼,空洞的蓝眼睛落在台阶底层那些为什么东西尖叫着争作一团的兀鹰身上,我不知道该做些什么。我从口袋里掏出一张黄色背面的纸币,塞进他手里,他看都没看它一眼,然而他的手动了一下,像爪子一样的细手指握紧纸币,搓揉着,搓成一个小纸团后把它移到拇指上,一下子弹到了空中,落到了聒噪的兀鹰中间。我下意识地转过头,就见一只兀鹰用嘴衔起它飞走了,两只尖叫着的兀鹰紧随其后。当我回过头来时,那个人已经走掉了。我在韦拉克鲁斯又待了三天。我再也没有见到他。(有删改)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红发乞丐之所以引起我的注意,除了他奇特的外貌,极为消瘦的身体,还有与众不同的乞讨方式,这一情节为下文的叙事张本。B.胖警察是作者有意安排的次要人物,他凶狠无情地用皮带抽打、驱赶中心广场上的乞丐,这写出了乞丐们悲惨恶劣的生存环境。C.20年前意气风发的红发青年现在却以乞讨为生,被警察欺辱也懒得抗议,这种反差意在暗示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D.

“我”想帮助红发乞丐的急切心情与红发乞丐对“我”的漠视态度形成强烈对比,凸显了两人在人生追求、思维方式上的差异。7.

文中多次写到兀鹰,下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

开头写炽热的广场、耷拉着的椰子树,让人感到焦躁沉闷:而巨大兀鹰的出现,更强化了这种压抑不安的感受。B.

一群兀鹰争抢着食物,韦拉克鲁斯市中心广场上的人们为填饱肚子而劳碌奔波、四处乞讨,二者构成映衬关系。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暗线,与时间这条明线在文章结尾交汇在一起,将故事情节推向高潮,意味深长。D.

“扇动笨重的翅膀”“尖叫着争作一团”“聒噪”等描写,既表现了兀鹰贪婪的特性,又融入了作者的情感态度。8.

红发乞丐能接受别人的施舍,为什么把“我”给他的纸币搓成一团弹到空中?(4分)9.毛姆说:“讲故事的人只需从自己的视角讲他确定的事。”小说从“我”的视角叙述,有什么好处?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二、古代诗文阅读(32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文本一: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节选自《庄子·逍遥游》)文本二:客谓梁王曰:“惠子之言事也善譬。王使无譬,则不能言矣。”王曰:“诺。”明日见,谓惠子曰:“先生言事则直言耳,无譬也。”惠子曰:“今有人于此而不知弹者,曰:‘弹之状何若?’应曰:‘弹之状如弹。’谕乎?”王曰:“未谕也。”“于是更应曰‘弹之状如弓,而以竹为弦’,则知乎?”王曰:“可知矣。”惠子曰:“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王曰:“善。”(节选自刘向《说苑·善说》)10.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1处得1分,涂黑超过3处不给分。(3分)今夫斄牛A其B大若C垂天之D云E此能F为大矣G而不能执鼠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本一“则瓠落无所容”的“容”与“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不同。B.“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C.文本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与“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固”意思不同。D.文本一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与“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的句式不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惠子告诉庄子,自己把“五石之瓠”打破,不是因为它内中空虚而宽大的外形,而是因为它对自己无用,庄子批评了惠子这种固陋思想。B.吴王之客在越入侵吴时凭借宋人之药裂地受封,庄子有对大葫芦妙用的认识,从这个角度上看,庄子和吴王之客在境界高下上是相似的。C.面对惠子的质疑,庄子用狸狌捕捉猎物和被猎人捕获的事例告诉惠子,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为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D.梁王让惠子说事情时直接说,惠子就用解释“弹”的事例来说明自己之所以这样说话的道理,梁王最终明白了惠子这样说话的真正原因。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4分)(2)夫说者固以其所知,谕其所不知,而使人知之。今王曰无譬,则不可矣。(4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游诸葛武侯书台宋·陆游沔阳②道中草离离,卧龙往矣空遗祠。当时典午称猾贼,气丧不敢当王师。定军山前寒食路,至今人祠丞相墓。松风想像梁甫吟③,尚忆幡然答三顾。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世上俗儒宁办此,高台当日读何书?【注】①诸葛武侯书台:诸葛亮相蜀时,曾在成都北筑读书台。②沔阳:今陕西勉县,城南定军山有诸葛亮墓和武侯祠,武侯祠后迁城北。典午:指司马。③梁甫吟:古歌曲名一作梁父吟。诸葛亮隆中时,躬耕陇亩,好为《梁甫吟》。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一项是(

)(3分)A.本诗开篇从河阳道中的诸葛武侯祠着笔,渲染出衰飒的气氛,引发了怀古之思。B.诗中写司马懿不敢应战诸葛亮之事,暗含了作者对两人鲜明的褒贬与爱憎态度C.诗中以《出师表》肯定了诸葛亮的卓越才能,认为诸葛亮远胜前人管仲与乐毅。D.诗人批判一般的读书人见识鄙俗浅陋,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15.本诗“松风想象梁甫吟,尚忆幡然答三顾”两句与苏轼《江城子》“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三句,二者都是虚写,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认为一旦克制自己,按照礼的要求去做了,天下的人就都赞许你是仁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李白虽然在政治上很不得意,但内心仍充满自信,其《将进酒》中的“

”两句就是明证。(3)“楼”在古诗文中是常用的意象,文人们借楼表达或喜或悲或闲适或忧愁或思念或激愤等复杂情感。借“楼”表达作者怀远伤感之情的句子“

”。三、语言文字运用(24分)(一)课内基础知识(本题共3小题,共9分)17.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活用方式不同的一项是(

)(3分)A.请事斯语矣

B.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C.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

D.故亏父而自利

18.下列选项中,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A.静而后能安

常于几成而败之

B.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兄之不慈弟C.见贤思齐焉

必知乱之所自起,焉能治之D.不足以事父母

故乱异家以利其家19.下列选项中,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3分)例句:其坚不能自举也。A.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B.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C.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D.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二)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不是雕虫小技,而是__________。我们常说一百二十回的《三国演义》,一百回的《西游记》,一百二十回的《红楼梦》……所谓“回”就是“回目”,又称章回题目,是章回小说的典型特征。在章回小说由民间说书艺术雅化为文人案头之作的过程中,回目形式由单句发展为偶句,字数也由__________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不但易于较完整地概括每回内容,而且也便于追求文字和音韵上的形式美。明清两代是中国古代小说发展的高峰期。作为杰出代表的四大名著是典型的章回体小说,即每一回的标题都是一副词句工整、前后相接的对联。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因为就大多数回目而言,句子可长可短,结尾可平可仄,句式灵活多变,与诗的形式并不相同,反而与对联更为__________。在章回小说的每回之前,均有一副标明篇章内容的对联,让读者看了此联就知道这回所要讲述的内容;__________统观阅读小说回目,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20.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3分)A.一枝独秀

错落有致

吻合

如果B.一枝独秀

参差不齐

契合

不但C.独树一帜

错落有致

吻合

不但D.独树一帜

参差不齐

契合

如果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A.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被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B.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C.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中,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D.将对联这一中国独特的语言艺术形式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是明代小说家的一大创举。22.回目是章回小说内容的概括,许多古文内容也可以借用回目来概括。请你从所供对联及古文名篇中任选一个,依据其内容完成对联或补写回目。(3分)(1)孔子孟子老子墨子庄子五子名扬千古,

。”(2)《鸿门宴》:“刚愎自用项羽失良机,

。”(三)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1小题,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5个节气,秋季的第3个节气,也是反映自然界寒气增长的重要节气。由于天气逐渐转凉,白昼有阳光尚热,但傍晚后气温便很快下降,昼夜温差拉大。时至白露,夏季风逐渐为冬季风所代替,冷空气转守为攻,北半球日照时间变短,光照强度减弱,地面辐射散热快,所以

。可以说,到了白露,基本就结束了暑天的闷热,天气渐渐转凉。②

?古人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以白形容秋露,故名“白露”。暑气渐消,夜晚渐凉,昼夜温差拉大,寒生露凝,这是“白露”名由之一。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在这个节气,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这会儿农民也忙着收获庄稼,农谚有“抢秋抢秋,不抢就丢”的说法,“白露秋分夜,一夜凉一夜”。白露后的早晨与夜间已有丝丝凉意。从白露节气开始,按白露秋分夜气候学划分四季的标准,全国各地陆续开始进入秋天。23.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美,往往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生机和意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题目符合议论文特点,第一段观点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1.D.“二者均秉持‘拿来主义’的原则”错,二者的原则并非“拿来主义”,而是认为传统文化可转化为先锋思想。2.A.“对《论语》深刻思想性的肯定”错,“氛围感”这一网络用语所表达的是对《论语》文学性的肯定。故选A。3.

B.材料二的立场是:以当代人在经验、思考解读经典,让经典与时俱进。A.立场是借鉴外来文化,吸取其精华;B.“渗透自己对文献的当代理解”,立场与材料二最为接近。C.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D.强调的是对传统文化的复刻与再现,与材料二立场不一致。4.(4分)示例一:矛盾。①鲁迅认为,“中国书”大多是一些陈腐的观点,充满了令人窒息的教条,颓废和厌世的气息,故而不建议青年读中国书,而建议读更有生机活力的外国书;②于坚则认为《论语》已从教条僵化中解脱出来,获得鲜活的生命力,因此,这个时代可以读《论语》了。示例二:不矛盾。①虽然从表面上看,鲁迅与于坚在是否读《论语》等中国书这一问题上是矛盾的,但其实质都是主张阅读与生活、时代密切相关的书;②二者表面上的分歧,是源于不同时代的特点。在鲁迅的时代,“中国书”是僵化的,远离生活与时代,而当下在怀疑主义等思想的影响下,曾被教条化的《论语》回归了现实生活的土壤。5.(5分)

①价值及特点简介:《论语》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的价值和地位;具有文学性,如简约生动的人物塑造方法,运用日常景物作比等。②阅读方法指导:阅读《论语》,应与时代背景、个体经验相结合,在思考中形成个性化的体会,挖掘《论语》对当下生活的启示性意义。6.C.“懒惰是导致他落魄潦倒主要原因”错误。从小说描写乞丐20年前的情况以及他乞讨不开口,最后把纸币扔掉的情节来看,导致他落魄潦倒的主要原因是他的性格,与“懒惰”无关。7.C.“兀鹰多次出现构成这篇小说的暗线”错误,兀鹰不是小说描写的重点,只是环境描写的一部分,构不成暗线。8.(4分)①他不愿意接受“我”的怜悯与同情;②他傲慢自负的性格一直没有改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的文学形象的能力。分析乞丐做法的原因,可从人物的性格角度入手。结合乞丐20年前的情况来看,他是一个傲慢自负的人;由他乞讨不开口说话、落魄得让人恐惧的现状看,他还像以前一样,性格并没有改变。也正是因为这一性格,他强烈的自尊心让他不愿意接受“我”给他的纸币,因为这让他觉得“我”是怜悯、同情他。由此可组织出答案。9.(6分)①采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叙述,以我为主人公叙述了我与二十年前相识的红发男子再次相遇的故事,给读者以真实感。②便于作者更直观地表达对社会的认识,详写了我与红发男子二十年前相遇的故事,省略了这二十年来发生的故事,给读者以想象的空间,传递出作者对人物的态度和思考。③以“我”的见闻串联起情节,使情节更加紧凑、集中,补充了我与红发男子二十年前相遇的故事,使小说情节更加合理,丰富了小说内容。10.AEG11.D(3分)【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及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文本一“则瓠落无所容”的“容”是“盛、容纳”的意思;“整顿衣裳起敛容”(《琵琶行并序》)中的“容”意思是“仪容、容颜(容貌神色)”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B.“樽”指腰舟,可以捆在腰间漂浮在水上。古人以瓠系于腰间,用以渡水。正确。C.文本一“夫子固拙于用大矣”的“固”是“实在”的意思;“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固”是“使……牢固”的意思;二者意思不同。D.文本一中“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与“客有吹洞箫者”(《赤壁赋》)的句式相同,都是定语后置句。12.C.“那些认为自己的话大而无用的人是因没有遭遇到真正的困境使然”错误。材料一主要探讨“无用”的观点,即有用而早亡,如果狸狌没有用途就不会被猎人捕获。庄子举这个例子是用来反驳惠子的讥讽,也借此阐述每个事物都有自己优点和缺点的道理。13.(1)(4分)能使手不皴裂的药方是一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用它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2)(4分)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明白道理,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1)“一”,相同、一样;“或”,无定代词,这里指有的人;“则所用之异也”,判断句。(得分点:“一”“几”各1分,判断句1分,句意1分)(2)“固”,本来;“谕”,了解、明白;(得分点:“固”“谕”各1分,句意2分)参考译文:文本一:惠子对庄子说:“魏王赠送我大葫芦的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庄子说:“先生实在是不擅长使用大的东西啊!宋国有一善于调制不皲手药物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花百金的高价购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皲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还是心窍不通啊!”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大而无用,大家都会鄙弃它的。”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斄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怎么不把它栽种在什么也没有生长的地方,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哪里又会有什么困苦呢?”文本二:有门客对梁王说:“惠子说事情总爱比喻,大王如果让他不用比喻,他就不能说事情了。”梁王说:“嗯。”次日梁王见到惠子,对惠子说:“希望先生说事情就直接说,不要用比喻。”惠子说:“现在如果有一个不知道‘弹’是什么东西的人在这里,他问你:“弹的形状像什么?’如果回答说:‘弹的形状就像弹。’那他明白吗?”梁王说:“不明白。”惠子接着说:“在这时如果改变说法回答你:“弹的形状像把弓,用竹子做它的弦。’那么他会明白吗?”梁王说:“可以明白了。”惠子说:“说话的人本来就用人们已经知道的东西来说明人们不知道的东西,从而使人们明白道理,现在您让我不打比方是行不通的。”梁王说:“你讲得好。”14.D.“即便登上武侯书台也不明白读书的意义”错,诗人是嘲讽俗儒不明白诸葛亮为何能够建立这样的功业,还在纷纷猜测当年诸葛亮在这高台上读的是什么奇书。故选D。15.①本诗由阵阵松风想到诸葛亮吟唱《梁甫吟》及慨然出山的场景,表达出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意;②苏词想象明月照在亡妻坟墓上的情景,表达对亡妻深沉的思念。16.(6分)(1)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2)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3)楼: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叹而今登楼揽镜,事机频误(《贺新郎•国脉微如缕》)/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桂枝香•金陵怀古》)【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材”“焉”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17.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A.事:实践,从事。句意:请允许我按照您的这些话去做。B.诚:使动用法,使……诚。句意: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诚。C.齐:使动用法,使整齐有序。句意:要治理好一个国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D.亏:使动用法,使受损失。句意:所以使父亲受损失而让自己受利。18.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的基本能力。A项,而:连词,表承接;/表转折,却B项,之:代词;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C项,焉:语气助词,无具体意义;/于是。D项,以:都是连词,表目的,来。19.

D【解析】例句为宾语前置句,句意为: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举起自己)。A项,判断句,句意为:谦辞礼让的心是礼的发端。B项,状语后置句,句意为:古代想要把自己光明德性在天下彰明的人。C项,定语后置句,句意为:有一个可以终身奉行的字吗?D项,宾语前置句,句意为:儿子爱自己,不爱父亲,因而使父亲受损失以谋求自己的利益。故选D。20.【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一枝独秀:形容在同类事物中最为突出,最为优秀。独树一帜:单独树立起一面旗帜,指自成一家。语境是回目作为中国古典小说的成熟格式自成一家,故选“独树一帜”。参差不齐:指长短、高低、大小不齐。错落有致:布局交错纷杂,但极有情趣。此处指字数多少不齐而逐步定型为七八言,故选“参差不齐”。契合:指两种物质性情特别投合,容易相溶,演变到生活当中来意为生活中两个人的结合或配合特别默契,犹如天生的一对,相符合。吻合:完全符合。语境中强调回日和对联的关系有相近之处,谈不上完全符合,应该填“契合”。不但:表递进关系。如果:是假设关系。后语境由“统观阅读小说回目,(那么)还可以从中了解整部小说的叙述脉络”,可见句间关系为假设,应该选择“如果”。21.【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需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熟练掌握六种常见病句类型,然后联系上下文,审读原文语句,确定语意关联,再次对比选项,找出差别,认真推敲之后确定答案。A.结构混乱,主宾不搭配,这里“……是……”标示这是一个判断句,宾语中心语为“创举”,做主语的应该是人类的行为举措,而所给出的主语部分是对联的状态,并非人的举措。B.结构混乱,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残缺介词搭配的中心语“中”;主语与宾语不搭配,“对联……”是一种状态,陈述重点为“对联”。C.“将……应用于……”是人的行为举措,可以做“是……创举”的主语,正确。D.成分残缺,“应用于章回小说的回目”的最后残缺介词“于”搭配的宾语中心语“中”。故选C。22.(1)泰山衡山华山衡山嵩山,诸岳长存万世(五岳威震九州)书圣画圣诗圣酒圣茶圣,诸圣享誉万年世宗光宗太宗玄宗仁宗,诸宗功益万年【字数相等1分、音韵相配(仄起平收)1分、词性相对1分】(2)韬光养晦刘邦得主动(占上风)23.①温度下降速度也逐渐加快

②这个节气为何叫白露

③白露有三候2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勒内·托姆是法国著名数学家。有一次,他同两位古人类学家讨论问题。谈到远古的人们为什么要保存火种时,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取暖御寒;另外一位人类学家说,因为保存火种可以烧出鲜美的肉食。而托姆说,因为夜幕来临之际,火光灿烂多姿,是最美最美的。美,往往不能给人带来什么现实的好处,却能让我们的生活多姿多彩,富有生机和意趣,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说说你的看法。要求:①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题目;②题目符合议论文特点,第一段观点鲜明;③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24.

一、审题思路材料第一段讨论了火的作用:取暖御寒,烧出美食,这是实用性;夜幕降临,火光多姿多彩,这是审美性,其中“托姆说”是写作重点,需要肯定火的审美特性。第二段更为明确提出,美往往不在实用,在于:一,让生活多彩,富有生机意趣;二,给人精神上的愉悦和享受,影响人的精神。这两点就构成材料的中心论点,可以分而论之,亦可综合而论。因此作过程中应紧紧抓住材料第二段的两个观点,论美的功用,无用的审美往往是大用。【多角度立意参考】(一)从古人类生存学家角度:物质是人类生存的第一需要;实用,是物质的基本特性。(二)从数学家角度:生活留心皆是美;不懂审美,世界与你无关;做一个“美”的发现者;要面包,更要水仙;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心系大美中;“我们不是只靠吃米活着;(中国巴金)“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法国罗丹)(三)从辩证说理的角度:实用诚可贵,求美价更高;追求实用无可厚非,善于审美境界更高;最佳角度:首选辩证分析角度,其次选数学家的角度。【写作注意点】1.要有两种观点比较,客观评价:实用和审美各自的意义、作用。注意一般来说材料是比照比较的内容,则分析也一般有相应的比较分析才好。2.选择“谈美”的一方为重点,围绕材料引申说理。材料的含意应该也有主要倾向。二、审题误区1.不提炼话题,将火的功用作为文章重点。2.空谈什么是美,美的各种形式。三、相关作文素材1.康德:美是一种没有目的的快乐。2.庄子: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人皆知有用之用,而莫知无用之用也。3.海德格尔: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如果人作为筑居者仅耕耘建屋,由此而羁旅在天穹下大地上,那么人并非栖居着。4.木心:没有审美力是绝症,知识也救不了。5.季羡林:我们的民族,是一个注重实际的民族。6.穆罕默德:假如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7.歌德:我们周围有光也有颜色,但是我们自己的眼里如果没有光和颜色,也就看不到外面的光和颜色了。8.柏拉图:当美的灵魂与美的外表和谐地融为一体,人们就会看到,这是世上最完善的美。9.亚里士多德: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可分为两部分,以功利为目的的,和以美为目的的。10.梁文道:读一些无用的书,做一些无用的事,花一些无用的时间,都是为了在一切已知之外,保留一个超越自己的机会,人生中一些很了不起的变化,就是来自这种时刻。11.美育绝不是“无用”,而有实实在在的“大用”诚然,艺术学习过程中经历的重复训练固然是必不可少,但是抱着怎样的心态去训练是关键。如果抱着功利的心态去学习,不仅会使自己身心俱疲还会给予大环境以错误的方向引导。个人过分追求功利是正是精致利己主义的表现;而有的人听之任之,在社会中随波逐流,最终被慢慢地被体制化。无论哪种态度都是不可取的,都不应该被提倡。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现代教育中美学教育的缺失,一方面是人们对美学的重视程度不够。正如吴冠中先生所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但美盲很多”。纵观当下,当喧嚣的声色犬马和消沉的碌碌无为遮蔽住灵魂底色时,人们习惯在物欲的潮流中沉浮,这又何尝不是社会激进发展的产物呢?熊培云先生曾在《自由在高处》中说道“中国以实为本,以物为本以形为大,尤其的注重物用性和显著的速效性”正如社会新一轮的循环,努力学习-考名校-找工作-挣钱-娶媳妇-生娃-学习的无限循环中,在社会中囿于生存的我们已逐步地失去了欣赏美的能力,已经不再是钱穆先生所说的“爱美的生活”而是盲美的一代。艺术启蒙不只是谋生的资本,更是每个人生活的必需品,它能看够开拓人的视野和梦想,使我们拥有多元的兴趣来充实我们的人生。它就像往井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天空,拥有了新的希望,才会往上爬。艺术的启蒙和传播让他们拥有发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正如就像《田埂上的梦想》音乐节来自大凉山彝族玛薇少儿艺术团的儿童一起登台表演,而朗朗、许巍等艺术家为孩子们做配角。他们用足够真诚的歌声和舞技追求属于自己的“诗和远方”,而不是从单一的循环跳到另一个的循环中。川端康成先生曾说过:“美在于发现,拥有在于机遇和巧合。”为什么不跳出生活的桎梏,去邂逅艺术之美呢?或许能领略到更加纯粹的美。因此,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只有携独立之志,才能领略艺术之美。(2021届东山一中高二11班林梓馨《以独立之志,邂逅艺术之美》选段)毕加索曾说:“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艺术家。”而吴冠中又说:“今天的文盲不多了,而美盲却很多。”这不禁引发了我们的深刻思考。当今时代,由于艺术特长可以在升学中加分录取,一些对艺术不感兴趣的孩子,开始了痛苦的训练;一些很有天分的孩子,在机械的艺术应试训练中失去了对艺术的热爱。还有些家长和老师仅凭自己的意愿,便为世界观尚未定型的孩子选择了人生,切断了孩子对美的追求。

无可否认,这种功利性的美育,能为孩子成长的道路添砖加瓦,为其长远发展提供一定的帮助。但是,实现真正的美育需要有时间的积淀和文化的渗透,并非以揠苗助长的方式能够一蹴而蹴的。

在物欲飞涨的今天,我们似乎丧失了原先的初衷,更像是疲于奔命。我们只有从功利和欲望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作为《经典咏流传》的经典传唱人谷建芬老师,十三年来为中华古诗词谱曲,让优美旋律的文化经典陪伴孩子度过美好的童年。表演艺术家朱旭更是无可厚非的“德艺双馨”模范。因为在这个浮躁功利的时代里,潜心钻研的人少了,追名逐利的人多了,一个曝光率极低的老戏骨,不用绯闻不靠流量,而仅仅只是数十年如一日地用作品打动观众,其艺术风范令人敬仰。他们是艺术的守望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蔡元培有言“吾人急应提倡美育,使人生美化,使人的性灵托于美,而将忧患忘却。于学校中可实现者,如音乐、图画、旅行、游戏、演剧等,均可去做,以之代替不好的消遣。”对于美育的形成,不仅仅是个人先天对美的感知,国家理应重视美育,营造美育的环境,尤其是学校教育。早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审美教育对于人格培养的作用。

因此,即使在当今高考局势的指挥下,鉴于美育对塑造人格有着深刻影响,我们应从功利式教育中解放,注重引导学生的感知能力与审美情趣,保护好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为了让更多孩子能像他们一样站在更大的舞台,得到美的滋养,需要我们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

以一颗赤子之心拥抱生活,才能发现生活的美丽之处。愿我们有一天能重拾这份心情,以美育人,以文化人,这不仅是个人之福,也是国家之幸。((2021届东山一中高二11班朱舒恬《以美育人,以文化人》选段)12.

用美育涵养“美丽心灵”哲学家以诗意的语言说,“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一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