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孟子说:“知人论世”,我们要知道一个人全部的事业,了解他全部的心境,欣赏他全部的风度,认识他全部的学问,然后才能公正地评判他生平的价值。在孔子以前,中国历史文化当已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积累,而孔子集其大成。在孔子以后,中国历史文化又复有两千五百年以上之演进,而孔子开其新统。在此五千多年,中国历史进程之指示,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具有最深影响最大贡献者,殆无人堪与孔子相比伦。━━钱穆《孔子传》先师孔子修已以敬,修已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高祖,沛丰邑中阳里人,姓刘氏,字季。父曰太公,母曰刘媪。其先刘媪尝息大泽之陂,梦与神遇。是时雷电晦冥,太公往视,则见蛟龙于其上。已而有身,遂产高祖。━━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其先宋人也,曰孔防叔。防叔生伯夏,伯夏生叔梁纥。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於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字仲尼,姓孔氏。孔子长九尺有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少年求礼从政失败周游列国献身文教圣人生平(前551-前479)孔子一生孔子简要生平生卒年月、出生地、家庭背景、仕宦经历、教育事业材料一:孔子曾到宋国考察殷礼,到鲁国太庙考察周、鲁的礼仪和典章制度,还向齐国乐宫学习音乐。材料二:孔子看到鲁国季氏用了天子的乐舞,便愤然谴责道:“是可忍也,熟不可忍!”探究问题:1、结合当时历史背景,谈谈孔子为什么要去考礼仪和典章制度?
孔子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论语·子罕》
孔子在齐闻《韶》乐,如醉如痴,三月不知肉味。山东曲阜孔庙、孔府、孔林全景一、生逢乱世1.——天下无道久矣王命衰微、诸侯争霸、政在大夫、陪臣执国命,礼坏乐崩。子弑父、臣弑君、少凌长、庶废嫡。2.“礼乐之邦”——周礼尽在鲁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史记》二、伟人生平1.尼山降圣
尼丘山夫子洞传说中孔子的出生地2.伟人品德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孔子晚而喜《易》——读《易》韦编三绝闻《韶》音,学之,三月不知肉味。
——《史记》3.杏坛授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4.学而优则仕
挫强齐,强公室、抑大夫、贬家臣孔子杏坛讲学图
后世往往以貌取人,将“儒”士视为柔弱之人,认为这位“老夫子”只是以文见长,然而考古籍却发现孔子不仅是习武、讲兵之人,还是一位“矢无虚发”的射箭高手。孔子本纪中不仅记载了这位教育家身强善射,而且记载了孔子办学时的“六艺”顺序是“礼、乐、射、御、书、数”,把冷兵器时代最重要的单兵训练课目“射”、“御”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这种文武不偏废的教育思想,对培养后人的尚武精神不无启发。春秋时期,士大夫和全体“国人”(即自由民)尚武是传统,儒家也不例外。
自汉朝以后,禁兵之法日益峻密,民间习武愈受控制。迂腐的宋代理学家更倡言“主静”,以射、御为“粗下人事”,中国儒生从此大都是一副手无缚鸡之力的形象。尚武精神的失落,使汉族政权在游牧民族进攻下长期陷入被动挨打的窘境,近代中华又备受外国列强欺凌。后来有人把民族精神积弱的罪责归咎于儒家,从历史长河看未免有些偏颇。那个一向主张文武不偏废的儒家鼻祖孔子若在曲阜的地下有知,恐怕也会大呼冤枉吧!
据说是父亲与颜姓野女子苟合而生的孔子,三岁丧父,历尽家境衰落之苦,但是高贵的贵族血统使他积极上进。十五岁就有“志于学”,特别善于向他人学习,“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是他在《论语·述而》中提出的观点;因为自己好学不厌,所以许多人认为他很“博学”。三十岁时,孔子开始追求有所建树,于是设馆授徒讲学。最早的一批学生,大概是冉有、颜渊、子路、子贡等人。当时做鲁大夫的孟僖子也将儿子孟懿子送来跟他学“礼”,可见当年办学盛况空前。孔子办的学校,是典型的个人独资的民办学校。她的出现,打破了历史以来的公家办学的垄断局面,他创立了“有教无类”的教育原则,开创了新的课程体制,制定了新的课程标准,而且教育了一大批品学兼优的学子。着官服的孔子
升任为大司寇的孔子,正式拥有了实现自己政治学说的机会了,他杀掉很嚣张的鲁大夫少正卯,用他所倡导的礼仪接待各方来宾,制定政策规定物价,让男女守法自持,分开走路。这些措施,使鲁国的国力急速上升。只一年时间,就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远近各国听到这消息,都來参观,並且向他请教。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以后再也没有为官。
齐国人十分害怕,于是运用“美女计”,派送80名婀娜窈窕的美女给鲁定公与季桓子。统治者受齐国美女蛊惑,三日不听朝政。后来,连一些给孔子送礼的规矩都不讲了。孔子知道自己的政治抱负再也难以施展,于是带着一帮学生,如颜回、子路、子贡、冉有等十余弟子离开自己的“父母之邦”,开始了长达十四年之久的周游列国、寻找与自己政治主张合拍的合作者的颠沛生活。这年,孔子已经五十五岁。5.周游列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儒家认为,春秋时代的社会争乱,正是由于欲穷乎物,物屈于欲,人欲横流,名分紊乱。要纠正这种时弊,唯一可靠的途径就是重建周礼的权威。孔子希望人们“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也期待社会严格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秩序。
孔子学说的最精妙之处,就在于把外在的等级制度、礼仪传统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道德伦理要求。“人而不仁,如礼何?”只要“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便是仁!“仁”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人心底最深处最切近、最亲密、最难以摆脱、最本能捍卫的血亲观念之上!这就是爱!
“礼”是孔子思想学说的一个重要范畴。“礼”的外在形式,包括祭祀、军旅、冠婚丧葬、朝聘、会盟等等方面的礼节仪式。孔子认为,注重“礼”的内在精神固然重要,而内在精神终究还要靠外在形式来体现。所以对这些礼节仪式,孔子不但认真学习,亲履亲行,而且要求弟子们严格遵守。孔子希望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周游列国读一读想一想孔子周游列国路线鲁定公十三年,孔子55岁。孔子离开鲁国,到外国去寻找出路,开始了周游列国的旅程.孔子带弟子先到了卫国,卫灵公开始很尊重孔子,按照鲁国的俸禄标准发给孔子俸粟6万,但并没给他什么官职,没让他参与政事。孔子在卫国住了约10个月,因有人在卫灵公面前进谗言,卫灵公对孔子起了疑心,派人公开监视孔子的行动。鲁定公13年十月,孔子带弟子离开卫国,打算去陈国。路过匡城时,因误会被人围困了5日,逃离匡城,到了蒲地,又碰上卫国贵族公叔氏发动叛乱,再次被围。逃脱后,孔子又返回了卫国。
鲁哀公二年,孔子59岁,离开卫国经曹、宋、郑至陈国,住了三年,吴攻陈,兵荒马乱,孔子便带弟子离开。鲁哀公三年,孔子60岁,去郑国,被人嘲笑,称之为“累累若丧家之犬”。孔子欣然笑曰:“然哉,然哉!”鲁哀公六年,孔子63岁,楚国人听说孔子到了陈、蔡交界处,派人去迎接孔子。陈国、蔡国的大夫们知道孔子对他们的所做所为有意见,怕孔子到了楚国被重用,对他们不利,于是派服劳役的人将孔子师徒围困在半道,前不靠村,后不靠店,所带粮食吃完,绝粮7日,最后还是子贡找到楚国人,楚派兵迎孔子,孔子师徒才免于一死。鲁哀公七年,孔子64岁,又回到卫国。鲁哀公十一年,孔子68岁,在其弟子冉求的努力下,被迎回鲁国,但仍是被敬而不用。鲁哀公十六年,孔子73岁,患病,不愈而卒。
探究问题:1.孔子为什么要周游列国?2.孔子曾非常自信地说:“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他周游列国是否达到目的?3.你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孔子周游列国为什么得不到诸侯的重用?景公问政孔子,孔子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岂得而食诸!”他日又复问政于孔子,孔子曰:“政在节财。”
——《史记》
他们重视丧事,竭尽哀情,为了葬礼隆重而不惜倾家荡产,不能让这种做法形成风气;他们四处游说乞求官禄,不能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自从那些圣贤相继下世以后,周王室也随之衰微下去,礼崩乐坏已有好长时间了。现在孔子讲究仪容服饰,详定繁琐的上朝下朝礼节,刻意于快步行走的规矩,这些繁文缛节,就是几代人也学习不完,毕生也搞不清楚。您如果想用这套东西来改变齐国的风俗,恐怕这不是引导老百姓的好办法。——齐国大臣晏婴
宣公以后的鲁国,季氏操持政权。昭公初年,季氏瓜分鲁君军权。孔子对季氏越轨表示极大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发生内乱,孔子避乱来到齐国。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政在节财。”当时,齐国政权被操纵在大夫陈氏手中,齐景公虽然信服孔子的说法却始终不能施行。这样,孔子在齐国实现自己政治主张的幻想破灭。不得实现个人主张的孔子,重新回到鲁国,冷静思考之后,他选择了“著书立说”的道路。于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最辉煌的教育王国,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资源充足的民办学校,从此在鲁国建立起来,孔子规定,只要向往学习、能够交纳十条干肉的人,都可以成为他的学生。孔子积极修撰诗书礼乐,来此求学的各色人等,几乎遍及各个诸侯国。
孔子的声望越来越高,邀请他出来做官的机会,也就越来越多。孔子依旧不满鲁国那种政权不在君主而在大夫手上的政治现象,所以一直没有答应当代统治者出去做官,并且向世人宣布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从此,将个人的政治主张,治国方略和个人理想,编写成教育课程,通过教育的方式来影响一代人又一代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孔子所开创的远远不是孤立的一种教育形态,而是一种文明传播的方式和积累社会发展的内在力量的可能。
在游走卫国、郑国之际,孔子遇到的两件事情很值得一提。一是被匡地的人当成阳虎包围起来,弟子们都很紧张,孔子说:“周文王以来的文化传统全部都在我们这里,上天如果一定要灭亡我们,根本就不会让我们掌握,上天既然要我们掌握并传播她,这些人又能够把我们怎么样呢?”二是在宋国,一个姓司马的宋国贵族要杀他,弟子催他快走,孔子说:“上天赋予我道德使命,司马又能将我怎么样呢!”到郑国后,他与弟子们走散了,一个人站在城门口,有人告诉子贡,孔子是一副丧家之犬的模样,子贡找到了孔子后,就把郑人的话告诉孔子,孔子幽默一笑,说:是啊,是啊!当真是一条丧家之犬。孔子的幽默乐观由此可见一斑。宋国贵族司马桓魁想杀孔子的时候,孔子已经六十岁了。据《史记》记载:因楚昭王来聘孔子,陈、蔡大夫围孔子,致使他绝粮七日。解围后孔子到楚国,不久楚昭王死。卫出公欲用孔子。孔子答子路问曰,为政必以“正名”为先。返卫后,孔子虽受“养贤”之礼遇,但仍不见用。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归鲁,率军在郎战胜齐军。季康子派人带了许多钱去迎接孔子。孔子归回鲁国时,时年六十八岁,前后正好是一十四年。6.文以载道——述而不作,信而好古7.昔人已乘黄鹤去孔子回鲁,鲁国人尊其为“国老”。回归后的孔子,一面教学和整理古籍,一面不断地发表政治见解。但是,期间发生的一连串的悲惨事件,诸如唯一的儿子孔鲤去世、最亲近的学生颜回去世、最爽直学生子路卫国殉难,使得孔子的心灵受到极大伤害。七十三岁时,伟大的民办教育家、思想家,在他自己亲手创办的校园里,与世长辞了。太山坏乎!梁柱摧乎!哲人萎乎!因以涕下!……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自立;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懂得了天命;六十岁能正确对待各种言论,不觉得不顺;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这是孔子对自己一生的总结。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厩(马圈)焚。子退,曰:“伤人乎?”不问马。
在《论语》一书中,“仁”字出现过109次,说明“仁”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三、光辉思想(一)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子曰:仁者,爱人。——《学而》子曰:仁者,人也,亲亲为大;义者,宜也,尊贤为大。亲亲之杀(注:等),尊贤之等,礼所生也。——《中庸》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倍,节用爱人,使民以时。——《学而》子贡问曰:“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知识联系知识联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话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自己不愿意承受的事情,也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凡事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换位”思考,多替别人想一想!忠恕之道----实现“仁”的方法①忠:“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②恕:“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就要求我们要做到以下三点:尊重他人,求同存异。适度忍让,体谅别人。与他人坦诚相待,主动与别人沟通。
儒家的“仁礼”学说内涵极其丰富。举凡社交礼仪、生活标准、政治秩序、风俗习惯,无不囊括在内。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它强调社会责任与社会和谐。从消极的方面来看,它又极大地限制人的主观能动精神和创造欲望。
这种两重性作用于孔子以后的悠悠岁月,造成中华民族崇奉公德,压抑私欲,强调义务,蔑视权利,以及安贫乐道,因循保守的社会心理特征。孔子的思想(一)仁者爱人(政治思想)1.仁的含义:爱人
A.爱自己的亲人;
B.爱他人;
C.统治实行仁政。2.认为要实现“仁”,就要遵守“忠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孔子仁的学说“仁”就是指个人的人格和人际关系。它强调人际关系的根本是要彼此尊重对方的人格,要求人们互相敬爱,谦让和睦相处。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孔子过泰山侧,有妇人哭于墓者而哀,夫子式而听之。使子路问之曰:“子之哭也,壹似重以忧者。”而曰:“然。昔者吾舅死于虎,吾夫又死焉,今吾子又死焉。”夫子曰:“何为不去也?”曰:“无苛政。”夫子曰:“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
——《礼记·檀弓下》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二)克己复礼(政治思想)1.认为没有“礼”,就无法分辩君臣、上下、长幼之序(“礼”指周礼);2.为维护礼,提出“正名”的主张:(1)于社会:建立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秩序;(2)于个人: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周礼用西周的政治制度治理动荡变革的社会先君周公制《周礼》曰:“则以观德,德以处事,事以度功,功以食民。”——《左传·文公十八年》
衣服有制,宫室有度,人徒有数。丧祭器用,皆有等宜。——《礼记·王制》
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
——《论语·子路》“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也!”
——孔子问题探究材料一: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材料二:礼之用,和为贵。材料三:不学礼,无以立。材料四:克己复礼思考:1.结合过去所学周朝知识,说说“周礼”有什么规定?2.礼与仁有什么关系?孔子的理想社会:只有礼和仁相结合的社会,才是理想的社会,一方面社会依礼有严格等级和上下尊卑界限,另一方面,依仁使人人有爱心,能够推已及人,不使有差别的等级走向对抗,这样的社会是既有差别又具温情的社会。“仁”和“礼”的关系:克已复礼为仁克制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天下就人人相爱,太平无事。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颜渊曰:“请问其目。”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颜渊曰:“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论语·颜渊》孔子的礼和他的时代在春秋的时候,周朝的封建制度,已不能维持,但是还没有完全败坏。公侯伯子男的互相征伐,仍以道德的名义出之。纵使叛逆篡位也还要邀请与自己利害相关的各方支持。但最最重要的是,这时的战事还未波及全民,不致使父母兄弟妻子离散。针对这些条件,孔子对当日情形,还没有完全失望。——所以他仍提倡“克己复礼”,显示着过去的社会秩序仍可以恢复。他有时也发牢骚,说什么“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和“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可是要他表示方针的时候,他的办法端在“正名”,也就是恢复一切事物原有的名分。“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更表现一腔复古的热忱。
——黄仁宇《赫逊河畔谈中国历史》
他日,灵公问兵陈。孔子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与孔子语,见蜚雁,仰视之,色不在孔子。孔子遂行,复如陈。
——《史记》孔子的忠信:
孔子讲究言行合乎忠信。以“忠”和“信”对待普通人,做到“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在君臣关系上,应该“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但孔子的忠君是有条件的,就是“以道事君”“邦有道则仕,无道则隐”“道不同不相为谋”。他不提倡愚忠。
孔子路过一个叫蒲的地方,正好遇上公叔氏据蒲反叛卫国,蒲人扣留了孔子。弟子中有个叫公良孺的,自己带了五辆车子跟随孔子周游各地。他这个人身材高大,有才德,且有勇力,对孔子说:“我从前跟随老师周游在匡地遇到危难,如今又在这里遇到危难,这是命里注定的吧。我和老师一再遭难,可搏斗而死。”公良孺跟蒲人打得很激烈,蒲人害怕了,对孔子说:“如果你不到卫国去,我就放你们走。”孔子与他们订立了盟约,这才放孔子他们从东门出去。孔子到了卫国。子贡说:“盟约可以违背吗?”孔子说:“在要挟下订立的盟约,神是不会认可的。”
——《史记》译注孔子倡君子之国。中国人的文明开化甚早,不求禽兽之欲,不惧虎狼之威,不逞英雄之能,不鼓豪强之气,不欺弱小之辈,不兴不义之师。所谓“君子”,这是中国人所崇尚的人品和人格,《周易大传》和孔子的《论语》树立了一个君子应该具备的标准和规范,他是和“小人”(注意:孔子所谓“小人”和人们所说的“坏人”可是完全不同的境界,反映了教育家的境界和思想家的水平)。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成人之美,小人反是”、“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等等。孔子倡礼仪之邦。中国人不怕失败,不怕吃亏受屈,唯怕“失礼”。注重礼节的国家,人们不惧生死而惧礼仪,所谓“死生事小,失节事大”是也,这是何等豪迈慷慨。“礼”是实现“仁”的途径(三)中庸之道(伦理思想)1.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能恰到好处;将各种正确的原则、思想等妥善加以调和,使他们互相补充,互相制约。2.中庸与仁礼的关系要实行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中庸是划分君子和小人的重要依据。——实现“仁”“礼”的途径中庸之德。不卑不亢,动静相兼;不骄不躁,刚柔相济;不偏不倚,不离不弃。唯有如此大德,不计较一时之成败,不纠缠一时之荣辱,没有患得患失的负担,没有输赢胜负的束缚,超然自处,不为外物所困,不为功利所动,永远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受制于人。惟其如此,中国人能够始终保持从容自得,没有偏激和盲目的失误,没有顾此失彼的焦虑,没有进退维谷的困境,逍遥洒脱,顶天立地。材料一: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中庸》(第2章)材料二:孔子的学生子贡曾经问孔子:“子张和子夏哪一个贤一些?”孔子回答说:“子张过分;子夏不够。”子贡问:“那么是子张贤一些吗?”孔子说:“过犹不及。”
——《论语·先进》请回答:1.材料一、二反映孔子的什么思想?2.提炼孔子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主要观点。3.孔子的中庸思想目前有无现实意义,结合事实说明。总结:孔子政治思想体系的核心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仁”“仁者爱人”“仁政”“忠恕”“礼”“克己复礼”“等级制度”“正名”如果说“隆礼”是儒学的表层结构的话,那么“贵仁”就是它的思想核心。“人而不仁,如礼何?”“克己复礼,为仁”
儒家学说正是以“仁”释“礼”,“仁”、“礼”合一,力图将社会外在规范化为个体的内在自觉,再由个体自觉推广至整个社会,从而铺垫了中华民族文化心理、文化精神的根基。孔子之为人,即其所自述所谓“学不厌,教不倦”者,而以寻求孔子毕生为学之日进无疆、与其教育事业之博大深微为主要中心,而政治事业次之。因孔子在中国历史文化上之主要贡献,厥在其自为学与其教育事业之两项。后代尊孔子为至对先师,其意义即在此。━━钱穆《孔子传》万世师表杏坛授业,万世师表孔子一生中有一大半的时间,是从事传道、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他创造了卓有成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总结、倡导了一整套正确的学习原则;形成了比较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提出了一系列有深远影响的教育思想;树立了良好的师德典范。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意义: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四)教育思想:2.教学目标:——“成人”,成“君子”。
“成人”:举止合乎礼数,言行合乎“忠”、“信”
“成君子”:礼与仁、言与行完美地统一起来,不仅具有独善其身的自我修养,还要兼济天下评价:
积极——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
消极——但重义轻利,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4.教学原则:
——启发式教学5.教学内容:——六艺孔子整理编撰“六经”。“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孔子的思想体系:1.政治思想:“仁者爱人”、“克已复礼”2.伦理思想:中庸之道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史记.孔子世家》
孔子的学说从根本上说是保守的。他不打算损害现存的社会秩序和社会关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过,在他坚持统治者有统治的权力的同时,他还坚持统治者应在正确的道德原则的基础上进行统治。他和柏拉图一样,要国王做贤者;认为,如果他们具有一个绅士的五条美德——诚实、正直、忠诚、恩惠和仁爱(也就是通人情),他们就能成为贤者。
——《全球通史》全球第一所孔子学院在韩国汉城正式揭牌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北欧孔子学院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成立非洲首家孔子学院将落户肯尼亚上述图片给你什么信息?说明什么?孔子思想在世界各地传播,说明孔子不仅仅是中国的,而且属于世界的了。朝代帝王
封谥东周鲁哀公尼父隋朝隋文帝先师尼父唐朝唐太宗先圣,先父明清明世宗,清世祖至圣先师历代帝王封孔统计探究问题根据上面表格,为什么历代帝王都封孔子为圣人或先师?他们这么做对儒家思想有何影响?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儒家思想成为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1988年,74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召开会议,探讨和平、发展、环境、民族、宗教、信仰等一系列国际问题。物理学诺贝尔奖得主、瑞典人汉内斯•阿尔文教授在发言中说:“人类要想在2l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000年前,从孔子那里寻找智慧。”孔子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中国文化的化身和象征,“孔学对我国传统文化影响之大、之远,的确超过了我国古代任何一个学派。孔学可说是我国传统文化的象征”。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孔子的历史贡献和影响1.思想家2.教育家3.世界性影响----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儒家学说,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创办私学,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思想,打破了学在官府的教育不平等现象;提出一些有效的教育方法和学习方法,长久不衰。----儒学在世界各地传播,对世界各国解决诸多问题具有很大的启发。孔子思想的地位和影响国内:
西汉“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儒家思想渐成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国外:亚洲许多国家接受了儒家文化;对法德等国的思想家也从中得到很大的启迪。评价孔子1.积极意义(1)对中国:①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②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③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2)对世界:①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②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启蒙思想家所启发、借鉴;③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先师孔子孔子是我国春秋时期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开创了儒家学派。教育方面,他提出了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等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提出了启发式教学等原则。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了私人办学的先河。在思想文化方面,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提出了“仁”和“礼”的学说,主张“仁者爱人”和“克已复礼”。孔子认为要实现“仁”和“礼”就必须遵循中庸之道。在政治方面,孔子周游列国,兜售“仁”“礼”学说。但孔子的思想代表了当时没落的奴隶主贵族的利益,主张挽救奴隶制,缓和阶级矛盾,他的思想在当时并未受到太多重视,孔子晚年退修诗书。孔子思想经过后来历代学者的发扬和统治者的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品格,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影响。1.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是(D)
①“仁”②“礼”
③“为政以德”④“有教无类”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课堂练习2.下列孔子的思想中最能体现以民为本的是(B)
A.“仁”和“礼”
B.“仁”和“德治”
C.“克己复礼”
D.“忠恕”之道
3.现在,我们提倡“以德治国”,而春秋时期,孔子就提出过“以德治民”的主张。这说明(B)A.不管时代怎样,我们所遵循的道德准则是一致的B.对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必须批判地加以继承C.对传统文化必须绝对地肯定或否定D.德治将要取代法治
4.孔子曰:“君子〔社会的管理者〕之德风,小人〔社会的被管理者〕之德草,风往哪边吹,草往哪边倒。”又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此观点(B)
A.强调因材施教
B.强调社会管理者的榜样作用
C.体现了孔子的高尚道德情操
D.体现了以民为本的思想5.儒家思想适应不同时期的社会政治需要而不断发展变化。“仁”的思想在先秦时期的进步意义主要是(B)A.满足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B.抑制统治者的暴政C.成为各国变法的理论依据D.奠定“非攻”主张的思想基础文雅君子,民族之魂守旧而又维新,复古而又开明,这样一种二重性的立场,使得儒家学说能够在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环境生物化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建筑CAD》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商务数据挖掘与R应用》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食品药品职业学院《创意传播管理》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省外语艺术职业学院《创业基础V》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广东梅州职业技术学院《数据、模型与决策》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二年级数学计算题专项练习集锦
- 犯罪与文明(复旦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海洋与人类文明(浙江海洋大学)学习通测试及答案
- 2025年人教版七年级数学寒假复习 专题04 整式的加减(5重点串讲+16考点提升+过关检测)
- 《项目管理》完整课件
- 2024-2030年中国苯胺行业现状动态与需求前景展望报告
- 英雄之旅思维模型
- 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一分章节分课时全册学案
- 解一元二次方程(公式法)(教学设计)-九年级数学上册同步备课系列
- 冬季传染病预防-(课件)-小学主题班会课件
- 2024年秋新沪教牛津版英语三年级上册 Unit 6 第1课时 教学课件
- 江苏扬州中学教育集团2023-2024学年中考三模数学试题含解析
- 2025年统编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的政治、经济与文化 讲义
- 电影放映设备日常维护保养规程
- TSHZSAQS 00255-2024 食葵病虫害防治技术规范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