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答案)_第1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答案)_第2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答案)_第3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答案)_第4页
2024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付费下载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届高考考前原创仿真模拟风向卷03(适用于新高考全国Ⅰ卷地区)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9小题,共6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材料一:色彩观对民族文化的影响具有深远意义。中华民族早于西方一千多年形成了自己的色彩体系,独特的“五色体系”成为民族文化基因中重要的文化因子。弘扬色彩文化,丰富色彩的表现语言,有助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五色体系”形成于两千年前的西周。《尚书》较早有关于“五色”文字的记载:“采者,青、黄、赤、白、黑也;言施于缯帛也。”由此可知,所谓五色,即青、黄、赤、白、黑五种颜色。五色中的青、黄、赤即现代色彩理论中的蓝、黄、红三原色;在有色物质中,白与黑是通过其它任何颜色混合后难以得到的颜色,白与黑应归属为无彩色系的原色。西周时又提出“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正色即原色,间色是正色混合的结果。所谓“正色论”即“五原色论”,亦即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五色体系”。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五色休系”确立,红色被列为“正色”之首。周代章服中,以朱红服饰为尊贵。几千年来,中国人延续了祖先尚红的喜好,红色被视为吉祥、喜庆、革命的代名词,办喜事、过年节、庆丰收等都离不开红色。“五色体系”成为统治阶级的行为规范,紫色不入五色之列,却是间色中地位最高的。春秋第一霸主齐桓公以紫色为章服,大胆穿紫袍上朝,公然挑战五色礼制,以此显示齐国的实力,色彩成为政治斗争的工具。孔子是“五色体系”的忠实捍卫者,他从“礼”的规范出发,为最终实现“仁”的目的,反对“以紫夺朱”。紫朱之争成为历史上重要的政治事件,色彩在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影响可见一斑。汉唐之后紫色被视为代表天帝居所紫微星的色彩,天子所居之地皇宫则对应称为紫宫,明清皇宫称“紫禁城”由此而来。“紫”天、“黄”地、“红”人的“天、地、人”的色彩象征从汉唐始一直影响后世。战国末期阴阳家邹衍集先秦五行之大成,将阴阳与五行结合形成“阴阳五行”学说。阴阳五行说将五行与自然界中的五方、五音、五德、五官等事物相配属,色彩自然也被对应配属于其中。在秦朝,黑色是最尊贵的颜色或说是皇家专用的颜色。但凡有重大的祭祀活动,皇帝都要穿黑色的服装。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的专用色彩,是皇权的象征色彩,不可僭越。(改编自陈向鸿《中国传统色彩美学观念探源》)材料二: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东方色彩文化体系。几千年来,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色彩观和以老庄为代表的道家色彩观一直贯穿于中国传统色彩美学之中。在民族色彩文明史上,两家色彩观记录着中华民族审美精神的发展过程。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并赋予尊卑、贵贱等级的象征意义,分别代表君、臣、民上下等级关系,色彩装饰不可混淆,更不可颠倒。除了用色彩来规范“礼”这一特点之外,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两千年来,儒家色彩观对社会的影响不言而喻,山水画固然不能例外。古人寄情山水,期望在自然之中培养完美的人格。山水,为人们提供了一个理想的精神家园。人们在江河、亭台、楼宇之中游玩、捕鱼、闲谈,展现出来的是一片平和的静态之美。孔子极力提倡中庸哲学,中庸是最高的道德境界,儒家“中庸”观念在色彩上体现为“文质彬彬”的适度的色彩装饰,体现了“配合适宜”的审美价值标准。儒家色彩观的另一主要特色是“比德”,即用色彩暗示人的品德,这一象征性手法在后世中国色彩艺术史上产生了重大影响。如中国戏剧脸谱色彩,以不同色彩代表不同寓意,暗示剧中人物性格和品德,形成特有的用色程式;红色表示忠勇,黄色表示刚猛,黑色表示刚直不阿,白色表示奸诈阴险。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道家以黑色为道的象征色彩,认为黑色高居于其他一切色彩之上。道家对黑色的选择本质上是从道家的“自然天道”观出发的,是“法自然”的色彩观。老子曰:“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玄即黑,是幽冥之色。天色为玄,因为“天”在道家思想中具有产生万物的功能,显然玄(黑)色也自当有派生一切色彩并高于一切色彩的功能,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道德经》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色令人眼花缭乱,而趋于无彩色——黑白、玄素、水墨……中国文人画家大都政治失意,逃避社会现实,有的学道参禅,避居山林,超然物外,对黑色更为崇拜,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遮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显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唐代画家、绘画理论家张彦远最先确认墨的正统地位——“运墨而五色具”,五颜六色无需色料敷染,仅用水墨便可传神写意,因而中国水墨山水画整体呈现深邃却也荒寒淡远之境。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改编自王志惠《论美轮美奂的中国传统色彩美学》)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色彩体系比西方早一千多年,作为重要的文化因子,“五色体系”对民族文化的影响意义深远。

B.起初,“五色体系”中的黄色并非皇家首选,宋以后,黄色象征帝王之位,成为皇室专用色彩,不可僭越。

C.儒家色彩观和道家色彩观的出发点不同,前者从“礼”的规范出发,后者从“自然天道”观出发。

D.中国水墨山水画有着独特的艺术境界,体现了道家传统的哲学色彩观,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周时提出了“正色”和“间色”的色彩概念,统治者利用五色服务于社会礼制,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

B.历史上,孔子反对齐桓公“以紫夺朱”,认为间色“紫”夺走了正色“赤”的地位,夺正为不“仁”,违背了“礼”的规范。

C.中国传统色彩观由儒家和道家两种色彩观组成,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

D.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融为一体,显示了色彩“比德”的特色,有利于当时社会的稳定发展。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的一项是(

)A.《礼记》:“木盈,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土黄圭。”

B.《周礼》:“东方谓之青,西方谓之白,南方谓之赤,北方谓之黑。”

C.《宋史》;“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九品以上服青,流外官及庶人并衣黄。”

D.《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4.色彩观对中华民族文化有哪些影响?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概括。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结合材料简要分析郭靖、黄蓉的色彩观。只见数十丈外一叶扁舟停在湖中,一个渔人坐在船头垂钓,船尾有个小童。黄蓉指着那渔舟道:“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郭靖问道:“什么叫水墨山水?"黄蓉道:"那便是只用黑墨、不着颜色的图画。"郭靖放眼,但见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摇了摇头,茫然不解其所指。(金庸《射雕英雄传》第十三回)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文本一:烟雨古隆中李

御古隆中很小,小到如同故乡相望相守的一片山丘;古隆中很大,大到历经千百年后,依然牵引着无数仰慕的目光。在一派烟雨迷蒙中,我穿行于留下先贤遗迹的这片再平常不过的山丘间,吟诵着罗贯中先生“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的诗句,我虽然无法将人杰地灵、钟灵毓秀这类赞叹留给这片山丘,但我真真切切地知道,中国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先生曾在此生活了十载春秋。这也许正好印证了“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名言。古隆中的三顾堂、草庐亭、小虹桥、武侯祠、野云庵、石牌坊均系后人所建,真正算得上遗迹的,就数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几处了。寻访历史,不必苛求太多,有那么几处真迹就足以勾起人们的思念与联想。三顾茅庐的佳话,《隆中对》的大气磅礴,对时局鞭辟入里的条分缕析,不需实物的承载,也将流传千古。十年风华,对于正值青春年少的诸葛亮来说,在此躬耕,在此交友,在此吟诵《梁父》,在此观星赏月,在此韬光养晦,在此积累无边的智慧,不能不说是千古绝唱。与我同行的卧龙镇曾繁海先生,介绍了他所搜集到的和从史书上获得的许多有关诸葛亮的传说。据他介绍,诸葛亮27岁出山的前10年,一直隐居隆中,这10年间,凭借襄阳这块要冲之地,他躬耕苦读,寻师觅友,鉴古观今,洞察时政,集百家之优长,酿自家之灼见,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智才。他还说,诸葛亮之妻黄月英并非有些书上所说的相貌奇丑,而是其父为避官宦子弟重貌轻才上门纠缠而取名“丑女”。黄氏天性聪敏,她自制的木马、木兔、木人,引来四邻啧啧称奇。诸葛亮日后征战沙场所使用的木牛流马,八卦阵,都是从夫人年幼时摆弄的物件中受到启发的。在隆中时,诸葛亮还依据黄氏的发明,制作了独轮车,以解百姓肩挑背扛之苦,并将制作技艺传授给附近村民,大智慧家并未放弃对民生的关注,并且将智慧毫不吝啬地传授给黎民百姓。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车出隆中两三里,便到了卧龙镇,卧龙镇因诸葛先生号称卧龙而得名。漫步卧龙镇街头,思绪无拘无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每个时代都有属于每个时代的智慧与风流。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就说普通的山药,农民们采用自己发明的悬耕栽培法,一根就能长到10多斤,比传统的栽培每根增加重量3倍,并且鲜美可口,卧龙人将此注册为“茅庐”牌,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凭着古隆中人特有的智慧,他们争取到了省种子集团公司万亩油菜与玉米水稻育种基地的种植权,收入比传统的种植翻了三番。如今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卧龙镇考察,准备筹建国家级的育种基地。卧龙这片神奇而又平常的土地,孕育着智慧,孕育着无限生机。正在招商开发的木牛山风景区,卧龙溶洞群,回龙湖风景区,鹤子川观光农业开发带,无不渗透着现代人的精明与才智。离开卧龙时,仍是“腾云似涌烟,密雨如散丝”,一派迷蒙。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智慧;烟雨中,蕴含着几多感悟。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摘自《人民日报》2006年6月3日第8版,有删节)文本二:文学艺术作品绝对要有真情,有真情才能产生诗意。现在有些散文似乎蛮有诗意,但那不是真正的诗意。如有些诗一样,有些诗每一句似乎都有诗意,但通篇读完后,味似嚼蜡,它是先有一两个好句子然后衍变成诗的。而有些诗每一句都平白如话,但整体却留给了我们东西,这才真正称作诗。我害怕那些表面诗意的浮华的散文。现在人写东西,多是为写东西而写东西,为发表而发表,这是我们现在作品多但好作品少的一个原因。试想想,你有多少诗意要发,有多少情感感慨,其实许多作者并不是专门写散文的,他们在做别的学问的过程中偶尔为之,倒写成了传世的散文之作。说到趣味,散文要写得有趣味当然有形式方面的、语言方面的、节奏方面的许多原因,但还有一点,这些人会说闲话。我称了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选自贾平凹《我对当今散文的一些看法》)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隆中很小”“古隆中很大”是对古隆中的描写,既刻画了古隆中的寻常,又暗示了古隆中历史和文化底蕴的深厚。

B.文章以古隆中为记游线索,文中关于“诸葛亮”的历史和传说,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体现。

C.“伫立于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一句,运用比喻和夸张修辞手法充满诗意地写出了古隆中的神秘色彩。

D.在叙述描写之后,作者往往要加几句议论,这种叙议结合的方法,不仅表明了作者的参观感受,也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7.下列与文本有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先贤遗迹既包括六角井、躬耕田、抱膝石、梁父岩与观星台等,也包括因诸葛亮而命名的卧龙镇以及他留下的生活轨迹。

B.文本一“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是借罗贯中《三国演义》中的句子,描绘眼前古隆中的景色。

C.文本一中作者由眼前的“古隆中”的自然景观,写到了历史传说和人物轶事,再叙新时代的欣欣向荣,表现了作者开阔的文化视野。

D.文本一中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取丑名”和“用发明创造惠民”的传说,属于文本二提到的“闲话”,与主题无关,但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8.文本一结尾说:“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一定会诞生更多新时代的大智慧,更多属于21世纪的新的风流。”既是“猜想”,为什么说“一定”?根据文章,谈谈你的认识。9.某中学组织学习名家优秀散文,欲对《烟雨古隆中》进行评论,请结合两则文本,列出评论要点。二、文言文阅读:本大题共5小题,共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武德九年,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说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徵金瓮一。上神采英毅,群臣进见者,皆失举措;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尝谓公卿曰:“人欲自见其形,必资明镜;君欲自知其过,必待忠臣。苟其君愎谏自贤其臣阿谀顺旨君既失国臣岂能独全!如虞世基等谄事炀帝以保富贵,炀帝既弑,世基等亦诛。公辈宜用此为戒,事有得失,无惜尽言。”(节选自《资治通鉴·贞观治道》)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墨。苟A其B君C愎D谏E自F贤H其I臣J阿K谀L顺M旨N君O既P失Q国R臣S岂T能U独V全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敕,按唐制,皇帝的诏书或命令由门下省审核同意签名发出后才真正具有效力。

B.关外,对于秦、汉、唐等定都在今陕西的主朝;称函谷关或潼关以东地区为关外。

C.“逋负官物”与《陈情表》中“诏书切峻,责臣逋慢”两句中“逋”字含义相同。

D.“已役已输者”与《阿房宫赋》中“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含义不同。12.下列对语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徵敢于直谏,知无不言,得到唐太宗信任,在是否征用未满十八岁中男的问题上始终坚持自己的看法,不做丝毫退让。

B.唐太宗对于魏徵的态度由“怒”转为“悦”,并改变了对魏徵的看法,展现了一位知错能改、虚心纳谏的明君形象。

C.唐太宗认为已被征募的中年男子都是狡猾的百姓,他们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征役,因此不觉得征募他们有什么不妥。

D.唐太宗以明镜作比,生动形象地突出了忠臣的重要性;警醒自己不能刚愎自用并以前朝历史告诫公卿要知无不言。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2)上知之,每见人奏事,必假以辞色,冀闻规谏。14.在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上,魏徵成功说服了唐太宗,请简要分析魏徵是怎样劝谏的。三、诗歌鉴赏:本大题共2小题,共10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终南望余雪祖

咏①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终南别业王

维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游终南山孟

郊南山塞天地,日月石上生。高峰夜留景,深谷昼未明。山中人自正,路险心亦平。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注】①祖咏: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诗人。本诗为一首应试诗。当时祖咏并未按照规定写成五言排律,而是只写了四句就交了卷,并说“意思已经完满了”。15.下列对三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祖诗写遥望积雪,顿觉雪霁之后,暮寒骤增;景色虽好,不知多少寒士受冻。咏物寄情,意在言外,表达了作者对天下寒士不幸遭遇的同情和慨叹。

B.王诗最后写作者在游山过程中偶然遇到一位老人,与之谈笑甚欢,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

C.孟诗“日月石上生”一句,感觉日月像从石上“生”出来一样,写出了诗人长时间身处山中的错觉,也侧面表现其游兴之浓。

D.孟诗“长风驱松柏,声拂万壑清”两句,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把万顷松涛的形象和万壑清风的形象统一起来,表达了对终南奇景的赞叹与欣赏。16.终南山为隐逸之山,多为诗家垂青,祖咏、孟郊、王维三者之诗皆有此心,更于写景状物之处各有妙笔。请比较以上三首诗在写景状物上的不同点。四、默写:本大题共1小题,共8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作者希望与神仙同游,与明月同在,表达了自己高洁的志向。(2)《涉江采芙蓉》中表达主人公采莲想要送给思念的人,情感由欢快转为失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马”在体态上是雄壮的,在形象上是奔放的,古人在诗词中多借“马”传达豪迈奔放、积极向上等精神,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语言表达:本大题共5小题,共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我屋里有三面镜子,方向不同,光照不同,照出的容貌也不同。一面镜子最奉承我,一面镜子最刻毒,还有一面最老实。我对奉承我的镜子说:“别哄我,也许在特殊情况下,例如‘灯下看美人’,一霎时,我会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却不是我的真相。”我对最刻毒的镜子说:“我也未必那么丑,这是光线对我不利,才显得那么难看,我不信我就是这副模样。”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信,觉得自己就是镜子里的人。其实,我哪就是呢!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假如我一只眼大、一只眼小,看惯了,也不觉得了。好比老伴儿或老朋友,对我的缺点习惯了,就视而不见了。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18.请使用一组整句概述三面镜子的特点以及“我”对三面镜子的态度。要求语言流畅。19.“我”对奉承“我”的镜子和对最刻毒的镜子都说了话,请根据文段内容,写一句“我”对“最老实的镜子”说的话语。要求语言流畅,贴合文意,不超过40个字。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秦兵马俑(

),威严肃立;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出土的一大一小青铜牺尊萌态可掬;颜真卿书丹的《罗婉顺墓志》笔法道劲、气势磅礴;唐代公主李倕的凤冠经科学复原后尽显精美华丽……不久前,陕西考古博物馆对外试行开放。精彩纷呈的“明星”文物,不仅对考古爱好者是一场文化盛宴,普通观众也可以领略其中蕴涵的知识、智慧和艺术的魅力。参天之木,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历史和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根之所系、脉之所维。陕西考古博物馆的常设展览以900多年前的《考古图》为开篇,勾勒出中国考古学科的演变脉络。以1921年河南省渑池县仰韶遗址发掘为起点,中国现代考古学走过了百余年发展的风雨历程,几代考古人(

),不懈努力,取得一系列重大考古发现,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发展脉络、灿烂成就和对世界文明的重大贡献,为更好认识(

)、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借助互联网和新的科技手段,考古和文物走进更多人的视野,经由考古发掘整理出的历史文物延伸了历史轴线,增强了历史信度,丰富了历史内涵,活化了历史场景、丰富了全社会历史文化滋养。20.请在文中括号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2.文中画横线的语句出自清代张澍的《姓氏寻源·序》,请简要分析文中引用这句话的表达效果。六、作文:本大题共1小题,共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材料一:岁末年初,刷屏朋友圈的年度报告花样依旧繁多,从年度歌单、书目等到互动最多的网友、高频词和Emoji等,“数字记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数据画像”试图总结和了解你,却未必真正懂得你。材料二:在气象学中,“同温层”是指大气层中的平流层,在平流层里面,大气基本保持水平方向流动,较少有垂直方向的流动。在信息时代,“同温层效应”指在网络技术的帮助和主观的选择下,人们往往会选择与自己观念相近的信息,而排斥立场相反的信息,信息的流动方向就与同温层大气非常相似。上述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综合两则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解析1~5.【答案】D、C、D、【参考答案】①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②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善”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参考答案】①郭靖的色彩观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②黄蓉的色彩观是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解析】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

【试题分析】D选项“中国水墨山水画……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张冠李戴,原文是“……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此处将“中国画色彩”说成“中国水墨山水画”。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C选项“这种东方色彩文化体系促使了传统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表述错误,原文为“中国色彩观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不仅促使了艺术风格的形成,也广泛影响着当时社会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此处省略了“尤其是‘五色体系’理论的形成及发展”,并且将“人们的日常生活宗教、礼仪诸多方面”说成“人们的日常生活”。

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在各部分信息之间建立联系,把握主要信息,分析、说明复杂信息中可能存在的多种关系”。

【试题分析】“五色体系”指的是“赤、黄、青、黑、白五原色构成的”“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的体系。

D选项“《布经》:‘业染者云,青、黄、赤诸色随人而变,亦随天气燥湿、技手巧拙而变。’”是染布时发生的一种自然现象,无关政治和人事,故不符合“五色体系”理论。

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概括观点和情感”。

【试题分析】由“统治者视五色为尊贵和权威的象征,用五色规范章服等级制度,服务于社会礼制,对社会秩序进行了色彩美学装饰性的统一,形成独特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在世界色彩学发展史上独树一帜是中华民族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的反映”可得出:古代形成的惟五色独尊的色彩文化,影响着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美学思想。

由“儒家色彩观的一大特色是从‘礼’的规范出发,最终实现‘仁’的目的,极力维护周朝时期建立的色彩典章制度”“儒家色彩观把色彩美与‘仁’‘德’‘善’融为一体,在当时是先进的理念,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发展”可得出:儒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华民族“礼”的规范和对“仁”“德”“善”等的追求,影响着审美价值标准;由“道家对黑色的审美态度直接影响到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并奠定了黑色在中国绘画中的造型地位”“中国水墨山水画色彩是哲学色彩观,在宇宙论的深处,飘然出尘、静默如禅、空灵如水的中国画色彩开辟了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可得出:道家色彩观影响着中国绘画的色彩美学思想,影响着中国文人画家的心灵世界、审美态度及其创作。

5.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

【试题分析】由“儒家把‘五色’定为正色,把其他色定为‘间色’”“儒家色彩观亦推崇其斑斓绚烂的‘纯粹’美”可知,郭靖眼中的“山青水绿,天蓝云苍、夕阳橙黄、晚霞桃红,就只没有黑墨般的颜色”在一定意义上符合儒家的色彩观,“文质彬彬”“配合适宜”,一片平和静美,是斑斓绚烂的“纯粹”美。

由“所以道家的建筑以及服饰多用黑色……主张‘黑分五色(即焦、浓、灰、淡、清)……不施丹青,光彩照人’,运用墨色之变化,在浓淡间实现超然的艺术境界,追求以墨造型,达到黑墨虚白的艺术境界”可知,黄蓉眼中的“烟波浩渺,一竿独钓,真像是一幅水墨山水”符合道家的“法自然”色彩观,青绿蓝苍与橙黄桃红尽数化为黑墨虚白,传神写意,飘然出尘,达到超然物外的艺术境界。6~9.【答案】C、D、【参考答案】①因为这是作者对隆中和卧龙镇的美好前景的展望,所以是“猜想”。②隆中和卧龙镇人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定能创造新时代的辉煌。、【参考答案】①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②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③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解析】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试题分析】C选项“夸张”错,句中没有使用“夸张”的修辞手法。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能就文本的内容或形式提出质疑,展开联想”“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试题分析】D选项“文本一中诸葛亮之妻黄月英的‘取丑名’和‘用发明创造惠民’的传说……与主题无关"错误,这也是古隆中“智慧之光”的重要内容;文本二“我称之为闲话,是他们在写作时常常把一件事说清楚之后又说些对主题可有可无的话,但是,这些话恰恰增加了文章的趣味”中“可有可无”实指“看似无关,实际有关,且拓展了文章的思想内容”。

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试题分析】①结合“我猜想,在这片看似寻常的土地上……”可知,因为这是作者对隆中和卧龙镇的美好前景的展望,所以是“猜想”。

②结合“如今的卧龙,两条省道与荆襄高速穿镇而过,毗邻的汉江,舟楫通畅,一派东连西接四通八达的大家气象。在卧龙镇采访,我深切感受到在隆中这片沃土上生息繁衍的后代们,追求智慧,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可知,隆中和卧龙镇所蕴育的大家气象和渴望改变现状的热切与努力,定能带来无限生机。

③结合“伫立干烟雨迷蒙的古隆中,周围的氤氲似乎弥漫着令常人难以识透的智慧之光。流连于古隆中,似乎让人领略到了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的真谛”可知,隆中和卧龙镇人渴求智慧、积累智慧、施展智慧,定能创造新时代的辉煌。

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用文本提供的事实、观点、程序、策略和方法解决学习和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具体问题”“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文章评论题。先要对文本二进行研读,看看贾平凹先生对当今散文的看法是什么。总结起来,贾平凹的观点有三:一是思想内容,散文要有真情;二是语言风格,语言不必有诗意的浮华,平白如话一样可以,或许其更真实些、自然些;三是要有趣味,要会说些闲话。

由这一评论,我们可以想想《烟雨古隆中》,①是不是够真情?怎么个真情法?得出:古隆中的呈现都出于作者的观察感受,真实动人。②语言风格是不是平白如话?得出:语言平易,较少辞藻的堆砌,不饰浮华却引人入胜。③是不是读来有趣,是不是说了些闲话?得出:所写诸葛亮生活小事,如叙家常,颇有趣味。10~14.【答案】【参考答案】HNR、C、C、【参考答案】(1)以前朕觉得你太过固执,疑心你可能不通晓政务,如今见你议论国家大体,实在是说到了它的精要部分。

(2)唐太宗知道以后,每每见人奏事,必定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可以听到大臣的劝谏。、【参考答案】①首先指出治军关键在于得法,不在人数多寡。②然后引述唐太宗自己倡导的以诚信治天下的主张。③最后指出唐太宗失信于民的事实。【解析】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内容为“能凭借语感推断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的意思”。

【试题分析】句意:如果君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大臣阿谀顺从,一旦君主亡了国,大臣怎么能保全自己呢!

“苟其君愎谏自贤”和“其臣阿谀顺旨”中,句子各有自己的主语“其君”和“其臣”,应在第二个主语前断开,以区分第一、二句分句,故应在H处断开;

“君既失国”中,“君”是主语,“失”是谓语动词,“国”是宾语,句子成分完整,单独成句,故应在“君”前断开,即N处断开;

“君既失国”和“臣岂能独全”中,句子各有自己的主语“君”和“臣”,应在第二个主语前断开,以区分第三、四句分句,故应在R处断开。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能在阅读和表达交流中探析有关文化现象”。

【试题分析】A选项说法正确。

B选项说法正确。

C选项“逋”在本文中为拖欠之意,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则意为“拖延,推迟”。句意: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怠慢不敬。

D选项“输”在本文中意为缴纳赋税,“一旦不能有,输来其间”句“输”字意为运输。句意:当年已经服役和交纳赋税的/一旦国家灭亡,不能占有了,统统运进了阿房宫。

3.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

【试题分析】C选项“已被征募”错,结合上下文,此处只是计划征募,还未实施。同时,“中男”指未满十八岁的男子,而不是中年男子。

4.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考查内容为“在扩展和整理自己语文积累的过程中,能发现联系,探索规律”。

【试题分析】(1)“向者”,以前;“达”,通晓;“诚”,实在,确实。

(2)“假”,给;“辞色”指言语和神态,此处需意译为“和颜悦色”“好言好语”等;“规谏”,劝谏。

5.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内容为“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原文中,魏徵对于是否征用中男的问题的观点的内容在“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其中,“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许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是对于治军方面的论述,在这里魏徵首先指出治军关键在于得法,不在人数多寡。

其次,魏徵说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来几,失信者数矣”,引出“诚信”的话题,可知他接着引述唐太宗自己倡导的以诚信治天下的主张。

在原文“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列举了唐太宗失信于民的事实,以此增强自己的说服力。

参考译文:

武德九年,唐太宗励精图治,多次将魏徵带入卧室,询问他自己施政的得失。魏徵知无不言,太宗总是欣然接纳。太宗派遣使臣征募士兵,封德彝禀奏:“青年男丁虽然未满十八岁,但其中身体强壮魁梧的,也可以一并征用。”太宗同意封德彝的意见。

下诏之后,魏徵坚持认为不可,不肯签署,拒签了几次。太宗十分生气,召见并责备他说:“未满十八岁的青年男子中那些身材壮大的都是狡猾的百姓,欺骗官府妄图以此逃避兵役,征用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固执到这种程度!”魏徵回答说:“军队是否有用在于能否统领得法,而不在人数众多。陛下征募成年男子中身体健壮的,用合适的方法统领,足够无敌于天下,何必再征募许多尚未成年的男子来增添虚假的数目呢!况且陛下经常说:‘我以诚信治理天下,希望带动臣民都不做欺骗和奸诈的事。’如今陛下即位没多久,就已经几次失去信义了!”皇上吃惊地问:“我做的哪些事失去信义了?”魏徵答道:“陛下刚即位时下诏书说:‘百姓拖欠官府的财物,一律免除。’但有关部门的官吏以为拖欠秦王府库的,不是朝廷的钱物,照常督促征收。陛下从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库的财物,不是朝廷的财物是什么!又下诏说:‘关中免去两年的租调,关外免一年的赋税徭役。‘不久又下诏说:‘当年已经服役和交纳赋税的,就从第二年开始。’把大家上交的赋税散还以后,又重新开始征收,百姓当然不能没有怪罪之意。如今既然已经征收赋役,又征召中男为兵,怎么能说从下一年开始呢?再加上,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员,经常要接受陛下检阅,将重任托付给他们;可是到了征兵的时候,却开始怀疑他们有心欺骗,这难道是以诚信来统治天下吗?”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觉得你太过固执,疑心你可能不通晓政务,如今见你议论国家大体,实在是说到了它的精要部分。朝廷政令不讲诚信,那么百姓不知应当遵从什么,国家如何能治理好呢?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再征召青年男子,并赐给魏徵一个金瓮。

唐太宗神采英毅,群臣觐见的时候心中畏惧,经常举止失措;太宗知道以后,每每见人奏事,必定对别人和颜悦色,希望可以听到大臣的规谏。太宗曾经对公卿说:“人想见到自己的样子,必定要靠明镜的帮助;君王想要了解自己的过失,必定需要忠臣的劝谏。如果君王刚愎自用,不听劝告,大臣阿谀顺从,一旦君主亡了国,大臣怎么能保全自己呢!就像虞世基等人逢迎侍奉隋炀帝以求保全自身的富贵,隋炀帝遇弑以后,虞世基等人也被处死。各位应当把这些当作前车之鉴,如果我处事有过错,你们要知无不言。”15~16.【答案】B、【参考答案】①祖咏诗的题意是望终南余雪。诗的内容简谐,融入其观察与思考。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自然景色。诗中未通篇写雪而以阴岭、霁色烘托余雪及终南山隐逸之灵,实在为咏雪之佳作。

②王维全诗的着眼点在于作者抒发对自得其乐的闲适情趣的向往。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注重时空交错。在诗歌中,特别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一联,上句中的“处”字,下句中的“时”字,不但将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给空间化,而且也把人看云起时的空间关系给时间化,从而使诗歌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

③孟郊诗则重“游”之一字。硬语盘空,险语惊人,也还有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山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解析】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的内容为“能敏锐地感受文本或交际对象的语言特点和情感特征,迅速判断其表达的正误与恰当程度,察觉其言外之意和隐含的情感倾向”“结合作品的具体内容,阐释作品的情感、形象、主题和思想内涵,能对作品的表现手法作出自己的评论”。

【试题分析】B选项“竟舍不得让老人回去了,由此可见作者的悠闲和热情”说法错误,“谈笑无还期”的意思是作者与偶然遇到的老人聊天,竟然忘记了回家。所以不是舍不得让老人回去,而是自己忘了回家,表现的是诗人悠闲自得的心境,“热情”之说不当。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审美鉴赏与创造”,考查内容为“能比较两个以上的文学作品在主题、表现形式、作品风格上的异同”。

【试题分析】祖咏诗标题《终南望余雪》的含义是望终南山之余雪。这首诗句句咏雪,句句从“望”字着眼,描写终南山的雪景和雪后增寒的感受。诗的内容简谐,融入了作者的观察与思考,起句写从长安城中遥望终南山的整体印象;次句写终南山的余雪,由于阴岭高出云端,远远望去,其上的皑皑积雪仿佛浮在空中;第三句转笔写雪霁初晴时始见终南山的真实面门;末句承上句的夕阳,写因望见终南山余雪而更感冬天的寒冷。十分简练的四行文字,描写了一幅完美的冬雪自然景色。诗中没有通篇写雪,而是以阴岭、霁色烘托余雪及终南山隐逸之灵,是咏雪诗的佳作。

王维的《终南别业》意在描写隐居终南山之闲适怡乐,随遇而安之情。整首诗中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而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悠闲自得的心境。第一联叙述自己中年以后就厌恶世俗而信奉佛教。第二联写诗人的兴致和欣赏美景时的乐趣。第三联写心境闲适,随意而行,自由自在。最后一联诗人“偶然”遇“林叟”,便“谈笑”“无还期”了,进一步写出悠闲自得的心情。该诗注重时空的交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写诗人间或走到水的尽头去寻求源流,间或坐看上升的云雾千变万化,上句中的“处”字将行到水源的时间过程给空间化,下句中的“时”字,把人看云起时的空间关系给时间化,从而使诗歌的境界更加开阔高远。

孟郊的《游终南山》重点是“游”字,全诗以写景为主,通过对终南山景物的描绘,赞美了终南山的万壑清风,清幽宜人,赞美了山居之人的爽直正派,心地坦然。全诗险语惊人,字句坚挺有力,如“南山塞天地”硬语盘空,诗人身在深山,仰望,则山与天连;环顾,则视线为千岩万壑所遮,根本看不见山外还有什么空间,用“南山塞天地”概括这种独特的感受,虽“险”而不“怪”,非常“妥帖”。诗歌还在写景之中寓以深意,“山中人自正”,山“中”而不偏,山中人“正”而不邪,因山及人,抒发了赞颂之情。“路险心亦平”,山中人既然正而不邪,那么,山路再“险”,心还是“平”的。其言外之意耐人寻味。赞美终南的万壑清风,就意味着厌恶长安的十丈红尘;赞美山中的人正心平,就意味着厌恶山外的人邪心险。以“即此悔读书,朝朝近浮名”收束全诗,这种言外之意就表现得相当明显了。17.【答案】【参考答案】(1)挟飞仙以遨游

抱明月而长终

(2)采之欲遗谁

所思在远道

(3)示例一:金戈铁马

气吞万里如虎。示例二:草枯鹰眼疾

雪尽马蹄轻。示例三:春风得意马蹄疾

一夜看尽长安。【解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语言建构与运用”“文化传承与理解”,考查内容为“能不断扩展自己的语言积累自觉整理在学习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有主动积累、梳理、探究富有文化意蕴的语言材料的习惯”。

【试题分析】易错字:挟、遨、遗、戈、鹰、蹄。18~19.【答案】【参考答案】示例:奉承的镜子哄骗我,我对它质疑但也会借助它自我安慰;②刻毒的镜子丑化我,我对它否定但也依据它自我修饰;③老实的镜子照见真实的我,我对它信任但也通过它自我反思。、【参考答案】示例:我相信你对我没有奉承也没有偏见,你让我见到了真实的自己。可什么是真实呢?【解析】1.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的内容为“在表达时,讲究逻辑,做到中心突出、内容具体、语篇连贯、语言简明通顺”。

【试题分析】首先,注意题干要求“用一组整句概述三面镜子的特点以及“我”对三面镜子的态度”,即句式形式上,要用三个句式结构一致的整句来概述;内容上,要点到三面镜子的特点和表明“我”对三面镜子的态度。

接下来,结合材料内容可分别概括处奉承的镜子、刻毒的镜子和老实的镜子的特点是哄骗、丑化和真实。结合“我有时候也照照那面奉承我的镜子,聊以自慰;也照照那面最刻毒的镜子,注意自我修饰”“假如我的脸是歪的,天天照,看惯了,就不觉得歪”可概括出“我”对三面镜子的态度分别是:对奉承的镜子质疑但也会借助它自我安慰;对刻毒的镜子否定但也依据它自我修饰;对老实的镜子信任但也通过它自我反思。

最后整合为一组整句为:奉承的镜子哄骗我,我对它质疑但也会借助它自我安慰;刻毒的镜子丑化我,我对它否定但也依据它自我修饰;老实的镜子照见真实的我,我对它信任但也通过它自我反思。

2.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核心素养的主要方面是“思维发展与提升”,考查的内容为“在理解语言时,能准确、清楚地分析和阐明观点与材料之间的关系”。

【试题分析】首先,结合“最老实的镜子,我最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