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_第1页
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_第2页
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_第3页
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_第4页
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神奇有趣的太空实验

天上还能进行科学实验?对啦,自从人类把航天器成功送入太空,各种科学实验就开始了。这些太空实验,千姿百态,妙趣横生,增加了人们对太空的了解,推动了航天科技的发展。

最早上天的小狗和大猩猩

人类在进入太空前,决心先把小动物送上天,来检验一下太空环境是否适合人类生存。1957年11月3日,苏联发射第二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二号”,将一只名叫“莱卡”的小狗带上地球轨道飞行。但莱卡很快死于惊吓和中暑导致的心力衰竭。

莱卡是世界上第一只进入太空实验的动物,为人类太空探索奉献了生命。苏联后来发射的无人飞船上创造了必须的生活和安全条件,装备了回收系统,再上天的小狗都好好地活着返回地面。这些太空狗成为载人航天的先行者。

1961年1月31日,美国发射了“水星二号”无人飞船,把一只3岁半名叫“哈姆”的非洲黑猩猩送上太空。该飞船经过16分钟39秒的飞行,最后在大西洋上安全溅落。英雄“哈姆”返回地面后,被送到华盛顿国家动物园生活了17年,25岁时在北卡罗莱州动物园死亡。

后来,美国飞船又陆续把猴子和猩猩送上太空,进行医学和生物学方面的实验。

小贴士:太空英雄――流浪狗莱卡

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但却不是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地球生物。莱卡是地球上第一个进入太空的生物,随着人造卫星顺利飞入太空,但很快在飞行途中死亡。莱卡脖子上的传感器传回地面的数据表明:在生命的最后阶段,莱卡承受着巨大的痛楚。因为进入太空,莱卡成了最著名的太空犬,美国报纸还因此把前苏联的卫星称为“莱卡的卫星”。目前它的尸体与当年的太空舱还滞留在地球轨道上。

航天飞机上的中国青少年太空实验

人类把航天器送入太空的同时,没忘了让孩子参与到航天发展中来。美国在每次航天飞机任务中,几乎都会向孩子们征集太空实验项目,甚至为中国孩子特别举办了“中国青少年航天飞机实验活动”。从1986年开始,中国青少年学生就开始参加美国航天飞机“零星搭机实验计划”了。看看,都有哪些有创意和想象力的活动呢?

金鱼能在失重的太空游水吗?在太空中是否能做出来豆腐?中草药能在太空生长吗?在太空画水墨画是什么样子?……真是五花八门。这些实验试图从不同角度考察太空失重、辐射等因素对这些实验物的影响。其中,5项太空实验方案在1992年1月和1994年9月被带上“发现”号航天飞机,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吧!

“液态混合物的凝固”方案是沈阳107中学学生设计的,是把伍德合金和松香两种不同材料研磨成粉末,加以均匀混合后带上太空,在太空中加热熔融变成液态,再让其冷却凝固。这个实验用来观察它们在太空中熔成液体时的分布情况,为发展新材料新工艺开辟了新途径。

兰州14中学学生设计的“控制航天飞机内垃圾”方案,是研究解决航天飞机垃圾在失重条件下到处飘浮,有碍卫生和影响工作的问题。实验是这样的:做一个长方形箱子,用一块挡板将其分成两半,一半装有航天垃圾的碎屑物,另一半的四壁贴上双面胶纸。实验箱由航天飞机带上太空后,隔板被打开,垃圾在外力作用下作直线运动,碰到胶纸后会被粘住,未碰到胶纸的垃圾在箱壁的反作用力下,继续改变方向作直线运动,这样胶纸就会将全部垃圾收集起来。这项实验对改善航天员舱内生活状况具有实际价值。

郑州第26中学学生提出的“太空中固液表面的相互作用”方案,也很有意思:一个被航天飞机带到太空的容器内,液滴被撒到不同的固体表面。这个实验是用来观察在失重和真空环境下,液体没有自身重量,也没有其他杂质影响情况下,液态物质在固体表面是什么样儿的。这项实验对表面涂覆、焊接和精密制造有重要意义。

香港一家书院的学生提出的“失重条件下水流与油流的混合”方案,对实验在太空制取高纯度特殊合金和药物有重要作用。

石家庄庄华制药厂子弟学校学生提出的“失重对草履虫生长和繁殖的影响”方案,是在航天飞机上用离心干燥法保存草履虫胶囊,用密封瓶装稻草水培养草履虫,利用小灯泡为草履虫提供光和热,然后将实验结果返回地面进行检测,确定失重情况下草履虫的生长繁殖情况。这项实验由于电池“罢工”而未获成功。

中国卫星上的蚕宝宝和五色土

中国学生的太空实验是从美国的航天飞机开始的,那中国的航天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搭载中国学生实验的?是在2005年。这个由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提出的“蚕在太空吐丝结茧”的实验构想,算得上一波三折:

最初,这个实验被选为美国航天飞机“上天”的实验方案,在2003年1月16日由“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带上太空。从航天飞机上传回的数据表明,这些蚕能适应太空失重环境,有的已经结茧,有的正待产卵,一切状况良好。但不幸的是,“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在太空飞行15天后返航时失事,蚕的实验不幸夭折,无法取得实验结果。

2005年8月29日,这项实验由中国发射的第22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重新带上太空。实验装置是一个圆柱形的银色铝质容器,直径20厘米,高18厘米,舱内温度保持不变。容器被分成4个小间,装有12条蚕,包括两公两母4条即将吐丝的熟蚕和8只蚕茧,以及大量蚕卵。

经过18天的太空旅行后,蚕和蚕卵们返回地面。北京景山学校实验组取出生物容器,对太空蚕在失重环境下的活动、产卵、结网、生长等生理循环现象进行了详细的记录,取得了蚕在太空环境的变异情况数据。

2009年12月15日,中国将一颗遥感八号卫星送入太空,同时,还以“一箭双星”的方式,将一颗专为青少年设计实验的小型科普卫星“希望一号”送上太空。这颗小卫星采用八边形立柱框架结构,重60千克,直径0.68米,高0.48米,运行在1200千米高的太阳同步轨道上。

这颗小卫星到天上去干啥?除了供青少年进行业余无线电空间通信和太空实验,还搭载了北京景山学校学生构想的“天圆地方”五色土实验。这项实验是将5种颜色的陶瓷珠,按照北京中山公园社稷坛五色土的布局方式,摆放在一个正方形透明盒内。这些小珠子不易产生静电,没有磁性,每颗直径2毫米。通过对它们在太空运行状况的拍摄,来研究重力条件下5色颗粒的运动状态。

搭乘返回式卫星上天的种子

中国已成功发射和回收了22颗返回式卫星。在这些卫星上,科学家们进行了很多实验,如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空间材料加工实验,农作物种子和微生物空间试验等。

这些实验当中,进行最多的实验是什么呢?是航天育种试验,即通过卫星把农作物和其它植物种子带上太空,在太空环境诱变作用下产生变异,然后对有益变异加以选择利用,在地面选育新种子,从而培育出高产、优质、多粒的新品种。

自1987年到2006年,中国利用返回式卫星和飞船,共实施了1200多个品种的航天育种试验,其中有200多个品种在农业生产中被推广应用,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卫星搭载的水稻种子,经过4代培育出“华航一号”水稻新品种,亩产达到600公斤,比原品种提高了20%,米粒晶莹透亮,生育期缩短10天。

卫星搭载的土豆种子,经过4代培育出“航天一号”土豆新品种,亩产为216公斤,比原品种提高了11%。

卫星搭载的西红柿种子,经过4代培育出“宇番一号”西红柿新品种,亩产达6000公斤,比原品种提高了50%产量。维生素C含量也大大提高了。

卫星搭载的辣椒种子,在地面培育出早熟、半产、维生素C含量高的“航椒三号”辣椒新品种,平均亩产2816公斤,每株茄子秧苗可结100多个茄子,比原品种提高了10.5%,成熟期提前10天。

卫星搭载的豇豆种子,比地面品种果实耐高温,维生素、蛋白质和钙的含量都有提高,还具有较强的抗病毒、抗锈病能力。

卫星搭载的白莲种子,在地面培育出“太空莲三号”白莲新品种,亩产大大提高。

神舟飞船上的太空实验

从1999年11月到2011年11月,中国已经发射成功8艘神舟飞船。其中有3艘是载人飞行。在这些神舟飞船上,同样也搭载了一些精彩纷呈的太空实验项目。

神舟一号试验飞船在太空飞行只有一天时间,主要是验证载人航天的各项技术性能,因此太空实验只搭载了10克的农作物种子,包括大麦、玉米、甜瓜、西红柿、豇豆、萝卜、青椒、油菜、西瓜种子,以及甘草、板蓝根等中药材品种。

神舟二号试验飞船上搭载了19种生物样品,包括动物、植物、微生物等,其中有6只小白兔、8只小乌龟、12只螺蛳、10多种植物种子,进行了空间生命科学和生物工程方面的实验。

神舟三号试验飞船把装有9枚乌鸡蛋的孵化箱带入太空,经过7天的太空飞行,孵化箱中有3只小乌鸡破壳而出,每只重20多克,回到地面后满月就长到了180多克。在神舟三号上,还搭载了一包1千克重的12种优良草种、27种珍稀蔬菜种子、1袋15克的康乐霉素C菌种。通过太空的物理诱变产生变异,为研发新型高效药物开辟了新途径。

神舟四号试验飞船上的太空实验有:微重力环境下的细胞融合实验;利用电泳方法对生物大分子和细胞的空间分离纯化实验,以及搭载中药材种子,进行制作药物的实验。

神舟五号载人飞船主要是检验首次载人上天飞行的技术性能,此外也进行了搭载实验,特别是把台湾宝岛的农作物种子送上太空,开展航天育种试验。

神舟六号载人飞船上搭载的实验项目有:晶体生产,进行空间材料科学实验;蛋白质结晶装置和生物培育箱,进行空间生命科学实验;生物细胞反应器,进行空间细胞融合实验;还有太阳和宇宙互体高能辐射监测仪,进行空间天文观测活动;大气成分探测,进行空间环境检测活动。

神舟七号载人飞船上搭载了材料科学实验和航天育种试验。在飞船舱外安装一个固体润滑材料实验装置,这个装置重2.265千克,长27厘米,宽19厘米,厚5厘米,内有实验样品5类80个,在经历了太空44小时暴露试验后,由航天员通过太空行走将其收回,带回地面研究太空环境对这些润滑材料的影响。神舟七号还带了25种三清山的濒危植物种子到太空,观察它们在地面种植后的形态变化,以此研究重力和地球自转在生物生长发育及进化中的作用。

神舟八号飞船主要试验与“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此外也搭载了17项空间生命科学实验项目,涉及植物、动物、微生物的生物学和生命科学实验,研究飞船在轨道飞行的微重力效应和辐射效应。

俄罗斯空间站上的太空实验

苏联自1971年发射成功“礼炮一号”空间站后,航天员就开始在站上进行小麦、洋葱、兰花等有人照料的种植实验。在空间站上种植农作物和花草植物,是为了将来给长期进行航天飞行的航天员提供粮食、蔬菜和瓜果等食物。同时,植物能吸收人排出的二氧化碳,放出供人呼吸的氧气,并把航天员的排泄物转换成植物养料,让长期飞行的航天器有一个空气清新、干净整洁、充满生活情趣的环境。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在15年的太空飞行中,航天员在站上共进行了16500次科学实验,对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加工、微重力科学、对地观测、天体物理学等进行了广泛研究,特别是对人在长期航天飞行中的生理、心理变化进行了实验,取得了许多具有重大实际价值的成果。

在“和平”号空间站上有一间温室,培育了100多种植物,重点探索了太空栽培小麦的全过程。这项温室实验表明,太空也适于农业发展,并为将来建立太空封闭生态系统,利用植物造氧和吸收二氧化碳提供了经验。“和平”号上利用几种植物实验装备,研究了保持植物生长的方法,将有助于开发能源密封生态系统特别是星际航行中的食物源。

在“和平”号空间站上安装有“岩浆”、“刚玉”、“晶体”等几种生产半导体的炉子。在太空环境生产出的半导体纯度高,成本低。在微重力实验中,拉出了直径达5厘米的高纯度砷化镓晶体,培养出了比地面纯度高10倍的蛋白晶体,生产出纯度和分离量比地球高100倍的干扰素和抗流感制剂。

“和平”号空间站上进行了鹌鹑蛋孵化、娃娃鱼生育、田螺生长等生命科学实验。“和平”号上一个装有60枚鹌鹑蛋的孵化器,经历太空飞行后有37枚孵出了小鹌鹑,但在恶劣的太空环境中只存活了10只,在返回地面时由于舱内温度过低和骤然进入地球重力环境又死了7只,最后只有3只幸存下来。这次实验证明,太空飞行环境对胚胎发育有一定影响。

在“和平”号空间站上装备了许多对地观测仪器设备,这些设备所获得的遥感数据,建立和丰富了包括国土矿藏资源、农田季节性变化、全球海洋生物变化等数据库。

在“和平”号空间站安装了许多天文观测仪器,航天员借助仪器观测了日地现象及其相互作用,宇宙射线、电离层和磁层的变化,从而预测地震和火山爆发的时间和地点;观测仪器获得了很多新辐射光谱数据,增加了对天体变化过程的了解。

美国航天飞机上的太空实验

1981年4月到2011年7月,美国共发射航天飞机135架次,先后有852人次进入太空飞行,完成了2000多个生物学、材料科学、天文学等领域的实验任务。

1985年5月,第一位华裔航天员王赣骏乘“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飞行。他将自己历经9年研制的液滴动力学实验设备带上地球轨道,亲自操作进行微重力条件下的液滴流动特性试验。航天飞机入轨道的第二天,实验设备发生故障,王赣骏花了两天时间修复设备,然后加班实验,取得了实验数据,获得成功。这项实验,不仅用于验证失重下液体动力学的原理,而且对发展空间材料的加工生产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1982年3月升空的“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上有一间温室,里面播种了一些农作物和其它植物,包括中国的绿豆。为什么选用中国的绿豆呢?因为航天飞机上没有多少土壤、肥料和水,中国绿豆又是一种容易生根、发芽的植物,所以被选中为太空实验用品,结果是中国绿豆在太空生长状况良好。

美国航天飞机上都有一座小温室,航天员在里面培育了许多植物种子和幼苗,进行植物在太空的栽培试验,研究植物在太空环境的生长情况。这些实验的目的,是希望有朝一日能在飞船上栽种庄稼,给长期飞行的航天员提供粮食蔬菜和瓜果等食物。

1992年9月,“奋进”号航天飞机升空飞行8天,航天员进行了43项太空实验,其中24项材料科学和制造工艺实验,19项医学和生物学实验。“奋进”号上载有2条日本鲤鱼、4只雌性南非爪蛙、180只非洲大黄蜂、7600只果蝇和30枚已受精的鸡蛋。这些动物是这次飞行中进行医学和生物学实验的主要对象,目的是研究太空失重环境对它们繁殖和行为习性的影响。此外,航天员进行了3次太空静脉注射系统的实验,由于太空没有重力,不能用在地球上的方式做静脉注射,这次实验为未来长期在太空的人员医疗需要迈出了关键的一步。

航天员还有一项实验,使用加热的灯丝使玻璃泡里的金属样品气化,这些金属样品在被加热的8分钟里,发出很亮的光,并发出一缕缕白烟,随后即冷却下来。这项蒸发气化实验,将悬浮的小圆球玻璃样品加热融化,制造出一种非常纯的玻璃。“奋进”号上的航天员出色地完成了预定43项太空实验的任务。

2007年8月8日,“奋进”号航天飞机将首位女教师芭芭拉•摩根带上太空。14日她把太空变为课堂,为地面上的学生讲授了一堂25分钟的太空实验课。摩根演示了她不费吹灰之力把两名男航天员带着飞到空中飘浮起来;她又和两名男航天员从饮品袋中挤出一些球泡状的饮料,然后四处追着去吞食失重状态下在空中乱飞的红色泡泡。摩根还携带了数万粒植物种子进入太空,返回地面后把它们分发给孩子们栽种,激发了他们对太空实验的兴趣,进一步理解了太空实验的意义。

国际空间站上的太空实验

国际空间站从1998年11月开建,到2011年7月竣工,期间共有203人进入,进行了600多项科学实验,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

国际空间站上的太空实验分为三个阶段:

初始阶段,注重对太空环境的了解,主要是进行医学、生命科学和材料科学实验,提高了太空飞行的保障能力。

发展阶段,注重积累航天员长期太空飞行的技术和经验,为实现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和载人探索火星准备条件。

建成阶段,注重进一步挖掘近地轨道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