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度河北省秦皇岛市裴家堡中学高三语文月考试

卷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

王肖潇朱东君

1917年7月,胡适撰写了大量有关白话文运动及文学革命的文章。在《建设的文

学革命论》中,胡适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的口号,大力推广白话文。

胡适身体力行,创作出版中国第一部白话新诗集《尝试集》,在中华诗国开创了

一个以“胡适之体”为特色的白话自由体新诗流派;他创作出中国第一个白话散文剧本

《终身大事》,开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新形式;他的散文,“清新明白,长于说理讲学,

好像西瓜之有口皆甜”;他热心提倡传记文学,所写的白话传记,文字清新晓畅,具冲淡

自然之美;他还率先用白话翻译西方文学作品,出版了第一部白话《短篇小说》译本。

由于胡适的倡导和朋友们的努力,白话文学很快取代了文言文学的地位,风行全

国。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明令规定,小学教材一律采用白话新课本。胡适的白话革命

大获成功。

在北大教英国文学和英文修辞学,对留美7年的胡适来说毫不费力,难的是教中

国哲学史。原先教这门课的陈汉章功底扎实,但思想陈旧。他从传说中的伏羲讲起,讲了

一年才讲到《洪范》。有同学问他:“照如此讲法,一门中国哲学史何时才能讲完?”他

回答:“无所谓讲完讲不完。若说讲完,一句话可以讲完;若说讲不完,那就永远讲不

完。”胡适接课后,学生对他表示怀疑:“一个从美国新回来的留学生,如何能到北京大

学讲中国的东西?况且才二十几岁!”谁知胡适一上来就非同凡响。这位比学生大不了几岁

的新派教授,迈着轻快的步子走上了讲台。他抛开以前的课本,重编讲义,劈头一章是

“中国哲学胚胎的时代”,用《诗经》作时代的说明,丢开唐虞、夏、商,直接从周宣王

以后讲起。这样一改,给那些言必称三皇五帝的旧脑筋以沉重的打击,用当年听课的学生

顾颉刚的话说,“骇得一堂中舌桥而不能下”。

顾颉刚听过几堂课后,认为胡适讲得不错,便找到当时最敢放言高论的同学傅斯

年,要他去听一听,以决定要不要将这个新来的老师从哲学系赶走。学历史的傅斯年听后

果然觉得不错,便对那些“不以为然”的学生说:“这个人书虽然读得不多,但他走的这

一条路是对的,你们不能闹。”

就这样,胡适的中国哲学史课程取得了成功,那些思想保守的教师不仅没看成他

的笑话,相反”选修胡适课的学生越来越多,一些外校学生乃至社会青年也慕名来旁听,

26岁的胡适因此成了北大最受欢迎的教授之一。

在北大讲授中国哲学史的同时,胡适以自己博士论文为基础,改写成《中国哲学

史大纲》讲义,由商务印书馆正式出版。该书由时任北大校长蔡元培亲自作序,是中国学

者第一次用近代学术观点和方法整理研究中国哲学史的专著,出版后立即风行海内,不到

3年就再版7次,影响空前。年纪轻轻的胡适立即成了中国学术界的“泰山北

斗”。

胡适站稳脚跟后,北大变成了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胡适参与了《新青年》的编辑

工作,帮助和指导进步学生。他发表在《新青年》上的《易卜生主义》被视为“个性解放

的宣言”。他借易卜生之口说:“社会最大的罪恶莫过于摧折个人的个性,不使他自由发

展。”胡适因此“暴得大名”,成为青年心目中风头无二的新文化领袖。

(选自《环球人物》2015年第4期,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胡适因提倡文学改良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致力于推翻有2000多年历

史的文言文,虽与陈独秀政见不合,但与其同为五四运动的核心人物,对中国近代史产生

了较为深远的影响。(百度百科)

②与马克思主义者的分歧,贯穿了胡适的一生。这种分歧的根源不仅仅在于胡适

的改良主义思想,还在于胡适缺乏一种理想主义情怀。(北大历史学系教授彭小瑜)

③1919年年底,胡适整理出新文化运动的4条纲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

国故、再造文明。这是胡适对新文化运动最后的贡献。此后,他与被他召唤起来的、走上

街头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辘。(《“男神”胡适》)

④胡适一生中,花在思想作战上的精力太少,结果在左右澎湃的浪潮下,他的声

音渐渐沦为浪花余沫。他本人也变得老惫而世故,与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胡适不能相比。这

是胡适的悲剧,也是中国自由主义者的悲剧。(台湾历史学家李敖)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由胡适在新文化运动时期的言论、做法可知,胡适对传统文化有一种天生的抵触

情绪。他认为传统文化束缚了青年人的思想,不能让青年人自由发展,必须废除。

B.有些思想守旧的北大老教授准备嘲笑教授英国文学、英文修辞学和中国哲学史三

门课程的年轻胡适,但最终胡适通过个人的努力让自己成为被学生称赞的老师。

C.文章引用傅斯年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傅斯年认为胡适读的书虽然没有自己多,

但讲授中国哲学史体现的研究方法是正确的;二是告诫学生们不能把胡适赶出哲学

系。

D.胡适最终与被自己召唤、投身历史洪流的新青年分道扬镶的具体原因至少有四

种:对马克思主义者的误解、个人自由主义泛滥、改良主义思想、缺乏理想主义情怀等。

.E.这篇文章主要选取了胡适在北大任教授的相关材料,介绍了胡适担任教授时遭遇

的困境以及对新文化运动的贡献等,语言平实,对胡适的评价客观、公正。

(2)文本写陈汉章讲中国哲学史的相关内容有何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

分)

(3)北大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中心的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6分)

(4)作为一位“新文化领袖”,胡适有哪些突出表现?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8分)

参考答案:

(DDE

齐D・3分.¥Eift2分.答分.暮A.C不0分.A及■了**人第

息如.不■让皆令人自由发・"的号杜金而不是传侵文化「必虐废除”・0.从能1(可

以看出.制造推H的是文盲文.不毫传境文化.3事.总乞守1日的211及0・・箕的

是S适这悻济发中BRIT学史,不包括英fll文学.英文修解学网门像ALCMIJ停■年

认为胡通过的若■候及*"已*"ttlill.傅■年认为胡iAR1{夕.但改有足胡通与自

己用比.

(2>①介第修汉・傅ft中PIW学史的*AL除&■功霰扎宾.累忸味日.侪甲H

僧学从传魂第伏■开的.诲・述度慢.②与胡遵片比.

交万出不闲箝必比.右4M青用近代学术*点《8方绘调橙中同■学史.6驷出下艮.

力下士介华明通常K中国科学士的力*及其偎*,受被虫情猊笛般述做・e.

C>①等傻臬工《由•"于陵N堂■.比“学生ItfltltW始W田访

检中SI利学史精会•{■■•♦竞.MIN从美11回*19«!送・《1中网督学史H出■网.

②堂上支•求■.■正优比务.”胡运・否做任事DIW学史的评授.问个《!■道

il*K断■评的K.③*■・11]努力.南姑大Mii««K»W*>U*XW

依中BIE学史■弓■«!认可.就违外校曾学生*集”会*4怎未折检的僵.春他的局

11・篌了一大批遗步”年.

<4)①・耳大量有关臼睛文注看以及文・革命第文出“・iAM文fh文

♦的”号.大力・广白玷文.②身弊力行.射体,一*臼讯》集.白话■文胸拿.

门5挣半■.6开“了中HU学史91龙的■01».曲・「(中同名学史大•!》.④,

与《(1寅年〉・■工体.*幽.修导及修,生.11彪•个性・ITM口号.⑤■川出新支

化运动的口勤用修,*先履・.■人,*.■・国*.R★支用.(任■网点・可〉

2.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4)题。(25分)

序曲

韩少华

窗帘,低垂着。

每面镜子里,都映出一个正在描眉理鬓的姑娘。多么寂静静,就连让女伴帮助自己

顺一顺背后的飘带,都只用轻悄悄的转身当作无言的请求。

镜台上的小灯,一盏,又一盏地熄灭着。姑娘们轻提着长裙,走了出去。一阵调试

琴弦的声音乘空儿飘进门来。

只剩下一个姑娘了。她承担了这里所有的肃静与严峻。

望着镜子里的那个少女,她想:等序曲奏起来,蓝蒙蒙的灯光向舞台洒下深沉的夜

色,那时候,就是你,将要变成那个在人们心里活了千百年的精灵了。而你,刚刚

毕业,就在这部壮丽的舞剧里担当这么有分量的角色。今天,首次公演,你究竟能

不能……听说三场都客满了,天不亮,观众就排票来了。他们捧出了满把热腾腾的

汗珠子献给生活;你呢,你为他们,到底能奉献出什么?

姑娘站了起来,手臂在空中划了一条弧线。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望着镜子,

她,慌了……怎么?镜子里,镜子里怎么有一位长者的笑容?噢一一,她转过身

来:“院长!”

院长,须发斑白,是这部舞剧的导演。老人家望了望姑娘的眼睛。问道:“慌

吗?”

“慌。”

院长笑了,说:“艺术这东西,是老老实实的。不要指望什么意外的灵感;但它从

不专亏负苦心人。”

老人家端详着她,随手拿起眉笔,把她的双眉略略描长了一些,眉梢,描得微微扬

起,这立即给她添上了温柔;也突出了倔强。

放下眉笔,院长伸过手来说:“祝你成功,孩子。”

姑娘伸着手,伸着,竟忘记了送送老人家……

她转回身去,再扬起手臂,划了个圆弧,柔和多了;身子作了个的回旋,裙边漾了

起来,飘飘欲举,宛如立在水中的白莲。明月,微风,那白莲在波光里摇曳……她

望着,笑了。随后却又猛地收敛了笑容:这衣裙,多好;这一双长眉,多好;我的

同台伙伴,乐队,还有这满台的山色月光,都多好啊而我,错半拍,可就……

铃声响了。她怀着不安,进了大排练厅。女伴们围拢来,帮她弄好长裙的折纹,插

紧头饰。此刻,院长也到了这边,递给她一张洁白的信笺。她把信笺展开一

我们这两行排队买票的同志,推我当个代表,跟你谈谈心。

我们不是演员,可是都明白,一个人,一辈子头一回正式执行任务,是怎么个心

情。你明天第一场公演,这当口儿,可得帮你加大油门儿。这不,我们作了个决

议:给你写封信。写什么呢?我刚才讲了自己头趟开车的事。大家说:就写它。那

我就说说。

我是个捡煤核儿的苦丫头。解放了,当了全市第一批公共汽车女司机。头趟正式跑

车,一上司机座,连哪根操纵杆儿是管什么都忘了。正心慌呢,“登、登、登”,

上来一伙子刚下夜班的工人,瞅着我,真乐。有个大眼睛的姑娘,递过粗拉拉的大

手来,说:“你好哇,司机大姐!”嘀,这个姑娘好大的手劲儿。

车满了。我定了定神儿,心想:背后都是些多好的人哪,你得好好开。

瞧,就这么开的头儿。你呢?要是也慌了,就想:台下没外人,那里头,不是还有

个捡过煤核的苦丫头吗。这么一想,就准不慌了。

她看着想着,不知过了多长,院长又把观众送来的一大束玫瑰放在了她的怀里。花

心儿含着水商,透明,清亮,好像凝聚了一夜的露珠儿,在黎明的微光里闪烁。

她选了一朵最红最大的玫瑰,摘下来,轻轻地插在老人家胸前的小口袋里;又一朵

一朵地摘着,给女伴们戴在头上,然后,摘下一朵最小的,簪在了自己的鬓边。这

朵小玫瑰,头,略低着,仿佛带了几分羞涩,含着泪珠儿,悄悄地微笑了。

随着女伴们,她来到了侧幕旁边。

序曲响了。一串串看不见的音符飞荡着。烟水茫茫的幻境从夜色深处显现出来。月

光里弥漫着玫瑰的香气。多么浓郁啊。

这浓郁的芳香,把无边的大气充实得这么深沉,这么厚重,简直给那幽兰如水的月

光都增大了浮力。她明白:一切努力向上的,无论是心灵,还是身体,在这样芳香

的空间,都任凭飞跃。

序曲将终。大幕开了。踏进这芬芳的月色,她,展开了双臂,朝着梦想的高度,飞

升……

(取材于韩少华同名小说)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

分)()

A.开头借助窗帘“低垂”,渲染一种寂静沉郁的气氛,主要表现

包括“她”在内的

所有演职人员准备演出的认真心理。

B.“她”刚刚毕业,就要主演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面对认真而

有很大期待的观众,她有些信心不足,压力很大。

C.院长非常理解“她”,并用“不要指望意外的灵感,但它从不

亏负苦心人”这样

的语言鼓励“她”让其充满自信。

D.优秀的观众不是冷漠的帝观者,而总是积极参与,热情帮助,

文中所写的观众

代表给“她”写信鼓励就是生动的事例。

E.“天哪,这么僵,没有诗意”、“而我,错半拍,可就……”

以及“头,略低着”,

这些细节都表现出她内心的不自信。

(2)小说中的“她”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后半部分引用了观众来信,作者这样写对情节安排有哪些作用?

(6分)

(4)这篇小说以“序曲”为题,有主题思想、人物塑造、情节结构等多方面

的考虑,请

选择一个方面,结合全文,陈述你的观点并作出分析。(8分)

参考答案:

11.(1)BD(A“主要表现”错,这样的细节能表现她们的认真态度,但主要的还

是表现她们“临战”前的不自信;C“让其充满自信”略显不准确,后面还有不自

主的表现;E“头,略低着”,不是表现不自信,而是表现“仿佛带几分羞涩”;

选对一项得2分,对两项得5分,多选一项扣一项正确选项得分;共5分)

(2)①好强,渴盼成功但又害怕失败;②完美,追求完美但又缺乏自信;③有责

任感,心系观众但又缺乏勇气;④热情认真,终于走向成功。(答出一点1分,两

点3分,三点5分,四点6分;笼统作答酌情给分;共6分)

(3)观众来信说明正是乘客的支持才让他“头趟开车”迈过心灵之坎,将心比

人,他们主动宽慰“她”,让“她”能克服心理劣势,为“她”走出沉郁(焦虑)

铺垫;这样写丰富文章内容,深化文章主旨的表达。(共6分)

(4)①使主题思想更加集中深刻。“序曲”,既指“她”要演奏的“序曲”,也

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和院长、观众对

“她”宽慰鼓励来写,既突出了“她”内心的焦虑不安,也突出了这些宽慰鼓励的

巨大意义。全文暗寓这样的道理:万事开头难,但只要我们充满自信,相互理解,

我们就能把事情做好。②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人们“第一次“做事的不自

信,不是孤立的,而是具有普遍性的。”“她”面对“序曲”的“焦虑”,正是人

们面对“第一件事”时共有的心态。观众的现身说法,更加突出了这种心态的普遍

性,使人物形象更加典型。③使情节结构更加紧凑有序。“序曲”,既指“她”要

演奏的“序曲”,也指人们“第一次”做事,情节围绕“她”第一次担当重要角色

和院长、观众对“她”宽慰鼓励来写,虚实结构,层次清晰,结构紧凑。(酌情给

分,共8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文化与代沟

①关于年轻一代和年长一代在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差异、对立和冲

突,即所谓代沟问题,二战后它就引起了文化人类学家的注意。杰弗里•戈若在1948年

出版的《美国人:一项国民研究》中就曾讨论过代际脱节现象,但对“代沟”问题作了最

具说服力的阐释的却是米德1970年出版的《文化与承诺:一项有关代沟问题的研究》。

②《文化与承诺》出版于欧美60年代青年运动刚刚退潮之际。米德提出,纷呈于当

今世界的代与代之间的矛盾和冲突既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社会地位和政治观念方面的差

异,更不能归咎于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而首先导源于文化传递方面的差

异。从文化传递的方式出发,米德将整个人类文化划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前喻文化、并喻

文化和后喻文化。这三种文化模式是米德创设其代沟思想的理论基石。

③前喻文化,即老年文化,其特点是晚辈主要向长辈学习,这是一切传统社会的基本

特征。在传统社会中,由于发展十分缓慢,经验就有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经验丰富的老

者自然就成了整个社会公认的行为楷模。在这种以前喻方式为特征的文化传递过程中,年

长一代传喻给年轻一代的不仅是基本的生存技能,还包括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公认的生活

方式和简拙的是非观念。这种前喻型文化从根本上来说排除了变革的可能,当然也就排除

了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的生活予以反叛的可能,因此,在前喻文化中是不存在代沟现象

的。

④并喻文化,是一种过渡性质的文化,它肇始于前喻文化崩溃之际,比如移民运动、

科学发展、战争失败等原因。由于先前文化的中断,前辈无法再向晚辈提供符合新的环境

和时代要求的全新的行为模式,晚辈就只能以在新的环境中捷足先登的同伴为自己仿效的

楷模,这就产生了文化传递的并喻方式。在并喻文化中,年长一代不能继续引导青年前

行,导致代表新与旧两种生活方式的两代人之间爆发矛盾与冲突,但这种“代沟”现象从

全球范围来看还只是局部性的。

⑤通过对前喻文化和并喻文化的描述,米德创设了她的后喻文化或日青年亚文化理

论。她指出,由于二战以来科技革命的蓬勃发展,整个社会发生了巨大变革,人类开始将

自己熟知的世界抛在身后,生活于一个完全陌生的新时代中。这一情形和当年开拓新大陆

的移民们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所不同的只是,如果说那些新大陆的开拓者经历的是空间

迁徙的话,那么人们今天经历的则是时间迁徙;如果说开拓新大陆的移民只占人间人口的

一小部分,那么,今天经历时间迁徙的则是整整一代人。在时代剧变面前,由老一代不敢

舍旧和新一代唯恐失新的矛盾所酿就的两代人之间的对立与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而要解决代际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日益落伍的年长一代就必须向代表未来的年轻一代学

习。古往今来,没有任何一代能像今天的年轻一代经历这样根本的变化,同样也没有任何

一代能像他们这样“了解、经历和吸收在他们眼前发生的如此迅猛的社会变革”,这就使

得年轻一代的文化具有引导社会前行的作用。

⑥米德所论述的这种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我国出现。从

1978年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青年一代就成了倡导新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先锋。我们

将这种和“嗷嗷林鸟,反哺于子”的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现象称为“文化反哺”,并

且认为这种在疾速的文化变迁时代所发生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进行广泛的文化吸收的现

象具有某种普遍性。

(选自周晓虹主编的《现代西方社会心理学流

派》,有改动)

1.下列关于“代沟现象”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代沟现象指代际间行为方式、生活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矛盾与冲突。

B.代沟现象早在二次大战之后就成为文化人类学家关注与研究的课题。

C.代沟现象之所以出现首先导源于两代人在文化传递方面存在的差异,其次是两代人在

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

D.代沟现象不可能存在于从根本上排除变革与反叛的前喻文化当中。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①段从介绍自杰弗里到米德关于代沟问题研究的历史沿革入手,具体解释代沟概念

的内涵,重点肯定米德对代沟问题作了最具说服力的阐释。

B.第②段意在推介米德《文化与承诺》中关于代沟理论的内容,首先说明米德研究代沟

问题的社会背景,然后介绍了米德的基本观点和理论基石。

C.第③④⑤段论述与第②段论述内容并列,这三段先后阐释了文化传递方式中前喻、并

喻与后喻三种文化类型,并深入分析了它们与代沟的关系。

D.第⑥段承接上文第⑤段论述,进一步指出与生物现象十分相似的“文化反哺”现象开

始在我国出现,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归纳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发生于欧美上世纪六十年代的青年运动为米德的研究提供了鲜活的素材。

B.在并喻文化时代里两代人之间在生活方式上的矛盾冲突还只是局部性的。

C.二战以来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社会发生巨大变革,经历了时间迁徙的新一代和没有经

历时间迁徙的老一代之间的对立和冲突,成为一种全球性的现象。

D.米德所论述的年长一代向年轻一代学习的现象这几年也开始在中国社会出现,我们称

之为“文化反哺”。

参考答案:

1.(3分)选C。(“其次是两代人在生物学和心理学方面的差异”违背原意。)

2.(3分)选B(A项,顺序颠倒,错在“从……入手”,应是从“具体解释代沟概念的

内涵”入手;C项,关系错误,错在“内容并列”,应是总分关系;D项,无中生有,错

在“并分析了出现这现象的社会根源和必然性”。)

3.(3分)选C。(曲解文意。新老两代都经历了时间迁徙,不同的是老一代不敢舍旧,

新一代唯恐失新)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文言文阅读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也。学进士业。迪古乃军至上谷,璋与李师夔谋,开

门迎降。明日,择可为守者,众皆推璋,璋固称李师夔,于是授师夔武定军节度使,

以璋副之。授太常少卿,迁鸿胪卿。丁母忧,起复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卿。从

伐宋。汴京平,众争趋平货,璋独无所取,惟载书数千卷而还。

太行贼陷潞州,杀守姚潘,官军讨平之,命璋权知州事。璋至,招复逋逃,赈养

困饿,收其横尸葬之。初,贼党据城,潞之军卒当缘坐者七百人,帅府牒璋尽诛之,

璋不从。帅府闻之,大怒,召璋呵责,且欲杀璋,左右震恐,璋不动,从容对日:

“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欲杀之是杀降

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拜少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之立祠。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

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时介休人张觉聚党亡命山谷,钞掠邑县,招之不肯降,曰:“前尝有降者,皆杀

之。今以好言诱我,是欲杀我耳。独得侍郎沈公一言,我乃无疑。”于是,命璋往招

之,觉即日降。

转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迁利涉军节度使,为东京路都转运

使,改镇西军节度使。天德元年,以病致仕。卒,年六十。

子宜中,天德三年,赐进士及第。

赞日:危难之际,两军方争,专城之将,国家之轻重系焉。李师夔非有君命,为

众所推,又能全活其人,犹有说也。沈璋以片言降张觉,一善足称,何可掩也。

(节选自《金史?沈璋传》)

1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

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B.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

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C.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今

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D.招亡/抚存/璋之/职也/此辈/初无叛心盖/为贼所胁/有不得已者/故招之/复来

/今欲杀之是杀降也/苟利于众/璋死何憾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进士,凡应试者、中试者皆称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

此科。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

拜为上卿”。

C.缘坐,是指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

受罚的一项特殊归责原则。

D.致仕,即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

家。

1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沈璋为人谦恭,以国事为重。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选举守将,他坚持推

举李师夔;为母守丧未满,就加入征伐宋的大军。

B.沈璋为政有方,敢于担当。他主持潞州事务,采取措施,安定了百姓;后因

未服从帅府命令,帅府欲杀他,他却从容地说这是职责所在。

C.沈璋深得众望,得到朝廷认可。他挽救了士兵,朝廷嘉奖他;担任太常少卿

时,张觉不肯受降朝廷,他前往招降,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D.沈璋功业有成,以病致仕。他后来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平阳同

知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等职;因病辞官,去世,儿子封赐进士。

参考答案:

15.C

16.A

17.C

15.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力求对文句内容有大

体了解,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与上下文的联

系。在断句时还要注意文章的体裁、语言风格、句意的完整与否。同时也要借助句首

发语词,句末语气词、代词等来判断。抓住关键词“也”“者”进行断句,然后根据

语意进行断句可知选项C正确。

考点: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识记文学常识的能力。古代文化常识包括古代文化中天

文、历法、乐律、地理、官职、科举、姓名、宗法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亚年间”。故选项

A错误。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7.C

试题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在解答时,先要准确理

解题干文句的含意,再推敲各选项文句所表达的内容是否与题干文句契合。招抚张觉

是“移知忻州,改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之后的事,而不是担任太常少卿

时。故选项C错。

考点: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C。

【文言文翻译】

沈璋字之达,奉圣州永兴人。学习准备考进士,迪古乃的军队到达上谷,沈璋与

李师夔密谋开门迎降,第二天,选举可以作守将的人,大家都推举沈璋,沈璋坚持推

举李师夔,于是委任师夔为武定军节度使,以沈璋为他的副手,(沈璋)被授予太常

少卿,升为鸿胪卿。(沈璋)守母丧,丧期未满起用为山西路都转运副使,加卫尉

卿。跟随征伐宋,攻下汴梁后,大家争相掠夺钱财,惟独沈璋没有参与夺取,只是运

栽数千卷书回去。

太行山的强盗攻下潞州,杀掉守将姚,官兵讨伐平定了他们,命令沈璋暂时主管

知州事。沈璋到了那里,召回逃亡的人,赈济收养贫困饥俄的人,收葬野外横陈的死

尸。不久,百姓过上安宁生活。当初,盗贼占据池,潞州的军士应当受株连的有七百

人,帅府命令沈璋把他们全杀掉,沈璋没有服从。帅府听说后,大怒,召沈璋斥责

他,并且想杀沈璋,左右的人很害怕,沈璋脸色不变,从容回答说:“召集流亡的

人,安抚现存的百姓,是我沈璋的职责。这些人当初并没有判心,是由于被贼兵胁

迫,不得已而为之,所以招抚他们,他们又回来了。现在想杀了他们,这是杀害投降

的人。如果对大家有好处,沈璋死了又有什么遣憾。”不久,帅府的怒气消失,于是

召集潞州军士说我当初下令杀你们,现在你们的长官保全了你们。”那些人都感激得

留下了眼泪,而后离去。朝廷听说后嘉奖他,拜为左谏议大夫,知潞州事。百姓为他

修建生祠。移知忻州,改任同知太原尹,加尚书礼部侍郎。

当时,介休人张觉纠合党羽逃命在山谷中,掠夺色县,招他们不肯投降,说以前

曾有投降的人,都被杀掉了。现在用好话引诱我们,这是想杀我们罢了。只有得到侍

郎沈公一句话,我们才不疑心。”于是,命令沈璋去招安他们,张觉当天就投降了。

沈璋转任尚书吏部侍郎、西京副留守、同知平阳尹,升任利涉军节度使,任东京

2016年高考(41)百校大联考全国名校联盟2016届高三联考路转运使,改任镇西军

节度使。天德元年,因病辞官。去世,享年60岁。

儿子沈宜中,天德三年,封赐为进士及第。

【答案】

【解析】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哇夸

目圭夸,赵郡高邑人也。夸少有大度,不拘小节。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好饮

酒,浩然物表。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至白,每一悲哭,闻者为之流涕。高尚不仕,寄情丘

壑。同郡李顺愿与之交,夸拒而不许。邦国少长莫不惮之。

少与崔浩为莫逆之交。浩为司徒,奏征其为中郎,辟疾不赴。州郡逼遣,不得己,入

京都。与浩相见,延留数日,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利。浩每欲论屈之,竟不能发言。

其见敬惮如此。浩后遂投诏书于夸怀,亦不开口。夸曰:“桃简⑴,卿已为司徒,何足以

此劳国士也。吾便于此将别。”浩虑夸即还,时乘一骡,更无兼骑,浩乃以夸骡内之厩

中,冀其维萦⑵。夸遂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浩知而叹曰:“盹夸独行

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又使其人仗策复路,吾当何辞以谢也?”时朝法甚峻,夸既私

还,将有私归之咎,浩仍相左右,始得无坐。经年,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为书谢

之。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及浩诛,为之素服,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叹曰:

“崔公既死,谁能更容此夸!”遂作《朋友篇》,辞义为时人所称。

妇父铜鹿魏攀,当时名达之士,未尝翁婿之礼,情同朋好。或人谓夸曰:“吾闻有大

才者必居贵仕,子何独在桑榆乎?”遂著《知命论》以释之。年七十五卒。葬日,赴会者

如市。

(《魏书•逸士传》卷七十八)

注释:【1】桃简:崔浩小名。【2】维紫:约束,挽留。

9.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耽志书传,未曾以世务经心耽:专注

B.奏征其为中郎,辟疾不赴辟:征召

C.送夸本骡,兼遗以所乘马遗:赠给

D.子何独在桑榆乎桑榆:田园

10.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夸拒而不许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B.其见敬惮如此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C.受乡人吊唁,经一时乃止臣乃敢上璧

D.遂著《知命论》以释之故书其言以遗后世

11.全都能直接表现畦夸“有大度,不拘小节”的一组是

①年二十遭父丧,须鬓至白②惟饮酒谈叙平生,不及世

③托乡人输租者,谬为御车,乃得出关④睦夸独行士,本不应以小职辱之

⑤夸更不受其骡马,亦不复书⑥未尝翁婿之礼,情同朋好

A.①②③B.②③⑤C.③④⑤D.②④⑥

12.对文意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盹夸从小志向高洁,李顺横行乡里,连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但哇夸拒绝与之

交往。

B.娃夸的朋友崔浩让他来京做司徒,多次想为哇夸鸣不平,最终没敢言明,只与他饮酒

叙旧。

C.当时朝廷法律严酷,睡夸私还,如果没有崔浩在朝廷中帮助开脱,一定会收到法律制

裁。

D.崔浩被杀之后,此夸为之戴孝,并且写下《朋友篇》和《知命论》来表达哀思。

参考答案:

9.B10.A11.B12.C

【9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

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

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辟:找借口。故选B。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重点记忆考纲规定的18个文言

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还要重点记忆课本中的经典例句。命题的方式基本是一句课本中的,

一句语段中的,如果课本的不熟悉根本无法作答。答题时首先明确课本的虚词含义,然后

把课本中的带入到文本中的句子当中,看是否通顺。题中A项,连词,表承接/连词,如

果;B项,介词,表被动;C项,副词,才;D项,连词,来,表目的。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考核文中的人物形象的品质,答题时注意结合文章的内容

用排除法作答,此题①为孝顺,④为崔浩语,⑥为魏攀,说此夸也通,排除这三项可以得

到答案,故选案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寻找时间、

地点、人物、时间、手法以及重点词句的翻译上的错误,题中A项,文章未说李顺“横行

乡里”,也未说“邦国长者也少有不害怕他的”;B项,崔浩推荐娃夸做郎中,不是司

徒,更无“鸣不平”之说;D项,哇夸作《知命论》与崔浩被杀无关。故选C。

【点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

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

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

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中排除法。

【参考译文】

哇夸,赵郡高邑人。年轻时就很有气度,不拘小节。潜心读书,不曾把世俗事务放在

心上。喜好喝酒,器宇轩昂,超然于世事之外。20岁时父亲去世,(他悲痛得)以致于鬓

发全白,每次恸哭,听到的人都会感动得流泪。他情怀高远,不入仕途,将自己的情志寄

托在高山大谷之中。同郡的李顺希望结交他,然而睦夸拒绝了,当地无论年少年长的没有

不敬畏他的。

建夸和崔浩年少时就是莫逆之交。崔浩担任司徒时,进言皇上要征召哇夸作自己的中

郎官,然而此夸却借口自己有病推辞不去。州郡的官员催促他就职,迫不得已,他才到了

京城。和崔浩相见后,逗留了好几天,但是只喝酒叙旧,不涉及世务利害。崔浩每每想诱

导他顺从自己的意愿,最终都难以说出口来。他就这样让人敬畏。后来崔浩把诏书扔到娃

夸怀里,也不开口说话。哇夸说:“你已经作到司徒了,为什么还要用作官来烦扰才能出

众的人呢?我现在就要告辞了。”崔浩想到目圭夸就要回去了,来时只骑了一匹骡子,没有

其他的坐骑,于是把此夸的骡子藏在马厩中。希望以此来留住哇夸。哇夸于是就委托送租

粮的同乡弄了辆车,谎称是车夫,才逃出关去。崔浩知道后,叹息说:“畦夸是独来独往

的人,原本不该用卑微的职务去侮辱他。使他赶着车子回去,我将怎样说才能向他赔罪

呢?”当时朝廷律法严峻,哇夸既然偷偷回去,就有私归之罪。因崔浩仍辅佐在君王左

右,才得以不受追究。过了一年,崔浩送还畦夸的骡子,并把自己的坐骑赠送给他,写了

一封信表示歉意。然而睦夸没有接受他的赠与,也不回信。崔浩被诛杀以后,娃夸为他穿

素服,接受乡人的吊唁,过了一段时间才停止。叹息道:“崔公已经死了,谁还能容得下

我脖夸呢!”作《朋友篇》一文,篇中的文辞和内容为当时人所称道。

岳父是巨鹿人魏攀,也是当时的知名人士。睦夸没有完全以女婿之礼相待,和岳父的

感情如同好朋友之间一样。有人对此夸说:“我听说有突出才能的人一定会取得高官厚

禄,为什么你偏偏留在乡间呢?”哇夸于是作了《知命论》一文,予以解释。75岁时去

世,安葬的那天,送葬的人像赶集一样(多)。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7—21题.

嵇康,字叔夜,谯国锂人也.康早孤,有奇才,远迈个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

风仪,而土木形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风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学不师受,博览无

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的艮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

所与神交者惟阮籍、山涛,豫其流者向秀、刘伶、籍兄子咸、王戎,遂为竹林之游,世所谓

“竹林七贤”也.

康尝采药游山泽,会其得意,忽焉忘反.至汲郡山中见孙登,康遂从之游.登沉默自

守,无所言说.康临去,登曰:“君性烈而才革,其能免乎!''又遇王烈,共入山,烈尝得石

髓如饴,即自服半,余半与康,皆^而为石.又于石室中见一卷素书,遽呼康往取,辄不复

见“烈乃烈曰:“叔夜志夜非常而辄不渴,命也

山涛将去选官,举康自代.康乃与涛书告绝,此书既行,知其不可羁屈也.

性绝巧而好锻.宅中有一柳树甚茂,乃激水阖之,每夏月,居其下以锻.东平吕安服康

高致,每一相思,辄千里命驾,康友而善之.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辞相证引,遂复

收康.

初,康居贫,尝与向秀共锻于大树之下,以自唬给.颍川钟会,贵公子也,精炼有才

辩,故往造售.康不为之礼,而锻不辍.良久会去,康渭曰:“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会曰:“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会以此憾之.及是,言于文帝曰;“嵇康,卧龙也,不

可起.公无忧天下,顾以康为虑耳因循"康,安等言论放荡,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

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

康将刑东市,太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尼

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唆散》于今绝矣!”时年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

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

与康共谈音律,辞致清魁,因索琴弹之,而为《厂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乃誓不传

人.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

千载也.

(本文有删节)

17.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博览无不该通该:通“赅”,完全.

B.君性烈而才隽隽:高超.

C.知其不可羁屈也羁屈:束缚屈服.

6.

D.辞致清辩清辩:清楚明白.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余半与康,皆瓶而为石悠悠乎与颖气俱,而莫得其涯

B.后安为兄所枉诉,以事系狱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

C.精练有才辩,故往造书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君

D.宜因衅除之,以淳风俗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19.对下列各句中的文言语法现象分析判断不止阚的一项是

A.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骸.【句中“土木”是名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把

当作土木

B.烈尝得石髓如饴.【这是一个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当是:烈尝得如饴石髓

C.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属”是通假字,通“嘱”,意思是“背诵”.】

D.康将刑东市.【这是一个被动句兼省略句,补充完整当是:康将(受)刑(于)东市.】

20.下列时原文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玻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用简练的文字交代了嵇康的文才学识、风度仪表、性格特点以及生活追

求,较为全面地给读者刻画出了一个与众不同的风流名士一嵇康的形象.

B.嵇康的好友山涛在即将离任吏部选官时,举荐嵇康来代替自己,可嵇康竟然写信给

山涛宣布绝交,从中可知嵇康刚烈傲岸、任性不羁的个性.

C.吕安事件是嵇康由快乐人生走向悲剧命运的转折点,后来更因为得罪了昔文帝的亲

信钟会而被他进谗诬陷,最终招致了杀身之祸.

D.纵观嵇康一生,鄙薄名利,崇尚真性情;回归自然喜好打铁,超然物外得自在;不

为虚伪世俗所拘,而又重视真正的情谊;他的死也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壮观、最优美、最从容

赴死的风景.

21.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叔夜志趣非常而辄不遇,命也!(3分)

(2)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3分)

参考答案:

17.B(隽:(才智)出众】

18.D【因:趁(机)。A表顺承,然后,接着,表转折,去[1;B介词,表原因,

因为/介词。表方式,用……(的罪名):C代词,他(嵇康)/句末语气助词,表陈

述,了。】

19.C[属zhu),连缀,连续,“属文”即写作文章】

20.C(“后来”说法有误,得罪钟会在前,吕安事件在后,注意原文中

“初”和“及是”的正确理解。)

21.(D叔夜(或嵇康您)志向与情趣都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

(这真是)命中注定啊!【评分说明:“非常”1分,“辄不遇”1分,“命也”判

断句式1分】

(2)(嵇康也曾经)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

(他这样做,)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高雅人士作为自己的朋友啊。【评分说明:

“为之传赞”1分,“友”意动用法1分,句意通顺流畅1分】

附译文:嵇康,字叔夜,谯郡锂县人。嵇康早年丧父,他有着奇异的才

华。才情高远豪迈与众不同,身高七尺八寸,文采优美,风度优雅。但是他视自己

的形体为土木,从不对自己进行美化修饰,人们认为他像蛟龙的花纹、凤凰的姿客

一样,天生的本质自然生成。他闲适安静,清心寡欲,学习不用老师传授,博览群

书,所读的书没有一本不是全部理解的,长大之后喜欢读《老子》《庄子》。嵇康

跟魏朝皇室结亲,官拜中散大夫。常常研究调养性情、服食丹药之类的事情,平时

弹琴咏诗,自得其乐。能与他进行心灵交流的人只有阮籍,山涛,后来参与到他们

中间的还有向秀、刘伶、阮籍哥哥的儿子阮咸,王戎,于是七个人经常在竹林进行

聚会宴游,这就是世人所说的“竹林七贤”。

嵇康曾采草药游览山川湖泊,每逢心领神会之时:便全然忘记了回去。游到汲

郡的山里遇见了孙登,嵇康就跟着他游览。孙登沉默不言,只管做自己的事,对嵇

康什么都没有说。嵇康要离开了,孙登才说:“您性情刚烈并且才华俊逸.怎能幸

免于祸呢!”离开孙登后,嵇康又遇到了王烈,两人一同进山。王烈曾经找到一堆

像软糖一样的石髓,于是就自己吃了一半,剩下一半给嵇康吃,但是石髓一到嵇康

手里全都凝结成石头了。王烈又在一间石屋子中看到一卷白色的书,赶紧叫嵇康去

拿,可是等嵇康赶过去。书马上又不见了。王烈于是叹息道:“叔夜志向与情趣都

不同常人,却总是不能遇上(好时机),(这真是)命中注定啊!”

山涛将要离任吏部侍郎了,他向朝廷推举嵇康来代替自己。嵇康竟然给山涛写

信宣布绝交,这封信被传播后,(人们)知道他是不可以被束缚屈服的。

嵇康生性非常灵巧,并且喜欢打铁。宅子中有一棵柳树长得十分茂盛,于是他

挖了个水沟绕着柳树。每当到了夏天;(嵇康)就呆在柳树下面而打铁。东平人吕安

钦佩嵇康的高雅情致,每次一想到他,总是让人驾车不远千里来拜访,嵇康耙他当

作朋友并和他很要好。后来。吕安被他哥诬告,因为这事而被关进了监狱,吕安在

供词里请嵇康来作证,于是官府把嵇康也抓了起来了。

在这之前,嵇康生活贫寒,曾经和向秀一起在大树下打铁。来供养自己。颖川

人钟会,是个贵族公子,(有一天,)他特地去拜访嵇康。嵇康没对他行礼。而是继

续打铁不停。过了好长时间,钟会要离开了。嵇康对他说:“你听到什么才跑来的?

又看到什么而离开?钟会说:“听到了我所听到的才来,看到了我所看到的而

走。”钟会因此对嵇康怀恨在心,到这时(嵇康下狱时),他对晋文帝说:“嵇康,

是条睡卧着的龙。不能让他腾起,你不用担心天下人怎么样。只是要耙嵇康当作必

须忧虑的人罢了。”接着钟会趁机进谗言说:“嵇康和吕安言谈放纵。应当乘这个

机会除掉他们,以便使社会风俗淳正。”晋文帝原本就亲信钟会,听信了他的话

后,就把那两人一起杀了。

嵇康即将在东市被行刑,三千个太学生请求把嵇康作为他们的老师,但最终没

被准许。稽康环顾了一下阳光(在日唇上)投下的影子,(看看行刑时间未到)就要来

了琴弹奏,说:“以前袁孝尼曾跟从我学习《广陵散》。我却总是吝惜固执不教

他,《广陵散》从今天起要断绝了啊!”当时年仅四十。四海之内的有志之士,没

有不为他悲痛的.晋文帝不久也醒悟并后悔了。当初,嵇康曾经在洛阳西边游览。

晚上住在年阳亭,拿过琴来弹奏.半夜时分。忽然有位客人来造访他。自称是古

人,跟嵇康一同谈论音律,把乐理说得既清楚又明白。接着又要过琴弹奏.于是弹

奏了一曲《广陵散》声调美妙得无与伦比,于是把(《广陵散》)传给了嵇康,只是

让嵇康起誓绝对不传培别人.嵇康擅长谈论玄理,又能够写文章,他的高远的情

趣。全然达到了神妙悠远的境界。(嵇康也曾经)撰写了自上古以来的高雅人士的事

迹,并为他们作传称颂,(他这样做,)是想把千年以来的那些高雅人士作为自己的

朋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