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7课)_第1页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7课)_第2页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7课)_第3页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7课)_第4页
2022杭州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案(共7课)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新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第四单元《物质的变化》全部教

案(共7课)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主要聚焦于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旨在帮助学生认识"物质"和"物质

的变化"两部分内容。厨房是学生非常熟悉的地点,在这总是储存有很多物品,

同时发生着很多食物的变化,如切菜时的形状变化、炒菜时的生熟变化等。观察

厨房里的物质及其变化既能拉近科学与生活之间的距离,也将观察、比较、分析、

概括等科学学习方法贯穿其中,并初步帮助学生建立了物质观的哲学思想。

本课教材共设计了3个活动。一是观察厨房里的物质,初步渗透物质的特征

决定其用途的规律;二是观察、分析厨房中常见物质的变化,认识到物质的变化

无处不在,而且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三是对不同的变化进行分析归类,可以按

照“是否产生新物质”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体一词是比较熟悉的,但对于物质一词比较生疏,因此教师在课

上可以通过例证的方式,让学生认识到身边的一些触觉所感知到的实在物体是由

物质构成的。

在学习本课前,大部分学生在家中厨房观察过物体变形、水的三态变化、燃

烧、生锈等常见现象;在三年级《水》单元,学习过"水、水蒸气、冰三者只是

状态发生改变,但它们仍是同一种物质一一水"、"纸被撕成小片,构成物体的物

质没有改变”等相关知识。为本课认识物质变化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世界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变化的,物质的变化是不同的。

•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大小、形态等,而有些变

化产生了新的物质,我们把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对水、食盐、铁锅等厨房中的物质特征进行观察描述。

•用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的方法,寻找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证据,对物质

的变化进行分类。

科学态度目标:

•初步养成乐于观察身边常见物质变化现象的兴趣和探究欲。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初步感受身边的物质在不断地变化并且影响我们的生活。

【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观察、比较、分析、概括,对不同的物质变化进行分类

难点:初步理解“物质”的含义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板书贴;

烟花制作原理视频:

泡沫灭火器原理视频:源自微信视频号“应急必学小知识”

【教学流程图】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教学流程

•找出厨房中的物质•师展示有多种物质的厨房照片

■描述物质的特征、用途•师引导生从颜色、形状、气味、引导学生科学性描述

初步了解"物质的特征决状态、软硬程度…等方面描述物

定物质的用途”质的特征,并举例

•找出厨房中不同物质发•师展示厨房中多种物质变化使学生关注到变化是不

生的变化并记录图片同的

・引导学生思考物质的体积、

■分析并记录四种的物形状、状态、温度有发生变

使学生关注到变化可按是否

质变化的特点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

"产生新物质”进行分类

・知道物理变化和化学•师归纳、讲解物理变化和化

变化学变化概念

・判断燃放烟花、灭火、•师播放烟花制作原理、泡沫用视频突破难点“是否有

铜生锈的物质变化类型灭火器制作原理新物质产生”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ppt播放大量图片,如书、桌子、电灯、水、花草树木、鸟兽虫

角。师介绍物质概念:上课用的课本和桌椅、居住的房子和各种食物,这些物体

都是由物质构成的,比如,我们的桌子由塑料和金属这两种物质构成。各种动植

物,包括我们的身体也是由物质构成的。

设计意图:通过大量图片和教师讲解帮助学生认识"物质"这一新概念,并区

分物体和物质。

2.探索

(1)厨房中的物质

师活动:出示一张厨房的照片,提问学生:你留意过厨房有哪些物质吗?

学生活动:思考厨房中有哪些物质。

设计意图:判断学生是否了解"物质"这一新概念。

教师活动:小结"厨房中有各种各样的物质"。ppt出示"水、食盐、铁锅"等

物品的图片,提问学生:老师也找到了厨房中的几种物质,它们有什么特征?又

有哪些用途?在学生初步回答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感官认识(颜色、样子、

气味、触觉等)和已掌握的科学知识(状态、软硬程度、材料特征、物体传热性

能)去描述特征,并举例说明:水是无色无味的透明液体,流动性强,可以用来

清洗食材。

学生活动:学生初步思考水、食盐、铁锅的特征和用途。在教师引导后填写

在表格中。如:食盐是白色的微小晶体,味道是咸的,可以作为调味品;铁是一

种金属,重量轻,坚硬且导热性快,可以用来制作铁锅炒菜。

教师活动:小结"物质的特征决定用途"。

设计意图:学生能够科学地描述物质的特征和用途,并建立起相关联系:"

物体的特征决定其用途"。

(2)厨房中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讲述厨房里的物质经常会发生一些变化,如米经

过蒸煮会变成米饭、冰箱可以将水冻成冰块,时间久了食物会腐败。师提出问题:

刚刚我们在厨房中观察到的物质,它们会发生哪些变化呢?

学生活动:思考厨房中的物质会发生的变化。如水的温度可以升高或降低、

水可以结冰或变成水蒸气,食盐会溶解在水中,铁锅会变黑、生锈等。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举例、学生举例等方式,让学生意识到物质总是在不断

地变化。

教师小结:师板书“在不断变化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变化,且物质的变化

是不同的。接下来我们仔细观察四种物质的变化,比较它们有哪些相同和不同。

(3)比较不同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烧开的水、慢慢融化的冰块、咬过后放置的苹果、

生锈的铸铁锅。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物质变化中,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

度有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请你分析后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中,

学生活动:对上述物质变化进行分析并记录在表格中。烧开水和冰融化只改

变了水的温度和状态;咬过的苹果缺了一块,是形状发生了改变,但放久后颜色

会变黄,是因为苹果被氧化了;铁锅如果长期接触水就会生锈。

教师提出问题:比较以上物质变化,它们有哪些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

学生活动:烧开水和水结冰,只是水的温度和状态发生改变,本质还是水,

没有产生新物质;苹果咬掉一块,只是形状改变,没有产生新物质,但不一会儿

颜色变黄是因为它被氧化了,产生了新物质;铁锅生锈,颜色发生变化,也产生

了新物质。

教师活动:师板书四幅图片,边总结边板书烧开水和水结冰的共同点是“温

度变化”、“状态变化"和''不产生新物质”,苹果氧化和铁锅生锈的共同点是''颜

色变化"和''产生新物质教师总结:我们的把产生了新物质的改变叫作化学

变化;只改变物质温度、形态,没有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叫作物理变化。

教师提问:上述四种物质的变化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烧开水、水结冰是物理变化,革果氧化和铁锅生锈是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不同物质变化,思考:“这些物

变化中,物质的体积、形状、状态、温度有发生变化吗?有新物质产生吗?”让

学生归纳出变化特点,再总结四种变化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最后由教师归纳出“物

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定义。教师询问学生四种物质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

化学变化,便于课堂检测学生对概念的掌握情况。

3.研讨

教师活动:出示ppt图片:正在燃放的烟花、生锈的铜狮、使用泡沫灭火器

灭火。提问学生:这些变化改变的是什么?有新物质的产生吗?

学生活动:思考上述三种现象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教师活动:播放烟花、泡沫灭火器的制作原理视频,引导学生注意到烟花点

燃后黑火药会发光发亮,泡沫灭火器是两种物质混合后产生气体,帮助学生理解

学生上述三种物质变化均有新物质产生。

学生活动:能从图片、视频中关注到物质发生了变化,且有新物质产生。

设计意图:通过物质的前后变化对比,学生较为容易地找到证据说明是否有

新物质产生,从而正确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板书设计(生成)】

《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

物理变化

颜色变化产生新物质化学变化

《产生气体的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教材围绕“产生气体的变化”设计了三个活动:首先是将食盐、白糖、

小苏打与水、白醋两两混合,发现有些物质无明显变化,如食盐和水;而有些会

产生气体,如小苏打和白醋;其次,仔细观察小苏打和白醋混合后的现象,并收

集气体;第三,观察其他与白醋产生气体的物质变化现象,如:白醋浸泡过的鸡

蛋壳、白醋浸泡过的贝壳。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厨房中常用的调味品“食盐、白糖、白醋”都是非常熟悉的,在三

年级的溶解实验中,认识了食盐、白糖、小苏打。通过实验及日常经验,学生知

道食盐、白糖可溶于水;也认识了小苏打,知道其溶解能力比较弱。但是对两种

物质混合后会产生什么现象,知道的学生就很少了。因此大部分学生对于白醋和

小苏打混在一起会发生反应的现象是没有经验的。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一些现象,例如产生气体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发现有些物质变化会伴随一些特殊现象

•能利用感官进行仔细观察,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确描述

•能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能够尊重实验事实,愿意与人交流实验现象,分享观点

•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初步感受物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小苏打与白醋的实验现象,并对物质变化的现象进行准

确描述

难点:知道小苏打与白醋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及其特点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板书贴;''观察产生气体的变化”和“收集小苏打与白醋产生

的气体”的实验指导视频;

科学家研究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气体使蜡烛熄灭的性质:

【教学流程图】

《产生气体的变化》

教学流程

观察白糖、食钻、4年•学生分组实给,观察现象使生关注到小苏打和白醋

打和水、白醋两两混合•生在实验记录单上做记录混合后产生气体的现象

后的现象

探索

收集小苏打与白醋产生•师播放实验指导视频,再次实验,观察到两者混合后

的气体,描述该过程所•生利用密封袋和塑料瓶盖进••产生气体小苏打慢慢消失二

伴随的现象行实验“塑料袋外部变凉”等现象

・知道4、苏打与白醋混合后

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研讨师提供文字、视频资料・引导学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

・知道二氧化碳的特点及其建立二氧化碳与生活之间的联系

与人类的关系

观察其他产生气体的物质变化•师播放鸡蛋壳、贝壳与白使生关注到变化其他物质变化也

探索•

・判断物质变化类型醋后产生气体视频可以产生气体,且属于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复习巩固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展示PPT图片,教师讲解:

通过上节课,我们从厨房中观察到很多物质的变化,有些是物理变化,有些是化

学变化。这些物质在发生变化时,常常会伴随着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帮助我

们区别和判断物质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我

们能在变化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呢?

学生活动:图1:水烧开后有很多气泡,还有很多白雾,但这些白雾本质还

是水,所以属于物理变化。图2:苹果切开后颜色会慢慢变黄,这些黄色物质是

不同于苹果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图3:铁锅用久了或生锈,颜色会变红,铁

锈是不同于铁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图4:燃放烟花时会有声音、有光可以使

天空很亮、有呛鼻的气味等。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概念”,展示多幅

物质变化图片(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引导学生关注物质发生变化时伴

随的现象,并判断物质变化类型。

4.探索

(1)观察有气体产生的变化

教师活动:出示白糖、食盐、小苏打、水、白醋的图片,师讲述:大家认识

这些物质吗?这些物质会发生什么变化?你在变化中观察到哪些现象?

学生活动:白糖、食盐会溶解在水里,搅拌后会慢慢消失。

教师过渡:那如果将白糖、食盐、小苏打和水、白醋两两混合会有什么现象

呢?

教师活动:老师准备了六个塑料瓶盖,分为两组。在两组的三个瓶盖中分别

装上白砂糖、食盐、小苏打,往第一组的三个瓶盖中滴加5滴水,往第二组的三

个瓶盖中滴加5滴白醋,观察现象,并填写在实验记录单上。

学生活动:按要求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

瓶盖1:无明显变化

瓶盖2:无明显变化

瓶盖3:无明显变化

瓶盖4:闻到刺鼻的味道,无明显现象

瓶盖5:闻到刺鼻的味道,无明显现象

瓶盖6:闻到刺鼻的味道,小苏打慢慢消失,产生大量气泡,发出喊毗声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详细记录6个塑料瓶盖中发生的物质变化现象,以判断

物质变化的类型。

教师活动:刚刚大家在实验中都观察到往小苏打中滴加白醋产生了大量气体,

这属于哪种变化?其他5个瓶盖又属于哪种变化?你的理由是什么?

学生活动:白醋与小苏打产生的气体是不同于白醋和小苏打的物质,因此是

化学变化;其他5个瓶盖没有新物质产生,是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根据物质变化所伴随的现象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产生”,

从而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教师过渡:提问学生:白醋与小苏打接触时产生的气体究竟是什么呢?

(2)收集产生的气体

教师活动:为了解答这个疑惑,我们需要先将产生的气体进行收集,再做进

一步的检验。提问学生:请你想想办法,怎样做才能收集气体?

学生活动:思考收集气体的办法,例如:用杯子罩住;让两者在一个密闭容

器中接触并发生反应。

设计意图: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收集气体”的问题,引导其从创造一个密

闭空间进行思考,便于学生理解实验中为什么要使用密封塑料袋。

教师活动:展示实验材料“密封袋和塑料瓶盖”图片,播放实验指导视频,

讲解收集气体的方法:①取一个密封袋,在里面滴加五滴管白醋;②将装有小苏

打的瓶盖小心的放入密封袋中;③尽量排出袋内的空气,封好密封袋的封口,然

后将瓶盖翻到,让小苏打与白醋混合;④观察现象。

学生活动:明确实验步骤,进行小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实验后小组间交

流实验现象:

看:产生白色气泡;袋子鼓起,里面气体无色袋子里的;白色粉末逐渐消失

听:毗毗声

摸:袋子外壁发凉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大家都成功地收集了这种气体,它到底是什么气体?

有什么特点呢?教师提供文字资料帮助学生了解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学生活动:通过阅读资料知道气体是二氧化碳,通过实验知道该气体无色。

教师活动:是的,我们只揭开气体神秘面纱的一角,为进一步研究,科学家

们通过其他实验认识了这种气体的特点,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将二氧化碳

气体倒入装有蜡烛的烧杯中,蜡烛熄灭”的视频。观看视频后提问学生有何发现。

学生活动:可以灭火,比空气重,可以溶于水。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比空气重”的特点,

完成研讨1的学习任务。

教师活动:讲解可乐等汽水的制作也与这种气体有关系,介绍该气体是我们

很熟悉的二氧化碳。师展示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关系的图片,提问学生:二氧化

碳气体与我们人类有什么关系?

学生活动:我们呼吸时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如果排放二氧化碳过多,

会导致温室效应;二氧化碳可用于灭火器等。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二氧化碳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初步感受物

质变化对生活的影响,完成研讨2的学习任务。

(3)进一步观察产生气体的其他实验

教师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还有一些物质可以和白醋产生气体,我们一起通

过视频看一看。师播放鸡蛋壳、贝壳分别与白醋反应的视频。

学生活动:观察到鸡蛋壳、贝壳与白醋反应均有气体产生。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请你根据实验现象判断它属于哪一类物质变化。

学生活动:鸡蛋壳、贝壳与白醋反应均产生气体,且这个气体是不同于白醋、

鸡蛋壳、贝壳的物质,所以它们都是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观察到的变化现象如有气体生成为依据,判断物质发

生了什么变化。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那么小苏打与白醋产生的气体,与贝壳(或蛋壳)和

白醋产生的气体是同一种气体吗?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或自己在家进行实验

探究

设计意图:延伸课堂,使学生产生深入研究物质变化的兴趣并于课后继续探

究。

【板书设计(生成)】

(《产生气体的变化》)

0外壁发凉_

I有毗毗声]

y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在前一课中,学生观察了醋和小苏打混合后产生气体。在此基础上,本课继

续集中于观察物质的变化,寻找蜡烛燃烧、加热白砂糖过程中物质变化的证据。

相对于醋和小苏打的混合,本节课研究的两种物质发生的变化具有不明显性、

多维度性。蜡烛燃烧是日常常见的现象,大部分人只观察到有发光发热、蜡烛熔

化的现象,需借助实验观察到还产生了水、炭黑等新物质。加热白砂糖能观察到

状态、颜色、气味等变化,如固态白砂糖融化为液态、颜色由黄转黑、有特殊气

味等,从而判断“改变颜色的物质”、“产生的气体”都是新物质。同时要引导学

生关注到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既有化学变化,也有物理变化。

最后通过图片、文字等资料了解其他物质变化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

哪些是有害的,哪些是有益的。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初步了解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为是否产生新物质。对于

一些有明显新物质产生的物质变化,学生可以较易判断;对于不明显的物质变化,

在本节课要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

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特征。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

•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该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产生

的新物质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

•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蜡烛燃烧、加热白砂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

学变化

难点: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板书贴;

【教学流程图】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教学流程

设计意图

引出课题

・蜡烛燃烧时的熔化动图使生关注到蜡烛燃烧产生水

观察蜡烛燃烧产生■蜡烛上方倒扣玻璃杯出现水珠实验和炭黑等新物质,发生了化

的新物质•玻璃片接触火焰变黑实验学变化,也伴随着物理变化

使生关注到加热白砂糖过程产

•生加热白砂糖实验

探索观察加热白砂糖后生了焦糖等新物质,也伴随着

・关注其颜色、状态、气味

产生的新物质白砂糖熔化的物理变化

的变化

・观察图片,判断是•师展示烘烤蛋糕、钢铁生使生可以通过颜色变化判断产

否有新物质产生锈、虾煮熟后变红等图片生新物质,发生了化学变化

研讨,知道物质变化对人类生活,师提供钢铁生锈、酸雨等现使生建立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的

的影响J_[象的文字资料联系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展示小苏打和白醋在密封袋中反应的图片,询问学生''小苏打和

白醋的反应属于哪一种物质变化?为什么?”

学生活动:小苏打和白醋的反应是化学变化,因为产生了新物质“二氧化碳

气体”。

教师活动:是的,化学变化是一种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你能通过实验发现其

他物质变化中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吗?

设计意图:巩固上节课所学知识“小苏打与白醋的反应属于化学变化”,引

出本节课学习内容“通过实验发现在其他物质变化中,新物质是怎么产生的”。

5.探索

(1)蜡烛燃烧产生新物质

教师活动:展示蜡烛燃烧的动图,提问学生:“你观察到蜡烛燃烧伴随着哪

些现象?”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及结合日常经验,发现蜡烛燃烧伴随着发光发热、

蜡烛变短、蜡烛熔化等现象。

教师活动:询问学生:“那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呢?在学生表达了自

己的不同想法后,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学生活动:思考“蜡烛燃烧是否产生了新物质”,并与同学分享。

设计意图:学生很容易观察到蜡烛燃烧伴随着发光发热、蜡烛变短、蜡烛熔

化等现象,但对于是否产生了新物质是不太清楚的。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可以暴

露出学生的一些前概念,教师也能很自然而然地引导学生对该不确定性问题进行

实验探究。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播放实验指导视频。实验1:将一

个透明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注意玻璃杯需要悬空,不能把蜡烛封闭。观察玻璃

杯内壁的变化;实验2:用试管夹夹住一块玻璃片与蜡烛火焰短暂接触,注意不

要被烫伤,观察玻璃片的变化。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解,明确实验步骤,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活动:汇报实验结果。在实验1中杯内壁出现小水珠,这说明蜡烛燃烧

产生了新物质“水”;在实验2中玻璃片变黑,说明蜡烛燃烧产生了黑色物质(学

生可能不知道是炭黑)。可能还有学生会说到蜡烛熔化了。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了蜡烛燃烧这一物质变化,现在

我想请同学来说一说:“蜡烛燃烧过程发生了哪种物质变化?如果学生想不到

物理变化,教师可以引导:“除了化学变化,还有其他类型的物质变化吗?”

学生活动: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水”和黑色物质“炭黑”,这属于化学

变化;固态蜡烛熔化,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总结:是的,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

变化。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蜡烛燃烧产生了新物质“水”和“炭

黑”。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可通过实验指导视频告诉学生,如“玻璃杯需要悬空,

不能把蜡烛封闭,否则会导致蜡烛缺氧熄灭”等,在学生汇报完实验现象后,提

问学生蜡烛燃烧发生的物质变化类型,总结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物理变化。

(2)加热白砂糖产生新物质

教师活动:白砂糖是生活中常见的调味品,那加热白砂糖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呢?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播放实验指导视频,指导学生从状

态、颜色、气味等方面描述物质发生的变化。实验步骤:向金属勺中加入少量白

砂糖,在点燃的蜡烛上加热,观察白砂糖的变化。

学生活动:聆听教师讲解,明确实验步骤,小组进行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完成实验记录单。

学生活动:汇报实验现象:状态:固体一液体一固体;颜色:白色一黄色一

褐色一黑色;气味:没有气味f焦糖香味一烧焦糊味。

教师活动:通过实验我们更加直观地观察到了加热白砂糖发生的物质变化,

引导学生说一说:“加热白砂糖过程发生了哪种物质变化?

学生活动:加热白砂糖产生了新物质“黑色固体"和''气体",这属于化学

变化;白砂糖固体熔化成液体,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这再次说明了“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

发生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意在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加热白砂糖产生了新物质“黑色固

体”和“气体”,实验时的注意事项可通过实验指导视频告诉学生,如“使用酒

精灯外焰进行加热”等。

(3)发现更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

教师活动:师展示产生新物质变化的图片。讲述:物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无

处不在,你能发现它们吗?请你说说你的证据。

学生活动:铁锅生锈,红色的铁锈是新物质;生面粉进入烤箱后膨胀变大、

颜色变黄、带有香味,产生的气体和黄色的物质是新物质;生虾煮熟后变红,红

色物质是新物质;汽车燃烧汽油后产生大量尾气,是新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生活中的一些化学变化图片,让学生寻找证据说明这些

变化产生了新物质,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同时为后面的研讨部分作铺垫。

6.研讨

教师活动:大家都能够准确地找出物质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展示图片,提问

学生:生活中的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质对我们的生活有益?哪些变化产生的新物

质对我们的生活有害?

学生活动:根据生活经验进行作答。

教师活动:通过文字、图片资料向学生介绍“钢铁生锈”、“酸雨”等对生活

的不利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前面部分的化学变化图片,引导学生说一说哪些变化产生的

新物质对生活有害/有益。

【板书设计(生成)】

《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水和炭黑

物理变化固体熔化

化学变化产生新物质:黑色固体和气体

物理变化固体熔化

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通过前面几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理解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同

时也在观察与实验中发现化学变化往往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产生气体等。

本课是学生在已有的认知基础上,观察更多伴随物质变化产生的现象:发光发热、

颜色变化、产生气体、产生沉淀,进一步帮助学生判断是否产生新物质,从而确

定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但本节课的学习难点在于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

伴随着现象的产生,如何判断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哪些现象是化学变化产

生,仍需回到“是否产生新物质”这一根本问题。

本节课需要学生进行一个长时间观察实验并做记录,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将实

验材料放置于教室供学生观察。通过较长时间的观察,学生会发现只在水中或只

在空气中的铁钉基本不生锈,在空气与水的交界处生锈严重,这说明铁生锈需要

水和空气同时存在。根据教参,这一对比实验似乎并不需要推理出这一实验结论,

而将重点放在寻找证据证明铁生锈属于化学变化,但研讨部分又需要学生结合实

验现象分析讨论各类防锈措施背后的科学依据,所以教师应做适当引导。

【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本节课所关

注的物质变化伴随的现象大多是学生亲自体验过或使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蜡烛燃

烧、白醋和小苏打的反应、加热白砂糖、铁钉生锈、燃放烟花、食物发霉或成熟

等,只有产生沉淀的化学反应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故采用动图加教师讲解的形式

进行学习。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往往会有许多现象发生

•物质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可以根据是否产生新物质来判别它们

科学探究目标:

•能够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所观察到的现象

•能够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科学态度目标:

•尊重证据。当多人观察、实验出现不一样的结论时,乐于分析原因,再次观

察实验,以事实为依据作出判断

•能坚持长时间认真细致观察铁钉生锈的现象,发展探究铁钉生锈的兴趣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人类可以利用科学与技术干预物质变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观察铁钉生锈的实验现象,收集证据证明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

难点:许多物理变化也像化学变化那样伴随着一些现象的产生,如何区别哪

些变化是化学变化产生的,哪些现象是物理变化产生的。

【材料准备】

实验记录单;板书贴;网上搜索的“铁钉生锈”的实验指导视频;

【教学流程图】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教学流程

教学活动内容目标实现手段

明确本节课内容:变化的过

教师讲述

程中伴随着很多现象

思考蜡烛燃烧、小苏打和,师播放四种物质变化的图片帮

白醋混合、加热白砂糖、助回忆

产生沉淀等伴随的现象・沉淀实验教师需作讲解

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不是所有伴

•判断伴随发光发热、•师展示电灯发光、墨水

探索颜色变化、产生气体、与水混合、泥沙沉淀、蜂随着这四种现象的物质变化都是化

产生沉淀等现象的物质蜜结晶、水沸腾等图片学变化,也可能是物理变化

变化类型

•师讲述实豌步骤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到铁锈

观察铁钉生锈过程•生观察实验现象并汇报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属于化

・教师播放实验过程视频学变化;且探究铁生锈的条件

•师提供刷油漆、电镀、"烤了解物质变化的规律,

・了解防止铁生锈方法及其

拓展蓝"、搪瓷等图片,并引导学有助于人类更好地生活

背后原理生从铁生锈的条件进行思考

【教学过程】

1.聚焦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鸡蛋和白醋反应,铁锅生锈,苹果氧化。师询问学生

“物质变化过程中会伴随着很多现象。想一想,我们知道的变化中可观察到哪些

现象?”

学生活动:鸡蛋和白醋反应有气泡产生,铁锅生锈其颜色变红,苹果氧化其

颜色变黄。

设计意图:延伸拓展前三节课所学知识,引出新课。

7.探索

(1)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蜡烛燃烧、小苏打与白醋反应、加热白砂糖、往氢氧

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铜,提问学生:“这些物质变化伴随着哪些现象?属于什么

变化?”

学生活动:通过观察图片发现:蜡烛燃烧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了炭黑和水,

属于化学变化;小苏打与白醋反应产生气体,属于化学变化;加热白砂糖有颜色

变化,产生了焦糖等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往氢氧化钠溶液中滴加氯化铜产生

沉淀,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学从学生的已知入手,总结这四种反应所伴随的四种现象。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燃放烟花、木柴燃烧、香蕉出现黑点、面包发霉、打

开汽水瓶盖时气泡涌出等图片。

学生活动:燃放烟花、木柴燃烧伴随有发光发热现象,属于化学变化;香蕉

出现黑点、面包发霉伴随有颜色变化现象,产生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对于

打开汽水瓶盖有气泡涌出,学生会有较大争议,可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并

说明自己的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讲述汽水的制作原理:通过加压的方法,将大量的二氧化碳密封

在糖水里。当我们打开汽水瓶时,压力变小,溶解的二氧化碳就释放出来了,所

以属于物理变化。

设计意图:为学生提供更多的物质变化,使其根据现象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

一方面,需要学生建立化学变化一般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颜色变化、产

生沉淀等现象;另一方面,需要学生认识到,并不是所有伴随着这四种现象的物

质变化都是化学变化。另外,授课教师应将问题简化处理,如汽水中也有二氧化

碳与水反应产生碳酸或是碳酸分解的反应,但在此处不做解释探讨。

教师活动:展示电灯发光动图,询问学生这一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它们

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灯泡接电后就能发光,没有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墨水与水混合动图,询问学生这一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

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这一物质变化过程中有颜色变化,是由于墨水扩散在水中,使得

水变黑,但这样的颜色变化是墨水的缘故,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泥沙沉淀、蜂蜜结晶图片,询问学生这一变化中有无新物质

生成?它们的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这两种变化中均产生沉淀。泥水经过一段时间的静置后,溶液中

打的颗粒由于重力作用沉积,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蜂蜜中的葡萄糖超

过它在水中的溶解限度时,就会析出结晶,无新物质产生,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活动:展示水沸腾动图,询问学生这一变化中有无新物质生成?它们的

变化过程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学生活动:水沸腾时有气泡产生,水变成了水蒸气,而这只是物质状态的变

化,没有产生新物质,属于物理变化。

教师总结:有些物质变化虽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颜色变化、产生沉

淀等现象,但属于物理变化,判断物质变化的类型,关键在于是否产生新物质。

设计意图:通过一些常见的伴随着发光发热、产生气体、颜色变化、产生沉

淀的物质变化例子,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并不是所有伴随着这四种现象的物质变

化都是化学变化。

(2)观察铁钉生锈的过程

教师活动:讲解实验步骤:取三个量筒,一个装满水,一个装半量筒是关于、

一个不装水。将三根铁钉分别放入三个量筒中,在半量筒水的铁钉要有一半露出

水面,一半在水中。将三个量筒封上口或在液面处滴一些食用油,静置在角落,

每天观察铁钉的变化,并记录我们能观察到的现象。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为什么要滴加食用油”。

学生活动:认真聆听实验步骤,并作出解答“在液面滴加食用油可以隔绝空

教师活动:展示学生实验记录单,告知其要连续观察一周并做记录。

学生活动:观察并连续观察铁钉的变化,并将实验结果进行汇报。装满水的

量筒和不装水的量筒铁钉基本不生锈,装半量筒的铁钉在与水面接触处生锈严重。

如未进行实验,也可播放实验过程视频。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铁钉生锈属于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产生了新的物质一一铁锈,为橙红色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教师活动:提问学生“铁钉生锈需要什么条件?”

学生活动;结合对比实验进行思考,可能只说水或空气

教师总结:铁钉生锈需要“水”和“空气”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设计意图:一方面,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铁生锈过程中所伴随的现象——

颜色变化,以进一步明确铁锈是不同于铁的新物质,从而判断这一物质变化属于

化学变化。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思考铁生锈的条件,为接下来的拓

展活动做铺垫。

8.拓展

教师活动:展示图片:刷油漆、电镀、“烤蓝”、搪瓷,询问学生“在我们的

生产和生活中,人们采取了哪些方法防止铁生锈?你认为其中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活动:根据图片提示进行思考,发现以上方措施均是有助于铁隔绝空气

和水的做法。

设计意图:本拓展环节实为科学知识的应用。通过实验探究出铁生锈的条件

是“水和空气”,为解决生活中大量铁制品生锈的问题,采取各种办法将其与空

气或水隔绝。像电镀、“烤蓝”、搪瓷等是学生比较陌生的方式,故提供相关图片

帮助学生理解,教师再做简单介绍。

【板书设计(生成)】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从前面几课认识的厨房、生活、实验室等熟悉的地方中有化学变化,拓展到

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中也发生着化学变化。本课有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活

动是分析收集的资料,推测煤如何形成,寻找证据说明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

第二个活动是基于已有认识经验和资料,推理大气层中的氧气是怎么来的。第三

个活动是寻找身边与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通过三个探索活动,了解地球资源的

形成,认识到埋藏在地底下的宝石、矿物、煤、石油、天然气、我们生存所必要

的氧气,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塑料、药品、化肥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感受

资源的珍贵,意识到节约资源的重要性。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课程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身边常见的化学

变化以及化学变化可能伴随的一些现象,能够初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

学生经常会使用塑料、知道汽车需要燃烧石油、知道人类生存呼吸需要氧气,能

够说出生活生产中常用的一些材料,但是少有对这些事物有进一步的了解,也很

少会将它们和化学变化联系起来。六年级学生能够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

等方法解释煤的形成,氧气的产生属于化学变化,进一步认识到化学变化与人类

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地球的很多资源如岩石、矿物、煤、石油、氧气等都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科学探究目标:

L能够通过分析资料、图表等信息,解释煤、氧气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复杂的

化学变化。

2.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

家结论进行比较。

科学态度目标:

1.乐于与他人沟通交流,综合考虑其他同学的想法,形成集体的观点。

2.大胆质疑他人的观点,愿意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了解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认同珍惜资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析资料,推理出煤、氧气等是化学变化的产物。

难点:寻找并解释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

【材料准备】

教师:教学ppt、煤形成的视频、资料卡、板贴

每组:每人一份实验记录单

【教学流程图】

《地球家园的化学变化》教学流程图

聚焦

身边的化学变化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提问:在前面的学习中,我们知道哪些化学变化?

学生思考之前探究过的厨房里、生活中、实验室里的化学变化。

教师总结学生回答,介绍我们生活的地球家园,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化学变

化。正是这些化学变化,给予了人类生存所需要的各种物质和条件,展示一张森

林的图片,最后聚焦“地球家园中有哪些主要的化学变化?”

学生尝试寻找地球家园中和化学变化有关的物质,如动植物、岩石和矿物、

大气和水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身边的化学变化,再拓展到范围更大的地球家园中,拓

宽学生认识化学变化的视野,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到化学变化无处不在,且给人类

生产生活提供重要的物质和条件。

(二)探索地球家园中的化学变化

1.大地之下的化学变化

(1)教师展示矿石、宝石、煤炭和石油的照片,介绍我们生活的大地蕴藏

着许多宝藏。有各种矿物,可以用来冶炼不同的金属;有许多美丽珍贵的宝石,

可以装点我们的生活;还有煤炭、石油等可以给我们提供能源。这些宝藏,并不

是一开始就存在的,而是经历了亿万年的许多变化才形成的。

教师提问:煤是如何形成的呢?

学生活动:阅读资料卡1,关注是什么形成了煤,煤的形成需要怎样的条件,

寻找证据推测煤是如何形成的。(由亿万年前地球植物繁茂、煤上发现植物的痕

迹可以推测出煤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植物死亡后被埋藏在地底下,煤大多夹在

岩层中,而岩层是古代沉积的泥沙变成的,地底高温高压,由此可以推测植物死

后被泥沙层层掩埋,不断地被埋入地下,使得植物与空气隔绝,在地底高温高压

的作用下,逐渐形成煤。)

教师活动:提炼学生的观点并板书,对学生提出的每个观点要问证据是什么?

(2)教师播放煤形成的视频以及展示现有科学家对煤形成的结论。提问:

我们和科学家的推测有什么异同。

学生比较自己的观点和科学家的推测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3)煤的形成与化学变化有关

教师提问:煤的形成经历了化学变化吗?你是怎么判断的。

学生根据已有对植物和煤的了解,寻找两者的不同,发现煤和植物不是同一

物质,由此判断煤的形成过程经历了化学变化。

设计意图:教材是通过观察一块煤来获取信息,并基于信息推测煤的形成。

由于生活中带有植物痕迹的煤较少,学生在观察煤块时,对煤块上的植物痕迹不

一定能准确的找到。因此改为通过阅读分析图文结合的资料卡,寻找证据推测煤

的形成。同时在资料卡中,有两个对话框提示学生关注形成煤的物质以及煤形成

的条件,感受煤是经过漫长且复杂的变化而形成的。在比较自己和科学家结论的

过程中,经历和感受科学家的探究和推测过程,培养学生的证据意识。最后引导

学生比较植物和煤炭的异同,发现两者不是同一物质,从而说明煤的形成经历了

化学变化。

2.大气层中的化学变化

教师介绍,我们的呼吸离不开氧气,氧气占大气约21%。展示地球形成过程

中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图。早期地球的大气层中并没有氧气,提问:请你们推

测大气中氧气含量的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有关?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经验,推测导致氧气含量变化的因素。

教师活动:关注学生的回答,提取学生回答中的关键词,适时追问为什么?

教师分发资料卡2,引导学生结合曲线图和文字资料,思考氧气含量和什么

因素有关。

学生独自阅读资料卡2,对比文字资料中有关地球演变过程生物的情况和

大气中氧气含量图,尝试解释氧气含量和植物有关。

设计意图:通过展示地球发展历史中大气氧气含量的变化曲线图以及有关地

球演变部分过程的文字资料,希望学生能够对比两个资料,发现氧气含量的变化

是随着地球中植物数量的变化而变化的,再回想到植物在太阳光下,吸收空气中

的二氧化碳和水,产生养料和释放氧气,认识到大气中的氧气和植物有关。调动

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并能够运用知识解释未知,提高学生分析图表、提炼资料信

息的能力。

(三)珍惜资源,节约能源

教师提问:我们为什么要保护森林?

学生结合之前煤炭是由远古植物形成的,而大气中的氧气也是通过绿色植物

光合作用所产生的。意识到保护森林资源的重要性。

设计意图:前面两个探索活动的结论都和植物有关。因此通过这个问题将两

个内容联系起来,同时也培养学生保护环境,保护森林资源的意识,认同资源的

珍贵,我们需要节约能源。

(四)资源利用与化学变化

教师提问:身边还有哪些例子和化学变化有关?

学生思考,寻找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尝试说明它们为什么和化学变

化有关。

教师提炼学生的例子板书到黑板。适当的时候展示出石油、炼铁、玻璃、化

肥、药品等图片,并引导学生说说这些物品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可以用它来做

什么,为什么和化学变化有关。

设计意图:学生举出身边和化学变化有关的例子可能还是常见的、生活中的

例子。对于石油、玻璃、化肥等这些学生不太了解,但又与人类生产生活息息相

关的材料或物品,教师可以借助图片,让学生思考这些材料是如何形成的,是否

经历了化学变化,从而拓展学生的视野。不仅关注身边的化学变化,还应关注和

人类生存和发展有关的化学变化,从变化的角度看待身边的事物。

资料卡2

资料一:~|资料二:地球演变部分过程

在地球形成时期,地球的原始大气中没行任何氧气.

主要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少量的氮气.

地球演变过程大气氧气含量的变化图约28亿年前的太古宙时期,地球上海里出现第一批

原核生物藻类.它们通过吸收太阳中的能量来产生有机

物,把空气中的二氧化碳转化为辄气,并不断的繁殖.

约3亿多年前的泥盆纪时期.地球上气候温暖潮湿,

高大的藤类植物遍布了地球.

二叠纪末期(约2亿年前),此后的着气候和环境巨

变造成的;叠纪末期生物大灭绝,地球上的植物大量死亡

自望纪末期.气候和环境发生巨变,包括恐尼的大部分物

种灭亡.

:、阅读资料卡2.想想大气层中的锐气含最变化可能和什么因素行关?为什么?

【板书设计】

《变化中伴随的现象》

发光发亮.

生气体房

不产生新物质K产生新物质

化学变化

物理变化

本质特征本质特征

《生命体中的化学变化》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通过回顾植物光合作用经历了化学变化,为自己的生长提供养料,那动

物和人的生长变化和化学变化有关吗?这是学生很少会关注的问题。生命体中大

部分变化常常是缓慢,难以肉眼观察到的。如果不细想,可能很少会留意。本课

基于前面对生活中、地球家园中常见的化学变化的认识,继续探究生命体中的化

学变化。本课有三个探索活动,第一个承接聚焦问题,通过对比不同时期的身体

数据,发现身体的变化,引发思考我们的身体为什么能够发生这些变化从而进入

第二个探索活动一一食物在体内的变化。再通过点燃干燥粉条、品尝米饭这两个

学生喜欢又能亲身体验的活动,认识到食物里蕴藏着能量,在人体中会经过复杂

且缓慢的变化,把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转化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最后了解情绪的

变化也和化学变化有关,感受到生命体中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化学变化,这些化学

变化维系着我们的生命,又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物质变化的认识。在本课的过程

中,学生会从宏观现象转化到从微观的角度来认识物质变化,促进学生从变化的

角度来看待世界。

【学情分析】

学生通过前面几课的学习,对于化学变化有很大的探究兴趣,能够根据是否

产生新的物质来判断物质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六年级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已经

意识到食物在人体内经过消化会有一定的变化,知道食物可以给人体提供营养。

在本课中,他们将通过观察、实验、观看视频资料等方法寻找证据,解释说明身

体中的一些化学变化。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食物能够为人体提供能量和营养。食物被人体消化吸收的过程是缓慢的,

这个过程发生了化学变化。

2.情绪的产生与化学变化有关。

科学探究目标:

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事物的信息。

2.能基于所学的知识运用分析、比较、推理、概括等方法得出科学探究的结

论。

科学态度目标:

在小组合作时,愿意沟通交流,能够综合考虑小组各成员的意见,形成集体

的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STSE)目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