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_第1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_第2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_第3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_第4页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2《孟子》三章

第1课时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目标

I•反复诵读,掌握朗读节奏,疏通文意。

2•理解中心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3•体会孟子的思想及社会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得民心者得天下》

同学们,刚才这首歌反映了一个什么样的主题?(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正

如歌中唱到的,历史上的雍正是一位勤政爱民的皇帝,“施仁政,察民情,顺民意,得民心”。

贤明智慧的李世民也明确提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其实,战国时期的孟子早已论证了

这一思想。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大师,被推尊为“亚圣”。

《孟子》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记述了孟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政治主张、哲学主

张、个人修养、伦理道德等思想观点和政治活动。共七篇,是孟子和他的弟子合著的。与《论

语》《大学》《中庸》合称为“四书”。

孟子的文章自成风格,其文思想深刻,说理透彻,气势充沛,开合自如,长于论辩,有

很强的说服力。

2•写作背景

战国时期,诸侯各国之间的吞并战争日益激烈,为了求得生存,乃至建立霸业,各国君

主不约而同地崇尚武力而不体恤百姓,人民生活十分痛苦。面对这种现实,孟子提出了他的

治国理想。孟子主张“民贵君轻”,呼吁各国重视人民的作用;强烈反对不义战争,宣扬“仁

政”“王道”,并将这一希望寄托在统治阶级发“仁心”上。

目标导学二:整体感知,掌握朗读节奏

1•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2•听读课文,读出语句的停顿。

重点句停顿示例: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赛读课文(教师评点)。

目标导学三:疏通文意,积累字词

1•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流畅,对照注释,圈点勾画,标示出疑难词句。

2•交流释疑。

3•以“接龙”的形式,翻译文章,教师及时点评纠正。

4•积累重点文言字词。

【通假字】

亲戚呼之:同“叛”,背叛。

【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往、到)

辿非不深也(古义:护城河。今义:水塘)

目标导学四:把握观点,理清思路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天时不如她利,地利不如人和。

2•“天时”“地利”“人和”“得道”“失道”分别是什么意思?它们之间有怎样的联

系?

明确:天时——有利的自然条件,如风、雨、季节、气候等;地利——有利的物质条件,

如城、池、兵革、米粟等;人和——众人拥有的士气、斗志,万众一心的精神状况,众志成

城、视死如归的大无畏气概等;得道——得到仁义,施行仁政,施恩于民;失道—失掉仁

义,倒行逆施,残暴统治。

3•孟子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人和?”

明确:做到“得道”二字,即人心向背,对战争有重要意义。

4•本文的论证思路是怎样的?请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讨论交流。

明确: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的思路,逐层深入阐明自己的思想观,点,

论证严密,条理清晰。即开篇就点明了中心论点,揭示了“天时”“地利”“人和”三者的

关系,然后以“攻城”为例,先从攻方说明“天时不如地利”,然后从守方说明没有人心团

结、众志成城的精神,再好的物质条件也不可能守住城池,即“地利不如人和”,这样层层

垫高,最终强调了“人和”是三个条件中最关键的因素。进而从“域民”“固国”“威天下”

类推到治国也需要“人和”。

目标导学五:扩展延伸

你能说出有关“和”的成语、俗语或典故吗?“和”字在当代社会又具有了怎样的新内

涵?

示例:成语有“和气生财”、“一团和气”、“和气致祥”、“和衷共济”等;俗语有

“家和万事兴”;典故有“将相和”等。

“和”字不仅仅是指人与人的和谐相处,而且指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处,和谐

发展。

三、板书设计

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论据进攻天时不如地利

防御地利不如人和战争需“人和”

类推域民

固国

威天下治国需要“人和”

结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教学反思

1.注重在朗读的基础上,加深学生对本文的理解。

可取之处2•教学重难点突出,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形成良好的

合作探究氛围。

1.孟子思想的现实意义,扩展延伸得不够。

不足之处

2•孟子说理文的特点,渗透较少。

第2课时富贵不能淫

教学目标

1•背诵课文,并借助注释和工具书了解文意。

2•把握文章的观点和思路,体会孟子论述的道理的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现在,我们一起来看

看“亚圣”孟子对“大丈夫”的阐释。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感知背景

作者及作品背景: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

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继承了孔子“仁”的

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学成以后,以上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

己的政治主张。但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孟子的

政治主张未被采纳。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悉解文义

1•朗读文章,划分文章节奏。

节奏划分示例:(1)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2)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

行/天下/之大道。

2•多朗读几遍,说说你的朗读感受。

明确:本文朗读时需要注重朗读技巧,首先是文中有不少对比和排比的句式,需要注意

朗读节奏鲜明:其次部分语句需要通过重音读出语气,如“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的''诚”字,”是焉得为大丈夫乎”的“焉”字,都应读出重音。总之,本文需要一定的朗

读技巧,才能把握文本气势磅礴的特点。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分析内容

1•请简要分析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

明确: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的当

权者。

2•请对比分析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的不同。

明确:“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力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是顺从

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其本质是

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孟子否定景春的理由是什么?举例说明你对“大丈夫”的理解。

明确: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没有仁义

道德的原则,因此,不过是小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哪里谈得上是“大丈夫”呢?(或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可列举文天祥、鲁迅、项羽等典型例子。

4•说一说“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现实意义。

明确:这句话出自《孟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每个中国人的行为准则。

在现实生活中,面对金钱利益的诱惑,不乱其心;在危及国家民族利益的时刻,我们要敢于

挺身而出,不怕牺牲,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三、板书设计

妾妇之道: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

大丈夫之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第3课时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导入新课

有人认为,人生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的,人要成就大业,就必须经受一番艰苦的磨炼;

但也有人认为,“顺境也能出人才”,因为环境只是外在因素,内因才是最重要的。那么,

怎样才能造就人才?现在,我们就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

^Trf(quan)傅说(yu4)胶曷(g6)拂乱(fil)

胃益(zEng)辨士(bi)忧审(huAn)

2•把握朗读节奏。

示例: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

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反复朗读,并结合课文注释,感知文义。

4•教师引导梳理文章大意,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入则无法家理士(拂,同“弼”,辅佐)

【使动用法】

必先看其心志(使……痛苦)

芳其筋骨(使……劳累)

饿其体肤(使……饥饿)

目标导学二:把握论点,理清论证思路

1•文章开头列举了六个人物,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他们的共同点:都出身卑微,历经苦难磨炼,最终都被提拔任用,有所作为。

2•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明确: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通过对课文的分析,你能理清全文的论证思路吗?

明确:先谈人,列举同类事例,从个别到一般,归纳出作者的观点,主要着眼于“生于

忧患”,这是全文的重点;后论国,主要着眼于“死于安乐”,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最

后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目标导学三:联系实际,体验反思

1•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磨炼的目的是什

么?

明确:思想——苦其心志;生活——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为——行拂乱

其所为。目的——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培养其忍耐力,增强其能力)。

2•现在社会安定,经济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说法是否还有

现实意义?请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示例:文中孟子所言的两个问题,对我们仍具有可贵的启发意义:他强调人的才能是在

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

的磨炼,方能增长才能。而贪图安乐自然增长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人要能够经受住

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折困顿中奋起,这样才会有所作为;若颓然丧志,一蹑不振,自然也

就消沉下去。对于国家来说,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持警觉,居安思危极其重要,这关系

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思想有深远的意义。

三、板书设计

文章思路及论证方法

1.列举六位圣君贤臣起于微贱的事例(举例论证)

(个别——一般)

归纳概括:困境能造就人才的道理(道理论证)

(客观——主观)

2•个人因逆境而有所作为(正面论证)

国家因安乐而导致灭亡(反面论证)(对比论证)

(结论)

点明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口^¥反思

先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点进行概括,对

可取之处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进行

体验和反思。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

因为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所以在文言文翻译这个环节

不足之处

有所疏忽,讲解不够细致,不利于基础较薄弱的学生学习。

22愚公移山

教学目标

1•反复诵读,提升诵读能力,培养文言语感。

2•把握文章内容,理解文章寓意。

3•体会愚公精神的深刻意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播放江涛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同学们,歌中唱的愚公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愚公

移山》一文的主人公。历经千百年,愚公精神依然广为传唱,当然也有人认为“愚公精神可

嘉,但是做法很蠢。"你是如何看待“愚公移山”这件事的呢?带着这个问题,让我们走进

课文。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作家及作品简介。

作家介绍:列子,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主张清静无为。

作品简介:《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重要典籍。列御寇所著,所著年代不详,大

体是春秋战国时代。该书按章节分为《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等八篇,每

一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寓道于事。

2•朗读课文,读好停顿。

点拨示例:(1)惩/山北之寒。

(2)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4)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5)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3.再次朗读,并结合注释梳理文义,教师从旁指导,梳理文言现象。

【通假字】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同“返”,往返)

(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

【倒装句】

(1)甚矣,汝之不惠!(正常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2)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焉”提前)

(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三夫”后置)

(4)告之于帝。(宾语“之”提前)

【省略句】

(1)(太行、王屋二山)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省略主语“太行、王屋二山”)

(2)(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主语“愚公”)

(3)帝感(于)其诚。(省略介词“于”)

(4)一厝(于)朔东,一厝(于)雍南。(省略介词“于”)

【教学提示】

本文倒装句与省略句较多,在时间条件充足的前提下,教学时可作为重要文言现象进行

讲解。

4•通读课文,试用一句话概括本文写的故事。

明确:本文写了愚公移山的故事。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分析人物

1•文中写了山的高峻,遗男的相助,智叟的阻止,神的搬山,这些对表现愚公的形象有

什么作用?

明确:文中写的这些,都有利于对愚公这个人物形象的塑造。具体来说,山的高峻显示

愚公的决心大;遗男的相助,说明移山是符合人民利益的,受到了乡邻的拥护;智叟的阻止,

则是通过愚公、智叟两人截然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对比,以突出愚公为子孙后代造福而移

山的远大抱负和长远目光;写神的搬山,则是突出愚公精神的感人。

2•请谈一谈你对愚公这一形象的认识。

明确:愚公以九十高龄亲自率领子孙上山“叩石垦壤”,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他取得成

功的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他有远大的抱负,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以看出,他的移

山是为了造福千千万万的人和后代子孙。正因为有这样的抱负,他才会不顾年迈力衰,毅然

从事这一伟大事业。二是他移山的信心来自他在人和自然关系问题上的正确认识,他懂得人

力是“无穷匮”的,而自然条件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会有变化,尽管移山的事业不可能在几

代人的手里完成,但只要世世代代坚持干下去,就一定有完成的希望,自然是可以被征服的。

愚公的这种抱负和信心就是古代劳动人民征服自然愿望的生动反映。

3•结合课文说说智叟的形象特征。

明确:智叟是一个自作聪明,鼠目寸光,安于现状,胸无大志的人。

4-智叟的笑和质疑与愚公妻子的“献疑”有什么不同?

明确:这两个人物所说的话,表面上有相似之处,但目的全然不同。愚公之妻是关心,

她提问题,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以君之力”带有关心的语气,“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语气较轻,说的是她的真实想法。但她并不反对移山,所以接着就提出

移山过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焉置土石?”智叟则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

愚公移山,“甚矣,汝之不惠”是很严厉的责备口气,“残年余力”又显得十足的轻视,“曾

不能毁山之一毛”是有意挖苦、讥笑和嘲讽,“其如土石何”反问语气很重。在智叟的眼里,

愚公完全是一个愚蠢至极、不可救药的老头。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把握文本写作艺术

1•结合课文具体说说本文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讽刺和烘托的手法。

明确:二山高峻与人少力微、工具简陋对比,愚公、京城氏之子与智叟的对比。愚公用

发展的眼光挖山不止,解决实际问题是智;智叟用静止的眼光,阻止愚公挖山则是愚。这样

就有很强的讽刺效果。烘托,主要指侧面描写,如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路程的遥远,操

蛇之神的''惧",天帝的“感”,对愚公坚强意志和必胜信念的完善起了很好的烘托作用。

2•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

明确:本文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极不发达

的条件下解决人和自然矛盾的想象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跟宣传轮回报应

的封建迷信思想有本质的不同。

目标导学四:辨析寓言,明确主旨

探究:本文是一篇寓言故事,它包含着什么深刻道理?

明确:本文通过愚公立志移山,终于搬掉两座大山的故事,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改

造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毅力,也说明了只要我们下定决心,不怕困难,持之以恒,任何困

难都是可以克服的。

三、板书设计

山不利条件方七百里,高万仞——山之高大

年且九十——年龄之高

叩石垦壤,箕畚运土石——工具之简陋

子孙荷担者三夫——人力之单薄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路途之遥远

有利条件杂然相许——家人的支持

跳往助之——邻人的参与;子子孙孙无

穷匮也;而山不加增

愚公精神:表现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顽强改造自然的精神

教学反思

1.注重引导学生关注本文特殊句式,有利于提升学生文言阅

读能力。

可取之处

2•抓住本文对比、讽刺、烘托的手法,分析人物形象,揭

小人物精神。

由于学生生活体验有限,课上也没有“愚公精神”方面作

不足之处

足够的拓展补充,学生对本文深刻意义体会不深。

23周亚夫军细柳

教学目标

1•疏通文义,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本文写人叙事的技巧。

3-理解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精神。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当高贵威严的国君到军营中慰问将士们时,将士们一般会怎样做呢?对,会列

队欢迎,大礼参拜。当汉文帝刘恒到细柳营慰问周亚夫的军队时,周亚夫没有迎接天子,最

后才露面,且只说了一句话。然而,汉文帝出军门后不由得说:“此真将军矣!”赞赏有加。

周亚夫将军到底是怎样的人呢?这节课我们跟随史学家司马迁,去了解周亚夫将军的历史故

事。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及作品

司马迁(约前145—?),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西汉伟大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伟

大著作,是司马迁对我国民族文化特别是对历史学和文学的极其宝贵的贡献。《史记》不仅是

史学著作的典范,而且是传记文学著作的典范,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被鲁迅誉为“史

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目标导学二:朗读课文,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课文,借用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

祝茗侯(zT)独门⑪毂(g6u)

弓簟(而)iS(zhao)按等(p4i)

it(yi)W(zhdu)M(nang)

2•朗读课文,划分句子节奏。

(1)乃/以宗正刘礼/为将军。

(2)已而/之/细柳军。

(3)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

(4)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

(5)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日。

3•学生结合注释和工具书自主翻译课文,疏通文义。小组内交流解决疑难问题,解决不

了的问题全班交流。

4•关注下列文言现象。

【通假字】

⑴军士吏装甲(“被"同"披",穿着)

(2)改容与车("式”同“轼”,车前横木。这里用作动词,指扶轼)

【古今异义】

⑴天子生年至(古义:先行引导的人员今义:走在前面引导)

(2)军中印将军令(古义:听从今义:用鼻子嗅)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古义:符节,皇帝派遣使者或调动军队的凭证今义:节日)

(4)亚夫乃传言开擘门(古义:营垒今义:墙壁)

(5)i肯以军礼见(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希望对方做某事)

(6)使人称谢(古义:致意,问候今义:感谢)

【词类活用】

(1)军棘门(名词作动词,驻军)

(2)领兵刃(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锋利)

(3)于是上乃使使持节早将军(名词作动词,下诏)

(4)介囿之士(名词作动词,披甲戴盔)

目标导学三:合作探究,整体感知

1•理清课文的内容层次。

明确:第一部分(第1段):简要交代了边境的紧张形势和刘、徐、周三军的驻地。

第二部分(第2段):写周亚夫在细柳营严格治军。

第二部分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上自劳军……天子先驱至,不得人):写细柳营军容严整,常备不懈。

第二层(先驱口:“天子且至!”……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写细柳营军纪严明,连天

子也不例外。

第三层(至营,将军亚夫……成礼而去):写细柳营军礼严谨,一丝不苟。

第三部分(第3段):写汉文帝深明大义,赘叹周亚夫治军严谨。

2•课文为什么要先写文帝到霸上和棘门的情况,后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这样写

有什么好处?

明确:先写文帝在霸上和棘门遇到的情况,是为写文帝在细柳营遇到的情况做铺垫,两

种情况进行对比,更加凸显了细柳营军纪严明,从而也更加突出周亚夫的忠于职守、刚正不

阿的性格特点,更令人敬佩。

3•文帝所说的“此真将军矣”中的“真”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语言描写:"将军令日'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将军约,军中不得

驱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叙述:“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上至,又不得入”“于是天子乃按辔

徐行”“天子为动,改容式车”。

周亚夫的下属与皇帝的随从的描写:“先驱日:'天子且至!“壁门士吏谓从属车

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用自己的话概括周亚夫的性格特点。

明确:治军严整,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不阿谀奉承,不趋炎附势。

5•汉文帝是一个怎样的君主?为什么?

明确:汉文帝是一个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的君主。因为汉文帝在细柳军并未得到“至

尊”的待遇,而且处处都要服从军令,但他并不认为这损害了自己作为皇帝的威严,反而对

周亚夫大加称赞。因为汉文帝意识到霸上、棘门军是何等儿戏,只有细柳军这样训练有素、

军纪严明的军队才是保家卫国最需要的。

目标导学四:品味语言,分析手法

1•“既出军门,群臣皆惊”中的“惊”字有什么深刻含义?

明确:一个“惊”字,含义丰富。既可能是群臣为周亚夫治军之严感到吃惊,也可能是

为周亚夫迎接皇帝不周到,冒犯天子之威而惊恐;既可能是群臣为文帝的深明大义而感到意

外,也可能是为周亚夫过于拘泥于军纪而惊讶。

2•本文着重刻画了周亚夫这个人物形象,但直接的描写并不多,而是运用了对比烘托的

手法来凸显其形象,请找出文中的三处对比,并说说这些对比说明了什么。

明确:①细柳军与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对比。“军士吏被甲,锐兵刃,毂弓弩,持满”——

说明军容严整,戒备森严,严阵以待。“直驰人”——说明军规松散,守备松懈。

②文帝及随从入营的对比。“不得入”——表明细柳军军纪严明。“直驰入”——表明

霸上军及棘门军的军纪松弛。

③三营将领的对比。“持兵揖”“请以军礼见”——周亚夫严守军纪,一丝不苟。“将

以下骑送迎”——将军带头违纪,无视军规。

这些对比表明周亚夫治军严谨。因而细柳军军容严整,军纪严明,军令如山,而霸上军

和棘门军军纪松弛,军容涣散。

目标导学五:写法探究,拓展延伸

1•课文最后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作结是不是显得多余?

明确:最后一段借文帝之口将霸上军、棘门军与周亚夫领导的细柳军再作对比,进一步

衬托出周亚夫的''真将军”风范。以皇帝的感叹作结,不但具有权威性,而且还表现了汉文

帝知人善任的特点。当劳军结束后“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惊什么?作者虽未写明,但很

清楚,就是对周亚夫对待汉文帝的态度感到惊异。由此引出文帝的一段话,其中一褒一贬,

非常分明。这段话出自皇帝之口,而且是在皇帝实地考察之后,其意义就不同寻常了。因此

这一段引用汉文帝的话并不多余。

2•谈谈周亚夫精神的现实意义。

明确:当今时代,每一位领导干部、国家公务员,甚至工程设计师、一线工人等等,他

们的工作岗位就是一道“防线”,只要发扬周亚夫的这种敬业精神,恪尽职守,敬业乐业,

我们的事业终会取得辉煌的成就。新时期也不乏周亚夫式的人物。无论是在领导岗位上的孔

繁森、郑培民、谷文昌,还是在平凡工作岗位上的李素丽、张秉贵、徐虎,以及千千万万个

默默无闻的“周亚夫”,他们忧国忧民,是中华民族的中流砥柱。

三、板书设计

周亚夫军细柳

对比霸上、棘门:直驰入骑送迎若儿戏耳

细柳:不得入不得驱驰真将军矣侧面

描写

周亚夫:军纪严明、刚正不阿、恪尽职守

汉文帝:开明、识大体、重用人才

教学反思

1.让学生反复地阅读课文,熟悉课文,积累了丰厚的文言语

感材料。

可取之处

2■能够抓住重点词句及手法,深入研读,让学生更加理解

人物形象及精神。

教学中没有注重趣味性,可适当补充相关电子材料,调动

不足之处

学生积极性。

24诗词五首

教学目标

1•通读不同体裁的诗歌,体会它不同的韵律特点。

2•结合诗人生平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中寄寓的情感。

3•初步学习品析诗歌中传情达意的艺术手法。

教学过程

第1课时《饮酒》(其五)《春望》

一、导入新课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

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边塞诗”“咏志诗”等都大放光彩。今天就让我们一

起走进诗歌的国度,感受诗歌的魅力。

二、教学新课

饮酒(其五)

目标导学一:了解常识,朗读诗歌

I•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陶渊明,一名潜,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文学家、诗人。潺阳柴桑(今江西九江)

人。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进行诗歌创作,是田园诗派的开创者。诗风平淡自然,极受后人推

崇,影响深远。主要作品有《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记》《归园田居》《饮酒》等。

陶渊明二十九岁时任江州祭酒,不久归隐。四十一岁再出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

而去,从此归隐田园。《饮酒》组诗共二十首,是陶渊明辞官归隐田园后,饮酒即兴所创作的

一组五言古诗。此为第五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

2•明确诗歌节奏,自由朗读诗歌。

3•请一个学生朗读。

目标导学二:梳理诗意,解说内容

请结合文中注释自译全诗。

提示:住在喧嚣扰攘的尘世,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请问你为什么能够这样呢?(是因为)

心灵避离尘俗,自然觉得住的地方僻静了。在东篱下采摘菊花,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傍晚山色秀丽,飞鸟们一起结伴回巢。这里面有人生的真谛,想要分辨清楚,却不知怎样表

达。

目标导学三:深入赏析,把握情感

1•本诗流露出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表达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从大自然里悟出人生真意,获得恬静心境的思想感情。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中的“悠然”一词写出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见”

字能否改为“望”字?为什么?

明确:“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见”表现的

不是诗人对山的有意观望,而是在采菊时山的形象无意中映入眼帘的状态,写出了诗人看到

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而“望”字则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3•“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明确: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4•本诗是如何将记叙、描写、抒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请简要评析。

明确:“结庐在入境,而无车马喧”是记叙,概括写出诗人的生活环境;“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是描写,细致地描写采菊的过程,并以所见写“悠

然”的心境;“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是抒情,“忘言”中渗透出诗人对隐居生活的由

衷喜爱。

三、板书设计

饮酒(其五)

而无车马喧——生活宁静

心远地自偏---内心恬淡

采菊见南山——热爱自然

山夕飞鸟伴——内心愉悦、宁静致远

春望

目标导学一: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点名读,正音。注意“搔20)、簪(zan)”是平舌音。

思考:本诗主要描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本诗描述了诗人困居长安时的所见、所闻、所感,抒发了他忧国思家的情感,反

映了他热爱国家、春恋亲人的美好情操。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描绘画面

1•诗歌的首联写了哪些景象?这些景象各有什么特点?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写了国、山河、城、草木四种景象。国破,山河依旧;城春,草木深。这是一幅

沦陷中的长安城的破败景象: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

苍,使人满目凄然。

2.颔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学生可能有两种看法。一种看法是那娇艳的花也因感时伤别而泪水纵横,那无忧

的鸟也一改往日动听的歌喉而发出让人惊心的啼叫。另一种看法是诗人伫立在娇艳的花旁,

听着掠空而过的鸟儿婉转的啼叫,心里嗔怪它们的无情而流下了伤时恨别的泪水。(言之成理

即可)

3•想象颈联、尾联的形象及画面。

明确:烽火连天,兵荒马乱,“家书”承载着亲人的牵挂和春念。诗人盼望得到一封家

书,然而终归是失望,我们仿佛看到诗人满头白发如冰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三、板书设计

春望望所见:寄情于景

所感:触景生情翘首望景

盼所盼:家书万金

所思:战休国安思亲忧国

第2课时《雁门太守行》《赤壁》《渔家傲》

雁门太守行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歌

1•作者简介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年

少时在诗歌创作上就已有成就,有“诗鬼”之称。一生抑郁,27岁病逝。他的诗常以描写想

象中的或听说的战争场面,表达自己以死报国的决心和立功的壮志。

2•学生自由地放声朗读,至少读三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目标导学二:品味诗句,深入赏析

1•首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作用是什么?

明确:首句用比喻和夺张的手法,渲染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2•第三、四句是从什么角度来描写战争的?

明确:作者没有从正面描绘两军短兵相接、兵刃交加的厮杀场面,而是从听觉和视觉两

个方面来写战斗的激烈和悲壮。用呜咽的角声、紫色的血迹,渲染悲壮惨烈的气氛.,写出了

激战中边塞风光的悲壮之美。

3•最后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明确:这两句诗点明主旨,活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表现了

将士们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4•李贺写诗,总是借助想象给事物涂上各种新奇浓重的色彩,试以这首诗为例具体说明。

明确:这首诗几乎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其中如金色、胭脂色、紫红色,不但鲜明浓艳,

而且它们跟黑色、秋色、玉白色等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的画卷。

三、板书设计

雁门太守行

首联:敌军围攻,守卫森严

颔联:号角满天,战斗残酷

颈联:夜半偷袭,战斗又起

尾联:报效君王,甘愿身死以色示物

赤壁

目标导学一:朗读诗歌,感知大意

读准节奏,初步感知诗的大意。

提示: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泥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

赤壁之战的遗物。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目标导学二:合作探究,深入赏析

1-诗歌开头为什么从一把很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明确: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引发岁月

流逝物存人非的感慨。很自然地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历史眼光?抒发了诗人怎样

的思想感情?

明确:杜牧认为若不是东风给周瑜以方便,胜者就可能是曹操,历史将要重写。反映了

他敏锐的历史眼光和独到的见识:不以成败论英雄,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这两句曲折地反映出他的抑郁不平和豪爽胸襟。诗人慨叹历史上英雄成名的机遇,是因为他

生不逢时,有政治军事才能而不得施展。这句诗似乎还有一层意思: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

总会有作为,显示出一种逼人的豪气与自信。

3•有人认为,杜牧只关心两个美女的命运,而不关心国家和人民的安危。对此,你有何

看法?

明确:杜牧用的是以小见大的写法,“锁二乔”是作为东吴政权灭亡的特征而出现的,

用两个美女的命运来象征国家的命运,更为形象贴切,耐人寻味。

三、板书设计

赤壁兴感之由——未销蚀的铁戟是前朝之物

感慨咏叹——若非东风之利历史将会改写

表现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抑郁不平之气和豪爽胸襟

渔家傲

目标导学一:了解作者,朗读诗词

1•作者简介。

李清照(1084—约1155),号易安居士,济南(今属山东)人,宋代女词人。其诗文并美,

尤长于词,其词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艺术技巧很高,形式上擅用白描手法,力

求创新。语言清丽雅洁,明白如话,富有生活气息,人称“易安体”。有《易安居士文集》

《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辑有《李清照集笺注》。

在词的创作史上,李清照是继柳永、秦观、周邦彦之后又一著名的婉约派词人。她的词

清新婉转、幽怨凄恻,极富抒情性。但这首《渔家傲》却表现出非常不同的风格,它气势磅

礴,音调铿锵,是李清照词中最别具一格的杰作。

2•反复诵读,把握节奏和韵律。

目标导学二:理解词意,概括主旨

1•理解词句的含义。

(1)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

明确:写天、云涛、晓雾、星河、千帆,景象极为壮丽。词人把低垂的天幕、汹涌的云

涛、弥漫的大雾自然地组合在一起,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2)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明确:词人在梦中飞上了天空,见到了天帝,天帝询问她的去向。上阕展现了一幅辽阔、

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描绘出一种瑰奇雄伟的境界。

(3)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

明确:“路长”“日暮”写出词人晚年孤独无依的痛苦感受。“谩有惊人句”,流露出

词人对现实的不满之情。

(4)九万里风腿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明确:表达了词人决心要像大鹏一样乘风高飞远去,奔向缥缈的神山寻求幸福。

2•概括这首词的主旨。

明确:该词通过梦境展现了一幅辽阔、壮美的海天相接的图画:通过回答天帝的问话,

直抒胸臆,感叹自己空有卓越的才华,虽辛苦求索,终因遭逢不幸,未能找到光明。表达了

词人烦闷的心情,充分地表现了词人对自由的渴望,对光明的追求。

三、板书设计

渔家傲

词人梦中所见所闻:海天相接、瑰奇雄伟

词人的理想和抱负:辛苦求索、未见光明、渴望自由

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注重从诵读入手,精讲多读,以读带品。

可取之处品读时,要求读出作品的节奏韵味,把握作品的感情基

调,读出作者所表达的内在感情。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教学重点,由于拓展补充得不够,

不足之处

部分基础薄弱的学生难以通过诗词内容来理解。

写作

表达要得体

教学目标

I•了解什么是表达得体,明白怎样做到表达得体。

2■锻炼在写作中语言表达得体的能力,提高综合素养。

教学过程

-、话题指导

如何做到表达得体呢?

1•考虑写作的目的。不同的写作目的,意味着言语方式、言语的态度应有所不同,以适

应特定的需求。比如要表示感谢,用语应恭敬,而不能流露出“自高自大”的态度;若是想

获得对方的原谅,表达上应诚恳,以期得到对方的谅解;若是想反映某个问题,则应观,点鲜

明,指出问题要害,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2•还要注意读者对象的特点和应用的场合。因读者对象的年龄、性别、职业等不同,写

作时的用语也应有所不同。比如对象是长辈,说话要尊敬;对象是平辈,用语可以亲切。

3•要注意使用恰当的词语和句子。比如到人家做客,应用“拜访”;邀请他人来作客,

应说“光临”。再如,向别人提建议时,应考虑说“我的这些不成熟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二、例文引路,感受技法

感谢信

尊敬的领导:

你们好!

你们的爱心捐款我已如数收到,衷心地感谢你们的慷慨解囊和无私帮助,在我困难的时

候向我伸出援助之手。相信爱就是幸福的主宰,相信爱就是改变的力量,相信爱会带来无限

的希望。

XX年5月2日,我被确诊为“肺癌骨转移IV期",病魔震撼着每个人的心灵。消息传

给你们,你们对此十分关心,在此,我以及我的家人,向关心和帮助我的徐总、楼总表示最

真诚的感谢和最崇高的敬意!

我本是不幸的,在人生最灿烂的时期却要遭到病魔的折磨,除了精神上的压力,还有经

济上的压力,每当想到这些,我的心情就很低落,甚至想放弃。但我又是幸运的,当风雨淋

湿梦想的翅肠时,当生命发出求救时,有亲人和你们纯洁的爱为我加油,陪我一起面对。每

一滴爱心甘露都汇入爱的海洋,真爱瞬间汇聚,你们就是我心灵上的支柱,让我重拾信心,

是你们伸出援助之手,让我在困境中看到——生命的曙光、生命的希望。

感谢你们伸出仁爱之手,让我增添了战胜病魔的勇气和力量!感谢你们伸出博爱之手,

让我们全家感受到你们的真情与友爱!感谢你们伸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