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生理学题库与答案PAGEPAGE2生理学习题与答案第一章绪论选择题人体生理学的任务在于阐明人体各器官和细胞的A物理和化学变化过程B形态结构及其与功能的关系C物质与能量代谢的活动规律D功能表现及其内在机制E生长,发育和衰老的整个过程2.为揭示生命现象最本质的基本规律,应选择的生理学研究水平是A细胞和分子水平B组织和细胞水平C器官和组织水平D器官和系统水平E整体水平3.下列各生理功能活动的研究中,属于细胞和分子水平的是A条件反射B肌丝滑行C心脏射血D防御反射E基础代谢4.下列哪一项属于整体水平的研究A是指细胞内部各种理化因素保持相对稳定B是指细胞内外各种成分基本保持相同C不受机体外部环境因素影响D是保持细胞正常理功能的必要条件E依靠体内少数器官的活动即能维持9.大量发汗后快速大量饮用白开水,其最主要的危害是A迅速扩充循环血量B导致尿量明显增加C稀释胃肠道消化液D稀释血浆蛋白浓度E破坏内环境的稳态10.酸中毒时肺通气量增加,其意义在于A保持内环境稳定B克服呼吸困难C缓解机体缺氧D适应心功能改变E适应外环境改变11.酸中毒时,肾小管吸收和分泌功能的改变是A水重吸收增多BNa+-H+交换增多CNa+-K+交换增多DNH3分泌增多EHCO3-重吸收减少12轻触眼球角膜引起眨眼动作的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3阻断反射弧中任何一个环节,受损的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局部体液调节C旁分泌调节E自分泌调节14神经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快速而精确B固定而持久C缓慢而弥散D灵敏而短暂E广泛而高效15大量饮水后约半小时尿量开始增多,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旁分泌调节D自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6体液调节的一般特点是A迅速,短暂而准确B快速,高效而固定C缓慢持久而弥散D缓慢低效而广泛E灵敏短暂而局限17肾小球滤过率在肾动脉血压与一定范围内变化时保持不变,这一调节属于A神经调节B激素远距调节C神经分泌调节D旁分泌调节E自身调节18非自动控制见于A排尿反射B应激反应C体温调节D分娩过程E血液凝固19使机体功能状态保持相对稳定,可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调控B负反馈控制调控C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E自主神经调节20手术切除动物肾上腺皮质后出现血中ACTH浓度升高,说明糖皮质激素对腺垂体促激素分泌具有下列哪一种调节或控制作用?A神经调节B神经—体液调节C正反馈控制D负反馈控制E前馈控制21使某一生理过程很快达到高潮并发挥其最大效应,依靠体内的A非自动控制B负反馈控制系统C正反馈控制系统D前馈控制系统E神经和内分泌系统22动物见到食物就引起唾液分泌,这属于A非条件反射B非自动控制C正反馈控制D负反馈控制E前馈控制23与反馈相比,前馈控制的特点是A快速生效B产生震荡C无预见性D适应性差E不会失误第二章细胞的基本功能选择题1下列哪种物质参与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并几乎全部分布在膜的胞质侧?A磷脂酰肌醇B磷脂酰胆碱C磷脂酰乙醇胺D磷脂酰丝氨酸E鞘脂2细胞膜的“流动性”主要决定于A膜蛋白的多少B膜蛋白的种类C膜上的水通道D脂质分子层E糖类3与产生第二信使DG和IP3有关的膜脂质是A磷脂酰胆碱B磷脂酰肌醇C磷脂酰丝氨酸D磷脂酰乙醇胺E鞘脂4葡萄糖通过一般细胞膜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B载体介导的易化扩散C通道介导的易化扩散D原发性主动运输E继发性主动运输5细胞膜内外保持Na+和K+的不均匀分布是由于A膜在安静时对K+的通透性较大B膜在兴奋时对Na+的通透性较大CNa+易化扩散的结果DK+易化扩散的结果E膜上Na+-K+泵的作用6在细胞膜的物质转运中,Na+跨膜转运的方式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D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E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7细胞膜上实现原发性主动转运功能的蛋白是A载体蛋白B通道蛋白C泵蛋白D酶蛋白E受体蛋白8Ca2+通过细胞膜的转运方式主要是A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和主动转运C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D易化扩散和主动转运E易化扩散和受体介导式入胞9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能将其他蛋白质分子有效并选择性地转运到细胞内的物质转运方式是A原发性主动运输B继发性主动运输C载体介导的易化运输D受体介导式入胞E液相入胞10允许离子和小分子物质在细胞间通行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1将上皮细胞膜分为顶端膜和基侧膜两个含不同转运体系区域的结构是A缝隙连接B紧密连接C中间连接D桥粒E相嵌连接12在心肌,平滑肌的同步收缩中起重要作用的结构是A化学性突触B紧密连接C缝隙连接D桥粒E曲张体13下列跨膜转运方式中,不出现饱和现象的是A单纯扩散B经载体进行的易化扩散C原发性主动运输D继发性主动运输ENa+-Ca2+交换14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主动运输的共同特点是A要消耗能量B顺浓度梯度C需要膜蛋白帮助D转运物质主要是小分子E有饱和性15膜受体的化学本质是A糖类B脂类C蛋白质D胺类E核糖核酸16在骨骼肌终板膜上,Ach通过下列何种结构实现其跨膜信号转导A化学门控通道B电压门控通道C机械门控通道DM型Ach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7终板膜上Ach受体的两个结合位点是A两个α亚单位上B两个β亚单位上C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β亚单位上D一个α亚单位和一个γ亚单位上E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上18由一条肽链组成且具有7个跨膜α-螺旋的膜蛋白是AG-蛋白B腺苷酸环化酶C配体门控通道D酪氨酸激酶受体EG-蛋白偶联受体19以下物质中,属于第一信使是AcAMPBIP3CCa2+DAch20.光子的吸收引起视杆细胞外段出现超极化感受器电位,其产生的机制是ACl-内流增加BK+外流增加CNa+内流减少DCa2+内流减少E胞内cAMP减少21.鸟苷酸环化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2酪氨酸激酶受体的配体是A心房钠尿肽B乙酰胆碱C肾上腺素D去甲肾上腺素E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3即早基因的表达产物可A激活蛋白激酶B作为通道蛋白发挥作用C作为膜受体发挥作用D作为膜受体的配体发挥作用E诱导其他基因的表达24静息电位条件下,电化学驱动力较小的离子是AK+和Na+BK+和Cl-CNa+和Cl-DNa+和Ca2+EK+和Ca2+25细胞处于静息电位时,电化学驱动力最小的离子是ANa+BK+CCl-DCa2+EMg2+26在神经轴突的膜两侧实际测得的静息电位A等于K+的平衡电位B等于Na+的平衡电位C略小于K+的平衡电位D略大于K+的平衡电位E接近于Na+的平衡电位27细胞膜外液K+的浓度明显降低时,将引起A膜电位负值减小BK+电导加大CNa+内流的驱动力增加D平衡电位的负值减小ENa+-K+泵向胞外转运Na+增多28增加细胞外液的K+浓度后,静息电位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29增加离体神经纤维浴液中的Na+浓度后,则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超射值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0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时,静息电位将A增加B减少C不变D先增大后变小E先减小后增大31神经纤维电压门控Na+通道与通道的共同特点中,错误的是A都有开放状态B都有关闭状态C都有激活状态D都有失活状态E都有静息状态32人体内的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包括A神经和内分泌腺B神经,肌肉和上皮组织C神经元和胶质细胞D神经,血液和部分肌肉E神经,肌肉和部分腺体33骨骼肌细胞和腺细胞受刺激而兴奋时的共同特点是A膜电位变化B囊泡释放C收缩D分泌E产生第二信使34把一对刺激电极置于神经轴突外表面,当同一直流刺激时,兴奋将在A刺激电极正极处B刺激电极负极处C两个刺激电极处同时发生D两处均不发生E正极处向发生,负极处后发生35细胞膜内负电位由静息电位水平进一步加大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6细胞膜内负电位从静息电位水平减小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复极化D超射E极化37神经纤维的膜内电位值由+30mV变为-70mV的过程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8可兴奋动作电位去极化相中膜内电位超过0mV的部分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39细胞静息时膜两侧电位所保持的内负外正状态称为A去极化B超极化C负极化D超射E极化40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去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EMg2+41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复极相形成有关的离子主要是ANa+BCl-CK+DCa2+EMg2+42将神经纤维膜电位由静息水平突然上升并固定到0mV水平时A先出现内流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外向电流B先出现外向电流,而后逐渐变为内向电流C仅出现内向电流D仅出现外向电流E因膜两侧没有电位差而不出现跨膜电位43实验中用相同数目的葡萄糖分子代替浸浴液中的Na+,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幅度将A逐渐增大B逐渐减小C基本不变D先增大后减小E先减小后增大44用河豚毒处理神经轴突后,可引起A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加大B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C静息电位值不变,动作电位幅度减小D静息电位值加大,动作电位幅度加大E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不变45在电压钳实验中,直接纪录的是A离子电流B离子电流的镜像电流C离子电导D膜电位E动作电位46记录单通道离子电流,须采用的是A膜电位细胞内纪录B电压钳技术C电压钳结合通道阻断剂D膜片钳技术E膜片钳全细胞纪录47正后电位是指A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去极化电位B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缓慢超极化电位C峰电位后缓慢的去极化电位D峰电位后缓慢的复极化电位E峰电位后缓慢的超极化电位48具有“全或无”特征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49能以不衰减形式细胞膜传播的电活动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0神经-肌肉头后膜上产生的能引起骨骼肌细胞兴奋的电反应是A动作电位B静息电位C终板电位D感受器电位E突触后电位51细胞兴奋过程中,Na+内流和K+外流的量决定于A各自的平衡电位B细胞的阈电位CNa+-K+泵的活动程度D绝对不应期的长短E刺激的强度52需要直接消耗能量的过程是A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K+外流B动作电位升支的Na+内流C复极化K+外流D复极化完毕后的Na+外流和K+内流E静息电位形成过程中极少量的Na+内流53低温,缺氧或代谢抑制剂影响细胞的Na+-K+泵活动时,将导致A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减小B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增大C静息电位值增大,动作电位幅度增大D静息电位值减小,动作电位幅度减小E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均不受影响54采用两个细胞外电极记录完整神经干的电活动时,可记录到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5通常用于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是A动作电位幅度B组织反应强度C动作电位频率D阈值E刺激持续时间56神经纤维的阈电位是引起ANa+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BNa+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CK+通道大量关闭的膜电位临界值DK+通道大量开放的膜电位临界值ENa+通道少量开放的膜电位值57在一般细胞膜中,阈电位较其静息电位(均指绝对值)A小10-15mVB大10-15mVC小10-15mVD大30-50mVE小,但两者几乎相等58在同一神经纤维上相邻的两个峰电位,其中后一个峰电位最早见于前一个峰电位引起的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正常后59如果某种细胞的动作电位持续时间是2ms,则理论上每秒内所能产生和传导的动作电位数最多不超过A5次B50次C400次D100次E500次60细胞在一次兴奋后,阈值最低的时期是A绝对不应期B相对不应期C超常期D低常期E兴奋性恢复后61实验中,如果同时刺激神经纤维两端,产生的两个动作电位A将各自通过中点后传到另一端B将在中点相遇,然后传回到起始点C将在中间相遇后停止传导D只有较强的动作电位通过中点到达另一端E到达中点后将复合成一个更大的动作电位62局部电位的时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3局部电位的空间性总和是指A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下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B同一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C同一时间不同部位连续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D同一时间不同部位的两个阈上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的叠加E同一部位一个足够大的刺激引起的去极化反应64神经末梢兴奋引起囊泡释放递质时,起主要媒介作用并直接导致递质释放的是A神经末梢Na+的内流B神经末梢K+的内流C神经末梢Cl-的内流D神经末梢的Na+-K+交换E神经末梢Ca2+的内流65在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起主要媒介作用的离子是ANa+BCl-CK+DCa2+EMg2+66骨骼肌细胞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胞质中的Ca2+来自于A横管膜上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B细胞膜上NMDA受体通道开放引起的外Ca2+内流C肌质网上Ca2+通道开放引起的释放D肌质网上Ca2+泵的主动转运E线粒体内Ca2+的释放67有机磷中毒时,可使A乙酰胆碱与其受体亲和力增高B胆碱酯酶活性降低C乙酰胆碱释放量增加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8重症肌无力患者的骨骼肌对运动神经动作电位的反应降低是由于A递质含量减少B递质释放量减少C胆碱酯酶活性增高D乙酰胆碱水解加速E乙酰胆碱受体功能障碍69下列物质中,能阻断终板膜上胆碱能受体的物质是A河豚毒B阿托品C美洲箭毒D心得安E四乙胺70骨骼肌细胞膜中横管的主要作用是ACa2+进出肌细胞的通道B将动作电位引向肌细胞处C乙酰胆碱进出细胞的通道DCa2+的储存库E产生终板电位71微终板电位是A神经末梢连续兴奋引起B神经末梢一次兴奋引起C数百个突触小泡释放的Ach引起D个别突触小泡释放引起的ACH引起的E个别Ach分子引起的72在神经-肌接头处,消除乙酰胆碱的酶是AATP酶B胆碱酯酶C腺苷酸环化酶DNa+-K+依赖式ATP酶E单胺氧化酶73肌丝滑行学说的直接根据是,肌肉收缩时A暗带长度不变,明带和H带缩短B暗带长度不变,明带缩短,而H带不变C暗带长度缩短,明带和H带不变D明带和暗带长度均缩短E明带和暗带长度均不变74骨骼肌发生等张收缩时,下列那一项的长度不变?A明带B暗带CH带D肌小节E肌原纤维75牵拉一条舒张状态的骨骼肌纤维,使之伸长,此时其AH带长度不变B暗带长度不变C明带长度增加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6生理状态下,整体内骨骼肌的收缩形式几乎属于A单收缩B单纯的等长收缩C单纯的等张收缩D不完全强直收缩E完全强直收缩77使骨骼肌产生完全收缩的刺激条件是A足够强度的单刺激B足够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单刺激C足够强度和时间变化率的单刺激D间隔小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E间隔大于单收缩收缩期的连续阈刺激78回收骨骼肌胞质中Ca2+的Ca2+泵主要分布在A肌膜B肌质网膜C横管膜D溶酶体膜E线粒体膜79肌肉收缩中的后负荷主要影响肌肉的A兴奋性和传导性B初长度和缩短长度C被动张力和主动张力D主动张力和缩短长度E输出功率和收缩能力80骨骼肌收缩时,在肌肉收缩所能产生的最大张力范围内增大后负荷,则A肌肉收缩的速度加快B肌肉收缩的长度增加C肌肉收缩产生的张力加大D开始出现收缩的时间缩短E肌肉的初长度增加81各种平滑肌都有A自律性B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的支配C细胞间的电耦联D内在神经丛E时间性收缩和紧张性收缩82与骨骼肌收缩相比,平滑肌收缩A不需要胞质内Ca2+浓度升高B没有粗肌丝的滑行C横桥激活的机制不同D有赖于Ca2+与骨钙蛋白的结合E都具有自律性名词解释liposome脂质分子在水溶液中受到激烈扰动时形成的含水且含脂质双分子层结构的人工膜囊。由于其结构和天然膜类似,像一个细胞空壳,有一定的理论研究和实用价值。facilitateddiffusion非脂溶性和脂溶性很小的小分子物质,在细胞膜蛋白质的帮助下,由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在细胞膜的物质跨膜转运和生物电的产生下具有重要作用。chemically-gatedchannel通道蛋白的一种,其开放和关闭受膜外和膜内某种特定化学信号的控制。在细胞的跨膜信号转导中起重要作用。secondaryactivetransport某些物质利用泵活动造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高Na+而膜内低Na+的浓度差,在Na+内流的同时并同向转入胞内。这种方式称为联合运转,多见于小肠的吸收和肾小管的重吸收过程中。symport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同,称为同向转运,如近端小管处葡萄糖与Na+的同向转运antiport在继发主动转运过程中,被转运的物质与联合转运的Na+方向相反,称为逆向转运,如Na+和Ca2+逆向转运,即Ca2+-Na+交换.G-protein-coupledreceptor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要G-蛋白介导的一类膜受体。此类受体具有类似的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α-螺旋,也称7跨膜受体。exicitability初指活的细胞或组织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兴奋的能力,后发现动作电位是可兴奋组织或细胞兴奋的共同表现,因而定义为可兴奋组织或细胞接受刺激后能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兴奋性是生命的基本特征之一。restingpotential,RP细胞在安静状态下,存在于细胞膜内外两侧的电位差。在一般细胞内表现为内负外正的直流电位,它是可兴奋细胞爆发动作电位的基础。polarization静息电位时正负电荷积聚在细胞膜两侧所形成的内负外正状态。de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的基础上,膜电位的减小或向0mV方向变化的过程。hyperpolarization在静息电位基础上,膜电位进一步增加或膜内电位向负值增大方向变化的过程。actionpotential,AP可兴奋细胞受到有效刺激后,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短暂及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是可兴奋细胞的共同内在表现。allornone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absoluterefractoryperiod,ARP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征,当刺激达不到阈值时,可兴奋组织或细胞不产生动作电位,即“无”;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动作电位便产生,并达到其最大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增大而增大,也不随传导距离加大而衰减,此即“全”。thresholdpotential,TP细胞去极化达到刚能引发动作电位的临界跨膜电位水平,是刺激引起的动作电位内在的原因和必要条件。thrsholdintensity刚能引起组织活细胞分生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也称阈值,是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localexcitation组织活细胞接受易阈下刺激时,少量通道开放。少量内流造成去极化和电刺激本身形成的去极化型电紧张电位叠加起来,在受刺激的局部细胞膜上出现轻度的达不到阈电位水平的去极化。temporalsummation在细胞膜上的同一部位,先后产生多个局部兴奋由于无不应期而发生融合叠加的现象。其意义在于可能使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而发生动作电位。electronicpropagation局部兴奋向周围扩布的方式,其特征是除极幅度随扩布距离增加而迅速减小以至消失,故也呈衰减性扩布。saltatorycondution有髓神经纤维传导兴奋的方式,表现为局部电流跨过每一段髓鞘在相邻的郎飞结之间相继发生。其传导速度较无髓神经纤维较快。endplatepotential,EPP在神经肌接头处,当神经冲动传来使神经末梢内大量囊泡释防乙酰胆碱,后者与终板膜上N型Ach门控通道结合,出现以Na+内流为主的跨膜电流,从而在终瓣膜上形成局部电流性质的去极化电位,此即终板电位。excitation-contractioncoupling从肌细胞发生电兴奋到出现机械收缩的一个中间过程,包括兴奋向肌细胞深处的传入,三联管处信息的传递和肌质网对Ca2+的释放和回收过程。isometr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张力增加而无长度缩短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刚开始收缩而遇到后负荷至收缩张力增大到足以克服后负荷,但肌肉尚未缩短的这段时间。isotoniccontraction肌肉收缩时只有长度缩短而肌张力保持不变的一种收缩形式,这种形式一般发生在肌肉张力已足以克服后负荷,且肌肉开始缩短的这段时间。preload肌肉收缩之前已开始承受的负荷,这种负荷主要通过影响肌肉的初长度而影响肌肉收缩的张力变化。27contractility肌肉本身的功能状态的内在的收缩特性,如肌细胞内能源的多少,兴奋收缩耦联情况,横桥功能特性等。这与影响肌肉收缩效果的外部条件,如前后负荷等无关。问答题1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几种,举例说明之。细胞膜的跨膜物质转运形式有五种:(一)单纯扩散:如O2、CO2、NH3等脂溶性物质的跨膜转运;(二)易化扩散:又分为两种类型:1.以载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葡萄糖由血液进入红细胞;2.以通道为中介的易化扩散,如K+、Na+、Ca2+顺浓度梯度跨膜转运;(三)主动转运(原发性)如K+、Na+、Ca2+逆浓度梯度或电位梯度的跨膜转运;(四)继发性主动转运如小肠粘膜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吸收和重吸收葡萄糖时跨管腔膜的主动转运:(五)出胞与入胞式物质转运如白细胞吞噬细菌、异物的过程为入胞作用;腺细胞的分泌,神经递质的释放则为出胞作用。2比较单纯扩散和易化扩散的异同点。单纯扩散和异化扩散的共同点是均为被动扩散,其扩散通量均取决于各物质在膜两侧的浓度差、电位差和膜的通透性。两者不同之处在于:(一)单纯扩散的物质具有脂溶性,无须借助于特殊蛋白质的帮助进行跨膜转运;而易化扩散的物质不具有脂溶性,必须借助膜中载体或通道蛋白质的帮助方可完成跨膜转运;(二)单纯扩散的净扩散率几乎和膜两侧物质的浓度差成正比;而载体易化扩散仅在浓度差低的情况下成正比,在浓度高时则出现饱和现象;(三)单纯扩散通量较为恒定,而易化扩散受膜外环境因素改变的影响而不恒定。3描述Na+-K+泵活动有何生理意义?Na+-K+泵活动的生理意义是:(一)Na+泵活动造成细胞内高K+是细胞内许多生化反应所必需的;(二)Na+泵不断将Na+泵出胞外,有利于维持胞浆正常渗透压和细胞的正常容积;(三)Na+泵活动形成膜内外Na+的浓度差是维持Na+-H+交换的动力,有利于维持胞内pH值的稳定;(四)Na+泵活动建立的势能贮备,为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及非电解质物质的继发性主动转运提供能量来源。4简述生理学上兴奋性和兴奋的含义及其意义。生理学上最早把活组织或细胞对外界刺激发生反应的能力称之为兴奋性,而把组织细胞受刺激发生的外部可见的反应(如肌细胞收缩,腺细胞分泌等)称之为兴奋。自从生物电问世后,近代生理学术语中,兴奋性和兴奋的概念又有了新的含义,兴奋性被视为细胞受刺激时产生动作电位的能力,而兴奋则是产生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是各种可兴奋细胞受刺激时最先出现的共有的特征表现,是触发细胞呈现外部反应或功能改变的前提和基础。5衡量组织兴奋性质的指标有哪些?衡量组织兴奋性高低的指标有阈强度、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强度-时间曲线、时值等。其中、阈时间、基强度、利用时不常用;强度-时间曲线和时值可以较好的反应组织兴奋性的高低,但测定方法较为复杂,因而也不常用;而最简便、最常用的指标是阈强度,可近似的反映组织兴奋性的高低。6神经细胞一次兴奋后,其兴奋性有何变化?机制何在?各种可兴奋细胞在接受一次刺激而出现兴奋的当时和以后的一个短时间内,兴奋性将经历一系列的有次序的变化,然后恢复正常。在神经细胞其兴奋性要经历四个时相的变化:(一)绝对不应期兴奋性为零,任何强大刺激均不能引起兴奋,此时大多数被激活的Na+通道已进入失活状态而不再开放;(二)相对不应期兴奋性较正常时低,只有用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仅部分失活的Na+通道开始恢复;(三)超常期兴奋性高于正常,阈下刺激可以引起兴奋,此时大部分失活的Na+通道已经恢复,且因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近,故较正常时容易兴奋;(四)低常期兴奋性又低于正常,只有阈上刺激才可引起兴奋,此时相当于正后电位,膜电位距阈电位较远。7局部兴奋有何特点和意义?与动作电位相比,局部兴奋有如下特点:(一)非“全或无”性在阈下刺激范围内,去极化波幅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一旦达到阈电位水平,即可产生动作电位。可见,局部兴奋是动作电位产生的必须过渡阶段。(二)不能在膜上作远距离传播只能呈电紧张性扩布,在突触或接头处信息传递中有一定意义。(三)可以叠加表现为时间性总和或空间性总和。在神经元胞体和树突的功能活动中具有重要意义。8比较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异同点。无髓神经纤维和有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是相同,都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传导过程。不同之处在于:无髓纤维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依次顺序传导,速度慢、耗能多;而有髓纤维则是以局部电流为基础的动作电位的跳跃传导,速度快、耗能少。9简述骨骼肌接头处兴奋传递的过程及其机制。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由于局部膜去极化的影响,引起电压门控Ca2+通道开放,Ca2+内流,促进Ach递质释放。Ach扩散至终板膜,与N-Ach门控通道亚单位结合,通道开放,允许Na+、K+跨膜流动,使终板膜去极化形成终板电位。随之该电位以电紧张性方式扩布,引起与之相邻的普通肌细胞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激活电压门控Na+通道而爆发动作电位。10简述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过程。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联的过程至少应包括以下三个主要步骤:(一)肌细胞膜的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二)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三)肌浆网中的Ca2+释放入胞浆以及Ca2+由胞浆向肌浆网的再聚集。11比较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的异同点。电压门控通道和化学门控通道均为快速跨膜转运的离子通道。它们不同之处在于:(一)门控机制不同前者受膜两侧电位差控制,后者受某些化学物质控制;(二)选择性不同前者选择性较高,通常只允许一种离子通过,而后者选择性较差,常可允许一种或两种离子通过;(三)电压门控Na+通道有Na+再生性循环的正反馈过程,而化学门控通道则无正反馈特性。12骨骼肌收缩有哪些外部表现?骨骼肌收缩的外部表现形式可区分为以下两种类型:(一)依收缩时长度或张力的改变区分为:1.等张收缩,收缩过程中长度缩短而张力不变;2.等长收缩,收缩过程中张力增加而长度不变。(二)依肌肉受到的刺激频率不同而分为:1.单收缩肌肉受到一定短促刺激时,出现一次迅速而短暂的收缩和舒张;2.强直收缩肌肉受到一连串频率较高的刺激时,收缩反应可以总和起来,表现为不完全性强直收缩和完全性强直收缩。13影响骨骼肌收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骨骼肌收缩主要受以下三种因素影响:(一)前负荷前负荷决定肌肉的初长度,在一定范围内,肌肉收缩产生的主动张力随前负荷增大而增加,达最适前负荷时,其收缩效果最佳;(二)后负荷在前负荷固定的条件下,随着后负荷的增加,肌肉长度增加,出现肌肉缩短的时间推迟,缩短速度减慢,缩短距离减小。后负荷增大到一定值,肌肉出现等长收缩;(三)肌肉收缩能力肌肉收缩能力的改变可显著影响肌肉收缩效果,而收缩能力又受兴奋—收缩耦联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影响。14原发性主动转运和继发性主动转运有何区别?请举例说明15钠泵的化学本质和功能是什么?其活动有何生理意义16跨膜信号转导的方式有哪些?请举例说明17试述G-蛋白在跨膜信号转导中的作用18在静息电位的形成和维持过程中,K+和Na+的被动扩散以及细胞内大分子的阴离子各自有何作用静息电位主要是由离子的跨膜扩散形成的。细胞内外K+的不均衡分布和安静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K+进行选择性跨膜移动,是细胞膜保持膜内较膜外为负的极化状态的基础。Na+-K+泵主动转运造成的这种细胞内、外离子的不均衡分布,是形成细胞生物电活动的基础。细胞外Na+浓度约为膜内7~14倍,而细胞内K+浓度比细胞外高20~40倍。安静时,膜对K+有通透性,K+必然有向细胞外扩散的趋势,K+向膜外扩散的驱动力是跨膜的离子浓度差和电位差。当K+向膜外扩散时,膜内主要带负电的蛋白质却因膜对蛋白质不通透而不能透出细胞膜,于是K+向膜外扩散将使膜内电位变负而膜外变正。但K+向膜外扩散并不能无限制地进行,因为先扩散到膜外的K+所产生的外正内负的电场力,将阻碍K+继续向膜外扩散,并随着K+外流的增加,这种K+外流的阻力也不断增大。当促使K+外流的驱动力和阻止K+外流的阻力达到平衡时,膜对K+的净通量为零,于是K+不再向膜外扩散,此时膜两侧电位差稳定于某一数值不变,此电位差称为K+的电-化学平衡电位,也称K+的平衡电位(Ek),此即静息电位。Ek的数值是由膜两侧最初K+浓度不同所决定的,可根据物理化学中的Nernst方程计算出来。人为地改变离体神经纤维的浸浴液K+的浓度,因而改变[K+]0/[K+]i值,发现静息电位数值随着[K+]0改变而改变。当增加浸浴液K+浓度,即增加细胞外液K+浓度时,Ek变小,静息电位变小;降低浸浴液K+浓度,则引起Ek增大,静息电位变大。应用K+通道阻断剂四乙胺阻断K+通道时,则静息电位消失。如果改变神经纤维浸浴液Na+或Cl-浓度时,Ek不会改变。形成静息电位的机制除细胞膜内、外离子分布不均衡及膜对K+有较高通透性外,Na+-K+泵也参与静息电位的形成。总之,影响静息电位水平的因素主要有:①膜内、外K+浓度差;②膜对K+和Na+的相对通透性;③Na+-K+泵活动的水平。19增加细胞外液K+的浓度后,神经纤维的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有何改变?为什么?20如何证明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是Na+内流形成的?21何谓动作电位?试述动作电位的特征并解释出现这些特征的原因动作电位是由于膜对Na+、K+通透性发生变化形成的。细胞膜内、外Na+浓度差很大,哺乳动物神经元膜内Na+浓度为5~15mmol/L,而膜外为145mmol/L。当神经纤维受刺激时,首先使膜上的部分Na+通道激活,引起少量Na+通道开放,Na+顺浓度差少量内流,使细胞膜轻度去极化。当膜电位降低到阈电位,引起电压门控Na+通道蛋白质分子的构象变化,大量的Na+通道被激活开放,细胞膜对Na+的通透性显著增大,一旦膜对Na+的通透性超过了K+的通透性,在Na+的电化学驱动力和静息时膜内原已维持的负电位对Na+吸引的作用,致使Na+大量通过易化扩散跨膜进入细胞内。随着Na+内流增加,膜进一步去极化,而去极化本身又促进更多的Na+通道开放,膜对Na+通透性又进一步增加,如此反复形成Na+内流再生性循环。这种正反馈作用使膜以极大的速率自动地去极化,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带正电荷的离子由膜外流入膜内,如Na+内流、Ca2+内流,形成内向电流;与之相反方向的离子电流,由膜内带正电荷流出膜外,或带负电荷内流,如K+外流、Cl-内流,称为外向电流。内向电流使膜去极化,而外向电流使膜复极化或超极化。Na+内流使膜去极化,结果造成膜内负电位的迅速消失,由于膜外Na+较高的浓度势能,Na+使膜内负电位减小到零时,Na+化学梯度仍可继续驱使Na+内流,直到内移的Na+在膜内形成的正电位足以阻止Na+的净移入时为止。这时,膜内所具有的电位值,理论上应相当于Nernst公式计算所得出的Na+平衡电位值ENa。人为地增加浸浴液Na+浓度时,超射值增大,ENa也增大。人为降低浸浴液Na+浓度时,超射值减小,ENa也减小。如果浸浴液中无Na+,则不能产生动作电位。如用Na+通道阻断剂河豚毒(TTX)阻断Na+通道时,则细胞受刺激时失去了兴奋的能力,也不能产生动作电位。细胞膜在去极化过程中,Na+通道开放时间很短,仅万分之几秒,随后Na+通道关闭失活。使Na+通道开放的膜去极化也使电压门控K+通道延迟开放,膜对K+的通透性增大,膜内K+顺电化学驱动力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由正值向负值转变,直至原来的静息电位水平,便形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即复极相。锋电位发生后,膜电位产生了微小而缓慢波动、持续时间较长的后电位。后电位包括负后电位和正后电位。动作电位期间Na+、K+的跨膜转运是通过通道蛋白进行的。Na+通道有激活、失活和备用三种状态,由当时的膜电位决定。神经纤维每兴奋一次,进入细胞内Na+是可使膜内的Na+浓度增加约八万至十万分之一,复极时K+外流量也大致相当。这种微小的变化,足以激活膜上的Na+泵,使之加速转运,逆浓度差将细胞内多余的Na+排到细胞外,细胞外多余的K+摄入。后电位完结后,膜内电位才完全恢复到静息状态,不仅电位的数值恢复到静息状态,而且膜内外Na+、K+分布也恢复到静息状态使之兴奋性恢复正常,可再次接受刺激产生兴奋。22电压门控钠通道具有哪些功能状态?是如何区别的?23试述动作电位在单一细胞上的传导机制24兴奋在细胞之间直接扩散的结构基础是什么?其组成和活动意义如何25阈值和阈电位分别与兴奋性有何关系?26试述神经-肌接头处兴奋的传递过程27肉毒杆菌中毒,筒箭毒,重症肌无力和有机磷中毒分别是如何影响骨骼肌收缩的?28何谓肌丝滑行学说?其最直接的证明是什么?29从分子水平解释骨骼肌的收缩机制30在人工制备的坐骨神经-腓肠肌标本上,从电刺激神经到引起肌肉收缩的整个过程中依次发生了那些生理活动?论述题:1以神经细胞为例,说明动作电位的概念、组成部分及其产生机制。神经细胞受到有效刺激时,在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一次迅速、短暂、可逆性、可扩布的电位变化过程,称为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实际上就是膜受到刺激后在原有的静息电位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膜两侧电位快速的倒转和复原,即先出现膜的快速去极化而后又出现复极化。动作电位包括锋电位和后电位。前者具有动作电位的主要特征,是动作电位的标志;后者又分为负后电位(去极化后电位)和正后电位(超极化后电位)。锋电位的波形分为上升支和下降支。当膜受到阈上刺激时,首先引起局部电紧张电位和部分Na+通道被激活而产生的主动去极化电位,两者叠加起来形成局部反应。由于Na+通道为电压门控通道,膜的去极化程度越大,Na+通道开放概率和Na+内流量也就越大,当膜去极化达到阈电位时,Na+内流足以超过Na+外流,形成膜去极化的负反馈,此时膜外的Na+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迅速大量内流,使膜内负电位迅速消失,继而出现正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当膜内正电位增大到足以对抗化学驱动力时,即Na+的内向驱动力和外向驱动力相等时,Na+内流的净通量为零,此时所达到的膜电位相当于Na+的平衡电位,即锋电位的超射值。膜电位达到Na+平衡电位时Na+通道失活,而K+通道开放,膜内K+在电—化学驱动力的作用下向膜外扩散,使膜内电位迅速变负,直至恢复到静息时的K+平衡电位,形成动作电位的下降支。可见,锋电位上升支是由Na+内流形成的Na+电—化平衡电位;而下降支则由K+外流形成的K+电—化平衡电位。负后电位亦为K+外流所致;而正后电位则是由于生电性Na+泵活动增强造成的。试述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和神经干复合动作电位有何区别?并分析其原因。单根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两个主要特征:(一)“全或无”的特性,即动作电位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而改变。引起动作电位产生的刺激需要有一定的强度,刺激达不到阈强度,动作电位就不出现;刺激强度达到阈值后就引发动作电位,而且动作电位的幅度也就达到最大值,在继续加大刺激强度,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的加强而增加;(二)可扩布性,即动作电位产生后并不局限于受刺激部位,而是迅速向周围扩布,直至整个细胞膜都产生动作电位。因形成的动作电位幅值比静息电位达到阈电位值要大数倍,所以,其扩布非常安全,且呈非衰减性扩布,即动作电位的幅度、传播速度和波形不随传导距离远近而改变。动作电位的幅度不随刺激强度和传导距离的改变而改变的原因主要是其幅度大小接近于K+平衡电位和Na+平衡电位之和,以及同一细胞各部位膜内外K+、Na+浓度差都相同的缘故。神经干动作电位则不具有“全或无”的特性,这是因为神经干是有许多神经纤维组成的,尽管每一条神经纤维动作电位具有“全或无”特性,但由于神经干中各神经纤维的兴奋性不同,以而其阈值也各不相同。当神经干受到刺激时,其强度低于任何纤维的阈值,则没有动作电位产生。当刺激强度达到少数纤维的阈值时,则可出现较小的复合动作电位。随着刺激的加强,参与兴奋的神经纤维的数目增加,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随之增大。当刺激强度加大到可引起全部纤维都兴奋时,起伏和动作电位幅度即达到最大值,再加大刺激强度,复合动作电位的幅度也不会随刺激强度的加强而增大。3试述神经—骨骼肌接头兴奋传递和突触处兴奋传递有何异同点?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均为电-化学-电的传递过程,两者共有的特征是:(一)单向传递;(二)时间延隔;(三)容易疲劳;(四)易受药物或内环境改变的影响;(五)突触后电位和终板电位均为局部电位,都具有局部电位的特征。神经-骨骼肌接头和突触传递的主要不同在于:接头传递能保持“1∶1”的关系,而突触传递则不能保持“1∶1”的关系,通常为“多∶1”或“1∶多”的关系。因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一个神经元与其他多个末梢构成突触,其中有的产生EPSP,有的产生IPSP。所以,突出后神经元的胞体象整合器一样,突出后膜上的电位改变取决于同时产生的EPSP和IPSP的代数和。当突触后膜去极化达到一定水平时,即阈电位水平时,才能触发突触后膜神经元爆发动作电位,故其传递不能保持“1∶1”的关系。接头传递之所以能保持“1∶1”的关系有以下两个原因:(1)一次神经冲动传到轴突末梢时能使200到300个囊泡释放Ach,由此引发的终板电位大约超过引发肌细胞膜动作电位的所需阈值的3~4倍。因此,每次神经冲动到达末梢,都能可靠的引发肌细胞膜兴奋和收缩一次;(2)接头间隙中和终板膜上有丰富的胆碱酯酶,可在2ms的时间内将一次神经冲动所释放的Ach清除,不至引起多次肌肉兴奋和收缩,保证了接头传递具有安全可靠的“1∶1”关系。第三章血液选择题1血细胞比容是指血细胞A与血浆容积之比B与血管容积之比C与血细胞容积之比D在血中所占的重量百分比E在血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2人体体液中的蛋白质浓度是A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C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D细胞内液〉血浆〉组织液E组织液〉血浆〉细胞内液3血浆的粘度与切率的关系是A无关B正变C反变D血流慢时无关,血流快时呈正变E血流快时无关,血流慢时呈反变4血浆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α1球蛋白Bα2球蛋白Cγ球蛋白D白蛋白E纤维蛋白原5血浆晶体渗透压的形成主要决定于血浆中的A各种正离子B各种负离子CNa+和Cl-D氨基酸和尿素E葡萄糖和氨基酸660kg体重的正常成年人的血量为A2.8-4.0LB4.2-4.8LC5.0-7.0LD7.0-8.0LE107正常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A200mmol/LB250mmol/LC300mmol/LD350mmol/LE400mmol/L8正常人的血浆pH为A6.8-7.0B7.0±0.05C7.2±0.05D7.0-7.4E7.4±0.059决定血浆pH的缓冲对是AK2HPO4/KH2PO4BKHCO3/H2CO3CNa2HPO4/NaH2PODNaHCO3/H2CO3E蛋白质钠盐/蛋白质10各种血细胞均起源于骨髓中的A成纤维细胞B髓系干细胞C淋巴系干细胞D基质细胞E多能造血干细胞11调节红细胞生成的特异性体液因子是A集落刺激因子B生长激素C雄激素D雌激素E促红细胞生成素12低温储存较久的血液,血浆中哪种离子浓度升高?ANa+BCa2+CK+DCl-EHCO3-13红细胞膜上钠泵活动所需能量主要由葡萄糖通过哪条途径产生?A糖原分解和有氧氧化B糖原分解和糖原异生C糖原分解和无氧氧化D糖原异生和磷酸戊糖旁路E糖酵解和磷酸戊糖旁路14使血沉加快的主要因素是A血浆中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及胆固醇含量增多B红细胞成双凹碟形C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浓度降低D血浆中蛋白质含量增高E血浆中卵磷脂含量增高15产生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部位是A骨髓B肝C脾D肾E垂体16促红细胞生成素的主要作用是促进A多能造血干细胞进入细胞周期B早期红系祖细胞增殖C晚期红系祖细胞增殖,分化D幼红细胞增殖与合成血红蛋白E成熟红细胞释放入血17可是血浆中促红细胞生成素浓度增高的有效刺激物是A组织中O2的分压降低B血糖浓度升高C组织中O2的分压升高D血糖浓度降低E组织中CO2的分压升高18合成血红蛋白的基本原料是A铁和叶酸B钴和维生素B12CD铁和蛋白质E钴和蛋白质19红细胞血管外破坏的主要部位是A肝和骨髓B脾和骨髓C肝和肾D脾和肾E肾和骨髓20红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缓冲pHB缓冲温度C运输激素D运输铁E运输O2和CO221球形红细胞的特征是A表面积小,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正常B表面积和体积之比变小,变形能力减弱,渗透脆性增强C表面积未变,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降低D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正常,渗透脆性增加E表面积增大,变形能力增强,渗透脆性增加22血浆和组织液各成分浓度的主要区别是ACl-BHPO42-/H2PO4-CNa+DCa2+E蛋白质23某人血量为70ml/kg体重,红细胞计数为5×1012/L,其循环血中红细胞每kg体重每小时更新量是A.5×1012B.10×1012C.12×1010D.8×101024正常成年男性红细胞及血红蛋白高于女性,主要是由于A男性活动量大,组织相对缺氧B男性骨骼粗大,骨骼造血较多C男性体重大D男性雄激素多E男性苏红细胞生成素多25人血液中主要的吞噬细胞是AB淋巴细胞BT淋巴细胞C嗜酸性粒细胞D嗜碱性粒细胞E中性粒细胞26成年人骨髓中储存的中性粒细胞约为血液中的A1-5倍B10-20倍C50-150倍D500-1000倍E5000-10000倍27一般认为,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主要反映A循环池中性粒细胞B边缘池中性粒细胞C血液中中性粒细胞D单核细胞E骨髓释放的白细胞28我国健康成年人安静时白细胞总数是A500×109/LB(10-30)×109/LC(4-10)×109/LD(100-300)×109/LE(4-10)×1012/L29中性粒细胞的主要功能是A释放细胞毒素B产生抗体C参与生理性止血D释放组胺E吞噬异物30某人白细胞总数为11×109/L,中性粒细胞为5×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3×109/L,可见于A急性化脓性炎症B正常人C血吸虫病D高原反应E婴儿31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含有A肝素,组胺,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B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质C过氧化物酶和溶酶体酶D前列腺素E和多集落刺激因子E组胺酶,碱性蛋白溶酶体酶32调节白细胞增和分化的主要物质是A肾上腺素B肾上腺皮质激素C集落刺激因子D调理素E甲状腺激素33促血小板生成素刺激的靶细胞主要是A巨核系祖细胞B粒系祖细胞C红系祖细胞D淋巴系祖细胞E巨噬系祖细胞34造血祖细胞和造血干细胞的共同特点是A增殖能力强B自我复制能力强C正常有50%处于细胞周期D形态学上不能被识别E细胞表面标志均为CD34+/CD38+/Lin+35造血微环境是指A骨骼的黄骨髓成分B造血器官中的脂肪组织C造血器官中基质细胞,细胞外基质及造血调节因子D造血器官中的微循环,脂肪细胞E骨髓中的造血细胞36某成年人的Hb为120g/L,红细胞为3×1012/L,红细胞体积为100µm3,此人可能是A缺铁性贫血B维生素B12缺乏C高原居民D急性化脓性感染E正常血象37红细胞发生叠连后,红细胞A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B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减慢C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减少,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减慢D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增大,使血沉加快E表面积与容积的比值增加,于血浆的摩擦减小,使血沉加快38欲准确测得血细胞比容值,应如何校正?A测得值×0.91(是各类血管血细胞比容差别的系数)B测得值÷0.96(压积血细胞之间尚存3%-5%的血浆量)C测得值×0.99(占血量约1%的白细胞和血小板,通常忽略不计)D测得值×0.91÷0.96×0.99E测得值×0.91×0.96×0.9939正常情况下出血时间为A0-0.5minB1-3minC5minD6minE10min40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称为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激活E凝集41血小板与非血小板表面的粘着现象称为血小板A粘附B聚集C释放D凝集E激活42参与血小板粘附最主要的血小板膜蛋白质是AGPⅨBGPⅠbCGPⅡaDGPⅢaEGPⅣ43抑制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TXA2BPGG2CPGH2DPGI2E44引起血小板第二聚集时相的主要因素是A血小板释放内源性ADP血小板释放内源性PGI2与ATPC血小板磷脂胶粒D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DP与TXA2E受损伤阻止释放的ATP与TXA245在生理止血中,血小板的磷脂酶A2激活,可导致血小板合成并释放A血小板活化因子BATPCTXA2DADPE凝血酶敏感蛋白(TM)46血小板释放是指血小板内的A致密体释放PF4,vWF的等物质Bα-颗粒释放ATP,ADP,5-HT等物质C溶酶体释放凝血因子D致密体,α-颗粒,溶酶体各自释放不同的物质E囊泡释放活性物质47目前认为致聚剂引起血小板聚集的可能机制是A抑制血小板膜上的磷脂酶A2使血小板内血栓烷A2合成减少B通过血小板膜上相应受体使cAMP减少,IP3,Ca2+,cGMP增加C抑制血小板的磷酸二脂酶(PDE),使cGMP增加D激活酪氨酸蛋白激酶系统E与ADP代谢产物有关48目前认为引起血小板释放的可能机制是A血小板内Ca2+浓度增加及微管环状带和骨架的收缩B血小板内Zn2+浓度增加C血小板内cAMP浓度增加D血小板内cGMP浓度减少E血小板内IP3浓度增加49始动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凝血因子是AFⅢBFⅦaCFⅨDFⅪaEFⅫa50抑制血小板粘附的物质是AGPIbBvWFC纤维蛋白原DCa2+E蛋白激酶C抑制剂51依赖维生素K的凝血因子共有的生化特征是分子中均含有A谷氨酸B丙氨酸Cγ-羧基谷氨酸D天冬氨酸Eγ-氨基丁酸52在凝血因子中最不稳定的凝血因子是AFⅢ和FⅦBFⅤ和FⅧCFⅨ和FⅩDFⅪ和FⅫEPK和HK53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的共同途径始于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4凝血因子ⅡⅦ.Ⅸ.Ⅹ在肝内合成依赖于A维生素AB维生素CC维生素DD维生素EE维生素K55内源性和外源性凝血途径彼此相互联系是始于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6在凝血过程中最后起底物作用的因子是AFⅠBFⅡCFⅨDFⅩEFⅫ57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ⅤBFⅧCFⅨDFⅩEFⅪ58甲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ⅦBFⅧCFⅩDFⅪEFⅫ59乙型血友病是由哪一凝血因子缺乏所致?AFⅡBFⅣCFⅧDFⅨEFⅪ60目前认为血友病中最主要的生理性抗性凝血物质是A蛋白质CB肝素C抗凝血酶ⅢD蛋白质SE组织因子途径抑制剂61TFPI可与FⅩa结合的结构功能域是AK1BK2CK3DK1和K2EK2和K62能增强AT-Ⅲ的抗凝作用的物质是A肝素B蛋白质CC凝血酶调制素D蛋白质SEα-球型蛋白63参与体内抗凝作用的肝素主要来自于A肝细胞B肥大细胞C嗜酸性细胞D淋巴细胞E巨核细胞64体内TFPI主要来源于A巨核细胞B淋巴细胞C小血管内皮细胞D肥大细胞E成纤维细胞65实验中常用的枸橼酸钠的抗凝机制是A抑制凝血酶的活性B防止血小板激活C中和酸性凝血因子D螯合血浆中的Ca2+E将强抗凝酶Ⅲ的作用66纤溶酶的主要作用是A水解FⅡa和FⅩaB水解FⅤ和FⅧC水解纤维蛋白原与纤维蛋白D激活蛋白质C系统E抑制激肽系统67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主要作用是A促进凝血酶的活性B抗凝血C促进纤维蛋白单体聚合D抑制血小板聚集E抑制纤溶68目前国际上公认的红细胞血型系统有A15个B23个C25个D27个E29个69ABO血型系统凝集原特异性的决定簇是A脂蛋白B寡糖链C糖原D糖蛋白E磷脂70下列关于O型血的叙述,那一项是正确的?AO型血无任何凝集原BO型血无任何凝集素CO型血含H凝集原DO型血含抗H凝集素EO型含血A,B凝集原与抗H凝集素71某人的红细胞与B型血的血清发生凝集,而其血清与B型血的红细胞不凝集,此人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A2型CB型DAB型EO型72某人血型表现型为B型,其基因型应是AAA,AOBBB,BOCABDAB,BOEOO73某人血浆中含有抗A,抗B凝集素,则该人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B型CAB型DA2B型EO型74ABO血型系统中,天然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IgABIgDCIgEDIgGEIgM75ABO血型系统中(含A2和A2B型)有几种遗传型?A4种B6种C9种D10种E18种76Rh血型系统中抗原性最强的抗原是AC抗原Bc抗原CD抗原Dd抗原EE抗原77Rh血型系统中,免疫性抗体的本质一般是AIgABIgDCIgEDIgGEIgM78白细胞上最强的共同抗原是AA抗原BB抗原CD抗原DH抗原EHLA抗原79某人失血后输入A型血和AB型各100ml均未发生凝集溶血反应,该失血者的血型可能是AA1型BA2型CB型DA1B型EO型80需要紧急输血时主要考虑不发生凝集反应的是供血者的A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相混合B血清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C红细胞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D血清与受血者的红细胞混合E红细胞与标准血清相混合名词解释bloodvolume机体内血液的总量。正常成年人的血液总量相当于体重的7%-8%。即每kg体重有70-80ml血液。正常人的血液对维持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极为重要。isotonicsolution能使悬浮于其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的体积和形状的盐溶液,如0.85%NaCl即为等张溶液。临床上大量输液时应输入等张溶液。nematocritvalue血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容积百分比。正常成年男性为40%-50%,女性为37%-48%,新生儿为55%。它能反映红细胞和血浆的相对含量。4hemopoiesis各类造血细胞发育成熟的过程,即由造血肝细胞分化为各系造血组细胞,在分化发育为幼稚血细胞,最后成熟为各系终末血细胞,并释放入血的过程。是体内新老细胞不断更替补充,保持其正常数量和功能的重要过程。5erythrocytesedimentationrate,ESR造血细胞定居存活,增值分化,发育成熟的造血器官内环境,由其中的机制细胞及其分泌并填充细胞之间的细胞外基质,各种造血因子,以及进入造血器官的神经和血管共同组成。6colonystimulatingfactor,CSF能刺激某些造血细胞增殖,分化的一类生长因子,其化学本质均为糖蛋白,因在体外培养使可使造血细胞形成集落而得名。如粒系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粒-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单核系集落刺激因子,聚合系集落刺激因子等。physiologicalhemostasis小血管破损后引起的出血在即分钟内停止的现象。通过从出血支停止出血约1-3分钟,这一过程包括血管痉挛,血小管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bleedingtime血管损伤后引起的出血至停止出血所经历的这段时间。正常值为1-3分钟,出血时间的长短可以反映生理性止血功能的状态,参与止血中的因素减少或有缺陷则出血时间的延长。thrombocyteadhesion血小板和非血小板成分表面相互粘着的现象,它是生理性止血的一个过程,如果血小板粘附功能受损,可发生出血现象。thrombocyteaggregation血小板彼此粘着的现象,它是形成松软止血拴,实现初步止血的重要过程。bloodclottingfactor血浆与组织中直接参与血液凝固的物质,有10多种,如FⅠ-FⅩⅢ 、前激肽释放酶、高分子激肽原以及来自血小板的磷脂等。任何一个因子的缺陷都会导致不同程度的凝血障碍。bloodcoagulation血液由流动的液体状态变成不能流动的凝胶状态的过程。该过程是由一系列的凝血因子参与的复杂的蛋白质酶解过程。血液中的凝血因子过多或过少将导致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serum血液凝固1~2小时后,血凝块发生收缩而释放出来的浅黄色液体。与血浆相比,血清中缺乏凝血过程中消耗的一些凝血因子,而增添了少量血液凝固时有血管内皮细胞和血小板释放的化学物质。tissuefactorpathwayinhabitor,TFPI主要来自小血管内皮细胞的一种具有灭活FaⅦ-TF复合物,发挥反馈性抑制外源性凝血途径作用的糖蛋白。目前认为是主要的生理抗凝物质。plasmin血浆中一种能水解纤维蛋白或纤维蛋白原(主要)等的蛋白酶,又称血浆素。在未被激活时以酶原的形式存在,生理止血过程中纤溶酶被激活,对保证正常血流的通畅、防止血栓形成起重要作用。bloodgroup根据血细胞膜上与液体中所含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可把血液分为若干类型,称为血型。与临床关系较密切的是红细胞血型,所以血型又通常指红细胞膜上特异性抗原的类型,重要的红细胞血型有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Rhbloodgroupsystem根据红细胞上所含Rh凝集原的种类与有无而确定的血型。通常将红细胞上D凝集原的称Rh阳性,缺乏D凝集原的称为Rh阴性。Rh阴性的人在第二次或多次接受Rh阳性的血液后可产生输血反应。18cross-matchtest将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主侧),以及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次侧)观察有无凝集反应的试验。输血前进行该实验对检验供受血双方的血型,发现其他凝集原或凝集素,确定能否输血和如何输血极为重要。问答题简述血浆蛋白的种类及其生理作用。血浆蛋白主要分为白蛋白、球蛋白和纤维蛋白原。球蛋白又可分为α1-、α2-、β-、γ-球蛋白等。血浆蛋白的主要功能是:(一)形成血浆胶体渗透压;(二)运输激素、脂质、离子、维生素及代谢废物等低分子物质;(三)参与凝血-纤溶的生理性止血功能;(四)抵抗病原物(如病毒、细菌真菌等)的防御功能;(五)营养功能。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血浆晶体渗透压和血浆胶体渗透压各有何生理意义。血浆中绝大多数晶体物质不易透过红细胞膜,水分子可自由透过红细胞膜,故相对稳定的血浆晶体渗透压,对维持红细胞内外水分的分布和红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起重要作用胶体物质分子量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壁,因此,血浆胶体渗透压主要调节血管内外的水平衡,维持正常血容量。因细胞膜,故胶体渗透压也会影响红细胞内外水的平衡,但因其所占比例极小,作用甚微,可忽略不计。临床给病人大量输液时,为什么要输入等渗溶液?等渗溶液是指渗透压与血浆渗透压相等的溶液。临床常用的等渗溶液是0.85%NaCl和5%葡萄糖。大量输液时一定要输等渗溶液,因为若不输等渗溶液,将造成血浆晶体渗透压升高或降低。血浆晶体渗透压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内外水平衡和保持细胞正常形态、大小和功能。血浆晶体渗透压过低,水分将进入细胞,使红细胞膨胀,甚至破裂溶血;过高,水分则从细胞内透出,使红细胞皱缩,从而影响红细胞的功能。血清与血浆有何区别?怎样制备血清和血浆?血清与血浆相比,前者缺乏纤维蛋白原、部分其他凝血因子和血液凝固时由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出来的物质。血浆的制备方法是将抽出的血液加抗凝剂后,经离心沉淀,取其上方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浆;血液被抽出后,待其自然凝固后,自行析出的淡黄色液体,即血清。血凝过程分为哪两条途径?而这主要区别何在?凝血过程分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过程。二者主要区别在:(一)启动因子不同内源性凝血是因子Ⅻ启动;外源性凝血是因子Ⅲ启动;(二)反应步骤和速度不同外源性凝血比内源性凝血的反应步骤少,速度快;(三)凝血因子的数量和来源不同内源性凝血的因子数量多,且全在血浆中;外源性凝血的因子少,且需要有组织操作释放的因子Ⅲ参与。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是如何发挥作用的?血小板在生理止血中除了它能替补破损的血管内皮细胞、修复和保持血管壁的完整性,使出血不易或微小损伤及时止血外,还靠以下几方面协助止血:(一)血小板粘着、聚集于血管破损处,通过解体释放ADP、5-羟色胺等物质,收缩血管,减缓血流;(二)血小板聚集成团,形成松软得知血栓,堵住破口;(三)血小板释放PF3,吸附血浆中的凝血因子,形成凝血块,进一步紧塞破口;(四)血小板中的收缩蛋白收缩蛋白收缩,使血块收缩,更严密有力地堵住破口而止血。ABO血型分类的依据是什么?鉴定ABO血型有何临床意义?在ABO血型系统,其血型划分是依据红细胞表面是否有A或B凝血原而定,即“以原定型”。有A凝血原的为A型;有B凝血原的为B型;有A、B凝血原为AB型;没有A亦没有B凝血原的为O型。对于同一个体来说,血清中不存在凝血原结合的相应的凝集素。如何凝集原与相应凝集素结合,则可引起红细胞凝集破坏,出现溶血现象。临床上进行不同的血型输血有可能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因此,输血前必须进行血型鉴定,同时必须作交叉配血试验。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什么?其试验结果如何指导输血?交叉配血试验的方法是:供血者的红细胞与受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主测;受血者的红细胞与供血者的血清混合称为次侧。两侧均不凝集时方可输血;主侧不凝剂,次侧凝集时一般不能输血,但在特殊紧急情况时也可少量、缓慢输血,并严密观察有无输血反应;若主侧发生凝集,不论次侧是否凝集,均绝对不能输血。9血液有哪些基本功能?10造血干细胞有哪些基本特征?其临床意义是什么?11高原居民的红细胞数量有何变化?为什么?12简述小血管损伤后的止血过程13试述血小板在生理性止血中的作用14简述血液的抗凝作用15试述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的血型凝集素特征16简述输血原则,为什么输相同型血时每次输血前还必须进行交叉配血试验?论述题:运用红细胞生成部位、原料、成熟因素及生成调节的知识,解释临床上常见贫血的主要原因。贫血的只能种类和原因有:(一)骨髓造血功能受抑制,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二)造血原料如铁缺乏,或营养不良造成的蛋白质缺乏,可引起缺铁性贫血;(三)红细胞成熟因素如叶酸、维生素B12缺乏,引起巨幼红细胞贫血;(四)胃液中内因子缺乏,将引起维生素B12吸收障碍,影响红细胞的有丝分裂,导致巨幼红细胞贫血;(五)肾病时,合成的促红细胞的生成素减少,引起肾性贫血;(六)脾功能亢进,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脾性贫血。没有标准血清,已知某医生为A型血,怎样鉴定病人的ABO血型?抽血医生和病人血经抗凝处理后,放入试管中用离心机分别分离出血浆和红细胞,进行交叉配血试验。医生的A型红细胞与病人的血浆混合为主侧,病人的红细胞与医生的A型血浆混合为次侧,结果见下表。主侧可能血型次侧可能血型确认血型(一)+B或O—A或OO(二)—A或AB+B或ABAB(三)+B或O+B或ABB(四)—A或AB—A或OA注:“+”表示凝集;“—”表示不凝集。上述结果表示如下:(一) A型红细胞为A抗原,它与病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房产交易合同templateincluding交易方式与支付方式
- 2024年度淘宝店铺代管理服务合同
- 运动激活照相机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2024年度版权转让合同:音乐作品版权出售与授权协议
- 运载工具座椅用安全带市场发展现状调查及供需格局分析预测报告
- 石蜡纸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贴纸文具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农产品采购合同模板及质量要求
- 计算机游戏卡市场发展预测和趋势分析
- 2024年度教育培训合作与发展合同
- 超声波UTⅠ级考试题库2023
- SB/T 10851-2012会议中心运营服务规范
- JJF 1916-2021扫描电子显微镜校准规范
- GB/T 4162-2008锻轧钢棒超声检测方法
- GB/T 4134-2021金锭
- GB/T 20808-2022纸巾
- GB/T 16545-1996金属和合金的腐蚀腐蚀试样上腐蚀产物的清除
- 工务段线路车间汇报材料
- 4.1《厨房里的物质与变化》优质课件
- 美世职位评估合集课件
- 新人成功起步(模板)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