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1页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2页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3页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4页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2年安徽省阜阳市老庄职业中学高二语文联考试卷

含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山川祭祀与敬畏民心

泰山,从鲁国的名山到全国的名山,从享受山岳祭祀到承载封禅大典,除了伴随东方和儒

家文化的成长壮大以外,还伴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而随着祭祀典礼层级的提高,泰

山所代表的感恩观念也走上极致。

《公羊传》曰:“山川有能润于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触石而出,肤寸而合,不崇

朝而遍雨乎天下者,惟泰山尔!“山川之所以受到祭祀,是因为它们能够泽被四方。这种

祭祀,就是一种感恩典礼。感谢山川,感谢天地。封禅泰山,是为了报功,其实也有感恩

的一面。封禅,根据《五经正义》的解释是“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何?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报功天地,到底是什么意思?一方

面是汇报、报告,另一方面就是回报、报答,就是感恩天地。所有的祭祀,都有报恩之

意。

天子封禅,报功天地,为最高感恩典礼。成就这一盛典,不仅取决于帝王意愿,更取

决于客观条件。所谓客观条件,按照管仲的说法,需要凤凰来仪,麒麟现身,还要有比目

鱼出海。其实,最重要的是要天地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汉光武帝刘秀恢复汉家江

山,即位三十年,群臣建议封禅泰山,而光武帝的回答是:“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

腹,吾谁欺,欺天乎?”隋文帝一扫天下,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但是当群臣建议封禅

泰山的时候,文帝说:“此事体大,朕何德以堪之“,最后只用南郊之礼祭祀泰山,不敢举

行封禅之礼。

中国古代,虽然没有西方式的宗教和上帝,但是古人有所敬畏,知所进退。天地受到

崇敬,不仅是因为天地赐予万物,养育万民,也因为天地代表良心,代表善的意志。无其

德而行其礼,是欺天灭祖。所以我们看到,很多帝王何尝没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敬畏

之心让他们却步。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或因大臣劝阻,或因天象异常,或因水灾出现,

最后决定放弃封禅。封禅,对于帝王而言,是一种巨大无比的荣誉,因此有着可以想象的

引力,但是很多帝王,如汉光武帝、隋文帝、唐太宗等,最后决定放弃,是因为他们有敬

畏之心。孔子说,畏天命,畏大人之言。这些帝王敬畏的是什么?真的是无知无情的自然

天地吗?当然不是。他们敬畏的是人心,是历史。他们害怕肆无忌惮的自我膨胀会导致怨

声载道,导致天谴,导致历史的恶评。

天地良心,算是一个成语,在中国的语境中,天地代表良心。从春秋时代开始,中国

人的天命观就发生了巨大改变,“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上天的意志代表人民的

意愿。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从这个意义上说,感恩天地,就是感恩人民,

敬畏天地,就是敬畏人心。

(选自《泰山的祭祀与封禅》,有删改)

7、下列关于“祭祀山川”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祭祀山川,起源很早,有对一般山川的祭祀,有对特殊山川的祭祀,而泰山封

禅是祭祀山川的最高礼节。

B.古人祭祀山川,是因为他们认为山川中“有能润于百里者”“不崇朝而遍雨乎

天下者”,认为山川能泽被四方,赐予万物,养育万民。

C.因为儒家文化的不断成长壮大,祭祀山川的规格越来越高,泰山从享受山岳祭

祀到承载封禅大典就是这方面的明证。

D.古人祭祀山川,作者认为其中有丰富而深刻的内涵,诸如对自然和民心的敬

畏,对自然万物和芸芸众生的感激。

8、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封禅,不是人人皆可为之的,也不是所有天子都可为之的,只有那些能让天地

祥和、万物茂盛、人民幸福的天子才可为之。

B.天子封禅,报功天地,需要特定的客观条件,即凤凰来仪,麒麟现身,比目鱼

出海。若贸然行之,就是欺天灭祖,就会自遭祸端。

C.“即位三十年,百姓怨气满腹,吾谁欺,欺天乎?”这句话或许是汉光武帝的

场面之言,却也让我们看到了天子对民心的敬畏。

D唐太宗几次决定封禅,最后又决定放弃,这是因为他有敬畏之心,但他敬畏的其

实不是无知无情的自然天地,而是人心,是历史。

9、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A.汉光武帝、隋文帝没有泰山封禅,是因为他们的敬畏之心太强,但这并不意味

着他们的感恩之心不足。

B.恢复汉家江山的汉光武帝刘秀,让分裂的中国再次统一的隋文帝,都没有贸然

去泰山封禅,也有来自他们自身的原因。

C.很多帝王都有自我表扬的需要,但是他们害怕这种自我膨胀会导致怨声载道,

导致历史的恶评,所以不得不收敛自己的行为。

D.因为天地为万物之本,人民为邦国之本,所以历史上天子祭祀山川就是要感恩

人民,敬畏天地就是在敬畏人心。

参考答案:

7、C(无因果关系)8、B(管仲的说法,不一定是事实)

9、D(“历史上天子祭祀山川就是要感恩人民”拔高了天子的境界,道理是对

的,但天子不一定有这样的意愿)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购物狂欢”度量治理格局

①“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已经热起身来,积极

准备。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

信。

②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

的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娉

变。“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

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人们在实践中逐步懂得,线上购

物节不只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那样简单,而是一项需要各方协同参与的治理课题。

以“双11”为时间节点,梳理这些年来电商等行业的成绩与问题,能够清晰感受到社会治

理层面发生的变迁。

③当“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它不仅是一种经济现象,也成为一次综合大考。这场

考试考核电商平台的经营水平,考验物流企业的承载能力,考评政府部门的管理绩效,也

考查参与者的社会诚信。如今,快递瘫痪等情形也会发生,但应对已不像当初那般无力:

物流业装上“预警雷达”,可巧借大数据手段排兵布阵;多部门主动作为,对消费陷阱强

化监管……过去8年的“双11”,仅“天猫”平台交易额就实现了从5000万元到1200多

亿元的跃升,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

④如果说“双11”发展至今形成的可观影响,有赖于对问题和挑战的及时破解,那么

在新时代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携手加强治理,积极主动谋划。从一定意义

上讲,“双11”映照着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也度量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的水平。

⑤十九大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

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度过了廉价促销的早期发展阶段,今天的消费领域,更加注

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双11”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提供更多可能性。

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能架起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

固桥梁,共同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⑥其实,“双11”早已超越简单的买卖关系,成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一个缩

影。以“双11”为契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我们就能激发更多增长活

力,凝聚更多发展动能。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双11”来临之际,消费者、商家、快递公司、相关行政部门积极准备,“购物狂

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

B.“双11”初创就点燃了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却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反映了社

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婚变。

C.“双11”成为现象级活动,在一定意义上考验着社会治理水平,成为对经营水平、承

载能力、管理绩效、社会诚信的综合大考。

D.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11”的发展潜能,使其度过了廉价促销的发展阶

段,进入更加注重用户的个性化需求的阶段。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社会治理角度分析“双11”的发展演变,点明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

理格局”的意义。

B.文章列举“天猫”平台交易额的增长数据,证明了不断成长的社会共治力量对“双

11”发展具有积极作用。

C.第④段强调新时代要赢得消费市场,尤其需要社会各方面积极主动谋划,携手加强社

会治理,把论述引向深入。

D.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

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只有社会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才能产生“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

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

B.虽然快递瘫痪等情形在现在的“双11”期间也会发生,但社会各方面应对问题和挑战

的能力已经有所提升。

C.提高社会运行机制的“健康度”以及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能够使

“双11”更加有条不紊。

D.“双H”表现了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活力,要激发更多增长活力,需要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参考答案:

1.C2.D3.A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要求选出的是“正确的一

项”,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A

项,“‘购物狂欢’有条不紊、社会从容自信的局面已经形成”错误,选项中“已经形

成”一说理解不当。文章第一段说的是“……历经数年发展演变,如今的‘购物狂欢'更

趋有条不紊,社会也多了一份从容自信”,五年中说的是“更趋有条不紊”“多了从容自

信”。B项,“反映了社会心态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娉变”错误,第二段说的

是“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

滚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娉变。

'双11'概念初创之时,参与促销的商户仅有20多家,但活动所迸发的火花,却点燃了

公众的消费激情,第二年就遭遇了快递瘫痪的尴尬”,选项把两处内容杂糅到一处。D

项,“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11'的发展潜能……”错误,选项强加因果,文

中第五段说的是“……夯实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就

能……”,从文中来看,“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双11’的发展潜能”是“架起

一座沟通生产与消费的稳固桥梁”的做法,并不是“共建共治共享的理念”激活了“‘双

11'的发展潜能”。故选C项。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

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

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

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本题中,D项,“文章引用十九大报告,是为了从理论上

证明,提高社会治理水平的目的是沟通生产与消费,做大市场、完善服务”错误,选项对

引用目的分析错误,从文中来看,引用十九大的报告应是从理论上证明“打造共建共治共

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的意义。故选D项。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并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目,应先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

项”,这是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然后浏览选项,辨明检索区间,确定对应语句;

联系上下文体会,要死抠字眼;对词语的解说要抓住本质,将解释的含意放在被解释的词

语处,看上下文是否连贯、恰当;寻求称代词与称代内容的联系,将称代的内容代入原文

理解,联系全文的倾向性,检查该解释是否与全文保持一致。本题中,A项,“只有社会

心态转为挑剔和平静,才能产生'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

齐放的滚雪球效应”错误,选项“只有……才能”这一条件关系不成立,第二段说的是

“从'促销日'到'狂欢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随着时间的推移,'双11'的滚

雪球效应愈加显著。背后的社会心态,也历经了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娉变”,

由此可知,“从惊喜到挑剔、从紧张到平静的娉变”是前面这一系列变化所带来的社会心

态的变化,但并不是说只有这些心态变了,才能产生"'双11'从'促销日'到‘狂欢

节’、从一家独唱到百花齐放的滚雪球效应”,故选项中“只有……才能”的条件关系不

成立,故选A项。

【点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但还要用好“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

有关内容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那么,要比对哪些内容呢?比对词语,命题者在设置选项时对原句作了改装、重组,即主

要采取了“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漏”(只强调问题的一个

方面,有意漏掉重要信息,断章取义)、“改”(改换词语,曲解文意)、“凑”(胡乱拼

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信息、)等方式设误。要看看选项在对原句改造过程

中,删去了哪些词,改了哪些词,添了哪些词,它们是否与原文意思一致。一般而言,选

项中的下面这些词语最值得我们优先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比对它是否有偷

换概念之嫌;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它是否有任意扩大或缩小外延现

象;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似乎”“已经”“将来”

等),看它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比对关系,(句间、分句间的

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是否合理。比对句间关系,则要求考生不只

是单纯地筛选信息,更应在筛选的基础上关注信息间的联系。因此,比对分句间的逻辑关

系是比对的重点内容。比对关系分两步:第一步,逐项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包括

句子),分句与分句之间是什么关系(重点抓关联词),一般的有因果、条件、假设、目的

等关系,但以因果关系居多。第二步,比对每一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分句与分

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尤其看因果关系,是否有强加、倒置不当。比对

依据和结论,看推断是否成立。推断题选项的表述,有的是完整的推断形式,原因结果或

条件结论同时出现;有的只是一个判断句。对完整推断形式的表述,一看所述原因或条件

文中是否有依据,二看所述结果(结论)文中是否有依据,三看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

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对只是一个判断句的表述,一看文中是否提供了现成的结论,

二看结论(既然是推断想象,“这个结论”文中往往没有提供)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

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岁月中飞翔的瓦王剑冰

在桥上闲坐着的时候,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

那一片片的瓦以灰暗的色调,涂抹了周庄的岁月。这种瓦从窑里出来便是一

种不太光明的颜色,不像西方的瓦,展现出红和蓝的鲜艳,也不像皇宫和寺庙那种

金黄的宗教色光,这种瓦本就是代表了平民性,它不是用来装饰的,而是直接进入

了生活。那些瓦只在中午的时候会全部保持一种颜色,早晨或傍晚,阳光会像涨潮

一样一点点漫过一层层的瓦,而有些瓦由于屋脊的遮挡,还是会呈现出灰暗的颜

色,让太阳感到无奈。到了傍晚,又如退潮一般,光线会一点点从一片片瓦上消

失,最后消失得无影无踪,最终使一片片的瓦,变成一整个的瓦,变成一顶巨大的

黑色的草帽。

这高高低低的房上的一片片瓦,也确实像鸟的羽翅,扇动着却没有飞走。

小的时候,曾帮人拆过老屋,看似不大的一块屋顶,却能拆下那么多的瓦

片,一片片肩并肩,膀挨着膀地挤在一起,不给风雨以任何可乘的机会。

瓦其实质地并不坚硬,很小的我,将瓦扣在地上,一挥拳便会让它粉身碎

骨,这种瘾是砸了无数块瓦才出现的,每一块我都会砸成无数瓣,直到砸不动才停

止我的破坏,而那些瓦终是要被废弃的。现在想起来有些感慨,守候了一生,还

因我等的调皮而不得“瓦全”。这种瓦掉落地上的时候,是不会发出大的声响的,

尤其是这些经过了数百年风霜的瓦,它们的掉落甚至是无声的。

瓦是一种亲密协作的典型。我发现一些屋角的瓦片出现了空缺。正是由于

它们的空缺,其他的瓦也出现了裂隙。不知是在哪一天,一片瓦悄然滑落,坠地的

声音没有谁听见。而且会碎裂得成为一小撮灰灰的土块。不细心的人会轻易地扫走

它。有些屋角的瓦是落在了水里,那同样激不起多大的声响,而且会以极快的速度

沉入河底。这些瓦就此完成了它的使命,它们是用尽了最后的力气才失落的,它们

绝不想失去自己的弟兄和责任。它们知道由于更多的瓦片的失落,会改变周庄的形

象和地位。周庄的瓦同石头一样,坚硬地同岁月抗争着。很小的时候,我以为瓦是

一整块地盖在上面的,后来才知道,那是一小块一小块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块所

覆盖的面积并不大,只是因为多了,才显出它们的作用。它们真的不如西方的一块

铁皮,一整块地覆上屋顶,不知省了多少瓦片的劳苦。但是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

表达自己的生活。

在有雨的时候,我钻进屋子里,听着薄薄的屋顶雨打瓦片的声音。那声音让

人有些伤感。尤其连日阴雨的日子。是那些瓦片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天天一

年年,只要瓦片不坠落于地,这生活就总是延续下去。其实瓦片不知道,屋子里的

主人已走了一拨又一拨。瓦片不仅对同类表示出了友好,也对其他物种表示出亲切

的包容。比如燕子或其它的鸟类飞过时忘掉的一颗草籽或瓜籽,瓦片会精心地为它

们保存起来,不致它们死去。即使没有谁找回这些失物,瓦片也会供养它们生长,

长成花,长成草,甚至结成果。

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可见瓦总是最后的底

线。这个底线没了,生活也就失去了支撑的东西。

16.周庄的瓦具有哪些特点?请分条归纳。(每点不超过十个字)(6分)

17.你如何看待标题“岁月中飞翔的瓦”?(5分)

18.为什么作者说“周庄必须以这些瓦片来表达自己的生活?(6分)

19.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4

分)

A.作者借挥拳砸瓦的经历,不仅用反衬的手法揭示了瓦的特性,也巧妙地把自

己融入了作品中,使得文章让人读来更为真实、可亲。

B.“我常常把目光长久地放置在瓦片上”中的“放置”一词化无形为有

形,突出了“我”对瓦片注视的长久和专注,表现了“我”对瓦片的喜爱和思索,

起到了总领全文的作用。

C.生活中突遭战火或灾祸,会有一个词叫“一片瓦砾”,这不仅说明了瓦在人

们生活中的重要性,更说明了人们在精神深处对瓦的一种依恋。

D.瓦撑住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让生活得以延续下去,相较于瓦的深情,屋子的

主人走了一拨又一拨,则是无情了。

E文中使用比喻、比拟的手法来描写周庄的瓦的特点,既写出了瓦与周庄人的

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又表达了自己对瓦的深情。

参考答案:

16、①陵fe灰赔,代表平民性②质地不坚硬,默默无声(落地无声)③亲密协作,

其御风雨(有责任感,坚"性)®对其它物种亲切包容(对3点即可)

17、@全文线索②“飞翔”用了皿的手法,础了瓦的像SaS翅飞翔;“岁

月”则从时空的角电缘地说明瓦从古至今,经历过的爱长历史.这个标题使得瓦有了

动态之美,海初惠.易引起读者的注意③禽蜀薇h虽说瓦的色彩、质地、结局

并不尽如人意,但瓦所呈现出的品质以及与周庄人的相依相偎,让作者生发出对瓦的喜

爱与敬意.

18、①这些瓦不是装饰性的,代表着一种简单的、平民化的生活谈些瓦统历过数百

年的风霜,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意英,相当于古老的周庄(铁皮所代表的是一种西方文

明,周庄的瓦所代表的是一种古老的中国文化)③无数瓦片用自己的劳苦撑住了周庄人

的日常生活,使他们的生活虽历经风雨,但也能世代延续下去(意思接近即可)

19、BD(B“总领全文”说法有误D项J是无情”屋无中生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共3题)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贞观中直谏者首推魏征。太宗尝谓征曰:“卿前后谏二百余事,非至诚何能若是?”

征以族辞位,帝曰:“金必锻炼而成器,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匠,岂可去乎?”

然其时直谏者不止魏征也。今案新旧唐书各传。薛收谏猎,帝即赐金四十铤以奖之。

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日朕即位未有谏者是以

赏之。虞世南谏田猎、谏山陵之制不宜过厚、谏宫体诗不宜作,恐天下从风而靡,谏勿以

功高自矜,勿以太平自息。帝尝曰:“群臣皆若世南,天下何忧不理?”褚遂良谏宠魏王

泰太过,帝纳之;谏告成东岳,即罢封禅……此皆见于各传者也。

魏征尝言:“陛下导之使言,臣所以敢谏;若陛下不受,臣岂敢犯龙鳞?”是诸臣之

敢谏,实由于帝之能受谏也。以太宗之天锡智勇,制事决机,动无遗策,宜其俯视一切,

臣下无足当意者。乃虚怀翕受,惟恐人之不言,非徒博纳谏之名,实能施之政事,其故何

哉?盖亲见炀帝之刚愎猜忌,予智自雄,以致人情瓦解而不知,盗贼蜂起而莫告,国亡身

弑,为世大修。惟见之切,故惧之深,正张廷士圭所云;“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

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魏征之谏亦动以隋为戒,谓“隋帝岂恶天下之治安,不欲社

稷之长久哉?特恃其富强,不虑后患,驱天下以从欲,遂以四海之尊,殒于匹夫之手,陛

下当鉴彼之失”。

此当时君臣动色相戒,皆由殷鉴不远,警于目而惕于心,故臣以进言为忠,君以听言

为急。其后勋业日隆,治平日久,即太宗已不能无稍厌魏征,谓“贞观之初,导人以言。

三年后,见谏者悦而从之。近一二年,勉强受谏而终不平”。是可知贞观中年,功成志

满,己不复能好臣其所受教。然则惧生子有所惩,怠生于无所儆,人主大抵皆然。若后世

蒙业之君,运当清泰,外无覆车之戒,而内有转圜之美,岂不比太宗更难哉!

((清•赵翼,《廿二史札记•新旧唐书》,有删减)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

有谏者/是以赏之

B.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

有谏者是/以赏之

C.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

有谏者/是以赏之

D.孙伏伽谏元师律罪不当死/帝即赐以兰陵公主/园直百万/或以为太厚/帝曰/朕即位/未

有谏者是/以赏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宫体诗,始于南朝梁简文帝,多描写宫廷生活,重词藻、声律,常常流于浮靡轻艳。

B.封禅,历代帝王每年定时在泰山举行祭祀天地的典礼;“封”为祭天,“禅”为祭

地。

C.社稷,“社”为土神,“稷”为谷神,古时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

家。

D.殷鉴,原指殷人灭夏,殷的子孙应以夏的灭亡作为鉴戒;后来泛指可作借鉴的往事。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用“金”和“良匠”比喻自己与魏征的关系,表明了对魏征的倚重,更是对其

忠诚事主、敢于直谏品行的肯定。

B.新旧唐书记载唐太宗时代直言进谏者很多,最根本原因是君主积极的态度,太宗鼓励

进谏,愿意虚心接纳臣下的意见。

C.唐太宗目睹了隋朝灭亡的过程,清楚地看到隋炀帝因刚愎自用而丧国亡身的后果,所

以能够做到君臣警惕,引以为戒。

D.虽治平日久,功成志满,唐太宗积极纳谏的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作者因此慨叹后世

国运太平的君主难以做得更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恐天下从风而靡,谏勿以功高自矜,勿以太平自怠。

(2)多难兴邦,殷忧启圣,皆以事危则志锐,情迫则思深也。

参考答案:

10.C11.B12.D

13.⑴担心天下人跟从(不良的)风气而奢侈浪费,规劝(皇帝)不要因功高而自我夸

耀,不要因身处太平之世而使自己懒惰松懈。

⑵经历多种苦难会使国家振兴,深切的忧虑能开启智慧,这都是因为事情危急时人就会意

志坚定,情势紧迫时就会思虑深入。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文言断句的能力,答题时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

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句中“元

师律罪不当死”是“谏”的内容,不要断开;“赐”的东西是“兰陵公主园”,不是“兰

陵公主”,不要断开;“是以”一个词语,“因此”不要断开。故选C。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首先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

础,其次注意断句题大多集中在对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的考核,还要注意一个

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

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

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

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

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B项,“历代帝

王”“每年定时”错误,封禅大典多在改朝换代、江山易主,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举

行。故选B。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

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

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有时还涉及到文章写作手法的分析。内容的角度答题时注

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手法上注意手法是否正确,效果分析是

否合理。题中D项,“积极纳谏的态度却始终没有改变”错误,原文“,已不复能好臣其

所受教”。故选D。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核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题目,答题时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

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恐:担心;以:因;矜:夸耀;怠:懒惰

松懈;殷:深切;启:开启;危:危急;锐:坚定。

参考译文:找不到参考译文。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也。少有胆干,性任侠。中兴元年,为益州刺史,仍

为前军。元起进屯西平,季连始婴城自守久时益州兵乱既久,人废耕农,内外苦饥,人

多相食,道路断绝。季连计穷。会明年武帝使赦季连罪,许之降,季连即日开城纳元起,

元起送季连于建康。

元起以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军,又得荆州刺史萧遥欣故客蒋光济,并厚待之,任

以州事。

黔娄甚清洁,光济多计谋,并劝为善政。元起之克季连也,城内财宝无所私,劝恤人

事,口不论财色。性能饮酒,至一斛不乱,及是绝之,为蜀士所称。元起舅子梁矜孙性轻

脱,与庾黔娄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日:“城中称有三刺史,节下②何以堪之。”元起由

此疏黔娄而政迹稍损。

在政二年,以母老乞归供养,诏许焉,征为右卫将军,以西昌侯萧藻代之。时梁

州长史夏侯道迁以南郑叛,引魏将王景胤、孔陵,攻东、西晋寿③,并遣告急。众劝元起

急救之。元起曰:“朝廷万里,军不卒至,若寇贼浸淫,方须扑讨,董督之任,非我而

谁?何事匆匆便相催督。“黔娄等苦谏之,皆不从。武帝亦假元起节,都督征讨诸军,将

救汉中。比是,魏已攻克两晋寿。

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元起曰:“年少郎

子,何用马为?”藻恚,醉而杀之。元起麾下围城,哭且问其故。藻惧曰:“天子有

诏。”众乃散。遂诬以反,帝疑焉。有司追劾削爵士,诏减邑之半,封松滋县侯。故吏广

汉罗研诣阙讼之,帝曰:“果如我所量也。”使让藻曰:“元起为汝报仇,汝为仇报仇,

忠孝之道如何?”乃贬藻号为冠军将军。赠元起征西将军,给鼓吹,谥忠侯。

(节选自《南史•邓元起传》)

(注)①婴城自守:绕城布兵坚守。②节下:犹言麾下,此为对元起的尊称。③晋寿:县

名,今四川梓潼。

5.对下面句子中划线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季连即日开城纳元起纳:迎接

B.军不生至卒:马上

C.武帝亦假元起节假:假装

D.使让藻曰让:责备

6.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元起为汝报仇及是绝之,为蜀士所称

B.乃言王元起曰元起送季连王建康

C.以母老乞归供养并厚待之,任以州事

D.董督三任,非我而谁忠孝之道如何

7.下列文句中,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B.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C.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D.萧藻将至元起颇营/还装粮储器械/略无遗者/萧藻入城/求其良马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兴元年,益州兵乱,人民流离失所,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刘季连无计可

施。恰好第二年梁武帝派使者到益州,赦免季连抵抗的罪过准许他投降。

B.元起勤勉于政事,抚恤百姓,从不贪钱财女色,曾任用同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

军。后因其舅舅的儿子梁矜孙的挑拨,元起开始疏远黔娄。

C.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在南郑举兵叛乱,众人都劝元起急速发兵救援,元起原来认为

此时不适合出兵,但是后来皇上下诏,元起马上出兵,于是攻克东、西晋寿。

D.萧藻因向元起求援不得,大怒,将元起杀死。对元起部下谎称杀元起是皇上诏

令。然后向皇上诬告元起谋反,梁武帝表示怀疑,但最终得知真相。

9.根据具体要求分别完成下列各题。(10分)

(1)将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7分)

①黔娄甚清洁,光济多计谋,并劝为善政。(3分)

②与庾黔娄志行不同,乃言于元起曰:“城中称有三刺史,节下何以堪之。”(4

分)

(2)从文中找出导致元起死亡的两点原因(可以用原文的句子,也可以自己概括)(3分)

参考答案:

5.C(假:给)

6.D(之:均为结构助词,的;A.为:介词,替、给/介词,被。B.于:介词,引出

动作的对象,对/介词,至IJ;C.以:介词,因为/介词,用;)

7.A

8.C攻克东、西晋寿的不是元起。

9.(1)①黔娄非常清正廉洁,光济足智多谋,都劝(元起)施行德政。

(“清洁”给1分,补出省略的宾语“元起”1分,答对大意给1分,共3分。)

②(梁矜孙)与庾黔娄志气行为不合,于是对元起说:“城中之人都说益州有三个刺史,

您凭什么忍受得了呢?”(补出省略的主语“梁矜孙”1分,答对“志行”给1分,“言

于元起”状后句1分,“堪”1分,共4分。)

(2)元起大肆打点行装,将储备的粮食器械全部收拾起来,都准备带走,不留给萧藻。

元起讥讽萧藻说:“少年郎君,用马做什么?”

(参考译文)

邓元起字仲居,南郡当阳人。年轻时就有胆略才干,生性侠义……和帝中兴元年,任

益州刺史,仍为前军将军。

元起进兵屯驻西平,刘季连才急忙调兵绕城坚守。这时,益州兵乱已经很久了,

人民流离失所,田地荒芜,城内城外都饥饿难忍,甚至出现人吃人的惨状,乱兵盗贼,断

绝道路。刘季连无计可施。恰好第二年梁武帝派使者到益州,赦免季连抵抗的罪过,准许

他投降,刘季连当日就打开城门迎邓元起进益州。元起送季连到建康。

邓元起任用同乡人庾黔娄为录事参军,又得到荆州刺史萧遥欣的故交蒋光济,并厚待

他们,将州府公事委托他们办理。黔娄非常清正廉洁,光济足智多谋,都劝元起施行德

政。元起攻克刘季连时,城内财宝都不据为私有,勤勉于政事,抚恤百姓,从不谈论钱财

女色。他生性能饮酒,喝光一斛也不醉乱,但这时完全戒了,因而受到蜀地人士的称赞。

邓元起舅舅的儿子梁矜孙性情轻佻,与庾黔娄志气行为不合,于是挑拨元起说:“城中之

人都说益州有三个刺史,您受得了吗?”元起从此疏远黔娄,因而政绩稍不如前。

元起在益州任刺史两年,因母亲年老,向武帝上表请求回家奉养,武帝下诏批准,征

召邓元起回京任右卫将军,以西昌侯萧藻接替益州刺史。正当此时,梁州长史夏侯道迁在

南郑举兵叛乱,招引北魏将领王景胤、孔陵,攻东、西晋寿,两晋寿告急。众人都劝元起

急速发兵救援。元起说:“朝廷在益州万里之外,军队不能很快到达,如果寇贼势力不断

扩大,才必须出兵征讨,督军的任务,除了我还有谁呢?为什么现在就急急忙忙地催促我

呢?“黔娄等苦苦劝谏,他都不听。后梁武帝派人送来诏令兵符,命元起统领征讨诸军,

元起正要发兵救汉中,这时,北魏己攻克东、西晋寿。

萧藻将到益州,元起大肆打点行装,将储备的粮食器械全部收拾起来,都准备带走。

萧藻到达城内,向元起要好马。元起讥讽他说:“少年郎君,用马做什么?"萧藻大怒,

灌醉元起,将他杀死。元起的部下包围成都,哭着问为什么杀他们的长官。萧藻很害怕,

谎称:“天子有诏。”元起部众才散去。于是萧藻上奏,诬元起谋反,梁武帝表示怀疑。

有关官员追加弹劾,削元起爵位封土。武帝下诏,减去元起封邑的一半,改封松滋县侯。

元起故吏广汉罗研到建康奏明事实原委,为元起辨冤,武帝说:“果不出我所料。”派使

者入益州责备萧藻说:“元起平益州为你报仇,你杀元起即是为仇人报仇,还有忠孝之道

吗?”于是贬萧藻为冠军将军。追赠元起为征西将军,给鼓吹仪仗一部,厚葬,赐谥号为

忠侯。

6.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16题。

夜,缱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

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

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

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不阙秦,将焉取之?阙

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14.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鄙远鄙:边邑,用作动词

B.若舍郑以为东道主东道主:东方道路上(招待使节)的主

C.又欲肆其西封封:疆界,用作动词

D.惟君图之图:考虑

1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夜,缱而出因人之力而敝

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佚之狐言于郑伯日

C.阙秦以利晋以其无礼于晋

D.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16.烛之武摆了三方面的理由来说退秦师,下列不属于理由的一项是

A.亡郑只对晋国有利,对秦国有害无益

B.保存郑国,对秦国只有好处

C.晋国过河拆桥,忘恩负义,贪得无厌

D.郑国从属于晋国的同时又从属于楚国

参考答案:

14C»封,疆界,名词。

15Bo于,对。A而,连词,表修饰;连词,表转折。C以,连词,表目的;连词,因

为。D乃,连词,于是;才、

16D。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共4题)

7.请参考材料一的推断方式,合理反驳对方的观点。

材料一

李贺考进士,反对者说:他父亲名字中的“晋”与进士的“进”谐音,按照避讳的原

则,他不能考进士。

韩愈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

材料二

有人说:好的作品永远是少数人的专利品,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

你可以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①

材料三

小周同学认为语文和英语等语言类学科没有用,不像物理一样能改变世界,他说:我

的梦想是探索世界的奥秘,我要像牛顿一样写出像《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样的作品。

你可以反驳说:如果这样的话,②

参考答案:

(1).②那么谁也看不僮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了吗?(2).③那你用什

么语言来写你的伟大著作呢?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和逻辑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分析结构找仿

写点,每一个仿写题抛出的例子都有一定的格式可以分析,这个分析出来的基本格式,就

是我们仿写句子的仿点。其次仔细看清题目要求,有的是规定了主题,有的是隐藏着需要

自己去揣摩,不管怎样,仿写句在结构上要求与例句一致,做到材料紧扣观点,事例典型

合理。最后就是按照要求组织文字材料,注意隐藏的信息,做到既要“形似”又要“神

似”。仔细看题目,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对学生逻辑推断的考查,只是借助仿写句子形式表

达一下。分析例句,“那么父亲叫“仁”,儿子就不能做人了吗?”,是运用归谬法,就

是首先假设对方的论点是正确的,然后从这一论点中加以引申、类比、推论,从而得出极

其荒谬可笑的结论来,以驳倒对方论点。所以下面两个句子的仿写,亦可以按照这个思路

来操作,“作品的水平越高,看懂的人必定就越少”,归谬的切入点在“看懂的人必定就

越少”的作品,仿写句子就是:那么谁也看不僮的作品,就是世界上最好的作品了吗?

“认为语文和英语等语言类学科没有用,不像物理一样能改变世界”却还要“写出像《自

然哲学的数学原理》那样的作品”,后面伟大的作品是切入点,驳斥对方认为语言学科没

有用,仿写句子就是:那么你用什么语言来写你的伟大著作呢?从形式上要注意仿写的句

子尽量要结构一致。

8.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3分)

我们在搞城市现代化时,都认为街道宽一些好。随着城市现代化,我们现在有了体

会:比较窄的街道保护着人步行时的慢节奏,你可以闲逛,与人交谈,①。而过于宽的

街则是车辆的空间,不是人的空间。你我看着极宽道路上的车流却到不了对面,豆。如

果城市的设计者还记得“人”,特别是步行的人,③。

参考答案:

①那是人性的空间,②难免望路兴叹,③就需要保留一些较窄的街道。

mII分析;这是一/根It文意博文加目,答1!叼注意前后文的藤应,以及谓意的腹示,归第①文左窿后

文“不量人的土间”,制坦注意匍面的“却则不7对面”,第6空2黄匍文“邮钊湎道”.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名师点睛】这是一道根据文意填空的题目,高考题目一般为科普类的说明性文字,文段

表述结尾严密。要求填写的较为准确,这样就要注意上下文之间的关系,前后文之间的相

互的提示和照应,尽量文中的词语组织句子进行填写,这样能够减小误差。如此题中的

“人性的空间”“比较窄的街道”在前后文都有相应的类似或语意相反的提示性的词语。

9.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近来,广场舞大妈和年轻人争夺锻炼“地盘”发生冲突的新闻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

人认为,大妈们年龄大,身体素质肯定差,锻炼对她们来说更有必要。也有人认为,小区

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干扰居民生活。其实这些冲突的背后暴露的是城市公共空

间资源的紧缺。据了解,现在很多城市已经开始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这样就可以避

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

①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

②。

③。

参考答案:

②小区内跳广场舞不一定就造成噪声污染③重视公共资源空间的规划,不一定就可

以避免“争夺地盘”的闹剧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按照(1)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这是考查学生语言表达

的能力。首先圈出表述过于绝对化的句子,可以参照(1)对应的句子,如''大妈们年龄

大,身体素质肯定差”,“肯定”过于绝对,由此可以找到“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

声污染”“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句中的“势必”“就可以”过于

绝对;然后仿照(1)句的样式进行改写,“年龄大不一定身体素质就差”,可以采用

“……不一定……”的模式进行改写。如“小区内跳广场舞势必造成噪声污染”,可以把

“势必”改成“不一定”;如“这样就可以避免类似‘争夺地盘'的闹剧”,可以把

“就”改成“不一定”。

10.下面是某校一位同学在毕业典礼上致辞的片段,其中有五处不得体的地方,请找出来

并作修改。

尊敬的老师们、亲爱的同学们,大家好!我非常荣幸地莅临2019届高三毕业典礼。

此时此刻,请允许我代表高二年级全体同仁,向忝列名师的园丁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即

将毕业的学长们送上美好的祝福。亲爱的学长们,你们离开母校后有什么需要帮助的,我

们定当不吝赐教。在你们即将迎接人生大考的时候,我想惠赠大家一句话:青春因奋斗而

亮丽,人生因高考而辉煌,生命因你们而精彩!

(1)将改为;

(2)将改为;

(3)将改为:

(4)将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