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2022年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1页
北京2022年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2页
北京2022年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3页
北京2022年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4页
北京2022年高考冲刺语文模拟试题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1-2022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北部的余杭区,由4个分布于同一缓冲区内的遗产区,分别为瑶山片区、

谷口高坝片区、平原低坝一山前长堤片区、城址片区。遗产区总面积14.3平方千米,缓冲区面积99.8平方千米,总

面积超过100平方千米,属于新石器时代遗址类型的世界文化遗产。它以规模宏大的古城、功能复杂的水利系统、分

等级墓地(含祭坛)等一系列相关遗址以及具有信仰与制度的系列玉器,揭示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在中国长江

下游环太湖地区,出现过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的区域性国家。良渚古城是目前

国内发现的同时代最大的城址,为中华文明的提供了十分重要的资料。距今1300—4300年,()0

良渚古城遗址在国内其意义与价值可比殷墟,是中国同时期规模最大的城市,堪称“中华第一城”。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构造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B.构成标志根源无可比拟

C.构成象征起源独一无二

D.构造志根源无可比拟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曾出现过一个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

B.曾有一个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出现。

C.一个曾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以及具有明显社会分化和统一信仰的区域性国家出现过。

D.出现过一个曾有统一信仰和明显社会分化以及以稻作农业为经济支撑的区域性国家。

3.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个重要的时期可以称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良渚时代

B.这是可以称为良渚时代的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C.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可以称为良渚时代

D.可以称为良渚时代,这是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以QQ表情中的基础默认表情“小黄脸”为代表的表情符号,被称作绘文字,哦牙、偷笑次笑哭〜等的

符号简洁而又形象,极大丰富了聊天时的选择和乐趣。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

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这标志着网络表情符号进入自定义创作发展阶段。

()«从接受者方面说,解读文字容易对信息发送者的语气、态度产生理解偏差,而图文搭配的表情图像,

会让信息的准确度和可接受度更加凸显,使传播效果o表情符号还使人们在交流时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

建立欢快轻松的“在场”语境,可以加强交流的互动性。其实人的社会互动也是一场关于“自我呈现”的表演。长期

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通过独特的表情符号进行自我表达,发展个性,会地将“我”塑造为社交所需

要的形象。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部恰当的一项是

A.惟妙惟肖热火朝天事倍功半悄无声息

B.惟妙惟肖如火如荼事半功倍不知不觉

C.栩栩如生如火如荼事倍功半不知不觉

D.栩栩如生热火朝天事半功倍悄无声息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B.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C.以90后、00后代表的年轻群体成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D.以90后、00后为代表的年轻群体作为网络主力军后,一些真人表情在网络上竞相出彩,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日常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B.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C.在网络社交中,文字比网络表情符号有着先天的优势

D.在日常社交中,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先天的优势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周易》传说为周文王所作,它被国人尊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

古典主义原则大致可以概括为三点:简约、对称、节制。在这些美学原则的背后,隐含着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

的追求。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

与不同。

《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就大的方面看,它取象以尽意。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是制造

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字如千钧,意象饱满,意蕴深厚。以坤卦的初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

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文言》则将此爻用于人伦,认为武君、弑父之事的发生,非

一朝一夕之故。依此例可以得见,《周易》卦爻辞简约之下藏有丰富的意蕴,其用词简约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美。

在有关古典主义美学原则的论述中,“对称”这个概念往往与其他概念紧密相连,如秩序、匀称、和谐等。在古典

主义美学的奠基者贺拉斯那里,则被称为“合式”,强调作品各部分之间的有机协调,从而构成首尾贯通的和谐整体。

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首先,乾下乾上构成全阳爻,光辉灿烂,没有瑕疵。其次,六爻之间上下呼应,形成

相辅相成或相反相成的对称关系。再次,每两爻一组,象喻天、地、人的联系与互动,究其终是看人在天地构成的时空

维度中如何做到静则专、动则直,以悠游于天地间,达到天地人的和谐统一。可见,乾卦结构上的对称呼应着意义上的

和谐。

此外,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体现出对适度与节制的推崇。他认为“过”与“不及”都是不好的,“中道”在于在

合适的时间,用合适的方法,以合适的度,对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在乾卦中,“潜龙,勿用”“亢龙,有悔”,“在田”

好,“在天”好,体现出适时、适度,应时而变的重要,对中正柔和的欣赏,以及对过刚过亢的警惕。

由此可见,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我们不妨做进一步的推求:在古希腊文明中,对“正

义”一词推崇备至。追溯至《荷马史诗》,“正义”意味着天生万物,每一物都有自己应处的位置、应得的利益,每个人

都应得一己之所得,不企图得到他人之物。体现出对天地间万物和谐相处的追求,这与《周易》中有关天地人的思想相

同。另外,中西两种古代文明中都有对“终极”的推求,试图把握万变中的不变,正所谓“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

者谓之器”也。但在西方文明中,对“道”的追求源于对“器”的有限性的充分认识,希望通过对超越性的东西的追求

来突破人类世界的有限性,这引导着他们在现实生活的基础之.上求知求真。而在我们中国,对“道”的认识和追求,用

来断吉凶、知进退,非常务实。

(选自安宁《〈周易》的古典美》,有删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西方传统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体现了古希腊人对完美以及理想形式的追求。

B.《周易》的简约之美,说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东方文明的一致性。

C.《周易》》坤卦中初爻辞具有古典美,它取象以尽意,意蕴丰富,使语言张力十足。

D.《周易》中天地人的思想与古希腊文明的“正义”,都追求天地间万物的和谐相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首段提出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中体现出的古典美的论题。

B.对《周易》中“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的意蕴丰富。

C.作者从三个方面论证了对称和谐在乾卦中有着完美的体现,层次清晰,说服力强。

D.全文运用了“总分总”的论证结构,结尾段进一步论证了中西两种文明的密切关系。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易》被国人誉为“大道之源”,其内容极其丰富,古典美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B.亚里士多德的中道思想的适度与节制与《周易》乾卦蕴含的中正柔和思想非常相似。

C.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适用于解读《周易》,由此可见中西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

D.西方文明在对“道”的追求上与中国古代文明明显不同,但都有对“终极”的探索。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目前看来,部分影视院校的专业教育,在价值引领层面存在缺失甚至误导。有的影视教育者迷恋的视听符号,

追求的叙事方式,以观众看不懂为审美标杆。这样的教育理念占据主导地位,将来我们培养的影视创作者和影视

鉴赏者就会在价值观层面出现偏颇,在审美趣味上趋于怪诞。须知,失去向真善美的主动靠拢,失去对真善美的正确

认知和精准呈现,任何艺术形式都将失去其生命之源,任何艺术教育都将失去其逻辑起点。因此,()o

价值引领是开启艺术之门的密钥,失去对真善美的探寻,影视创作与审美将沦为的“病秧子”或者神秘兮兮

的“玄学家”。价值引领不到位,错误的创作观念和审美理念就会o只要影视教育在价值引领层面占领精

神高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能够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本目标。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五彩缤纷高深莫测顾影自怜有机可乘

B.光怪陆离故弄玄虚顾影自怜乘虚而入

C.光怪陆离高深莫测形影相吊有机可乘

D.五彩缤纷故弄玄虚形影相吊乘虚而人

2.下列填人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影视教育最为重要的价值引领是追求真善美。

B.失去了真善美,影视教育就失去了最重要的价值引领。

C.追求真善美是影视教育最为重要的价值引领。

D.失去了对真善美的追求,影视教育就失去了最为重要的价值引领。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项是()

A.影视教育只有在价值引领层面占领精神高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够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

根本目标。

B.只有影视教育在价值引领层面占领精神高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才能够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

本目标。

C.影视教育只要在价值引领层面占领精神高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能够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根

本目标。

D.只要影视教育在价值引领层面占领精神高地,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就能够真正落实培根铸魂、立德树人的

根本目标。

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度荆门望楚

陈子昂

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巴国山川尽,荆门烟雾开。

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

(注释)①狂歌客:春秋时期楚国人陆通,字接舆,见时局动荡,便佯狂不仕,被时人称为楚狂。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诗的一、二句中运用叠词“遥遥”、“望望”,笔锋轻快、流畅,诗人的兴奋喜悦的情感尽显其中。

B.作者连用“巫峡”“章台”“巴国”“荆门”四个地名,紧扣诗题中“度”字,突出了船行的疾速。

C.“城分苍野外,树断白云隈”写两岸风光,“分”“断”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令诗人惊愕而欣喜。

D.诗中前六句写景,后两句写人,从而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与诗人神采飞扬的形象完全分离开来。

E.诗人尾联运用典故,以接舆自况,表达对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表达了自己傲世的激昂之气。

2.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

6、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阴晴众壑殊。(王维《终南山》)

(2)故木受绳则直,一.(荀子《劝学》)

(3),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大行不顾细谨,.(司马迁《史记》)

(5),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6)譬如平地,一,进,吾往也!(《论语仔罕》)

(7),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8)香雾云鬟湿,。(杜甫《月夜》)

7、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A

①砚是文房四宝之一。制砚的石料必须坚硬、细腻,既易出墨又不吸水,装有名的是端砚和歙砚。砚台表面平滑,

亦有微凹者,一卷凿有小池蓄水或墨。实用的砚台一线朴实无华,但有的制砚工匠根据石料的形状花纹加以雕琢装饰,

创意新奇,制作巧妙者成为收藏之物。

②在砚上磨墨的时候,摩擦声最初有点尖利,渐渐地成为轻柔的滑行声,说明墨汁越来越浓稠,接下来还要继续

磨多久,全在你自己了。书法要求墨色较浓,颜色效果才会好。但涉及绘画则另有规矩和要求。

③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境。近处要深色,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

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到最后.,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

④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竹叶的颜色渐深,

制造一种亲近感。

⑤现从一个实用的工具很早就变成了工艺品和收藏品。许多中国的画家和书法家,如米芾、欧阳修还为此做过文

章。而在那些皇家的藏品中,砚则有其独特的地位。那些优美的浮雕、刻文、别具一格的形状、考究的硬木砚盒至今

为古董家们所青睐的,来自亚洲各地的赏鉴家们排着长队,魁首等待着珍品出现在市场上。

⑥记得在北京荣宝斋的入口处,有块几平方米大的古砚,大得像张双人床,砚的周边雕着龙,标价十八万人民币,

当时中国的人均年收入仅四千元。

B

①以下做分析的前提条件是:1.均为老坑石料。2.以评鉴砚台下墨、发墨。3.以下硬度均以摩氏为单位。

②砚台的实用功能是磨墨,其中下墨、发墨是衡量砚材好坏的重要指标之一,简单说,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

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发墨,是指墨中的碳分子和水分子融合的速度、细腻程度。发墨好的墨如油,在砚中

生光发艳,随笔旋转流畅,所以画画的用砚比书法的用砚要求更高。下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

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

③以下为端、歙、洗砚石的对比:

石材平均硬度下墨发墨

端砚2.9弱于洪、歙强于跳、歙

洪砚3.1强于端,弱于歙强于歙,弱于端

歙砚4强于端、洗弱于端、沈

1.请对A文中第①段中的三个加点词进行简析。

2.A文中的第③和第④段在文中的作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说明绘画用墨比书法用墨要求更高。

B.强调中国绘画特别注重意境的渲染。

C.说明绘画当遵循一定的层次和规律。

D.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

3.B文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是()

A.开放性B.清晰性C.直观性D.客观性

4.请把B文的表格内容转化为文字形式。

5.请从语言特色方面对上面文本中画线的两段文字进行辨析。

6,比较A和B两文不同的使用场所。

8、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树的印象

向午平

①树,对于我,最初的印象就是家。因为,在湘西的每一个村寨不管周围的山头是如何的光秃,她的村寨口总会

有那么几株高大苍老的树饱经风霜地矗立着。童年的我偶尔走出去,再疲惫地回来时,一看到村寨口的那几株老树,

便知道到家了,一种温馨就在小小的心中开始饱满地鼓荡。尽管是走在路上,明明清楚离家还很远,只要•望见某个山

坳有一丛老树撑起的阴凉,就明白那背后一定躲藏着一大片属于别人的屋檐。屋檐是别人的,但家的感觉是一样,我

小小的脚步也就会踏实快捷起来。

②那时候,我弄不明白村寨口的树为什么逃得过像山头上的那些树一样被砍伐的命运,竟然能够穿越许多岁月与

苦难。于是,我常常去那几株树下寻找答案。答案,当然是没有的。树下大多有一座小小的房子,里面有碗,有厚厚

的灰烬;每遇过年过节,那碗中会出现糖果和肉块,还有香的烟雾悠闲地婀娜。奶奶告诉我,那是土地堂,是保佑我

们五谷丰登的神住的地方。再去的时候,我抚摸着那些苍劲的树杆、软裂的树皮,我总会幻想有神的话语会通过自己

的小手传达到我的心底。也许是因为我的浅薄;不管如何的虔诚,神从来没有对我说过只言片语。从此,我不再去那

大树下的土地堂,但树是家的印象仍是那么固执地镌刻在了我幼小的心底。

③我走不进神的世界,有时候却好像能听到树的声音。第一次听到树的声音,是我家的一株老柳树,我不知道他

是我的哪一个爷爷的爷爷栽种的,总感觉到它应当和月亮上那株吴刚所砍的桂花树一样老。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

那棵老柳树轰然倒塌。第二天,我守在它的边上,不准父亲把树截成圆木,因为它的根须上还沁着水珠。我说,那是

老柳树哭泣的眼泪,好多天我都听到它在哭。

④对树进一步的认识,是缘于它作为梁的使命。湘西多树,乡民们便就地取材,建造的多是木房子,而这房子最

为重要的就是那一根放在正中间的梁。因为其重要,所以从选材开始就极其严格,诸如作为梁的树必须高大、挺拔、

无虫眼等等。我想,人们把有用的人才称为栋梁该是缘于此吧。

⑤参加工作多年以后,因为一个童年的伙伴对阴沉木的痴迷,几天前我回到故乡,因为许多乡亲都外出打工,整

个村寨袒露出毫无生气的呆板与沉静。寨口的大树也已倒塌不在,我一下子感到了对家的陌生。

⑥在伙伴掏挖阴沉木的溪边,除了一堆调皮的孩子,还有几位白发丛生的老人。我走近那一株需要两人才能合抱

的阴沉木,伸出手去抚摸它已经黑得发亮的树皮,不曾想那树皮却如泥般地脱落了。我一下子回到了童年,童年的我

在溪中游泳的时候常常看到这些黑泥,但怎么也想不到这些黑色的淤泥竟然会是树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

⑦再去细看,那阴沉木周围的泥上,还印有许多翊翊如生的树叶的膨状。形状依然,叶脉仍旧,但那里面流淌过

的鲜活的汁液已经凝固在几百年甚至几千年以前的岁月里了。我分明听见这些叶片在远古的风中活泼泼地舞动,然后

合起来拧成一波又一波雄浑的林涛,阐述着大自然让人震耳发联的语言。那是树的大海,那是林的大洋,在那无比博

大的海洋里,一切的存在都会显得渺小、显得无助。剥去阴沉木表层的泥皮,树的坚硬便显露出来,那冰冷的坚硬有

铁的质感,这也许就是它经过了时间数不清的淘洗后仍然能够存在的原因。失去了生命,但那与生俱来的挺拔和倔强

的信念不经意间就穿透着时间与空间的悠远在现实的阳光下熠熠生辉。这些树,就是化成了柔弱的泥,它也会催生种

子培育新一轮生命。要不就再次通过岁月厚实的沉淀,生成煤的热量,通过燃烧焕发出火的光焰。

⑧老人说,这溪里之所以埋着许多阴沉木,是因为这里很多年前就生长了大片古老的森林。随后,他又指了指周

围的山,你们看,那些小树在很多年以后也许会成为这溪底的阴沉木。

⑨远望之间,这才发现原本荒芜的山坡上长满了生机盎然的小树,有了这远景的衬托,再去看作为近景的村寨竟

有些生动起来。

⑩我突然明白,树是村寨的灵性,更是大自然的灵魂。有了这灵性与灵魂,才会生出诸多的美来。

(节选自2009年第8期《青年文学》有删改)

1.第②段中,作者写“土地堂”的作用是.

2.仔细阅读第⑦段中的划线句,说说它在文章中的含意。

3.第①③段画线部分都运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

4.下列对本文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在文章中树被作者赋予了灵性和生命。

B.文章中树给作者的印象就是自己的家。

C.作者对于树的好感始于树可以做栋梁。

D.本文中的树象征人类不朽的精神灵魂。

E.第⑧段老人说的话颇富历史沧桑之感。

F.文章结尾深化了主题,读来意味深长。

5.从视觉和听觉的角度,分析第⑦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阴沉木树叶的?

6.细读本文与下面史铁生《合欢树》中的文字,比较两者写树手法的不同并简述各自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有一年,人们终于又提到母亲:“到小院儿去看看吧,你妈种的那棵合欢树今年开花了!”我心里一阵抖,还是推

说手摇车进出太不易。

9、阅读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歌词比诗歌容易接近大众。歌词也不乏诗歌所能带给人的诗意的享受。在创作手法方面,现代诗与

歌词也有相同的地方:一是现代诗和歌词作为抒情性作品的代表,都非常讲究意境和意象;二是现代诗和歌词都非常

重视修辞方法的运用。

但是,诗歌创作和歌词创作毕竟有着多方面的差别。如歌词和诗都有潜入无意识的渴望,但二者潜入无意识的途

径截然不同。所以要用写歌词的方式来写诗,以此增强诗的感染力是行不通的。

如果要把流行歌曲歌词当作现代诗借鉴的对象,那么流行歌词的局限性势必会影响现代诗的创作。流行歌曲歌词

总体而言内容较浅显,押韵的要求也会束缚诗歌内容的表达。其次,流行歌曲歌词的题材比较狭窄,关注社会现实的

少,表现男女情爱的多,很多格调不高。第三,有些歌曲语言晦涩,表达不够规范,常出现语法问题。虽然诗歌在语

言上也讲求陌生化和跳跃性,但是语言并不晦涩难懂.

音乐与诗歌结合的方法也是不可行的。现当代文学史上,有过现代诗与音乐结合的例子,早在五四时期就有少数

新诗作品被用作歌词,也有少数新诗诗人直接写歌词,也出现了不少“歌诗”作品。早期新诗中可以入歌的作品,风

格都比较简单、平直,所以才能入歌。徐志摩、席慕容等都有作品被谱成曲,可是这些歌传唱的程度不如一般的流行

歌曲。文人的诗歌强化文字的华美,这势必造成诗只能看而不能唱。同时,诗歌强调理智,诗歌只适合读者反复阅读

和体味,很难有人谱写出适合它们的曲。

(选自覃兰《浅议现代诗歌与音乐结合的可能性》,有删改)

1.现代诗和歌词有哪些相同之处?

2.流行歌曲歌词的局限性体现在哪些方面?

3.音乐和诗歌结合不可行的原因有哪些?

10、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借竹楼记徐渭①

①龙山子既结楼于宅东北,稍并其邻之竹,以著书乐道,而自题曰"借竹楼方蝉子往问之,龙山子日:“始

吾先大夫之卜居于此也,则买邻之地而宅之;今吾不能也,则借邻之竹而楼之。如是而已。”

②方蝉子起而四顾,指以问日:“如吾子之所为借者,特是邻之竹乎?非欤?”曰:“然。”“然则是邻之竹之

外何物乎?”日:“他邻之竹也。”“他邻之竹之外又何物乎?”曰:“会稽之山,远出于南,而迤于东也。”“山

之外又何物乎?”目:“云天之所覆也。”方蝉子默然良久。龙山子固启之,方蝉子曰:“子见是邻之竹,而乐欲有

之而不得也,故以借乎?非欤?”曰:“然。”

③“然则见他邻之竹而乐,亦借也;见莫非邻之竹而乐,亦借也;又远见会稽之山与云天之所覆而乐,亦莫非借

也,而独于是邻之竹。使吾子见云天而乐,弗借也;山而乐,弗借也;则近而见莫非邻之竹而乐,宜亦弗借也,而又

胡独于是邻之竹?”

④龙山子矍然日:“吾知之矣。吾能忘情于远,而不能忘情于近,非真忘情也,物远近也。请子易吾之题,以广

吾之志,何如?”方蝉子曰:“胡以易为?乃所谓借者,固亦有之也。其心虚以直,其行清以逸,其文章铿然而有节,

则子之所借于竹也,而子固不知也!其本错以固,其势昂以耸,其流风潇然而不冗,则竹之所借于子也,而竹固不知

也!而何不可之有?”龙山子仰而思,俯而释,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焉。

(选自《徐渭集》,有删减)

(注)①徐渭:明代文学家、书画家。初字文清,后改字文长,有青藤老人等别号。

1.第①段“方蝉子往问之”的“之”是指o(用自己的话回答)

2.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第③段的表达效果。

3.第④段龙山子“请子易吾之题”的原因是什么?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龙山子执意请求方蝉子说说对借竹的看法。

B.龙山子建书楼渐渐兼并了一些邻居的竹林。

C.方蝉子认为竹与人是互赏互鉴,互相学习。

D.本文借事说理,通过对话的形式揭示主题。

5.根据文意,概括龙山子最终“使方蝉子书其题,而记是语”的意图。

1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扁鹊者,勃海郡人也,姓秦氏,名越人。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过,扁鹊独奇之,常谨遇之。长桑君亦知扁

鹊非常人也。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口:“敬诺。”

乃悉取其禁方书尽与扁鹊。扁鹊以此视病,尽见五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为医或在齐,或在赵。在赵者名扁鹊。

其后扁鹊过虢。虢木于死,扁鹊问中庶子曰:“太子何病?”中庶子曰:“太子病血气不时,交错而不得泄,是以阳缓

而阴急,故暴蹶而死。”目:“其死何如时?”目:“当日至今。”目:“收乎?”目:“未也,其死未能半日也。”“言

臣齐勃海秦越人也,闻太子不幸而死,臣能生之。”中庶子曰:“先生得无诞之乎?何以言太子可生也!”终日,扁鹊

仰天叹日:“子以吾言为不诚,试入诊太子,当闻其耳鸣而鼻张,循其两股以至于阴,当尚温也。”中庶子乃以扁鹊

言入报虢君。虢君出见扁鹊于中阙,目:“先生过小国,幸而举之,偏国寡臣幸甚。有先生则活,无先生则弃捐+即夕

奉。“言未卒,悲不能自止。扁鹊乃使弟子子阳厉针砥石,以取外三阳五会。有间,太子苏。更适阴阳,但服汤二旬

而复故。故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扁鹊日:“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扁鹊过齐,

齐桓俵客之。入朝见,目:“君有疾在膝理,不治将深。"桓侯曰:“寡人无疾。”扁鹊出,桓侯谓左右曰:“医之

好利也,欲以不疾者为功。”后五日,扁鹊复见,目:“君有疾在肠胃间,不治将深。”桓侯不应。后五日,扁鹊复

见,望见桓侯而退走。桓侯使人问其故。扁鹊曰:“疾之居滕理也,汤熨之所及也;在血脉,针石之所及也;其在肠

胃,酒醪之所及也;其在骨髓,虽司命无奈之何。今在骨髓,臣是以无请也。”后五日,桓侯遂死。扁鹊名闻天下。

过邯郸闻黄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里为小儿医随俗为变至今天下言

脉者,由扁鹊也。

(节选自《史记•扁鹊仓公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

变/

B.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

变/

C.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

变/

D.过邯郸/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过洛阳/闻周人爱老人/即为耳目/痹医来入咸阳/闻秦人爱小儿/即为小儿/医随俗为

变/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是中国古代帝王的儿子中已经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

B.鸡鸣,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以地支来称则为子时,相当于半夜十一点至凌晨一点。

C.填沟壑,婉辞,古代对死的自谦说法。如《战国策》有“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之句。

D.侯,爵位名。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后代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不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扁鹊得遇奇人,领悟中医精髓。他恭敬地对待客人长桑君,获得秘藏医方,精通医术,到处行医治病。

B.扁鹊巧加施治,太子起死回生。扁鹊听说虢国太子去世,就去了解死因,并积极采用方法救活了太子。

C.扁鹊看出病症,桓侯讳疾忌医。扁鹊发现齐桓侯身患疾病,就及时忠告,但是桓侯一再推托,耽误救治而亡

D.扁鹊随俗为变,名声传扬天下。他游医四方,不为王侯贵族看病,只为黎民苍生着想,后世谈论脉法,都遵从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

(2)越人非能生死人也,此自当生者,越人能使之起耳。

12、根据下面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有人问郭橐驼种树的诀窍,他回答说:“我只是让树木顺其天性自然发展罢了。栽种时像抚育子女一样细心,使

它根须舒展,培土均匀;栽好后不动不虑,不妨害它的生长。别的种树人却不然,栽种时树根卷曲,培土不是过分就

是不足;栽好后又深爱勤忧,旦视暮抚,甚至抓破树皮查验其死活,摇动树干观察其着土松紧。这不是让树木一天天

背离其天性吗?

其实,生活中许多事情都包含这个道理,值得我们深思。

参考答案

1、1.C

2.A

3.D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词语的意思,再结

合语境辨析正误。

第一处,“构成”,形成、组成;“构造”,事物的组织。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遗址由4个遗产区组成,用“构成”

合适。

第二处,“象征”,用具体事物表现某些抽象意义;“标志”,表明特征,用以识别的记号。语句的意思是挖掘出的

玉器有其特殊含义,用“象征”合适。

第三处,“起源”,事物发生的根源;“根源”,使事物发生的根本原因。语句的意思是良渚古城可以研究中华文明

的根源,用“起源”合适。

第四处,“独一无二”,只此一个,别无其他,比喻最突出或极少见,没有可比或相同的;“无可比拟”,没有可以

与之相比的,含褒义。文中是说良渚古城遗址价值和意义的突出,如使用“无可比拟”,则与后面“其意义与价值可

比殷墟”矛盾,故用“独一无二”比较合适。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病句辨析与修改能力。病句原因很多,主要有搭配不当、成分残缺、语序不当、结构混乱、不合逻辑、

表意不明等。判断病句,必须对汉语的语言规范有所了解,首先要仔细阅读句子,第一步凭借语感感知句子有无毛病,

再用所学知识(病句类型)作分析。可用压缩句子抓主要成分由整体到局部地判断。

画横线语句的语病有两个:一是状语位置错误,即“曾”是状语,应该放到动词“出现”“有”等的前面;二是语序

不当,从递进的角度分析,应该先说粮食种植特点,然后说国家层面的特点。考生思考选项病句的修改时还要关注这

句话的中心谓语“揭示”,与之搭配的是“出现(有)……区域性国家”。据此可以排除BCD三项。

故选A.

3.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逻辑意脉一致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本题命题者在题干所

给的文段中挖掉一句话,然后设计四个内容差不多、但句式各异的句子,要求选出“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

接最恰当的一项”,选项都有一定干扰性,难度适中。

由括号前文的内容可以知道,这句话表述的主体是具体的年代,即“距今1300—4300年”,所以对应的宾语应该是“时

代”“时期”等;从前后句的衔接来分析,前文点明年代,后面紧随的应该是对"良渚时代'’的定位;最后解说“良

渚时代”体现的意义,即“中国乃至世界文明诞生及发展的重要时期”。据此排除ABC三项。

故选D。

【点睛】

语病主要分为六种类型: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和赘余、结构混乱、语意不明、不合逻辑;而这六种类型又

可归纳为两大类,即结构性语病和语义性语病。对于结构性病句,考生应多从语法角度分析,先压缩,再看搭配。要

认真细致审读每个选项,重点注意分析并列短语作句子成分与其他成分的搭配,可以将并列短语拆开逐一与其他成分

搭配,验证其当否。对于句式杂糅的句子,先凭语感判定其不协调,再分别造成句子,再放回原文中,验证其当否。

对于语序不当的句子,先也要凭语感检测,再将不协调的词语或句子调换位置,看是否通畅自然。对因不明词义而造

成前后矛盾的语句,应尽力推敲出这个关键词语的含义,推敲方法是拆字组词。

2、1.B

2.A

3.B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要熟记所有成语的含义,然后结合语境弄

清所用成语的前后语境,尽可能找出句中相关暗示信息。惟妙惟肖,指描写或模仿得非常逼真。栩栩如生,指艺术形

象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根据语境“毗牙、偷笑、笑哭等的符号简洁而又形象”选择惟妙惟肖。如火如荼,现用

来形容大规模的行动气势旺,气氛热烈。热火朝天,形容群众性的活动情绪热烈,气氛高涨,就像炽热的火焰燃烧一

样。根据语境“GIF动画表情的传播也……”应指大规模的行动,选择如火如荼。事倍功半形容做事的方法费力大,

收效小。事半功倍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此处应选事半功倍。不知不觉,没有意识到,现多指未加注意。

悄无声息,形容没有声音或声音很轻;或形容没有名声,默默无闻。根据语境”长期处于表情符号丰富的交流语境中,”

应选不知不觉。故选B。

2.试题分析:本题考核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此类试题答题时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

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本题中这句话的表

述应是“真人表情”竞相出彩,排除B项。C项成分残缺,应是“以……为”,D项和原句"作为……后”搭配不当。

故选A。

3.试题分析:本题是一道语境补写题,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把握语段,注意前后语境的关联。再根据语境合理推导

出所要填写的内容。解答该题要注意前后文语境及句式,根据上下文判断,此句话谈的应是在网络社交中网络表情符

号与文字的比较,文段第二段主要是对网络表情符号的肯定,所以这段文字是要表达的是“网络表情符号比文字有着

先天的优势",排除AC。这段文字论述的背景是在网络社交中。故选B。

【点睛】

语境补写答题技巧:

第一步:把握文段语脉,定位句子关系。

先初读语段,搞清整个语段或前后句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特别要注意关联词语,注意规律总结。明确补写的句子是

总领下文的总起句,还是承上启下的展开句,还是对内容做出总结的总结句。

第二步:根据上下语境,注意合理推导。

考生要根据上下文提供的条件或者语境进行分析比照,从而合理地推断出所补写的内容。补写时需考虑陈述对象和话

题的统一性,表述句式的合理性等。

第三步:检验补后内容,确保语意连贯。

检查补写后内容是否符合题干要求、语言是否连贯、有无语病、是否简洁等。要防止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如

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纠错。最好在写好后代入原文读一读,看看是否真的连贯、贴切、严密。

3、1.D

2.B

3.C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概括文本信息的能力。做选择题,基本方法是排除法和比对法,就是把选项内容与原文有关内容

认真、仔细地比较、对照,不符合原文意思的,就是错误项,反之则为正确项。

本题:

A项,扩大范围,“西方古典传统”不准确,原文说“西方的古典传统来源于古希腊时代。这个时代的古典主义原则大致

可以概括为三点”,“这个时代”就是指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

B项,“《周易》的简约之美,说明古希腊时代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与东方文明的一致性。”不合逻辑,原文”用古希腊

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可以探访两种文明之间深层的相似与不同”。

C项,“它取象以尽意,意蕴丰富,使语言张力十足”曲解文意,依据原文“就小处来看,《周易》卦爻辞简约的特点更

是制造出语言十足的张力”,因此语言的张力与大的方面“取象以尽意”无关。

D项,正确。

故选D。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

文章的观点、论据,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

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本题:

B项,“论证了《周易》卦爻辞的意蕴丰富”错误,依据原文第二段“《周易》的简约之美不言而喻……以坤卦的初

爻辞为例,'履霜,坚冰至',杨静池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角度出发,认为此爻讲行旅之人的旅程及在途中的艰难”来看,

对“履霜,坚冰至”的多元解读,不是为了论证“意蕴丰富”,而是为证明简约之美。

故选B。

3.本题考查本考生整合文中信息并进行推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针对题干内容筛选文中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

行推断,推断要立足文本,不可随意生发。

本题:

C项,“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适用于解读《周易》,由此可见中西文明有着很深的渊源”不合文意和主观臆断。

首段”用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解读《周易》乾坤二卦中体现出的古典美”句和结尾段“西方古典主义的美学原

则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可知,古希腊的古典主义美学原则只是适用于《周易》的美学解读。另文章阐述的是《周

易》与古希腊古典美学之间的相似性和不同,而非两者之间的“渊源”,所以结论属于主观臆断性错误。

故选C。

【点睛】

论述类文本阅读常见设误类型:(1)无中生有。把文章里没有的内容加进答案中去。(※特别提醒:关注未然与已然、

原因与结果、先与后、夸大与缩小、部分与全体的区别)(2)主次颠倒。把次要的说成主要的。(3)以偏概全、张冠李戴。

即偷换概念,明明是那件事,答案里却说成是这件事。(4)因果颠倒。或者把因说成果,或者把果说成因,这一点最具

有干扰性,望同学们认真甄别。

4、1.B

2.C

3.A

【解析】

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词语)的能力。考查形式有判断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和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等。

掌握常见的成语错误类型:望文生义、重复、褒贬不当、用错对象、矛盾。成语(词语)使用的正误需要正确理解词

语的意义,辨明感情色彩,弄清使用对象以及使用的特殊要求,避免因成语造成病句等;根据语境选择恰当的成语(词

语)填空需要仔细分析语境,理解成语(词语)的意义,同时还要辨明意义相近的词语的细微差别。解答此题要注意

做题时根据语境分析,一般错误的类型不会一样,所以可以用排除法确定成语的错误类型,错误选项,同时,注意多

义成语的积累记忆。

第一组,光怪陆离:形容奇形怪状,五颜六色。五彩缤纷:指颜色繁多,非常好看。修饰“视听符号”,填入“光怪

陆离”。

第二组,故弄玄虚:故意玩弄花招,迷惑人,欺骗人。高深莫测:高深的程度无法揣测,形容使人难以理解。修饰“叙

事方式”,填入“故弄玄虚”。

第三组,顾影自怜:原意是回头望着自己的影子而怜惜自己,形容孤独失意;后也用来形容自我欣赏的样子。形影相

吊:形容无依无靠,非常孤单。修饰“病秧子”,填入“顾影自怜”O

第四组,乘虚而入:趁着虚弱疏漏的地方进入。有机可乘:有空子可钻。根据语境“错误的创作观念和审美理念就会”,

填入“乘虚而入”。

故选B。

2.此题考查衔接句子的能力。首先认真阅读文段,了解大意;然后可以根据空句的位置来判断,还可以根据上下文语

境的提示来分析衔接的内容。要求选择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的句子。

根据括号前“失去向真善美的主动靠拢,失去对真善美的正确认知和精准呈现,任何艺术形式都将失去其生命之源,

任何艺术教育都将失去其逻辑起点”,可知填写的应该是肯定性的总结性语句,从前面“失去向真善美”内容看,应

先衔接“追求真善美”。

故选Co

3.此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首先应熟知病句的类型,最常用的判别方法是划分句子结构成分,先看主谓

宾,再看定状补,判断句子是否存在成分残缺赘余、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序不当等问题。如果结构上没有问题,

可从逻辑意义上分析,看是否有表意不明、句意关系不当等问此题考查辨析病句能力。要了解病句的类型,并能对句

子做语法分析。

主语“影视教育”应放在关联词之前,排除BD;

关联词语应该用条件关联词“只有……才",排除CD。

故选A,

【点睛】

病句题历来是高考热点,复习中首先要熟悉高考常考的六种病句类型一一搭配不当、语序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

构混乱、表意不明、不合逻辑,积累经验,辨析时可采用紧缩主干法,先审主干再审枝叶。

5、1.CD

2.①抒发度荆门时的欢快之情。首联以“遥遥”与“望望”重叠,将欢快之情注入轻舟疾行之中。②诗人目睹新奇之

景,表达出兴奋激动之情。诗人在颔联中用“烟雾开”三字,简练而形象地描绘了度荆门时的自然景象的变化,行进

中,水气蒸腾,烟环雾绕,越过之后,则是豁然开朗,天宽地阔。③尾联以接舆自比,写出了入楚地的兴奋之情,既

表达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充分表达了傲世的激昂之气。

【解析】

1.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同时考查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采用了客观

选择题的形式,各选项内容涉及了对诗歌的手法、形象、主题的鉴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

求,如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逐句翻译诗

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

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分''断’写出了大自然的变化,令诗人惊愕而欣喜”说法错误。“分”、“断”写出了青苍苍的原野无

边无际,远远地偶尔可见一两座城镇的轮廓;视野尽头,树林如带,隐隐与白云相接。这是奇妙而美好的风光。这种

风光令作者遐想,而不是惊愕而欣喜。

D项,”完全分离开来”说法错误。而是景象与形象交相辉映,融于一体。

故选CD。

2.本题考查赏析诗歌的情感的能力。对诗歌语句含义的理解,首先要借助重要意象把握诗歌描写的内容;在此基础上,

结合时代背景、作者人生经历考虑诗句表达的思想情感。答题时注意先答出诗句的意思,然后分析情感。本题要求简

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可根据诗句具体内容分析得出。首联“遥遥去巫峡,望望下章台”,已经远远地离

开了巫峡,一再瞻望着走下章华台,诗人以两组叠字生动地表现他此时心情,巫峡已相去遥遥,家乡更远隔重山。初

离故乡,乍入楚境,急切地要饱览楚国风光,因此望之又望,抒发度荆门时的欢快之情;颔联“巴国山川尽,荆门烟

雾开”,“尽”字中透露出与巴蜀山川告别的依依之情,“开”字正传神地表达出“度荆门”后心胸豁然的那份舒展

感和兴奋感;尾联“今日狂歌客,谁知入楚来”,古有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今有狂歌入楚之客,歌而过荆门。但

“今日狂歌客”却显非昔日对现实不满的楚狂,而是对前途充满了美好憧憬的“狂歌”之“客”。以接舆自比,写出

了入楚地的兴奋之情,既表达出对祖国壮丽山河的无比热爱,又充分表达了傲世的激昂之气。

【点睛】

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

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

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

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

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

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

6、分野中峰变金就砺则利梧桐更兼细雨大礼不辞小让凤箫声动虽覆一簧曲径通幽处清

辉玉臂寒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文的背诵、理解、默写能力。考查分直接性默写和理解性默写两种类型。解答此类题,要求学生平

时既要注意记忆、积累,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和赏析。答题时看清题目要求,本题属于直接性默写。写错

字或漏字添字均不能得分。此题默写时需注意以下字词书写:砺、辞、箫、覆、簧、幽、清。

【点睛】

此题考查学生名句默写的能力。在默写名句名篇时,要做到“三清”“三不”:“三清”就是卷面清洁,字迹清楚,

笔画清晰;“三不”就是不添字,不漏字,不误写。高考所选择的名句大多出自课内所学篇目,只有少数来自课外,

该如何识记这些课内的名句,需要一定的技巧。高考所考的名句,字不一定有多复杂,但一定很有迷惑性,考生经常

在这些“浅水滩"''翻船",原因是光背不写,光记不辨,不知道联系句意和古文的特性来区分。所以在平时对名句

记忆时要立足于对诗句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既准确还不容易写错字,然后要立足于“写”,不要背下来但得

不到分数。

7、1.“最”表示顶级的;“一般”指大多,不排斥特异性。这样的用词客观有分寸显出其科学性。

2.D

3.A

4.端、跳、歙三种砚台相比,端砚硬度最软,所以发墨最好;歙砚硬度最硬,所以下墨最好;跳砚硬度居中,下墨优

于端砚,发墨优于歙砚,所以从下、发墨综合角度上恰到好处。

5.第一句:描写性语言,形象可感,富有文学性;第二句:说明性语言,客观准确,其中的科学术语,增加了语言的

严谨度。不同的语言特征产生了不同的表达效果。

6.A文表述流畅、生动和全面,适用于对一般诸者的介绍和普及;B文对砚的有关数据量化,表述科学,适用于专业

领域。

【解析】

1.本题考查对词语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首先结合语境分析词语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其表达的效果和作用。

本题中,“最”,是一个副词。表示在程度上达到极点,超过一切同类的人或事物。结合语境”最有名的是端砚和歙

砚”可知,“最”字用词准确而科学。“一般”,是一个副词,指一样,普通,总体上。分析语境“一般凿有小池蓄

水或墨。实用的砚台一般朴实无华”可知,“一般”使语言表达准确而严密。

2.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和辨析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所问,然后再到文中找到选项的内容,

进行比对,一看内容是否吻合,二看选项所答与题干所问是否一致,考查的其实是学生的细心和耐心。本题主要考查

语段的作用。分析可知,第③和第④段的主要内容可以用第③段的段首语概括:“所谓中国画重在笔墨,当然还有意

境”,意思是,强调墨汁的浓淡对中国画意义重大,与D项相符;

A项,只强调用墨;

B项,只强调意境的渲染;

C项,与“用墨”和“意境”的话题无关。

故选D。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要求选出“文

中运用的图表不具有的特性”,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内容,最后进行辨析。本题中,B文是端、

歙、跳砚石的对比得到一个表格,表格对比项目内容清晰;“弱于跳、歙”“强于跳、歙”等用语准确、具体、客观

性强;“2.9”“3.1”等数字运用直观而具体准确。故排除BCD。故选A。

4.本题考查图文转换的能力。提供的材料是表格,首先要读懂表头文字,整体把握表格,然后依照一定的顺序进行表

述,同时注意语言的准确与连贯,不要遗漏相关信息。解答本题,首先分析原文语境,即图表的上文文字,如理解”下

墨讲求快慢,发墨讲求粗细,但往往下墨快的发墨粗,发墨好的下墨慢。所以,下墨发墨均佳的砚极其珍贵”,能帮

助我们分析图表的大体内容。表述时需要注意几个表述的细节:一是重视表头文字,分析“端、歙、跳砚石的对比”

可知,通过对比分析出哪一种砚台更好;二是重视横向和纵向结合概括规律;三是表述时要有条理,注意表达顺序。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语言特色的能力。语言特色,泛指一切语言相别于其它语言的风格特点。解答本题主要从表达方

式的角度分析语言的特色。表达方式主要有5种,分别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不同的表达方式有不同的

特点和作用。分析可知,第1句,”那尖尖的竹叶近得似乎可以触摸”“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

竹的枝叶越是影影绰绰”“化为一片灰白的朦胧,只剩下墨的影子”运用了文学性的语言,形象生动的写出笔墨浓淡

下的意境美,属于描写性的语言;第2句,“下墨,是通过研磨,墨从墨块到水中'砚台上'的速度”“墨中的碳分

子和水分子融合”这些语言,介绍“下墨”和“发墨”时运用科学术语,语言准确而客观严密,属于说明性的语言。

6.本题考查实用类文本使用的场合。解答本题,考生需要了解不同文章的写作内容、写作目的、以及适合对象的特点,

从而分析不同的使用场合。分析可知,A文“但竹林深处,雾霭缭绕,竹枝、竹叶若隐若现,墨水越淡,竹的枝叶越

是影影绰绰”“或者也许该换个角度按过程的顺序来描述:开始画的是雾,竹子在其中摇曳,然后人越靠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