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读读记记“引人注意、蜿蜒、涨红、一顺儿”等词语。
2、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爬山虎的句子。
4、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5、了解葡萄沟,用自己的话和书中优美的语言语句介绍葡萄沟,争取背诵下来。
【教学重点】
1、整体感知爬山虎的特点。
2、了解爬山虎脚的形状,以及它是怎样向上爬的。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到郊外或学校的花园里观察葡萄藤。
2、具有文字介绍葡萄沟相关资料的多媒体课件。
3、多媒体课件(放大爬山虎的一只脚,帮助学生理解的动画设计)。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导入新课:
我们学过了许多写植物的文章,欣赏过不少植物的美丽,但今天我们要去看看一种特殊的植物,它的名字叫爬山虎。谁来读读它的名字?今天我们要学习第7课爬山虎的脚。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一说自己读了课题后的疑问。
3、学生质疑:
爬山虎是什么样子的?它的脚是怎样的?它又是怎样爬的?围绕爬山虎的脚展开讨论。用什么方法去阅读解决这个问题呢?(快速阅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1、提出阅读要求:
圈画生字,读准生字字音;读通课文;标出自然段序号;了解课文内容。同桌可以讨论。
2、检查学生生字掌握情况。投影放大《爬山虎的脚》一文中的生字,指名认读后齐读。说说你记住了哪些生字,是怎么记住的?
3、检查学生课文阅读情况。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要求:认真听准,当一位小听众。听后评议,纠错正音。请一组同学开火车朗读,其他同学评议。(强调“空隙”的“隙”应读“xì”,不要读成“xī”;“拂过”的“拂”应读轻声。)
4、学生提出的问题放到书里解决。通过朗读你解决了哪些问题?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它又是怎样爬的?
5、学生质疑:在初读课文后还发现了什么问题?学生质疑后教师归纳:学习课文6.7自然段时思考: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为什么用“一脚一脚”不用“一步一步”?学习课文后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还有那些问题想提?学生提的问题可能围绕理解体会两个方面:理解的问题: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为什么用“一脚一脚”不用“一步一步”?体会的问题:爬山虎的脚巴在墙上相当牢固;作者观察爬山虎是那么仔细;爬山虎在墙上的每一个细小的动态都有变化。将学生提到的问题归纳整理,用课件出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为什么用“一脚一脚”不用“一步一步”?同时出示问题学习方法建议:a.读读议议;b.圈画有关词句;c.演示;d.感情朗读;e.看录像等。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S版教材四年级上册中的第6课,是精读课文。这篇课文从作者叶圣陶先生描写爬山虎的脚写起,以质朴的语言,贴切的比喻、生动的描写,形象地写出爬山虎生长的情况。向人们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给人们以启示: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不断攀登,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二、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3、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细致、有序的观察习惯。
4、背诵课文第3段。
5、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描述生动形象的好处。培养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
6、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美的赞美,培养学生感悟自然美的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
1、重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
2、难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理解、感悟能力。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有关爬山虎的图片及资料。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前要引导学生交流有关爬山虎的感性知识,为学生理解课文打下基础。教学时要围绕爬山虎的特点精心设计问题,放手让学生讨论、探究,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可以组织学生展示搜集的有关爬山虎的图片和资料,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最后通过有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准确、描述生动的好处。课后可以安排学生仿照课文的观察方法观察自己喜欢的一种植物,培养学生有意识地观察自然事物的能力。
下面我重点说说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
六、说教法与学法
新的课程理念告诉我们,新型的语文教学应结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朗读、感悟和交流等有效的语言训练达到阅读教学的目的。本课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生动形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去阅读、思考和体验,从而使学生体味到观察细致和用词准确的好处,并从中加深对自然和生命的感悟。
七、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一)复习导入: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学习的内容,“上节课我们领略了叶圣陶先生笔下的奇妙的爬山虎,谁来给大家复述一下爬山虎的特点?”(学生复述)教师对学生的复述进行评价并鼓励:“同学们对上节课的内容掌握得很好!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爬山虎的脚》,进一步体会作者在观察上的细致和用词的准确。”(板书课题)然后教师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片让学生观察,教师提问:“谁能根据你看到的图片描述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学生描述)教师进一步引导:“作者又是如何观察爬山虎的脚的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寻找答案吧!”(引入新课)
二)整体感知:教师出示思考题:(1)作者观察爬山虎的脚时有什么发现?(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爬山虎的?(3)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很细致?(4)读读想想: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学生带着问题自由读课文并思考。教师指名回答问题(1),然后播放多媒体动画展示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帮助学生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和“爬”的生动形象。然后让学生同桌互相讨论问题(2)(3)(4),最后全班交流讨论结果并进行评价。(板书:脚的样子、怎么爬、叶子变化)
三)重点感悟: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看看课文哪一段具体写了爬山虎的脚?”指名读第3段并回答问题。(出示幻灯片:三种不同形状的脚)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幻灯片并提问:“谁能用一句话概括一下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指名回答后教师进一步引导:“作者对爬山虎的脚的观察多细致啊!他不仅观察了脚的样子还观察了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谁来给大家读读爬山虎向上爬的过程?”指名读后教师评价并引导:“同学们想不想亲眼看一看爬山虎是怎么向上爬的呢?下面我们来看一段动画。”(播放动画)教师进一步引导:“看了动画之后我想问一下同学们动画中的哪一个画面最让大家感到惊奇?”(动画中一只小虫在拉扯爬山虎的脚使它向上爬)教师评价并引导:“是啊!一只那么小的小虫竟能拉动那么大的爬山虎向上爬,这是多么神奇的事情啊!大家能体会到作者在写这段话时的心情吗?
【教材分析】
《爬山虎的脚》是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一篇课文,也是小学三年级的一篇重要的阅读课文。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爬山虎的特点,以及它如何利用它的脚在墙上攀爬的秘密。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了解到植物的特点和它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学情分析】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但对于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它们如何适应环境的能力还不是很了解。因此,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学生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植物的特点和适应环境的能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它如何利用脚在墙上攀爬的秘密。
2、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3、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和它如何利用脚在墙上攀爬的秘密。
2、学习观察植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科学探究精神。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2、理解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在墙上攀爬的。
【教具准备】
1、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
2、投影仪和教学PPT。
3、阅读练习册或纸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5分钟)
1、教师出示爬山虎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2、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是如何在墙上攀爬的呢?它的脚有什么特别之处?
3、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新课学习(30分钟)
1、教师范读课文,要求学生认真听讲,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画出不理解的生词和句子。
3、教师解释课文中的生词和难懂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4、教师出示爬山虎的脚的图片或实物,让学生观察并描述它的特点。
5、引导学生思考:爬山虎的脚是如何在墙上攀爬的?它为什么会那么牢固?
6、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发现。
7、教师进行总结和评价,肯定学生的发现和思考,同时指出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三、巩固练习(15分钟)
1、教师出示阅读练习册或纸张,让学生完成相关的阅读题目。
2、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和讲解,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3、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回家后继续观察自己家里的植物,记录它们的生长情况和特点,并写一篇小短文进行描述。
概述:《窦娥冤》是中国元代戏曲剧本《窦娥冤》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备受同情和尊敬的角色。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和欣赏《窦娥冤》这一经典作品,同时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窦娥冤》的作者、作品背景、剧情梗概和人物形象等基础知识。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使他们能够理解《窦娥冤》所表达的人性、道德和社会意义。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窦娥冤》,引导学生感受作品所传达的真善美,培养他们的人道主义情怀和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教学过程:
1、导入:通过播放《窦娥冤》的选段或介绍一些与作品相关的新闻报道,引导学生进入《窦娥冤》这一话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作者简介:介绍作者关汉卿的生平事迹、主要作品和作品风格等,让学生了解《窦娥冤》的创作背景。同时,引导学生体会关汉卿所代表的元代散曲的艺术特色。
3、剧情梗概:通过阅读剧本和梳理剧情,帮助学生了解《窦娥冤》的故事情节、主要矛盾和人物关系等。同时,引导学生概括出窦娥的性格特点和导致她悲剧命运的主要原因。
4、人物分析:通过分析窦娥在不同场景中的言行举止,让学生深入了解她的性格特点、成长经历和心理变化等。同时,引导学生探讨窦娥在面对困境时的应对方式和人性的表现,进一步理解她的悲剧命运。
5、舞台描述:介绍《窦娥冤》的舞台布景、道具、灯光等,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所呈现的情境。通过分析舞台艺术的表现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体会《窦娥冤》所传达的情感和意义。
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适当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例如,可以思考如何更好地导入《窦娥冤》这一话题,如何更深入地分析人物形象和剧情,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素养等。教师也可以通过学生的反馈来评估教学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以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了解寓言故事,通过本课学习,进一步把握这类寓言的特点,即作者在情节和形象中寄托某种寓意。
2、掌握基本文言字词,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3、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和理解分析能力,尝试自主探究并掌握人物形象的特征,体味阅读精悍文言名篇的无穷情趣。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重点:1.正确理解两则寓言中的人物言行以及他们在现实中的意义。
2、深刻感悟寓意,认识现实中害怕的根源,以及克服的办法。
难点:两则寓言中的对比映衬艺术手法。
解决办法:结合实际例子具体分析。
教学准备
1、学生利用工具书掌握字词意思。
2、了解作者的生平及写作背景。
3、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学习过许多寓言故事,它们都寄托着作者的一种思想感情。请问我们在初中阶段学过的外国著名寓言有哪些?你能不能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出来?并试着分析它们的寓意。
今天我们来学习我国古代的寓言,从“狼来了”和“杞人忧天”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态度。让我们先来学习《杞人忧天》。(板书课题)
二、介绍作者及作品背景(多媒体显示)
1、作者介绍:列子名寇,又名御寇,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列子是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他终生致力于道德学问,曾师从老子和关尹子,经过多年刻苦学习和实践,终于形成自己独特的思想。他崇尚虚静、无为,主张“贵生”、“贵虚”,即认为一切出于自然,用自然来解释万物,否定鬼神的存在。他的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他写的《列子》一书,在汉代已残缺不全,现有八篇是较早的节录本。宋代才把全书编订成册,现在流行的本子是经过明清两代人的整理和注释的。
2、作品背景:《列子》这部书保存了神话、传说、古代风俗和谚语等各种材料。《列子》取材广泛,一般分为内外两篇。“内篇”包括世间妙理的十二篇,即《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黄帝》等。“外篇”包括天地万物的十二篇,即《汤问》《周穆王》《说符》《仲尼》等。《列子》的文字简洁古朴,文笔犀利流畅,常采用寓言的形式来讲道理。这些短篇故事大多以人物传说的形式出现,情节奇特而惊险,语言生动而有趣。其中,《杞人忧天》就是一则流传千古的著名寓言。它对人物形象和情节的刻画十分成功。
三、整体感知
1、播放录音或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听读并画出重点字词。
2、学生自读课文并结合注释及工具书理解文意。(板书显示重点字词)
3、解释重点词语的意思并体会其用法。重点词语包括:“若”“或”“地”“屈伸”“寻常”“无端”。其中,“若”是“如果”的意思;“或”是“有的人”的意思;“地”是“土地”的意思;“屈伸”是“身体四肢的活动”;“寻常”是“平常”;“无端”是“没有来由”的意思。“忧”“处”“止”“无已”“及”几个词的意思是:(1)“忧”指担忧;(2)“处”指停留;(3)“止”指阻止;(4)“无已”指没有穷尽;(5)“及”指及时或及早采取措施的意思。这些词语都是古今异义的词语。
4、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概括故事内容。(板书显示)
5、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概括人物形象特征。(板书显示)
6、学生分小组讨论并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
一、教学目标
1、借助人物语言,体味人物形象;借助“精、奇”二字,领会文本意趣。
2、了解《红楼梦》的文学常识,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二、重点难点
1、借助人物语言,体味人物形象;借助“精、奇”二字,领会文本意趣。
2、理解并掌握侧面描写、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
三、课时安排:一课时
四、导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童年趣事,那些趣事像一串串的珍珠,永远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红楼梦》,走进贾宝玉和他的姐妹们的生活,去感受他们的快乐与烦恼。
五、介绍《红楼梦》及作者曹雪芹的有关知识。
《红楼梦》,原名《石头记》,中国古典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清代小说家曹雪芹所著。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主线,描绘了一些闺阁佳人的人生百态,展现了真正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是一部从各个角度展现女性美以及中国古代社会百态的史诗性著作。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霑,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曹寅之孙,清朝小说家、诗人、画家。从曾祖父起三代四人世居江宁织造府。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富贵风流的生活,后随家人迁居北京。
六、整体感知: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釵()醴()馔()牍()跻()
2、解释下列词语:
①剔透玲珑:形容物体玲珑奇巧。②宝钗:比喻珍贵的东西。此处指首饰。③孽障:骂人的话。意思是该受报应的祸根。④伏侍:服侍奉养(长辈或显贵)。这里是服侍的意思。⑤厮抬厮敬:互相抬举,互相敬重。厮,互相。表示互相尊重。⑥膏粱子弟:指富贵人家的子弟。膏粱,肥肉和细粮,泛指美味的饭菜。⑦瑶池女使:神话传说中的仙女西王母,传说她住在瑶池。此处指美丽的女子。⑧青丝:比喻黑发。⑨毛遂自荐:比喻自己推荐自己担负重任。毛遂是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⑩承欢膝下:同老人亲近,引申为在父母跟前尽孝。承欢,使父母高兴。膝下,子女对父母的自称。这里是敬词,指代父母称谓。11.倩女离魂:形容少女思慕异性而深陷情网,有如病魔侵入魂魄一样不能自持。倩女是民间故事《倩女离魂》中的女主人公。12.瑶池:神话传说中的西王母所居的地方。13.香火因缘:香火,指供奉神佛或神主等烧香燃火事;因缘,佛教中产生结果的必要原因或条件;此喻宝玉和金锁的一段善缘是由宝玉脖子上的“通灵宝玉”与“金锁”共同作成的;通灵宝玉——玉茗(茗乃草名,即苦艾),暗示其人亦名中有“草”字;金锁——茗烟(烟亦草名),暗示其人亦带“草”字;而且同属虚物而有寄托……恰合所谓:“绛芸轩前说假菱”是说上面的两件事都不是真实的,“黄土垄中埋薄命”是说下面的一件事才是真实的——黛玉泪尽夭亡了!绛芸轩——贾芸之屋;茗烟——贾芸之使;黄土垄——荒废的园地;薄命——黛玉之命运悲惨;绛芸轩前说假菱——供人议论;黄土垄中埋薄命——掩埋被人践踏而死的薄命人的尸体;这便是“因缘”之始末了!
3、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请用简短的语言概括。(主要写贾母等在大观园放风筝的情景。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认真观察的习惯;
3、感受大自然的美好,陶冶情操。
教学重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一步一步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爬山虎生长过程的一组图片和课文重点句子的幻灯片;
学生:读通课文,了解大意,收集有关爬山虎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见过爬山虎吗?谁能说说爬山虎是什么样的?
2、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有关爬山虎的文章。(板书课题)请大家齐读课题。读了这个课题,你知道了什么?(预设:我家窗外有一片绿绿的爬山虎;爬山虎有一片绿绿的叶子)?
3、你觉得这个课题美吗?你觉得它美在哪里?能跟大家说说吗?是啊,“绿绿的爬山虎”给人一种清新、愉悦的感觉。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欣赏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吧!
4、谁能用亲切的语气读一读课题?(学生齐读课题)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吧!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把课文读通顺、读正确)
1、自由轻声朗读课文,注意读通顺,读正确。一边读一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用简洁的话说一说。
2、谁愿意大声地朗读课文的前三节,让我们初步感受一下爬山虎的美丽。(学生依次朗读)大家评议。
3、听同学们朗读课文的前三节,让我们再次感受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美丽。同学们已经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理清了文章的思路。现在你能不能用简短的话概括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学生讨论交流)
4、课文哪几个小节具体写了那片绿绿的爬山虎呢?(1——3)快速阅读课文1——3节,把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画下来,好好地读一读,体会体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
5、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画的句子。(学生交流后教师总结:这些句子具体形象地写了爬山虎的颜色美、形状美、动态美。给人以美的享受)我请四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三节,让我们再次欣赏这三幅美景。你们能体会到作者看到这美丽的景色时的心情吗?(能)那么请带着这种心情读一读这三小节。(学生齐读这三节)下面我们再来交流一下各自对这三个句子的体会。(学生自由发言)同学们的发言让我们更进一步了解了爬山虎的特点及作者对爬山虎的喜爱之情。你们真棒!
6、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如此美丽,那么真实的爬山虎又是怎样的呢?请同学们在四人小组里交流一下课前收集的有关爬山虎的资料。(四人小组交流资料)哪个同学愿意到前面来展示一下自己收集的资料?(学生展示并解说)同学们课下还可以去观察一下爬山虎,对照叶圣陶爷爷笔下的爬山虎,看看真实的爬山虎与文学作品的描写有哪些异同点。好,这节课就上到这里。下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课文4——7节。现在请大家带着你对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的喜爱之情走出教室吧!
三、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2.继续观察爬山虎并做好观察记录;3.预习下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1、理解词义、句式,辨析同义词和反义词。
2、积累文学常识,掌握实词、虚词的用法。
3、体会人物性格特点,理解人物形象的塑造。
4、感受历史故事的真实与文学作品的虚构成分。
【教学重点】
1、积累词义、句式等文学常识。
2、理解项羽、刘邦等人物形象的塑造,体会人物性格特点。
【教学难点】
1、体会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的虚构成分。
2、理解词义、句式的古今异义现象。
【教学方法】
1、讲解法:讲解文章大意、文学常识、词义、句式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互相交流,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3、诵读法: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4、拓展法:通过相关拓展材料,引导学生了解历史故事和文学作品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通过展示有关项羽、刘邦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有关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
2、请学生简要讲述自己对于项羽、刘邦的了解,为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二、讲解背景知识
1、楚汉相争的历史背景:秦朝灭亡后,项羽和刘邦争夺天下,最终项羽失败,刘邦建立了汉朝。
2、人物介绍:项羽(前233年-前202年),名籍,字羽,自封西楚霸王,下相(今江苏宿迁西南)人,祖父为战国末年楚国名将项燕。刘邦(前256年-前195年),字季,沛县(今江苏沛县)人,官至汉高祖,即汉朝的开国皇帝。
3、文学作品介绍:《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作者是西汉的司马迁(前145年-前90年),字子长。《鸿门宴》是《史记》中的一篇文章,主要记述了项羽和刘邦在鸿门宴上的斗争,以及项羽最终失败的历史事件。本文节选自《史记·项羽本纪》。
三、学习课文内容
1、阅读文章,初步理解大意。
2、逐段讲解课文内容,注意词义、句式的变化。
3、讲解过程中,通过学生自己阅读、互相讨论、教师提问等方式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分析文中重要句子和段落,了解人物性格特点及思想品质。
5、分析文中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虚构成分的关系。
6、通过讨论的方式分析人物形象及塑造方法。
7、请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8、引导学生思考历史故事与文学作品的异同点。
9、引导学生思考《鸿门宴》在《史记》中的重要地位。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掌握生字、生词,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能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生动的描写;通过合作交流,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意义,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感受木兰的英雄形象,体会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善良、坚毅勇敢、热爱祖国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并深入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
教学难点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欣赏生动的描写;通过合作交流,理解木兰代父从军的意义,体会木兰的英雄形象。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2分钟)
播放动画片《花木兰》主题歌曲视频,生欣赏。师讲述:刚才同学们看到的就是我国古代时很有名的女英雄花木兰。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家喻户晓,其人物形象也是千百年来备受赞誉,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名篇《木兰诗》。(板书课题)
二、知诗人,解背景(3分钟)
1、知诗人: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最早出自于一首南北朝的叙事民歌《木兰诗》,作者是谁呢?请同学们讲述一下。(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我国古代史上很有名的女英雄花木兰的故事)
2、解背景:《木兰诗》是一首叙事诗,诗歌讲述了什么时期的故事?请同学们根据课下注释来回答。(南北朝时期)再请同学具体介绍一下南北朝时期的情况。(南北朝时期战乱频繁,北魏分裂成东魏和西魏两个国家。东魏的政权落到了高欢手里,高欢嚣张跋扈不可一世。)
三、读课文,找生字、生词(4分钟)
1、读课文:请同学们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巡视指导)请一名同学范读。请同学们评价一下。(从读音是否正确,语言是否流利,是否有节奏等角度)再请同学们自由读一遍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
2、找生字、生词:通过自由读课文你发现了哪些生字词?请同学们相互交流一下。学生可能会说“机杼、鞍鞯、辔头、金柝、鸣溅溅、扑朔迷离、傍地走”等。也可能会说“火柝、飞溅、金戈、烽火连天、铁骑”等。还有可能说“同行十二年、八百里分麾下炙”等。对于这些生字词我们应如何解决呢?下面我们就以小组为单位解决生字词问题。师巡视指导。全班交流。(师重点指导以下词语:鞍鞯:马鞍和鞍下的垫子。长鞍垫为鞍鞯。马登:马蹄铁掌上用于登马的钉子。辔头:驾驭牲口的嚼子和缰绳。火柝:打更用的梆子或敲击用的铁器;也指古代边防报警的器物。扑朔迷离:比喻事物错综复杂,难于识别;也形容动作急速而难以分辨。扑朔:扑腾的意思。)师强调重点词语的读音及写法。请同学们在小组内互相读一读这些词语并互相纠正。全班齐读这些词语。
3、再读课文:通过自由读课文的方式感知课文内容,在小组内交流并归纳出这首诗的主要内容。(小组交流)师板书:(略)这首诗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分为三个部分:替父从军(1-3段)身经百战(4-7段)辞官还乡(8-9段)也可分为四部分:起因(1-3段)、经过(4-7段)、结果(8-9段)、尾声(10段)。(板书)这首诗可概括为四个情节:(1)决心从军;(2)准备出征;(3)奔赴战场;(4)胜利还家。(板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解决了我们刚才所提出的问题。(出示幻灯片)通过这四段的学习我们不难发现花木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是一个不慕名利的英雄。(板书)师总结:对!她是一个勇敢的战士,她是一个孝顺的女儿,她是一个不慕名利的英雄。她是一个平凡的女子却做出了不平凡的事!她是一个伟大的人物却做出了平凡的事!她是一个令人敬佩的人!那么她的这些品质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
引言:
盘古开天地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重要故事之一。这个故事描绘了盘古从诞生到开天辟地、创造万物,最终化为天地间的山川草木的宏伟历程。本教学设计将通过讲述盘古的传说、形象描写、功绩分析以及意义探讨等方面,带领学生们领略这个古老神话的魅力。
一、盘古的传说
盘古的传说起源于南北朝时期,经历了多个阶段的发展和完善。在传说中,盘古是龙首蛇身的神祇,生于天地之间,长大后神力渐长,最终以神斧劈开混沌,分出天地。盘古为了支撑天地,将自己的身体留在了天地之间,头部化为东岳泰山,腹部化成中岳嵩山,左脚化成南岳衡山,右脚变为北岳恒山。
二、盘古的形象描写
在神话传说中,盘古通常被描绘为龙首蛇身的神祇,头上有角,双手有力,持有一把巨大的斧头。他的形象充满了力量和神秘感,代表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自然界的崇敬和想象。
三、盘古的功绩
盘古的功绩主要体现在开天辟地和创造万物两个方面。在开天辟地方面,盘古利用自己的神力,劈开了混沌,分出了天地,使得世间万物得以生长。在创造万物方面,盘古不仅创造了天、地、水、火等元素,还创造了各种动物和植物,为世间带来了生机和活力。
四、盘古的意义和影响
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不仅是一个神奇的传说,更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勇气和创造力的崇敬。盘古以自己的生命和神力为代价,为世间万物开创了一个新的天地,他的精神成为了一种永恒的象征,激励着人们不断探索和创造。此外,盘古开天地的故事也是人类文明的起源之一,它影响了人们对宇宙、自然和人类自身的认识,成为了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语:
本教学设计通过对盘古开天地故事的各个方面进行详细的阐述,带领学生们领略了这个古老神话的魅力。通过了解和探讨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中的诸多元素,以及人们对勇气和创造力的崇敬。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激发学生们对盘古开天地故事的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接下来的教学环节中来。
引入:
亲爱的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讲述一个让大家永远敬仰和铭记的英雄故事。这个英雄来自中国四川省中江县,他的名字叫黄继光。在抗美援朝战争中,黄继光舍生忘死,勇敢地冲向敌人的枪林弹雨,为祖国的和平和安宁献出了年仅21岁的生命。他的英勇事迹让我们永远铭记在心,他的精神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
人物经历:
黄继光出生于一个四川省中江县的普通农民家庭,家庭生活十分贫困。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黄继光毅然报名参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在军队中,他表现突出,迅速成为了班长,并多次立功受奖。1952年10月,黄继光所在部队担负攻击金化以西美军为首的“联合国军”前哨阵地391高地。在连续进攻597.9高地和391高地的战斗中,黄继光表现出色,先后荣立三等功、二等功各一次。
英雄事迹:
1952年10月19日晚,黄继光所在的第2营奉命向上甘岭右翼597.9高地反击。在离天亮只有40多分钟时,黄继光用胸膛堵住疯狂扫射的敌机枪眼英勇牺牲。中国人民志愿军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所在部队追认他为中国党员;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追授他“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英雄”称号和金星奖章和一级国旗勋章。
黄继光牺牲后,所在部队给他追记特等功,追授“特级英雄”称号,并命名其生前所在班为“黄继光班”。1962年10月,四川省中江县人民政府建立了“黄继光纪念馆”,朱德、董必武、刘伯承、郭沫若为之题词。1982年,为“黄继光纪念馆”的黄继光塑像基座题字:“特级英雄黄继光”。2019年9月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和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等联合授予黄继光“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
教学思路:
通过了解黄继光的人物经历和英雄事迹,我们可以设计以下教学思路:
1、课堂讲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先详细介绍黄继光的生平事迹,包括他的出生地、家庭背景、参军过程以及获得的荣誉等。这有助于让学生对黄继光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和认识。
2、小组讨论:根据黄继光的英雄事迹,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他的精神品质、爱国主义情感以及他在今天社会中的意义等。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深入了解黄继光的英雄精神。
3、主题作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学习黄继光,传承英雄精神”为主题进行写作,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语言和思考,去感受和理解黄继光的伟大精神品质,从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正确的价值观。
4、实践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观当地的“黄继光纪念馆”,让学生更加直观地了解黄继光的英雄事迹和卓越品质。此外,还可以邀请专业人士为学生讲解黄继光的英雄精神,让学生有更深入的理解。
总结: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我们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黄继光的生平事迹和英雄精神,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提高综合素质。通过小组讨论、主题写作和实践活动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深入了解黄继光的英雄精神,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种精神,做一个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在语言学习中滋养言语生命“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及思考
【分析】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学习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学习语文的过程中,多语言文字的运用,多阅读优秀的文章,多积累优美的词句,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解答】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爬山吗?爬山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可以让我们欣赏到美丽的景色。但是,你们知道吗?爬山虎这种植物也有自己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爬山虎的脚》。
二、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介绍爬山虎的特点及作者。
三、自读自悟
1、提出自读要求: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交流反馈。
3、引导理清课文的叙述层次: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爬山虎的脚落在墙上有什么变化。
4、再次自读课文,思考:你从这篇课文中了解到了什么?画出不理解的地方,在小组内交流。
5、针对不理解的地方,全班交流。师相机出示相关的句子,相机进行词句训练。根据学生实际理解的情况,师安排相关句子的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的语言材料,进入情境;在读中感悟“爬山虎”脚的特点;在读中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在读中发展语言、积累语言。
6、交流感受深的语句并指导朗读:自由选择感受深的语句来读。以个别读、小组读、齐读、反复读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学习和领会语言文字。通过再造想象进入课文描绘的情境。不仅了解爬山虎的特点,而且得到了美的陶冶。根据学生的情趣倾向,教师可以选择几个作为学习凭借的材料如:“叶尖一顺儿朝下……”,一边读一边让学生表演,帮助学生理解“一顺儿朝下”等重点词语的意思。教师利用板书、朗读录音等手段强化重音、停顿等朗读技巧的训练。适时的、有选择地出示优美词句,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琅琅的书声中再次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通过朗读把自己的感悟传达给别人。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内容丰富的感情来传达,逐步获得水到渠成的朗读效果。教师不仅要求学生把一段话读通顺、连贯,而且要求学生带着一定的感情去读;不仅要求学生多读,而且要多样化地读(分角色读、表演读、齐读)。这样,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的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7、质疑:还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全班同学共同解决。
8、回顾全文: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什么收获?可以从知识方面、语言文字方面、学习方法方面谈。
9、学生表演:根据课文内容表演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学生边表演边复述所学内容。教师利用板书帮助学生复述;用语言来丰富学生的语言,来促进语言的发展;达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激起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美好情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综合阅读能力以及写作能力;在多种学习活动过程中整体和谐发展。
引言
《雨霖铃》是一首充满离愁别绪的词,由唐代著名诗人柳永所写。柳永一生羁旅漂泊,历经沧桑,这首词正是他离开汴京前往浙江时“留别所欢”的作品。词中以委婉缠绵的文字描绘了情人离别时的情景,表达了作者与所爱之人难以割舍的深情。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让学生了解词的基本概念和文学文化背景;
掌握婉约派诗歌的特点。
2、技能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诗歌语言表达方式的能力,理解诗歌情感;
掌握教学技巧,能够引导学生掌握诗歌内涵。
3、情感目标:
点燃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教学过程
1、导入环节
播放一段离别场景的视频,引导学生进入情境;
请学生分享一些自己经历过的离别故事,激发情感共鸣;
展示《雨霖铃》的词句,让学生初步感受诗歌的氛围。
2、词句分析
讲解词句的含义、情感和写作技巧,如比喻、拟人等;
通过举例、对比等手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
请学生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中的情景和情感。
3、段落分析
讲解段落之间的关系,以及转折、对比、悬念等手法;
引导学生理清诗歌的思路和结构;
请学生尝试分段解读诗歌,培养阅读分析能力。
4、意境分析
通过讲解诗歌的意境、意象,让学生领略到诗歌的美感和情感内涵;
引导学生感受作者通过诗歌所传达的情感和意境;
请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话描述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5、课堂互动
设置问答环节,让学生提出自己对于诗歌的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组织小组讨论,让学生进一步深入探讨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请部分小组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鼓励学生们互相交流学习。
教学反思
在本次《雨霖铃》教学设计中,我通过视频、故事、画面等多种形式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感受诗歌的氛围。在词句、段落和意境分析方面,我采用了举例、对比等手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情感和写作技巧。通过课堂互动环节,让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兴趣。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还有待提高,需要更加注重培养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和文化内涵。
在一个古老的小镇上,有一个名叫灰姑娘的美丽女孩。尽管她生活在一个贫穷的家庭,但她却有着无尽的善良和耐心。然而,她的生活中充满了艰辛和泪水,因为她经常要忍受家庭和社会的压力。
有一天,灰姑娘的母亲给她拿来了一双漂亮的鞋子。这双鞋子由纯手工制作,上面镶嵌着闪闪发光的宝石,看起来非常精致。母亲告诉她,这双鞋子是她的嫁妆,可以让她在未来的人生中充满自信和勇气。
灰姑娘看着这双美丽的鞋子,心里充满了感激和欣喜。她迫不及待地穿上了鞋子,感觉自己变得自信而美丽。然而,当她穿上鞋子后,她发现自己的脚开始变得疼痛难忍。尽管如此,她仍然坚持穿着这双鞋子,因为它们给了她信心和勇气。
在镇上,有一个英俊的王子,他善良而真诚。然而,他一直在寻找自己的真爱,却始终未能找到。有一天,王子在街上碰到了灰姑娘,并对她一见钟情。他被她的美丽和善良深深吸引,决定要娶她为妻。
灰姑娘对王子的爱情感到非常惊讶和欣喜。尽管她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但她从未放弃过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王子看到灰姑娘的坚强、勇敢和聪明,更加深深地爱上了她。不久后,他们举行了盛大的婚礼,成为了镇上最令人羡慕的一对。
然而,在灰姑娘的生活中,她曾经遭受了很多不幸和痛苦。在她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勇敢的女孩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所展现出来的坚强和勇气。我们也看到了善良的力量和真爱的美好。
总之,《灰姑娘》这个故事是一个关于爱情、勇气和善良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当我们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保持坚强和勇敢;当我们追求美好的未来时,我们应该怀有一颗善良的心。
一、文章概述
《拿来主义》是中国著名文学家鲁迅先生所写的一篇杂文,发表于1934年。这篇文章主要探讨了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碰撞与交融,以及如何正确对待西方文化的问题。鲁迅在文章中提出了“拿来主义”的观点,主张在吸纳西方文化的同时,保持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二、关键词
1、借鉴: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了“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的观点,认为可以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
2、继承:文章强调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认为这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鲁迅也提出要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摒弃其中的糟粕。
3、创新:鲁迅认为,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要通过创新来推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他鼓励人们要勇于创新,敢于尝试新事物,从而不断丰富和完善中国文化。
三、主题展开
1、借鉴
鲁迅在《拿来主义》中提出,我们可以借鉴西方文化的优秀成果,如科学、技术、文学、艺术等,来丰富和发展中国文化。这种借鉴并不意味着完全西化,而是要以我为主,将有益的元素为我所用,以不断壮大和发展中国文化。在现代社会中,我们仍然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羊毛袜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科学自己做-我也能成功》(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六年级下册科学湘科版
- 2025-2030年中国琉璃工艺陈设品行业深度研究分析报告
- Unit 1 Cultural Heritage Period 2 Reading and thinking 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高中英语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
- 23祖先的摇篮(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
- 2025至2030年中国数字图像编码机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中国硅橡胶电缆行业发展运行现状及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2025年败酱草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至2030年中国左炔诺孕酮片数据监测研究报告
- 2025年蒸饭柜合页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电竞产业园方案
- 高甘油三酯血症性急性胰腺炎诊治急诊专家共识2021解读
- 雕版印刷术的发明《金刚经》课件
- 精密测量课程中的思政案例弘扬工匠精神助力科技强国
- 残疾人就业服务
- 传统的中国纹样与饰品设计
- 工业园区消防培训课件
- 供水管网项目背景
- 浅层高效气浮池技术说明
- 小学大观念教学:设计与实施
- 《安全原理》习题库及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