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勾股定理说课课件_第1页
八年级上勾股定理说课课件_第2页
八年级上勾股定理说课课件_第3页
八年级上勾股定理说课课件_第4页
八年级上勾股定理说课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题:勾股定理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4教学方法和学法2教学设计说明5

本节课是华师大版数学八年上册第14章《勾股定理》第一节第1课时的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面积与代数恒等式》这一课题学习之后的第一节课。勾股定理是几何中极重要的一个定理,揭示了直角三角形三条边之间的数量关系,将形与数密切联系起来,为学生以后学习三角函数打下基础,在生产、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内容渗透了数形结合、转化、从特殊到一般等数学思想方法,教材中关于勾股定理的多种验证及勾股定理的推广等,都可供学生探究与挖掘,是渗透研究性学习,培养学生探究能力和创新精神的极好素材。

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2)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一、教材分析

经历探索勾股定理的过程,初步理解并掌握勾股定理的内容和验证,初步掌握“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的方法,能够解决简单的实际生活中的问题。2.能力目标

①在定理的探索过程中,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②在定理的验证过程中,培养学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逻辑推理的能力;③在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情感目标

①通过介绍中国古代勾股方面的成就,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和悠久文化的思想感情,同时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钻研精神;

②通过创设民主、和谐、愉快的课堂教学气氛,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1.教学重点

体验探索、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及简单应用2.教学难点

体验探索、证明勾股定理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数形结合的思想(3)教学重点、难点分析一、教材分析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4教学方法和学法2教学设计说明5教法选择

数学教学的实质就是学生在他们的“数学现实”基础上、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完成这种创造。本节课采取“引导探索法”,由浅入深,由特殊到一般地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教学过程体现了创设问题情境----定理的发现-----定理的验证-----定理的应用的全过程。学法指导

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下,采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研讨式学习方式。通过仔细观察、大胆猜想、分析归纳等手段去发现定理,通过画图、测量、拼图、计算等方式去验证定理,在独立思考与小组交流讨论的形式下,构建于“形—数---形”的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基础上,进行合情推理,完成整个探究活动。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4教学方法和学法2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评价5三、教学流程设计创设问题情境定理的发现

定理的验证

问题的解决

定理的应用介绍相关史事定理的证明

(一)创设问题情境:

从实际生活问题入手,提高学生听课以及研究的积极性三、教学过程:2005年2月15日中午,吉林中百商厦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请问消防队员能否进入三楼灭火?

目的:赢得学生的关注与兴趣,增加学生的求知欲望以及研究热情…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进行下一环节的自主探究2.5米ACB6米

2005年2月15日中午,吉林中百商厦三楼失火,消防队员赶来救火,了解到每层楼高3米,消防队员取来6.5米长的云梯,如果梯子的底部离墙基的距离是2.5米,问云梯能到达三楼吗?(二)定理的发现:动手.自主探索

古人有句话:“勾三股四弦五”。说的是一个直角三角形,如果它的两个直角边是3和4,那么这个直角三角形的斜边就是5。现在大家利用手中的尺子和三角板来验证一下他们的说法:ABC?做法:作一直角∠ABC,量取3和4作为它的两个直角边。量下AC的长度是不是5。这一环节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可能会进行多方面的猜想,他们的猜想可能不具有普遍性,但必须肯定他们的想法,给他们鼓励。

教师进行引导总结:3,4,5各自的平方有什么样的关系?学生会发现。这里一些学生可能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只有连续的三个数才有这样的关系呢?

这时教师进一步引导: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a,b,c之间有没有这样的关系?

作一直角∠ABC,量取5和12作为它的两个直角边量下AC的长度是不是13?5,12,13之间是否存在着刚才那种关系?学生会发现

猜想得出结论:<1>观察特例→发现新知毕达哥拉斯(公元前572—前49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观察并思考:毕达哥拉斯发现些什么?ABCABC正方形A、B的面积之和等于大正方形C的面积.

等腰直角三角形两条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

.(三)定理的验证:巩固学生前面所猜想的结论。猜一猜: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

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

正方形P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

正方形Q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难点:正方形R的面积=________平方厘米.

916<2>深入探究→交流归纳(三)定理的验证难点处理:引导学生通过对R图形进行分割或是用“补”的方法进行计算

参考PQR图1-2=25(平方厘米)ABC“割”的方法:=4×S直角三角形PQR图1-2=72-=25(平方厘米)ABC“补”的方法:=S大正方形-4×S直角三角形猜一猜:等腰直角三角形有上述性质,

一般的直角三角形也有这个性质吗?P的面积+Q的面积=R的面积由学生通过计算发现即AC2+BC2=AB2

正方形P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

正方形Q的面积=______平方厘米.难点:正方形R的面积=________平方厘米.

92516<2>深入探究→交流归纳(三)定理的验证

利用“几何画板”作一个动态变化的直角三角形,通过度量各边长度的平方值并进行比较,你观察到了什么?

<2>深入探究→交流归纳(三)定理的验证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直角边的平方和等于斜边的平方.概括:如果直角三角形的两直角边长分别为a,b,斜边长为c,那么一定有

《周髀算经》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勾股弦<1>拼图证明→加深理解观察“赵爽弦图”,思考勾股定理的证明.中间小正方形面积BA大正方形面积四个全等的

直角三角形面积〓

b

a(四)定理的证明<2>实践应用→拓展提高试一试:

用图1那样完全相同的直角三角形,拼成如图2所示的图形.对比大正方形面积的两种不同表示方法,看看能不能得到勾股定理的结论.

大正方形的面积可以表示为

,

又可以表示为

.

(四)定理的证明(五)问题的解决现在,你能解决那个云梯能否上三楼的问题了吗?ACB因为AB2+BC2=AC2所以云梯可以上三楼

从问题中来,回到问题中去。(六)勾股定理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黄实朱实朱实朱实朱实赵爽弦图中国——赵爽三国时期吴国数学家赵爽在为《周髀算经》作注解时,创制了一幅“勾股圆方图”,也称为“弦图”,这是我国对勾股定理最早的证明。

2002年世界数学家大会在北京召开,这届大会会标的中央图案正是经过艺术处理的“弦图”,标志着中国古代数学成就。约公元263年,三国时代魏国的数学家刘徽为古籍《九章算术》作注释时,用“出入相补法”证明了勾股定理。

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Euclid,公元前330~公元前275)在巨著《几何原本》给出一个公理化的证明。

1955年希腊为了纪念二千五百年前古希腊在勾股定理上的贡献,发行了一张邮票,图案是由三个棋盘排列而成。1、在定理被证明之前,世界各国就懂得运用这个定理来进行实际应用。2、介绍2002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数学家大会的会标以及会标的相关来历(该会标的图案是三国赵爽用来证明勾股定理的弦图)(六)勾股定理的由来和发展历史:

学生对定理的内容以及证明有一定的了解的基础上,跟他们讲些勾股定理的相关史事,激发他们钻研学问的热情以及再次吸引学生的课堂注意力.3、勾股定理在国外不称为“勾股定理”,比如古希腊称它为“毕达哥拉斯定理”或“毕氏定理”。毕达哥拉斯证明这一定理比赵爽要晚500多年。这一环节作为本节课的一个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明白勾股定理的历史,以及我国古人在数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成绩,激发他们的数学学习热情以及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七)定理的应用(课后练习):练习1:求下列各图中直角三角形的未知边912cC=610bb=A水平---基础题目的:掌握”直角三角形已知两边求第三边”,这是本勾股定理最重要的内容之一,也是本课时最重要的内容练习2.(1)如果一个直角三角形的两条边长分别是3cm和4cm,那么这个三角形的周长是多少厘米?(2)求斜边长17cm,一条直角边长15cm的直角三角形的面积.(3)矩形房间的周长是20m,宽是3m,求对角线长.B水平---中等题

在勾股定理应用的基础上,进行其他数据的计算.这在练习1的基础上稍微地加大难度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4教学方法和学法2教学设计说明5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该资源的利用有助于学生对勾股定理的加深理解,以及激发学生的研究热情以及动力.资源一: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法一:证法二: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一: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法三:证法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以及促进学生的探究思维的发展)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一:勾股定理的证明证法五:课程资源开发利用资源二:勾股定理的推广(书本P50习题14.1第4题的推广)教材分析1教学过程3课程资源开发利用4教学方法和学法2教学设计说明5五、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分析

在之前的课题学习《面积与代数恒等式》中的学习中,学生掌握的情况较好,因此本节课我并没有完全按照教材的教学思路,而是大胆地把下节课的勾股定理的证明挪到这节课进行教学,即本节课主要进行定理验证、证明的教学,而下节课主要进行勾股定理应用的教学,所以教学过程的第六个环节“定理的应用”做为课后练习,供学生完成。这样的教学设计是符合新课标“内容设计要有一定的弹性”的要求和精神的。

五、教学设计说明及教学分析

荷兰数学教育家赖登塔尔认为,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实现再创造.本节课教师把教学过程设计成学生对知识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学生内心体验参与的过程,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问题解决的过程,师生问、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