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1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2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3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4页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川省成都市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上学期语文期末试卷一、基础知识(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面加点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A.羞怯(qiè)攒成(cuán)贮蓄(chǔ)怪诞不经(dàn)B.狭隘(yì)呈报(chéng)蜷伏(quán)咄咄逼人(duō)C.棱镜(léng)应和(hè)莅临(lì)畏罪潜逃(qián)D.怅然(chàng)粗犷(kuàng)禁锢(gù)恍然大悟(huǎng)2.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A.她想让我懂得“杯”是“杯”,“水”是“水”,而我却把两者浑为一谈。B.暮色中,第一颗星星出现在天空中,悬崖下面的地面开始变得模糊。C.他不住帐莲,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房子里。D.我的心在瘦弱的胸腔中砰砰地跳动,我努力往上爬着。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多穗高粱,成熟期参差不齐,多次分别收获,很不方便。B.每个人都要根据他们的能力安排工作,让他们各得其所。C.生活是美好的,不能因为一些小小的失败而怨天尤人。D.报纸登了一条骇人听闻的消息,不法商贩用工业酒精制酒而致多人中毒。4.下列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B.随着对阅读能力考查的比重越来越大,使家长们开始重视孩子们阅读兴趣的培养。C.人类来到这世界就一直面临两种挑战,一是来自人类本身,二是来自大自然。D.新学期,记者又来到学校采访了许多李老师的事迹。二、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共12分)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5.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缀行甚远缀:连接、紧跟 B.恐前后受其敌故:敌人C.眈眈相向眈眈:凶狠注视的样子 D.屠暴起暴:突然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投以骨静以修身 B.久之,目似瞑闻之于宋君C.屠乃奔倚其下乃悟前狼假寐 D.而顷刻两毙学而不思则罔7.下面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A.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翻译:场主人把柴草堆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一样。B.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翻译:过了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前面。C.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翻译:(只见)另一只狼正在积薪里打洞,想要从通道进去攻击屠夫的后面。D.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翻译: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把狼杀死了。8.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第一段是故事的开端,写出了屠夫危急的处境,为后面写屠夫与狼的斗争做了铺垫。B.文中“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目似瞑,意暇甚”等语句,表现了狼的狡诈。C.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点明了故事的主题,说明狼无论多狡诈,终归会被人的勇敢智慧所战胜。D.本文故事情节生动曲折,语言简练传神,主要通过动作描写刻画屠夫的形象,给人以深刻的启发。三、默写(共6分)9.默写古诗文中的名篇名句。(1)补写出下列名句的上句或下句。(任选其中两句作答:如三句皆答,按前两句判分)①君问归期未有期,。(李商隐《夜雨寄北》)②,崔九堂前几度闻。(杜甫《江南逢李龟年》)③水何澹澹,。(曹操《观沧海》)(2)请在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和谭嗣同的《潼关》中选择一首默写,在答题卡上写出题目再默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四、现代文阅读(共10分)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薄暮下的刀锋①一如大雪覆盖旷野,遮其丑陋,使其美白,风霜侵袭颜面,去其鲜润,使其粗糙,放眼望去的人与事,往往不是它的本质,譬如眼前这个人——②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知道我在注视着他,便朝我一笑:“磨剪子磨刀不?”平时并不弄刀切菜的我竟说:“磨。”③至楼口,我说:“你且等一等。”他笑笑:“好,不急。”④我住的是一楼,出门来时,见他已骑在窄凳上,工具整齐地摆在脚下。⑤一大一小,两把刀,因勤于擦拭,刀面光洁,心想,其实是无须磨的,不过是照顾一下你的生意而已。接过刀,他顺刀刃斜睨了一下,笑着说:“您这刀,虽光亮唬人,却还没有开刃呢。”我说:“这怎么可能?”他说:“您看,这刀身与刀刃一样厚薄,手指头放在刀刃上用力摁一下,也不过是一道白印。”一试,果然。⑥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我还是不能信服,便问:“你们磨刀是论件数,还是论工时?”他说:“论件,一把四块。”说完,他似乎明白了我问话背后的含义,脸红了。脸红的应该是我,他却先红了,让我心生一丝惭愧。⑦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其间,他点燃了长杆烟袋,衔在嘴上,因为温长,烟火竟断了数次。他那个样子,让我惊疑:他这是出来做买卖的吗?⑧这把刀好了,竟用了近半个小时,看了一眼那另一把刀,我不禁笑着摇了摇头。他也笑着摇了摇头:“还是一把合金做的。”我说:“这一把就不磨了,凑合着用吧。。”他说:“那可不成,刀既然到了我手里,就属于我。”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⑨不知为何,我总不时到临街的阳台看一眼那人。夕阳的余晖洒在他的脸上,脸色很黄,一如土地。到了后来,余晕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⑩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我内心欢悦,望着匠人,突然想起一句台词,情不自禁喊了一句:“磨剪子来戗菜刀——磨剪子来戗菜刀——”⑪真有数邻人拿刀出户,没想到他却推车欲走。我说:“到手的生意都不做,您这是为什么呢?”他说:“天黑,看不清物件了。”我说:“不是有路灯吗?”他说:“眼神不济,灯光下看东西模糊,会磨不好。”见来人近了,他说一声“再见您哪”,便仓皇骑远,一如逃。⑫最先来到的是教历史的张老师,他满疑惑,听我言说后,他唏嘘不已:“这就是小人物的可爱了——这叫什么,这叫‘轻贱者往往品重,位卑者往往德高’。”⑬我站在昏黄的路灯下,端详着匠人磨好的菜刀,那刀锋闪过一丝光芒,夺人心魄,竟让人不敢直视。10.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磨刀人具有怎样的品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1.请从修辞的角度,对文章第⑨段划线句子进行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2.你认为文章的主人公是“我”,还是匠人?请说明你的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作文(60分)13.生活处处皆美好,人间一切都值得,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朱自清借此发现了美丽的春日图景,老舍借此感受到孕育生机的济南的冬天,史铁生借此从一些细节中体会到博大的母爱,莫怀戚借此从一次散步品味出生命的感慨,莫顿·亨特借此从一件小事中感悟到成长的快乐。那么,你呢?现在带着你的眼睛和心灵,出发吧。请将题目“少有人发现的▲”补充完整,然后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认真审题:②自定立意,不少于500字;③要有真情实感;④不得抄袭、套作;⑤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六、诗歌鉴赏(共4分)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雨过山村王建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妇姑相唤浴蚕①去,闲着中庭栀子花。【注释】①浴蚕:古时候将蚕种浸在盐水中,用来选出优良的蚕种,称为浴蚕。14.诗的一、二两句,写出了山村怎样的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5.有人认为本诗末句的“闲”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文言文阅读(共1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太史公曰:《传》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②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③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衷。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溪”。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①《传》这里指《论语》。②其:副词,表示估量、推测、不肯定,可译为“大约”。③悛悛(quān):诚谨忠厚的样子。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虽令不从从:遵从 B.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睹:看C.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信:信用 D.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蹊:小路17.将下面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①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一句中的“小”指什么?“大”又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八、名著及现代文阅读(共22分)名著阅读大圣见他不睬,又使个身外法,把脑后毫毛拔了三根,吹口仙气,叫:“变!”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大圣跳起来,把身一抖,收上毫毛,却又吩咐沙僧道:“贤弟,你是个好人,却只要留心防着八戒言语,途中更要仔细。倘一时有妖精拿住师父,你就说老孙是他大徒弟。西方毛怪,闻我的手段,不敢伤我师父。”唐僧道:“我是个好和尚,不题你这歹人的名字,你回去罢。”那大圣见长老三番两复,不肯转意回心,没奈何才去。19.简要说说哪一故事情节直接导致了上述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0.选段中我们看到了孙悟空重情重义的一面。他还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呢?请结合《西游记》的其他情节,谈谈你的看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现代文阅读一滴泪掉下来要多久①那是一个深秋的早晨,天刚微亮,薄雾还挂在树梢上,我坐车前往山村学校支教。车在九曲十八弯的山路上盘旋,直到日影西斜,才来到位于大山深处的一所中学。②看到四面漏风的校舍,我心里一阵酸楚,于是决意留下来,把梦想的种子播到孩子们的心田。可是,事实远没有我想像的那么简单,有个叫李想的孩子,就让我头疼。③我在讲台上读课文,抬头见他两眼走神,心早飞到爪哇国去了。我大声说:“李想,我刚才读到哪了?”同桌用胳膊捅了捅他,他挠挠头说:“读的什么?没听到啊。”班上哄堂大笑。④他还和别人打架,黝黑的脸上经常挂彩,问是怎么回事,他不肯说。有一回,我看到几个孩子围着他挥拳乱打,边打边说:“不信你不哭。”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我大喝道:“为什么打人?”他们撒腿跑了,转眼没了踪影。我走上前,想说些什么。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我心里觉得难过,他到底是怎么了?他的童真哪里去了?⑤周末,我到他家里走访。到那儿一看,我鼻子酸了,破旧的土坯房里光线昏暗。由于父母外出打工,家里只有他和爷爷。“他父母出去多久了?经常回来吗?”我问。老人叹气说:“他爹娘走了五年,很少回来。刚开始那会儿,他想起来就哭,躺地上打滚儿,谁也哄不住。连哭了几个月,眼泪都流干了……”⑥校园里再见到他,他仍旧上课走神,我却不敢与他的目光对视。那目光望也望不到底,透着阵阵寒气,充满稚气的脸上有着与年龄不相称的忧郁和漠然。⑦几个月后,我听说他的父母回来了,还受了些伤。事情大致是这样:他的父母坐车回家,正赶上下雨,山路湿滑,车翻进了沟里。幸好只是些外伤,他们在医院住了几天,包了些药,赶回了家。⑧我想去他家看看。路上,听见村民在议论:“爹娘出去这么久,回来伤成那样,这孩子跟没事人似的。”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⑨走到院里,爷爷正冲他发脾气:“你这孩子,心咋就那么硬呢?看到爹娘遭了罪,连滴眼泪都没流……”话未说完,便是一阵剧烈的咳嗽。⑩他倚着门框站着,一副无动于衷的样子。父亲接过话说:“我们出去这些年,他感觉生疏了,这也怨不得孩子。”母亲走过来,搂着他的肩说:“这次出事后,我和你爹也想了,明年包片果园,不出去打工了。”他低下头,一颗亮晶晶的泪珠,滚落了下来。刚开始是小声啜泣,到后来竟成了嚎啕大哭。⑪我忽然懂得,这些年来他有多孤单,有多悲伤。所谓的坚强,是因为没有一个能让他依靠着哭泣的肩膀。我眼眶全湿,悄悄地离开了。⑫第二天上课,他坐得直直的,听得很认真。课间,他跟别的孩子在草地上嘻嘻哈哈地玩闹。金色的阳光下,他的脸上焕发着光彩,整个人都明亮了起来。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有同学喊:“李想,你的衣服脏了,后面好几道黑印子。”他头也不回地说:“俺娘……会洗的。”“娘”这个字拖得老长,喊得格外响。⑬我不知道一滴泪掉下来之前,在他心里奔涌了多久。但我明白从现在开始,一个美丽的生命,如含苞待放的花蕾,又变得鲜活生动起来。21.请你梳理全文,概括李想的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的变化过程。父母外出打工,他哭干眼泪——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①——父母打工回家受伤,他像没事人一样,②——③,他获得了父母的温暖,④。22.如何理解第②段中加点的词语“头疼”?请你概括出老师头疼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3.品析下列句子。①他冷冷地看了我一眼,转过身,头也不回地走了。(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他沿着操场奔跑,轻盈得像一阵风。(修辞手法的角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4.“作为老师,我的心像被什么东西揪了一下,有一种深深的挫败感”一句属于什么描写方法?“挫败感”具体指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有人把文章题目改为“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你认为哪一个题目更好?请简述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九、语言运用(共12分)26.刚跨入中学大门,一切都是新的,你们也肯定认识了不少新同学,结交了新朋友。当然也会有新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完成下列以“交友”为主题的任务。(1)上图是篆书的“友”字,请结合其形态解释其内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下面是对班上50名同学进行的调查统计,请写出你的结论。调查项目人数喜欢网上交友35了解网友的真实身份29有网友31有过被网友欺骗的经历20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阅读下列材料,说说你从中受到了哪些启发?材料—:北宋的范仲淹因主张改革,惹怒了朝廷,被贬去颍州。当范仲淹卷起铺盖离京时,一些平日与他往来甚密的官员,生怕被说成是朋觉,纷纷避而远之。有个叫王质的官员则不然,他正生病在家,闻讯后,立即抱病前去,大摇大摆地将范仲淹一直送到城门外。在那一人犯罪株连九族的封建社会里,王质能做到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真诚待友,和那些见利忘义之徒相比较,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对范仲淹来说,谁是真朋友,谁是假朋友,此时此刻,也就一清二楚了。材料二:一些关于交友方面的名人名言:①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也;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孔子②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子③门内有君子,门外有君子至。——冯梦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音。

A.贮蓄(chǔ)——zhù;

B.狭隘(yì)——ài;C无误;

D.粗犷(kuàng)——guǎng;

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字音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音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多音字、同音字和形近字,拼读时应结合其在不同语境中的词性或意义加以区分和掌握。2.【答案】B【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字形。

A.浑为一谈——混为一谈;B无误;

C.帐莲——帐篷;

D.砰砰——怦怦;

故答案为:B。【点评】

本题考查字形的辨析。考题中所涉及到的词语大都来自教材中的课文。这就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注意对字形的识记和积累,尤其是教材中的“读读写写”与“课下注释”,特别是同音字与形近字;同时还要结合整个词语的意思区别字的用法。3.【答案】A【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

A.参差不齐:形容很不整齐或水平不一。不符合“多穗高粱成熟期需要多次分别收获”语境,使用错误;

B.各得其所:表示各如其所愿,后表示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恰当的安排。使用正确;

C.怨天尤人: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抱怨天,责怪别人。使用正确;

D.骇人听闻:使人听了非常吃惊、害怕。使用正确;

故答案为:A。【点评】

本题考查成语的正确使用能力。成语的理解与运用,首先要把握成语的准确含义,再结合具体的语境做出分析与判断。成语的误用一般容易出现几种情况:色彩不当、轻重不分、词义不明、谦敬误用、语境不和等等。4.【答案】C【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

A.否定不当,滥用否定词,可删去“不”;

B.成分残缺,缺主语,应删掉“随着”或“使”;C无误;

D.语序不当,把“许多”放在“事迹”的前边;故答案为:C。【点评】

本题考查病句的辨析。解答此题应掌握的知识点为几种常见的病句类型: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结构混乱、语意不明等。通读句子,寻找具有常见病句类型标志性的词或短语做出判断。如果不能判断的,可以通过压缩句子,分析句子的成分(主、谓、宾、定、状、补)方法,找出病因。【答案】5.B6.D7.D8.C【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学生对一词多义现象的辨析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要注意积累词语的不同用法,最后结合句意理解词语的不同用法。

(3)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4)本题考查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找出相关的语句做出具体的分析即可。

【参考译文】

一个屠夫傍晚回家,担子里面的肉已经卖完,只有剩下的骨头。路上遇见两只狼,紧跟着走了很远。

屠夫害怕了,把骨头扔给狼。一只狼得到骨头停下了。另一只狼仍然跟着他。屠夫又把骨头扔给狼,后面得到骨头的狼停下了,可是前面得到骨头的狼又赶到了。骨头已经扔完了。但是两只狼像原来一样一起追赶屠夫。

屠夫非常困窘急迫,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屠夫看见田野里有一个打麦场,打麦场的主人把柴草堆积在打麦场里,覆盖成小山(似的)。屠夫于是跑过去靠在柴草堆的下面,放下担子拿起屠刀。两只狼不敢上前,瞪着眼睛朝着屠夫。

一会儿,一只狼径直走开了,另一只狼像狗似的蹲坐在屠夫的前面。时间长了,那只狼的眼睛好像闭上了,神情悠闲得很。屠夫突然跳起,用刀砍狼的脑袋,又连砍几刀把狼杀死。屠夫刚想要走,转身看见柴草堆的后面,另一只狼正在柴草堆里打洞,打算要钻洞进去,来攻击屠夫的后面。身子已经钻进去了一半,只露出屁股和尾巴。屠夫从狼的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屠夫这才明白前面的那只狼假装睡觉,原来是用这种方式来诱惑敌方。

狼也太狡猾了,可是一会儿两只狼都被杀死了,禽兽的欺骗手段能有多少呢?只给人们增加笑料罢了。5.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C.D解释正确;B.有误。B句意为:恐怕前后一起受到狼的攻击。敌:攻击;

故答案为:B。6.本题考查对一词多义及用法的理解辨析。

A.以:介词,把/连词,表示后者是前者的目的;

B.之:助词,调整音节,不译/代词,指“丁氏穿井得一人”一事;

C.乃:副词,于是、就/副词,才;

D.而:均为表转折,但是、却;

故答案为:D。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A.B.C翻译正确;D.“屠夫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屁股,也把狼杀死了”有误,本句的意思是:屠户从后面砍断了狼的大腿,也把狼杀死了。

故答案为:D。8.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分析理解。

A.B.D的分析理解正确;C.“文章结尾运用记叙的表达方式”有误,文章结尾运用的是议论的表达方式;

故答案为:C。9.【答案】(1)巴山夜雨涨秋池;旧时王谢堂前燕;山岛竦峙(2)略【解析】【分析】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本题中应注意“岐、竦峙、啼、君、郎、簇、蹄、犹、嫌、束”这几个字的写法。

注意(2)题中要求两首古诗选择一首默写,并且要写上题目。【点评】

本题考查古诗文名篇名句的背诵和默写。默写题作答时,一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错字。【答案】10.从……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的人。11.比喻,把匠人在夕照下的身姿比作剪纸,形象的表现了匠人磨刀时的专注,也映衬出匠人的淳朴,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或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12.文章的主人公应当是匠人。因为文章着力刻画磨刀匠人的形象,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文章内容通过“我”的见闻来展开,同时也起到从侧面烘托匠人形象的作用【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是了解文章内容,找出描写人物的语句与相关事件,然后结合具体内容来分析。

(2)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解答本题的格式:……(词)运用了……(角度),……(表达效果)地写出了……(内容),表现了人、物或作者的……(情感),取得了……的表达效果。

(3)本题考查主人公。答题思路:探究谁是主人公,主要分析:要点明塑造人物角色所用到的描写手法(正面、侧面描写,对比、衬托手法等)及其对主人公的作用;要分析情节怎样围绕主人公展开及其对主人公性格展示所起的作用;要分析小说塑造主人公了怎样的性格及通过该主人公表现什么主题(谁是小说主题最集中的体现者)。10.本题考查人物形象。根据第⑥段“他将其中的一把抵在窄凳一端的匝柄之上,再用皮环缚住刀尾并蹬在脚下,使其牢靠,然后施以锉刀,一点一点地锉去刀刃上多余的部分。窄凳的一端就安着一盘砂轮,手柄一转,火星一闪,刀刃立现,但他居然舍轻就重,用手。这将是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我有些不耐烦:‘干吗不用砂轮,不过是把切菜刀。”他说:“您这把是合金做的,一上砂轮,会崩出豁口。’”可知,磨刀人为了不让“我”的刀崩出豁口,即便费时费力也用锉刀,可见其是吃苦耐劳之人;

第⑦段“刃开过之后,他从工具袋里拿出一块中间凹陷的磨刀石,不紧不慢地磨了起来,磨过一个光景,他便斜眼看一看刃口,并用手指在刃上试一试,再接着磨,不断反复”,通过磨刀人反复磨刀的过程;可见其对待工作认真;

根据第⑩段“知他快完成工作了,走出去,掏出十元纸币给他付工钱,‘不用找了。’他坚决把两元毛币塞进我兜里,说:‘八块钱是我的手艺,十块钱就是贪心了。’他表情严正”可知,磨刀人拒绝多收“我”给的钱,可见其朴实不贪、品德高尚的人。

故答案为:他是一个诚实不贪、吃苦耐劳、工作认真(耐心细致、品德高尚)的人。11.本题考查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语句。“余晕晖收敛,已看不见他的脸色,只有身姿还在,一如剪纸”一句中将磨刀人在夕照中磨刀的身姿比作剪纸,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联系第⑧段“他把刀固定,然后再点燃了烟袋,重复着既有的程序和动作。我不耐烦地进了屋,把刀和人遗弃在那里”可知,此句在“我”离开后磨刀人一如既往的认真磨刀,体现了磨刀人的专注,衬托出其淳朴的形象,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表现了“我”对磨刀人的钦佩。

故答案为:比喻,把匠人在夕照下的身姿比作剪纸,形象的表现了匠人磨刀时的专注,也映衬出匠人的淳朴,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或引发读者对人性的思考)。12.本题考查主人公。明确观点:文章的主人公是匠人。文章第②段“酷暑之下,他仍着一袭草绿的建设服,前胸是污渍,后背是汗碱,下身是土色的粗布裤子,两只裤腿挽到膝盖。他推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架上绑着一个乡下才有的窄长板凳,车把上挂着一个工具袋”,运用外貌描写,细致地刻画了磨刀人的形象——简朴、质朴。文章记叙了磨刀人为了不让“我”的刀崩出豁口,即便费时费力也用锉刀,磨刀人坚持将“我”的刀磨完,磨刀人拒绝“我”多给的磨刀钱,磨刀人为了磨好刀拒绝天黑以后还磨刀,文章只是围绕“我”的见闻来展开,“我”是文章中的线索人物,是为了通过“我”,侧面衬托磨刀人淳朴、吃苦耐劳、不贪财、品德高尚的形象,赞美了匠人精神,揭示主旨,可见文章的主人公是匠人。

故答案为:文章的主人公应当是匠人。因为文章着力刻画磨刀匠人的形象,来揭示文章的主旨。“我”只是一个线索人物,文章内容通过“我”的见闻来展开,同时也起到从侧面烘托匠人形象的作用。13.【答案】【范文】

少有人发现的幸福

幸福是一种感觉,幸福是一种心情,幸福是一种体验;幸福是书山寻宝,幸福是亲近自然,幸福是互助与奉献;幸福是父亲送来的一顶草帽,幸福是妈妈传来的一声呼唤,幸福是朋友捧上的一束鲜花。仔细回味成长中的点点滴滴,如果没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我们就很少发现,幸福,其实就在身边。

早上起床,头晕晕乎乎的,但没怎么在意就去上学了。坐在教室里,头更晕了,感觉天旋地转的,脸色也变得煞白。同桌察觉到我的不对劲,紧张地问我怎么了,我挤出笑对她说没事,头晕,可能是发烧了。她听了,就用手摸摸我的额头,吓了一跳,说我的头很烫。后来,她去帮我请假,带着我去医院,在她的宿舍里,她把药递给我,又端给我一杯热水。我望着她眼中关心的神色,心里暖暖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小时候,过马路时都是母亲拉着的。有一次,陪母亲上街买东西。回去时,我们手中拎了很多东西。要过马路时,母亲把手中的袋子都用左手拿着,右手习惯性地拉起我的手向马路那边走去。看着被母亲紧紧握住的手,心里泛起一阵阵的涟漪。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放学了,天空却下起了雨。早上匆匆忙忙地到学校时才发现忘记了带伞。我叹了一口气,在走廊上来回踱步。这时,一位老师拿着一把伞朝我走来。我礼貌性向老师打招呼,老师问我怎么还不回家,是不是忘了带伞了,我有些不好意思地“嗯”了一声。老师笑了笑,把手中的伞递给我,说:“这把伞你拿去用吧,我办公室里还有一把伞,快点回家吧,路上小心点。”我接过伞,笑着对老师说谢谢。伞上残留的老师手上的温度,使我的心也热热的。那一瞬间,我是幸福的。

回想着曾经的点点滴滴,强烈的幸福感顿时涌上心头。心,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暖流。原来,我一直被幸福包围着。【解析】【分析】

这是一篇半命题作文。以“少有人发现的”为题,写一篇文章。什么少有人发现呢?审题可知,幸福、欢乐、美景、关爱……只要我们拥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和一颗善于感受的心灵,就会发现它们就在身边。立意上抓住我们补写的内容,突出体现其情感,另外还有表现出“少有人发现”。

成长的路上,许多点点滴滴足可感人心怀,就选材而言,可写的事例自然很多。我们可选取生活中让你感到最温暖的事情来写,这些温暖来自某人(事、景、物)的触动,最重要的是要写出自己的感受和独特体验。平凡的事才是最温馨、最温暖的,只有平常的人才是最感人的。或者我们以“少有人发现的幸福”为中心写作。幸福,的确时时刻刻围绕在你身边,你无时不在感受着幸福的欢乐,这方面同学们不论从哪个角度,只要抓住“幸福”这个中心,去写自己感悟最深刻的事,便能扣题。还可以运用对比的方法来刻画家人的爱,“我”以为家人不爱“我”,可在经历一件事情之后,“我”发现,他们原来一直都是爱“我”的,是“我”误会了,忽视了他们的爱。记叙事件要思路清晰,条理清楚,更要恰当地表达你的感情。有了真实情感的参与,文章才会充实饱满,有血有肉,才能打动读者。

【点评】本题考查半命题作文的能力。首先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确定写作的内容和范围,其次要立意深刻。为文章确定一个明确,深刻的主题,表达积极向上的思想,传播正能量;选材要精确,明了,运用自己熟悉的材料作文,这样才能突出真情实感,表述才能明了,精当。写作时,一定要根据题目的特点和要求,突出表现题目的关键词语。【答案】14.宁静优美自然和谐15.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解析】【点评】

(1)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答时要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抓住诗句的描写角度、表达效果等方面解答。

(2)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14.此题考查诗中景物描写的特点,作答时要理解诗意。“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的意思是:雨中传来鸡鸣,山村里依稀一两户人家;村路竹溪之上,一条板桥斜横。第一句以动衬静,以“鸡鸣”衬托山林的幽静;第二句由曲径通幽的过程描写山林的幽静,所以这两句写出山林宁静幽美的特点。故答案为:宁静幽美(或:曲径通幽、自然惬意)15.此题考查诗歌的炼字,解答时要读懂句子并赏析精彩字词的妙处。本诗是一首七言绝句。前两句通过对景物的描来表达山林的静谧,第三句写妇女冒雨浴蚕,表现农家之忙。第四句的意思是“只有那栀子花开,独自摇曳在庭院中”,通过对花的“闲”来反衬当地人的忙。全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秀丽的山村农忙图景。做题时要读懂诗文,仔细体会诗中的佳句妙语,理解作者的情绪情感。故答案为:妙在它不从正面着墨,而从侧面落笔,以“栀子花”的“闲”来反衬人们的“忙”,巧作对照,情趣盎然(或: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了蚕妇们去后庭中栀子花的闲适自在)。【答案】16.C17.①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②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18.小: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做人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德行端正,那么不需用言语去宣扬,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像李将军一样,虽然“口不能道辞。”但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2)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3)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在读懂文意的基础上根据语境理解。

【参考译文】

太史公说:《论语》里说:“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这就是说的李将军吧!我所看到的李将军,老实厚道像个乡下人,开口不善讲话,可在他死的那天,天下人不论认识他的还是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谚语说:“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这话虽然说的是小事,但可以用来比喻大道理呀。16.本题考查重点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解释词语要注意理解文言词语在具体语境中的用法,如通假字、词性活用、古今异义等现象。

A.B.D解释正确;C.有误。C句意为:他那忠实的品格确实得到了将士们的信赖呀!信:信赖;

故答案为:C。17.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注意重点词语的含义及句式理解,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达到词达意顺即可。

(1)句重点词语:正,行为端正;令,命令;行,实行;从,听从。

(2)句重点词语:及,等到;知,认识;皆,都;尽,尽情;哀,哀悼,哀痛。

故答案为:(1)在上位的人自身行为端正,不下命令事情也能实行;自身行为不正,即使发下命令也没人听从。

(2)等到他死的那天,天下认识和不认识他的,都为(他)尽情哀痛。18.本题考查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需要根据语境理解。

“此言虽小,可以喻大也”中的“此言”指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故“小”指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句话的意思是桃树李树不会讲话,树下却自然地被人踩出一条小路。比喻人只要真诚、忠实,就能感动别人。

“大”指的就是谚语的比喻义,即做人的道理,像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但“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他得到了众人的尊重和信赖。

故答案为:小: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大:做人的道理,只要自己的德行端正,那么不需用言语去宣扬,也能够得到大家的尊重。就像李将军一样,虽然“口不能道辞。”但是“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答案】19.“尸魔三戏唐三藏”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大闹天宫时,面对神通广大的天兵天将,面对权力至尊的玉皇大帝,面对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孙悟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一直打到凌霄宝殿。从中可以看到孙悟空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名著情节。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教材中文学文体及作家作品主要的知识点要记牢。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性格。结合作品内容作答即可。答题时注意结合语言描写和故事的叙述,把握人物性格特点。19.本题考查名著情节。从“即变了三个行者,连本身四个,四面围住师父下拜。那长老左右躲不脱,好道也受了一拜”,可知语段出自《西游记》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圣僧恨逐美猴王,选文写的是“三打白骨精”后,悟空被师傅误会,与唐僧告别的情形。所以直接导致了上述事件的故事为:“尸魔三戏唐三藏”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答案为:“尸魔三戏唐三藏”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20.本题考查名著人物性格。结合作品内容作答即可。如:孙悟空成为大王后发现猴子们不能长生不老,于是就要到海外去学习仙法。孙悟空一个人划着小木筏漂洋过海来到菩提祖师的洞府学艺,菩提祖师开始都不相信,因为傲来国花果山距离菩提老祖的洞府太远了,由此可见孙悟空真的是吃苦耐劳,而且在菩提祖师座下勤奋好学。

故答案为:示例:大闹天宫时,面对神通广大的天兵天将,面对权力至尊的玉皇大帝,面对佛法无边的如来佛祖,孙悟空毫不退缩,勇往直前,一直打到凌霄宝殿。从中可以看到孙悟空不畏强权的性格特点。【答案】21.不让眼泪落下来;不哭;父母不去打工;终于掉下眼泪。22.“头疼”的意思是烦恼、苦恼;因为李想上课不认真听课;和别人打架;性情冷漠,不愿意和老师沟通,所以老师会感到“头疼”。23.①运用神态描写(动作描写)的方法,表现了李想冷漠、倔强和对人不信任的心理。②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将卸下心理负担的李想的欢快与轻盈描绘了出来。24.心理描写;想消除孩子内心的忧郁、漠然但最终没有成功的失意。25.第一种:原题更好,它概括了文章的主要情节,且形象生动。第二种:“一个留守儿童的故事”更好,它既概括了文章的内容,又引发了读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和思考。【解析】【点评】

(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解决此类题目首先要浏览全文,明确各个段落(语句)的内容,同时要把意思相近的段落(语句)合并在一起。抓住所概括文章中的重要段落(关键语句),简洁准确概括。

(2)本题考查文中词语含义。理解词语的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①理清思路,揣摩概括义。②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指代义。③瞻前顾后,揣摩特殊意义。④把握词语的感情色彩。除此以外,还要联系文章的主题、作着的思想感情,描写手法和修辞手法等来理解词语的含义。

(3)本题考查句子的赏析,根据提示分析。①提示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思路为:点出描写方法+人物特点+作者情感(如有)。②提示从修辞手法入手,思路为:点出手法+表达效果+作者情感(如有)。

(4)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阅读文章时要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即初读文章,了解大意后,再理解字词,读懂每句话,给文章分段和归纳段意,最后回到文章整体上来,进而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最后联系上下文分析。

(5)本题考查标题含义。需要从文章中心主旨、文章内容、修辞手法上来理解标题含义,自圆其说即可。21.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概括。注意题干关键词“这一滴眼泪掉下来所经历变化过程”,并且根据给出的范例进行归纳整合,根据范例的提示,前一空是李想的个人经历,后一空是李想面对这段经历他是如何表现的。

第一空:根据前面文字“挨别的孩子打,他昂着头”提示,定位至第④段“泪水在眼眶里晃,他昂着头,愣是不让它落下来”,可以概括为“不让眼泪落下来”;

第二空: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