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_第1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_第2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_第3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_第4页
高中历史《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教学目标1.认识夏、商、西周三代的主要政治制度,从内外服到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加强了对社会的治理,维护了统治。2.知道秦朝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建立及秦朝加钱中央集权、巩固统一的措施。3.理解两汉至明清时期中央行政制度和地方行政制度的沿袭与变迁,理解其演变的规律和影响。4.能够科学解释古代中国不同朝代的地方层级管理制度。教学过程程【导入新课】公元前213年,秦始皇在咸阳官举行了一次规模盛大的祝寿酒会。宴会上,有人歌颂秦始皇“以诸侯为郡县,人人自安乐,无战争之患,传之万世”的功绩;也有人认为“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主张恢复殷周制度,分封子弟功臣。秦始皇下令群臣廷议,丞相李斯坚决反对分封,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于是,中央集权政治制度得以确立。【师】通过教材导学部分,知道中央集权制度确立的背景,并通过《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的学习,回忆历代王朝采取了哪些政治制度巩固统治?【新课讲授】一、先秦时期的政治制度【师】夏、商、西周是中国古代奴隶制国家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时期。通过教材学习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1.夏朝【师】通过教材学习夏朝建立的时间、制度。(1)建立时间: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2)制度: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2.商朝【师】通过教材学习商朝的政治制度及其特点。(1)体制:实行内外服制,商王直接控制内服王畿地区,王畿四周是外服。(2)特点:已经有较系统的国家机构和分掌内外服各类事务的官吏。【师】讲解“内外服制”的概念。商朝在盘庚迁殷后采取的一种二元统治体制,即将统治区域分为内服和外服。内服是商王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王本族以外的附属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事务。其特点是商王控制着联盟的实际权力,与各附属国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中央政权与各附属国之间的联系较为松散。3.西周【师】通过教材学习西周的“分封制”和“宗法制”。(1)分封制【师】通过史料思考“封建子弟之制”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该制度有哪些特征?史料欲观周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周之制度之大异于商者,一曰立子立嫡之制,由是而生宗法及丧服之制;并由是而有封建子弟之制,君天子臣诸侯之制。……其旨则在纳上下于道德,而合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庶民以成一道德之团体。周公制作之本意,实在于此。——王国维《殷周制度论》提示:分封制。特征:与宗法制互为表里(血缘与国家政治制度相结合);层层分封、等级森严。【师】通过教材和史料完成以下表格。天子地位天子是国家最高统治者,控制着镐京和洛邑附近的王畿地区分封对象同姓贵族、异姓功臣或旧贵族诸侯权力分封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士,形成贵族等级分封序列享有受封土地上的统治权诸侯义务服从周天子的政令,承担对周王室的义务大盂鼎鼎内有铭文291字,内容包括周康王向盂讲述文王、武王建国的经验,告诫盂要忠心辅佐王室,还记载了赐予盂的器物与人口等信息。这是研究西周分封制和社会状况的重要史料。(2)宗法制:周天子与各级贵族都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师】同学们回答什么是“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继承制是宗法制度最基本的一项原则,即王位和财产必须由嫡长子继承。嫡长子是嫡妻(正妻)所生的长子。(3)认识①分封制是较内外服制更进一步的政治制度。②分封制与宗法制相配合,政治权力分配与血缘关系相结合,是西周政体的基本特征。【师】结合教材谈谈你对西周政体的认识。4.对商周政体的认识(1)商周政体中的原始民主传统,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2)国家遇到重大问题时,君主要征求平民“国人”的意见,国人也可以通过舆论来影响朝政。(3)原始民主传统在春秋各国政治中仍然有一定影响。【师】通过教材思考西周分封制的影响,进行小组讨论。(1)积极影响:巩固了西周的统治,使西周成为地域空前的奴隶制国家。(2)消极影响:受封诸侯在其领地内有很大的权力和独立性,造成了春秋战国时期分裂割据的局面。(3)对后世影响:影响了中国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皇族分封制。【师】教师总结归纳先秦时期国家政治制度的特点。(1)贵族政治:带有浓厚的部族色彩,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分封制为治理国家的基本形式的“家国一体”的政治结构。(2)神秘色彩:神权与王权相结合,呈现出较为浓厚的鬼神迷信与原始宗教色彩。(3)等级森严:形成森严的等级序列;国野分治。大宗、小宗之间存在严格的政治隶属关系。最高执政集团尚未实现权力的高度集中。(4)原始民主遗存的影响:君主的权力不是绝对的,其中的原始民主遗存,对君主的权力有制约作用。(5)地方分权:商周时期以部族联合或分封制为基础,各诸侯国有相对独立性,尚未形成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师】通过教材学习春秋战国时期政治体制的变化。5.春秋战国(1)春秋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宗法血缘关系的瓦解,贵族等级分封制开始解体。(2)战国时期,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制度开始产生。二、秦朝的政治制度【师】秦朝统一后确立了哪些政治制度?通过教材我们一起来学习。1.背景:秦的统一结束了长期战争的混乱局面,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师】讲解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的含义。(1)君主专制:指君主独自掌握政权,主要特征是皇帝的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2)中央集权:强调全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权力集中于中央,地方受命于中央。2.表现(1)皇帝制度:秦朝政治制度的核心,一切政治、军事、法律事务的决定权都在皇帝手中。【师】通过教材“历史纵横”栏目了解“皇帝名称的由来”。(2)三公九卿【师】通过图解和表格学习“三公九卿制”。①职责丞相百官之长,分左、右,秉承皇帝旨意,统领众官,丞相府是行政中枢所在太尉最高武官,掌军事御史大夫副丞相,协理国政,掌管图籍、文书,又是最高监察官九卿下设若干部门,处理具体事务②意义:三公九卿共同组成中央政府,国家重大事务往往由公卿进行廷议,最后由皇帝裁断。(3)郡县制度【师】郡县制形成于春秋后期,并非形成于秦朝,秦始皇不是郡县制的创立者,其主要功绩是将郡县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通过教材学习郡县制的背景、内容。①背景:总结春秋战国以来“天下共苦战斗不休”的历史教训。②内容a.地方行政机构:分为郡、县两级。b.地方最高行政机构:郡,置郡守、郡丞和郡尉,另设监御史掌监察。c.县:郡下设县或道,根据户数的多少,置县令(长)、县丞、县尉。d.郡县主要官吏都由中央直接任命。【师】请同学们阅读史料。回答问题。史料一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因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完成了社会的转型。在此之前中国社会仍然是血缘社会,在此之后虽然仍有浓重的血缘色彩,但转向了地缘社会;在此之前是封建诸侯、贵族分权的时代,在此之后是专制独裁、皇帝集权的时代。——摘编自辛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研究》史料二顾炎武:“知封建之所以变为郡县,则知郡县之弊而将复变。然则将复变而为封建乎?曰:不能。……封建之失,其专在下;郡县之失,其专在上。”刘绍玢:“封建郡县,均有善不善焉。”“行郡县之制,师封建之意,亦曰久于其任而已。……苟得其人,则必任以数十年之久。”——据《清人对柳宗元〈封建论〉的批评》整理(1)根据史料一,归纳春秋战国时期社会转型前后政治制度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提示:相同点:保留了血缘色彩。不同点:从血缘社会到地缘社会;从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从分权到集权。(2)根据史料二,概括顾炎武和刘绍玢对“分封制”与“郡县制”的认识以及由此折射出的时代诉求。提示:认识:郡县制与分封制各有弊端;调和郡县制与分封制矛盾。时代诉求:顺应潮流,改革创新;批判君主专制。【师】通过表格比较封制与郡县制。(1)联系:都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目的都是巩固统治。(2)区别项目分封制郡县制时代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选官标准与宗法制相联系,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才能、政绩、地域官员任命世袭由皇帝直接任免与中央政府的关系相对独立于中央政府中央政府下属的地方行政机构性质贵族政治官僚政治影响容易形成割据势力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师】下述史料反映了秦严密的文书行政管理制度:有事请殴(也),必以书,毋口请,毋强(羁)请。——《睡虎地秦墓竹简·内史杂》行命书及书署急者,辄行之;不急者,日觱(毕),勿敢留。留者以律论之。——《睡虎地秦墓竹简·行书》(4)文书行政①各级官僚机构以文书推行行政管理。②建立了以邮传为中心的文书传送系统,以保障皇帝和中央的政令能够传送到全国各地。【师】小组探究,早期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及其历史作用。(1)转变①先秦时期的贵族政治是建立在分封制和宗法制以及世卿世禄制基础之上的,由贵族掌握政权的政治制度。贵族世袭官职,世卿世禄。②官僚政治是建立在官吏的选拔和任命制基础之上,按照职能和职位分工、分层管理原则建立起来的中央或地方行政权力体系,包括有关官僚机构的组织运作与官僚的活动及一套完整的制度规定。③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官僚制取代贵族制,地缘政治组织取代血缘政治组织,一种新型的国家形态和国家管理方式及政治体制由此建立起来。(2)历史作用①政治:有利于巩固国家统一,有利于抵御游牧民族的侵扰,维护中原地区的农耕经济免遭游牧民族的掠夺。②经济:有利于维护小农经济的稳定。同时,中央集权制有利于国家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兴修大型工程。三、两汉至明清时期政治制度的演变【师】通过教材学习古代中枢机构的发展变化。史料中国封建统治者较早就尝试建立中枢决策的牵制机制。汉武帝时期,不定期运用宗亲、外戚参与中枢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内官压制……唐初三省之长均为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时以二品官“参知政事”牵制相权,唐高宗以后三品、四品担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与中枢政要……明宣宗时,内阁大学士互不统属……各书“票拟”以待秉承太监代皇帝“批红”。雍正时期的军机处……如走马灯似的轮流值班,上传下达,照章办事。——摘编自陆杰锋《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师】史料通过汉、唐、明、清四个时期中枢决策制度的演变,说明了中国古代决策牵制机制的演变及特点,也说明了君主专制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直至废除的趋势。【师】通过教材学习汉至元的中央行政制度。(一)中央行政制度1.汉朝(1)特征:汉承秦制,中央行政制度仍为三公九卿制。(2)表现①中外朝制度:汉武帝设立中朝,中央行政中枢的权力逐渐由丞相转移到皇帝亲信手中,从而使外朝丞相的权力大大削弱;西汉晚期,中朝尚书的权力逐渐增大。②尚书台:至东汉,刘秀将尚书台确立为新的行政中枢,三公权力受到削弱。2.隋唐:三省六部制(1)内容①分工:中书省是受命于皇帝的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封驳朝廷政令的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②职位:三省长官分掌宰相职权,他们共同议政的地方叫政事堂。(2)影响①标志着中央行政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三省由皇帝直接掌控。②体系完整,职责分明,相互制约,可以有效履行封建国家的不同职能。【师】教师讲解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侵夺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内朝官向外朝官转化。内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实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效率低下的弊端。3.宋朝:最高行政长官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宰相之职。4.元朝:实行中书省总理全国政务的中枢制度。5.明朝(1)措施①废丞相:1380年,明太祖废除中书省和丞相,亲理政务。②设内阁:逐步建立起内阁制,内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协助皇帝处理各种政务,内阁逐渐成为事实上的行政中枢。(2)影响:封建君主专制发展到更高阶段。6.清朝:雍正帝设立军机处,由军机大臣直接秉承皇帝旨意,处理军国大事。军机处逐渐成为掌管处理全国军政事务的中枢。养心殿西暖阁,雍正帝之后这里作为清朝皇帝批阅奏折及与军机大臣商议政事之所。【师】帮助学生理解中国古代加强君主专制的主要方式和影响朝代中央官制影响秦朝以皇权为中心,设三公九卿,三公指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三公之下设有诸卿相互配合,彼此牵制,强化了皇权汉朝汉武帝重用亲信做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国家大事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形成了中外朝制度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长官都是宰相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宋朝①设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②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削弱了相权,皇帝总揽大权元朝①设中书省,取代三省;②中书省是最高的行政机关;③中书省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导致后期宰相权势扩大,有时左右皇位继承明朝①明太祖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②明成祖时内阁出现使君主专制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清朝雍正时期设军机处,军机大臣跪受笔录,军国大事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达到顶峰【师】历代中央行政制度经历了复杂的变化,地方行政制度也因中央集权的强弱和国家治理的需要处在不断调整中。(二)地方行政制度1.汉朝(1)沿袭秦朝的郡、县二级制。(2)王国和侯国并存。景帝、武帝后,诸侯国的权力被不断削弱,不再对中央构成威胁。(3)东汉晚期,原来的监察区“州”变为一级行政机构,形成州、郡、县三级制。州刺史拥有行政权和领兵权,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2.魏晋南北朝:主要是州、郡、县三级制。3.隋朝:废郡,以州统县,实行州、县二级制。4.唐朝(1)根据山川形势把全国划分为10道,后增至15道,作为中央派出的监察机构。后来,道变成州、县以上的一级行政实体。(2)唐中期以后,在一些战略重地设节度使统兵征战,部分节度使兼并役使州县,拥兵自重,形成藩镇割据势力。5.宋朝:形成路、州(府)、县三级制。6.元朝(1)机构: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掌管一省政务,简称“行省”。后来,行省演变为地方常设的最高一级行政机构。(2)影响:行省制的确立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发展史上的一次重大变化,形成了省、路、府、州、县的多级行政制度。【师】通过地图分析古代地方管理制度的演变。地方行政制度经历了一个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中央强化对地方的领导、监督、制约,地方则要求独立的自主权,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始终存在。县作为地方行政层级的基层政区,是相对稳定的,而县之上的州、府、省则变化很大。古代地方区划制度的变化【师】通过史料学习古代地方区划制度的变化。史料一东汉中平五年,州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直至隋代,长达四百余年,州一直为我国最高一级行政区划单位……唐朝初年,“道”仅是一种监察区划,至唐玄宗时,才发展为行政区划,成为凌驾于州县之上的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从而使唐代地方行政体制由州、县两级制转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沿袭唐制,仅将“道”改名为“路”。——摘编自王俊《中国古代地名》史料二中国地方行政区划,自秦汉以来,基本上按山川地形的自然疆界建置。……元统治者吸取了汉唐以来地方割据势力据险对抗中央政府这一教训,打破了自然的疆界,极力避免某一地区成为地方长官据险称雄的国中之国。地方区域的设置,人为地使自然区域割开,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摘编自李孔怀《中国古代行政制度史》(1)根据史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州和道作为地方行政区划有何相同点。提示:相同点:都由监察体制转变为行政区实体;最初都是最高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后地位下降。(2)根据史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元朝是如何调整地方区划制度的,指出其特点。提示:调整:实行行省制度。特点:行政区划的划分打破自然的山川疆界,造成犬牙交错的局面。7.明:废行中书省,但省的格局并未改变,原行中书省的权力由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割;向各省派出巡抚、巡按,逐渐总揽一省之权。8.清:巡抚成了一省长官,又设总督掌管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