癌性腹膜炎课件_第1页
癌性腹膜炎课件_第2页
癌性腹膜炎课件_第3页
癌性腹膜炎课件_第4页
癌性腹膜炎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癌性腹膜炎(PC)的影

像诊断

江苏省肿瘤医院沈文荣张兰芳癌性腹膜炎内容提纲

PC定义及研究背景

PC的检查手段

PC的转移途径

PC的影像学表现,重点介绍CT表现

PC-CT诊断的影响因素

PC的鉴别诊断

PCI(PCindex)的临床意义癌性腹膜炎一、研究背景

癌性腹膜炎(PeritonealCarcinomatosis,PC)又称腹腔转移瘤,临床比较常见,影像表现复杂多变,容易漏诊误诊,尤其是原发灶不明的患者;

PC及侵犯程度的准确诊断对肿瘤的分期、临床治疗策略的选择、评估预后均非常重要。癌性腹膜炎二、PC的检查手段相关肿瘤标记物,如CEA,CA125等影像

B超:因肠道蠕动及气体伪影对检测PC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MSCT:扫描速度快、空间分辨率高、运动伪影少--常用和首选

MRI:CT检查补充

PET:优势-无腹水对比的等密度灶/特殊部位的病灶,PET检查非常有价值。缺点:空间分辨率低,小病灶不容易发现,检查时间长,有肠蠕动及呼吸伪影的干扰等病理腹水细胞学检查

B超引导下肿块穿刺腹腔镜活检癌性腹膜炎三、PC的转移途径及原发灶类型转移途径:腹腔种植:癌细胞侵犯至浆膜外时,脱落至腹腔内其他器官表面,引起腹腔种植播散。腹腔脱落癌细胞是形成腹膜转移的先决条件,腹腔内游离癌细胞阳性的病例,即使肉眼未见腹膜转移,扫描电镜观察已有癌细胞初期着床形态的腹膜微小转移灶。血行转移:乳癌、肺癌等。淋巴道转移。常见原发灶几乎所有的盆腹腔恶性肿瘤均可引起腹腔转移,以胃肠道、女性生殖道来源常见。盆腹腔之外的:乳腺癌、肺癌。癌性腹膜炎四、PC的影像表现1、腹腔积液2、壁层腹膜转移3、大网膜转移4、肠系膜内转移5、脏层腹膜转移6、特殊类型腹膜转移癌性腹膜炎(一)腹腔积液

腹腔积液是PC最常见的征象,接近80%的PC合并有腹腔积液,其定量标准为:充满盆腹腔为大量限于肝脾周围为中量仅限于直肠窝和或结肠沟处为少量腹腔局限性积液是腹膜种植转移最常见的伴发征象,尤其是有明显分隔的积液是寻找腹膜转移瘤的重要提示征象,有时甚至是腹膜转移瘤的唯一阳性表现。出现腹腔局限性积液而未发现明确的腹膜种植灶,很可能是因为病灶小于2mm不易被CT检测到。因此发现腹腔局限性积液时应高度怀疑邻近部位有无肿瘤种植转移灶,必须仔细观察,提高小病灶发现率。癌性腹膜炎胃癌术后6年,大量腹水,腹水细胞学查见腺癌细胞,CT仅显示大量腹水,腹膜病灶显示不清癌性腹膜炎图1胃窦癌术后化疗后1年余,CT未见异常;图25个月CT复查,右侧结肠旁沟出现局限性腹腔积液;图3及图45个月再次CT复查盆腹腔广泛转移(腹水增多,腹膜增厚等)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二)壁层腹膜病变表现

壁层腹膜增厚、强化是PC最直接的CT征象,正常腹膜CT一般不显示。壁层腹膜增厚的诊断标准为厚度大于2mm。形状分为条/带状、结节状及斑块状。腹膜增厚的部位以膈下、盆底及结肠旁沟等处较明显(发生率分别为73%、62%及41%)。癌性腹膜炎图1,2:卵巢癌术后,左侧壁层腹膜不均匀条片状增厚图3,4:胃癌术后化疗后1年,膈下结节状、肿块状转移灶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三)大网膜侵犯征象

大网膜为最常见的PC播散区域之一。早期通常表现为不规则、不连续和不均匀强化结节,进展期表现为网膜饼。大网膜表现按cooper分型为:污垢状结节状饼状肿块状如大网膜仅为污垢样密度增高,需除外营养不良水肿所致,此类病例常伴有对称性皮下脂肪等处密度增高。癌性腹膜炎男,48岁,胰腺癌放疗后神经阻断术后CT:大网膜呈“污垢样”密度增高,内见多发小结节影。肠系膜间及后腹膜淋巴结肿大。(宽窗宽)癌性腹膜炎男,56岁,肺腺癌靶向治疗后CT:大网膜见多发结节,边缘不规则,稍强化;合并皮下转移(窄窗宽)癌性腹膜炎(四)肠系膜病变表现

正常脂肪密度增高模糊,呈“污垢样”改变;出现斑点状、小结节状及条片状致密影;明显结节肿块影。

------CT表现及分类与大网膜相类似严重受侵出现肠系膜挛缩。

癌性腹膜炎图1,2-肺癌化疗后1年,复查CT未见明显异常图3,4-6个月再次复查CT:小肠系膜多发小结节及条片影,部分肠壁外缘毛糙;腹水查见癌细胞,其它部位未发现原发灶,拟肺癌伴PC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图1,2:小肠GIST术后3个月,小肠系膜结节状转移灶图3,4:靶向治疗9个月后,肠系膜结节增大癌性腹膜炎(五)脏层腹膜病变表现主要指:肠道、膀胱、子宫等表面的转移灶。膀胱充盈不佳,小肠形态多变、相互重叠、再加上肠腔内高密度造影剂均可干扰膀胱、肠道表面种植灶的显示,故小肠、膀胱浆膜面的种植灶显示率不高,约70%。有建议口服水代替造影剂可增加小肠壁与肠腔的对比。结肠跨越右、左腹部及腹盆部,行程复杂、多变,在CT横断面上能与之形成自然对比的结构少,病变检出率低。子宫血供丰富,正常情况下可明显强化。因此,种植灶在子宫表面的强化灶亦不容易发现。该部分病人CT易漏诊,需紧密结合临床或其它影像学检查如肠壁转移病人,临床常有反复发作的疼痛,且有不断加重;MRI及PET有助于脏器浆膜面种植灶的检测率,尤其是斑片状、等密度病灶。癌性腹膜炎图1、2胃癌术后化疗后1年,子宫后方及左侧附件区见小结节或结构致密影;图3、45个月复查CT示子宫周围斑片状强化影,其中部分强化较明显的结节与肌层分界不清;左附件区块状影;图5、6约6个月后CT示盆腹腔广泛转移。图1图2图3图4图5图6癌性腹膜炎女,47岁,左侧盆腔内占位,拟卵巢癌可能大,伴腹膜、大网膜转移,腹水。CT:肠系膜密度增高,内见多发小结节;右侧腹腔部分小肠壁稍增厚、增强,外缘欠光整。病理:浆液性腺癌,中分化癌性腹膜炎女42y卵巢癌术后8月余,化疗6程。左腹痛半月,里急后重。PET-CT示脾周转移、左下腹腔结肠旁转移。癌性腹膜炎(六)特殊类型PC的影像诊断1、卵巢转移瘤2、伴明显钙化的PC3、假性粘液瘤4、侵袭性明显的PC癌性腹膜炎1、卵巢转移瘤的临床特征(1)卵巢转移瘤发生率:任何恶性肿瘤都可以转移到卵巢,在欧洲结肠癌常见,在亚洲以胃癌常见,占卵巢转移性肿瘤的67%。胃肠道癌容易发生卵巢转移的机制及原因:途径多:可经淋巴道转移、直接种植、血行转移;绝经前血循环丰富的卵巢;每月一次的排卵所造成的破裂口是转移性卵巢癌常发生于生育期年轻妇女的原因。癌性腹膜炎卵巢转移瘤krukenberg瘤(即库肯勃瘤):是由于胃癌(由胃黏膜上皮和腺上皮发生的恶性肿瘤),特别是胃粘液癌细胞浸润至胃浆膜表面时,经过种植性转移这种扩散方式,种植于双侧卵巢形成的转移性粘液癌。世界卫生组织公认卵巢Krukenberg瘤的组织学标准:肿瘤生长在卵巢内;镜下可见印戒状黏液细胞;卵巢间质伴有肉瘤样的浸润。krukenberg瘤与卵巢转移瘤的区别:前者指来自含有黏液细胞-印戒细胞的卵巢转移瘤,前者是后者中重要的一种,既非各种来自消化道的转移瘤,更不能代表全部的卵巢转移瘤。

(------最早定义)癌性腹膜炎卵巢转移瘤

krukenberg瘤按广义和狭义之分:(1)泛指一切卵巢转移性癌;(2)指来源于胃肠道的卵巢转移性癌;(3)指来源于胃的卵巢转移性癌;(4)仅指来源于胃肠道含有印戒状粘液细胞的癌。

(------目前实际使用)癌性腹膜炎女,33岁,图1示两侧附件区见类圆形块影,略显强化。图2示胃窦壁增厚明显,有不均匀强化,以粘膜面明显。癌性腹膜炎卵巢转移瘤的影像诊断价值(2)

卵巢转移瘤非手术治疗疗效差,影像早期发现,对于争取手术机会,提高生存期有很大的价值。女性消化道肿瘤,尤其是印戒细胞癌,卵巢转移率高,要密切随访。对于原发灶不明的病例,两侧附件区实质性肿块,尤其是生育期女性,要考虑卵巢转移癌可能,常规进行消化道检查。生育期女性卵巢转移瘤如以囊性为主,CT不易与生理性囊肿鉴别,常延误诊断,B超、MRI、PET均有帮助,同时密切监测肿瘤标记物的变化,减少误诊。癌性腹膜炎女,45岁,胃癌化疗后复查图1:左侧附件区囊状影,其左侧壁可见壁结节样影(向囊内隆起)。图2:化疗后,囊状影及壁结节均显缩小。图12014-6-11,化疗前图22014-11-07,化疗后癌性腹膜炎2、伴钙化PC的影像诊断

钙化性转移多见于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胃肠道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影像特征性钙化转移有助于临床及病理的定性诊断。对于上述两种病理类型的CT检查,要重视钙化灶的观察,减少漏诊。

CT平扫及肠道阴性造影剂有助于钙化转移的发现。

MRI发现钙化灶不敏感,容易漏诊。钙化转移灶疗效判断:实性部分进一步钙化,病灶体积不一定缩小。癌性腹膜炎例1图1、2右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中分化:右卵巢、子宫浆膜面、大网膜出现钙化性块影或结节图3、4贲门、胃底、胃体粘液腺癌/印戒细胞癌:左上腹见高密度钙化结节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例2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术后,左侧子宫直肠窝小的钙化转移灶。CT平扫(图1,2)显示微小钙化灶较增强扫描(图3,4)清晰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例3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图1、2化疗前CT;图3,4化疗后复查;左上腹腔转移灶体积未见缩小,但实性部分缩小,钙化部分增大,提示化疗有效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3、假性粘液瘤的CT诊断腹膜假性黏液瘤(pseudomyxomaperitonei,PMP)又称假性黏液瘤综合征,是腹膜转移瘤的一种特殊表现,以黏液外分泌性细胞在腹膜或网膜种植而导致腹腔内大量胶冻状黏液腹水为特征,由于这种胶冻物质化学成分与黏液不同,故称之为假黏液瘤。其特点是分泌粘液和腹腔种植扩散。多继发于阑尾粘液囊肿/囊腺瘤/囊腺癌、卵巢粘液性囊腺瘤/囊腺癌、胃肠道的粘液腺癌、胰腺的粘液性囊腺瘤/囊腺癌。

CT表现为肝脾边缘呈扇贝样或结节状压迹;腹腔不规则囊实性肿块;盆腹腔大量黏液样高密度腹水;胃肠受压肠管向中央聚拢,无漂浮感;病变内可见钙化。癌性腹膜炎

腹膜假性黏液瘤:肝脏呈扇形凹陷,脾脏几乎全部破坏,胃壁亦有受压改变。癌性腹膜炎对照:胃窦黏液性腺癌伴腹腔转移,腹腔内积液,密度偏低,肠曲有漂浮感。癌性腹膜炎4、侵袭性PC的CT诊断侵袭性强的病灶,能够穿过肠壁侵犯粘膜层及腔内,肠镜检查阳性,容易误诊为该处的原发灶。侵犯肝脾实质性脏器,易误诊为血行转移,两者临床分期及治疗策略不一样:由腹膜、网膜病变蔓延侵犯肝脾-Ⅲc;肝脾实质性转移-Ⅳb。癌性腹膜炎男17岁,因“便血1月余”入院,直肠指检:距肛门5cm处可触及不规则肿块,隆起型,质硬,位于直肠前壁,位置固定,指套染血。病理(直肠5cm):腺上皮高级别上皮内瘤,灶区癌变。MRI及CT示横结肠近肝曲癌伴盆腔转移侵犯直肠。原发灶癌性腹膜炎(七)、PET-CT与对腹膜转移瘤

PET-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90.9%(70/77),特异度为85.0%(17/20),准确性为89.7%(87/97);出现3例假阳性和7例假阴性。腹部增强CT诊断腹膜转移瘤的敏感度为66.2%(51/77),特异度为80.0%(16/20),准确性为69.1%(67/97);出现4例假阳性和26例假阴性。两种方法诊断准确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8F-FDGPET-CT对于腹膜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明显高于腹部增强CT。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PET-CT中心一组病例(97例)癌性腹膜炎PET-CT诊断腹膜转移的标准

腹腔内放射性浓聚影位于腹膜上,CT在相应部位见腹膜增厚或结节、肿块等形态学改变;在排除胃肠道生理性浓聚可能前提下,对明确存在腹膜内放射性异常分布而CT在相应部位未见腹膜增厚或结节、肿块等形态学改变者,最终诊断综合临床资料确定;

CT于腹膜上发现明显形态改变,符合CT诊断腹膜转移标准,而PET未发现异常浓聚影者,也考虑为腹膜转移。癌性腹膜炎男65y,咳嗽一月余。本院穿刺病理肺腺癌。化疗2程后复查。PET-CT示腹盆腔多发转移,化疗前后对比:化疗后腹盆腔转移灶缩小,肿瘤活性明显降低化疗前化疗后病灶紧贴肠壁癌性腹膜炎男51y乙状结肠癌术后2年,化疗8个疗程,现腹胀。PETCT示:腹膜及肠系膜上转移灶癌性腹膜炎五、影像PC-影像诊断的主要因素

病灶的解剖位置、大小、密度、与周围结构的对比度、有无腹水衬托、有无肠道准备、CT检查技术及医生的经验水平对PC的诊断准确性均有重要的影响;这些因素又是相互关联的,如有腹腔积液对比、位于膈下间隙又有明显强化的病灶,即使小于0.5cm,CT检出率达100%,而位于肠道表面扁平状的等密度病灶,因与肠壁分界不清,较大的病灶也容易漏诊。癌性腹膜炎1、病灶部位PC可以发生于从膈肌到盆腔的任何部位,但由于腹腔压力梯度及解剖间隙宽窄的差异,右上腹转移灶多于左上腹,尤其是右膈下间隙。膈下、膀胱直肠窝、大网膜、结肠旁沟等处病灶由于干扰结构相对少、脂肪对比相对好,CT检出的敏感度较高。由于膀胱充盈不佳、小肠形态多变,相互重叠再加上肠腔内容物干扰,小肠及膀胱表面的种植灶显示率不高。癌性腹膜炎2、病灶的大小

肿瘤直径可以明显影响CT检出率,文献报道:>5cm,检出率100%0.5-5cm,检出率87%

<0.5cm,检出率43%病灶大小并不是影响检出的绝对因素;对于周围对比好,血供丰富的病灶或钙化转移,MSCT增强扫描及CT平扫均可显示小至2mm的病灶;而位于肠道表面(部位)扁平状的(形状)、等密度(密度)病灶,因与肠壁分界不清,较大的病灶也容易漏诊。癌性腹膜炎例1例2癌性腹膜炎3、病灶的密度转移灶的密度及强化效应基本与原发灶一致,表现为实性、囊实性、囊性,少部分伴有钙化。平扫对伴有钙化的病灶敏感性高,对其它密度病灶的敏感性低于增强扫描(46.7%/76.6%)。因此,建议最好行平扫+增强扫描。钙化病灶MRI易漏诊,对容易发生钙化的卵巢浆液性腺癌、胃肠道粘液腺癌常规选择CT复查。癌性腹膜炎图1-3,右侧卵巢浆液性乳头状癌,大网膜、肝肾隐窝转移灶与右侧附件区原发灶密度一致,特征性钙化有助于诊断图4-升结肠粘液腺癌术前CT,图5-术后CT显示肝脏周围转移灶与原发灶密度一致,以囊性密度为主;图6-术后PET肝周围病灶18FDG低摄取,误判为术后包裹性积液。图1图2图3图4图5图6癌性腹膜炎4、腹腔积液的影响

腹腔积液存在时,由于增加了周围密度对比,壁层及浆膜面的肿瘤结节均显示清晰。大量腹腔积液,相当于并优于腹膜腔造影(CTP),因为CTP仅做平扫。腹腔积液相当于非人工CTP。癌性腹膜炎例1例2例3癌性腹膜炎5、检查手段及技术的影响MSCT增强扫描:多期扫描、薄层扫描、各向同性的多平面重建明显提高了腹膜转移瘤的显示率。对血供丰富、周围对比良好的癌灶,增强扫描可显示小至2mm的病灶。CT平扫及口服阴性肠道造影剂有助于钙化转移的诊断。MRI:检查时间长,不适合大范围扫描;易受呼吸运动影响;空间分辨率低,不作为常规检查手段。对于部分CT诊断困难的病例可作为补充性检查手段;T1WI脂肪抑制增强扫描对盆腔腹膜病变有优势。对于钙化性PC病灶MRI漏诊率高。PET有助于发现特殊部位、脏器浆膜面以及CT等密度病灶。癌性腹膜炎CT平扫有助于伴钙化转移灶的检出灶(增强后反而显示欠清)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MRI压脂增强扫描显示壁层腹膜、肠系膜及子宫浆膜面病灶均较CT清晰CT显示欠清癌性腹膜炎6、腹部肠道等准备

为更好的显示胃肠道病变,同时使肠道内外有良好对比,腹及盆腔CT检查需口服稀释造影剂(通常浓度为1%左右):上腹CT:检查前半小时、即将检查前分别口服300ml稀释造影剂上中腹:检查前1小时、半小时及即将检查前分别口服300ml稀释造影剂全腹CT:检查前3小时、2小时、1小时、半小时及即将检查前分别口服300ml稀释造影剂盆腔CT:检查前3小时、2小时分别口服300ml稀释造影剂癌性腹膜炎经口服1.5%造影剂后的胃肠CT表现癌性腹膜炎膀胱准备

为充分显示膀胱病变,同时使膀胱内外有良好对比,行全腹及盆腔CT扫描病人需作膀胱准备。通常按CT室告知,病人需提前半小时到CT室;在病人去CT室前可先解小便排空膀胱,待检查时有适度膀胱充盈,此时检查效果最好。癌性腹膜炎阴道准备

对盆腔检查,特别是妇科宫颈、宫体病变病人,为充分显示宫颈及阴道病变,阴道内需放置填充物扩张阴道。扩张方式:在病区或门诊有妇科医生或护士在阴道内放置纱布;或到CT室后,有CT护士指导阴道内放置卫生巾。癌性腹膜炎7、影像医生经验水平的影响

影像科医生的诊断水平和主观印象也对PC的诊断有重要影响。有作者研究了4位影像科医生对PC的评估,在5mm层厚扫描时,3位有经验的影像科医生诊断的灵敏度为82~91%,特异度为96~100%,而1位经验欠缺的影像科医生的诊断灵敏度为64%,特异度为91%。又有作者用kappa统计,评估了3位影像科医生对PC描述的一致性,K值的变化范围是0.35到0.50,且当小肠受侵犯时,K值的变化范围是0.12到0.25。癌性腹膜炎8、肿瘤标记物的作用血液标本采集方法简单,可多次重复操作,并能获得客观数值,较影像学预测PC更早、更敏感。CA125是上皮性卵巢癌常用的标记物之一,其对卵巢癌的诊断、病情监测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意义。多个研究发现血清CA125也是预测胃癌腹膜转移的一个良好指标,其预测腹膜转移的灵敏性为55%,特异性为100%,准确率为76%。癌性腹膜炎9、PC影像诊断难点(1)

漏诊:

CT对于无腹水衬托的小病灶(<0.5cm)、等密度病灶及特殊部位的病灶检出率低,造成漏诊及诊断不全面难以避免。需要多种影像手段相结合;并密切结合临床,如临床症状、相关的肿瘤标记物等检查。癌性腹膜炎PC影像诊断难点(2)误诊:一些良性病变,如结核性腹膜炎及腹膜原发肿瘤与PC的临床表现类似,CA125均有升高,影像表现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容易误诊,需要重点进行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良性病变:结核性腹膜炎

恶性病变: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等癌性腹膜炎六、鉴别诊断

结核性腹膜炎—最主要原发性腹膜癌腹膜恶性间皮瘤癌性腹膜炎(一)与结核性腹膜炎的鉴别结核性腹膜炎(tuberculous

peritonitis,TBP)影像表现与PC相似,两者常引起误诊,尤其是女性TBP常伴输卵管结核,表现为附件区肿块、腹膜大网膜广泛病变、腹水,血清CA125升高,易误诊为进展期卵巢癌及癌性腹膜炎,导致不适当的手术,两者的诊断一直是难点。以下特征有助于两者的鉴别:临床:TBP多见于青年女性,部分有肺结核病史;临床常有低热症状,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多次腹水细胞学检查均阴性。影像:网膜线为覆盖在受侵大网膜表面致密均匀的线状影,反映了大网膜的慢性炎症过程,为TBP较为特征性表现壁层腹膜光滑均匀增厚且有明显强化者,提示TBP

附件区“腊肠样的囊性肿块”,有助于附件结核与卵巢癌鉴别。临床、影像、细胞学检查相结合,更有助于两者的鉴别。癌性腹膜炎例1图1-3为同一患者,图1显示网膜线;图2,壁层腹膜均匀增厚,显著强化;图3,附件区腊肠样肿块。例2图4为另一患者,网膜饼外形规则。多个征象结合有助于与及鉴别图1图2图3图4癌性腹膜炎例3女,17岁双侧输卵管结核伴TBP:增强CT示腹膜轻度均匀增厚,显著强化(箭)伴少量腹水,后腹膜及左盆壁淋巴结肿大。癌性腹膜炎例3女,18岁,图A:两附件区见实性或囊实性块影,其中右附件区囊状影呈管状改变;两附件区块影边缘模糊,与邻近肠曲分界不清;两侧盆壁淋巴结肿大。图B:肠系膜密度增高,肠壁增厚;大网膜呈粗线状增厚、强化,约达6mm;后腹膜淋巴结肿大。AB癌性腹膜炎(二)与原发性腹膜癌的鉴别原发性腹膜癌(primaryperitonealcarcinoma,PPC)的定义:是指原发于腹膜,而双侧卵巢正常或仅有微小表面浸润的肿瘤。女性腹膜与女性生殖器官关系密切,卵巢的生发上皮来源盆腔腹膜,并直接与盆腔腹膜相延续,因此,女性腹膜特别是盆腔腹膜不仅与女性苗勒管上皮有共同的胚胎来源,并且具有向苗勒管上皮及间质分化的潜能。PPC病理类型均为腹膜浆液性乳头状腺癌,肿瘤组织镜下结构与原发于卵巢的浆液性乳头状腺癌一致。PPC临床表现亦无特异性,酷似卵巢癌伴PC,其发病率低,术前误诊率极高。癌性腹膜炎PPC美国妇科肿瘤学组(gynecologiconcologygroup,GOG)拟定的PPC诊断标准为:(1)卵巢缺如或两侧卵巢必须是正常生理大小(最大直径<4cm)或因良性病变而增大。(2)卵巢外病灶体积必须大于任何一侧卵巢受累病灶。(3)镜下卵巢内病变必须有以下所见之一:①卵巢无病变存在;②肿瘤仅限于卵巢浆膜,无间质浸润;③间质受累必须在5mm×5mm以内;④肿瘤的组织学及细胞学特征以浆液细胞为主,分化程度不限。影像特征类似卵巢浆液性乳头状腺癌,病灶可见钙化,壁层腹膜表现为大范围不规则增厚。有关PPC的影像文献不多,病例数少,结论难免有偏差,如文献报道PPC少有淋巴结肿大,而我们发现PPC淋巴结转移较卵巢癌多见,有关影像特征需进一步积累病例。癌性腹膜炎腹膜呈不均匀性增厚、增强;肠系膜亦见条片状强化;腹腔内见大量积液;两附件区未见块影。手术所见:盆腔腹膜充血水肿,腹膜、肠道浆膜面、肠系膜粟粒样小结节。大网膜饼状病理:腹膜第二苗勒系统起源腺癌癌性腹膜炎(三)与腹膜恶性间皮瘤的鉴别弥漫性恶性间皮瘤:腹膜恶性间皮瘤(peritonealmalignantmesothelioma,PMM)是唯一原发于腹膜浆膜的间皮和间皮下层细胞的肿瘤,属于罕见病,女性的发病率更低。该病具有高度侵袭性,发病隐匿,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无特异性,术前误诊多见,尤其在女性极易误诊为卵巢癌伴癌性腹膜炎。相对于PPC,PMM腹膜大网膜病变颗粒感明显,病变呈结节状或斑块状;相对于PC,PMM结节及斑块形态相对光整(病例数太少,经验不足),确诊需要靠病理。癌性腹膜炎黄色腹水约2000ml,大网膜饼状肿瘤,约25*15*2cm,与横结肠致密粘连包裹;盆腹膜、肠系膜﹑肠管及膀胱表面广泛灰白色结节状肿瘤,约黄豆大小,右卵巢输卵管、子宫萎缩,子宫萎缩;病理结果:符合弥漫性恶性间皮瘤癌性腹膜炎七、PC的定量诊断及临床意义已经证实,肿瘤细胞减灭术加腹腔内热灌注化疗可明显延长PC患者的生存期。该治疗策略不但要求准确评估有否PC,还要求准确评估PC播散程度,如卵巢癌盆腔腹膜与盆腔外腹膜侵犯的手术可切除性不同,分期与预后均有明显差异。国际腹膜表面肿瘤协作组(PSOGI)提出腹膜转移癌指数(peritonealcarcinomatosisindex,PCI)分级系统分别对腹腔13个区域内不同大小的PC病灶进行综合评分,对PC预后判断、选择适应证、预测治疗效果、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