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_第1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_第2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_第3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_第4页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毛泽东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历史贡献原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100多年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追求民族复兴的历史,也是一部不断探索现代化道路的历史。经过数代人不懈努力,我们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毛泽东是中国现代化道路的先行探索者,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理论上回答和解决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并领导党和人民进行艰辛实践,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将社会革命与现代化联系起来,提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变革生产关系实现国家现代化的纲领,阐明中国现代化的目标和根本途径现代化是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中国近代早期先进分子看到世界现代化的潮流,提出国家现代化的问题,并进行各种探索和尝试。洋务派尝试“师夷长技以制夷”,兴办洋务,希望改变国家“技不如人”的局面。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意识到国家“制不如人”,尝试效仿西方制度,并提出“兴实业”“尚工”的主张。但是,他们都是想在不对封建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进行根本变革的条件下搞现代化,因此不可能提出与社会革命相联系的现代化的纲领和目标,他们的探索和尝试必然以失败告终。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家孙中山高举反帝反封建和振兴中华的旗帜,并主张大规模发展工商业。但是,他试图在封建军阀专制下进行现代化建设,他主张的现代化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这种局限性,使他没有能够做到通过民主革命清除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障碍,也没有能够提出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纲领,没有能够提出解决农业国家进行现代化的根本方案。中国共产党自成立起,就承担起了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并开始探索中国现代化道路。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创立的新民主主义理论,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理论。他完整地提出建立新民主主义国家和社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的纲领。这就是通过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改变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生产力,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新中国。这一纲领揭示,通过新民主主义革命,推翻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彻底变革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旧的生产关系,是中国现代化最根本的前提条件。这一纲领提出建设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新中国的目标,是一个政治、经济、文化全面现代化的目标。为实现这一目标,毛泽东还提出建设新民主主义政治、新民主主义经济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任务。这三大建设,开启了中国政治现代化、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形成的根深蒂固的农本思想,在封建社会发展过程中曾起过积极作用,到了世界工业文明时代,越来越成为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封建统治阶级顽固地坚持维系其统治地位的经济基础。洋务派和维新派虽然提出“尚工”的主张,但他们的根本目的还是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和统治秩序,他们的思想从根本上没有跳出农本思想的轨道。毛泽东突破农本思想的藩篱,提出工业化的主张,并明确指出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他指出:“中国民族和人民要彻底解放,必须实现国家工业化”,“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他同时指出了工业化的标准,即工业必须成为社会的主要经济基础,社会的进步主要依靠工业的发展。实行工业化,变农业国为工业国,符合有着几千年个体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发展历史的中国的基本国情。毛泽东指明了这一途径,使中国现代化第一次有了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的农业大国变成一个工业国,必须解决好农业问题。毛泽东认识到农业是工业化的基础,由农业国变工业国,不是不要农业,而是要有“进步的比较现时发达得多的农业”。为办好农业,他提出农业“社会化”和“科学化”的思想。毛泽东把工业化与农业现代化结合起来考虑设计,解决了农业国变工业国的一个大难题。作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设计,提出中国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必须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中国现代化奠定社会主义方向,开辟广阔前途当中国共产党决心致力于中国的现代化时,面临着多种道路选择。毛泽东指出:中国“决不能建立欧美式的资本主义社会”,也决不能搞蒋介石国民党的“半法西斯半封建的资本主义”,而介于这两者之间的“第三条道路”的“想法已经破产”,中国的前途只能是社会主义,从而奠定了中国现代化的社会主义方向。毛泽东主张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但反对仿效苏联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的做法,作出由新民主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计。他指出,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只适合苏联和一些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而不适合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这主要因为社会主义是要建立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的。旧中国经济基础十分薄弱,现代工业只占国民经济的10%左右,90%是落后的个体农业经济和手工业经济。怎样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呢?毛泽东提出的基本构想是,在新民主主义社会内部从政治、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培育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因素,逐步使之占有领导、主导地位,以形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先决条件。他还从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提出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具体途径和措施。20世纪上半期,当一些选择社会主义的国家追赶世界现代化潮流时,受到民粹主义思想的干扰。民粹主义主张不经过发展资本主义的阶段,直接发展到社会主义。一些人受民粹主义思想的影响,提出中国要限制甚至消灭资本主义,并主张不经过发展工业,在个体小农经济的基础上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即农业社会主义的观点)。毛泽东严厉批评这种思想,反复向党内外说明:新民主主义作为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绝不是全盘继承和吸收资本主义,“一定要走‘节制资本’和‘平均地权’的路,决不能是‘少数人所得而私’,决不能让少数资本家少数地主‘操纵国民生计’”;但又绝不是一般地限制甚至消灭资本主义,对于有益于国民生计的私人资本主义,不但不要限制、消灭,而且要使它“获得发展的权利”。要“使具有某种进步性的资本主义能在中国得到发展,并通过引进现代生产方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他还指出,个体农业经济是封建社会的基础,不是民主社会的基础。他批评农业社会主义的观点:“脱离工业、只要农业来搞什么社会主义,这是破坏生产、阻碍生产发展的,是反动的。”毛泽东对民粹主义的批判,对于党和人民在革命胜利后避免于国家建设问题上陷入急躁冒进的“左”的错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他提出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不局限于新民主主义社会阶段,而是也包括社会主义社会阶段。他说新民主主义的资本主义,是具有“某种进步性质”的资本主义,“是帮助社会主义的,它是革命的、有用的,有利于社会主义的发展的”“将来还有用”。他实际上提出在社会主义社会利用和吸收资本主义的文明成果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这一思想,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党和人民所继承和发扬。借鉴和吸收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中国式现代化的一个重要特点。领导完成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全面提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步骤和方针,形成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独创性理论成果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但毛泽东认为,只有待经济上获得了广大的发展,建立独立和完整的工业体系,由落后的农业国变成了先进的工业国,中国的问题才算最终地解决。1953年,毛泽东在国民经济初步恢复的基础上,主持制定了“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国家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任务,作出提前进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安排。新中国以工业化为主导向社会主义过渡,并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进程。到1956年下半年,全国基本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实现了中国社会的伟大变革。在这个过程中,毛泽东领导党和人民还建立起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基本政治制度。他主持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这一切,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根本政治和制度基础。新中国成立后,党在领导全国人民恢复国民经济和进行抗美援朝战争的过程中,进一步认识到进行国家全面现代化建设、改变落后状态的紧迫性。随着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取得初步成就和生产资料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党中央和毛泽东逐步提出并完善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实现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国防现代化和科学技术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并作出“两步走”的步骤安排。即:第一步用三个五年计划的时间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第二步到二十世纪末全面实现“四个现代化”,使中国国民经济走在世界前列。“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和“两步走”的步骤,反映了中国人民追赶世界现代化先进潮流的雄心壮志,使中国现代化事业第一次有了清晰的奋斗目标和时间表,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产生了十分深远的影响。在提出“四个现代化”目标和“两步走”的步骤安排的同时,毛泽东还主导制定了一系列战略指导方针。在经济方面:一是在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条件下,工农业同时并举,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以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以工业为主导,这是由中国农业国家的基本国情所决定的;以工业为主导,贯穿的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途径是工业化的思想。二是工业“两条腿走路”,实行三个“同时并举”的方针。中央和地方企业同时并举,大、中、小企业同时并举,洋法生产与土法生产同时并举。三是国民经济有计划按比例发展的方针。这一方针是在当时国民经济部门残缺不全,甚至存在许多空白领域的情况下所作出的正确选择,是建立独立的、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的必然要求。四是统筹兼顾,处理好一些重大关系的方针。包括:处理好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建设与国防建设的关系,处理好平衡经济布局与合理配置资源的关系。五是经济建设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这一方针强调发展经济主要依靠中国自己的力量,同时积极发展对外关系,包括学习外国先进科学技术等。毛泽东主导提出“四个现代化”的目标、步骤安排及制定有关战略方针的过程,实际上也是他带领全党探索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实践过程。毛泽东不断总结实践中获得的有益经验,形成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有独创性的理论成果。主要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矛盾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思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分为不发达的社会主义和比较发达的社会主义两个阶段的思想,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生产和重视价值规律的思想,关于正确处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若干重大关系的思想;以及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