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B/25/wKhkGWWG226AFcKzAAKiYHxfqMQ763.jpg)
![《荷塘月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B/25/wKhkGWWG226AFcKzAAKiYHxfqMQ7632.jpg)
![《荷塘月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B/25/wKhkGWWG226AFcKzAAKiYHxfqMQ7633.jpg)
![《荷塘月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B/25/wKhkGWWG226AFcKzAAKiYHxfqMQ7634.jpg)
![《荷塘月色》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1/M00/0B/25/wKhkGWWG226AFcKzAAKiYHxfqMQ763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2荷塘月色学案【学习目标】1、分析、揣摩《荷塘月色》中细腻、传神、精练优美的语言,体会贴切、生动的比喻表达效果及其他修辞手法的运用。2、掌握《荷塘月色》刻划景物及情景交融的写法,并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体会作者当时的心情。3、通过学习,体会《荷塘月色》的神韵。【学习重难点】重点:体味作品写景语言精练、优美的特点及其表达效果。难点:借助关键语句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背景】《荷塘月色》写于1927年7月,那时作者在清华大学教书,住清华园西院。文章里描写的荷塘就在清华园。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这一年中国接连发生了“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大屠杀,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当时处于苦闷彷徨中。他自己也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暂时逃避的一法”(《忆佩弦》)。但是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心于这种“超然”。《荷塘月色》就正是作者自己想“超然”而又不能的“挣扎”心迹的真实描摹和生动写照。【作者介绍】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原籍浙江绍兴。现代著名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上大学时,开始创作新诗,后又转向散文创作。1922年,创办《诗》月刊。1925年任清华大学教授。抗日战争时期,任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抗战胜利后,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积极支持反对国民党独裁统治的学生运动。1948年因病在北平逝世。著有诗集《踪迹》,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你我》《伦敦杂记》,文艺论著《诗言志辨》《论雅俗共赏》等。其散文素朴缜密,清隽沉郁,以语言洗练、文笔清丽著称,富有真情实感。【学习课文】1.本文中,作者的一切活动缘于“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为了排遣这种心情,他走出家门。他的心情有怎样的变化?颇不宁静→寻找宁静→受用宁静→仍不宁静。2.课文第7段至结尾主要写故乡江南的古人采莲的活动,你觉得这些内容与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有关系吗?为什么?有关系。人心情不好的时候往往想家,想起以往的快乐。作者“颇不宁静”的心情在游荷塘时得到了一定的释放,而由荷塘、荷花忆起故乡古代的采莲盛况,则表达了作者对古代采莲盛况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怀念,而这些内容也可以进一步缓解现实造成的苦闷彷徨的心情。3.作者描写的荷塘美景中寄寓着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试简要分析。作者以夜游荷塘的行踪为线索,委婉细腻地描写了荷塘月色的恬静朦胧,抒发了作者不满现实而又无法改变现实的无奈与苦闷之情。通过对荷塘美景的描绘也流露出作者对美好自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4.本文最突出之处就是写景的细腻生动与手法多样,其写景突出之处,就是将描写月下荷塘与描写荷塘上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请结合文本填写下面的表格。画面画面意象画面特征手法表达效果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幽静、淡雅比喻、拟人、通感、动静结合④荷塘月色①②③荷塘四周树色、树姿、远山、蝉声、蛙声阴沉、模糊侧面烘托、对比①月光、青雾、树影②朦胧、缥缈③衬托、对比、通感④写月色、荷塘及周围的景致,营造了一种朦胧、幽静的意境,给人一种美的感受5.试从动静、虚实的角度分析本文是如何描写荷塘和月色的。①写荷塘,动静结合。先写田田的荷叶,后写绿叶中零星地点缀着的荷花,这是静的画面。“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则是动的景致。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月下荷塘幽静而又富有生气的特点。虽无“月”字,但处处有月色。叶子、花以及被微风带起的凝碧的波痕,都是在月色映射下才形成了动人的景致。②写月色,虚实结合。先写月光如流水般泻在叶子和花上的情景,“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这是实写。“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则是虚写,但虚中见实,贴切地表现了朦胧月色下荷花飘忽的姿态。写月下的投影,有“灌木”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也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而这些“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光影交错,把岸边树、塘中荷连在一起,构成了美丽的图景。此处写月色,但处处有荷塘。6.本文语言清新典雅,生动传神,充满了诗情画意,请结合文本赏析下列语句。(1)“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请赏析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2)“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作者精心选用动词,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说说加点动词的表达效果。(3)“通感”指感觉的转化、迁移,品味下面的句子,指出其中通感的用法及其艺术效果。①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②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4)本文善用叠字。如“蓊蓊郁郁”“远远近近”“高高低低”的绿树,“隐隐约约”的远山,“曲曲折折”的荷塘,“亭亭”的荷叶,“缕缕”的清香,“静静”的月光,“薄薄”的青雾,请赏析其表达效果。(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正如一粒粒的明珠”,是写淡月照耀下花朵晶莹闪光;“又如碧天里的星星”,是写绿叶衬托下的花朵忽明忽暗;“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是写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生动地表现了此时此境中此景此物的审美特征。(2)以流水喻月光,用动感极强的动词“泻”加以点化,将月光写活了,写出了月辉照耀、如倾如泻的景象;本来是倩影映在荷叶上,却被说成“画”在荷叶上,“画”含有人为的动作,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挥墨描绘“倩影”。“画”这个动词是经过锤炼的,与“倩影”搭配得很好,表现出一种趣味。(3)①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缥缈、沁人心脾等方面有相似之处。但“渺茫的歌声”不是单纯的陈述说明,“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两个优美的意象叠加在一起,扩大了意境的内涵,使意境变得更加优美。而且将“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也烘托出环境的幽雅与宁静。②首先,由视觉向听觉转移。月光与树影是宁静的,用“名曲”来形容,将读者带入一种幻境,光与影的白黑块,仿佛变成了活泼的、跳跃的音符。这是化静为动的写法,将景物写活了,也激发了读者的联想和想象。其次,身处此境,提到梵婀玲,会很容易联想到《小夜曲》之类的名曲,光与影的和谐分布与名曲的优美、悠扬,其间有某种相通之处,两相烘托,也是意象的叠加,艺术效果倍增,给原有的意境带来了温馨、幽雅的氛围。(4)这些叠字不但传神地描摹出眼前之景,同时有一种音韵美,既加强了描摹的效果,又使文气舒展,音韵和谐。【巩固训练】1.下列各项中使用的修辞手法,与例句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A.一个浑身只有一条短裤的男孩子,挥着一根树枝,树枝挂满绿叶,歌谣般亲切、柔和。B.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C.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D.我顺着柳荫小路漫步,只见那依依的垂柳,像少女一样羞涩地低着头,在朝晖中舒展着柔美的身姿。2.下面这首诗的每一句都可以想象成一个电影镜头,前两个镜头的脚本已写出,请续写后两个。要求:①按照诗句意思来设计场景、描写人物;②想象合理;③每个镜头脚本不超过35个字。采莲子(其二)[唐]皇甫松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流。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场景:湖边。采莲船上。人物:采莲女,少年,女伴。镜头一:秋日湖上,波光粼粼。一位美丽的姑娘划着采莲船采莲,左顾右盼。镜头二:忽见岸上有位英俊少年,姑娘怦然心动,痴痴地看着他,竟忘记了划船,任凭船儿漂荡。镜头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镜头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朱自清①秦淮河的船约略可分为两种:一是大船;一是小船,就是所谓“七板子”。大船舱口阔大,可容二三十人。里面陈设着字画和光洁的红木家具,桌上一律嵌着冰冷的大理石面。窗格雕镂颇细,使人起柔腻之感。窗格里映着红色蓝色的玻璃;玻璃上有精致的花纹,也颇悦人目。“七板子”规模虽不及大船,但那淡蓝色的栏杆,空敞的舱,也足系人情思。而最出色处却在它的舱前。舱前是甲板上的一部,上面有弧形的顶,两边用疏疏的栏杆支着。里面通常放着两张藤的躺椅。躺下,可以谈天,可以望远,可以顾盼两岸的河房。大船上也有这个,但在小船上更觉清隽罢了。舱前的顶下,一律悬着灯彩;灯的多少、明暗,彩苏的精粗、艳晦,是不一的,但好歹总还你一个灯彩。这灯彩实在是最能勾人的东西。夜幕垂垂地下来时,大、小船上都点起灯火。从两重玻璃里映出那辐射着的黄黄的散光,反晕出一片朦胧的烟霭;透过这烟霭,在黯黯的水波里,又逗起缕缕的明漪。在这薄霭和微漪里,听着那悠然的间歇的桨声,谁能不被引入他的美梦去呢?只愁梦太多了,这些大、小船儿如何载得起呀?我们这时模模糊糊地谈着明末的秦淮河的艳迹,如《桃花扇》及《板桥杂记》里所载的。我们真神往了。我们仿佛亲见那时华灯映水、画舫凌波的光景了。于是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②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的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沉沉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这时我们已过了利涉桥,望见东关头了。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地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从东关头转弯,不久就到大中桥。大中桥共有三个桥拱,都很阔大,俨然是三座门儿;使我们觉得我们的船和船里的我们,在桥下过去时,真是太无颜色了。桥砖是深褐色,表明它的历史的长久;但都完好无缺,令人叹息于古昔工程的坚美。桥上两旁都是木壁的房子,中间应该有街路?这些房子都破旧了,多年烟熏的迹,遮没了当年的美丽。我想象秦淮河的极盛时,在这样宏阔的桥上,特地盖了房子,必然是髹漆得富富丽丽的;晚间必然是灯火通明的。现在却只剩下一片黑沉沉!过了大中桥,便到了灯月交辉、笙歌彻夜的秦淮河,这才是秦淮河的真面目哩。③大中桥外,顿然空阔,和桥内两岸排着密密的人家的景象大异了。一眼望去,疏疏的林,淡淡的月,衬着蔚蓝的天,颇像荒江野渡光景;那边呢,郁丛丛的,阴森森的,又似乎藏着无边的黑暗;令人几乎不信那是繁华的秦淮河了。但是河中眩晕着的灯光,纵横着的画舫,悠扬着的笛韵,夹着那吱吱的胡琴声,终于使我们认识绿如茵陈酒的秦淮水了。此地天裸露着的多些,故觉夜来的独迟些;从清清的水影里,我们感到的只是薄薄的夜——这正是秦淮河的夜。④在我们停泊的地方,灯光原是纷然的;不过这些灯光都是黄而有晕的。灯愈多,晕就愈甚;在繁星般的黄的交错里,秦淮河仿佛笼上了一团光雾。但灯光究竟夺不了那边的月色;灯光是浑的,月色是清的,在浑沌的灯光里,渗入了一派清辉,却真是奇迹!那晚月儿已瘦削了两三分。她晚妆才罢,盈盈的上了柳梢头。天是蓝得可爱,仿佛一汪水似的;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岸上原有三株两株的垂杨柳,淡淡的影子,在水里摇曳着。它们那柔细的枝条浴着月光,就像一支支美人的臂膊,交互的缠着,挽着;又像是月儿披着的发。而月儿偶尔也从它们的交叉处偷偷窥看我们,大有小姑娘怕羞的样子。岸上另有几株不知名的老树,光光的立着;在月光里照起来,却又俨然是精神矍铄的老人。远处——快到天际线了,才有一两片白云,亮得现出异彩,像美丽的贝壳一般。白云下便是黑黑的一带轮廓;是一条随意画的不规则的曲线。这一段光景,和河中的风味大异了。但灯与月竟能并存着、交融着,使月成了缠绵的月,灯射着渺渺的灵辉,这正是天之所以厚秦淮河,也正是天之所以厚我们了。(有删改)3.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可见“我”的心情很郁闷。B.“我们的船便成了历史的重载了”,可见泛舟秦淮河其实也是有历史和文化意蕴的。C.“因袭的言词”“生涩的歌喉”让“我”对秦淮河上的歌女很失望,因而有些意兴阑珊。D.文题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4.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综合运用了时间和空间顺序,依次写了秦淮河的船、秦淮河的水,从利涉桥、大中桥,到大中桥外的秦淮河的夜色,思路清晰。B.将现实景象和历史文化内涵结合起来,使得在一般人的眼里看起来很平凡的景物具有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是本文写作上的一个特点。C.文章十分注重语言的锤炼,辞藻华美,描写细腻,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有着独具一格的艺术风格,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D.情景交融是本文艺术手法方面的一大特色,作者将自己的感情与思绪融合在灯光、水光和月光描写之中,让读者真切地感受到这种意境。5.语言优美是本文突出的特点,请结合第④段简要赏析。6.文章多处写到了“灯”,请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D解析:D项使用的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例句与A、B、C三项都使用了通感的修辞手法。例句中用听觉写嗅觉。A项,用听觉写视觉。B项,用听觉写视觉。C项,用视觉写嗅觉。2.答案:镜头三:姑娘抓起一把莲子,笑着朝少年抛去,正打在少年身上,少年会心一笑。镜头四: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姑娘羞得脸红了大半天。解析:电影镜头的脚本具有很强的可视性,主要通过突出人物的动作来表现人物。因此,在扩写时要注意运用动作描写。诗句“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的意思是“姑娘没来由地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少年抛掷过去。猛然觉得被人远远地看到了,她因此害羞了半天”。镜头三可描写姑娘抓起一把莲子,向那岸上的小伙子抛掷过去,正打在少年身上,少年会心一笑。这个充满戏谑、挑逗和爱慕的一掷,进一步活灵活现地表现出江南水乡姑娘大胆热情的性格。镜头四主要描写采莲女被窥而娇羞满面,姑娘的举动被邻舟女伴看到,引起一阵嬉笑,心事被窥而娇羞满面,可见采莲女虽然大胆却终究逃不过女儿家怕羞的心理。3.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因为秦淮河的小船太小,所以它载不动‘我’的许多愁绪”错误,作者并非实指船小,而是说“愁梦”太多。C项,“因而有些意兴阑珊”错误,依据文中第②段中“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可知,作者并没有“意兴阑珊”。D项,“文章详写了月光,因为‘我’更喜欢秦淮河的月色”错误,文中更多的还是写灯光,作者并没有流露出更加喜欢秦淮河的月色的意思。故选B。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C项,“含蓄顿挫,浑厚雄壮,苍劲,悲凉”错误。本文语言没有这几个特点,而是清新优美。5.答案:①修辞使用巧妙自然。比喻、拟人等修辞的综合运用使文章文采斐然。如,把月亮人格化,会化晚妆,会偷窥;把蓝色的天空比作一汪水,把垂杨柳的枝条比作美人的臂膊、月儿的披发。②词语运用准确生动。叠词,如写月儿的“盈盈”,写影子的“淡淡”,写灯光的“渺渺”;动词,如“笼、渗、浴”等,都准确地表现了事物的特点。解析: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她晚妆才罢”“月儿便更出落得精神了”,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使语言更加形象、生动、有感染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报表性能优化》课件
- 《高速铁路运输组织》课件
- 气瓶充装作业安全教育培训
- 银行业绩工作总结模板
- 小学班主任管理过程中与学生和谐关系的构建
- 离职申请书奶酪
- 医学院大学生创业项目名称
- 三位数加减三位数计算同步作业模拟题带答案
- 光伏运维安全管理制度
- 大雪营销新视角
- 2024-2030年中国会务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发展趋势与投资风险预测研究报告
- 初中体育与健康 50米加速跑及途中跑 教案
- 自考00808商法押题及答案解析
- 医院紧急医疗救援管理制度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政治 第1单元 民事权利与义务 第1课 第1框 认真对待民事权利与义务教案 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
- 常见化疗药物及运用
- 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制度
- 咨询与评估管理制度
- 中医辨证-八纲辨证(中医学课件)
- CJT 313-2009 生活垃圾采样和分析方法
- 有余数的除法应用题(试题) 二年级下册数学人教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