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培训课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_第1页
医院培训课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_第2页
医院培训课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_第3页
医院培训课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_第4页
医院培训课件:《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心脏的解剖结构及生理一、心脏的位置二、心脏外形三、心腔的形态结构四、心脏的传导系统五、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六、大、小循环七、心脏功能及基本概念八、心脏的神经体液调节一、心脏的位置心脏是整个血液循环中推动血液流动的泵。心脏的位置位于胸骨体和第2-6肋软骨后方、胸椎第5-8椎体前方的胸腔中纵隔内,2/3部分居左侧胸腔,1/3部分在右侧。心脏的前面大部分被肺和胸膜所盖,仅下部有一个三角形的区域隔着心包直接与胸横肌、胸骨体下部及左侧第2~6(3~6)肋软骨相接。二、心脏外形心脏的外形近似前后略扁的圆锥体。心脏的长度约12-14cm,横径约9-11cm,前后径约6-7cm,其大小相当于本人的拳头。成人心脏的平均重量约260g(男性平均重量约276g;女性平均重量约为243g)。心脏的重量约为人体重的0.5%。钝圆的心尖部指向左前下方,略宽阔的心底部朝向右后上方,因而贯穿心底至心尖的心脏长轴是倾斜的。心脏外形:近似倒置的、前后稍扁的圆锥体心尖心底一尖、一底一尖一底二面三缘四条沟两面胸肋面膈面三缘右缘左缘下缘四沟后室间沟冠状沟前室间沟心尖切迹房间沟冠状沟:为心房和心室表面的分界标志。前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标志。后室间沟:为左、右心室分界标志。房间沟:为左右心房分界标志三、心腔的形态结构心脏是由心肌构成的中空性血液动力器官,内腔分为左半心和右半心.左半心又分为左心房和左心室,右半心分为右心房和右心室。两半心由房间隔和室间隔分开互不相通。右半心内流动的是静脉血,左半心内流动的是动脉血心房和心室交替收缩与舒张,驱使血液沿大、小循环的路径,按一定的方向周而复始,循环不已。房间隔位于左、右心房之间,与矢状面呈45°,由两层心内膜夹少量心肌和结缔组织构成,厚约1-4mm,卵圆窝处最薄,厚约1mm。室间隔位于左、右心室之间,也成45°斜位。室间隔可分为肌部和膜部。肌部构成室间隔的绝大部分,膜部为位于室间隔后上部约1.5-2.0厘米直径的卵圆区,由两层心内膜及其间的结缔组织构成,缺乏肌纤维,厚约1毫米。心腔:右心房右心室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最前左心房最后右心耳冠状窦口右房室口三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一出口:右房室口右心房右心耳固有心房静脉窦界嵴界沟梳状肌右心室右房室口入口:右房室口(有三尖瓣)出口:肺动脉口(有肺动脉瓣)

肺动脉口室上嵴流入道流出道乳头肌肉柱动脉圆锥左心房:左心房肺静脉口左心耳4个入口:左肺上、下静脉口,右肺上、下静脉口.1个出口:左房室口;左房室口梳状肌左心耳4、左心室:左房室口二尖瓣入口:左房室口(有二尖瓣)出口:主动脉口(主动脉瓣)流入道流出道右心房左心房右心室左心室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口冠状窦口出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右心耳梳状肌固有心房静脉窦界嵴界沟入口肺静脉口出口左房室口(二尖瓣)梳状肌左心耳入口右房室口(三尖瓣)出口肺动脉室上嵴流入道流出道乳头肌肉柱动脉圆锥入口左房室口(二尖瓣)出口主动脉流入道流出道乳头肌肉柱腔内结构心壁由心内膜,心肌层和心外膜组成心内膜是血管内膜的延续,衬于心肌内面。在房室口处的皱褶形成二尖瓣和三尖瓣,在主动脉和肺动脉口皱褶形成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心肌层心肌纤维构成(内纵、中环、外斜),心房肌和心室肌不连接在一起(房室交替收缩);左心室肌最厚;心脏的心外膜层:浆膜脏层。心肌细胞按功能和形态可分两类:普通心肌(收缩心肌)和特殊心肌。前者的主要功能是使心脏产生收缩,构成心房壁和心室壁的主要部分;特殊心肌的主要功能是产生和传导兴奋,控制心脏的节律性运动四、心脏的传导系统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结间束、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心脏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是正常人心脏的起搏点,其后自律性高低排列依次为房室交界区、房室束、左右束支及浦肯野纤维。窦房结右房与上腔静脉交界处正常情况下,窦房结的自律性最高(60-100次/分),是心脏电活动和机械活动的总司令、最高统帅。房室交界区是心传导系位于心房与心室互相连接部位的特化心肌结构,位于房室隔内。由三部分组成:房室结、房室结的心房扩展部(房区)以及房室束的近侧部(束区),其中以房室结为主。房室之间电激动传导的唯一途径。生理特性以及作用1.兴奋传导作用将心房来的冲动向下传入心室,也可将冲动从心室传向心房,所以传导是双向的。2.生理延迟作用电激动在房室结中传导减速,拉开了机械性房室收缩序列,使房室不至于同时收缩。3.滤过作用只能让200次/分的电冲动通过,确保心室率不会太快。4.自律性40-60次/分,听命于窦房结。心室内传导束包括房室束、左束支、右束支和浦氏纤维网,共同构成希——浦氏系统。房室束是传导系中连接心房与心室冲动的唯一重要通路。由于其它部位的心房肌与心室肌借纤维环分隔开,一般的情况下无冲动通过。浦肯野纤维1.网状结构

分布在两侧心室的心内膜面。当电激动传到浦肯野纤维时,将会迅速传遍整个心室,左右心室几乎同时除极。2.自律性低,听命于窦房结或房室结。心电信号传递的三站第一站:窦房结第二站:房室结第三站:浦肯野纤维与心室肌细胞心房希氏束左、右束支心室整个心室的兴奋过程基本是:从内膜面向外膜扩展;从心室的中下部开始兴奋,向心尖和心底扩散。心室各壁的先后顺序是:从室间隔向前壁、侧壁散布,再扩散至心尖、下壁,最后至基底壁和右室流出道。五、冠状动脉解剖及冠脉血液循环心脏作为一个泵,终生不停地将从静脉回心的血液射入动脉,供机体需要。心脏在安静状态下,心率按70次/分计算,一年就要跳动3700万次左右。尽管心脏仅占体重的0.5%,而冠状动脉的血流量却占心脏总输出量的5%。每次心跳都与心脏的生物电、能量代谢、机械运动(心肌的收缩舒张、瓣膜的开闭)和血液动力学(压力变化、血液充盈、排出等)密切相关。(一)冠状动脉解剖:营养心脏的血管称冠状动脉,共有左、右两支,分别为左冠状动脉和右冠状动脉,冠状动脉起源于主动脉根部的左右动脉瓦式窦内。左冠状动脉又有两个分支:前降支和回旋支。右冠状动脉的分支有:右室前支、右室后支、左室后支、后降支、右心房支。(二)冠状动脉主要血管供应心肌部位冠状动脉主要血管

供应心肌

前降支心脏前壁、左室前侧壁、室间隔的前2/3

回旋支

左室侧壁、后侧壁、高侧壁

右冠状动脉右心室、左心室下壁、左心室后壁、室间隔后1/3(三)冠状循环心肌的血液供应来自左右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的血液流经毛细血管和静脉后,主要经由冠状窦回流入右心房,而右冠状动脉的血液则主要经较细的心前静脉直接回流入右心室。另外还有一小部分冠状动脉血液可通过心最小静脉直接流入左右心房和心室腔内。(四)冠状动脉循环的特点1、血流具有时相性在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过程中,左心室的冠状动脉血流具有明显的时相变化,即心脏收缩期冠脉血流暂停或显著减少,而舒张期冠脉血流明显增多。右心室由于心室壁薄、心肌收缩力弱,所以右心室冠状动脉血流没有明显的时相变化。2、冠脉血流量大占心输出量的5%-10%,安静状态时血流量为300-400ml,运动时可增加4-5倍。3、冠状循环的血流急、行程短完成一个冠脉循环只需几秒钟。4、冠脉循环血压较高5、冠脉循环的动脉-静脉氧差较大原因为心肌从血中摄取的氧比较多。左冠状动脉左冠状动脉为一短干,发自左主动脉窦,经肺动脉起始部和左心耳之间,沿冠状沟向左前方行3~5mm后,立即分为前室间支(前降支)和旋支,二者之间常发出对角支,可为一或多支。↙左主干↙左主干↙对角支↙对角支↖左主干前室间支(前降支):沿前室间沟下行,绕过心尖至心的膈面与右冠状动脉的后室间支(后降支)相吻合。沿途发出:(1)动脉圆锥支,分布至动脉圆锥;(2)左室前支,分布于左室前壁大部及前室间沟附近的右室前壁;(3)室间隔支,分布于室间隔前2/3

←前降支→动脉圆锥支←左室前支

室间隔支→←前降支←左室前支

→→→室间隔支↗动脉圆锥支旋支:沿冠状沟左行,发出左缘支分布于左室外侧缘;至心后面时发出较小的分支分布至左房与左室。

←旋支←左缘支→左心房左心室→→旋支→旋支←左缘支右冠状动脉

右冠状动脉起自右主动脉窦,经肺动脉根部及右心耳之间,沿右冠状沟行走,绕过心右缘,继续在膈面的冠状沟内行走,在房室交点附近发出后降支,即后室间支。

→右冠状动脉右冠状动脉沿途发出:(1)动脉圆锥支,分布于动脉圆锥,与左冠状动脉的同名支吻合。(2)右缘支,此支较粗大,沿心下缘左行趋向心尖;(3)后室间支(后降支),为右冠状动脉的终支。

→→右缘支↘窦房结支动脉圆锥支↖后降支↘右冠状动脉动脉圆锥支←右缘支→↙后降支六、大、小循环(一)体循环(大循环):血液经左心室射出后经主动脉—大动脉—微动脉—括约肌—毛细血管—微静脉—静脉—腔静脉—右心房(二)肺循环(小循环):右心房—三尖瓣—右心室—肺动脉瓣—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左心室—主动脉瓣—主动脉七、心脏功能及基本概念心脏的收缩和舒张包括心房、心室的顺序地收缩和舒张,压力的升高和降低,各瓣膜协调地开和闭,以完成心脏的射血和充血功能。心房和心室每收缩和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周期的长短与心率有关。(一)心动周期

2.时程:T∝1/f=60s/75=0.8s1.概念:心脏的一次收缩和舒张,构成一个机械活动周期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分为收缩期和舒张期。3.特点:②舒张期时间>收缩期时间③全心舒张期0.4s→利于心肌休息和心室充盈/////////////

//////////////////////////////////////////

0.1s心房心室全心舒张期①心房收缩在先,心室收缩在后④

心动周期时程的长短与心率有关,心动周期与心率呈互为倒数的关系;心率快慢主要影响舒张期。⑤心缩(舒)期习惯以心室的活动作为心脏活动的指标。心率心动心室缩期心室舒期周期0.5620.9381.50.81500.40.300.500.250.15(二)心率1.概念:单位时间内心脏搏动的次数称为心跳频率,简称心率。2.正常值:60~100次/分3.正常变异:年龄:初生儿(140次/分),随着年龄增长而心率逐渐减慢,青春期接近成年人的心率。性别:

女>男运动、情绪激动>安静、休息(三)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功能的完成,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①心脏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而造成心室和心房及动脉之间的压力差,形成推动血液流动的动力;②心脏内4套瓣膜的启闭控制着血流的方向。两侧心脏的活动是相同的,但心脏泵血主要是依靠心室完成。包括两个方面:心室收缩心室舒张—完成射血过程;—

完成充盈过程。(1)等容收缩期:1.心室收缩期—射血过程心室开始收缩↓室内压急剧↑(左室内压↑近80mmHg)↓房室瓣关闭(动脉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继续收缩↓快速射血期(2)射血期:特点:心室继续收缩↓室内压>动脉压(左室>80mmHg)(右室>8mmHg)↓动脉瓣开放(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迅速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70%)↓心室容积迅速↓↓减慢射血期①快速射血期末室内压与主动脉压最高;②用时少(0.1s),射血量大①

快速射血期:②

减慢射血期:特点:①用时长(0.15s),射血量少②因外周血管的阻力作用,血液的动能在主动脉转变为压强能,使动脉压略>室内压迅速射血入动脉后↓心室容积继续↓↓室内压略<动脉压↓射血能=血液的动能继续射血入动脉(占射血量30%)↓心室容积继续↓↓心室舒张前期(1)等容舒张期:特点:①动脉瓣、房室瓣都处于关闭状态;②动脉瓣关闭产生第二心音.2.心室舒张期—充盈过程心室开始舒张↓室内压迅速↓(室内压=动脉压)↓动脉瓣关闭↓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急剧迅速↓

(∵室内压仍>房内压∴房室瓣仍处于关闭状态)(容积不变、血液不流)↓快速充盈期(2)充盈期:等容舒张期末↓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心室继续舒张↓室内压↓(室内压/房内压=负压)↓心房和大V内的血液快速入室(占总充盈量2/3)↓心室容积迅速↑①

快速充盈期:特点:①快速充盈期末的室内压最低②用时少充盈量大(0.11s,约2/3)②

减慢充盈期:随着心室内血液的充盈,心室与心房、大静脉间的压力差减小,血液流入心室的速度减慢。其前半期为大静脉的血液经心房流入心室;后半期为心房收缩期的挤血入心室。特点:用时长充盈量少(0.22s,约1/3

)3.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心房容积↓↓房内压↑↓房室瓣开放(动脉瓣处关闭状态)↓挤血入心室(占心室充盈量25%)↓心房舒张(75%由V经心房流入心室)(四)评价指标1每搏输出量及射血分数

每搏输出量:一侧心室每次搏出的血量(70ml)。

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心舒张末期容积=60~80ml/120~130ml

=50~60%

意义:①心舒张末期容积与心缩力有关(因与心肌初长度呈正相关)。

②心缩↑→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

③心室扩大、心功能下降(每搏输出量可不变)→心舒张末期容积↑→射血分数↓

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每分输出量:一侧心室每分钟射出的血量=每搏输出量×心率=5~6L/min

变异:随机体代谢和活动情况而变化(运动、情绪激动、怀孕时);女子较相同体重男子的心输出量约低10%。

心指数: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每分心输出量。=3.0~3.5L/min.m2

变异:10岁心指数最大(4L/min.m2以上);以后随年龄增长而渐降,到80岁时接近2L/min.m2。

意义:评定不同个体心功能。3心脏作功量因心脏收缩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