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1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2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3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4页
【高中语文】《我与地坛(节选)》教案+++统编版+必修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5我与地坛(节选)教案【新课导入】史铁生说:“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趟,便用笔去找,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这个史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这样的写作态度,让史铁生的文章展现了他想法和文字的明净,读者能清晰地感受到他笔下的温暖和宽厚,因为他是超越智和愚的存在。他常常省察自己内心,因为只有把自己看清楚了,才能爱自己、爱世界。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用睿智的言辞,照亮了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教学目标】1、品味作者深沉绵密、富于创意、富于哲理的语言。2、理解史铁生对“生命”的感悟。3、体悟残疾人的艰难,培养关爱残疾人的人道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学习鉴赏饱含感情和哲理的精彩语言;鉴赏文章的层层递进和前后对比的结构;体会作者对生命的哲理思考以及对母亲的悔恨与自责。【写作背景】史铁生在最“狂妄”的年龄不幸下肢瘫痪,其苦自不待言,他在一段时间里精神几近崩溃。正是在这不寻常的心境下,他来到了北京的地坛公园。残垣断壁所显现出的历史沧桑感让史铁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感受到岁月流逝的无情、宇宙的浩渺和历史的凝重;这些都衬托出个人的微不足道、个人遭遇的无常和偶然,使得一切痛苦都失去了分量,而又让一个不幸的人获得了解脱,得到了灵魂的自救。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写了《我与地坛》。【作者介绍】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当代作家。北京市人。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在北京北新桥街道工厂工作。1979年发表短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载《当代》1979年第1期),此后便不断有作品问世,1985年10月结集为《我的遥远的清平湾》。他的小说主要取材于残疾人生活,但其题旨、意境又总是超出了这个题材本身。“他的作品可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从一举成名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新近发表的《插队的故事》是属于一种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得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但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而《山顶上的传说》、《白色的纸帆》、《老人》、《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命若琴弦》等则是兼容了‘意识流’、‘象征主义’、‘黑色幽默’等现代派艺术技巧的‘异调’作品。这些作品则成为史铁生审美意识转变递嬗的一个中介性桥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在哲学意识深化过程中的艺术蜕变。”(北帆《论史铁生小说的艺术变奏》)他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奶奶的星》获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除小说外,尚有话剧剧本《突围》等。1983年,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2018年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题目解说】“我”是作者自己,即史铁生。地坛,即方泽坛。【层次结构】全文可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7):由“我”与地坛的缘分引出地坛给予“我”的人生感悟。第二部分(8-17):写在地坛这个环境中“我”与母亲的故事,突出了母亲的爱时刻都陪伴着“我”。【全文分析】1.第一部分共有三处景物描写,其景物特点分别是什么?作者的感悟各是什么?试填写下表。段落景物特点“我”的感悟第3段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坍圮的高墙、散落的雕栏、苍幽的老柏树、茂盛的野草荒藤、弥漫着沉静的光芒的园子①②第5段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窸窸窣窣窸窸窣窣片刻不息③④第7段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⑤⑥明确:①古老、荒芜、冷落、沉寂②从地坛的沧桑变化中,看到了人生的真相;在满园沉静中,看到自己,认识自己③荒芜但并不衰败(充满生机)④园子虽荒芜,但并不衰败,那么,“我”虽残疾,却不应该颓废⑤充满生命的激情⑥园子虽任人肆意雕琢却未改变本色,所以“我”也不应因为残疾而改变生命的本色,应该同样活得有意义2.在作者的笔下,母亲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呢?试加以分析。明确:①隐忍宽容的形象。容忍儿子,自己承受痛苦;理解儿子,委屈自己,眼看自己的儿子在“最狂妄的年龄上”遭遇人生一大挫折,母亲想要安慰,但却不愿打扰儿子那敏感又脆弱的心灵。②倔强坚韧的形象。母亲为了儿子不懈地四处奔走;默默注视着儿子,以自己的行动影响儿子,用她那坚韧的性格感染着儿子。③思想深刻、聪慧过人的形象。她充分理解儿子的处境和心态,懂得运用一种智慧的方式去呵护儿子;并且思想深刻,考虑长远。④体贴关怀的形象。母亲心思细腻,注重每个细节;关怀备至,体贴入微,每次“我”消失在她的视线之外时,她总是一遍又一遍不停地寻找,坚持不懈。3.“多年来我头一次意识到,这园中不单是处处都有过我的车辙,有过我的车辙的地方也都有过母亲的脚印。”你如何理解这句话?明确:“车辙”就是作者的心路历程。作者经过在地坛的长期思考,参透了人生的意义,从残疾自伤走向了坚忍顽强。但是,他的思索结果不是个人独立完成的,他精神跋涉的每一步都有母亲的陪伴,是母亲让他对生活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感悟。4.本文语言极富哲理性,情感真挚动人,请举例说明。明确:①“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句话告诉人们“修短随化,终期于尽”,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人应该乐观面对,而对当时还未走出残疾阴影的作者来讲,死亡的来临无疑也是痛苦的解脱。②“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常人眼中衰败的落日、泥泞的沟坎都被作者描绘得如此壮丽,其中寄寓着这样的哲理:生命充满劫难,历经苦难的人生也能够辉煌和灿烂。5.文章的题目是“我与地坛”,但不仅写了地坛的博大、宽广以及地坛对“我”的启示,还在第二部分用了大量的篇幅写母亲。这两部分有什么联系?明确:①从内容上看这两部分是紧密相连的:第一部分写“我”与地坛的故事,第二部分写了在地坛这个大背景下,“我”与母亲的故事。地坛是史铁生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他读懂母亲的地方。②从主题思想上看这两部分也是浑然一体的: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看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样活的问题。这样,作者就通过生与死这两个人生中最大的命题将文章内容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中心思想】作者以自己的亲身经历为基础,叙述了自己多年来在地坛公园沉思流连所观察到的人生百态和对命运的感悟,讲述了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文中母亲与地坛融为一体,地坛是“我”虚化了的母亲,母亲是“我”心中永远的地坛。地坛使作者平和豁达地对待生死,也使他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作者找到了生存的意义,也使他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地坛是作者获得生存信念的地方,也是作者感受母爱最深的地方。【当堂检测】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文本一: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总之,只好认为这是缘分。地坛在我出生前四百多年就坐落在那儿了,而自从我的祖母年轻时带着我父亲来到北京,就一直住在离它不远的地方一一五十多年间搬过几次家,可搬来搬去总是在它周围,而且是越搬离它越近了。我常觉得这中间有着宿命的味道:仿佛这古园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天的苦心安排。”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待过。有时候待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待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天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天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剩下的就是怎样活的问题了。这却不是在某一个瞬间就能完全想透的,不是能够一次性解决的事,怕是活多久就要想它多久了,就像是伴你终生的魔鬼或恋人。所以,十五年了,我还是总得到那古园里去,去它的老树下或荒草边或颓墙旁,去默坐,去呆想,去推开耳边的嘈杂理一理纷乱的思绪,去窥看自己的心魂。十五年中,这古园的形体被不能理解它的人肆意雕琢,幸好有些东西是任谁也不能改变它的。譬如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个坎坷都被映照得灿烂;譬如在园中最为落寞的时间,一群雨燕便出来高歌,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譬如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总让人猜想他们是谁,曾在哪儿做过些什么,然后又都到哪儿去了;譬如那些苍黑的古柏,你忧郁的时候它们镇静地站在那儿,你欣喜的时候它们依然镇静地站在那儿,它们没日没夜地站在那儿,从你没有出生一直站到这个世界上又没了你的时候;譬如暴雨骤临园中,激起一阵阵灼烈而清纯的草木和泥土的气味,让人想起无数个夏天的事件;譬如秋风忽至,再有一场早霜,落叶或飘摇歌舞或坦然安卧,满园中播散着熨帖而微苦的味道。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节选自史铁生《我与地坛》)文本二:想念地坛,主要是想念它的安静。坐在那园子里,坐在不管它的哪一个角落,任何地方,喧嚣都在远处。近旁只有荒藤老树,只有栖居了鸟儿的废殿颓檐、长满了野草的残墙断壁,暮鸦吵闹着归来,雨燕盘桓吟唱,风过檐铃,雨落空林,蜂飞蝶舞,草动虫鸣……四季的歌咏此起彼伏从不间断。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有一天大雾迷漫,世界缩小到只剩了园中的一棵老树。有一天春光浩荡,草地上的野花铺铺展展开得让人心惊。有一天漫天飞雪,园中堆银砌玉,有如一座晶莹的迷宫。有一天大雨清沱,忽而云开,太阳轰轰烈烈,满天满地都是它的威光。数不尽的那些日子里,那些年月,地坛应该记得,有一个人,摇了轮椅,一次次走来,逃也似的投靠这一处静地。一进园门,心便安稳。有一条界线似的,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来,悠远、浑厚。于是时间也似放慢了速度,就好比电影中的慢镜头,人便不那么慌张了,可以放下心来把你的每一个动作都看看清楚,每一丝风飞叶动,每一缕愤懑和妄想,盼念与惶茫,总之把你所有的心绪都看看明白。因而地坛的安静,也不是与世隔离。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有人跟我说,曾去地坛找我,或看了那一篇《我与地坛》去那儿寻找安静。可一来呢,我搬家搬得离地坛远了,不常去了;二来我偶尔请朋友开车送我去看它,发现它早已面目全非。我想,那就不必再去地坛寻找安静,莫如在安静中寻找地坛。恰如庄生梦蝶,当年我在地坛里挥霍光阴,曾屡屡地有过怀疑:我在地坛吗?还是地坛在我?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节选自史铁生《想念地坛》)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史铁生用“宿命”一词,形象地写出了自己与地坛冥冥之中的缘分,虽然相逢具有偶然性,但相逢让彼此联系更紧。B.史铁生想通了“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之后,便不再对自己的不幸耿耿于怀,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C.文本二写“地坛的安静并非无声”,指的是地坛幽静又生机盎然这也是作者说自己想念地坛的安静的主要原因。D.文本二写“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表明地坛已经融入作者的生命,作者获得了彻底的宁静,不愿再去地坛。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很近”,从两个层面展现了作者的心路历程,表达的中心从“地坛”变化到“家”。B.“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作者将“死”和“节日”联系起来,在反差中体现出作者面对死亡时乐观豁达的心胸。C.文本二用“庄周梦蝶”的典故,表明自己当初身在地坛,获得了生命的成长,并且多次对“我与地坛”的关系进行了思考。D.文本二写“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与上文照应,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3.文本一最后一段中,作者为什么要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对史铁生而言,地坛意味着什么?请结合两则文本简要概括。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B项,“转而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错,史铁生只是坦然接受了自己的遭遇,但并非“庆幸并感激自己的遭遇”。C项,“这也是作者说自己想念地坛的安静的主要原因”错,作者想念地坛的主要原因是“那安静,如今想来,是由于四周和心中的荒旷。一个无措的灵魂,不期而至竟仿佛走回到生命的起点”。D项,“不愿再去地坛”错,文章说“现在我看虚空中也有一条界线,靠想念去迈过它,只要一迈过它便有清纯之气扑面而来”,指的是作者的灵魂里住着一个地坛,不必再去地坛,而不是“不愿再去”。2.答案:D解析:“表明此时的作者只要想到地坛,便能够超越形体和时空的限制”错,应当是作者只要想获得精神的宁静,就能够仿佛仍身在地坛一样,很快找到进入宁静的状态。3.答案:①写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交代了上文中提到的作者再没长久地离开它的原因,这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能够回忆起当初的美好时光,让他的内心得到些许的安慰;②古园中那些“任谁也不能改变”的事物,给了作者思考的空间,给了他一个灵魂的栖息之地;③正是这些不变的事物让作者懂得了生命中有些东西是不会改变的,让他懂得了生命真正的意义。解析:由“味道是最说不清楚的,味道不能写只能闻,要你身临其境去闻才能明了。味道甚至是难于记忆的,只有你又闻到它你才能记起它的全部情感和意蕴。所以我常常要到那园子里去”可知,作者再没有长久地离开古园,是因为那些不变的事物让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