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同步练习 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1.皇权是对社会权力资源的独家垄断。它不仅有一套垄断和管理体系,而且有一套完备的调节系统,如防止皇帝决策失误的“封驳”制度、为防止宰相专权而实行的“合议制度”、为防止官员不忠和腐败的“监察制度”等。有人认为这些是世界其它文明绝无仅有的“原创性”国粹。文中提到的三个制度最明显地对应于A.唐朝中书省、明朝的六部、宋朝的通判B.唐朝门下省、清朝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宋朝的通判C.汉朝的内朝、清朝的南书房、秦朝的御史大夫D.明朝的内阁、宋朝的枢密院、元朝的行中书省2.唐太宗曾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比来(近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A.中书省和门下省在运作时存在不尽如人意之处B.中书省和门下省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决策效率C.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制约,可抑制宰相权力的膨胀D.中书省和门下省互相扯皮,降低行政效率3.“金榜高悬姓字真,分明折得一枝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这些诗句所描述的制度是(

)A.军功爵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4.唐朝在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政事堂。每当需要颁下诏敕的时候,就先由中书省和门下省会同其他必要人员在政事堂举行联席会议,来商议、决定政务。由此可见,政事堂的设立A.弱化了宰相权力B.提高了行政效率C.导致了冗官现象D.加强了权力制衡5.唐代诗人孟郊和白居易曾经即兴作诗如下图。这反映了(

)A.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参与政权 B.九品中正制维护了士族的特权C.科举制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 D.科举制剥夺和限制了贵族特权6.洪迈《容斋随笔》记载:“唐世科举之柄,专付之主司,仍不糊名。又有交朋之厚者为之助,谓之“通榜”。”以下对“唐世科举”表述正确的是①唐朝完善了科举制度②分为常科和特科③明经与进士两科最受社会重视④考试合格可以直接任官A.②④ B.③④ C.①③ D.①②7.有网友发帖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矣!”该帖表述与史实相符之处是(

)A.科举制的创立 B.科举制的贡献C.八股取士的开始 D.八股取士的弊端8.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9.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

)A.中原从分裂开始走向统一 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九品中正制逐渐走向衰落 D.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10.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套组织严密的中央官制,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中有一部门的职责是“舍人掌侍奉进奏,参议表章。凡诏旨敕制……皆按典故起草进画”。该部门是(

)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政事堂11.唐代,即使家道破落人们也会在传记和墓志中追溯远祖如何显赫;宋代士大夫却不觉得贫贱是耻辱,反而会回顾当年的艰难,激励自己和清贫士子,如范仲淹就有“断齑画粥”的故事。这种变化A.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明宗法观念逐渐消亡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D.体现社会主流思想改变12.中国古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其中,汉代的选官用官制度是A.世卿世禄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13.中国历史上的众多制度创新,从本质上来说,都围绕着四大基本制度而展开。这四个制度,历经上千年的打磨和探索,在明清时期达到巅峰。在如图①、③空格内,应填写的基础性制度是(

)A.分封制、察举制 B.行省制、察举制C.郡县制、科举制 D.郡县制、九品中正制14.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其中尚书省的职权是(

)A.执行诏令 B.审核诏令C.草拟诏令 D.监察百官15.“他们凭藉祖先的余荫……凡州郡掌管选举诠叙的官吏,如中正、主簿、功曹之类,都非由他们中择人任用不可,而且由中央到地方的高级长官亦由他们包揽独占,使一般平民不易有参加的机会。”材料反映的是A.科举制形成的必然性B.察举制引发社会动荡C.科举制打破特权垄断D.世家大族垄断选官权16.先秦至隋唐时期,祭祖礼仪长期是贵族的特权,庶民祭祖行为被排斥在国家礼制范畴之外,只能以民间习俗的方式延续着。这种两分的局面在宋代出现了转机,祭祀礼仪变成不同阶层共享的文化权利。宋代祭祀礼仪的上述变化主要归因于A.理学正统地位确立B.科举制度不断成熟C.文化氛围相对宽松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17.中国古代文明光辉灿烂材料一

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统治“汉承秦制,有所损益(减少和增加)。有人这样评价汉武帝“内强皇权,外服四夷”。材料二

唐朝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宋朝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后来又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汉承秦制具体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哪些政治制度,并说明汉武帝时期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在内政外交上采取的措施。(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说明唐朝设立三省六部制的作用,与唐朝相比宋朝的宰相制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18.阅读下列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材料一

延康元年二月,曹丕继承魏王、丞相位,制定九品官人法,由本郡推举现任朝官中的郡人充当中正,吏部据中正评定的品第对官员加以任用。这样就把原来跟朝廷相对立的乡里清议纳入朝廷选举的轨道,中正官对乡里清议的私家操纵也由此取得合法地位。这诚然是曹魏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某种妥协,更体现了中央集权对地方大族势力的强力控制。——摘编自唐长孺《魏晋南北朝隋唐史三论》材料二

自隋九品中正用人流弊百出,改立科举制度……(一)设进士、明经、制科等科目招考,取士权一归中央,由朝廷定专司、专官知贡举;(二)招考向全社会开放,原则上许平民或官员“投牒自举”报考;(三)地方与中央定期、定点举行二级以上考试,命题统一,“以文取士”——摘编自祖慧、龚延明《科举制定义再商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九品中正制选拔人才的过程及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隋唐选官制度的变化及其原因。(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人才选拔制度的认识。参考答案:1.B2.A3.D4.B5.A6.C7.D8.A9.D10.A11.C12.B13.C14.A15.D16.B17.(1)继承: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度。措施: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设立刺史,加强对地方的监察。北击匈奴、设立河西四郡、派遣张骞通西域。(2)作用:分割相权,避免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三省职权分工明确,有利于提高办事效率;三省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皇帝独断造成的决策失误;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官制史的重大变革,此后历朝基本上沿袭这种制度。变化:宋朝时期设立参知政事,分割宰相行政权;设立枢密使,分割宰相的军事权;设立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18.(1)过程: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格,分为九等,写出评语,称为“状”。获得资品的士人,由吏部授官。影响:将选官权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随着门阀士族势力的发展,中正选人,只看家世,不看德才,九品中正制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形成“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2)变化: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注重品德名望到考试成绩为主;选官过程从乡举里选中央任命到国家定期组织分级考试,择优录用;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