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 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5/31/wKhkGWWK4xyAHRBTAAIepLtNBpM069.jpg)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 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5/31/wKhkGWWK4xyAHRBTAAIepLtNBpM0692.jpg)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 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5/31/wKhkGWWK4xyAHRBTAAIepLtNBpM0693.jpg)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 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5/31/wKhkGWWK4xyAHRBTAAIepLtNBpM0694.jpg)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导学案 高考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5/31/wKhkGWWK4xyAHRBTAAIepLtNBpM069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教材重难】1.总结中国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特点。(1)中国古代农业工具演变的特点:①工艺:从打制到磨制石器,再到冶炼青铜、冶炼铁,后发展到炼钢(灌钢法);②材质:由自然的石器、木器、骨器,到加工陶器;再到冶炼青铜器;最后定格在铁器上;③动力:经历人力协作,再到用牛耕地,使用蓄力,发展到用水力、风力等灌溉;④工具种类逐渐增多,耕作工具、灌溉工具、饲养工具等应有尽有;(2)中国古代手工业工具演变的特点:①纺织和陶瓷工具历史悠久,领先世界,工具细密精巧;②中国最早使用灌钢农具,掌握炼钢技术等。2.古代的劳作方式及特点。劳作方式管理劳动者、产品地位或作用农业家庭男尊女卑的家长制男耕女织;自给自足;封建社会的基本劳作方式和国家赋税的主体;后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农业庄园庄园主或管家管理奴隶或农奴或佃农劳动一般拥有较大军事实力,是国家割据的隐患;官营作坊政府官僚管理匠户,后雇募专技工人;皇帝或官府专用;不在市场流通;至明代前期占据主导地位,代表我国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私营作坊民间私人自主经营本人或雇佣专技工人;民间消费的产品,在市场流通;明中叶以后占据经济主导地位;手工业家庭农户的副业父子或师徒传承;供自己消费和缴纳赋税;剩余部分出售;作为农耕经济的辅助,一直存在于社会经济生活中;3.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变化(1)“刀耕火种”的原始农业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①工具:打制或磨制的石器、骨器、木器、蚌等,新石器后期,大量使用耒、耜等工具,出现锄耕和耕犁。②劳作方式:生产力水平低,人们用石刀、石斧等砍伐地面上的植物,用火焚烧,把草木灰做肥料,然后种植农作物,即“刀耕火种”。没有固定的劳作区域,人们单独难以生存,故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集体生产,集体耕作。方式虽然较为原始,但仍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2)“石器锄耕”的集体耕作阶段(距今约1万年前至商周时期)①工具:主要工具仍然是石器、木器和骨器等,木质、骨质的耒耜和蚌镰大量使用,锄耕已经出现,并出现耕犁,进入“石器锄耕”阶段。已经出现青铜,但主要作为贵族、王室的祭祀礼器或生活用具,青铜农具很少。②劳作方式: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奴隶主强迫奴隶在井田上集体耕作。(3)“铁犁牛耕”的传统农业阶段(春秋战国至鸦片战争前)①工具: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开始使用并推广,进入“铁犁牛耕”阶段。汉朝以后,铁犁牛耕技术推广到河西走廊和江南、岭南地区。唐朝时期,曲辕犁的出现标志着古代耕犁的成熟。直至鸦片战争前夕,铁犁牛耕一直是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②劳作方式:铁犁牛耕的使用推广,加上井田制的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到春秋战国时期,以家庭为单位生产生活、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成为传统农业的基本生产模式。明朝中后期,尽管产生资本主义萌芽,但发展非常微弱,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始终占据主导地位。4.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征。(1)建立在自然经济基础之上,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手工业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劳动分工日益细化,生产技术不断进步。(3)生产规模不断扩大。(4)生产技术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海外,享誉世界。(5)官营、私营、家庭手工业三种经营形态并存。(6)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着经济重心南移发生相应变化。5.关于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1)特点:①以家庭为单位的个体生产,自给自足②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精耕细作。③具有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和脆弱性。(2)评价:①地位:是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封建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②农民生产积极性高,推动精耕细作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稳定。③在封建社会形成和发展时期,基本上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④排斥商品经济,阻碍社会分工,难以产生技术突破,是中国封建社会停滞的主要原因。⑤小农经济的脆弱性,是中国封建社会经济动荡、不断反复的根本原因。6.古代中西庄园的比较。中国古代庄园西欧庄园不同土地所有地主私有制领主私有土地来源赏赐、自置、祖业上级封授土地买卖自由买卖不能买卖和转让分布管理分散不便管理连成一片,便于统一管理政治寓意非区分等级的标准代表严格的等级阶级关系一定人身依附关系庄园主占有农奴风格布局自然式规则式相同都是封建性质;都以农业为主,都自给自足;都有保卫设施和武装力量;都存在主仆关系;都存在集体和个体劳作;7.全面认识近代工厂制度。(1)产生:是工业革命和机器大生产后生产组织和管理形式质变的产物。(2)特点:①生产:机器厂房规模化、流水线生产;②管理:有严格的奖惩和规章制度、严密的组织管理系统。③工人:实行工资支付报酬的自由雇佣劳动制度;④销售:实行专业化、商品化销售等;(3)作用:①大大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推动经济快速发展,促使人类从农业社会迈向工业社会;②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衣食住行、节奏观念等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③推动城市化发展;④带动科技文化教育等的发展。⑤工人工作环境恶劣,工厂主为追逐利润,延长工时、用童工等不利于工人身心健康和教育普及等。8.三次科技(工业)革命时期生产工具和劳作方式的变化及影响。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工具蒸汽机的改良和应用(交通)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和应用;生产流水线被广泛应用到生产中;计算机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引领;20世纪90年代互联网商业化;劳作方式工厂制度逐渐形成工厂制度发展集约和现代企业制度阶级关系工业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私人垄断资产阶级(大企业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跨国公司者;生活方式双刃剑:经济(衣食住行;节奏;医疗、电商等);政治(代议制;人权)、思想文化(马克思主义产生并发展及教育发展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政治体系;维也纳体系)最终形成(经济及殖民体系;凡-华体系;);成熟(雅尔塔体系)9.三次科技(工业)革命时期劳作方式的比较。工场工厂集约(智能)
不同点手工劳动;分散生产;技术因素多;机器生产;流水线集中生产;科技结合紧密;智能机器人;集约化生产;计算机和互联网结合;
相同点
都存在固定场所进行分工协作;都有一定的规章制度;都存在自由雇佣关系;都存在资本运作;都有利润和剥削现象;10.三次科技(工业)革命的比较。项目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第三次科技革命时间18C60年代—19C中期19C60年代—20C初20C40年代—?生产力蒸汽时代电气时代信息时代成果蒸汽机及应用等电气机械的应用等人工智能和互联网的应用特点生产经验总结科学与技术紧密结合计算机和互联网结合顺序中心英国,逐渐扩展中心多国(甚至交叉进行)美国主导多国进行生产组织工厂工厂制度(大企业)集约(现代企业)生产关系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私人垄断时代国家垄断时代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最终形成成熟11.从不同史观的角度分析工业革命的影响。①从整体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使世界各地的联系更加密切,到19世纪中后期,以欧美资本主义国家为主导的世界市场基本形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②从文明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型,人类进入“蒸汽时代”。③从近代化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推动政治法制化、民主化,经济工业化、城市化,思想科学化。④从社会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带来了严重社会问题,如贫富分化、人口膨胀、住房拥挤等。⑤从生态史观的角度看,工业革命造成了自然环境的恶化和资源的过度消耗,影响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12.现代科技高速发展的原因、影响及认识。(1)原因:①世界科学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从整个人类历史来看,科学技术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特别是工业革命后,科学技术逐渐成为社会进步的最主要推动力。二战后,科学技术呈现出爆炸式发展的倾向。②科学与技术的相互促进。科学的进步促进了生产技术的发展,反过来,生产技术的发展为科学的进步提供了物质条件。二战后,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大解放了人类的脑力劳动,直接促进了科技的进步。③经济的高速发展是根本的推动力。二战后,经济的高速发展一方面对科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为科技进步提供了物质基础。④各国加大了对经济的干预力度。二战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普遍加大了对耗资巨大的高新科技的投入。⑤美苏冷战直接刺激了高新科技的进步。二战后,美苏冷战对峙,两国都加大了与军事有关的高新科技的投入,直接刺激了高新科技的进步。(2)影响:①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的技术革命,使社会生产力从传统的机械化、工业化向自动化、智能化转变,使人类继“农业时代”“工业时代”之后,进入“信息时代”。②使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第一、二产业的比例下降,第三产业的比例上升;劳动密集型产业的重要性开始下降,而高科技、知识型经济不断得到发展。③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化。发达国家中产阶级人数日趋增多,白领阶层不断扩大,蓝领阶层的人数日益下降。工人阶级的经济地位得到改善,阶级矛盾趋向缓和。④使人们的消费结构和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衣食住行和文化娱乐随着科技的发展日益朝着多样化方向发展,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3)认识①科技的发展是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的,这些成果的取得都是对此前成果的进一步深化与发展,人们都应该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它。②科技是一把双刃剑。网络黑客的侵扰,不良信息甚至是有害信息的侵害,克隆技术引起的伦理道德问题,航天技术的巨大投入并未带来足够的回报,反而使人们对高新科技产生怀疑甚至持敌视态度。【思维训练】1.近年江西新干出土了一批商代青铜农具,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这反映出()A.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 B.青铜农具已被铁器取代C.青铜农具最早出现于江西新干 D.全国的经济重心在江西2.生产工具的进步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标志。河南辉县出土的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据此可知,战国时期()A.铁犁铧用灌钢法制成B.中国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C.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D.铁犁牛耕已经成为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3.东汉豪强地主的田庄是一个有组织的生产单位,通常会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等;大量自耕农破产后亦会投奔田庄。这体现出()A.政局动荡促进了田庄发展 B.小农经济发展形势良好C.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 D.田庄成为中央集权的威胁4.下表所示为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的养牛官职(部分)。这些官职的出现主要得益于()曹魏西晋东晋北魏北齐北周驾部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驾部尚书驾部郎中驾部郎中驾部中大夫太仆太仆卿太仆卿或置或省太仆卿太仆卿太仆卿牧官牧官都尉牧官都尉牧官都尉A.先进生产技术的传播 B.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C.经济重心南移的促进 D.南北民族交融的推动5.北宋诗人沈辽赋诗日:“山田绕山脚,江水何可作。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雁翅插修筑,随流得深酌。升降岂无势,长江怒相薄。有如万夫力,欢呼倾众壑。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善彼汉阴老,忘怀抱纯朴。”作者意在()A.感叹提花织机技术精巧 B.赞美翻车灌溉高效便农C.倡导顺应自然返朴归真 D.推崇水排冶铁动力强劲6.据史书记载,宋元之际棉花种植已在闽、粤、川等地区出现。元代政府出版了植棉技术书籍,劝民植棉;明代太祖曾下诏要求“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植棉半亩,十亩以上加倍”。这表明我国古代()A.政府重视棉纺织业的发展 B.棉纺织技术领先世界C.政府放松了重农抑商政策 D.棉纺织地位逐渐上升7.“匣钵由来格不同,一般层叠着砂工;更多平匣排清器,遥望馒头正出笼”。对诗中“匣钵”的解读正确的是()A.提高了馒头烹制的效率 B.可以防止有害物质污损坯件C.可以调节坯车转动快慢 D.为了防止器物烧制中的粘连8.1992年9月21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按“三步走”发展战略实施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代号“921工程"。从1999年实施第一次无人飞行试验,到2003年首次载人航天飞行的功显示出我国()A.已经独步世界航空业领域 B.国际空间合作能力不断加强C.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增强 D.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升9.2010年8月26日,中国“蛟龙号”下潜深度达到3759米,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掌握3500米以上深度载人深潜技术的国家。2012年6月27日,中国“蚊龙号”再次刷新“中国深度”——下潜7062米。这说明()A.当代科技发展是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展示 B.中国已经成为世界超级大国C.深海探测技术决定国家兴衰 D.中国科技在世界上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10.下表是创刊于1981年的关于科技管理、创新、改革等动态的学术类核心期刊《科技管理研究》的关键词频次统计数据。据此可知,新时期()表:《科技管理研究》1981-2015年刊文关键词频次统计(前三名)1981—1991年1992—2010年2011—2015年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关键词频次科研单位108科技创新405科技创新166科技体制改革100对策250对策141科研成果82高效225影响因素130A.改革深化推动科技发展 B.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C.科技创新促进社会进步 D.对外开放助力经济发展11.我国在抗糖尿病新药研究领域取得新突破: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两个小分子化合物在细胞培养和活体动物模型上具有良好的类胰高血糖素样肽—1活性,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而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这主要反映了()A.糖尿病已成为世界性的难题 B.生物技术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C.我国在生命科学领域领先世界 D.生物进化论面临愈加严峻的挑战12.面对新冠肺炎疫情的肆虐,有学者指出,AI技术对于肺部病灶快速识别、精准测量,准确率已达到79.3%;通过采用语音识别、语义理解等随访系统,可以用AI设计疫情感染地图查询功能;通过智能算法,已在151种上市的老的药物中分析出了5种对病毒可能有效的药物。这说明()A.AI技术具有意识能动作用B.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抗疫的能力C.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D.科技创新提高了人们对新冠肺炎的认识13.南非班图人有编筐匠、木匠、铁匠、陶工等。这些工匠“每一个人生产为了自己,同时也为其他的部落成员,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这反映了当时班图人()A.重视手工业技术的革新 B.工匠生产服务于国内市场C.注重发展环印度洋贸易 D.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14.在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乡土文学高度繁荣,涌现出诸如高特赫尔夫、奥尔巴赫等一批著名的乡村故事作家和《雪绒花王》《寂静森林》等许多广受欢迎的“农民小说”。这些乡土文学作品美化传统农村生活,推崇和颂扬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原初生活形态”。这实质上反映了()A.工业化和城市化快速发展 B.实现乡村振兴乃大势所趋C.民族国家概念被普遍认同 D.小农经济占据了主导地位15.1805年,英国仅在英格兰和威尔士受审判的罪犯为4605人,1842年这一数字增加到31309人,他们大多数都是城市居民。城市酗酒者人数也在增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喝啤酒是逃避悲惨生活的最好方法。这表明英国()A.工业革命导致工人生活悲惨 B.尚未形成完整的法律体系C.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 D.犯罪率与城市化率成正比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四民月令》是东汉后期庄园生产活动的记录。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农事季节,也和洛阳及周边地区相符。正月农事未起,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砚冰释,命幼童入小学,学篇章。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可种春麦、睥豆,尽二月止。命典馈酿春酒。三月是月也,杏华盛,可菑白沙轻土之田。时雨降,可种水稻。缮修门户,警设守备,以御春饥草窃之寇。可果黍。买布。九月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摘编自缪桂龙《四民月令选读》材料二《隋志》“农家”:《四民月令》一卷,后汉大尚书崔实撰写。《旧唐书》同。《新唐志》做“崔湜”,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且多罣漏(罣漏:提及者少而遗漏者多)。王本又误以《齐人月令》谓即《四民月令》,而所采《齐民要术》有今本所无者六事。其文不类,未知何据……嘉庆乙亥岁秋九月,乌程严可均谨叙。——摘编自《严可均集》(1)根据材料一,概括东汉时期地主庄园的主要特征。(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运用《四民月令》研究中国古代农业发展时应注意的问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中叶以前,欧美各国的城市建筑一般都在6层以下,主要原因在于垂直交通的限制。升降机的发明、运用克服了这一障碍。1852年,美国的奥蒂斯兄弟公司发明蒸汽动力升降机,1889年2月纽约的迪马列斯特大楼安装了主要用于运货的电动升降机,从此名副其实的“电梯”出现。1883—1885年芝加哥修建了10层的家庭保险公司大楼,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1895年建成的20层、92米高的美国公证大楼是第一幢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摘编自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材料二鸦片战争后,中国建筑开始了新发展。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如银行、海关、百货公司等。一些沿江沿海的旧城镇,被辟为商埠及划分租界,形成新的商业区。十九世纪四十年代以后,我国逐渐出现了近代工业建筑、交通建筑、公共建筑。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逐步又传来了古典式、罗马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随着城市的发展,房地产商纷纷投资住宅建筑,使住宅商品化。新型里弄最先在上海出现,一些大城市还出现了高层公寓。开埠之初,这些建筑物多是砖木结构,外墙以青砖砌筑。到二十世纪初时,外观已有应用面砖、石块等做法,内外装饰也相应增加,房屋的机械设备也比较现代化,高层建筑已应用了电梯。——摘编自王绍周《中国近代建筑概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世纪中叶欧美城市建筑发生的变化,并概述其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建筑的主要特点并分析其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811年,一封署名为内德·卢德将军的恐吓信被发到诺丁汉的纺织厂的雇主那里,要求雇主停止削减工人工资与使用非学徒工的恶行。不久,数量(七八人到数百人)不等的工人开始有组织地在晚上进入这些“恶行累累”的雇主的工厂里砸毁机器。在三周以内,两百多台织机被捣毁。1812年,毁机活动蔓延到其他地区。在约克郡,剪绒工在1812年2月与3月砸毁了哈德斯菲尔德、哈利法克斯、韦克菲尔德和利兹很多工厂采用的新型剪绒机。同年,兰开郡使用新蒸汽动力机的棉纺作坊也被砸毁。这些抗议的工人被称为“卢德派”。面对卢德派的抗议行动,有些工厂主作出一定妥协,但有的拒不让步,还出资组织起侦缉机器破坏者协会,残酷迫害工人。1812年,议会以99:17的多数通过了严惩砸毁机器者的议案,次年2月14日,该议案正式成为法令。——摘编自李培锋《论英国卢德运动的维权特性》材料二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建立起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体系,规模跃居世界第一位,部分优势产业也走向海外市场,成为中国的新名片。总体来说,我国制造业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在自主创新能力、资源利用效率、产业结构水平、信息化程度等方面差距明显。我国传统工业,长期以来依赖土地、劳动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发展模式已经逐渐失去竞争优势,必须适应潮流,主动求变。比如,宝钢(宝武钢铁集团,其前身之一是改革开放伊始在上海建立的宝山钢铁厂)经历30余年的发展,到2015年已经成为我国现代化程度最高、最具竞争力的钢铁联合企业,面对产能过剩、微利经营的严峻形势,确立了“互联网+钢铁”的发展战略,成立了覆盖全国的电商平台—欧治云商。截至2015年9月底,该平台累计注册用户4.08万家,累计产品交易量582万吨,日均交易量2.9万吨。——摘编自王子洵《李克强:中国正在迎来一场“新工业革命”》(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卢德运动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实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政府和企业积极参与“新工业革命”的原因。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今年8月,北京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研究所更名为北京大学王选计算机研究所,这既是对著名科学家、2001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选院士的纪念,更是对发扬和传承王选精神的进一步鼓励和聚焦。秉承王选“科技顶天,市场立地”的理念,后人将奋斗不息,为国家献出更多自主创新的高科技成果。……“王选的几次选择都是因为国家的需要。”王选院士的夫人、北大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教授陈堃球说。上世纪70年代,以王选为首的科研团队跨越当时欧美、日本流行的二代机、三代机阶段,开创性地直接选择研发当时最前沿的第四代激光照排系统。在研发过程中,王选始终立足创新前沿,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自主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不仅风靡全国,颠覆性地改造了新中国出版印刷行业,还出口到日本和欧美等地。“科技顶天,市场立地”,让中国人“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创造了我国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行业的典范。“献身科学就没有权利再像普通人那样生活,必然会失掉常人所能享受的不少乐趣,但也会得到常人所享受不到的很多乐趣。”王选院士的这句名言,正来自他的身体力行。如同很多人问起,王选院士留给北大王选计算机研究所最重要的财富是什么?人们一致的回答,是“风气”。——摘自2019-10-24《人民日报》(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顶天”与“市场立地”的内涵和关系。(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王选院士留给北大最重要财富的具体内容,并分析这一财富形成的原因及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1.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商朝时期。根据材料“这些青铜农具无使用之痕,且不少农具铸有云纹、兽面纹、蝉纹等具有神秘意义的纹饰”及所学可知,这时期江西出土的青铜农具并非用于耕地,更多的是发挥礼器的作用,说明此时青铜农具基本不用于农业生产,A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制农具,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只是体现了江西新干出土的青铜农具,没有体现青铜农具最早出现的地区,无法得出青铜农具最早出土于江西新干,排除C项;全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是在南宋时期,选项表述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2.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战国铁犁铧,人们耕地时把它安装在犁上,用来破土,省力易行”可知,铁农具已经在农业生产中使用,C项正确;灌钢法是南北朝出现,排除A项;公元前15世纪小亚细亚赫梯人最早掌握冶铁技术,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牛耕,排除D项。故选C项。3.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据题意可知,东汉的田庄能够兴修水利、制造推广新式农具、总结生产经验,还能收留破产农民,所以田庄具有一定的进步性,C项正确;材料并不能反映出田庄发展的原因,排除A项;材料无法说明小农经济的发展状况,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4.答案:A解析:选择A: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设置了许多养牛官以促进官营养牛业的发展,进而为牛耕技术的推广提供保障。因此,这些官职出现的主要原因是代表先进生产力的牛耕技术的传播。排除B、D:材料主旨与汉族政治制度的熏染无直接联系,也不是南北民族交融的结果。排除C:经济重心的南移与这些官职的出现没有必然联系。5.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车轮十丈围,飞湍半天落。……曾不舍昼夜,美源终未涸。人间有机事,由来生巧恶”可知,该诗描述的是一种灌溉工具,由所学翻车的知识可知,翻车是旧时中国民间灌溉农田用的龙骨水车,为世界上出现最早、流传最久远的农用水车。是一种刮板式连续提水机械,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发明的最著名的农业灌溉机械之一。翻车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龙骨叶板用作链条,卧于矩形长槽中,车身斜置河边或池塘边。下链轮和车身一部分没入水中。驱动链轮,叶板就沿槽刮水上升,到长槽上端将水送出。如此连续循环,把水输送到需要之处,可连续取水,功效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既可灌溉,亦可排涝,所以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翻车灌溉高效便农,不是提花织机技术,排除A项;作者意在赞美翻车灌溉高效便农,不是倡导顺应自然返朴归真,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灌溉工具翻车,而不是冶铁工具水排,排除D项。故选:B。6.答案:A解析:元代出版植棉技术的书籍,劝民植棉,而明代直接下令要求民众种棉,说明政府重视种棉,从而有利于棉纺织业的发展,故选A;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领先世界,也不能说明棉纺织地位上升,排除BD;元明时期没有放松重农抑商政策,排除C。故选:A。7.答案:B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在烧制陶瓷器过程中,为防止气体及有害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将陶瓷器和坯体放置在耐火材料制成的容器中焙烧,这种容器即称匣钵,B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陶瓷器的烧制,而不是蒸馒头,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匣钵可知被调节快慢,排除C项;匣钵是为了防范有害气体或物质对坯体、釉面的破坏及污损而不是为了防止器物烧制中的粘连,排除D项。故选B项。8.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讲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发展,从无人飞行到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表明我国自主创新和制造实力的增强,因此选C选项。虽然中国载人航天成功但并非世界首次,因此不选A选项;材料未谈到国际空间合作,因此不选B;中国载人航天事业不属于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不选D选项。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当代中国科技发展的相关知识。由材料可知,中国“蚊龙号”两次刷新“中国深度”,这体现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反映了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A项正确;B项说法错误,排除;C项说法绝对且明显错误,排除;材料只给出了某一方面的成就,D项以偏概全,排除。10.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材料数据反映了在《科技管理研究》的关键词频中,技术创新占据高位,结合所学可知,随着1978年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了科技的向前和进步,A项正确;材料数据不能得出科技成果是否转化为生产力,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进步的内容,排除C项;材料的主旨信息是科技进步,并非对外开放,排除D项。11.答案:B解析:根据“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经研究发现……这将改变以往肽类激素需注射给药而使临床应用受到限制的状况”,可以得出生物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说的是糖尿病治疗上的突破,反映不出糖尿病的发展状况,A项错误;“领先世界”不能得出,排除C项;题干没有涉及进化论,排除D项。12.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面对疫情的肆虐,有学者指出人工智能可以在病情确认、查找、治疗方面发挥一定的作用,说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助于增强抗疫的能力,B项正确;AI技术不具备意识能动作用,排除A项;材料并未反映计算机技术推动了产业升级,排除C项;题干未反映人们的认识的提高,排除D项。故选B项。13.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陶工给予制筐匠以陶器而得到筐子,裁缝把缝制好的皮口袋供给铁匠而得到铁刀”可知,南非班图人手工业相互交换现象比较常见,说明当时班图人手工业生产呈现商品化趋势,D项正确;材料只提到南非班图人手工业交换现象,未涉及手工业技术的革新,排除A项;材料只提到不同手工业产品的交换,无法说明其服务于国内市场,排除B项;材料中的手工业产品只是相互交换,并不是用于印度洋贸易,排除C项。故选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乡土文学高度繁荣”“推崇和颂扬乡土气息浓厚的农民‘原初生活形态’”等并结合所学可知,德意志帝国时期德国工业化的快速进行加快了城市化步伐,使人们对传统的乡村生活产生了怀念情绪,促进了乡土文学的繁荣,故选A项;B项是对材料内容的误读,乡土文学繁荣并不代表要发展乡村,排除;乡土文学体现的是民众对乡土生活的怀念和向往,民族国家意识是相对于民族国家而言的思想认同,排除C项;德意志帝国时期工业化快速发展,小农经济逐渐被工业经济取代,排除D项。15.答案:C解析:据材料“这一数字增加到31309人”“城市酗酒者人数也在增加,因为在他们看来喝啤酒是逃避悲惨生活的最好方法”可知,1805至1842年正值工业革命期间,工业革命推动英国城市化迅速发展,但是城市中犯罪率上升,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多,这说明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突出,故选C项。材料旨在说明城市化的影响而非工业化的影响,排除A项;城市化发展中出现许多新问题,需要法律的不断完善以应对城市化的需求,但是这与材料中内容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只有犯罪人数的数据,缺少城市化发展速度的数据,故无法判断二者的相关性,排除D项。16.答案:(1)重视儒学教育;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经营形式多样);存在商品交换(与市场保持联系);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军事力量);承担基层的社会救助职能。(2)《四民月令》所记载的各个时间农业生产组织情况,适用于东汉时期的洛阳及周边地区,研究其他时间和地区的农业生产情况应慎重使用;《四民月令》在宋代散失后,后人重新编辑成册,但有些版本存在问题,使用时要注意不同版本的相互对照和印证。解析:(1)由材料一“命成童以上入大学,学五经”可知地主庄园重视儒学教育;由材料“命女工趣(同趋,督促)织布。可种春麦、豍豆”可知,重视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发展;由材料一“可粜黍。买布”可以看出当时存在商品交换的现象,农业产品可以用于买卖;由材料一“缮五兵,习战射,以备寒冻穷厄之寇”可知,地主庄园重视发展自己的武装力量;由材料一“存问九族孤、寡、老、病、不能自存者,分厚彻重,以救其寒”可看出地主庄园除了重视自身的发展之外还强调对社会贫苦群众给予帮扶,体现了儒家思想的仁善之心。(2)据材料一可知,《四民月令》成书于东汉后期,是崔实晚年移居洛阳后写成,书中反映的是洛阳和周边地区的农业情况,因此研究其他地区和其他时间要注意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因为《四民月令》有一定的时间和地域指向,并不是适用于所有地区;结合材料二“误。宋不著录。近人任兆麟、王谟皆有辑本,编次不伦”可知《四民月令》在宋代散失后由后人重新编辑成册,但是准确性受到影响,有些版本存在问题,因此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版本之间的相互印证,由以上思路稍加总结即可。17.答案:(1)变化:出现高层建筑;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房屋建筑更加坚固;趋向宽敞明亮。原因: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科技的发展;设计理念的进步;城市化进程加快。(2)特点:中西方式交融;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应用新材料和现代技术。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洋务运动的推动;近代工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筑技术的进步。解析:(1)第一小问变化,材料一“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对比分析可知,出现高层建筑;据材料一“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后,钢材成为主要结构材料;材料一“全部用钢做骨架的高层建筑”对比分析可知,房屋建筑更加坚固;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一“蒸汽动力升降机”、“电动升降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据材料一“电动升降机”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科技的发展;根据材料一“这是第一座用铁和钢材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设计理念的进步;据材料一“19世纪末年,美国的高层建筑已达29层118米高”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城市化进程加快。(2)第一小问特点,据材料二中“当时的房屋,早期以殖民地式和折中式居多”可答出中西方式交融,据材料二中“旧城市陆续出现了一些新的建筑类型”和“古典式、罗曼式、哥特式、欧洲村舍式”可答出出现新型建筑和建筑布局,建筑风格多种多样;据材料二中“使住宅商品化”可答出住宅开始走向商品化,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15004-2:2024 EN Ophthalmic instruments - Fundamental requirements and test methods - Part 2: Light hazard protection
- 2025年基因工程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冷光源:EL冷光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年度公路桥梁钢筋供应与施工承包协议
- 2025年度办公楼物业环境监测与改善服务协议
- 2025年度特色餐饮店品牌独家承包经营合同协议
- 2025年度全国巡演活动场地租赁合同范本
- 急诊病人流量预测与管理计划
- 2025年无菌包装用包装材料合作协议书
- 家具行业月度个人工作计划
-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初中课内古诗文大全(五四制)
- GB/T 22769-2023浴室电加热器具(浴霸)
- 非常好的精益生产案例-值得借鉴
- 2021年中医助理医师资格考试历年真题汇总及答案
- 东南亚润滑油市场研究报告和展望
- 200kt∕a硫磺制酸项目安全设施设计
- 煤矿安全知识300问 煤矿职工每日一题
- 《0-3岁婴幼儿教育》课程教学大纲
- WORD2010第三讲:文档的格式化
- GB/T 26535-2011国家重要湿地确定指标
- GB∕T 41461-2022 自助银行网点服务要求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