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1页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2页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3页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4页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而只能被称为

“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即作为审美

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

(-)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

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

意向性特征,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

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

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

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

话”。伽达默尔还指出,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

不断,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

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

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

释,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

的钟噪,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噪所谓“滋味”,可以“使味之者无

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也就是说,在优秀的

文学作品中,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

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

话”说,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

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材料二: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

的结晶过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只

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

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

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所谓“空缺”,是

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

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

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

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

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另一

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

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

的,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按照我们现在

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所以个体的理解中

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理解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举钟麟的“滋味说”和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古典文学中的含蓄与简洁,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D.两则材料引用了大量的专业名词,不饰辞藻,具有客观、准确的论证风格,说明了文

学作品阅读接受中的再创造特征。

(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

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

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

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

A.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B.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苏轼《慈湖夹阻风》)

C.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

风纨扇图》)

D.百唯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

眉鸟》)

(4)材料一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兴味”等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两个

术语的理解。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

合材料二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白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谪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

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

指,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

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

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走出

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月上东山了。

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

们便在家门口,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

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

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

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

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

路上,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

们唱得很动情,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

那晚,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

壑壑的额头上

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

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

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

了个外号,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大家渐渐觉

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

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

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

升起

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在嘴

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

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

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

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跳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

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

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噜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

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⑫“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

紧接着,犁田,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

“双抢”时节,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

进度慢一大截。

⑬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

⑭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

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

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⑮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

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⑯勉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手指

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

包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融在两鬓的汗水里,

发出一丝白的光。

⑱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中两次出现歌词“山一程水一程”,前者写出了童年时的纯真、无忧无虑,后者写

出了人生的变迁

B.堂哥曾经因为小伙伴笑话他斑秃而苦恼,可后来就不在乎了,这既反映了小孩子特有

的心理特征

C.父亲一到“双抢”时节就着急,这不仅是因为收割、犁田等农活对农家非常重要;还

因为我家情况特殊

D.“月光融在父亲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勤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老爹讲故事一节,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

自然引出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

C.⑯段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短句,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

速;长句,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

D.本文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二文章中既有

“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过去生活的感受。

(3)梳理结构,简要回答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苦工。赤眉入长安,遣

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木可至,封枸邑侯。所得租奉分

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

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正朝服坐府上,遣吏

召之。谭至,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事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

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

弘电年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使反服,其后遂

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帝令

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人情乎?”弘日:“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

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爵山的①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

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是岂人情哉?自

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其可不加爱乎?余怪

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相:通“栋”,劣质木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B.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C.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D.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

B.大司空,三公之一,其余两公为大司马、大司徒。此三公

C.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

“郑声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他投水自尽,装死

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皇帝当即

彻悟,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

人才。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①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来往

莫相猜②。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儿欢哀?东岸绿

阴少

【注】①带湖,湖水名,作者曾在此营建别墅。②凡我三句:《左转•僖公九年》:“齐侯

盟诸侯于葵丘曰:'凡我同盟之人,言归于好J”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带湖的喜爱,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的翠绿色的镜匣一

B.下片首三句描写了作者划着小船荡开青萍,排开翠藻,看到了水下游鱼似在笑自己的

痴心。

C.“废沼”三句忆起带湖昔日的荒废景象,此刻却明月清风,不禁感叹人世的兴衰变化。

D.结尾两句写作者要继续在带湖栽种杨柳,表明了坚持培植眼前这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的决心。

(2)请赏析“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韩愈《早春呈水

部张十八员外》中“”表达出对初春细滑润泽的小雨的喜爱之情,杜甫《茅

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屋破又遭连夜雨的苦况。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流谈及老师弟子时“群聚而笑”,而

“,",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3)在近期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方尊是古蜀国王一级的人享用的器物。李白《蜀

道难》中用“,”写出了古蜀国的建立年代久远。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

的磔性呢?这就不能不归也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诗虽不是讨论哲学

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填个。诗好

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匕匕土壤,.土摆不肥沃,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

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没有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就没有歌德、华

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

《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凰缪是一种

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终嫌美中有不足。我爱中国诗,但是说到深广伟大,

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悟

B.归功

C.境界

D.固然

(2)下列各句中的问号,与文中问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B.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C.是时势造英雄呢,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7.(6分)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

每处不超过15个字。

俗话说春困秋乏,又到了随时能感受到疲乏困倦的时候了。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打

哈欠呢?①,主要存在进化说、大脑缺氧说、唤醒假说、温度调节说

等几种理论。打哈欠会“传染”。当你看到周围的人打哈欠时,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打

个哈欠;更有趣的是,看到打哈欠的字眼,甚至联想到打哈欠的情景:

研究表明,人打一个哈欠,平均只需要6秒钟,你的大脑、眼睛、肾脏、肝脏,都得到

了不同程度的好处。③,临床发现,大约有70%-80%的缺血性脑中

风病人,在发病前一周左右

8.(5分)下面是一副题写在重庆市枇杷山公园红星亭的对联。请按要求完成题目。

上联:枇杷山头听两江流水唱不尽古今豪情蔓子悲歌玉珍遗恨邹容亮节M公壮志

下联:红星亭畔看万家灯火交映出南北风光龙门皓月海棠烟雨鹅岭秀色嘉陵夕照

(1)将正确选项填到上下联横线处。

A.还联缀千串夜明珠辉耀星空

B.更高吟一曲沁园春响彻寰宇

C.还联缀千串夜明珠星空辉耀

D.更高吟沁园春一曲响彻寰宇

(2)请从内容的角度点评这副对联。

四.写作(60分)

9.(60分)阅读如图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

得泄露个人信息。

2020-2021学年重庆一中高三(下)第三次月考语文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完成之后,在没有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而只能被称为

“第一文本”。经由阅读之后,文学作品才能摆脱孤立的“自在”存在状态,即作为审美

对象“第二文本”而存在。由此可见,“第二文本”是在“第一文本”的基础上

(-)填空、对话

波兰现象学美学家罗曼•英加登指出,在文学作品的诸层次结构中,语言现象中

的语词--声音关系是固定的,而表现的客体层和图式化方面层等,则带有虚构的纯粹

意向性特征,更是混沌朦胧的。因此,文学作品的最终完成,德国接受美学理论家伊瑟

尔进而指出,文学文本只是一个不确定性的“召唤结构”,德国阐释学理论家伽达默尔也

早已指出,艺术存在于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之中,而是在读者与文本的“对话”中生

成的。文本是一种吁请、呼唤,它渴求被理解,理解文本提出的问题,这就构成了“对

话”。伽达默尔还指出,而是取决于无限的对话。因为文本属于无限绵延着的历史,历史

不断,文学作品的意义往往是多重的,不确定的,是一个与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

所以,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对话,同一文本必会

生出无数不同的“第二文本

(二)兴味

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实际也已包含着与英加登的“填空”、伊瑟尔“召

唤结构”、伽达默尔的“对话”相近的见解。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熹的解

释,也就是说,读诗可以激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和联想,感悟体味诗中的意蕴。南北朝时

的钟竦,在《诗品序》中进而提出了“滋味说”。钟峻所谓“滋味”,可以“使味之者无

极,闻之者动心”的特征。唐人司空图亦从阅读欣赏的角度指出,也就是说,在优秀的

文学作品中,可以在有限的文字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中国古代文论中诸如此

类的“兴味”之说,与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

实际上,不论英加登的“填空”说、伊瑟尔“召唤结构”说,还是伽达默尔的“对

话”说,所揭示的都是文学作品阅读接受过程中的再创造特征,它所指明的正是文学作

品构成审美价值的固有方式和特征。

(取材于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

材料二:

接受美学诞生之前,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

的结晶过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只

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

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所

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所谓“空缺”,是

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

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

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

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样,文本与接受就呈现出

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程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另一

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从某种意义上说,理解就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也不要希望

所有的理解都与艺术家的本旨一致

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所反映的生活,都只能是过去

的,我们当然可以设身处地想象古人的生活,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按照我们现在

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古人。当然,任何理解都只能是个体的理解,所以个体的理解中

也有普遍性。理解作为现实的行为具有通向实践的品格,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

不是别的,正是理解擦亮了艺术品的生命之光。

(取材于陈望衡《艺术是什么》)

(I)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前理解”是接受者理解文本以前的心理文化结构,它会影响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

这种理解具有鲜明的个体特征。

B.文本的否定要素具有对接受者所生活的现实加以否定的功能,这种功能是通过接受者

接受文本并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而实现的。

C.材料一第三段作者举钟蝶的“滋味说”和司空图的“象外之象”的例子,是为了证明

古典文学中的含蓄与简洁,能引发读者的想象。

D.两则材料引用了大量的专业名词,不饰辞藻,具有客观、准确的论证风格,说明了文

学作品阅读接受中的再创造特征。

(2)根据材料二相关内容,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接受美学认为艺术品在艺术家手中产生出来,只是艺术创作的第一阶段,读者、观众、

听众对艺术品的接受是艺术创作的继续。

B.接受者对文本的理解不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且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这使

得文本与接受呈现出相互作用的关系。

C.文本之所以是一个“召唤结构”,一个原因就是它有一些内容有意不写或不明写,需要

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

D.通过接受者的接受,艺术作品的价值从一种可能的存在转化为现实的存在,从这个意

义上说

(3)中国古代诗词中的“理趣”与司空图所说的“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是相通的,

下列诗句中,不含“理趣”的一项是A

A.别梦依依到谢家,小廊回合曲阑斜。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张泌《寄人》)

B.卧看落月横千丈,起唤清风得半帆,且并水村欹侧过(苏轼《慈湖夹阻风》)

C.秋来纨扇合收藏,何事佳人重感伤?请把世情详细看,大都谁不逐炎凉!(唐寅《题秋

风纨扇图》)

D.百噤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欧阳修《画

眉鸟》)

(4)材料一中出现了“第二文本”“兴味”等名词术语,请根据文章内容写出对这两个

术语的理解。

(5)接受美学认为,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第二文本”才算得上是真正的文学作品。请结

合材料二分析这种观点的合理性。

【解答】(1)C.“是为了证明古典文学中的含蓄与简洁,能引发读者的想象”错误,与

西方现代文论中的‘填空'‘召唤结构‘‘对话’等见解,可见应该是为了证明中西方的

文论在读者创造文本上有相同之处。

故选C。

(2)B.“不仅是文本意义的重现”错,文中说“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

故选B«

(3)A.抒发了思忆之情,可见属于“情感”而不合于“理趣”:

B.小诗寓哲理于形象之中,借助日常景物表现作者直面现实,随遇而安的人生态度:

C.感叹人生艰难是常态,是哲理;

D.它是一首含有深邃理趣的哲理诗,表达了诗人对束缚个性。

故选Ao

(4)结合材料一“一段文本或一件艺术作品的真正意义的发现永远没有止境,是一个与

历史本身相同的无限过程,伽达默尔强调艺术作品是‘开放’的,随着不同读者的参与

对话。……经由阅读之后,成为‘自为’的存在。由此可见,经由读者再创造的结果”

分析,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

结合材料一“中国古代文论中强调的‘兴味’……孔子’诗可以兴'的见解,按宋人朱

熹的解释,也就是说,并通过想象和联想。……也就是说,读者借助自己的想象和体味,

得出兴味的含义: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和体味。

(5)结合材料二“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

由此可见,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分析,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

结合材料二“文本一经产生就成为历史,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都只能是过去的。当我

们接受历史上的艺术作品时,体验古人的思想感情,只能按照我们现在的心理文化结构

去理解古人,艺术品正是通过理解走向现实,得出答案②文学作品的价值只有通过读者

的阅读,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解,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结合材料二“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理解就是误读,不要希望所有的接受者都持同样的理解,

那样并不意味着艺术作品的成功”分析,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

答案:

(1)C

(2)B

(3)A

(4)第二文本:通过(不同的)读者与文本“对话”,得到文本的再解读意义,在有限

的诗文中得到无限丰富的意蕴和旨趣。

(5)①文学作品的“召唤结构”需要读者的呼应和配合,以便完成它的第二次创作,才

变为现实的存在,这样的文学作品才是成功的,需要读者按照当下的心理文化结构去理

解,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月光白

①白天不懂夜的黑,其实谁也不懂。

②在夜里行走,总觉得脑后总有一双诡谪的眼,盯得脊梁骨阴森森冒凉气。我不敢回头,

便与夜里游走的东西撞个正着。

③“黑夜无边,躲不掉,但有对付的办法。大人们说,需解开衣服上面三颗扣,叉开手

指,迈开大步往前走。但我还是怕,身后的脚步声特别响,一边走一边往东边的山头看。

④东山的月亮每一次出来都是新的,似乎精心梳洗了一番。其实,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

人换了一茬又一茬。也许看多了世态炎凉,心到伤处

⑤乡下的月光是白的,白得可以看清手指上的螺纹。那时没有手机,也没有电视,走出

屋子,竹筷子碰着瓷碗,月上东山了。

⑥月上东山时,我们便上晒谷场。互相吆喝着,聚在一起,不准娃娃晚上私自出来,我

们便在家门口,找个借口,跨出房门,悄咪咪就在漫天的白月光下无处可寻了。

⑦秋插上岸,做酒席的特别多。升学的、生娃的、过大生日的,每逢喜事都要放电影。

放电影的消息夹在风里,范围也特别广,十里几十里,准确的地点,甚至什么片子都被

摸得清清楚楚。上小学时,赶很长的夜路去看电影。其实,除了那些英雄们喊''同志们,

和一招一式的武打情节,其余的看完立马就还给人家了

⑧又一个月夜。跟村里的小伙伴们去看电影,结果消息有误,白赶了几十里路。回来的

路上,反而觉得是一次难得的月光游。大家说着笑着,竟不约而同地大声唱起歌来。他

们唱得很动情,还有“来去太匆匆”之类的。我从没听过,只觉得在月光下很有意境。

那晚,全是青春的气息。多年后,我回家乡,他们的脸上再也看不到曾经的风华,沟沟

壑壑的额头上

⑨月光下,还有我的堂哥。堂哥是独子,比我大几岁,什么事总比我拿捏得好,跟他在

一起有种强烈的安全感。堂哥经常带着我上山采野果,摘香樟籽,把童年疯得到处都是。

他有一头浓密的头发,那光秃秃的疤块在月光下特别亮。小伙伴们经常取笑他,给他取

了个外号,谁说就追着谁打。后来,他也不在意了,哈哈,我有两个月光,大家渐渐觉

得没了生趣,“月光”的绰号也在月光里淡忘了。后来有一天,后来竟什么都看不见了。

去了很多大医院,也找了很多据说懂土方的赤脚医生,堂哥的世界里再也没能升起月光。

每到月夜里,他只能孤单地坐在谷坪上,旱烟冒着焦躁的火星子,一个又一个烟圈冉冉

升起

⑩那时物质条件都差不多,家家几乎都在一个起跑线上。月夜里,小孩儿在一起,在嘴

皮上也要论个输赢。月光下,几个小伙伴比各自的强项。在学习上他们都占不到优势,

他爹看了很多古书,会讲《三国演义》里的煮酒论英雄,竟找不出老爹的一点文化资本。

老爹一共十兄妹,他排行老六。在饱暖都成问题的年代,就连他自己的名字,都是用歪

歪斜斜的线搭起来的。

⑪我从没听老爹讲过历史故事,一个正儿八经的故事都没有。每次睡觉前缠着他讲,他

要么就讲他小时候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有个和尚……”千篇一律的开头和大致雷同的情

节听得耳朵起茧。往往讲到一半,呼噌声骤然响起。他睡着了,各种莫须有的人物和情

节滋长出来,在我的梦里此起彼伏。

⑫“双抢”,是南方农村逃不过的劫。“双抢”,抢两个时间点:在春季稻子成熟后开镰;

紧接着,犁田,抢在大暑前后把禾苗插下去。跟不上这个节奏,就指望不上秋收。一到

“双抢”时节,三个娃,母亲神志不清,虽然每次都急匆匆地拼命赶,但还是比人家的

进度慢一大截。

⑬月白如初。老爹抬头看了看天,说,好大的月!白天太热,趁这月光凉

⑭那夜的月异常白,亮如白昼。我踩着自己的影子,像追着一条逃命的鱼。月光把老爹

一拐一斜的身影拉得很高大。老爹挑一担秧苗,压弯了的扁担发出“吱嘎、吱嘎”的脆

响,我总怀疑那是老爹的脊梁骨在响。

⑮田野里,到处都是刚插下去的秧苗,在夜露的滋润下,亮汪汪一片。每一丘田里都有

一个月亮,发出白晃晃的光。

⑯抛秧,下水,左手捧秧,右手将一撮一撮的苗插到泥土里。水还有太阳的温度,手指

像触摸到了月光的肌肤。我和老爹都没有说话,弯着腰,退着走的腿划起哗哗的水声

⑰天上的月光掉到水田里,碎成了很多片,白晃晃的。老爹一直腰,融在两鬓的汗水里,

发出一丝白的光。

⑱离开家乡儿十年了,我再也没见过故乡的月光。

(《散文选刊•下半月》2020年第7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D

A.文章中两次出现歌词“山一程水一程”,前者写出了童年时的纯真、无忧无虑,后者写

出了人生的变迁

B.堂哥曾经因为小伙伴笑话他斑秃而苦恼,可后来就不在乎了,这既反映了小孩子特有

的心理特征

C.父亲一到“双抢”时节就着急,这不仅是因为收割、犁田等农活对农家非常重要;还

因为我家情况特殊

D.“月光融在父亲两鬓的汗水里,发出一丝白的光”,写出了父亲的衰老和勤劳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A.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幽深的意境,有先扬后抑的效果,

展现了独特、细腻的人生体验。

B.老爹讲故事一节,承接上文“我”和小伙伴“拼爹”的场景;所讲故事的贫乏和无聊,

自然引出了下文月下插秧的场景。

C.⑯段画线句长短句结合,节奏多变,意蕴丰富。短句,表现父子俩插秧的动作熟练迅

速;长句,表现插秧时的细节和细腻的触感。

D.本文一大特点就是具有双重视角:一是过去的“我”,二是现在的“我二文章中既有

“当时的我”的感受,也有“现在的我”对过去生活的感受。

(3)梳理结构,简要回答本文在材料的安排上有何特点。

(4)文章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

【解答】(1)D.“发出一丝白的光”重在体现勤劳而非衰老;此外。

故选D。

(2)A.“有先扬后抑的效果”错误,应为先抑后扬。

故选A。

(3)本文的开头将白天和黑夜对立,营造了一种神秘,然后引出“我快步如飞,似乎精

心梳洗了一番,月光铺洒大地几千年,人换了一茬又一茬,心到伤处、童年记忆和故乡。

主体部分写了月光下结伴玩耍,堂兄其人和不幸遭遇,都与月光有关联。

第⑥段写月光下结伴偷玩,约100来字,用了200字左右,边回返边歌唱也是美好的回

忆。第⑨段写“月光下,用了将近400字,占了近一半篇幅,情感逐渐加深,都表现了

“我”的故乡情结,多角度多侧面取材共同表现中心思想,详略得当,简略概述了童年

与伙伴做游戏;重点叙写了堂兄和父亲的故事,抒发了作者真挚的情感。

(4)“月光白”是主谓结构,名词+形容词的结构形式,这是“我”童年的生活记忆背景,

能唤起读者相关的美好记忆,也具有象征比喻义。“月光”串联了相关情节,写作细腻,

虚实结合,另外也形容人的美好性格。“月光白”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透亮的月

光:“月光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自古以来“月”便承载了人类的美好感情,

高洁等美好的期盼和人格魅力、永不断绝的思乡之情,暗喻了故乡及童年美好的回忆,

不同的地方共享一轮明月,“离开家乡几十年了,既有失意落寞,希望自己永远不要忘记

出生并长大,让''我”的心里永远是“月光白”。

答案:

(1)D

(2)A

(3)以月光为线索(或围绕“‘我'对童年或故乡回忆”展开)。材料之间散点并列。在

作者的回忆中、看电影以及月光游的童年经历。材料“形散而神聚”。

(4)“月光白”指记忆里童年时代乡下高远、清冷:“月光白”也象征着童年时代的纯真

无暇以及童年的美好时光;“月光白”象征着父亲的勤劳质朴的品质;“月光白”寄寓了

作者绵长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苏工。赤眉入长安,遣

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不可牢,封枸邑侯。所得租奉分

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扬雄、刘向父子。于是召

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正朝服坐府上,遣吏

召之。谭至,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用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

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

弘?埴谢日:“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使反服,其后遂

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帝令

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日:“谚言贵易交,人情乎?”弘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

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①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

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是岂人情哉?自

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其可不加爱乎?余怪

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杨:通“栋。劣质木材。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D

A.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B.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C.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D.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材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相/不培而自长/才者如灵芝瑞木/举

世不一二见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

B.大司空,三公之一,其余两公为大司马、大司徒。此三公

C.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

“郑声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谢罪。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他投水自尽,装死

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皇帝当即

彻悟,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

人才。

【解答】⑴"不肖者常多”与“材者常少”结构对称,中间断开,在第一个连词“而”

前断句、C;“不肖者如野蒿山杨”与“才者如灵芝瑞木”结构对称,A,因此“才者如

灵芝瑞木”也单独成句。故选:D,没有才能的人多。没有才能的人如同乡野的蒿草和山

上劣木;而有才能的人像灵芝和佳木。

(2)B.大司空,对应御使大夫,对应太尉,对应丞相。

(3)C.“皇帝当即彻悟”错,原文为“帝即为彻之”,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

(4)①顿首:叩头;辞谢:认错:乃:才?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过了好久。

②坐:因为;考:拷讯。句子翻译为:宋弘在位五年,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

(5)从光武帝对桓谭的任用,可以概括出:要让人才物尽其用;

由宋弘推荐桓谭的失败以及原文“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

由原文“自昔国家盛时,材士布列于朝,况今丧乱之余,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

爱惜人才;

又原文“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伤至公之道”可以概括

出:要能推荐人才;

答案:

(1)D

(2)B

(3)C

(4)①你能够自己改正吗?还是叫我依法纠举呢,过了好久。

②宋弘在位五年,因为拷讯上党太守没有什么证据,回到了自己的邸舍。

(5)①要让人才物尽其用;②要珍视;③要能推荐人才。

参考译文:

宋弘,京兆郡长安县人,在哀帝,王莽当朝时他还当过共工,派来使者征辟宋弘,

不得已只好从命,他便跳了河,他便装死。

光武帝即位。建武二年,并被封为枸邑侯,家中却没有一点积蓄。后来又改封为

宣平侯。

光武帝曾经向宋弘了解国内通博之士,称他才学广博、刘歆父子、给事中,总是

叫桓谭弹琴。宋弘知道后,后悔当初推荐了桓谭,)宋弘等到桓谭从宫中退出,坐在大司

空府堂上。桓谭进来后宋弘并不请他入坐,是希望您以道德辅佐君王,损害了《雅》《颂》

正音。你能够自己改正吗?"桓谭一再叩头认错,宋弘才让他离开,又叫桓谭弹琴,便

显得非常不安。光武帝奇怪。宋弘便离开座位,向光武帝认错:“臣下之所以推荐桓谭,

可是现在他叫朝廷耽迷于郑卫淫乐。”光武帝一听,马上向宋弘道歉,此后便不再让桓谭

担任给事中的职务了、桓梁等三十余人。

有一次,席间,上面画着许多美女。宋弘便严肃地说:“没有看见好德像好色一

样深的人,当即令人撤去了屏风,还可以吧,臣高兴得不得了。”

那时光武帝的姐姐湖阳公主刚刚死了丈夫,悄悄地揣摩公主的想法,所有的朝臣

都比不上。”后来宋弘被光武帝引见,于是对宋弘说:“谚语讲人升了官就换朋友,这是

人之常情吗,贫穷时共患难的妻子不能抛弃。”

宋弘在位五年,便被免去了司空的职务。几年以后去世,封国被取消了。

天下的人,但有才能的很少,没有培育而在自然生长,整个时代不能出现一二个,

见到的人如果不喜爱它,一定就是没有才识的人?自从以前国家强盛时,与他们同时代

的人尚且还喜爱他们,这种爱才之道如发一样还连着不断绝,怎么可以不加喜爱呢,他

们的才识不宏大,地位比他高的就妒忌他掩盖了自己的名声,互相攻击。

4.(9分)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各题。

水调歌头•盟鸥

辛弃疾

带湖①吾甚爱,千丈翠奁开。先生杖履无事,一日走千回。凡我同盟鸥鹭,来往

莫相猜②。白鹤在何处?尝试与偕来。

破青萍,排翠藻,立苍苔。窥鱼笑汝痴计,明月清风此夜,人世儿欢哀?东岸绿

阴少

【注】①带湖,湖水名,作者曾在此营建别墅。②凡我三句:《左转•僖公九年》:“齐侯

盟诸侯于葵丘日:'凡我同盟之人,言归于好。,”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开篇作者直抒胸臆表达了对带湖的喜爱,宽阔的湖水,宛如打开的翠绿色的镜匣一

B.下片首三句描写了作者划着小船荡开青萍,排开翠藻,看到了水下游鱼似在笑自己的

痴心。

C.“废沼”三句忆起带湖昔日的荒废景象,此刻却明月清风,不禁感叹人世的兴衰变化。

D.结尾两句写作者要继续在带湖栽种杨柳,表明了坚持培植眼前这块属于自己的小天地

的决心。

(2)请赏析“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来往莫相猜”。

【解答】(1)B.“下片首三句描写了作者”错误,“破青萍,立苍苔”是鸥鸟的行为。

(2)“凡我同盟鸥鹭,今日既盟之后,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不要再相疑猜,就应常

来常往。依据注释②可知,把古人的盟言作为自己与鸟儿的盟言,同时流露着诗人酒脱

可爱的性情,实际暗示了其在政治上缺少知音的苦闷心情。

答案:

(1)B

(2)①用语新奇,与鸥鸟结盟,把古人的盟言作为自己与鸟儿的盟言;也暗示了作者政

治上缺少知音的苦闷心情。

译文:

带湖是我最爱的地方啊,宛如打开翠绿色的镜匣一样。我闲居无事,脚穿麻鞋,

一日里竟然千百次绕湖徘徊,你既和我缔结盟好之后,不要再相疑猜?请你也邀请它一

起来,时而拨动浮萍,原来是在偷窥鱼儿。可笑你只知盯住游鱼多么痴呆。昔日这里是

破败的池沼荒芜的山丘,清风徐来,几度悲哀,还须把杨柳多多来栽。

赏析:

词题称“盟鸥”,相约为友,永与白鸥盟,放置在一种浪漫主义的寓言形式里,

有一种失去倚托之感,知音难得。

带湖新居,在这儿他找到了一些慰藉,开头便说:“带湖吾甚爱。先生杖屐无事。

水光山色。作者十数年来,与尔虞我诈的官宦角逐。大自然的美好环境。他“仗屐无事”,

以消除他胸中的积闷,告诉读者,实在是寂寞的,“白鹤在何处。这是他真实的心声,读

者可以测知词人的思想感情处在一种非常苦闷的状态之中!

下片“破青萍,立苍苔,无论鸥鸟也罢,它们翩翩而来,它们能给人一定程度

的安慰,是难以成为人的知音或伙伴的,不解举吾杯,是为浇愁呢,等待着鱼儿游来,

词人幡然省悟了:对自然物的期待是靠不住的,此时孤独的词人?当他的思绪回到人类

社会现实时,又使他无限感慨:“废沼荒丘畴昔,人世几欢哀,词人的壮怀并没有因此破

灭,杨柳更须栽,多栽植些柳条,兴旺起来,词人此时的思想情怀是痛苦的,但他毕竟

对生活还是热爱的

5.(6分)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雨”是古诗中一个重要的意象,常成为诗人抒发情感的载体。如韩愈《早春呈水

部张十八员外》中“天街小雨润如酥”表达出对初春细滑润泽的小雨的喜爱之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雨脚如麻未断绝”用比喻写出了诗人屋破又遭连夜

雨的苦况。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之流谈及老师弟子时“群聚而笑”,而“巫医乐师百工

之人,不耻相师”,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

(3)在近期三星堆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的方尊是古蜀国王一级的人享用的器物。李白《蜀

道难》中用“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写出了古蜀国的建立年代久远。

【解答】故答案为:

(1)天街小雨润如酥雨脚如麻未断绝(重点字:酥)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重点字:相)

(3)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重点字:凫)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6.(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在自然中只能见到自然,而不能有深一层

的®惜呢?这就不能不归也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了。诗虽不是讨论哲学

和宣传宗教的工具,但是它的后面如果没有哲学和宗教,就不易达到深广的填个。诗好

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匕匕土壤,.土摆不肥沃,花就不能茂。西方诗比中国诗深广,就

因为它有较深广的哲学和宗教在培养它的根干。没有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就没有歌德、华

兹华斯和雪莱诸人所表现的理想主义和泛神主义;没有宗教就没有希腊的悲剧、但丁的

《神曲》和弥尔顿的《失乐园》。中国诗在荒瘦的土壤中居然现出奇葩异彩,凰然是一种

可惊喜的成绩,但是比较西方诗,终嫌美中有不足。我爱中国诗,但是说到深广伟大,

我终无法为它护短。

(1)文段中的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彻悟

B.归功

C.境界

D.固然

(2)下列各句中的问号,与文中问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

A.两年以后,她再到北京参加亚非作家紧急会议,看见我她就问:“您的小狗怎样?”

B.有学问,有文采,有热心肠的学者

C.是时势造英雄呢,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D.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

(3)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A.市列珠矶,户盈罗绮,竞豪奢。

B.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C.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

D.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解答】(1)A.彻悟:彻底觉悟,完全明白。

B.归功:把功劳归于(某个人或集体)。由“中国诗人何以在爱情中只能见到爱情,而不

能有深一层的彻悟呢”可知,所以“归功”用词不当。

C.境界:事物所达到的程度或表现的情况。使用正确。

D.固然:表示承认某个事实,引起下文转折。使用正确。

故选:Bo

(2)“而不能有深一层的彻悟呢?这就不能不归功于哲学思想的平易和宗教情操的淡薄

了”的问号表设问。

A.一般疑问句,有疑而问。

B.反问句表肯定的意思。

C.选择问句。

D.表设问。

故选:D。

(3)“诗好比一株花,哲学和宗教好比土壤”运用了比喻修辞,把“哲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