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解析】山东省青岛地区高二下学期语文期初自主
检测试卷
山东省青岛地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语文期初自主检测
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材料一:
青绿山水画是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主色的山水画。中国山
水画从发物之初就确立了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北宋王希孟创
作的《千里江山图》,大片面积的深沉的蓝绿色江水压住了整个画面,
与山峦的石青、石绿、赭石等色形成鲜明对比,石青、石绿色像宝石
镶嵌一样晶莹明亮,构成色彩旋律的主调。
五代到北宋初期,水墨山水画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水墨山水
画的发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绿山水画的进一步繁荣。
但是,水墨的繁荣在另一方面又促进了青绿山水画的演进和结合。
青绿山水画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慢慢借鉴了水墨山水画丰富的表现
技巧和绘画语言,使宋代的青绿山水画更具有墨彩结合、兼收并蓄
的特色。《千里江山图》正是这种融合的具体表现:先用或浓或淡的
墨色勾出轮廓,再用柔软圆润的长短线条加皴,墨色有浓淡之分,用
笔有粗细之分。它在笔墨变化、色墨结合、设色工序和材质等诸
多方面体现着意境之美。
自北宋之后,山水画的构图从多以“高远”为主的雄壮、巍峨
的北方山水为描绘对象的巨幅构图转向以“平远”为主的幽远、平
和的南方山水为主的卷轴长卷,呈现出一目千里、波澜壮阔的“江
山”构图样式。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出了“三远”说:“山
有三远,自山下而仰山颠,谓之高远;自山前而窥山后,谓之深
远;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山水画中“远”能把人的
目光和情绪向远方伸展。《千里江山图》就是这种构图的具体表现:以
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穿插运用高远、深远的处理方法,节奏鲜明
而又起伏跌宕,连绵往复。这种江山构图,是画家对幽静、宁和的
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家园的想象,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宁
静淡雅的审美与意境。
无论是宋代的绘画,还是宋代的诗词,其审美志趣都是一致的。
宋代的绘画与诗意相联系,表现为诗、书、画三者相结合,也就是
绘画的诗意化。其诗意化主要包括书法用笔、诗的意境之美等。王
希孟是受过“画学”训练和宋徽宗亲授的青年画家,他的画风自然
要受宋代审美趣味和审美思想的影响。《千里江山图》气势宏大,融
北方和南方特色于一体,雄奇与秀丽相结合表现
出山河之美。它通过对景物特征的强调及对自然物象神韵的把
握,体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营造了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它
表达的是理想对现实的美化,是诗意情感与美好理想的表达。
《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画的杰作,直接继承了隋唐青绿山水
画绚烂明艳、金碧辉煌的华丽传统,容纳了五代、北宋以来水墨山
水画的艺术成果,又吸收了宋代“平淡天真”的水墨情结,并在此
基础上体现出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
(摘编自梁穆穆《从管窥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征》)
材料二:
古人称绘画为“丹青”,早期的中国画是以“色彩”为主的,
山水画也是如此。中国现存最早的一幅山水画是隋代展子虔的青绿
山水《游春图》。水墨山水画自唐代创立以来,从五代至北宋前期,
一直处于主导地位。但是,从宋哲宗开始,复古之风盛行,''好古图"。
“古”即是晋唐画风一一青绿山水“青绿为质,金碧为纹”的色彩
浓丽的绘画风格。经过哲宗、徽宗两朝画家的努力,青绿山水画迎
来了自己的复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是这时期涌现出的青绿
山水画作品。
元代,伴随着水墨山水的发展壮大,青绿山水不断被忽视与冷落。
到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又有了一次复兴,又表现为三种创作取向:
一是发扬晋唐山水画色彩理念的大青绿山水,往往着色浓重,灿烂
明艳;二是中国山水画中唯一不用墨汁的没骨青绿山水,用色典雅庄
重,造型古朴;三是注重色墨结合的小青绿山水,在水墨淡彩的基
础上薄罩青绿,画面雅素、清秀。
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的哲学理论基础。青绿山水画
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是传统的五色(赤、黄、青、黑、白)理
论、儒家思想(色彩象征意义的背后在于礼制)和佛教的有宗思想
(魏晋时期中国大量引进印度佛教雕塑壁画,色彩用的是青绿等重
彩),这一理论体系是“有色系”,它决定了青绿山水画重彩的面貌
和富有装饰性的审美特征。青绿山水画呈现给观者的审美感受是色
彩斑斓、富丽堂皇、华彩秀美、富有装饰性的、令人心旷神怡的视觉
盛宴。水墨山水画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老庄的道家思想(老庄崇
尚素淡的色彩观)、玄学(玄学的色彩观和老庄的色彩观相一致)
和禅学(笔墨简单,追求空灵意境与虚幻韵味),这一理论体系是
“无色系”,它决定了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的
美学意境。
(摘编自陈立云《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比较研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青绿山水画在自身发展的基础上,又受着水墨山水画
的影响,具有墨彩结合、兼收并蓄的特色。
B.《千里江山图》的构图样式体现了北宋郭熙的“三远”说,有
着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宁静淡雅的审美与意境。
C.从《千里江山图》,我们既看到了隋唐画作崇尚绚烂明艳、金
碧辉煌的华丽传统,又看到了宋代画作的诗意化,体现着时代的审
美思想。
D.宋哲宗、宋徽宗提倡复古之风,即提倡晋唐青绿山水“青绿
为质,金碧为纹”的色彩浓丽的绘画风格,青绿山水画得以复兴。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千里江山图》用矿物质石青、石绿等作为主色绘画,体现了
中国山水画始终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
B.《千里江山图》以雄壮、巍峨的北方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
又融幽远、平和的南方山水于一体,雄奇与秀丽相结合,气势宏大。
C.“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朴素而天下莫能争美”等道
家思想,体现了老庄崇尚素淡的色彩观,影响了水墨山水画的创作。
D.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相比青绿山水
画色彩斑斓、富丽堂皇、华彩秀美的特点更具有美学价值。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论证结构特点是分总式,先论述宋代青绿山水画的特
征,每个特征的分析均以《千里江山图》为参照,最后总结。
B.材料一引用北宋郭熙的“三远”说,论证了《千里江山图》的
构图特点:以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又穿插运用高远法和深远法。
C.材料二先比较分析了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不同特点,
后从哲学理论基础的角度说明二者审美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就青绿山水画进行了论述,但其侧重点不
同,论述目的也不同,可以说两则材料内容互为补充。
4.议论文的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等特点,请结合材料二进
行简要分析。
5.《千里江山图》体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宋词和宋画
所体现的审美志趣是一致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周邦彦《苏幕
遮•燎沉香》''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五月渔
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所体现的宋代“清雅”的审美志
趣。
【答案】1.D
2.C
3.C
4.①准确性表现在准确地判断以及准确地表达观点和态度上,
如“哲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的哲学理论基础还表现
在“大青绿山水”“没骨青绿山水”“小青绿山水”“有色系”“无色系”
概念等词语准确使用,以及“现存最早的”“往往”“唯一不用”等修
饰成分的使用上。
②概括性表现在对于明代青绿山水画出现的三种创作倾向和哲
学基础不同内容特点的高度概括,语言简洁。
5.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清晨的阳光
投射到荷花的叶子上,昨夜花叶上积的雨珠很快就溜掉了。清澈的水
面上,粉红的荷花在春风中轻轻颤动,一一举起了晶莹剔透的绿盖。
寥寥几笔,将荷的摇曳多姿、神清骨秀写尽,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
宁静清新的意境,正如《千里江山图》所营造的生机盎然、宁静清新
的意境特点。
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梦入芙蓉浦”:词人恍惚间飞
到了五月的江南,熟悉的渔郎正在河上摇着小船,穿梭于层层叠叠的
莲叶,以质朴无华的语言,准确而又生动地表现出荷花的风神与词人
的乡愁,有一种从容雅淡、自然清新的风韵,正如《千里江山图》体
现了人与自然的结合,表达的是理想对现实的美化,是诗意情感与理
想的表达,有着宋代“平淡天真”的水墨情结特点。
【知识点】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
文中信息的能力。考生要回到原文,根据对原文内容的把握,充分理
解内容和选项,认真细心的去比对分析,从对比中寻找关键词,根据
一些关键词来判断题的对错。错误类型要注意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
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混淆范围、强拉因果等。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材料内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
首先要回到文本,找到与选项相关的句子,深入理解作者的观点;然
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章中圈出相关的句子或者关键词,再进行对
比和研究,从而选出正确选项。
(3)此题考查的是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此类试
题解答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
论据之间的关系以及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虑论点是否正确,论据
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要逐一审查每一个选项有几个分句,
分句与分句之间什么关系,比对每一个分句的意义在原文是否有依据,
分句与分句之间的逻辑关系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4)本题考查对论证特点的掌握能力。主要从论点的提出、论
证思路、论证结构、论证方法、论证语言等方面分析。
(5)本题主要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及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
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本题答案来源于材料,但高于材料,现
有材料是寻找解决实际问题的依据,但现有材料的原句绝不是最佳答
案,更不是最佳答案的全部,这就考查了考生真正读懂多文本的内涵、
联系社会生活现实而解决实际问题的高层次能力。先从文中找出存在
的问题,再思考解决对策进行简单概括就可以得出答案。
1.D.“宋哲宗、宋徽宗提倡复古之风,……青绿山水画得以复
兴”错误。曲解文意,据材料二第一段可知,是从宋哲宗开始复古之
风盛行,经过哲宗、徽宗两朝画家的努力,青绿山水画才迎来了自己
的复兴。
故答案为:D
2.A.“体现了中国山水画始终以青绿为主调的优雅风格”错误。
曲解文意,范围扩大,“始终”一词说法错误,根据材料一第二段“五
代到北宋初期,水墨山水画形成历史上的一个高峰。水墨山水画的发
展和兴盛,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青绿山水画的进一步繁荣……使宋代
的青绿山水画更具有墨彩结合、兼收并蓄的特色”可知,五代到北宋
初期中国山水画风格发生了变化。B.”《千里江山图》以雄壮、巍峨
的北方山水为主要描绘对象,又融幽远、平和的南方山水于一体,雄
奇与秀丽相结合,气势宏大”错误。张冠李戴,据材料一第三段”《千
里江山图》就是这种构图的具体表现:以平远法为主构筑画境,……
这种江山构图,是画家对幽静、宁和的自然的赞美和对美好生活家园
的想象,追求的是一种绚烂之极归于宁静淡雅的审美与意境”可知,
“平远”为主的幽远、平和是南方山水的特点,而非北方山水。
D.“相比青绿山水画……更具有美学价值”错误。于文无据,材
料二第三段“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哲学理论基础。青绿
山水画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它决定了青绿山水画重彩的面貌
和富有装饰性的审美特征”“水墨山水画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
它决定了水墨山水画重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的美学意境”,
文中说二者各具美学价值,并未作比较。
故答案为:C
3.C.“材料二先比较分析了青绿山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不同特
点,后从哲学理论基础的角度说明二者审美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错
误。逻辑不当,”先……,后……”前后顺序颠倒。材料二第三段“青
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的哲学理论基础。青绿山水画的哲学
理论基础主要是……这一理论体系是‘有色系',它决定了青绿山水
画重彩的面貌和富有装饰性的审美特征……水墨山水画的哲学理论
基础主要是……这一理论体系是‘无色系',它决定了水墨山水画重
视黑白、虚实,崇尚简淡空灵的美学意境”,文章先“从哲学理论基
础的角度说明二者审美特征差异形成的原因”,然后“分析了青绿山
水画和水墨山水画的不同特点”。
故答案为:c
4.材料二“到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又有了一次复兴,又表现为
三种创作取向:一是发扬晋唐山水画色彩理念的大青绿山水,往往着
色……二是中国山水画中唯一不用墨汁的没骨青绿山水……三是注
重色墨结合的小青绿山水……”,"大青绿山水”“没骨青绿山水”“小
青绿山水”“有色系”“无色系”等概念和“往往”“唯一不用”等词
语使用准确;材料二“哲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的哲学理
论基础”,文中观点表达准确。
材料二第二段“到了明代,青绿山水画又有了一次复兴,又表现
为三种创作取向:一是发扬晋唐山水画色彩理念的大青绿山水,往往
着色浓重,灿烂明艳;二是中国山水画中唯一不用墨汁的没骨青绿山
水,用色典雅庄重,造型古朴;三是注重色墨结合的小青绿山水,在
水墨淡彩的基础上薄罩青绿,画面雅素、清秀”,先总后分,语言简
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材料二第三段先总说青绿山水画与水墨山水画有着不同的哲学
理论基础,然后再分别指出青绿山水画的哲学理论基础主要是传统的
五色理论、儒家思想和佛教的有宗思想,水墨山水画的哲学理论基础
主要是老庄的道家思想、玄学和禅学,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语言简
洁,具有高度的概括性。
可见,本文语言具有准确性、概括性的特点。
5.①“叶上初阳干宿雨、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初阳”“干
宿雨”,晨光和煦,夜雨初晴;“水面清圆”“风荷举”,水面清澈,微
风轻抚,荷花摇曳,秀美多姿,营造出一种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
境,正如《千里江山图》所营造的生机盎然、宁静清新的意境特点,
体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②“五月渔郎相忆否?小楫轻舟,
梦入芙蓉浦”:“忆”“梦”写诗人对家乡生活回忆,“五月渔郎”“小
楫轻舟”,让人想起江南的五月,渔朗乘着小船,轻快地穿梭于莲叶
间的情景,闲适又清新,淡雅又从容,正如《千里江山图》体现了人
与自然的和谐,美化现实,诗意表达,有着宋代“平淡天真”的水墨
情结特点,体现了宋代“清雅”的审美志趣。
(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雪浪花
杨朔
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瞧那茫
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涮地卷
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
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
怪样。
几个年轻姑娘看着奇形怪状的礁石议论起来了:礁石硬得跟铁差
不多,怎么会变成这样子?是天生的,还是藜子凿的,还是怎的?
“是叫浪花咬的。”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说话的人
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靠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裤,从
从容容晾到礁石上。
有个姑娘听了笑起来:“浪花也没有牙,还会咬?怎么溅到我身
上,痛都不痛?咬我一口多有趣。”
老渔民慢条斯理说:“咬你一口就该哭了。别看浪花小,无数浪
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
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
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姑娘们,你们信不信?”
我不禁对那老渔民望了几眼。老渔民长得高大结实,留着一把花
白胡子。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老渔民说完话,不等姑娘们搭言,早回到船上,大声说笑着,动手
收拾着满船烂银也似的新鲜鱼儿。
我向就近一个渔民打听老人是谁,那渔民笑着说:“你问他呀,
那是我们的老泰山。老人家就有这个脾性,一辈子没养女儿,偏爱
拿人当女婿看待。不信你叫他一声老泰山,他不但不生气,反倒摸
着胡子乐呢。不过我们叫他老泰山,还有别的缘故。人家从小走南闯
北,经的多,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
点,日久天长,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
一天后半晌,我披着一片火红的霞光,从海边散步回来,瞟见休
养所院里的苹果树前停着辆独轮小车,小车旁边有个人俯在磨刀石
磨剪刀。那背影有点儿眼熟。走到跟前一看,可不正是老泰山。
我招呼说:''老人家,没出海打鱼么?”
老泰山望了望我笑着说:“哎,同志,天不好,队里不让咱出海,
叫咱歇着。”
我说:“像你这样年纪,多歇歇也是应该的。”
老泰山听了说:“人家都不歇,为什么我就应该多歇着?我一不
瘫,二不瞎,叫我坐着吃闲饭,等于骂我。好吧,不让咱出海,咱
服从;留在家里,这双手可得服从我。我就织鱼网,磨鱼钩,
照顾照顾生产队里的果木树,再不就推着小车出来走走,帮人磨
磨刀,钻钻磨眼儿,反正能做多少活就做多少活,总得尽我的一份
力气。“
“你会的手艺可真不少呢。”
“苦人哪,自小东奔西跑的,什么不得干。干的营生多,经历
的也古怪,不瞒同志说,三十年前,我还赶过脚呢。那时候,北戴
河跟今天可不一样。一到三伏天,来歇优的差不多净是蓝眼珠的外
国人。有一回,一个外国人看上我的驴。那外国人想雇我的驴去逛东
山。我要五块钱,他嫌贵。你嫌贵,我还嫌你胖呢。胖的像条大白
熊,别压坏我的驴。讲来讲去,大白熊答应了我的价钱,骑着驴逛
了半天,欢欢喜喜照数付了脚钱。谁料想隔不几天,警察局来传我,
说是有人把我告下了,告我是红胡子,硬抢人家五块钱。我赶到警
察局一看,原来大白熊想再雇驴去秦皇岛,到处找不着我,就告我。”
我忍不住说:“瞧他多聪明!”
老泰山说:“聪明的还在后头呢,你听着啊。这回倒省事,也不
用争,一张口他就给我十五块钱,骑上驴,他拿着根荆条,抽着驴
紧跑。我叫他慢着点,他直夸奖我的驴跑得快,答应回头再加点脚
钱。到秦皇岛一个来回,整整一天,累的我那驴浑身湿淋淋的,顺
着毛往下滴汗珠一一你说叫人心疼不心疼?”
我插问道:“脚钱加了没有?”
老泰山直起腰,狠狠吐了口唾沫说:“见他的鬼!他连一个铜子
儿也不给,说是上回我讹诈他五块钱,都包括在内啦,再闹,送我
到警察局去。红胡子!红胡子!直骂我是红胡子。”
我气地问:“这个流氓,他是哪国人?”
老泰山说:“不讲你也猜得着。前几天听广播,美国飞机又偷着
闯进咱们家里。三十年前,我亲身吃过他们的亏,这笔账还没算清。
要是倒退五十年,我身强力壮,今天我呀一一”
休养所的窗口有个妇女探出脸问:“剪子磨好没有?”
老泰山应声说:“好了。”就用大拇指试试剪子刃,大声对我笑
着说:“瞧我磨的剪子,多快。天上的云霞,做一床天大的被,也剪
得动。”
西天上正铺着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
老人收起磨刀石,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
又停下,弯腰从路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
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霞光里去。他走了,他在海边
对几个姑娘讲的话却回到我的心上。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
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
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
老泰山姓任。问他叫什么名字,他笑笑说:“山野之人,值不得
留名字。”竟不肯告诉我。
1961年
6.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瞧他那眉目神气,就像秋天的高空一样,又清朗,又深沉。”
写出了老渔民形象不俗的特点,一开始就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我”通过向渔民打听老渔民“老泰山”称呼的由来,写出了
老渔民好为人师、见多识广,体现了大伙对他的信任和尊重。
C.文章通过写老渔民赶脚时被“大白熊”欺骗的经过,愤怒地
斥责了旧时代帝国主义者对普通百姓的欺凌、讹诈。
D.文章叙述了老渔民捕鱼归来的答话、磨剪子时的絮絮交谈等
内容,从而歌颂了新时代、新生活和普通的劳动者们。
7.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景物描写宏阔、壮美,有着《念奴娇・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壮阔气势,为即将出场的
老渔民布设了相应背景。
B.文章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写“雪浪花”其实是写老渔民,
“雪浪花”象征着以老渔民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普通劳动者。
C.文章以“我”与老渔民的结识、“我”对老渔民认识的深化为
线索串连行文,脉络清晰,内容上层层深入而又首尾照应,卒章显
志。
D.文章顺叙、插叙和补叙相结合,叙述方式灵活,使文章内容
充实、人物形象丰满。文章补叙了老渔民不肯告诉我他的名字,体
现了他的羞涩性格。
8.老泰山在回答姑娘们对礁石形状的疑问时说:“是叫浪花咬的。”
这回答有着怎样深刻的意蕴?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9.有人说,文章是杨朔通过内情与外物相融合的意境创造了一
个诗意浓郁、感人至深的老渔民形象。请简要分析。
【答案】6.B
7.D
8.①表面意思是海浪长年累月地猛烈冲击着礁石,使礁石变得
深沟浅窝,坑坑坎坎,倒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以至于怪模怪样。
②浪花又是老泰山这个感人形象高度浓缩的象征。老泰山就像一
点浪花,跟无数浪花即无数普通劳动者集到一起,形成了这个时代奋
斗拼搏的大浪潮,勤勤恳恳,团结一心,意志坚定,把旧中国变成(建
设成)了一个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9.①开篇景物描写以及几个姑娘与老渔民的对话创设了一个宏
伟、动人的意境,作者把内在情思注入到人物行动和景物描写中,人、
景交织,意、境融合。
②结尾对西天晚霞和老渔民渐渐远去的描写,营造了优美、雅洁
的诗境,衬托了老渔民高洁的品格、健美的青春,表达了作者对他的
喜爱与崇敬之情。
③最后触景生情,卒章显志。面对这种意境和平凡而又伟大的老
渔民形象,作者感慨祖国的江山正是由以勤劳、质朴、爱国的老渔民
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创造和改变的。
【知识点】小说;理解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筛选并整合文章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鉴赏的能力。
解答本题,应从语句理解、手法分析、人物环境、情节结构、主题理
解、结构思路等角度分析判断。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
项中赏析的重点,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分析与鉴赏文学作品的艺术特色的能力。解答本
题,考生要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与理解,仔细辨识选项与原文的细
微差别,应从语句理解、修辞运用、结构手法、抒情技巧等方面分析
艺术特色及作用,准确解题。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词语含义能力。首先要理解其
表层意义,即字面意义;其次要理解其语境意义,即深层意义。
(4)本题主要考查鉴赏作品的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
阅读全文,逐段逐句地筛选文章信息,分析注意从小说的情节入手,
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
结,要分析小说中各类人物之间的联系,作者常常会刻画一些次要人
物以突出人物的形象。并且要严格按照人物形象题的答题模式进行解
答。
6.B.“好为人师”错误,根据“人家从小走南闯北,经的多,
见的广,生产队里大事小事,一有难处,都得找他指点,日久天长,
老人家就变成大伙依靠的泰山了”可知,没有表现“好为人师
故答案为:B
7.D.“插叙”错误,三十年前的事是老泰山在与我的对话中说
出的,不是插叙。
故答案为:D
8.表层:根据“那礁石满身都是深沟浅窝,坑坑坎坎的,倒像
是块柔软的面团,不知叫谁捏弄成这种怪模怪样”“别看浪花小,无
数浪花集到一起,心齐,又有耐性,就是这样咬啊咬的,咬上几百年,
几千年,几万年,哪怕是铁打的江山,也能叫它变个样儿”可知,海
浪长年累月地猛烈冲击着礁石,使礁石变得深沟浅窝,坑坑坎坎,倒
象是块柔软的面团,以至于怪模怪样。深层:从物象的象征含义角度
看,根据“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
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
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可知,浪花又是老泰山这个感人形象
高度浓缩的象征。老泰山就像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即无数普通劳动
者集到一起,形成了这个时代奋斗拼搏的大浪潮,勤勤恳恳,团结一
心,意志坚定,把旧中国变成了一个日新月异、蒸蒸日上的新中国。
9.根据“凉秋八月,天气分外清爽。月亮圆的时候,正涨大潮。
瞧那茫茫无边的大海上,滚滚滔滔,一浪高似一浪,撞到礁石上,涮
地卷起几丈高的雪浪花,猛力冲击着海边的礁石……”“几个年轻姑
娘看着奇形怪状的礁石议论起来了”“一个欢乐的声音从背后插进来。
说话的人是个上年纪的渔民,从刚靠岸的渔船跨下来,脱下黄油布衣
裤,从从容容晾到礁石上”可知,开篇景物描写以及几个姑娘与老渔
民的对话创设了一个宏伟、动人的意境,作者把内在情思注入到人物
行动和景物描写中,人、景交织,意、境融合。根据“西天上正铺着
一片金光灿烂的晚霞,把老泰山的脸映得红彤彤的。老人收起磨刀石,
放到独轮车上,跟我道了别,推起小车走了几步,又停下,弯腰从路
边掐了枝野菊花,插到车上,才又推着车慢慢走了,一直走进火红的
霞光里去……”可知,结尾对西天晚霞和老渔民渐渐远去的描写,营
造了优美、雅洁的诗境,衬托了老渔民高洁的品格、健美的青春,表
达了作者对他的喜爱与崇敬之情。
根据“我觉得,老泰山恰似一点浪花,跟无数浪花集到一起,形
成这个时代的大浪潮,激扬飞溅,早已把旧日的江山变了个样儿,正
在勤勤恳恳塑造着人民的江山”,触景生情,卒章显志。面对这种意
境和平凡而又伟大的老渔民形象,作者感慨祖国的江山正是由以勤劳、
质朴、爱国的老渔民为代表的千千万万的劳动者创造和改变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孔子迁于蔡三岁,楚使人聘孔子。陈、蔡大夫谋曰:“孔子贤者,
今者久留陈、蔡之意,诸大夫所设行皆非仲尼之意。今楚,大国也,
来聘孔子。孔子用于楚,则陈、蔡用事大夫危矣。”于是乃相与发徒
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子路曰:“意
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孔子
曰:“有是乎?由,譬使仁者而必信,安有伯夷、叔齐?使知者而
必行,安有王子比干?”
颜回入见。孔子曰:“回,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颜回曰:
“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
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
子!”孔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楚昭王兴师迎孔子,将以书社地七百里封孔子。楚令尹子西曰:
“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
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
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
福也。”昭王乃止。
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
兮,来者犹可追也!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
之言。趋而去,弗得与之言。
太史公曰:《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
然心乡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适鲁,观仲尼庙堂车服礼器,
诸生以时习礼其家,余低回留之不能去云。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
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
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io.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迁于蔡三岁迁:迁居
B.今之从政者殆而殆:危险
C.趋而去趋:快步走
D.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景行:景
色
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同的一项是()
A.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见犯乃死,
重负国
B.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九国之师,
逡巡而不敢进
C.何德之衰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D.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其后用兵,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1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
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B.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
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C.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
能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D.于是乃相与发徒役围孔子于野/不得行绝粮/从者病/莫能
兴/孔子讲诵/弦歌不衰/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昭王要聘用孔子,陈、蔡两国当权的大夫认为楚国是大国,
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会对他们自己不利。
B.楚国令尹子西同意聘用孔子但反对把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给
孔子,认为如果孔子拥有封地,又有弟子辅佐,会对楚国造成危害。
C.楚狂接舆通过唱歌来隐喻孔子的救世不足取,只是颇有意趣
的是,他愿唱歌提醒孔子,却又不愿与孔子交流。
D.司马迁对孔子心存敬仰,读孔子著作,并到山东拜访孔子旧
居,流连不已;他指出其学说世代流传,孔子是至高无上的圣人。
14.把文中画横线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意者吾未仁邪?人之不我信也。意者吾未知邪?人之不我行也。
②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因厚
赂单于,答其善意。
15.针对孔子的问题“吾道非邪?吾何为于此?”为何颜回的
回答令孔子非常满意?请简要分析颜回的说话技巧。
【答案】10.D
11.A
12.B
13.B
14.①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
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②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
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
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
15.①先肯定孔子的学说极为博大精深,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的
主张;
②适当抬高自家老师,孔子的主张很好,不被采纳是各国掌权者
的耻辱,是他们不懂,是他们的损失;
③最后劝慰孔子,没有人采纳没有关系,更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或:没必要在意别人的看法,鼓励老师坚持自己的主张,做好自己
就行了。)
【知识点】理解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
言语段综合训练;翻译;断句;概括分析;筛选信息
【解析】【点评】(1)本题主要考查文言实词的意思。实词类题
目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
成语法”“套用课本法”,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
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
出来。
(2)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
词类型的题目,在解答应根据上下文的语境、语法结构、对应位置、
特殊标志、语气表达等来理解判断。
(3)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第一给文言文断句,首先要
阅读全文,了解文意。第二利用对话标志断句,常以“曰"、“云”、
“言”为标志。第三借助文言虚词断句,为了明辨句读,虚词就成了
重要的标志,尤其是一些语气词和连词的前后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第四找出动词,明确句意。第五借助语法结构断句,文言语法中有一
些固定结构,如:“……者,……也”、”不亦……乎”、”何……之有”,
“孰与……乎”、”为……所……”、”受……于……”等,根据这些结
构也可断句。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的能力。做此题首
先要回到文本,将试题提供的要求去原文中寻找相关句子并结合上下
文逐句进行分析,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
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
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
(5)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
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
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
“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
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6)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
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
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
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
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
翻译:孔子迁居到蔡国三年,楚国派人去聘请孔子。陈国和蔡国
的大夫商议说:“孔子是位贤人,如今长久地停留在陈国和蔡国之间,
众大夫的措施和作为都不合仲尼的想法。如今的楚国,是个大国,派
人来聘请孔子。如果孔子被楚国重用,那么我们陈蔡两国掌权的大夫
就危险了。”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困
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了,
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下来。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我们的学说有什么不对吗?我们
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子路说:''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
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
行我们的学说。”孔子说:“有这样的说法吗,仲由?假使达到仁的人
一定能受到信任,怎么会有伯夷、叔齐(被饿死)?假使达到智的人
就一定能推行学说,怎么会有王子比干(被剖心)?”
颜回进来见孔子。孔子说:“回啊,我们的学说有什么错误吗?
我们为什么会落到这个地步呢?"颜回说:''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
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
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不被
容纳怕什么?不被容纳,这样才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孔子听了高兴
地笑着说:“有这样的道理啊,颜家的好小子(孩子)!假使你有很多
财产,我就当你的管家。”
楚昭王调动军队来迎接孔子,想把有户籍的方圆七百里的土地封
给孔子。楚国的令尹子西劝阻说:“我们楚国的祖先在受周天子分封
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述三皇五帝的法度,
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
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
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下。现在假如让孔丘拥
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的福音啊。”昭王于是
打消了原来的想法。
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唱道:"凤凰呀,凤凰
呀,你的主张和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过去的不能再挽回,未来的还
可以补救啊!罢了,罢了!现在当政的人危险啊!”孔子下了车,想
和他说话,他却快步走开了,没能跟他说话。
太史公说:《诗经》中有这样的话:“巍峨的高山令人仰望,宽广
的大路让人行走。”虽然我不能达到这种境地,但是内心非常向往他。
我阅读孔子的著作,可以想到他的为人。到了鲁地,观看了孔子的庙
堂、车辆、服装、礼乐器物,儒生们按时在孔子旧居中演习礼仪。我
徘徊流连不愿意离开。天下的君王达到贤人的很多了,他们生前都很
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孔子是一个平民,他的名声和学说已经
流传十几代人,读书人仍然尊奉他。上起天子王侯,中原讲习六经的
人,都把孔子的学说作为衡量评判的标准,孔子称得上是至高无上的
圣人了。
10.D.“景行”,宽广的大路。句意:遇到高山就尽情仰望,遇
到大路就顺利通行。
故答案为:D
11.A.“孔子乃召子路而问曰”中“乃”解释为“于是句意:
孔子于是叫来弟子子路问道。”见犯乃死,重负国”中“乃”解释为
“才”。句意:被侵犯才死,更加地对不起国家。
B.“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中“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句意:楚国的狂人接舆唱着歌走过孔子的车子。
“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中“而”连词,表示修饰关系
句意:九国的军队有所顾虑徘徊不敢入关。
C.“何德之衰”中“何”解释为“为什么”。句意:你的主张和
道德为什么这么衰微?
“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中“何”解释为“为什么”。句意:为
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
D.“当时则荣,没则已焉”中“则”,“连词,表承接关系句
意:他们生前都很荣耀,死后就什么都没有了。
“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中“则”,”连词,表示承
接关系”。句意:这之后用兵打仗,就派遣一随行官员用猪羊各一头
祭告祖庙。
故答案为:A
12.句意:于是他们就一同派遣一些服劳役的人在野外把孔子围
困起来。孔子和他的弟子无法动身,粮食也断绝了。随行的弟子饿坏
了,没人能站起来。孔子却还在给大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没有停
下来。“发”的宾语为“徒”,中间不应断开,所以排除AC;
“不得”修饰“行”,中间不应断开,所以排除D。
故答案为:B
13.B.“同意聘用孔子”错误。由原文“楚之祖封于周,号为子
男五十里。今孔丘述三五之法,明周召之业,王若用之,则楚安得世
世堂堂方数千里乎?夫文王在丰,武王在镐,百里之君卒王天下。今
孔丘得据土壤,贤弟子为佐,非楚之福也”可知,子西认为楚国的祖
先在受周天子分封时,封号是子男爵,封地方圆五十里。现在孔丘讲
述三皇五帝的法度,阐明周公、召公的功业,大王如果任用了他,那
么楚国怎么能够世世代代拥有广大的方圆几千里的土地呢?当年周
文王在丰邑,周武王在镐京,作为只有百里之地的国君,最终统治天
下。现在假如让孔丘拥有土地,有德才兼备的弟子辅佐,这不是楚国
的福音啊。所以子西并不同意聘用孔子。
故答案为:B
14.①“人之不我信也”,宾语前置句,人家不信任我们;“知”,
通“智”;“人之不我行也”,宾语前置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译文:想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仁吧,(所以)人家不信任我们;想
来大概是我们还未达到智吧,(所以)人家不实行我们的学说。
②“嘉”,赞许;”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句,扣留在汉的
匈奴使者;“厚赂”,送丰厚的礼物。译文:汉武帝赞许他这种合乎情
理的做法,于是派遣苏武以中郎将的身份出使,持旄节护送扣留在汉
的匈奴使者回国,趁机送给单于很丰厚的礼物,答谢他的好意。
15.由原文“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可知,子路首先说
到老师的学说极为博大,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够容纳。先肯定孔子的学
说极为博大精深,所以天下容纳不了他的主张。由原文“夫道之不修
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可知,子路
认为如果我们不研修学说,这是我们的耻辱。我们已经大力研修学说
却不被采用,这是各国当权者的耻辱了。适当抬高自家老师,孔子的
主张很好,不被采纳是各国掌权者的耻辱,是他们不懂,是他们的损
失。
由原文“不容然后见君子!”可知,子路认为不被容纳,这样才
能显出君子的本色。子路在最后劝慰孔子,没有人采纳没有关系,更
能显出君子的本色。
(2023高二下•青岛开学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落梅①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②来过岭,坠似骚人③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嘉定十七年(1224),刘克庄被贬为建阳(在今福建北部)
令,在当时属荒僻之地。②迁客:“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
千”的韩愈。③骚人:惨遭流放的屈原。
16.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透露出作者浓重的感
伤,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情感基调。
B.颈联写落梅之结局,其实是写那些命运不幸而不易志节的“迁
客”“骚人”,运笔委婉,寄托遥深。
C.尾联直接抒情,抒发了作者仕途不遇的感伤以及对当前这个
弃毁贤才的时代的不满之情,卒章显志。
D.全诗不着一“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花的品格和遭遇,而
且处处透露出诗人的自我感情,托物言志。
17.诗歌题目为“落梅”,诗歌中间两联是如何紧扣“落”字
来写梅花的?请简要分析。
【答案】16.C
17.①用“飘”“坠”“点”“粘”等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梅
花飘然而落的动态;②用梅花飘落数量的多(“多莫数”)和落得很惨
(“乱点莓苔”“迁客过岭”“骚人赴湘”)来写落梅飘零的遭遇之惨。
③用对仗、比喻和托物言志的手法,写了梅花的悲惨境遇,表达了对
梅花以及具有梅花般命运及高洁品格的迁客骚人的赞美之情。
【知识点】思想内容、观点态度、感情类题目;诗歌常识;古代
诗歌鉴赏综合练习
【解析】【点评】(1)考查学生对诗句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
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
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
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
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2)本题主要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此
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
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
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
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16.C.“尾联直接抒情”错误。尾联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
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
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商务咨询合同标的及详细描述
- 2024年度运输合同:国际海运货物运输合同
-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 小数加法和减法 测试卷附完整答案(典优)
- 浙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小数的意义与加减法 测试卷含答案ab卷
- 北京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一单元 大数的认识 测试卷含答案(b卷)
- 2024年度人力资源服务合同服务内容与员工权益保障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六单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测试卷含完整答案(各地真题)
- 机器人安全控制研究
- 幕墙节能技术探究
- 山西省太原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中生物试题
- 【公开课】《农业专题复习》【课件】
- 第7课《大雁归来》课件(共15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 培训的方式和方法课件
- 三年级下册口算天天100题(A4打印版)
- 三基选择题(东南大学出版社)
- 2021年大唐集团招聘笔试试题及答案
- DBJ53/T-39-2020 云南省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 2022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解读课件PPT模板
- 实验五 PCR扩增课件
- 马拉松运动医疗支援培训课件
- 中医药宣传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