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国乙B卷)(考试版)_第1页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国乙B卷)(考试版)_第2页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国乙B卷)(考试版)_第3页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国乙B卷)(考试版)_第4页
2023年高考第三次模拟考试卷-语文(全国乙B卷)(考试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年高考语文第三次模拟考试卷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

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

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在唐代诗歌繁盛的同时。作为广义诗歌的一个分支的词也在逐渐形成。在其孕育发展的过程中,

词体现出与传统诗歌显著不同的特质。因而产生了“诗”“词”并立的意识。而在后世,唐诗、宋

词、元曲,更被认为各自代表了一代文学的最突出的成就。

词本来是一种歌曲的歌辞,就此而言,它和《诗经》、汉魏六朝乐府等配乐演唱的诗并无区别,

只不过它所配合的是一种新的音乐——燕乐,这种音乐是由原产于西域的“胡乐”与汉族原有的以

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融合而产生的。“燕乐”的名目在隋代就有,至唐代大盛,宋郭茂倩《乐

府诗集•近代曲辞》论唐代燕乐,说它“盛于开元、天宝,其著录者十四调二百二十二曲”、其歌

辞就是词的雏形。当时叫作“曲子词”。

唐代与燕乐相配合的歌辞在体制上本来没有严格的规定,不少文人诗歌(尤其七绝)被伶伎直

接用来演唱。如《乐府诗集》所录《水调》的第七段为杜甫七绝《赠花脚》,《明皇杂录》所载《水

调》为李崂七古《汾阴行》的末四句,或许就是这种情况。但以诗入曲必然也有不相合的,为了适

合曲调格式,就需要作一定的变动处理,如破句、重叠等;据宋人沈括、朱熹等的解释,在唱这些

齐言的歌辞时,还需要加入“和声”“泛声”,才能与长短不齐的曲拍相合。后来歌辞的写作与乐

曲进一步密合,要求依乐章结构分片,依曲拍为句,依乐声高下用字,其文字遂形成一种句子长短

不齐而有定格的形式。这种情况是过去的乐府歌辞所没有的,“词”的基本格式大体就此而成立。

但词与诗的区别,并不只是表现于音乐和句式的变化上。从文学角度来说,词在抒情表现上的

某些特征也许更重要。一般说来,词通常被用来抒发更具有个人性的、与日常生活更贴近的情感,

如男女爱情、相思别离、感时伤春之类,传统诗歌中偏于严肃、沉重、激烈的情感则较少用词来写,

而且词的写作也不像诗那样经常被当作社交手段来使用;在语言方面,词的表达通常较诗更为浅显

和委婉曲折,意脉的流动较为连贯,不大使用诗歌中常见的高度压缩和跳跃性的笔法。总之,词就

其主流而言可以说是“软性”的文学,总体上比传统诗歌要更为单纯地偏向于抒情和娱乐,唯美的

意味也更浓。所以王国维说词的特点是“要眇宜修”。而词的长短句格式的形成,也不能只看到它

与音乐的关系,参差错落的节奏也正是适应了上述抒情偏向的需要。虽然,宋代以苏轼、辛弃疾为

代表的“豪放”风格给词的面目带来很大改变。但至少在词体形成的过程中,上述特征是非常明显

的。

但尽管可以作出如上大致的描述,关于词的起源仍然是一个争执不下的问题,这是因为词的特

征和填词的基本规则并不是一下子确立的。借用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原理来说,词的若干特点最初出

现时相当于物种的变异现象,它显示出传统诗歌更复杂的分化,而由于这种变异适合于社会环境和

文学发展的需要,于是逐渐完善并定型,最终形成了被称为“词”的新的诗体。中唐时自觉按曲谱

作词的文人不断增多,艺术表现上与诗的区别也变得明显起来。至少,到这时词应该说已正式成立

为一体。

(摘编自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本是广义诗歌的一种,但因其具有与传统诗歌显著不同的特质,故而取得了与诗歌同等的地

位。

B.胡乐与以清商乐为主的各种音乐相互融合,从而产生了燕乐,词正是配合这种新的音乐来演唱

的。

C.苏辛之前的词主要是婉约风格,以苏辛为代表的豪放风格扭转了这一局面,豪放词从此成为主

流。

D.词的特征及填词规则的确立都经历了较长时间,这导致对词的起源的问题始终没有一致看法。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采用总分总式结构,论述了词的起源和词的特征等问题,加深了读者对词的认识。

B.文章第四段开头两句,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使文章主体部分层次极为清晰。

C.文章引用王国维之语,既使读者更易理解词的特点,也增强了论证的权威性和说服力。

D.文章将词的若干特点的最初出现,比作物种的变异现象,收到了化抽象为形象的效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用文人诗歌配合燕乐歌唱,有时会出现与曲调格式不适应的问题,因为不少曲拍长短不齐。

B.唐宋文人在抒发男女爱情、相思别离、感时伤春之类情感时,往往倾向于选择词这种体裁。

C.在语言表达方面,因较少使用诗中常见的高度压缩和跳跃性笔法,所以词比诗要容易理解。

D.词虽最迟在中唐时已正式成立为一体,但这种新诗体的发展、成熟、完善还需很长的时间。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著名作家冰心在散文《肥皂泡》中写道:”这梦幻般的肥皂泡,是我们自己小心地轻轻吹起的,

吹了起来,又轻轻地飞起,是那么圆满,那么自由,那么绚丽……”吹肥皂泡可能是很多人童年时玩

过的游戏,五彩缤纷的泡泡着实惹人喜爱。可是,为什么肥皂水看起来是清澈的,但泡泡却在阳光

下呈现出五颜六色,还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呢?其实,这是光的薄膜干涉现象。

(摘编自王振东《多彩斑斓诚可爱——漫话肥皂泡》)

材料二

薄膜干涉现象,不只出现在肥皂泡上。

1892年的一天,科学家泰勒用一架照相机拍完照片后发现,镜头由于粘附了一层污膜而严重地

失去光泽。于是他只能把镜头擦拭干净后重新拍摄。但是几天以后,他却惊讶地看到:用脏镜头拍

的那张照片竟要比重拍的照片清晰得多。

这是怎么回事呢?泰勒向朋友们请教,可谁也不肯相信,泰勒也不再深究了。

过了近40年,这件悬案才引起了另一位叫鲍尔的科学家的注意。开始时他虽然多次重复泰勒的

试脸,但都没有成功。后来他把澳化钾涂在石英上,形成一层薄膜后发现,薄膜反射的光中失去了

某些波长的光波,而使另外一部分光的透射效果增强。这个现象和肥皂泡在阳光下显得五彩缤纷一

样,都是光在薄膜上干涉的结果。鲍尔运用这把“钥匙”终于解开了泰勒的疑问。

目前,薄膜光学已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了。

(摘编自郭哲华主编《中外科技小故事:污膜之谜》)

材料三

什么是薄膜干涉呢?

往池塘里丢入两颗石子,所产生的涟漪会相互干涉,形成美丽的花纹。仔细观察池塘里的水波,

你会发现某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在加强,而另外一些位置的振动始终在减弱。在物理学中,我们将两

列或两列以上的波在空间中相遇时发生叠加或抵消从而形成新的波形的现象称为干涉。研究表明,

光也像水波一样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当波动频率相同的光束相遇时,也会产生相互干涉的情况。两

波的波峰或两波的波谷同时抵达同一地点,干涉波会产生最大的振幅,称为相长干涉;而一波的波

峰与另一波的波谷相遇,使干涉波的振幅减小,称为相消干涉。

值得注意的是,一定厚度的膜只能使一定波长(颜色)的光发生稳定的相长干涉或相消干涉。

如果在某处,只有红色光满足相长干涉条件,则此处呈现红色;如果此处只有绿色光满足相长干涉

条件,则此处呈现绿色。由于液体因重力向下流动,导致肥皂膜各处的厚度并不均匀,阳光在厚度

不同的膜面上,就会出现或加强或减弱,或相互抵消的情况,因此薄膜上的彩色斑纹也随之而流动。

这样的现象,叫做光的薄膜干涉。

不仅肥皂泡会产生这种现象,只要是光线射入任何透明薄膜时,都会发生这种现象。如人们常

见到水上的油膜、蜻蜒或苍蝇的翅膀、CD片等等,在太阳光的照射下,都会显得色彩缤纷。这个道

理与肥皂泡呈现彩色的道理是一样的。

(摘编自《科普中国》)

4.下列图解,属于材料三中说的“相长干涉'’的一项是(3分)

A.作家冰心注意到了光的薄膜干涉现象,于是在散文《肥皂泡》中描写了梦幻般的肥皂泡表面会

出现绚丽的色彩。

B.过了近40年,鲍尔通过反复试验才解开了泰勒留下的“悬案”,使薄膜光学成为现代物理的一个

重要研究领域。

C.光和水波一样,也会产生相长或相消的干涉现象,这是因为光也具有很强的波动性,并且光束

的波动频率相同。

D.肥皂泡上彩色斑纹的流动与膜面厚度有关,而膜面厚度的不均匀又与重力有关,失重条件下,

颜色应很难变幻。

6.泰勒和鲍尔在科学研究方面的探索,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简要说明。(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72层砖的墙

英小谈

“1,2,3,4……”猴子盯着面前的那一堵墙,数墙碣,总共72层砖。再往上是电网,交错着

几条高压线。

耳目发现了猴子的异常,转头向我报告,说:“猴子有阴谋。“我非常着急地请耳目坐下说话,

他咽了一口唾沫说:“队长,我怀疑猴子有阴谋,他要越狱。”

“越狱?”我不禁惊出一身冷汗。

“是的,猴子要越狱。"耳目怕我不信,又说,“队长,猴子每天放风时,都会盯着院墙看,

嘴里还不停地数着数。”

“数什么?”

“数墙上的砖。”耳目说,他特意留意了一段时间,并随着猴子的目光转换着视角,结合猴子

的口型,他断定是在数墙上的砖层。

我随即查阅了猴子的档案——故意伤害罪,刑期两年半。

猴子伤害的是梁大佐,他的邻居。梁大佐家建房,将一溜儿院墙垒到猴子家的宅基上,他哪肯

让步,一来二去,两人就杠上了。族里人出面调停,梁大佐就胡搅蛮缠,前三皇后五帝她往前翻旧

账,把祖上八辈的破事儿都抖落出来,歪理摘下一萝筐。族人们一时也捋不出眉目,只好指•下。难

怪,当事人都化骨成灰了,谁还能说得清。

案发当日,梁大佐酒后装醉,跑在村头跳脚骂娘。猴子是孝子,听不得这话,于是冲出去朝梁

大佐头上擂了一拳,耳膜穿孔,是轻伤,梁大佐这回可逮住了理。“我梁某人被猴子开了瓢,以后

还咋在;秦水河一带混?”横竖就那一句话,“不和解,公事公办,判他几年是几年。”

猴子憋着一肚子气,悻悻地进了监狱。

按说也这罪名的人不会干出啥大事儿,用“过来人”的话说,“三两场雪的事儿,打几个激灵

就过去了”。但既然得了线报,作为监区队长,我还是提起万分警惕,于是打电话向猴子的村长了

解情况。村长说:“猴子是泥瓦匠,常年垒房砌墙,前段时间右脚还在工地上受了伤,平时走路看

不出来,就是掏不了大力气。”村长以为是为猴子减刑,就使劲儿美言,说猴子是个老实人,被捕

时说的“出来就给姓梁的放血”那句话是气话,不能当真。

听完村长的介绍,我半信半疑,心中大体有了尺寸,但村长口中的“老实人”不能当作排除他

预谋越狱的依据,老实人往往办大事儿,何况他还说过“给姓梁的放血”的话。

我想,是时候会会这个“老实人”了。于是,我把猴子叫到办公室,开门见山地问他会啥手艺,

他讷讷半晌才说会砌墙。我压着嗓子,故作深沉地问他会不会爬墙,他不假思索地说:“会,从小

就会,村里人谁还不会爬树翻墙?”

“你是泥瓦?”

“是一

“砌过墙?”

“是一

“砌墙用砖不?”

“用。”

“一块砖有多厚?”

“五分半吧。”

“那砌一堵72层砖的墙,有多高?”

“加上沙灰,差不多四米吧。”

“加上电网呢?”我追问他。

猴子好像意识到什么,头上一下子沁出汗珠。我又问他,想家不?他说想,紧接着就使劲儿摇

头,像拨浪鼓似的:“不,不想,不想家。”

我起身离座,故意在他面前踱步,找一个恰当的时机,抬手指着窗外的高墙问他:“你想没想

过,不走大门,从那里爬墙出去?”猴子急了,他一边擦汗,一边不住地赌咒发誓,说自己从没动

过翻墙的念头,否则天打五雷轰。或许,他认为赌咒是自证清白最好的方式。他终究是个“老实人”,

绕了一百圈也没有卡到正点上,无法证明自己不具备越狱的基础。其实,我内心早已有了基本的判

断,村长不是说了吗,猴子的右脚因伤掏不了大力气,连走远路都费劲,怎么可能会越狱?但我需

要他给我一个合理的解释,为什么每天要数墙砖。

“我不是在数砖。”猴子说,“我是在数天。"

“数天?”

“是的,在数天。”猴子说,他是泥瓦匠,当然对墙砖很敏感,刚转到我监区的那天,他就发

现高墙上的砖共有72层。从那天算起,离他刑满释放整720天。“我就夭天数砖,每隔十天就用目

光在一层豉上刻个印记。”猴子说,等把72层砖全刻完了,他就可以晒大墙外的太阳了。

这次谈话使我恍然大悟,彻底排除了猴子的''越狱”嫌疑,但也同时发现他的另一个心结,令

猴子始终耿耿于怀的还是梁大佐,说他姓梁的侵犯我家宅子,还跳脚骂娘,兴他欺负人,就不兴我

反抗?“盖在我家的那一堵墙还在,堵心,咽不下这口气。”猴子说这话时,满眼仇恨。

从那日起,我觉得如何让猴子顺下这口气,非常重要。当然,这难免会费一番周折,不过没关

系,我已经交给村长操办了。具体操办的细节如何,村长没说,我也没有问,只知道猴子出狱时是

梁大佐过来接的,他还为猴子准备了一身新行头,从头到脚,全套都是新的。猴子起初不要,大步

朝前走着,梁大佐就一路小跑紧随其后,一直哈腰追在他的屁股后面。两人拐了个弯儿,走出了我

的视线。

后来,我曾偶遇过一次猴子,问他现在忙啥呢,他说岁数大了,早干不动泥瓦匠了。聊到健康

状况,他说现在身体不错,脚伤也慢慢好了。我打趣他,能爬墙不?他咧嘴嘿嘿一笑说:“能爬也

没墙爬了,大佐在我回家之前就把那堵墙拆了,如今两家小院拢成一个大院落,孙辈们满院打圈跑,

敞亮得很呢。”

(选自《啄木鸟》2022年06期)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写到监区的墙有72层砖,“再往上是电网,交错着几条高压线”,这些内容都交待了监

区设置着非常严密的防范措施。

B.文章在塑造耳目这一人物形象时,采用了多种描写手法,如“猴子有阴谋”属于语言描写,“咽了

一口唾沫'’属于肖像描写。

C.猴子面对我的盘问,着急地用“赌咒发誓”的方式来自证清白,但是这种证明方式并不能使作为

监区队长的“我”接受与认可。

D.猴子因梁大佐侵犯宅子而打了他入狱,文章结尾猴子在谈起和睦的邻里关系时却充满了笑意,

前后态度形成了鲜明对比。

8.身在牢狱中的猴子“数墙砖”,这一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9.针对耳目提供的猴子“越狱”一事,"我”作为监区队长,心绪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文本简要分

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T3题。

(霍)光召丞相、御史、将军、列侯、中二千石、大夫、博士会议未央宫。光日:“昌邑王行昏

乱,恐危社稷,如何?”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田延年前,离席按剑,目:“先

帝用将军以幼孤,寄将军以天下,以将军忠贤,能安刘氏也。今群下鼎沸,社稷将倾;且汉之传谥

常为‘孝'者,以长有天下,令宗庙血食也。如汉家绝祀,将军虽死,何面目见先帝于地下乎?今

日之议,不得旋踵。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光谢曰:“九卿责光是也!天下旬匈不安,光当受

难。”于是议者皆叩头目:“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光即与群臣俱见,g太后,具陈昌邑

王不可以承宗庙状。皇太后乃车驾幸未央承明殿,诏诸禁门毋内昌邑群臣。王入朝太后还,乘辇欲

归温室,中黄门宦者各持门扇,王人,门闭,昌邑群臣不得入。王曰:“何为?''大将军跪日:“有皇

太后诏,毋向昌邑群臣。“王曰:“徐之,何乃惊人如是!''光使尽驱出昌邑群臣,置金马门外。车骑

将军(张)安世将羽林骑收缚二百余人,皆送廷尉诏狱。令故昭帝侍中中臣侍守王,光敕左右:“谨

宿卫!卒有物故自裁,令我负天下,有杀主名。”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两大将

至尽系之武黄艮必次上殿召喝鱼工伏前现超九光与群臣连名奏王,尚书令读奏曰:''丞相臣敞等昧死

言皇太后陛下:孝昭皇帝早弃天下,诏掖庭令:'敢泄言,要斩!太后日:“止!为人臣子,当

悖乱如是邪!”王离席伏。光目:“皇太后诏废,售■得称天子!”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

扶王下殿,出金马门,群臣随送。王西面拜,目:“愚慈不任汉事。''起,就乘舆副车,大将军光送

至昌邑邸。光谢日:“王行自绝于天。臣宁负王,不敢负社稷。愿王自爱,臣长不复左右。“光涕泣

而去。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

诏。

B.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

诏。

C.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

诏。

D.王尚未自知/当废谓左右/我故群臣从官安得罪/而大将军尽系之乎/群臣以次上殿召昌邑王/伏前听

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帝属将军以幼孤”与“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中的“属''含义不同。

B.“光即与群臣俱见,白太后”与“便可白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白”含义相同。

C.“毋内昌邑群臣”与“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鸿门宴》)中的“内”含义相同。

D.“皇太后诏废,安得称天子''与"而今安在哉”(《赤壁赚》)中的"安''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昌邑王行为昏乱,霍光担心社稷安危,与群臣商议,田延年对霍光慷慨陈词,其目的是指责霍

光没有扶助好皇帝,死后将无颜面对先帝。

B.霍光与群臣一同觐见太后,禀明昌邑王刘贺不能继承皇位的理由,得到了太后的支持,太后当

机立断,禁止昌邑群臣进入皇宫。

C.面对突然的变故,昌邑王不知自己的帝位即将被废,但霍光仍不废君臣之礼,并令人做好安全

护卫,不想落一个弑杀君主的罪名。

D.霍光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权臣行废立之事,抱定宁负王一人、不敢负社稷的信念,态度坚决,

处事果断,以天下大义为先。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群臣皆惊鄂失色,莫敢发言,但唯唯而已。

(2)乃即持其手,解脱其玺组,奉上太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蜀道

[明]李贤

峭壁嵯峨万仞高,乌江声急浪花飘。

悬崖栈阁穿云上,挂树猿猱带雨号。

绝顶振衣秋思远,长空回首帝乡遥。

平生浪说登云路,今日身亲到碧霄。

【注】李贤,明代名臣。景泰三年,李贤受朝廷委派由西安赴四川“考察庶官”。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蜀道是古代由长安通往蜀地的道路,山高谷深,本诗首联就直接描写了这一特色。而李白则用“黄

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来侧面烘托了道路崎岖,难以通行。

B.离开西安地界,李贤一行翻秦岭过巴山就进入了蜀道,本诗颔联就用夸张的修辞记录了路途中

的所见所闻。

C.同样是写蜀道的高,李白的“扪参历井仰胁息”为虚写,想象丰富,生动形象。而本诗尾联的“身

亲到碧霄,,也用了同样的方法。

D.李贤写蜀道着重于高和险,突出艰难。而李白写蜀道,不拘泥于高险,还写了蜀道的历史、地

理和神话传说。

15.四川、重庆两地在三国时代隶属蜀国,境内四面高山,围住一块四川盆地成天府之国。盆地北

部仅有栈道(在悬崖峭壁上铺成的木板路),人行其上,险象环生。李白和李贤都写诗咏叹,试比较

一下两首诗的情感有什么异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两句从一弦一柱的弹奏中听出了琵琶女

平生遭际。

(2)《赤壁赋》中苏子扣舷而歌,以“,"两句委婉抒发了自己渴望重

获皇上青睐而不得的思想感情。

(3)扬州自古便是繁华富庶之地,勾栏瓦舍,琼花美景,无一不让文人墨客沉醉。“扬州”二字,蕴

含着作者强烈深厚的感情,在中国诗词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T9题。

所谓数字藏品,是指借助区块链技术发行的虚拟文化商品,包括数字形式的图片、视频、3D模

型等。这些数字藏品,一般以现实中特定的作品、艺术品为IP进行开发。第27个世界读书日期间,

《中国青年报》推出了一套“中华民族读书典故”数字藏品。以“囊萤喙霞”“高风流麦”,等6,个

中国古代的读书典故为主要内容、融入了插画等现代元素的藏品是青少年了解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

对于“囊萤映雪”“高凤流麦”等文化典故,很多青少年可能并不熟悉。当它们由史书上枯燥的文

字变成①的藏品,并通过青少年②的形式呈现时,其承载的传统文化也变得生动

活泼起来。因此,传播传统文化,既要讲“灵魂吸引”,又要讲“双向奔赴”。如果只注重对传统

文化理念和价值的挖掘,而忽视对用户深层心理和情感的满足,传统文化的传播很可能陷入③

的尴尬境地。

目前,市场上的数字藏品之所以出现虚构价值、投机炒作等问题,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