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原理课件_第1页
飞行原理课件_第2页
飞行原理课件_第3页
飞行原理课件_第4页
飞行原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飞行原理/CAFUC飞机和大气的一般介绍

飞行原理/CAFUC1.2

飞机大气环境的一般介绍第一章第页*

飞机是在大气的海洋里航行的飞行器。飞机的空气动力、发动机工作状态都与大气密切相关。第一章第页*

大气主要有三种成分:纯干空气、水蒸气以及尘埃颗粒。纯干空气含有78%的氮气和21%的氧气,余下的1%由各种其他气体组成。1.2.1

大气的组成第一章第页*1.2.2

大气的分层

若以气温变化为基准,则可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电离层、和散逸层等五层。第一章第页*大气的分层kg/m3hPaKftKmKg/m3对流层平流层(同温层)中间层电离层(暖层)温度第一章第页*1.2.3

大气的特性高度增加,空气密度减小。随着高度增加,空气压力减小。高度增加,气温近似线性降低(11000米对流层内)。空气的湿度越大,空气的密度越小。第一章第页*1.2.4

国际标准大气

所谓国际标准大气,简称ISA,就是人为地规定一个不变的大气环境,作为计算和试验飞机的统一标准。第一章第页*国际标准大气参数海平面高度为0,气温为288.15

K、15

C或59

F。海平面气压为1013.2mBar(毫巴)或1013.2hPa(百帕)或29.92inHg(英寸汞柱)。对流层顶高度为11km或36089ft,对流层内标准温度递减率为,每增加1000m温度递减6.5

C,或每增加1000ft温度递减2

C。从11km到20km之间的平流层底部气体温度为常值。第一章第页*国际标准大气表第一章第页*ISA偏差ISA偏差是指:某处实际温度与ISA标准温度的差值。例1.1:已知某机场场温20

C,机场压力高度2000英尺。求:机场高度处ISA偏差。解:在压力高度为2000英尺的机场处,ISA标准温度应为:T标准=15

C

(2

C/1000ft)

2000ft=11

C,而实际温度为:T实际=20

C,所以,ISA偏差即温度差为:ISA偏差=T实际

T标准=20

C

11

C=9

C,表示为:ISA+9

C

第一章第页*1.2.5

高度的表示绝对高度真实高度标高压力高度绝对高度(TrueAltitude)真实高度(AbsoluteAltitude)压力高度(PressureAltitude)第一章第页*压力高度

气压降低,压力高度增加。第一章第页*常用的几个压力高度QNE:标准海压,指飞机距ISA海平面的垂直距离。当气压高度表小窗内的气压设定为29.92inHg或1013.2mbar,高度表表示的值即为标准气压高度(标准海压)。性能图表上的高度一般为标准海压高度。QFE:场压高度,等于机场标高或跑道入口标高的高度。QNH:修正海压,按照场压调定的高出海平面的高度。第一章第页*场压第一章第页*QNHQNEQFE第一章第页*例1.2机场标高600ft,QNH等于997hPa,请找出机场相对于国际标准大气海平面的高度.

答案:机场相对于ISA海平面的高度是1080ft。QNH和QNE之间关系的计算第一章第页*例1.3机场标高600ft,QNH等于1027hPa,请找出机场相对于国际标准大气海平面的高度.

QNH和QNE之间关系的计算答案:机场相对于ISA海平面的高度是180ft。第一章第页*过渡高度与过渡高度层第一章第页*过渡高度与过渡高度层第二章第页*

空气动力是空气相对于飞机运动时产生的,要学习和研究飞机的升力和阻力,首先要研究空气流动的基本规律。第二章第页*2.1.1

流体模型化理想流体,不考虑流体粘性的影响。不可压流体,不考虑流体密度的变化,Ma<0.4。绝热流体,不考虑流体温度的变化,Ma<0.4。第二章第页*2.1.2

相对气流运动方向相对气流方向自然风方向第二章第页*飞机的相对气流方向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反只要相对气流速度相同,飞机产生的空气动力就相同。第二章第页*对相对气流的现实应用直流式风洞回流式风洞第二章第页*风洞实验段及实验模型第二章第页*风洞的其它功用第二章第页*2.1.3

迎角迎角就是相对气流方向与翼弦之间的夹角。第二章第页*相对气流方向就是飞机速度的反方向第二章第页*相对气流方向是判断迎角大小的依据

平飞中,可以通过机头高低判断迎角大小。而其他飞行状态中,则不可以采用这种判断方式。第二章第页*水平飞行、上升、下降时的迎角上升平飞下降第二章第页*迎角探测装置第二章第页*2.1.4流线和流线谱空气流动的情形一般用流线、流管和流线谱来描述。流线:流场中一条空间曲线,在该曲线上流体微团的速度与曲线在该点的切线重合。对于定常流,流线是流体微团流动的路线。第二章第页*流管:由许多流线所围成的管状曲面。第二章第页*流线和流线谱流线谱是所有流线的集合。第二章第页*流线和流线谱的实例第二章第页*流线和流线谱的实例第二章第页*流线的特点该曲线上每一点的流体微团速度与曲线在该点的切线重合。流线每点上的流体微团只有一个运动方向。流线不可能相交,不可能分叉。第二章第页*流线谱的特点流线谱的形状与流动速度无关。物体形状不同,空气流过物体的流线谱不同。物体与相对气流的相对位置(迎角)不同,空气流过物体的流线谱不同。气流受阻,流管扩张变粗,气流流过物体外凸处或受挤压,流管收缩变细。气流流过物体时,在物体的后部都要形成涡流区。第二章第页*2.1.5

连续性定理

流体流过流管时,在同一时间流过流管任意截面的流体质量相等。质量守恒定律是连续性定理的基础。第二章第页*连续性定理12A1,v1A2,v2单位时间内流过截面1的流体体积为单位时间内流过截面1的流体质量为同理,单位时间内流过截面2的流体质量为则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即结论:空气流过一流管时,流速大小与截面积成反比。第二章第页*山谷里的风通常比平原大河水在河道窄的地方流得快,河道宽的地方流得慢日常的生活中的连续性定理高楼大厦之间的对流通常比空旷地带大第二章第页*2.1.6伯努利定理

同一流管的任意截面上,流体的静压与动压之和保持不变。能量守恒定律是伯努力定理的基础。第二章第页*伯努利定理

空气能量主要有四种:动能、压力能、热能、重力势能。低速流动,热能可忽略不计;空气密度小,重力势能可忽略不计。

因此,沿流管任意截面能量守恒,即为:动能+压力能=常值。公式表述为:

上式中第一项称为动压,第二项称为静压,第三项称为总压。第二章第页*伯努利定理—动压,单位体积空气所具有的动能。这是一种附加的压力,是空气在流动中受阻,流速降低时产生的压力。—静压,单位体积空气所具有的压力能。在静止的空气中,静压等于当时当地的大气压。—总压(全压),它是动压和静压之和。总压可以理解为,气流速度减小到零之点的静压。第二章第页*深入理解动压、静压和总压同一流线:总压保持不变。动压越大,静压越小。流速为零的静压即为总压。第二章第页*同一流管:截面积大,流速小,压力大。截面积小,流速大,压力小。深入理解动压、静压和总压第二章第页*伯努利定理适用条件气流是连续、稳定的,即流动是定常的。流动的空气与外界没有能量交换,即空气是绝热的。空气没有粘性,即空气为理想流体。空气密度是不变,即空气为不可压流。在同一条流线或同一条流管上。第二章第页*2.1.7连续性定理和伯努利定理的应用用文邱利管测流量2A1,v1,P1A2,v2,P21文邱利管测流量第二章第页*空速管测飞行速度的原理第二章第页*与动压、静压相关的仪表空速表高度表升降速度表第二章第页*空速表第二章第页*升降速度表第二章第页*升力重力拉力阻力LiftPullWeightDrag

升力垂直于飞行速度方向,它将飞机支托在空中,克服飞机受到的重力影响,使其自由翱翔。第二章第页*2.2.1升力的产生原理起点终点

相同的时间,相同的起点和终点,小狗的速度和人的速度哪一个更快?第二章第页*升力的产生原理前方来流被机翼分为了两部分,一部分从上表面流过,一部分从下表面流过。由连续性定理或小狗与人速度对比分析可知,流过机翼上表面的气流,比流过下表面的气流的速度更快。第二章第页*P1v1P2v2升力的产生原理第二章第页*

上下表面出现的压力差,在垂直于(远前方)相对气流方向的分量,就是升力。机翼升力的着力点,称为压力中心(CenterofPressure)升力的产生原理第二章第页*压力中心的移动

非对称翼型,在迎角小于临界迎角的范围内,迎角增大,压力中心前移。迎角大于临界迎角时,迎角增大压力中心后移。第二章第页*2.2.2翼型的压力分布当机翼表面压强低于大气压,称为吸力。当机翼表面压强高于大气压,称为压力。

用矢量来表示压力或吸力,矢量线段长度为力的大小,方向为力的方向。矢量表示法第二章第页*驻点和最低压力点

B点,称为最低压力点,是机翼上表面负压最大的点。

A点,称为驻点,是正压最大的点,位于机翼前缘附近,该处气流流速为零。第二章第页*坐标表示法

从右图可以看出,机翼升力的产生主要是靠机翼上表面吸力的作用,尤其是上表面的前段,而不是主要靠下表面正压的作用。第二章第页*2.2.3升力公式—飞机的升力系数—飞机的飞行动压—机翼的面积。第二章第页*

阻力是与飞机运动轨迹平行,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反的力。阻力阻碍飞机的飞行,但没有阻力飞机又无法稳定飞行。升力重力拉力阻力LiftPullWeightDrag第二章第页*阻力的分类

对于低速飞机,根据阻力的形成原因,可将阻力分为:摩擦阻力(SkinFrictionDrag)压差阻力(FormDrag)干扰阻力(InterferenceDrag)诱导阻力(InducedDrag)废阻力(ParasiteDrag)升力粘性第二章第页*2.3.1低速附面层

附面层,是气流速度从物面处速度为零逐渐增加到99%主流速度的很薄的空气流动层。速度不受干扰的主流附面层边界物体表面附面层的形成第二章第页*附面层厚度较薄第二章第页*无粘流动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一致粘性流动沿物面法线方向速度不一致“附面层”无粘流动和粘性流动附面层的形成是受到粘性的影响。第二章第页*附面层的特点附面层内沿物面法向方向压强不变且等于法线主流压强。P1P2

只要测出附面层边界主流的静压,便可得到物面各点的静压,它使理想流体的结论有了现实意义。第二章第页*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l第二章第页*附面层厚度随气流流经物面的距离增长而增厚。l第二章第页*附面层的特点三

附面层分为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层流在前,紊流在后。层流与紊流之间的过渡区称为转捩点。转捩点层流附面层紊流附面层第二章第页*层流的不稳定性123abc第二章第页*层流附面层和紊流附面层的速度型第二章第页*2.3.2阻力的产生摩擦阻力(SkinFrictionDrag)压差阻力(FormDrag)干扰阻力(InterferenceDrag)诱导阻力(InducedDrag)废阻力(ParasiteDrag)升力粘性第二章第页*摩擦阻力

由于紧贴飞机表面的空气受到阻碍作用而流速降低到零,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定律,飞机必然受到空气的反作用。这个反作用力与飞行方向相反,称为摩擦阻力。第二章第页*影响摩擦阻力的因素紊流附面层的摩擦阻力比层流附面层的大。飞机的表面积越大,摩擦阻力越大。飞机表面越粗糙,摩擦阻力越大。

摩擦阻力的大小与附面层的类型密切相关,此外还取决于空气与飞机的接触面积和飞机的表面状况。第二章第页*摩擦阻力在飞机总阻力构成中占的比例较大摩擦阻力占总阻力的比例超音速战斗机25-30%大型运输机40%小型公务机50%水下物体70%船舶90%第二章第页*压差阻力

压差阻力是由处于流动空气中的物体的前后的压力差,导致气流附面层分离,从而产生的阻力。第二章第页*顺压梯度与逆压梯度顺压:A到B,沿流向压力逐渐减小,如机翼上表面前段。逆压:B到C,沿流向压力逐渐增加,如机翼上表面后段。ABC第二章第页*附面层分离

在逆压梯度作用下,附面层底层出现倒流,与上层顺流相互作用,形成漩涡脱离物体表面的现象。分离点第二章第页*分离区的特点一

分离区内漩涡是一个个单独产生的,它导致机翼的振动。第二章第页*分离区的特点二分离区内压强几乎相等,并且等于分离点处的压强。P分离点P1P2P3P4P分离点=P1=P2=P3=P4第二章第页*分离区的特点三

附面层分离的内因是空气的粘性,外因是因物体表面弯曲而出现的逆压梯度。ABC第二章第页*分离点与最小压力点的位置ABC最小压力点分离点第二章第页*分离点与转捩点的区别层流变为紊流(转捩),顺流变为倒流(分离)。分离可以发生在层流区,也可发生在紊流区。转捩和分离的物理含义完全不同。第二章第页*压差阻力的产生

气流流过机翼后,在机翼的后缘部分产生附面层分离形成涡流区,压强降低;而在机翼前缘部分,气流受阻压强增大,这样机翼前后缘就产生了压力差,从而使机翼产生压差阻力。第二章第页*分离点位置与压差阻力大小的关系分离点靠前,压差阻力大。分离点靠后,压差阻力小。ABCC’第二章第页*影响压差阻力的因素

总的来说,飞机压差阻力与迎风面积、形状和迎角有关。迎风面积大,压差阻力大。迎角越大,压差阻力也越大。压差阻力在飞机总阻力构成中所占比例较小。第二章第页*干扰阻力

飞机的各个部件,如机翼、机身、尾翼的单独阻力之和小于把它们组合成一个整体所产生的阻力,这种由于各部件气流之间的相互干扰而产生的额外阻力,称为干扰阻力。第二章第页*干扰阻力的消除干扰阻力在飞机总阻力中所占比例较小。

飞机各部件之间的平滑过渡和整流包皮,可以有效地减小干扰阻力的大小。第二章第页*诱导阻力

由于翼尖涡的诱导,导致气流下洗,在平行于相对气流方向出现阻碍飞机前进的力,这就是诱导阻力。第二章第页*翼尖涡的形成

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这样形成的漩涡流称为翼尖涡。(注意旋转方向)第二章第页*

正常飞行时,下翼面的压强比上翼面高,在上下翼面压强差的作用下,下翼面的气流就会绕过翼尖流向上翼面,就使下翼面的流线由机翼的翼根向翼尖倾斜,上翼面反之。翼尖涡的形成第二章第页*翼尖涡的形成

由于上、下翼面气流在后缘处具有不同的流向,于是就形成旋涡,并在翼尖卷成翼尖涡,翼尖涡向后流即形成翼尖涡流。第二章第页*翼尖涡形成的进一步分析注意旋转方向第二章第页*翼尖涡的立体形态第二章第页*翼尖涡的形态第二章第页*下洗流(DownWash)和下洗角

由于两个翼尖涡的存在,会导致在翼展范围内出现一个向下的诱导速度场,称为下洗。在亚音速范围内,这下洗速度场会覆盖整个飞机所处空间范围。第二章第页*下洗角

下洗速度的存在,改变了翼型的气流方向,使流过翼型的气流向下倾斜,这个向下倾斜的气流称为下洗流,下洗流与相对气流之间的夹角称为下洗角ε。第二章第页*下洗速度沿翼展分布

不同平面形状的机翼,沿展向下洗速度的分布是不一样的。第二章第页*诱导阻力的产生

有限展长机翼与无限展长机翼相比,由于前者存在翼尖涡和下洗速度场,导致前者的总空气动力较后者更加后斜,即前者总空气动力沿飞行速度方向(即远前方相对气流方向)的分量较后者更大。这一增加的阻力即为诱导阻力。LL’D第二章第页*影响诱导阻力的因素机翼平面形状:椭圆形机翼的诱导阻力最小。展弦比越大,诱导阻力越小升力越大,诱导阻力越大平直飞行中,诱导阻力与飞行速度平方成反比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第二章第页*低展弦比使翼尖涡变强,诱导阻力增加。高展弦比使翼尖涡减弱,诱导阻力变小。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第二章第页*展弦比对诱导阻力的影响机翼展弦比倒数诱导阻力系数减少的百分比升力系数不变第二章第页*高展弦比飞机第二章第页*空速大小对诱导阻力大小的影响阻力诱导阻力空速空速小,下洗角大,诱导阻力大空速大,下洗角小,诱导阻力小第二章第页*翼梢小翼第二章第页*翼梢小翼第二章第页*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第二章第页*翼梢小翼可以减小诱导阻力

翼梢小翼改变了机翼沿展向分布的翼载荷。第二章第页*翼梢小翼可以减小总阻力第二章第页*阻力公式—飞机的阻力系数—飞机的飞行动压—机翼的面积。第二章第页*回顾阻力组成摩擦阻力(SkinFrictionDrag)压差阻力(FormDrag)干扰阻力(InterferenceDrag)诱导阻力(InducedDrag)废阻力(ParasiteDrag)第二章第页*阻力相关资料典型飞机阻力构成阻力名称亚音速运输机超音速战斗机单旋翼直升机摩擦阻力45%23%25%诱导阻力40%29%25%干扰阻力7%6%40%激波阻力3%35%5%其他阻力5%7%5%第页飞机的主要空气动力性能包括:升力特性阻力特性升阻比特性主要空气动力性能参数包括:最大升力系数最小阻力系数最大升阻比第页*2.4.1升力特性升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第页*升力系数随迎角的变化规律当α<α临界,升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增大。当α=α临界,升力系数为最大。当α>α临界,升力系数随迎角的增大而减小,进入失速区。第页*烟风洞翼型绕流实验小迎角较大迎角大迎角第页*翼型在不同迎角下的压强分布第页*翼型在不同迎角下的压强分布第页*压力中心(CP)位置随迎角改变的变化第页*压力中心(CP)位置随迎角改变的变化第页*升力特性参数零升迎角第页*翼型在零升迎角下的压强分布压强高于环境气压压强低于环境气压压强低于环境气压气动中心前半部分合力后半部分合力第页*升力系数曲线斜率第页*临界迎角和最大升力系数第页*相对厚度对升力特性的影响相对厚度增加

相对厚度增加,最大升力系数增加,临界迎角减小。第页*翼型前缘半径对升力特性的影响半径小半径大

前缘半径增加,临界迎角增加。第页*展弦比对升力特性的影响展弦比高展弦比低

展弦比越高,最大升力系数越大,临界迎角越小。第页*后掠翼对升力特性的影响平直机翼后掠翼

平直机翼的最大升力系数更大,升力系数曲线斜率越大,临界迎角越小。第页*翼型前缘粗糙度对升力特性的影响光滑粗糙

翼型前缘越光滑,最大升力系数越高,临界迎角越大。第页*2.4.2阻力特性

阻力系数的变化规律第页*阻力系数随迎角的变化规律在中小迎角范围,阻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缓慢增大,飞机阻力主要为摩擦阻力。在迎角较大时,阻力系数随迎角增大而较快增大,飞机阻力主要为压差阻力和诱导阻力。在接近或超过临近迎角时,阻力系数随迎角的增大而急剧增大,飞机阻力主要为压差阻力。第页*

阻力特性参数最小阻力系数和零升阻力系数

飞机的最小阻力系数非常接近零升阻力系数,一般认为二者为同一个值。第页*中小迎角时的阻力公式

在中小迎角时,阻力公式可以表示为:

A是诱导阻力因子,大小与机翼形状有关。第页*2.4.3升阻比特性

升阻比

升阻比是相同迎角下,升力系数与阻力系数之比,用K表示。升阻比的大小主要随迎角变化而变化。

升阻比越大,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越好。第页*

升阻比曲线迎角临界迎角最小阻力迎角第页*升阻比随迎角的变化规律从零升迎角到最小阻力迎角,升力增加较快,阻力增加缓慢,因此升阻比增大。在最小阻力迎角处,升阻比最大。从最小阻力迎角到临界迎角,升力增加缓慢,阻力增加较快,因此升阻比减小。超过临近迎角,压差阻力急剧增大,升阻比急剧减小。第页*性质角性质角是总空气动力与升力之间的夹角。性质角越小,总空气动力向后倾斜越少,升阻比越大。第页*2.4.4飞机的极曲线

极曲线将飞机的升力系数、阻力系数、升阻比随迎角变化的关系综合起来用一条曲线表示出来,以便于综合衡量飞机的空气动力性能。.

极曲线第页*极曲线的深入理解

从坐标原点向曲线引切线,切点对应最小阻力迎角和最大升阻比。第页*

从原点所引直线与极曲线交于两点,则两点的升阻比相同,较高者的迎角较大,较高者的平飞速度较小。极曲线的深入理解第页*螺旋桨滑流不同滑流状态的极曲线第页*不同滑流状态的极曲线

滑流使得升力系数和最大升力系数增大,最大升阻比增大,极曲线向右上偏移。第页*不同展弦比机翼的极曲线

展弦比越大,低速空气动力性能越好。第页*飞机的低速空气动力性能曲线总结第页*2.4.5地面效应

飞机在起飞和着陆贴近地面时,由于流过飞机的气流受地面的影响,使飞机的空气动力和力矩发生变化。这种效应称为地面效应。第页*地面效应的产生原因上下翼面压差增加地面阻碍使下洗流减小下洗角减小,使平尾迎角减小飞机脱离地面效应区飞机处于地面效应区第页*地面效应的效果上下翼面压差增加,从而使升力系数增加。地面阻碍使下洗流减小,使诱导阻力减小,阻力系数减小。下洗角减小,使平尾迎角减小,出现附加下俯力矩(低头力矩)。

第页*地面效应的产生范围

飞机距地面高度在一个翼展以内,地面效应对飞机有影响,距地面越近地面效应越强。第页*地效飞机

地效飞机是介于船和普通飞机之间的新型水上快速交通工具。地效飞机在民用方面使用前景也十分广阔,如可用于海上和内河快速运输,海情侦察,水上救生等。“小鹰”地效飞机速度可达556千米/小时第页*BerievBartiniVVA14地效飞行器第二章第页*迎角与速度的关系速度迎角

飞机的升力主要随飞行速度和迎角变化。在大速度飞行时,只要求较小迎角,机翼就可以产生足够的升力维持飞行。在小速度飞行时,则要求较大的迎角,机翼才能产生足够的升力来维持飞行。第二章第页*为什么要使用增升装置

用增大迎角的方法来增大升力系数从而减小速度是有限的,飞机的迎角最多只能增大到临界迎角。因此,为了保证飞机在起飞和着陆时,仍能产生足够的升力,有必要在机翼上装设增大升力系数的装置。

增升装置用于增大飞机的最大升力系数,从而缩短飞机在起飞着陆阶段的地面滑跑距离。第二章第页*主要增升装置包括:前缘缝翼后缘襟翼前缘襟翼第二章第页*2.5.1

前缘缝翼

前缘缝翼位于机翼前缘,在大迎角下打开前缘缝翼,可以延缓上表面的气流分离,从而使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增大。在中小迎角下打开前缘缝翼,会导致机翼升力性能变差。第二章第页*前缘缝翼

下翼面高压气流流过缝隙,贴近上翼面流动。一方面降低逆压梯度,延缓气流分离,增大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另一方面,减小了上下翼面的压强差,减小升力系数。第二章第页*前缘缝翼对压强分布的影响

较大迎角下,使用前缘缝翼可以增加升力系数。第二章第页*2.5.2

后缘襟翼分裂襟翼(TheSplitFlap)简单襟翼(ThePlainFlap)开缝襟翼(TheSlottedFlap)后退襟翼(TheFowlerFlap)后退开缝襟翼(TheSlottedFowlerFlap)

放下后缘襟翼,使升力系数和阻力系数同时增大。因此,在起飞时放小角度襟翼,着陆时,放大角度襟翼。第二章第页*分裂襟翼(TheSplitFlap)

分裂襟翼是一块从机翼后段下表面向下偏转而分裂出的翼面,它使升力系数和最大升力系数增加,但临界迎角减小。第二章第页*

放下分裂襟翼后,在机翼和襟翼之间的楔形区形成涡流,压强降低,吸引上表面气流流速增加,上下翼面压差增加,从而增大了升力系数,延缓了气流分离。

此外,放下分裂襟翼使得翼型弯度增大,上下翼面压差增加,从而也增大了升力系数。分裂襟翼(TheSplitFlap)第二章第页*简单襟翼(ThePlainFlap)

简单襟翼与副翼形状相似。放下简单襟翼,增加机翼弯度,进而增大上下翼面压强差,增大升力系数。但是放简单襟翼使得压差阻力和诱导阻力增大,阻力比升力增大更多,使得升阻比降低。第二章第页*

大迎角下放简单襟翼,升力系数及最大升力系数增加,阻力系数增加,升阻比降低(即空气动力性能降低),临界迎角降低。简单襟翼(ThePlainFlap)第二章第页*TB200的简单襟翼第二章第页*开缝襟翼(TheSlottedFlap)

开缝襟翼在简单襟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下偏的同时进行开缝,和简单襟翼相比,可以进一步延缓上表面气流分离,增大机翼弯度,使升力系数提高更多,而临界迎角却降低不多。第二章第页*开缝襟翼(TheSlottedFlap)下翼面气流经开缝流向上翼面开缝襟翼的流线谱第二章第页*后退襟翼(TheFowlerFlap)

后退襟翼在简单襟翼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在下偏的同时向后滑动,和简单襟翼相比,增大了机翼弯度也增加了机翼面积,从而使升力系数以及最大升力系数增大更多,临界迎角降低较少。第二章第页*后退开缝襟翼(TheSlottedFowlerFlap)

后退开缝襟翼结合了后退式襟翼和开缝式襟翼的共同特点,效果最好,结构最复杂。大型飞机普遍使用后退双开缝或三开缝的形式。双开缝三开缝第二章第页*747的后退开缝襟翼第二章第页*2.5.3

前缘襟翼

前缘襟翼位于机翼前缘。前缘襟翼放下后能延缓上表面气流分离,能增加翼型弯度,使最大升力系数和临界迎角得到提高。前缘襟翼广泛应用于高亚音速飞机和超音速飞机。第二章第页*B737-800的前缘襟翼第二章第页*增升装置的原理总结第二章第页*增升装置的原理总结

增升装置主要是通过三个方面实现增升:增大翼型的弯度,提高上下翼面压强差。延缓上表面气流分离,提高临界迎角和最大升力系数。增大机翼面积。增升装置的目的是增大最大升力系数。第三章第页*3.1.1螺旋桨简介桨叶桨毂变距机构桨尖桨根后缘前缘螺旋桨的组成第三章第页*桨叶平面形状

桨叶的平面形状很多,使用较多的有三种:第三章第页*Rr螺旋桨直径D桨叶基本参数螺旋桨半径R剖面半径

r相对半径r/R桨弦b第三章第页*αγφ桨弦相对气流旋转面桨叶角φ:桨弦和旋转面之间的夹角桨叶迎角α:桨弦和入流(即相对气流)之间的夹角入流角γ:入流和旋转面之间的夹角桨叶基本参数第三章第页*定距螺旋桨与变距螺旋桨桨叶角增大叫变高距或变大距。桨叶角减小叫变低距或变小距。现代飞机普遍使用自动变距螺旋桨。桨叶角不能改变的螺旋桨叫定距螺旋桨。桨叶角能够改变的螺旋桨叫变距螺旋桨。第三章第页*TB200螺旋桨外观第三章第页*Seminole螺旋桨外观第三章第页*

飞行中,螺旋桨是一面旋转一面前进的。螺旋桨剖面具有两个速度:一个是前进速度v,一个是圆周速度(切向速度)u。3.1.2螺旋桨的运动

右图为桨叶切面上某一点的运动轨迹第三章第页*相对进距λ第三章第页*桨叶迎角α随桨叶角φ的变化为常数时为常数时第三章第页*桨叶迎角α随飞行速度v的变化

在桨叶角和转速不变的情况下,桨叶迎角随飞行速度增大而减小,当飞行速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桨叶迎角可能减小到零,甚至变为负值。第三章第页*桨叶迎角α随切向速度u的变化

在桨叶角和飞行速度不变的情况下,桨叶迎角随转速增大而增大,随转速减小而减小。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几何扭转

螺旋桨几何扭转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螺旋桨桨叶各剖面的桨叶迎角基本相等。下图为没有进行几何扭转的螺旋桨工作时的情况。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几何扭转示意图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几何扭转的效果

下图为进行了几何扭转的螺旋桨,可以看到从桨根到桨尖,桨叶角逐渐减小,以保证各切面迎角大致相等。桨尖桨根第三章第页*TB200螺旋桨的几何扭转第三章第页*3.1.3

螺旋桨拉力和旋转阻力的产生叶素的空气动力CR叶素的空气动力系数ds叶素的面积第三章第页*桨叶的空气动力及其分布第三章第页*旋转阻力矩

螺旋桨各桨叶旋转阻力的作用点离桨轴有一段距离,其方向与桨叶的旋转方向相反,故形成阻碍螺旋桨旋转的力矩M阻。

旋转阻力矩M阻通常由发动机输出的旋转力矩M扭来平衡。M阻>M扭,螺旋桨转速将会降低M扭<M扭,螺旋桨转速将会增加M扭=M扭,螺旋桨转速不变第三章第页*飞行中螺旋桨所受力分析离心力阻力矩致弯曲力拉力第三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3.1螺旋桨的拉力和旋转阻力3.2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3.3螺旋桨的有效功率和效率3.4螺旋桨的副作用飞行原理/CAFUC飞行原理/CAFUC3.2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第三章第页*3.2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

螺旋桨的拉力是总空气动力的一个分力,拉力的大小不仅取决于总空气动力的大小,还取决于总空气动力的方向。总空气动力大小总空气动力方向桨叶迎角α桨叶切面合速度w合速度的方向性质角θ拉力大小第三章第页*变距机构的分类人工变距机构,以变距杆为代表自动变距机构,以调速器为代表3.2.1螺旋桨的变距变距的目的

人工变距,通过前推或后拉变距杆,改变桨叶角、桨叶迎角、旋转阻力的大小,从而调整转速快慢。自动变距,通过调速器自动调整桨叶角的大小,保持转速恒定不变。第三章第页*变距机构第三章第页*不同工况下的操作油门杆变距杆混合比杆第三章第页*3.2.2螺旋桨拉力随飞行速度的变化

飞行速度增大,使得相对气流方向越发偏离旋转面,因此桨叶总空气动力R的方向也更加偏离桨轴。第三章第页*螺旋桨飞机拉力随速度变化曲线螺旋桨拉力随速度的增大而逐步减小。第三章第页*3.2.3螺旋桨拉力随油门位置的变化

油门增加,螺旋桨转速增大。调速器为了保持转速,自动增大桨叶角。因此桨叶总空气动力R增大。第三章第页*螺旋桨飞机不同油门位置下的拉力曲线螺旋桨的拉力随油门的增大而逐步减小。第三章第页*3.2.4螺旋桨拉力随飞行高度的变化

对于安装自然吸气式活塞发动机的螺旋桨的拉力随高度的增大而减小。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拉力随温度的增加而减小。3.2.5螺旋桨拉力随气温的变化第三章第页*产生负拉力的几种情况:飞行速度过大,产生负拉力。油门过小,产生负拉力。发动机空中停车,产生负拉力。3.2.6螺旋桨的负拉力第三章第页*飞行速度过大时负拉力的产生

飞行速度增大,调速器为保持转速不变,会自动增大桨叶角。但由于入流角也在增大,所以桨叶迎角仍在减小,桨叶总空气动力R逐渐向旋转面靠拢。第三章第页*油门过小时负拉力的产生

油门减小,调速器为保持转速不变,会自动减小桨叶角。但由于入流角短时间内保持不变,桨叶迎角逐渐减小,甚至成为负迎角。第三章第页*发动机空中停车时负拉力的产生

发动机空中停车,调速器为保持转速不变,会自动减小桨叶角。由于桨叶角和桨叶迎角均迅速减小,形成较大的负迎角,桨叶总空气动力R指向斜后方。第三章第页*空中停车后螺旋桨的自转(风车状态)相对气流飞行阻力总空气动力旋转力第三章第页*

顺桨的目的是将桨叶角增大到90度左右,桨叶几乎与飞行速度方向相平行,从而避免发动机的磨损,消除负拉力,减小阻力。顺桨机构相对气流桨弦第三章第页*顺桨的过程第三章第页*顺桨完成第三章第页*不同桨叶角下螺旋桨阻力风车状态下螺旋桨阻力很大。第三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3.1螺旋桨的拉力和旋转阻力3.2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3.3螺旋桨的有效功率和效率3.4螺旋桨的副作用飞行原理/CAFUC飞行原理/CAFUC3.3螺旋桨的有效功率和效率第三章第页*螺旋桨有效功率是影响螺旋桨飞机飞行性能好坏的因素之一。螺旋桨效率则是衡量螺旋桨性能好坏的重要标志。因此,飞行员对什么是螺旋桨有效功率和效率、以及如何获得好的螺旋桨有效功率和效率应该有所了解。第三章第页*3.3.1螺旋桨的有效功率

螺旋桨产生拉力,拉着飞机前进,对飞机做功。每秒钟内螺旋桨对飞机所做的功的多少就是螺旋桨的有效功率。P

——

螺旋桨拉力,单位:牛顿v

——

飞行速度,单位:米/秒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有效功率随飞行速度的变化小于某一飞行速度时,螺旋桨有效功率随速度增大而增大。大于某一飞行速度时,螺旋桨有效功率随速度增大而减小。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有效功率随不同油门位置的变化

飞行高度和转速均不变的情况下,油门位置越大,发动机有效功率越大,螺旋桨有效功率随之增大。第三章第页*注:吸气式发动机与增压式发动机的工作原理不同,受高度变化的影响也有不同。螺旋桨的有效功率随不同高度的变化

低于额定高度,随着高度增加,发动机有效功率增大,螺旋桨有效功率也增大。

超过额定高度,随着高度增加,发动机有效功率减小,螺旋桨有效功率也减小。第三章第页*获得螺旋桨最大有效功率的方法

对于活塞式螺旋桨飞机,当高度和飞行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要想使螺旋桨有效功率尽可能大,在加油门的同时应当前推变距杆增大转速。第三章第页*3.3.2螺旋桨的效率

螺旋桨的有效功率与发动机的有效功率之比,定义为螺旋桨的效率η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效率η与相对进距λ的关系

在固定桨叶角的情况下,螺旋桨的效率在某一固定相对进距下达到最大。第三章第页*螺旋桨的效率η与桨叶角φ的关系相对进矩越大,对应较高效率的桨叶角也越大。第三章第页*

活塞式变距螺旋桨飞机,在使用额定转速和额定油门做大速度平飞时,螺旋桨效率最高。获得螺旋桨最大效率的方法

在飞行速度减小时,收小油门、减小进气压力、后拉变距杆减小转速,以保持螺旋桨效率。在飞行速度增大时,加大油门、增大进气压力、前推变距杆增大转速,以保持螺旋桨效率。第三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3.1螺旋桨的拉力和旋转阻力3.2螺旋桨拉力在飞行中的变化3.3螺旋桨的有效功率和效率3.4螺旋桨的副作用飞行原理/CAFUC飞行原理/CAFUC3.4螺旋桨的副作用第三章第页*螺旋桨在工作中,一方面产生拉力,提供飞机的前进动力;另一方面还会产生一些对飞行不利的副作用。进动反作用力矩滑流扭转作用第三章第页*

飞行中高速旋转的螺旋桨,当受到桨轴方向的操纵力矩作用时,螺旋桨并不完全绕与操纵力矩方向平行的轴转动,还要绕另一个轴偏转,这种现象叫做进动。3.4.1螺旋桨的进动纵轴竖轴横轴机头上仰向右进动螺旋桨旋转方向反作用力矩方向第三章第页*进动的产生机理第三章第页*螺旋桨进动的产生

当机头上仰时,转动到上方的桨叶受到向后的作用力,产生向后的加速度。在桨叶继续向右转动的过程中,该加速度的影响仍然存在。第三章第页*进动方向的判断方法通过绘图判断右转螺旋桨的方向通过右手判断右转螺旋桨的方向方法一:方法二:机头转动方向进动方向第三章第页*

后三点式螺旋桨飞机,在起飞滑跑抬尾轮时,受进动的影响较为明显。进动的影响举例:第三章第页*进动的影响

后三点式螺旋桨飞机,在起飞滑跑阶段,受进动的影响较为明显。第三章第页*3.4.2螺旋桨的反作用力矩

右转螺旋桨飞机,在反作用力矩作用下,会向左倾斜。第三章第页*在空中飞行时,反作用力矩有使飞机带坡度的趋势。加油门,桨叶空气动力增大,反作用力矩随之增大。减油门,桨叶空气动力减小,反作用力矩随之减小。反作用力矩对空中飞行的影响螺旋桨转动方向反作用力矩方向第三章第页*反作用力矩对地面滑跑的影响

在地面滑跑时,反作用力矩的作用使左右两侧机轮对地面的压力不均,受到的摩擦阻力不同,使得机头向一侧偏转。反作用力矩N左N右偏转力矩F左F右第三章第页*受螺旋桨作用,向后加速和扭转的气流叫螺旋桨滑流。3.4.3螺旋桨的滑流扭转作用第三章第页*螺旋桨滑流对飞机的扭转作用

对于右转螺旋桨飞机,滑流的影响主要从左方作用于机体和垂直尾翼,使得飞机机头向左侧偏转。

飞行速度越大,舵面效应越强,偏转力矩越大。第三章第页*加油门时滑流对俯仰平衡的影响油门增加滑流速度增加偏转力矩增加附加空气动力增加上仰力矩增加V上仰力矩滑流速度增大△RY尾第三章第页*收油门时飞机会下俯第三章第页*C130的螺旋桨滑流第六章第页*大坡度盘旋第六章第页*

正常盘旋是指飞机不带侧滑,飞行高度、坡度、盘旋半径等参数均不随时间改变的盘旋。本章着重讨论正常盘旋。

盘旋的原理中包含了飞行高度、速度和半径不断变化的各种转弯的共性知识。飞行原理/CAFUCW6.1盘旋中的作用力第六章第页*

飞机在空中做正常盘旋时,受到四个力的作用:盘旋的受力升力(L)重力(W)拉力(P)阻力(D)第六章第页*盘旋的运动方程

正常盘旋,要求飞机的姿态、速度和油门相互配合协调。

根据正常盘旋的要求,可得:高度不变半径不变速度不变

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2飞机的载荷因数第六章第页*

载荷因数(简称过载):即载荷(除飞机本身重量以外的其它作用力,包括发动机推力和气动力)与飞机重力的比值。是指飞机升力与飞机重立轴方向的载荷因数力之比。载荷因数的定义第六章第页*

飞机的结构强度一般用飞机可以承受的最大载荷因数来加以限制。

限制载荷因数:飞机结构必须能够承受限制载荷因数而无有害的永久变形。

极限载荷因数:飞机结构必须能够承受极限载荷因数至少3秒而不被破坏,为前者的1.5倍。受力过大导致的机翼变形常用飞机类型的限制载荷因数第六章第页*常用飞机类型的限制载荷因数类别Category限制载荷因数正过载负过载

CCAR23正常类3.81.5实用类4.41.8特技类6.03.0CCAR25运输类2.51.0第六章第页*由于平飞时升力等于重力,因此平飞时等于1。典型飞行状态的过载平飞升力拉力重力阻力第六章第页*典型飞行状态的过载上升由于上升时升力小于重力,因此上升时小于1。第六章第页*典型飞行状态的过载下降由于下降时升力小于重力,因此下降时小于1。第六章第页*由盘旋的运动方程可得盘旋的载荷因数为:典型飞行状态的过载盘旋

结论:盘旋时载荷因数大于1,盘旋时载荷因数大小仅取决于坡度大小,如果以90度坡度正常盘旋,载荷因数趋于无穷。第六章第页*坡度与过载的关系坡度越大,过载越大。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3盘旋性能第六章第页*6.3.1盘旋速度、拉力、功率、半径与时间为保持高度不变,由盘旋运动方程可得盘旋所需速度

结论:同样迎角下,盘旋所需速度大于平飞所需速度,是的倍。第六章第页*盘旋所需拉力为保持速度不变,由盘旋运动方程可得

结论:同样迎角下,盘旋速度大,阻力大,拉力大,盘旋所需拉力是平飞所需拉力的倍。第六章第页*盘旋所需功率根据功率的定义可得

结论:同样迎角下,盘旋速度大,拉力大,盘旋所需功率是平飞所需功率的倍,比平飞所需功率大得多。第六章第页*盘旋半径结论:盘旋半径与速度平飞成正比,与坡度正切成反比。由盘旋运动方程可得第六章第页*盘旋时间结论:盘旋时间与速度成正比,与坡度正切成反比。盘旋一周的时间等于周长与速度之比,所以第六章第页*盘旋的角速度

标准速率转弯是以3

/秒的速率进行转弯,盘旋一周所需的时间为2分钟。盘旋中将转弯侧滑仪小飞机翼尖对准标准速率转弯标记即可。结论:保持坡度,增大速度就减小了转弯角速度。第六章第页*速度恒定盘旋性能分析

速度恒定,坡度增加盘旋半径更小,角速度更大。第六章第页*坡度恒定盘旋性能分析

坡度恒定,速度减小盘旋半径更小,角速度更大。第六章第页*6.3.2盘旋拉力曲线

盘旋拉力曲线是由盘旋所需拉力曲线和可用拉力曲线组成的,由平飞所需拉力曲线和盘旋方程,即可得到不同坡度盘旋的所需拉力曲线。P(Kg)V(Km/h)P可用额定第六章第页*同一速度盘旋,坡度增加,迎角增加,盘旋的所需拉力增大。同一迎角盘旋,坡度愈大,对应的所需速度和所需拉力也愈大。同一坡度盘旋,迎角增大,所需拉力先减后增,最小阻力迎角处,所需拉力最小,但不同坡度的Vmd不同。坡度愈大,盘旋的可用速度范围愈小。盘旋坡度越大,飞机的失速速度越大,最小阻力速度越大。盘旋拉力曲线分析第六章第页*6.3.3极限盘旋性能飞机结构强度限制失速边界限制发动机功率限制。限制因素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第六章第页*侧滑角:相对气流和飞机对称面之间的夹角。β相对气流方向侧滑和侧滑角第六章第页*飞行轨迹偏离飞机的对称面,从操纵上讲主要是飞行员只压盘或压盘过多所引起,它形成内侧滑。飞机对称面偏离飞行轨迹,从操纵上讲主要是飞行员只蹬舵或舵量过大所造成的。它形成外侧滑。内侧滑(Slip)外侧滑(Skid)相对气流相对气流侧滑产生的原因

盘旋中,盘的作用是使飞机带坡度,舵的作用是使飞机不产生侧滑。第六章第页*侧滑仪的显示外侧滑内侧滑盘舵协调第六章第页*内外侧滑相关视频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5盘旋的操纵原理第六章第页*6.5.1进入阶段的操纵原理

加油门并适当顶杆,以增大飞行速度,当速度增大至规定值,手脚一致地向盘旋方向压盘蹬舵。压盘是为了使飞机带坡度,以升力水平分力作为向心力,使飞机作曲线运动。蹬舵是为了使飞机绕立轴偏转,避免产生侧滑。

在压盘的同时,需要向后带杆以增大升力,保持升力垂直分力不变。飞机快到预定坡度时,应及时提前回盘,使飞机稳定在预定坡度。回盘应至中立或过中立。同时相应回舵保持无侧滑。第六章第页*

加油门、顶杆,增大飞行速度至规定值,而后手脚一致地向进入方向压盘蹬舵,同时逐渐带杆增大迎角以保持高度,达到预定坡度前,回盘回舵。进入阶段操纵原理总结第六章第页*6.5.2盘旋稳定阶段的操纵原理在稳定阶段,需要飞行员及时发现和修正各种偏差。

保持高度

在保持坡度的前提下,用杆保持高度。保持速度

在保持坡度与高度的前提下,正确地使用杆和油门保持速度。随时消除侧滑保持盘舵协调,不使飞机产生侧滑。第六章第页*盘旋中的盘舵量

盘量:盘旋中,两翼相对气流速度不同,外翼升力大于内翼升力,需反方向压盘修正。小坡度盘旋,盘一般在中立位置,大坡度盘旋,压反盘的量增大,以保持坡度为准。内侧翼尖运动路径外侧翼尖运动路径第六章第页*

舵量:

盘旋时,飞机绕立轴转动,产生盘旋反方向的方向阻转力矩;同时两侧机翼阻力差也产生盘旋方向的反偏转力矩。需蹬舵修正。

盘旋中的盘舵量第六章第页*15度坡度标准转弯率正常盘旋仪表指示

以地平仪为中心,交叉扫视其他仪表。合理地进行注意力的分配第六章第页*正确的坐姿第六章第页*

用杆保持好坡度和高度,用舵保持飞机不带侧滑,用油门保持速度。杆、舵、油门三者正确的配合是做好盘旋的关键。保持阶段操纵原理总结第六章第页*6.5.3改出阶段的操纵原理

向盘旋的反方向压盘,减小飞机坡度,同时向盘旋的反方向蹬舵,逐渐制止飞机偏转;飞机坡度减小,升力垂直分力逐渐增大,需逐渐向前顶杆保持高度,同时柔和收油门,保持速度不变。当飞机接近平飞状态时,将盘和舵回到中立位置。第六章第页*

提前一定角度,向盘旋反方向手脚一致地压盘、蹬舵,逐渐减小飞机坡度,并防止侧滑,随着坡度的减小,向前顶杆,并收小油门,飞机接近平飞状态时,将盘和舵回到中立,保持平飞。改出阶段操纵原理总结第六章第页*6.5.4风对盘旋的影响

稳定的风会使飞机随风飘移,改变飞机的地面轨迹。第六章第页*不同风向对盘旋的地面轨迹的影响第六章第页*风对盘旋坡度的影响有顺风分量时,地速增加,盘旋半径有增加趋势,坡度应该增加以保持半径不变。顺风分量最大时,盘旋坡度最大。逆风反之。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协调转弯外侧滑内侧滑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第六章第页*

外侧滑侧力向内,其垂直分力使盘旋高度降低,水平分力使盘旋半径减小。侧滑导致的两翼升力差促使飞机坡度增加。

内侧滑侧力向外,其垂直分力将使盘旋高度增加,水平分力使盘旋半径增大。侧滑导致的两翼升力差促使飞机坡度减小。侧滑对盘旋的影响第六章第页*盘旋过程中的侧滑指示外侧滑内侧滑盘舵协调结论:应在坡度正确的前提下修正侧滑。左侧滑蹬左舵,右侧滑蹬右舵。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第六章第页*

螺旋桨副作用导致左右盘旋的盘舵量不同,盘旋坡度越大,盘舵量差异越明显。以右转桨为例:第六章第页*

飞机旋转角速度较小,进动作用不大,加油门引起的反作用力矩和滑流扭转力矩较明显,飞机有左滚和左偏趋势。故进入右盘旋的盘舵量相对较大,进入左盘旋的盘舵量相对较小。进入阶段第六章第页*

飞机保持恒定的旋转角速度,进动作用较明显。右盘旋中,进动使机头垂直下移,产生外侧滑,导致坡度增大。因此,左右盘旋舵量不同。稳定阶段第六章第页*

收油门使反作用力矩和滑流扭转力矩减弱,飞机有右滚和右偏趋势。因此,改出右盘旋,盘舵量稍大,而改出左盘旋,盘舵量稍小。改出阶段第六章第页*本章主要内容飞行原理/CAFUC6.1盘旋中的作用力6.2飞机的载荷因数6.3盘旋性能6.4转弯中的侧滑与盘舵协调6.5盘旋的操纵原理6.6侧滑对盘旋的影响6.7螺旋桨副作用对盘旋的影响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飞行原理/CAFUC6.8盘旋相关机动飞行简介第六章第页*为了提高飞行员的基本驾驶术,训练飞行中还广泛使用各种机动飞行。这些机动飞行基本上都与盘旋有关。第六章第页*6.8.1S形转弯第六章第页*6.8.2懒八字(LazyEight)第六章第页*懒八字(LazyEight)第六章第页*6.8.3急上升转弯(Chandelle)第六章第页*6.8.4大坡度螺旋下降(SteepSpiral)第七章第页*跑道编号:由跑道的磁航向确定跑道分类:基本跑道非精密进近跑道精密进近跑道7.1.1机场环境第七章第页*跑道标识第七章第页*跑道标识第七章第页*精密进近跑道第七章第页*精密进近跑道第七章第页*非精密进近跑道第七章第页*非精密进近跑道第七章第页*九黄机场第七章第页*AirportTerminal--Detroit第七章第页*DetroitAirport第七章第页*7.1.2起落航线

建立起落航线的目的是为了使进入和离开机场的飞行流量得到合理的控制。它广泛的应用在目视进近中。起落航线视频第七章第页*左起落航线第七章第页*右起落航线第七章第页*TB20标准起落航线第七章第页*左转起落航线四转弯第七章第页*空中交通管制由下列单位实施:塔台空中交通管制室(简称塔台管制室)空中交通服务报告室进近管制室(终端管制室)区域管制室(区域管制中心)民航地区管理局调度室(简称管理局调度室)民航总局空中交通管理局总调度室(简称总调度室)

7.1.3空中交通管制服务第七章第页*7.1.4高度表拨正与过渡高度层我国从2002年开始所有民用机场已全部改用QNH设定进行起降。●

高度表基准面气压设定值不同,指示的高度不同标准海压(QNE)修正海压(QNH)场压(QFE)标准海压高修正海压高场压高第七章第页*

飞机从跑道上开始滑跑,到抬前轮速度VR时抬轮离地,上升到距起飞表面50英尺高度,速度达到起飞安全速度V2的运动过程。起飞的定义第七章第页*

发动机处于正常工作状态;襟翼和配平设置于起飞位;高度表设定正确,变距杆和混合比杆最前位;得到塔台许可后进入跑道。起飞准备第七章第页*

飞机起飞过程分为起飞滑跑、抬前轮离地、初始上升三个阶段。CessnaSkyhawk起飞视频起飞过程第七章第页*7.3.1正常起飞的操纵原理飞机的起飞是一个速度不断增加的加速过程。起飞滑跑主要问题:如何使飞机尽快加速和保持好滑跑方向第七章第页*PLDFNW飞机滑跑运动方程为气动阻力总阻力摩擦阻力阻力速度VRVLOF飞机的加速力为拉力与飞机总阻力之差,即剩余拉力

起飞滑跑加速力随着滑跑速度的增大是减小的。起飞滑跑第七章第页*前三点飞机停机角小,三点滑跑总阻力最小停机角第七章第页*后三点飞机停机角较大停机角第七章第页*起飞滑跑的操纵方法

飞机对正跑道后,松刹车,柔和连续地加油门至最大位置,用盘舵保持滑跑方向,随滑跑速度的增加,盘舵效能增强,盘舵量需适当减小。第七章第页*

抬前轮的目的是为了增大离地迎角,减小离地速度,缩短起飞滑跑距离。

操纵方法:滑跑速度增加到抬轮速度VR时,柔和一致向后带杆,接近预定姿态时,应回杆保持姿态,待飞机自动离地。飞机离地后,机轮摩擦力消失,飞机有上仰趋势,应回杆保持姿态。抬前轮第七章第页*抬前轮所获得的姿态

飞机通过抬起前轮从而从三点滑跑转为两点滑跑。第七章第页*抬前轮时机早晚的影响

抬前轮时机早,飞机以小速度升空,稳定性和操纵性较差,安全裕量小,还可能导致飞机再次接地。

如果抬前轮时机晚,飞机以大速度离地,起飞滑跑距离过长。第七章第页*离地姿态的影响

前轮抬起低,两点滑跑段增长,离地速度增大。前轮抬起高,导致飞机小速度离地,还可能造成机尾擦地。VMU视频第七章第页*

用杆保持规定的俯仰姿态上升,离地后,当确保飞机有正的上升率,收起落架,在50英尺处飞机加速至大于起飞安全速度V2。继续上升至规定高度,再调整构型和功率。初始上升第七章第页*B747的初始上升第七章第页*7.3.2起飞性能

起飞滑跑时,当升力正好等于重力时的瞬时速度,叫做离地速度。

保持同一表速抬前轮,机场高度和气温增加,将使离地真速增大。离地速度VLOF起飞性能主要包括离地速度、起飞滑跑距离和起飞距离。离地姿态增大、放襟翼起飞,都使离地速度减小。第七章第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