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1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2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3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4页
新教材2024版高中生物第4章人与环境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件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4章人与环境①探讨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阐述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③理解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④简述生态工程的概念,关注生态工程的建设。⑤简述生态工程的原理,举例说出各原理的内容。⑥举例说出生态工程的实例。⑦尝试设计简单的生态工程。3个重点: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②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价值和保护措施。

③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2个难点:①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及原因。②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3个考点:①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②生物多样性及其保护。③生态工程的原理、实例。第1节人类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课标要点学法指导1.探讨人口增长会对环境造成压力2.描述我国人口的现状与前景3.了解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4.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足迹(社会责任)2.描述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说出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我国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科学思维)3.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环境保护需要从我做起的意识(社会责任)知识导图

课前·新知导学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1.生态足迹(1)概念:又叫___________,是指在现有技术条件下,维持某一人口单位(一个人、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或全人类)生存所需的___________和吸纳废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占用生产资源土地及水域的面积(2)主要生物生产性土地:建设用地、___________、林地、___________、耕地、草地。(3)代表意义: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______,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________。(4)影响因素:_____________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碳足迹渔业用地多大生活方式2.世界人口现状从世界范围看,18世纪中叶以来,世界人口持续增长,且还将在未来一段时期内继续增长,全球的生态环境可能会面临更大的压力。20世纪中叶,世界人口为什么会迅猛增长?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1)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生活水平、医疗条件逐步改善,造成出生率水平较高,死亡率逐渐下降的状况,从而导致人口明显增加。(2)不完全适用。①人是生物界的一员,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有适用于人口增长的一面;②人不同于一般生物,能主动调控人口的增长,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微思考判断下列表述是否正确。(1)人类为了维持自身生存需要的物质等,换算成相应的自然土地和水域面积,就是生态足迹。 (

)(2)人口增长规律和其他生物种群的增长规律相同。 (

)(3)人口增长过快,不但会消耗大量自然资源,还加剧了对环境的污染,增加了治理的成本和难度。 (

)(4)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体现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

)(5)在牧区开垦耕地,围湖造田,能够增加粮食产量,应该大力提倡。 (

)【答案】(1)√

(2)×

(3)√

(4)√

(5)×

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

问题

主要原因①全球气候变化 a.氟氯烃等化合物的使用②水资源短缺 b.人口多,污染严重③臭氧层破坏 c.CO2等温室气体的大量排放④环境污染 d.植被的破坏⑤土地荒漠化 e.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⑥生物多样性丧失 f.污染物排放到空气或水体,石油泄

漏,农药使用等某地区持续干旱,导致土地干裂。旱情的持续发生对生物圈的稳态会造成哪些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示:导致土地荒漠化、植被面积减少、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自我调节能力降低等微思考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 (

)①全球气候变化②粮食短缺③臭氧层破坏④土地荒漠化⑤海洋污染⑥生物多样性锐减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C.①③④⑤⑥ D.①②④⑤⑥【答案】C

【解析】粮食短缺是人类面临的危机,不是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课堂·重难探究人口增长与生态足迹[知识归纳]1.生态足迹(1)图解生态足迹:(2)特点:①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越大。②生活方式不同,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3)影响生态足迹大小的因素:人口规模、生活消费水平、技术条件和生产力水平等。(4)研究生态足迹的意义:常见状况对环境的影响生态盈余(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能够维持正常的结构和功能,可持续发展生态赤字(生态承载力<生态足迹总量)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引发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对比不同生活方式的生态足迹,提供科学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使生态系统处于盈余状态,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世界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1)资源消耗速度加快,地球早已进入生态超载状态。(2)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利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如化石燃料等的大量开采和使用,导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持续升高,进而增强温室效应,加剧全球变暖。[对点精练]1.下列有关人类活动与生态环境问题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所以人均生态足迹小B.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会减小人类的宜居区域C.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及环境污染等都属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D.垃圾分类,回收再利用实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答案】A【解析】生态足迹的值越大,代表人类所需的资源越多,对生态和环境的影响就越大,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快,人口增长慢,需要的资源并不少,A错误。2.

下图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下列对“环境容纳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B.随着生产的发展,环境容纳量在不断加大C.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却不能使人口数量长时间超越环境容纳量D.生物圈的稳态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答案】B

【解析】综合三个图分析可知,人口数量总是低于环境容纳量,即使暂时高于环境容纳量(图Ⅱ、Ⅲ),最终还是要降下来。由此可知,环境容纳量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生产的发展会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所以环境容纳量不会无限增大;人类活动要以生态系统的稳态为前提,否则就会失去赖以生存的基础。[知识归纳]1.全球性生态问题的类型全球性生态问题生态问题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全球气候变化

①温室气体(主要是CO2)排放增多,形成温室效应;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使它们调节气候的功能大幅下降

全球变暖,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干旱范围扩大

①植树种草;②减少化石燃料燃烧,开发新能源

生态问题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水资源短缺

①需求大;②绿地、湿地面积减少,涵水蓄水功能降低;③淡水资源污染

人类和动植物的生存受到威胁

①退耕还林、还草、还湖;②加强管理,减少、杜绝污水排放

臭氧层破坏氟氯烃等化合物的使用

①皮肤癌和白内障患病率上升;②植物光合作用受到抑制

减少氮氧化物和氟氯烃的排放生态问题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土地荒漠化植被的破坏,如草原的过度放牧,森林的过度砍伐

气候恶化,沙尘暴肆虐

①合理利用和保护现有草原;②部分地区退耕还林、还草,以林护草,草林结合

海洋污染各种污染物通过河流和空气进入海洋,以及海洋运输时的石油泄漏和倾倒污染物等

①出现赤潮;②海洋生物减少

减少污水排放;及时清理污染

生态问题

原因

危害

治理措施

生物多样性丧失生物生存的环境被破坏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等环境污染排放到大气、水体和土壤中的污染物过多导致酸雨、雾霾、水体富营养化减少污染物排放,对污染物进行无害化处理2.生态环境污染的类型及危害类型污染情况成因危害水体污染无机污染水中富含N、P元素赤潮或水华,水生生物大量死亡有机污染水中富含有机物异养生物过度繁殖使河水变黑发臭重金属污染重金属、农药进入食物链较高营养级生物体内毒素浓度高类型污染情况成因危害大气污染温室效应大气中CO2过多气温升高、海平面上升有毒气体大气中SO2等过多污染可引起酸雨,

危害植物生长海洋污染富营养化生活污水、工业污水、石油泄漏等污染物赤潮,生物大量死亡3.环境污染的治理方法处理污染水体、土壤常借助于微生物的分解作用——特别关注微生物代谢类型与环境的关系。(1)自养型微生物处理无机物污染,如富营养化问题的解决、重金属污染等。(2)异养型微生物处理有机物污染,如生活污水、农药等。(3)异养需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充足的氧气——采用搅拌、通气等措施。(4)异养厌氧型微生物处理时保证厌氧环境——密封、池底沉积物等措施。[对点精练]1.由于人类对自然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生态环境被破坏,过早出现的漫天黄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这些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特点。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沙尘暴的出现与人为的高强度经济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停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扩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是治理沙尘暴的有效手段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 B.②③④C.①③⑤ D.①②③④⑤【答案】D【解析】乱砍滥伐,盲目开发利用自然资源,造成植被破坏,土地沙化,出现沙尘暴天气。对沙尘暴的治理,一方面要停止一切会破坏该地区植被的活动,另一方面要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建设和扩大西北地区森林植被覆盖率。由此可见生物既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2.下列关于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的描述,错误的是 (

)A.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会导致温室效应、酸雨等环境问题B.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C.解决粮食短缺问题的一个重要措施是大量开垦草地D.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答案】C

【解析】化石燃料的大量燃烧,使二氧化碳排放增加,会导致温室效应,产生的二氧化硫等酸性气体还会导致酸雨,A正确;引入外来物种不一定增加当地的生物多样性,若引入不当可能破坏当地的生态平衡,B正确;为解决粮食短缺问题可采取的措施有:坚持走科教兴国的道路,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实保护好耕地,C错误;保护森林就是将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和保护森林资源有机结合起来,D正确。小练·素养达成1.(2023·浙江)自从践行生态文明建设以来,“酸雨”在我国发生的频率及强度都有明显下降。下列措施中,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的是

(

)A.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B.通过技术升级使化石燃料的燃烧率提高C.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D.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答案】A【解析】由于绿色能源能起到减少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气体排放,所以大力推广风能、光能等绿色能源替代化石燃料对减少“酸雨”发生效果最明显,A正确;提高燃烧率不能起到缓解“酸雨”的作用,B错误;将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废气集中排放没有减少整体“酸雨”气体的排放量,不会缓解“酸雨”的产生,C错误;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而将用煤量大的企业搬离城市中心依然无法减少煤量的使用,因而不能缓解“酸雨”的产生,D错误。2.(2022·广东江门校考)通过生态足迹总量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亦称生态足迹供给)进行比较,即可以定量地判断某一国家或地区可持续发展的状态,以便对未来人类生存和社会经济发展做出科学规划和建议。下图是某年全球生态足迹总量与生态承载力总量排名居前的国家。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A.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和人均生态足迹均低于中国B.因为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C.如果没有外来资源输入,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D.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答案】A【解析】由图可知,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为4%,低于中国,但其人均生态足迹不一定低于中国,A错误;数据中只有日本的生态足迹总量,没有日本的生态承载力,数据不全无法判断日本处于生态盈余还是生态赤字状态,B正确;通过比较可以发现,美、欧和中国等地区的生态足迹总量都高于自然生态系统的承载力,若没有外来资源输入,这些地区经济都不可持续,C正确;通过开发新能源和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可以减小生态足迹,提高生态承载力,从而实现生态足迹和承载力的平衡,D正确。3.(2022·广东佛山校考)生态足迹可以被形象地理解为“一只负载人类和人类所创造的城市耕地、铁路等的巨‘足’踏在地球上时留下的足印”。下列对生态足迹的理解错误的是 (

)A.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B.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C.碳足迹是吸收化石燃料燃烧排放的二氧化碳所需要的森林面积D.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的生态足迹大小不尽相同【答案】C【解析】由生态足迹的概念可以看出,生态足迹是人类对地球生态系统需求的一种衡量指标,A正确;在生态足迹中,阅读的书可以转换为生产用于制造这些书的纸张所需要的树林的面积,B正确;碳足迹是指企业机构、活动、产品或个人通过交通运输、食品生产和消费以及各类生产过程等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的集合,C错误;每个人、每座城市、每个国家因生活方式不同导致生态足迹的大小可能不同,D正确。4.(2022·广东惠州期中)我国提出要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下列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叙述,错误的是

(

)A.“碳中和”是指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