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练习一、选择题1.韩非子指出:“强兵得先富国,而重农则是富国的根本途径。”道家认为“我无事则民自富”,倡导让百姓休养生息,自由发展社会经济。儒家则主张顺应农时,在发展社会经济的同时兼顾民富。各学派的经济思想从本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

)A.礼崩乐坏和思想自由 B.社会变革和经济转型C.王权衰微和诸侯争霸 D.百家争鸣和趋向统一2.公元前9世纪,楚国先祖雄渠自称”我蛮夷也”;楚国崛起后,其国君称:”楚之先祖出自帝颛顼高阳(黄帝之孙)。”这一变化说明先秦时期(

)A.中央集权形成 B.华夏认同加强 C.楚国疆域扩大 D.夷夏差异消失3.战国时期,墨子提出:“古者圣王之为政也,言曰:‘不义不富,不义不贵,不义不亲,不义不近’,是以远鄙郊外之臣、门庭庶子、国中之众、四鄙之萌人闻之,皆竞为义。”可见,墨子的这一主张(

)A.体现了统治者的政治需求 B.否定了宗法制下的用人原则C.反映了尚义成为时代潮流 D.融合了儒家理论的思想精髓4.《左传》记载,郑襄公三十年(前543年),子产为政,有事(需)伯石(帮忙),因而赂之以邑,子大叔质疑子产(的行为),子产答之曰:“……《郑书》有之曰:‘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这可以用来说明,子产为政(

)A.受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 B.具有维护贵族利益的保守性C.符合战国社会变革的需要 D.旨在维护周朝的统治秩序5.下图是春秋战国时期出土铁器分布图。由此可知,当时(

)A.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B.南方冶铁规模不及北方C.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D.战争推动铁器交流使用6.“诸子”一词最早见于《周礼·夏官》:“诸子掌国子之倅。掌其戒令与其教治,辨其等,正其位。”其中认为职掌教导诸侯、卿、大夫、士之子的官员,是“王官之学”的重要参与者。春秋战国时期,“士”阶层崛起并纷纷著书立说,相互辩难,“诸子”逐渐成为他们的代称。“诸子”内涵的变化(

)A.体现了政府职能的不断优化 B.说明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C.奠定了华夷关系的基本框架 D.反映了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7.“王……省刑罚,薄赋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父兄,出以事其长。”这一观点属于(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8.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主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战国时期(

)A.重商主义十分盛行 B.货币流通受到阻碍C.国家分裂局面加剧 D.区域经济获得发展9.某思想家的观点:“是故国有贤良之士众,则国家之治厚。贤良之士寡,则国家之治薄。故大人之务,将在于众贤而已。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家主相爱,则不相篡。人与人相爱,则不相贼。”此论述提及的是(

)A.孔子的思想 B.孟子的思想 C.墨子的思想 D.荀子的思想10.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繁荣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孔子主张“为政以德”,墨子主张“兼爱”“非攻”,韩非子主张以“法”治国。说明这些思想家都(

)A.努力恢复西周制度 B.代表旧贵族的利益C.适应封建社会要求 D.追求理想社会秩序11.孔子在谈及个人的政治抱负和所心仪的时代时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下列项中,与孔子“从周”相关的是(

)A.“废分封,行郡县” B.“封建亲戚,以蕃屏周”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D.“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12.战国时期的“士”几乎与出身无关,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出身微贱,但他们都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个人发展的需要 B.社会大变革的需要C.人才流动的需要 D.百家争鸣的需要13.荀子主张“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者之政也”。该主张(

)A.得到了诸侯国的普遍支持 B.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C.适应了官僚制形成的需要 D.意在重建宗法等级秩序14.百家争鸣中,各学派不仅关注“争”的一面,还注重“融”的一面。近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的现实。从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从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德”不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这些共通之处(

)A.得益于共同的文化基础 B.得到了统治者的积极支持C.消除了百家之间的争论 D.实现了中华文化的大一统15.有学者在评价先秦某一思想家时说:“他的思想中不唯王道,还杂有霸道;并强调应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下列主张属于该思想家的是(

)A.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B.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C.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D.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16.孔子的民本思想以“爱人”为基础,但其本质上是让君主“爱民”,即“为民做主”,而不是“由民做主”。据此可知,孔子的民本思想(

)A.带有虚伪性 B.体现阶级性 C.具有空想性 D.缺乏操作性二、材料分析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春秋时代,各国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需要,分别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笼络扶持的政策。以郑国为例,只要商人保持政治上的忠诚,国家就可以完全不干涉其商业活动。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商人队伍的扩大,一些贵族和农民加入到了商贾队伍。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域,北至燕赵,东至齐鲁、朝鲜,南至吴楚、南海。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些大商人,并在统治集团中得势,他们拥有从事手工业生产和商业活动的奴隶近万人。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其规模早已超过了西周礼制规定的“王城方九里”的限制,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还“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摘编自李嘉图《人类经济万年史》(1)根据材料,概括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西周末年礼崩乐坏,士作为低级贵族从政治结构中游离出来。在生存压力之下,士面临着再就业的选择。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这些举措推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促进了轴心时期中国思想的突破。——摘编自何善蒙《“士”的再就业与百家争鸣》等材料二

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知识分子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摘编自谭苏《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百家争鸣出现的历史条件,并分析材料一中“士”的再就业的历史影响。(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历史意义。19.商鞅变法使秦国迅速走上了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势,却是华夏体系中的落后国家,当时地处中原的国家都以“戎翟”这个贬义词来称呼秦国。材料二商鞅确定的改革方略是:首先,只有国家强大,才能在战争中有立足之地;其次,只有改革落后的制度,秦国才能强大:再次。只有摧毁落后和保守的秦国宗氏制度,改革才能进行。为此,商鞅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大方略。具体而言就是以重农主义为取向的农耕政策,以国家主义为取向的集权政策,以平民主义为取向的军功政策,以法治主义为取向的以法治国方略。(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变法的历史背景。(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农耕、军功、法治、集权”四个方面所推行的具体举措。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已知的“中国”一词的最早的文献记载“何尊”底铸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译文:周武王攻克了大国商的王都以后,就举行了一个庄严的仪式报告上天;“我已经据有中国,自己统治了这些百姓。”)何尊及铭文中的“中国”注:何尊,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记述了周成王营建成周、举行祭祀、赏赐臣子的一系列活动。其中提到周武王在世时决定建都于洛邑,即"宅兹中国"。《尚书》:“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译文:皇天将中国(天子所在的都城及附近地区)的土地与人民交给周武王治理。)注:《尚书》,最早书名为《书》,是一部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为孔子编订的儒家五经之一,又称《书经》。材料二

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春秋左传正义》材料三

到了夏商周三代,黄河流域的居民不断吸收周围的东夷、南蛮、西戎、北狄等族的成分,逐渐形成华夏民族。相传周文王的伯父太伯、仲雍与当地的民族结合,形成兼有商、周和当地特点的吴文化,先秦时期,吴和越开发了东南地区;秦人和西戎诸族共同开发了西北地区;楚地的华夏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交融,共同开发了长江中游地区。——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何尊”和《尚书》的史料类型,并说明两则史料在研究“中国”一词来源问题上的价值。(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对“中国”与“华夏”两个概念进行分析比较。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法、道、儒都主张大力发展社会经济,尤其突出了农业的重要地位,这在本质上反映了春秋战国这一个大变革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了思想文化的变化,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思想自由和百家争鸣,但这并非本质,排除A项;材料体现经济思想的不同,并未体现王权衰微、诸侯争霸的社会现状,排除C项;材料只是反映春秋战国时期法家、道家、儒家的经济思想,这些思想无法反映百家争鸣与统一趋向,排除D项。故选B项。2.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楚国的先祖本以蛮夷自居,但伴随着楚国的崛起,其国君自称是华夏族黄帝的后裔,反映了楚国对华夏文化的认同,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楚国的华夏认同,没有涉及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楚国的疆域,排除C项;楚国的华夏认同有利于推动民族间的交融,但民族间的差异并没有完全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墨子认为,统治者要用有义之人(即贤能的人),这样就能聚集的有义之人(即聚众贤),否定了血缘宗法制的“亲亲尊尊”的用人原则,强调唯才是举、唯贤是举,B项正确;墨子代表的是小生产者的利益,材料没有体现统治者的政治需求,排除A项;C项不符合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在诸侯争霸、兼并战争频发的年代,富国强兵”与求利成为社会的追求,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墨家思想,没有反映出与儒家思想的融合,排除D项。故选B项。4.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前543年,子产引用《郑书》中“‘安定国家,必大(大族、贵族)焉先。姑先安大,以待其所归”的内容回答子大叔的疑惑,从这段引文中可以看出,子产试图通过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和地位稳定国家秩序,这说明子产为政具有一定的保守性,B项正确;子产的言论和儒家虽有一定的共同性,但其改革是否受到儒家政治思想的影响,材料中没有明确信息,排除A项;子产改革中的经济改革符合社会变革的需要,但维护贵族利益的举措却与当时的社会变革相违背,此外,子产改革出现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子产改革的根本目的是维护贵族统治,而非维护西周统治秩序,排除D项。故选B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内容,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图片可知,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说明中原地区使用铁器较多,中原地区经济水平较高,C项正确;材料图片体现的是铁器使用范围较广,但这不是全国地图,不能说明“铁器在全国范围内普及”,排除A项;材料图片主要是出土铁器的地域分布,不能说明南北方的冶铁规模问题,排除B项;材料图片信息是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铁器分布,不能说明各地交流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周时,“诸子”一词指的是官员,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解体,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崛起,官学逐渐向私学演变,“士”阶层崛起,“诸子”成了知识分子的代称,这一变化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B项正确;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不能体现政府职能的优化,排除A项;华夷关系是指华夏与四夷关系,与材料中“诸子”内涵的变化无关,排除C项;“诸子”内涵的变化是传统政治秩序逐步瓦解的表现,并不是官僚政治的迫切需求,排除D项。故选B项。7.A【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可知,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由此可见,描述的是孟子的仁政思想,A项正确;“道家、法家、墨家”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项。8.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自行铸造货币,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主要形成了四大货币体系,即布币体系、刀币体系、圜钱体系和楚币体系,这反映出区域经济获得发展,因而出现了不同的货币体系,D项正确;材料现象无法说明重商主义十分盛行,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货币流通的情况,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货币的形制各有特点,无法体现国家分裂局面加剧,排除C项。故选D项。9.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题干材料主要表达了贤良之士对治理国家的重要性,进而要求统治者求“众贤”,即“尚贤”,这是墨子的观点,C项正确;孔子强调“仁”,没有提出材料中的观点,排除A项;孟子强调“仁政”,与材料中观点不符,排除B项;荀子主张隆礼重法,与材料观点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0.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无为而治”,“兼爱”,“非攻”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社会动荡,诸子百家针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主张,以期实现社会的有序发展,D项正确;克己复礼是孔子的思想内容,其他没有,排除A项;韩非代表的是新兴地主阶级,墨子代表的是下层平民利益,排除B项;孔子和老子是春秋时期的人物,此时封建社会尚未形成,排除C项。故选D项。11.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从周”是指孔子推崇的主张周代的礼制,维护有序的等级秩序,“封建亲戚,以藩屏周”是周代的分封制,维护了等级秩序,B项正确;“废分封,行郡县”是秦统一六国以后推行的,排除A项;“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西汉董仲舒的儒学独尊主张,排除C项;“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涉及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排除D项。故选B项。12.B【详解】本题为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设问可知,这是原因题。时空范围为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必须具有一定的知识、智慧或才能”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处于社会大变革时期,各国统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士”人只有具备一定才能才会被各国国君赏识,B项正确;个人发展是个体原因,作为社会现象,个体原因不构成主要原因,排除A项;人才流动是客观现象,而非主要原因,排除C项;百家争鸣是“士”阶层出现的原因,而非对“士”阶层素质要求的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13.C【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虽王公士大夫之子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卿相士大夫。……王者之政也”可知,荀子认为能够担任卿相士大夫的条件不是出身,而是掌握礼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观点否定了宗法等级制度,否定了世卿世禄制,适应了官僚政治形成的需要,C项正确;荀子的主张在一些诸侯国没有得到支持,排除A项;汉武帝时期儒学正统地位确立,排除B项;荀子的主张是对宗法等级秩序的反对,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文化在很多方面有着相似和共通的地方,结合所学,这种相似根源于共同的文化基础,也即诸子百家身处同样的历史时期和经济、社会、文化环境,某些基本的倾向和根本的立场是相似相通的,A项正确;统治者对于战国时期不同思想流派,态度和政策是不同的,并非都给予积极支持,排除B项;“消除了争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百家争鸣”体现了文化的多元共存,而非“大一统”,排除D项。故选A项。15.D【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不唯王道,还杂有霸道”“通过道德约束使人自觉趋向于良善,成为尧舜禹那样的圣人”可知,该思想家既强调礼治,还强调法治,故该思想家为荀子,“明礼仪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法以禁之”体现的是礼法结合,与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相符,D项正确;“兼相爱”是墨子提出的,排除A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孔子提出的,排除B项;“我无为,而民自化”是老子提出的,排除C项。故选D项。16.B【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信息可知,孔子主张的民本思想本质上是让君主为民做主,而并非由人民做主,这表明孔子的民本思想旨在为统治阶级服务,B项正确;孔子强调君主要重视人民,要爱民,这就是民本思想的体现,并非虚伪,排除A项;重视人民并非空想,排除C项;君主爱民、为民做主就是孔子思想的体现,具有一定的操作性,排除D项。故选B项。17.(1)表现:商人队伍扩大;贩运贸易兴盛;商业中心形成;市场分工细致。(答出三点即可)(2)原因: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社会分工的扩大;交通条件的改善;货币的流通;惠商政策的推行;统治阶级的鼓励。(答出四点即可)【详解】(1)根据材料“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是商人队伍的扩大,一些贵族和农民加入到了商贾队伍。”可概括出商人队伍扩大;根据材料“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域,北至燕赵,东至齐鲁、朝鲜,南至吴楚、南海。”可概括出贩运贸易兴盛;根据材料“各国统治者居住的都城逐渐成为重要的商业中心”可概括出已形成商业中心;根据材料“这些商业城市不仅有贸易分工十分细致的市场”可概括出市场分工细致。(2)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展的原因,可从政策、交通、货币等角度概括分析。根据材料“春秋时代,各国统治者出于政治经济需要,分别对商业和商贾采取了笼络扶持的政策”、“只要商人保持政治上的忠诚,国家就可以完全不干涉其商业活动”可得出惠商政策的推行、统治阶级的鼓励;根据材料“他们的贩运活动,西至陇蜀、西域,北至燕赵,东至齐鲁、朝鲜,南至吴楚、南海。”可推出当时的交通条件得到改善;结合所学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可推出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也会推动商业的发展;以及社会分工的扩大和货币的流通也推动了商业的发展。18.(1)历史条件: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渴望人才;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私学兴起;夏、商、西周的文化积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华夏文化。(答出三点即可)历史影响: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答出两点即可)(2)历史意义:促进农业生产的繁荣和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教育的发展、知识普及和人才培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学术派别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详解】(1)历史条件:根据材料“夏商西周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及所学春秋战国的社会变化可得出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逐渐瓦解;王室衰微,分封制逐渐瓦解,各国渴望人才;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由“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逐渐下移,私学兴起;夏、商、西周的文化积淀;战争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华夏文化。(答出三点即可)历史影响:根据材料“士再就业的事实,决定他们必须在自己原有知识基础之上,根据现实的需要,提出不同的思想观念和解决方案,并在私学兴起的背景之下不断强化自身独特的思想立场”及所学知识,可从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民间教育的发展;促进了学术思想的繁荣等方面概括。(答出两点即可)(2)历史意义:根据材料“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而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文化的进一步繁荣,并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可得出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及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根据材料“百家争鸣使教育从原来局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的‘学在民间’。”可得出促进教育的发展和知识的普及,培养了人才;根据材料“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可得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百家争鸣中形成的学术派别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1)历史背景:战国时期的大动荡、大发展、大变革(诸侯争霸,战乱频繁,生产力发展,社会变革蓬勃兴起);秦国落后于东方诸国,渴望国家强大。(2)举措:农耕:奖励耕织、重农抑商;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实行军功爵制;法治:严刑峻法,推行法治;集权:废分封,行县制。【详解】(1)历史背景:根据材料一“战国初期,秦国虽有一定的地缘政治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