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词类问题_第1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2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3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4页
汉语词类问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语词类问题摘要•世界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问题和两难•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与词的分类词类范畴是客观存在•例1:•这件事情发生得很 。A突然B忽然TOC\o"1-5"\h\z• 例2:• 能够放在“了、着、过”前面的是 。• 例3:\o"CurrentDocument"Sub.+把+Obj.+ +了。可以进入这一句法槽的词语有哪些?词类划分很重要没有分类便没有科学。•词类理论是语法学的基础。•词类划分是语言研究的描写充分性和解释充分性两大目标的内在要求。•语言描写和分析都是基于范畴的,就词汇来说,相同类别的词汇,在音系、形态、句法、意义等方面都有着某种程度的共通性,因此要想把语言描写清楚就必须要进行词类区分。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在漫长的语言学发展史中,词类理论作为语言理论大厦的基石,经历了各个时期的变化。从发生学角度来看,词类理论的形成是与人类思维的范畴化进程密切相关的,词类理论的发展轨迹与人类认知能力不断提高、不断完善的过程并行。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古希腊柏拉图在对话《克拉底洛篇》中以逻辑为基础将句子划分为两类:表示行为的动词和表示行为发出者的名词。•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更加详细地论述到词类问题。亚氏认为最基本的词类仍是动词和名词,并分别对其进行了界定。“所谓一个名词,我们的意思是指一个由于习惯而有其意义的声音,它是没有时间性的,它的任一部分离开了其他部分就没有意义。”动词不同于名词则在于它有时间范畴和述语功能。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斯多噶学派•斯多噶学派的创始人之一克里西普斯(Chrisppos)划分出了5种词类:专有名词、普通名词、动词、无格变化的词和有格变化的词。・后来的斯多噶学派学者又将副词从名词中独立出来,称为mesotes(字面意义是“居中的”),这“也许是因为它们在句法上与动词连在一起,但在形态上大多与名词词干有联系”。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亚历山大学派亚历山大学派将词定义为连贯话语中最小的表义成分,以此为基础发展了斯多噶学派的词类理论,以狄奥尼修斯•特拉克斯(DionysiusThrax)的《读写技巧》中的观点为代表。狄奥尼修斯将斯多噶学派的普通名词和专有名词合为名词,将斯多噶学派的“无格变化的词”分成连词和介词,将“有格变化的词”分成代词和冠词,并将分词从动词中独立出来,进而得出8种词类。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中世纪•中世纪语言学的突出成就是在经院哲学理性主义传统影响下的思辨语法,尤其是受早期思辨语法学家希思帕尼斯影响下的13、14世纪“摩迪斯学派”的研究。• “摩迪斯学派”认为自然界和语言结构都有自己的规律和系统,都是由有限的单位按有限的规则组成的。正是规则的存在使得人们认识世界、编写语法成为可能。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摩迪斯学派• 认为先有“实体”才可能有“属性”。• 事物有两种存在方式:•一种是基本方式,或称永久存在方式,即在时间上永久或持续的特性,事物因此而被认识为事物;•另一种方式是附属方式,或称变动存在方式,即变化与接替的特性,持续的事物因此作为经历变化的事物或其他涉及时间变化的过程而被认识。•词类的差别就体现在其表达事物、表现现实的方式和角度上。拉丁语的8种词类• 1名词用稳定的和永久的方式表达一种事物和它的属性;• 2动词用暂时过程来表示事物,与动词所要说明或描述的实体不同;• 3分词也是用暂时过程表示事物,但与所说明或描写的实体不能分开;• 4代词用稳定或永久的方式表示事物,但不表示事物的属性;• 5副词要与一种表示暂时过程的词(即动词)相结合才表示意义,它修饰这种过程,但与其没有句法关系;•6连词用把两个单位联结起来的方式表示意义;•7介词通过跟有格变化的词类组成句法结构,并通过把它与某一行为连接和联系起来的方式来表示意义;•8感叹词用修饰动词或分词的方式表示意义,并表达感觉和情感。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近代•在法国哲学家笛卡尔理性主义和由此产生的语言学界创建普遍语法的趋势影响下,17世纪法国保尔—罗瓦雅尔学派试图以拉丁语和法语等语言为材料来阐述语法的普遍原则,揭示一切语言在表达思想上的一致性,探讨语言遵循的共同语法规则。• 在词类问题上,从词与思想的关系角度将经典时期涉及到的词类一分为二:名词、冠词、代词、分词、介词、副词是思想的“对象”,动词、连词和感叹词是思想的“形式”。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哈里斯英国学者詹姆士•哈里斯(JamesHarris)的语法体系有两类“主要词":一类是名词(包括代词),也称“体词、具有实体意义的词”;另一类是动词,也称“修饰词”或“具有修饰意义的”词,分为狭义动词、分词和形容词。另外还有两类“辅助词”:一类是限定词,包括冠词和某些代词,均需跟一个词组成结构;另一类是连词,包括连词和介词,需跟两个或更多词组成结构。副词在哈里斯看来是一种特殊的修饰词,即修饰词的修饰词,或称二级修饰词。此外,哈里斯遵循拉丁语法学家的传统,承认感叹词是一个特殊成分,但不把其作为一个词类。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索绪尔•索绪尔做出了一系列对于20世纪语言学非常重要的划分,如语言和言语、共时和历时、组合和聚合等,提出了许多结构主义语言学观念,如语言系统观、价值观、符号观等,影响了20世纪整个语言学的发展方向。•受结构主义思潮影响而产生的西方结构语法强调各种语言结构系统的独特性,否认存在所谓“普遍语法”,重视语言结构的形式描写,突出语法的描写性,反对语法的规定性,提出了一系列新的观点。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布龙菲尔德•给词类下定义,结构语法学家不是从这类词表示什么意义入手,而从形式以及与其他词的组合特征入手。•布龙菲尔德反对传统把词分为动词、名词、形容词等的做法,提出用“形式类”的概念来表示有屈折变化或派生变化的词,认为每一个形式总是按照习惯指派于某一形式类,传统语法试图用类别意义来区分形式类的做法是不足取的。根据句法结构中的位置来区分形式类•形式类依据屈折变化、派生变化、语调模式、词序、功能词等5项标准可分为4小类:・I类词或名词、II类词或动词、III类词或形容词、IV类词或副词。与形式类相对,没有屈折变化或派生变化的词称为功能词,功能词没有形式变化,几乎没有词汇意义,与形式类词一起使用,构成更大的组合单位。结构语法学家依据功能词在句中的功能将英语中的功能词分为限定词、助动词、程度词、介词、连词、疑问词。维诺格拉多夫B.B.Buho「pagoB不同语言词类数量和特性未必一样,词类体系反映出该语言的发展阶段和语法结构。维氏认为划分词类要受制于以下5种因素:(1)不同词在连贯话语和句子结构中句法功能的不同;(2)词的形态构成和词形的差异;(3)词的词汇意义的差异;(4)词在反映现实的方式上的差异;(5)同词类相联系的并列或主从语法范畴本质上的差异。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乔姆斯基作为对当时占统治地位的经验主义的结构主义语言学的否定,50年代乔姆斯基提出了转换生成语法,随后语法界兴起了研究转换生成语法的热潮。・西方语法学家针对乔姆斯基的理论提出了自己的见解,相继建立了与转换生成语法相关的各类语法,如生成语义学、格语法、关系语法、对弧语法、词汇—功能语法、广义短语结构语法,并成为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语法学界的主流。・这些语法基本上都持理性主义立场,即认为人脑存在天生的“普遍语法”机制和语言能力。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回归古典以古希腊古罗马的传统词类理论为基础,将形容词从名词中独立出来,将分词并入动词,从而把英语词分为冠词、名词、形容词、代词、动词、副词、介词、连词和感叹词等9类。理性主义语法倾向于将动词作为句法的核心,其关注焦点在于各个词类在转换和生成过程中的特点。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蒙塔古语法•将内涵逻辑应用于自然语言的分析,提出了一套与乔氏完全不同的形式化研究模式。作为句法部分的基础,蒙塔古提出了所谓的“语类(category)”理论,认为语言中有两种基本语类e和t。其中e语类表示自然界某类事物的个体词语或实体词语,t语类表示具有真值的语言单位,称之为真值词语或陈述语句。其他9个语类都是e语类和t语类派生出来的。词类理论的历史流变:俄语1980科学院《80年语法》认为词类是具有下列特征的语法类别:1从该类别所有词的词汇意义和形态意义抽象出来的概括意义;2一系列特定的形态范畴;3共同的聚合体系统;4共同的基本句法功能。以此为依据,《80年语法》也是确定了10种词类:名词、代名词、形容词、数词、副词、动词、前置词、连接词、语气词、感叹词。前6类为实词,具有独立的词汇意义,表示(或指出)事物与特征,能够在句中充当句子成分。前置词、连接词和语气词是虚词,没有独立的词汇意义,没有形态范畴。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1898年《马氏文通》至1938文法革新运动的四十年的时间里,汉语语法学处于草创之时,同样对汉语词类的研究也处在新生阶段,既有不少建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马氏文通》《文通》在词类分别上基本套用拉丁语法,把汉语的文言词分成九类。实字包括名字、代字、动字、静字、状字五类;虚字包括介字、连字、助字、叹字四类。字无定义,故无定类。依义定类。随义转类。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焉耳。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则参照了纳斯菲尔德的《英语语法》,也将汉语的词分成五大类共九种:实体词:名词、代名词;述说词:动词(同动词;)区别词:形容词、副词;关系词:介词、连词;情态词:助词、叹词。国语的词类,在词的本身上(即字的形体上)无从分别;必须看它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何种词类……国语的九种词类,随它们在句中的位置或职务而变更,没有严格的分业。依句辨品,离句无品。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1938年的文法革新讨论:“根据中国文法事实,借镜外来新知,参照前人成说,以科学的方法谨严的态度缔造中国文法体系。”(陈望道)王力、吕叔湘的“意义说”;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高名凯的“三条标准说”。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王力、吕叔湘•分类标准基本以意义为主。•王力《中国语法纲要》:“中国语里,词的分类,差不多完全只能凭着意义来分。就意义上说,词可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实词,它们的意义是很实在的,它们所指的是实物,数目,形态,动作等等;第二类是虚词,它们的意义是很空灵的,独立的时候它们几乎没有意义可言,然而它们在句子里却有语法上的意义。”•王力所说的意义对实词来讲是词汇上的意义,对虚词来讲则包括语法上的意义。•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也主张把词“按意义和作用相近的归为一类”。吕叔湘•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把词分成实义词和辅助词两大类。实义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三类,“因为他们的意义比较实在些”。•凡“意义比较空虚”“可以帮助实义词来表达我们的意思”的,称为辅助词,包括限制词(副词)、指称词(称代词)、关系词和语气词。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方光焘•方光焘“广义形态说”。•“我认为词与词的互相关系,词与词的结合,也不外是一种广义的形态,中国单语本身的形态,既然缺少,那么辨别词性,自不能不求助于这广义的形态了。”•从狭义形态发展到广义形态,这是方先生的独到创见,它摆脱了印欧语的羁绊,把汉语词类研究引向了一条新路。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陈望道•陈望道明确提出单一功能标准。•批评汉语词类区分中的意义说、形态说和“三结合”(意义、形态、功能三者结合)多标准说,提倡功能说。•陈望道《文法简论》:•词类“从本质上说,就是词的功能分类”,“词类区分的准据是功能”,“意义不是区分词类的准据”,“形态也不是区分词类的准据”,“多标准意味着无标准”。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高名凯《汉语语法论》:“词类是词的语法分类,每一类的词都有特殊的语法意义和语法作用。”•他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三个标准:•一是词所表达的语法意义;•二是词在句子里的功能;•三是“注意词的形态”。•他的这种不囿于意义一项而取多项标准的观点显然大大超越了前代学者和同时代的学者。标准从一条到三条,这更切合汉语的实际。•但他后来却主张以狭义形态作为区分词类的标准,并认为汉语没有狭义形态,从而得出汉语实词不能分类的错误结论。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1953年《中国语文》词类问题的讨论。•首先,在汉语的词能否分类的问题上,语法学界产生了两种互不相容的观点。•以高名凯为代表的少数学者坚持认为汉语的实词不能分类。•王力、吕叔湘、胡附、文炼等多数学者则肯定汉语词类的可分性。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其次,在分类的标准问题上,争执的中心是汉语的形态问题。•高名凯等坚持认为只有狭义形态才是划分词类的标准,而多数学者则主张给汉语的词分类应从广义的形态即词和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的结合、语词的句法功能等因素入手。•最后,多数学者取得了相对一致的意见,提出了区分词类的一般标准:・(1)词汇意义(概念的范畴);・(2)形态标准(包括构形性质和构词性质的);・(3)句法标准(词在句中的作用或功能、词的组合等)。范晓的述评20世纪50年代的大讨论中,人们对区分词类的标准存在着不同意见,很多人受到传统语言学的影响,主张采用多标准,如有的提出意义、形态、功能“三结合”,有的提出在根据语法功能标准的同时,要参考意义标准或形态标准。朱德熙:“尽管大家都承认不可能单纯根据意义划分汉语词类,可是始终没有人敢于正面提出词义应排除在划分标准之外。”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文革”前张志公《暂拟体系》: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前者下辖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代词六类;后者包括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五类。对各类词的定义、特点和主要用法作了说明,利于中学语法教学。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区分词类的标准是“性质和用法”。分成名词、代词、数词、量词、动词、形容词、副词、连词、语助词、象声词等十类。汉语词类研究的回顾吕叔湘的《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和朱德熙的《语法讲义》:把汉语的词分成“封闭类”和“开放类”两大部分。这种划分从能否遍举(全部列举)和能产性大小这个角度出发,比较干脆利落,避免在虚实上纠缠,也便于教学。还根据语法功能,把实词分为体词和谓词两大类。朱德熙1982《语法讲义》:汉语的词的分类“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功能”。分为17类:先分为实词和虚词,再分出名词、处所词、方位词、时间词、区别词、数词、量词、代词(以上为实词中的体词)、动词、形容词(以上为实词中的谓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以上为虚词)、拟声词、感叹词。1985《语法答问》:“划分词类的根据只能是词的语法功能”。邢福义、胡明扬邢福义《词类辩难》(1981):词类是“根据词的语法特点,结合词的意义”(实质上也是多标准)划分出来的词的类别,但在《词类问题的思考》(1989)中提出“语法特征是划分词类、判别词性的根本依据”。他所说的词的语法特征,实际上是指词的句法功能特征。胡明扬《现代汉语词类问题考察》(1995)也认为“词类只能根据句法功能”。句法功能的表现形式根据句法功能区分词类时要按照各种词类的句法功能的表现形式(有的称为“分布形式”,有的称为“语法特点”或“语法特征”)来确立词类,即找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来鉴别不同的词类。•赵元任《国语入门》和《汉语口语语法》提出了一些测试性的句法“框架”或“出现的环境”作为区分词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动词可以受“不”修饰、可以后加“了”、可以放入问话式“V不V”里等。•朱德熙(1982)为了使分类具有可操作性,对现代汉语的各个词类的语法特点作出了全面、系统、细致的描写。他的操作方法是借助于句法位置,如名词的特点是: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又如谓词里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方法是: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句法功能的表现形式根据句法功能区分词类时要按照各种词类的句法功能的表现形式(有的称为“分布形式”,有的称为“语法特点”或“语法特征”)来确立词类,即找出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来鉴别不同的词类。赵元任《国语入门》和《汉语口语语法》提出了一些测试性的句法“框架”或“出现的环境”作为区分词类的具体操作方法。如动词可以受“不”修饰、可以后加“了”、可以放入问话式“V不V”里等。朱德熙(1982)为了使分类具有可操作性,对现代汉语的各个词类的语法特点作出了全面、系统、细致的描写。他的操作方法是借助于句法位置,如名词的特点是:可以受数量词的修饰,不受副词的修饰;又如谓词里的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方法是: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范晓:凭借功能形式来探求验证功能意义的原则语法功能是个语法范畴,而语法范畴都是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统一,所以无论是句法功能、语义功能还是语用功能,它们都既含有意义又含有表现意义的形式。意义是隐层的、内蕴的,形式是表层的、外显的。意义容易见仁见智,而形式比较显豁,所以在给词分类的时候,凭借形式去探求、验证和说明语法功能是条通途。以词的句法分类而言,就要凭借表示句法功能的一切形式特征,包括“广义形态”(有的称为分布,有的称为句法位置,有的称为词与词的结合形式,有的称为句法框架,有的称为语法特点)和标志功能的狭义形态。郭锐“表述功能”PK袁毓林语法功能郭锐:词类的本质不是句法功能的类,而是表述功能的类。他说:“词类从本质上说不是分布的类,而是词的语法意义的类型,这种语法意义称为表述功能,即词类实际上就是以词在词汇层面上的表述功能为内在依据进行的分类”。袁毓林:词类本质上不是表述功能的类,而是语法功能的类。他还从科学哲学和分析哲学角度对这一观点遇到的挑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证明“词类是语法功能的类”是经得起检验的。范晓:由于词的表述功能是词的语用功能,推理的结果必然是词类是词的语用分类,而不是句法分类。把词的语用分类看做词的句法分类的根据显然是有问题的。郭锐郭锐(2002)分为19类:先分出组合词和叹词,在组合词中分出实词和虚词,在实词中分出核词和饰词,核词中再分出谓词和体词;在虚词中分出介词、连词、语气词、助词、叹词。问题词的兼类和活用•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主要的原则是: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都可以这样用的,不算词类转变;凡是在相同的条件下,同类的词不是都能这样用,而是决定于习惯的,是词类转变……语义的变化比较特殊,只是偶而这样用,没有经常化,这算是临时„活用',不同于永久性的词类转变。”词的兼类和活用朱德熙《语法讲义》:・“当我们把A.B两类词分开的时候,可以允许有一部分词兼属A.B两类。但是兼类的词只能是少数,如果把A和B分为两类之后,大部分A类词同时兼属B类,或大部分B类词兼属A类,那只能说明我们当初把A和B划分为两类词本身没有多大意义。”胡裕树《现代汉语》:“甲类词在特定的条件下,为了修辞上的需要,偶尔用作乙类词,这是活用。”范晓:“一般和特殊”“经常和临时”分清“一般和特殊”以及“经常和临时”的原则,即要分清一个词的一般功能和特殊功能以及经常功能和临时功能。就句法功能而言,在静态语境下的功能是一般功能和经常功能,在动态语境下的功能在多数情况下跟一般功能、经常功能一致,但有时跟一般功能、经常功能不一致。动词、形容词一般的句法功能是作谓语,在一定条件下作主语就是特殊功能,如在“绿草”、“花红柳绿”中的“绿”是这个词的经常功能,而在“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是临时功能。词的分类或定性应当根据词的一般功能和经常功能,而不是临时功能和特殊功能。问题:拟声词和感叹词的地位这两类词放在虚词里还是放在实词里?胡裕树、邢公畹分别称之为“特殊的词类、特类”。黄伯荣放在实词里。郭锐(2002)把拟声词放在实词里,感叹词放在实词和虚词之上的更高一层级的类。范晓(2003)则把实词分为两类:理词(名词、谓词、定词、状词)和情词,把拟声词和感叹词归为“情词”。问题:唯状形容词有一类词(“肆意、大力、全速”等)跟副词一样专门在谓词前作状语的,有人称之为“情态副词”,有人称之为“唯状形容词”。这类词跟副词不完全相同:副词可以作形容词的状语,而这类词不能;副词主要用来限制(时间、程度、范围等),这类词主要表示修饰(方式);副词是封闭性的,这类词是开放性的。它们能否可和副词(“很、就”之类)、代状词(“这么”之类)合为一类,称为状词?问题:代词是实词还是虚词现在大家认识到实词和虚词的区分,不是看意义是实在还是虚灵,而是看它在句法结构中能否充当句法成分。第一种:根据“代替”功能,统称为“代词”。1956年《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代词定义为“代词是代替名词、动词、形容词、数量词的词”,并再分为人称、指示、疑问三类。•第二种,根据句法功能,可将代词归入不同的词类。•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曾把能代替名词的称为代名词,把不能代替名词的分别归入形容词、副词。•按照句法功能分类影响较大的,当推赵元任和朱德熙。• 赵元任(1968)把代词分为:代名词(包括人称代名词、指示代名词、疑问代名词),代动词,代形容词,代副词。• 朱德熙(1982)强调指出:“就语法功能说,有的代词是体词性的(我、你、他、什么),有的是谓词性的(这么样、怎么样)”。因此,该书把代词分为体词性代词和谓词性代词两大类。•第三种,根据指称的性质来定性和分类。• 吕叔湘(1942)把这类词称为“指称词(称代词)”,下面分为三身指称(“我、你、他”等)、确定指称(“这、那”等)、无定指称(“谁、什么”等)。后来吕叔湘(1953)又根据指称的情形把代词分为有定代词和无定代词两大类。•第四种,混杂分类。• 王力(1944)把代词分为七类:人称代词(“我、你、他”等)、无定代词(“人家、别人、某”等)、复指代词(“自、自己”等)、交互代词(“相”等)、被饰代词(“者”等)、指示代词(“这、那”等)、疑问代词(“谁、什么、怎么”等)。• 这种分类采用了不同的标准:有根据其在句子中的用途的,如人称、指示、疑问,有根据指称性质的,如有定、无定。多标准混杂分类难免出现交叉,如疑问和无定,就是根据不同标准命名的。袁毓林:原型范畴• 由于同一词类的词不一定共有一项/组为其他词类所无的分布特征,因而无法用几项分布特征之间的合取/析取关系作为标准来给所有的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属于同一词类的词有典型成员和非典型成员之别,典型成员是一类词的原型,是非典型成员归类时的参照标准。其典型成员在分布上往往共有一组分布特征,可以通过典型成员的分布特征来给词分类和给不同的词类下定义。•但是,不同词类的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明显,不同词类的非典型成员在分布上的差别比较模糊,这造成了汉语的词可以分类但又难以分类的复杂局面。词类划分的两难局面•词类是反映词的语法功能的类,所以只能根据词的语法分布来划分词类。•由于词的全部分布(totaldistribution)是很复杂的,其中不少分布是不同类别的词共有的(比如,体词和谓词都可以做主、宾语,都可以受数量词修饰),因而语言学家通常只选择一两项具有区别意义的分布特征作为分类标准。朱德熙谓词包括动词和形容词两类。我们用来划分动词和形容词的标准有以下两项:・⑴前边能不能加“很”,(2)后边能不能带宾语。根据这样的划类标准,我们可以把形容词和动词分别定义为:(1) 凡受“很”修饰而不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形容词。(2) 凡不受“很”修饰或能带宾语的谓词是动词。

•两个语言事实:•(一)并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很”修饰,比如:“煞白、冰凉、通红、喷香、粉碎、稀烂、精光……”等状态形容词本身已经表示了某种程度,所以不能受程度副词'很”修饰。但是根据上面的定义(2),这些词只能划到动词中红了脸空过手粗过脖子瞎了眼睛红过脸斜着身子扁着嘴巴坏了事了不要脏了我的手这些词就应该划到动词中去。(红了脸空过手粗过脖子瞎了眼睛红过脸斜着身子扁着嘴巴坏了事了不要脏了我的手这些词就应该划到动词中去。红着脸•空着手•粗着脖子聋了耳朵一下子黄了脸根据上面的定义(2)袁毓林•由此可见:关于形容词的定义(1)对形容词内部没有普遍性(即不能概括全部形容词),它只能管住性质形容词,但管不住状态形容词;关于动词的定义(2)对形容词没有排他性,它把动词以外的一部分形容词也划了进来。袁毓林PK朱德熙朱德熙说:名词的语法特点是:(1)可以受数量词修饰,例如:一支笔、三本书、几件事、一种风气;(2)不受副词修饰:很勇气(比较:很勇敢),*早战争(比较:早打仗),不青年(比较:不年青)。朱先生所说的名词是一个比较纯净的类,已经把时间词、处所词和方位词排除在外了。那么能不能用上面两个关于名词的语法特点作为划定名词范围的标准呢?事实上是很困难的。撇开“皮肤”、“体育”等零星的一般名词不受数量词修饰不说,整个专有名词这一小类在一般情况下就不受数量词修饰。因此,我们不能说:名词是能受数量词修饰而不受副词修饰的一类词。朱德熙把副词定义为“只能充任状语的虚词”,并且说:“副词只能作状语,不能作定语、谓语和补语”。事实上,像“很、极”等少数副词不仅能作状语,而且还能作补语。例如:很棒~棒得很。极好~好极了可见,上面关于副词的定义偏紧,把“很”、“极”等老牌的副词排除在外了。而且,这个定义对少数只能作程度补语的副词(如:透、透顶)也缺少概括力。词类划分的两难局面一方面,不得不根据分布来给词分类;另一方面,彻底的分布主义的操作路线很难贯彻到底。这在代词这一类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如果纯粹考虑分布,就根本得不到代词这样一个类。因为从分布上看,有的代词(如:你、我、他、什么)接近于体词,有的代词(如:这么样、怎么样)接近于谓词,像“怎么”甚至还能带宾语(如:我能怎么你呢?)。经典的范畴化理论•根据特征进行概括,它的一个基本假定是:•范畴是根据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的。•这种理论还有以下这些假定:(1)特征是两分的,某一范畴具有或没有某一特征径渭分明;(2)范畴之间有明确的边界;(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地位相等。这种根据共有特征而概括出来的范畴就是特征范畴(feature-basedcategory)。比如,数学上的素数就是一个特征范畴,只要属于这一范畴的整数都有这样一个特征: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基于原型的现代范畴化理论范畴不一定能用一组充分必要特征/条件来下定义,在区别一个范畴时,没有一个属性是必要的。实体的范畴化是建立在好的、清楚的样本的基础之上的,然后将其他实例根据它们跟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在某些/一组属性上的相似性而归入该范畴。这些好的、清楚的样本就是典型(即原型),它们是非典型事例范畴化的参照点。这种根据与典型事例类比而得出的范畴就是原型范畴(prototype-basedcategory)0基于原型的范畴化理论de假定・1)实体(entity)是根据它们的属性来加以范畴化的,但这些属性并不是经典的范畴化理论中的那种两分的理论构件,而经常是个连续的标度;2)范畴的边界是模糊的、不固定的;3)同一范畴内的成员在说话人的心目中地位并不相等,有较好的样本与较差的样本之分,即成员资格有等级之分,较好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典型成员,较差的样本是这一范畴的非典型成员。水果作为一个类,并不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具有水果的共同特征,而是因为每一种水果都和其他几种水果有一些家族相似性。相似性越大的,在这一类事物中越占中心的位置,即成为这一类的典型成员。基于概念范畴的家族相似性词类是一种原型范畴,所以词类知识主要来源于人们对词和词之间在功能和意义上的家族相似性的概括。第一,基于概念范畴的家族相似性。人们倾向于把表示相同、相似的概念范畴的词概括为一类,把它们填入相同的句法组合位置,即把它们当作同一个功能类去使用,从而赋予它们相同的句法功能。第二,基于分布位置的家族相似性。概括、抽象是人类最基本的认知能力,人们会自觉地把分布位置十分相似的词归为一类,作为一个类来记忆和使用。这些分布十分相似的词成为某个词类范畴的典型成员,成为其他词能否归入该类的参照标准。在确立了典型成员之后,推广一步,把一些跟这些典型成员分布比较接近的词也吸收进来,概括为一类。定义词类的分布框架经常用来定义词类的分布框架主要有三种:1)成分功能,比如检验某类词能不能处于主谓结构中主语或谓语的位置,能不能处于述宾结构中宾语的位置,简称能不能作丰语、谓语和宾语;2)词类序列,比如检验某类词能不能受副词修饰、能不能受数量词修饰;•3)代表词格式,比如检验某类词能否受“很”或“不”修饰,能不能进入“~不~”格式等。词类功能的不平等性•某个词类虽然可以做多种句法成分,但是分布概率是不相等的。•比如,名词主要做主、宾语,做定语不如做主、宾语常见;动词、形容词虽然可以做主、宾语,但在大多数情况下,动词主要处于谓语的位置,形容词主要处于谓语和修饰语(定语、状语和补语)的位置。•反过来说,句法成分对词类也有一种优先关系,主、宾语主要由名词来担当,谓语主要由动词、形容词充任,补语主要由形容词来担任。•这也就是说,词类的多个功能之间有优势分布和劣势分布之别,做谓语是动词、形容词的优势分布,做主、宾语是动词、形容词的劣势分布。•我们在给词分类时,也要充分注意到词的优势分布和劣势分布的差别,全面合理地利用成分功能这种描写框架。各类词的分类标准•对于实词,定义尽量反映它们的成分功能(比如,能做什么句法成分、能带什么句法成分)和跟其他类词的选择关系(比如,能修饰什么词类、能受什么词类修饰);•对于虚词,定义尽量反映它们的结构功能(比如,连词的连接功能)和分布位置(比如,能跟在什么成分或什么词类的前后)。名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名词经常做典型的主语和宾语,一般不受副词修饰的词。•名词一般能做典型的主语(施事主语)和典型的宾语(受事宾语、结果宾语),还能做定语直接修饰名词。•名词不能做状语和补语,只有一小部分名词可以做谓语,比如:•你傻子~你不是傻子•今天睛天~今天不是晴天•这种句子可以看作是省略了动词的紧缩形式。所以,至少可以说,名词是不能做典型的谓语的。•名词中有一部分词可以做“在/到/往”的宾语,它们是处所名词。除了“野处、远处、原地”等纯粹表示处所的词之外,处所名词还包括(1)地名,如:中国、北京、中关村……;(2)可以看作是地方的机构,如:学校、邮局、电影院••…;(3)由方位词构成的合成词,如:上边、下面、里头……。时间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时间词经常做非典型的主语和宾语,不受“很、不”等副词修饰的词。时间词做主语往往表示时间格,时间主语是非典型的主语,所以有的语法著作把它作是状语,把“明天种树”一类词组处理为偏正结构。时间词经常做“在/到/等到”的宾语,表示目标格,属于非典型的宾语。时间词做定语是受限制的,其中心语一般必须是时间词和方位词(如:前天上午、立春前)。时间词不能做补语,只有一小部分时间词可以做谓语和受时间副词修饰(如:明天中秋、今天刚星期三);这种词在意义上往往表示一个时间序列中某一个确定的时点,如节日、节气、星期、月份等的名称。动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动词经常做谓语但不受程度副词修饰,或者受程度副词修饰后仍可以带宾语的词。能带典型的宾语的动词是及物动词,其余的是不及物动词。动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以外的副词修饰,而不及物动词不受“很”等程度副词修饰,及物动词中一部分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并且它们带了宾语后还能受程度副词修饰(比如,很爱孩子),这一点区别于形容词。•动词主要的语法功能是做谓语或谓语中心,还能做补语中心和非典型的主语和宾语•动词一般不做状语和定语,只有一部分双音动词可以做定语直接修饰名词,它们属于名动词。形容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形容词经常做谓语和补语,受程度副词修饰后不可带宾语的词。•形容词可以受各种副词修饰,一部分形容词带上后缀“着、了、过”后还能带非典型的宾语,但受程度副词修饰和带宾语两项功能不能同时实现,这一点不同于动词。•比如,“爱国、吃亏、吃惊”能受“很”修饰,不能带宾语,所以是形容词;“冤枉”能受“很”修饰,又能带典型的宾语(如:冤枉好人),但不能说“很冤枉好人”,可以处理成兼类词(兼属动词和形容词两类少。•形容词经常做补语和谓语(用在对举的格式中),还能做非典型的主语和宾语。•一部分形容词能直接修饰名词做定语,一部分形容词还可以做状语。状态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状态词经常做谓语、补语和状语,不受“很、不”等副词修饰的词。•状态词是由形容词通过附加、重叠等方式构成的,例如:冰凉、绿油油、小小儿的、干干净净的。•状态词只受时间副词修饰,不受其他副词修饰,区别于动词和形容词。•状态词经常做谓语、补语、状语(加“地”)和非典型的主语和宾语,状态词只有通过加助词“的”名词化以后才能做定语。•另外,动词和形容词大都可以带补语,而状态词是绝对不能带补语的。10.区别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区别词基本上只能做定语,只能出现在名词和助词“的”前面的粘着词。•区别词能够直接修饰名词,也能加上“的”构成“的”字结构后去修饰名词或做主语和宾语。•区别词不受数量词修饰,不能做主语和宾语,区别于体词;区别词不受副词修饰,不能做谓语、补语、状语,区别于谓词。•比如,“真正、永恒”不受副词修饰,只有加上•“的”后才能修饰名词,属于区别词。•其中,“真正”还可以做状语(如:真正解决),它兼属于区别词和副词两类。11.副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副词基本上只能做状语的词。•绝大多数副词是粘着词,只有“不、也许”能单独成句。•绝大多数副词是前置词,它们只能做状语,只有“很、极”还可以做程度补语,属于不定位词。“透、透顶”只能做程度补语,因为跟“很、极”比较相似,所以也划入副词。•因此,副词的严格定义是:只能做状语和/或程度补语的词。•这个定义周延性好、典型性差,它掩盖了绝大多数副词只能做状语这一事实。17.拟声词的定义和分布特点•拟声词既能做独立成分,又能做句法成分的词。•拟声词可以像叹词一样做独立成分(如:叭,杯子碎了),・还可以像谓词一样做定语(如:传来一阵叮当声)和状语(如:刺啦烫起一个泡l稀里哗啦膛着水就走过去了)。北大教材的词分类•根据词的语法功能,我们可以把现代汉语中的词分为以下十五类:•1名词。如:“牛、书、学生、松树、友谊、现在、昆明”等。•2动词。如:“读、修理、访问、认为、喜欢、是、成为、有、能、可以”等。•3形容词。如:“大、新、好、甜、干净、认真、踏实、仔细、伟大”等。•4状态词。如:“通红、雪白、红彤彤、白花花、黑咕隆咚、白不呲咧”等。•5区别词。如:“公、母、雌、雄、男、女、急性、慢性、巨型、微型、国营”等。•6数词。如:“一、二、三、四、十、百、千、万、亿、”和“第一、第二”等。•7量词。如:“个、条、件、双、堆、公尺、公里、公斤、点儿、些、次、天”等。•8代词。如:“我、你、他、我们、你们、他们、这、那、这样、谁、什么”等。•9副词。如:“很、更、就、才、也、都、只、不、已经、刚刚、简直”等。•10介词。如:“把、被、往、从、以、向、自从、对于、关于、按照、本着”等。•11连词。如:“和、并、而、或、不但、而且、虽然、但是、因为、所以”等。•12助词。如:“了1、着、过、的、似的、等等”等。•13语气词。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