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1页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2页
9-2《项脊轩志》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轩中有光心中有光——《项脊轩志》公开课教学设计一、学情分析1.文言文新授课,文字有待疏通,个别字句理解有难度。2.作品中渗透的人间至情朴素动人,学生有一定的生活体验,可以实现较好的共鸣。二、学习目标语言建构与运用

诵读涵咏,体会语淡情浓。思维发展与提升

梳理探究,感受章法之妙。审美鉴赏与创造

披文入情,发现细节之美。文化理解与传承

分享表达,共品人间至情。三、教学流程【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古文《项脊轩志》。作者归有光初次写下这篇作品的时候,还非常年轻,只有十八岁。那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进他的项脊轩,看看那里有什么样的故事。【明确目标】【范读课文】【项脊轩:陋室不陋,因为有光】(设计意图:关注细节,感受项脊轩的意义,体会归有光勤奋有志的读书人形象。)1.学习活动一:步入项脊轩请在第一段找到描写项脊轩历经修葺后的样貌的句子。分析:“余稍为修葺”,作者亲自修缮;“不上漏”“辟四窗”晴天雨天,都有了读书的条件;“杂植兰桂竹木”,所种植的都是君子贤人所好,其志不小;室内书籍满架,庭中风景清雅,书香和闲趣皆有,是个像样的书斋了。追问:我们放眼整个归家庭院,这间小而美的项脊轩是处在一个什么样的环境里呢?请你在文章二、三段找到相关描写。分析:“轩东故尝为厨”,需要宁静的书斋和吵闹的厨房相接;“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鸡栖于厅”处处疏离、混乱、吵嚷,显示出归家的无序败落;或许正是因此才任由这间百年老屋“南阁子”破败、昏暗,或许它早被人遗忘了。总结:在这样的对比之中,我们更能体会到项脊轩闹中取静的珍贵,归有光乱中求学的坚定。这篇作品写于归有光十八岁,我们仿佛也能穿过岁月,看到这个十几岁的少年亲自给这间百年老屋开辟了窗户,要让南阁子里照进光来,这小小的项脊轩凝聚着一个少年的心气和志向,他渴望在这个日渐衰败的家族里凭借自己的勤奋苦读有所超越,能够重振家业,让归家“有光”。

过渡:项脊轩中,不只有读书郎归有光,还有其他动人的身影。

【轩中人:点滴日常,细处有光】(设计意图:发现品味,引导学生体会细节的动人,取材的妥帖。)2.学习活动二:走近轩中人请在文中勾画出写母亲、祖母、妻子的句子,就人物的形象、情感做简单批注。《项脊轩志》写祖母:“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怜爱、亲昵、心疼孩子苦读)“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期待,寄予厚望)“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鼓励,希望孙儿能光耀门楣)《陈情表》写祖母:“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问:对比归有光的志和李密的表,哪一个祖母更能打动你?分析:归有光笔下的祖母有动作、有话语,这番描写将一个画面呈现在我们面前,祖母的形象有层次、有温度;李密的祖母抚育孙儿已有万千艰辛,但是以相对概述的方式呈现,读者无从想象。其实,李密的母亲四岁改嫁,归有光的母亲八岁去世,他们的生命里,祖母的付出都不会少,可以讲的故事也不会少,但是李密是呈给皇帝的,不宜铺展开来絮叨家常,文体有别,情感呈现自然有别;而归有光既已写了嘘寒问暖的母亲,在祖母形象的刻画上,就回避了相似重叠的一面,而把振兴家族的厚望寄托给孙儿的年长的祖母,坚定地相信孙儿可以功成名,这样的鼓舞何尝不是因为深深的爱!

《项脊轩志》写母亲:“先妣抚之甚厚”(宽厚善良,却不幸早逝,令人唏嘘)“某所,而母立于兹”(那扇门边站立过一个疼爱孩子的年轻母亲,此地再无母亲)“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忧心孩子饥寒,而又轻叩门扉生怕惊扰孩子,慈爱而周到)《先妣事略》写母亲:“(母亲)中夜觉寝,促有光暗诵《孝经》,即熟读无一字龃龉,乃喜。”译文:先母常在半夜醒来,叫我低声背诵《孝经》,要我背诵得没有一个字错漏,她才高兴。问:项脊轩是间书斋,如果此处回忆母亲,换上《先妣事略》这个片段会否更好?分析:1.关于母亲的事,对孩子的“嘘寒问暖”,最寻常、也最典型。2.幼年丧母,本无大事可记,而母子二人的身世之悲,愈发鲜明。3.此事发生在项脊轩的门边,我在轩中,自然便忆起此事。4.这件事跟祖母的形象有重叠,避免取材上的重叠。补充:然而由此篇,我们也能了解到归有光的母亲在生前对儿子的学业亦有很高的要求,其今日的苦读亦是对昔日母亲教诲的践行。问:为什么在怀念母亲和祖母之前,作者要写家里“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的事儿呢?对家中这样的现状,作者的感受是怎么样的?明确:如果家族仍然兴旺、亲密,没有了母亲、祖母,我的生活里也有些许温暖,不至于如此怀念母亲和祖母。人往往是在最脆弱的时候,才最怀念往昔的美好。所以可见,家族的分崩离析在归有光心上刻下很深的伤痕,带给他很大的精神负担。而且,家道中落的事实,也成了勤学苦读的归有光被寄予厚望的原因。面对这样的现状,祖母生前的殷殷嘱托,才尤其令他难受、难忘,才有后面的“长号不自禁”。他觉得自己尚未取得功名成就,祖母便与世长辞,怀念里更多的是遗憾和愧疚之意。在我们中国人的观念里,读书不只是一个人的事,更是牵系着一个家庭的荣辱、一个家族的兴衰的,儒家讲“修身齐家”。这也是为什么时至今日,我们也常常在自己的祖辈和父母那里听到类似的期望和鼓励,这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够体会的:我们的成功是我的家的成功,家是我们人生之中奋斗成长、悲喜牵绊的最重要的地方。《项脊轩志》写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往日夫唱妇随的快乐,“可容一人居”的项脊轩里有两个人而更添亲密美好;妻子嫁入归家的六年里,归有光也一直在读书考试,项脊轩依然是他呆得最多的地方,虽然科考屡屡失利,妻子却一直相信他,陪伴他。)“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妻子常向小妹们提起轩中的时光,我曾有过一个那么爱我的人,可是我如今失去了她——妻子对我的知和懂,她明白这间书房对于我的意义,对于家族的意义。)“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分析:1.睹物思人,寄情于物。2.枇杷树亭亭如盖,妻子离去多年,令人感伤。3.枇杷树寄托着对丈夫的深远祝福。枇杷是一种文化隐喻。枇杷作为嘉果入祀庙堂在《周礼》就有记载,隐喻读书人庙堂之志。因其岁寒开花,古人认为它媲美松柏。苏轼邀刘景文赏枇杷,所作诗盛赞枇杷岁寒开花,初夏结果,以为偃蹇文人风骨写照。如归有光如今已33岁,多次应考均未考中,看到书斋前这株枇杷树还在不断生长,就意味着妻子对他功业将成的祝福还在。总结:祖母、母亲、妻子,寥寥数语,作者既写下了至亲的音容笑貌,更写下了她们给自己的关爱、陪伴、期许、鼓励和祝福。读来全是细小琐事,每一句话、每个画面都令人动容。她们,或许正是作者苦读多年的精神支撑,是他几十年屡试不中的昏暗岁月里的光。【项脊轩:修身齐家,人生有光】(设计意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