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1页
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2页
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3页
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4页
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0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锦彦纺织有限公司锦彦智能化高档纺织面料生产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1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5.1.1多年常规污染气象分析(略)5.1.2运营期环境空气影响分析预测源强大气环境影响预测污染源参数来自于项目工程分析结果,污染源参见工程分析有关内容。本项目的废气有组织和无组织排放源见表5.1-5。表5.1-5本项目运营期废气污染源强序号名称X坐标Y坐标排气筒底部海拔高度高度内径流速温度评价因子源强PM10NMHCmmmmmm3/h℃kg/hkg/hP1定型车间-二层(9台定型机)-1791291.8180000501.801.35P2定型车间-三层(9台定型机)1641741291.8180000501.801.3大气污染影响估算根据工程分析结果选择PM10、NMHC作为主要污染物,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规定,分别计算近期实施项目正常运营工况下每一种污染物排放增量的最大落地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个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准限值10%时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估算结果表明,项目排放的各废气污染源中,筛选计算各污染源中占标率最大源为定型车间定型机有组织排放的PM10,其对应1%<Pmax=1.39%<10%,由此确定评价等级为二级。因此项目运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污染物排放量核算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大气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不进行进一步预测与评价,本评价只对污染物排放量进行核算。参考《排污许可证申请与核发技术规范纺织印染工业》(HJ861-2017),本项目废气排气口均为一般排放口,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见表5.1-6。表5.1-6大气污染物有组织排放量核算表序号排放口编号污染物核算排放浓度(mg/m3)核算排放速率(kg/h)核算年排放量(t/a)一般排放口1定型车间-二层(9台定型机)PM1010.001.8014.26NMHC7.501.3510.692定型车间-三层(9台定型机)PM1010.001.8014.26NMHC7.501.3510.69一般排放口合计PM1028.51NMHC21.38有组织排放合计有组织排放合计PM1028.51NMHC21.3环境防护距离(1)环境防护距离①大气环境防护距离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18)估算模式预测项目排放的各废气污染源中,筛选计算各污染源中占标率最大源为定型车间定型机有组织排放的PM10,其对应1%<Pmax=1.39%<10%,由此确定评价等级为二级。项目运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不需要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②卫生防护距离本项目位于连江可门绿色纺织产业园,现状用地无居住区、医院、学校、食品加工等环境敏感目标,在《环罗源湾地区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20-2025年)》中规划为工业用地,未规划建设上述大气环境敏感目标,因此不考虑《大气有害物质无组织排放卫生防护距离推导技术导则》(GB/T39499-2020)推荐设置的卫生防护距离。综上,本项目不设置环境防护距离。5.1.3小结表5.1-7建设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自查项目评价等级与范围评价等级一级□二级R三级□评价范围边长=50km□边长=5~50km□边长=5km√评价因子SO2+NOx排放量≥2000t/a□500~2000t/a□<500t/a√评价因子其他污染物(SO2、NO2、PM10、PM2.5、CO、非甲烷总烃、TVOC)包括二次PM2.5□不包括PM2.5√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国家标准√地方标准□附录D√其他标准√现状评价评价功能区一类区□二类区√一类区和二类区□评价基准年(2020)年环境空气质量现状调查数据来源长期例行监测标准√主管部门发布的数据标准□现状补充标准√现状评价达标区√不达标区□污染源调查调查内容本项目正常排放源√

本项目非正常排放源□

现有污染源□拟替代的污染源□其他在建、拟建项目污染源□区域污染源□大气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预测模型AERMOD□ADMS□AUSTAL2000□EDMS/AEDT□CALPUFF□网格模型□其他□预测范围边长≥50km□边长5~50km□边长=5km□预测因子预测因子()包括二次PM2.5□

不包括二次PM2.5□正常排放短期浓度贡献值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100%□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100%□正常排放年均浓度贡献值一类区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10%□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10%□二类区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30%□C本项目最大占标率>30%□非正常1h浓度贡献值非正常持续时长()hC非正常占标率≤100%□C非正常占标率>100%□保证率日平均浓度和年平均浓度叠加值C叠加达标□C叠加不达标□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变化情况k≤-20%□k>-20%□环境监测计划污染源监测监测因子:(颗粒物、非甲烷总烃)有组织废气监测√无组织废气监测√无监测□环境质量监测监测因子:()监测点位数()无监测√评价结论环境影响可以接受√不可以接受□大气环境防护距离/污染源年排放量SO2:(/)t/aNOx:(/)t/a颗粒物:(28.51)t/aVOCs:(21.38)t/a注:“□”,填“√”;“()”为内容填写项估算结果表明,项目排放的各废气污染源中,筛选计算各污染源中占标率最大源为定型车间定型机有组织排放的PM10,其对应1%<Pmax=1.39%<10%,由此确定评价等级为二级。因此项目运营对环境空气的影响很小。本项目大气环境评价自查表见表5.1-7。5.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废水包括生产废水、软水站再生废水、地面冲洗水、初期雨水、生活污水等。生产废水主要为染整过程产生的高浓度、低浓度废水,经分质分流收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排放包含在可门湾外排污口中期设计规模(10万t/d)内,因此,常规因子CODMn、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预测引用《环罗源湾地区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20-202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福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2020年3月)中关于可门湾外排污口10万吨/日尾水正常、事故排放对水质影响的预测分析结论,印染废水特征因子六价铬、硫化物和苯胺类预测引用《连江可门绿色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的预测结论。(1)根据《环罗源湾地区工业产业布局规划(2020-2025年)环境影响报告书》中关于CODMn、无机氮、活性磷酸盐和石油类的预测结果:①尾水正常排放时,湾外海域的CODMn湾外排污口附近增量为0.04mg/L,无机氮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为0.04mg/L,活性磷酸盐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为0.001mg/L,石油类排污口附近增量为0.002mg/L。正常排放时,CODmn环境容量较为充足,其次为石油类、磷酸盐、无机氮,对海域水质影响轻微。②尾水事故排放情况下,湾外海域的CODMn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0.5mgL,无机氮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为0.2mg/L,活性磷酸盐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0.03mg/L,石油类浓度排污口附近增量0.05mg/L。事故排放时,CODmn环境容量依然未超出其容量,石油类、磷酸盐、无机氮虽然存在一定面积的超标区,但均远远小于3km2的混合控制区,对海域水质影响较小。(2)根据《连江可门绿色纺织产业园污水处理厂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稿)中关于硫化物、苯胺类、六价铬的预测结果:①污水厂正常排放时,排污口附近海域的硫化物、苯胺类、六价铬浓度值将有所增加,硫化物、苯胺类、六价铬浓度值在排污口40m外范围的增加值小于允许的浓度增量0.008mg/L、0.0499mg/L、0.09997mg/L,项目正常排放周围海水的特征污染物浓度能达到相应功能区要求。②若污水厂废水未经处理排放,或污水处理站发生事故排放情况下,硫化物预测增量在排污口外300m范围内超过允许增量值,对排污口附近水质影响较大,项目建设方应在日常运行管理中加强对污水处理系统的维护,杜绝事故排放的发生。项目运营期间生产废水分质分流,低浓度废水与高浓度废水分别单独收集,通过高、低浓度废水收集管道分别进入园区高、低浓度污水处理系统集中处理,低浓度废水处理后回用到园区企业,高浓度废水经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后依托连江可门经济开发区污水处理厂湾外排海口排放,园区污水处理厂工艺对园区内企业废水污染物有较好的去除效果,能确保达标排放,处理工艺可行。本项目产生的污水经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湾外深海排放对周边海洋生态环境影响在可接受范围。本项目地表水环境评价自查表见表5.2-1。表5.2-9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自査项目影响识别影响类型水污染影响型R;水文要素影响型£水环境保护目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饮用水取水口£;涉水的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重点保护与珍稀水生生物的栖息地£;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渔业水体£;涉水的风景名胜区£;其他R影响途径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直接排放£;间接排放R;其他£水温£;径流£;水域面积£影响因子持久性污染物£;有毒有害污染物£;非持久性污染物R;pH值R;热污染£;富营养化£;其他£水温£;水位(水深)£;流速£;流量£;其他£评价等级水污染影响型水文要素影响型—级£;二级£;三级A£;三级BR—级£;二级£;三级£现状调査区域污染源调査项目数据来源己建£;在建£;拟建£;其他R拟替代的污染源£排污许可证£;环评R;环保验收£;既有实测£;现场监测£;入河排放口数据£;其他R受影响水体水环境质量调査时期数据来源丰水期R;平水期R;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R;冬季£生态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R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状况未开发£;开发量40%以下£;开发量40%以上£水文情势调査调査时期数据来源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水行政主管部门£;补充监测£;其他£补充监测监测时期监测因子监测断面或点位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监测断面或点位个数()个现状评价评价范围河流:长度()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km2评价因子(水温、pH、悬浮物、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溶解氧、石油类、氰化物、硫化物、挥发性酚、亚硝酸盐氮、硝酸盐氮、氨氮、活性磷酸盐)评价标准河流、湖库、河口:Ⅰ类£;Ⅱ类£;Ⅲ类£;Ⅳ类£;Ⅴ类£近岸海域:第一类R;第二类R;第三类R;第四类£规划年评价标准()评价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R;冬季£评价结论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状况£:达标R;不达标£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状况£:达标£;不达标£水环境保护目标质量状况£:达标£;不达标£对照断面、控制断面等代表性断面的水质状况R:达标£;不达标£底泥污染评价£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程度及其水文情势评价£水环境质量回顾评价£流域(区域)水资源(包括水能资源)与开发利用总体状况、生态流量管理要求与现状满足程度、建设项目占用水域空间的水流状况与河湖演变状况£达标区R不达标区£影响预测预测范围河流:长度()km;湖库、河口及近岸海域:面积()km2预测因子()预测时期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冰封期£春季£;夏季£;秋季£;冬季£设计水文条件£预测情景建设期£;生产运行期£;服务期满后£正常工况£;非正常工况£污染控制和减缓措施方案£区(流)域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情景£预测方法数值解£;解析解£;其他£导则推荐模式£;其他£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和水环境影响减缓措施有效性评价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替代削减源£水环境影响评价排放口混合区外满足水环境管理要求£水环境功能区或水功能区、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满足水环境保护目标水域水环境质量要求£水环境控制单元或断面水质达标£满足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要求,重点行业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满足等量或减量替代要求£满足区(流)域水环境质量改善目标要求£水文要素影响型建设项目同时应包括水文情势变化评价、主要水文特征值影响评价、生态流量符合性评价£对于新设或调整入河(湖库、近岸海域)排放口的建设项目,应包括排放口设罝的环境合理性评价£满足生态保护红线、水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和环境准入清单管理要求£污染源排放量核算污染物名称排放量/(t/a)排放浓度/(mg/L)(CODcr)(32.72)(50)(NH3-N)(3.27)(5)替代源排放情况污染源名称排污许可证编号污染物名称排放量/(t/a)排放浓度/(mg/L)()()()()()生态流量确定生态流量:一般水期()m3/s;鱼类繁殖期()m3/s;其他()m3/s生态水位:一般水期()m;鱼类繁殖期()m;其他()m防治措施环保措施污水处理设施£;水文减缓设施£;生态流量保障设施£;区域削减£;依托其他工程措施R;其他£监测计划环境质量污染源监测方式手动£;自动£;无监测R手动R;自动R;无监测£监测点位()高、低浓度废水排放口监测因子()流量、pH、COD、氨氮、悬浮物、BOD5、总磷、总氮、苯胺类、硫化物、六价铬污染物排放淸单R评价结论可以接受R;不可以接受£注:“£”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项;“备注”为其他补充内容5.3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3.1噪声源分析本项目投产后全厂的噪声源为染整车间、织造车间、公用工程设备,主要产生噪声源强较大的设备主要有经编机、定型机、空压机、脱水机、染色机以及生产车间的各类设备。主要设备都属于常见的设备,主要噪声源的设备噪声源强见本报告工程分析。5.3.2预测范围、点位与评价因子噪声预测范围为:厂界范围;预测点位:以现状监测点为预测评价点;预测内容:昼、夜间预测点位等效连续A声级。由于本项目厂界200m范围内无居民区,因而本次预测评价不考虑噪声源对敏感点的影响。5.3.3工业噪声预测模式噪声预测模式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8.2.2~8.3.6中的预测模式。5.3.4厂界噪声预测结果本项目运营后,项目对于厂界的噪声贡献值见表5.3-1。表5.3-1噪声预测结果单位:dB(A)编号位置贡献值执行标准达标情况昼间夜间昼间夜间1西北厂界52.36555达标达标2西南厂界50.86555达标达标3东南厂界54.76555达标达标4东北厂界50.16555达标达标项目运后四周厂界的噪声贡献值均小于55dB,昼、夜间噪声均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限值要求。5.4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4.1区域地下水环境概况本项目位于可门经济开发区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项目用地东侧(见图5.4-1),均为填海造地区域,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地质构造、地下水水文特征与申远公司场地基本一致,因此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引用翰林(福建)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己内酰胺区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并参考我司2018年编制的《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2021年编制的《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环己烷脱氢中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的相关资料。(略)5.4.2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划分(1)划分依据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中依据建设项目对地下水影响的特征对建设项目的分类,本项目属于“120纺织品制造,有洗毛、染整、脱胶工段的;产生缫丝废水、精炼废水的”,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为Ⅰ类。项目选址位于可门经济开发区规划临海垦区围填工业用地内,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下游无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及以外的补给区,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分布,环境敏感程度识别为“不敏感”,则本项目地下水环境评价等级为二级,详见表5.4-1。表5.4-1地下水评价等级分级一览表环境敏感程度项目类别Ⅰ类Ⅱ类Ⅲ类敏感一一二较敏感一二三不敏感二三三(2)评价范围根据本项目所在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所掌握的资料情况,采用公式计算法确定预测范围:L=α×K×I×T/ne式中:L——下游迁移距离,m;α——变化系数,α≥1;K——渗透系数,m/d;I——水力坡度,无量纲;T——质点迁移天数;ne——有效孔隙度,无量纲。表5.4-2项目地下水下游迁移距离取值表项目单位取值备注参数a变化系数无量纲2K渗透系数m/d20.0参照《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I水力坡度无量纲0.005参照《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环己烷脱氢中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T质点迁移天数d3650按10年计ne无量纲0.3项目区域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淤泥质土及粉质粘土层,有效孔隙度取0.3计算结果Lm4867取整场地两侧L/2m2434场地上游距离根据评价需求确定,场地两侧不小于L/2。场地上游L上游m100通过公式计算法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地下水评价范围为:项目厂界上游100m,下游2433m,场地东西两侧2434m,由于北侧、西侧距罗源湾海域较近,因此,从同一水文单元考虑,西侧、北侧以罗源湾海域为评价边界。5.4.3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预测范围地下水预测范围以潜水含水层为主。预测时段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要求,选定预测时段为污染发生后100d、1000d、3650d。情景设置本项目易发生地下水污染的主要为印染核心区生产装置、废水调节池、危废危化品库、事故应急池、污水管道等,应严格按耐腐蚀、防渗水等要求设计,采用防水、防腐、防冲击、耐磨的面层材料,因此正常状况下不会出现污染物泄漏进入地下水的情况发生。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可不进行正常状况情景下的预测,只对非正常状况情景进行预测。本次评价设定以下预测情景:以项目产生地下水污染事故作为分析对象,主要考虑染整高浓度废水调节池底部破损:根据染整污水初步设计方案,假设调节池防渗层破裂,短时间内有大量废水进入含水层对地下水造成污染,且从渗漏发生到渗漏检测到最终修复的时间为30天。预测因子根据工程分析,本项目生产废水主要污染因子为:COD、BOD5、SS、氨氮、总氮、总磷等,本次评价选取COD作为预测因子。预测源强根据项目设计方案,高浓度废水处理系统调节池有效容积1260m3,底面积360.8m2。在事故情况下,工艺废水收集池底部破损,出现较大面积的渗漏现象,假设调节池防渗层破坏面积5m2,且渗漏出来的废水全部渗入地下水系统。本次预测设置情景为从渗漏发生到渗漏检测到最终修复的时间为60天。根据渗漏量计算公式:Q=K×I×A式中:K——渗透系数,m/d。参照《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次取20m/d;A——泄漏面积,m2;取5m2;I——水力坡度,无量纲;参考《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环己烷脱氢中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次取0.005。据此计算得到废水泄漏量为20×5×0.005=0.5m3/d,则60天总泄漏量为30m3,根据工程分析,高浓度废水中COD浓度为1800mg/L,其中污染物的量为:COD:30m3×1800mg/L×10-3=54kg表5.4-3本次预测污染物渗漏源强汇总一览表渗漏源渗漏物质污染物一次渗漏时间名称渗漏量污染因子渗漏量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高浓度生产废水30m3COD54kg60d预测模型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二级评价可采用数值法或解析法进行影响预测。根据本项目特征、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资料掌握程度,采用解析法对地下水环境影响进行预测。(1)预测模型概化1)水流特征概化:项目场地地下水流呈一维流动,地下水位动态稳定,因此水流特征可以概化为一维稳定流。2)污染源概化: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导致高浓度废水以入渗的方式进入含水层,从保守角度,本次模拟预测忽略包气带对污染物的削减作用,因此排放方式可以概化为点源。根据情景模拟,一次泄漏时间为60d,因此排放规律可以概化为瞬时排放。3)污染特征概化:在地下水流携带污染物的迁移过程中,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往往同时发生,机械弥散和分子扩散合称为水动力弥散。水动力弥散既发生在地下水流的流动方向,也发生在垂直于流动的方向上,因此会产生一个二维污染区。污染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转化过程十分复杂,除了受到对流弥散的作用之外,还受到化学、生物化学反应、吸附、生物降解等的影响,这些作用通常会使污染浓度衰减。但是,对这些作用所进行的模拟需要很多难以获取的参数,因此本次对特征污染物的模拟仅考虑其在地下水流中的对流弥散作用。综上所述,本项目地下水流特征可以概化为一维稳定流,污染源可以概化为点源瞬时排放,污染特征为二维水动力弥散问题,因此选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附录D中“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预测模型。(2)模型参数确定“瞬时注入示踪剂-平面瞬时点源”预测模型:Cu=式中:x,y——计算点处的位置坐标;t——时间,d。本次预测时间设定为污染发生后100d、1000d、3650d;C(x,y,t)——t时刻点x,y处的示踪剂浓度,g/L;M——含水层厚度,m。参考《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环己烷脱氢中试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项目所在地含水层厚度取6m;m——瞬时注入示踪剂的质量,kg。根据情景模拟计算,高浓度废水调节池中的COD单次渗漏量为54kg;ne——有效孔隙度,无量纲,项目区域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淤泥质土及粉质粘土层,有效孔隙度取0.3;μ——水流速度,m/d。通过计算μ=KI/n=20×0.005/0.3=0.33m/d;DL、DT——纵向、横向弥散系数,m2/d。参考《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己内酰胺区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项目潜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素填土和海砂,根据研究区已有资料和相似地区(岩性)经验值,给定弥散度aL=1.5m。纵向弥散系数DL=aL×μ=1.5×0.16=0.25m2/d。根据经验,横向弥散系数DT一般为纵向弥散系数的10%,即DT=DL×10%=0.03m2/d;π——圆周率;K——渗透系数。参考《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二期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本次取20m/d。将本次预测所用模型转换形式后可得:x−ut可以看出,当污染物源强一定时,任一时刻t的污染物浓度等值线为一椭圆。预测结果(1)泄漏发生后100d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发生渗漏10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结果见表5.4-4。可以看出:发生瞬时泄漏100d后污染中心发生纵向运移,向下游运移距离约33m。污染中心点COD最大浓度为294.04mg/L,大于标准限值3mg/L。超标范围为纵向42.82m,横向7.42m的椭圆区域,面积998.16m2;影响范围为纵向58.90m,横向为10.20m的椭圆区域,面积为1887.41m2。表5.4-4泄漏10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表单位:mg/L距离横向(m)07.4210.20纵向(m)00.010.000.003.540.050.000.0011.593.000.030.0033294.042.990.0554.413.000.030.0062.450.050.000.00(2)泄漏发生后1000d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发生渗漏100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结果见表5.4-5。可以看出:发生瞬时泄漏1000d后污染中心发生纵向运移,向下游运移距离约为330m。污染中心点COD最大浓度为29.40mg/L,大于标准限值3mg/L。超标范围为纵向95.54m,横向16.55m的椭圆区域,面积4967.46m2;影响范围为纵向159.70m,横向为27.66m的椭圆区域,面积为13877.40m2。表5.4-5泄漏100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表单位:mg/L距离横向(m)016.5527.66纵向(m)00.000.000.00250.150.050.010.00282.233.000.310.0133029.403.000.05377.773.000.310.01409.850.050.010.00(3)泄漏发生后3650d(10年)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发生渗漏365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结果见表5.4-6。可以看出:发生瞬时泄漏3650d后污染中心发生纵向运移,向下游运移距离约为1204.50m。污染中心点COD最大浓度为8.06mg/L,大于标准限值3mg/L。超标范围为纵向120.08m,横向20.79m的椭圆区域,面积7842.89m2;影响范围为纵向272.38m,横向为47.18m的椭圆区域,面积为40372.35m2。表5.4-6泄漏3650d后COD影响程度预测表单位:mg/L距离横向(m)020.7947.18纵向(m)00.000.0059.001068.320.050.020.001144.463.001.120.021204.508.063.000.051264.543.001.120.021340.690.050.020.00(4)污染物迁移变化规律根据表5.4-7可以看出,在本次预测设定的事故情景下,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导致废水发生渗漏100d、1000d、3650d的COD超标范围不断扩大,分别为998.16m2、4967.46m2和7842.89m2;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分别为1887.41m2、13877.40m2和40372.35m2。表5.4-7废水泄漏COD影响预测结果预测年限COD超标范围面积(m2)横向(m)纵向(m)100d998.167.4242.821000d4967.4616.5595.543650d7842.8920.79120.085.4.4小结(1)本项目选址位于可门经济开发区规划工业用地内,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下游无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及以外的补给区,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分布。因此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HJ610-2016)判定,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不敏感”,其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2)在本次预测设定的事故情景下,高浓度废水调节池防渗层破裂导致废水发生渗漏100d、1000d、3650d的COD超标范围不断扩大,分别为998.16m2、4967.46m2和7842.89m2;COD影响范围也不断扩大,分别为1887.41m2、13877.40m2和40372.35m2。(3)地下水污染具有隐蔽性和难以逆转性,一旦受污染,治理及恢复的成本很高,难度很大。因此建设单位要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控、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的原则,严格落实本次评价提出的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项目生产装置区、废水调节池、仓库、固废暂存库、污水管道、事故应急池等要严格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的相关要求设置防渗层,采用防水、防腐、防冲击、耐磨的面层材料,杜绝地下水污染事故的发生。5.5土壤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5.5.1土壤环境特性根据图5.4-2可知,本项目所在区域与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周边均为填海造地区域,本项目位于申远公司东侧(图5.4-1),所在区域的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及特性基本一致,故本项目的土壤特性参考翰林(福建)勘察设计有限公司编制的《福建申远新材料有限公司年产40万吨聚酰胺一体化项目己内酰胺区域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详勘阶段)》,场地岩土层按其成因及力学强度不同可分为11个工程地质层,主要为填砂、淤泥质土、粘土、泥质砾砂、花岗岩等组成,各岩土层特征及分布规律详见节。5.5.2土壤理化特性土壤理化特性见表5.5-1,监测点位见图4.2-1。表5.5-1土壤理化特性调查表(略)5.5.3土壤环境影响类型本项目土壤环境影响主要为污染影响型,项目污染物可以通过多种途径进入土壤,土壤环境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大气沉降:污染物来源于被污染的大气,主要集中在土壤表层,主要污染物是大气中的颗粒物,它们降落到地表可引起土壤土质发生变化,破坏土壤肥力与生态系统的平衡,对土壤产生污染。本项目设备均位于车间内,厂房加盖,厂内路面均硬化,项目厂界周边均为工业用地,因此大气沉降对土壤的影响不大。(2)地面漫流:拟建项目产生的废水事故状态下直接排入外环境,或发生废水泄漏事故,致使土壤受到污染;另外,污水管线泄漏可也能导致土壤受到污染。(3)垂直入渗:本项目废水调节池、染化料仓库等物料及危废危化品库等通过扩散、降水淋洗等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土壤。因此本项目可能对土壤环境影响主要途径为地面漫流和垂直入渗。5.5.4评价等级与评价范围本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评价范围为厂界外0.05km以内区域。5.5.5影响因子识别本项目土壤影响源及影响因子汇总见表5.5-2。表5.5-2土壤环境影响源及影响因子识别表污染源工艺流程污染途径主要污染因子备注染化料、助剂仓储地面漫流pH、COD事故、间断垂直入渗事故、间断各类固废仓储垂直入渗pH、石油类事故、间断废水处理设施及管线废水收集、处理、回用地面漫流pH、COD事故、间断垂直入渗事故、间断5.5.6影响分析本项目土壤环境评价等级为三级,可采用定性描述进行影响分析。土壤污染与大气、水体污染有所不同,大气、水体污染比较直观,严重时通过人的感官即能发现,而土壤污染往往是以食物链方式通过粮食、蔬菜、水果、茶叶及草食性动物(如家禽家畜)乃至肉食性动物等最后进入人体而影响人群健康。因此,这是一个逐步累积的过程,具有隐蔽性和潜伏性。(1)地面漫流项目建成后,全厂废水包括:染整工艺低浓度废水、染整工艺高浓度废水、其他生产废水、生活污水等。生活污水经化粪池处理后通过低浓度管网系统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处理;所有废水经分质分流收集后排入园区污水处理厂集中处理,部分回用于生产工序,其余的处理达标后排放。厂区设置三级防控体系,事故情况下废水可全部导入事故水池,可避免事故状态废水直接排入外环境及产生地面漫流。项目运行过程中应加强污水管线日常维护,杜绝污水管网跑冒滴漏现象。采取污染防治措施后,项目不会因地面漫流导致厂区内及周边土壤环境污染。(2)垂直下渗影响项目对土壤的垂直入渗影响主要是液体物质如助剂泄漏、危废车间废油泄漏以及染整废水渗透,这些物料若直接进入土壤将会造成土壤污染。拟建项目厂区实施分区防渗,将厂区划分为重点防渗区、一般防渗区和简单防渗区,涉及垂直下渗污染源的危化品库、染料库、危险废物暂存间、废水收集池等区域采取重点防渗,厂房车间采取一般防渗,通过防渗层的设置,正常情况下上述物料不会渗入地下污染土壤环境。同时企业应对以上液体物料区域做好防渗层的检查和维修工作,及时发现并对破损的防渗层进行修补,采取以上措施后,不会因垂直入渗导致厂区内及周边土壤环境受污染。因此,项目通过设置三级防控体系并采取地面防渗措施,正常情况下不会通过地面漫流、垂直入渗等形式对厂区内及周边土壤造成影响。但若发生防渗层开裂、废水泄漏等事故,相关污染物将进入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并随着持续泄漏,进而影响地下水。因此,企业应落实分区防渗措施,加强日常环境管理以及对环保设施及相关防渗系统的检修维护,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进行跟踪监测,一旦发生污染物泄漏和地下水水质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5.5.7土壤环境保护措施(1)加强环保设施运行管理,保障各项污染物达标排放。(2)对于事故泄漏液渗漏对土壤环境造成的污染,本项目应采用主动防渗漏措施与被动防渗漏措施相结合方法,防止土壤、地下水受到污染。主动防渗漏是从源头采取控制措施,主要包括在工艺、管道、设备、阀门等方面采取相应措施,防止和减少污染物跑、冒、滴、漏,将污染物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到最低程度。被动防渗漏措施指在污染区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其防渗措施与防止地下水污染防渗措施一致,见7.2.5节。(3)加强风险管控,防治环境风险事故发生。(4)加强对环保设施以及防渗系统定期维护,发现防渗层破损应及时修补。(5)结合地下水监测井监控地下水污染情况,一旦发生地下水污染应立即采取应急处置措施,全面评估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并及时对受污染的土壤进行修复。综上所述,建设单位应切实落实废水的收集、输送以及各类危化品和危险废物的贮存工作,做好各类设施及地面的防腐、防渗措施,加强环保设施及相关防渗系统的检修、维护,在此基础上,本项目的建设对土壤环境影响整体是可接受的。5.5.8小结对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土壤环境(试行)》(HJ964-2018),本项目土壤评价工作等级为二级。根据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本项目厂区及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较好。本项目可能对土壤环境影响主要途径为地面漫流和垂直入渗。项目通过采取分区防渗措施,正常情况下不会通过地面漫流、垂直入渗等形式对厂区内及周边土壤造成影响。但若发生防渗层开裂、废水泄漏等事故,相关污染物将进入土壤中,对土壤环境造成污染,并随着持续泄漏,进而影响地下水。因此,企业应落实分区防渗措施,加强日常环境管理以及对环保设施及相关防渗系统的检修维护,设置地下水监测井进行跟踪监测,一旦发生污染物泄漏和地下水水质异常,应及时采取措施。表5.5-3建设项目土壤环境影响评价自查表工作内容完成情况备注影响识别影响类型污染影响型R;生态影响型□;两种兼有□土地利用类型建设用地R;农用地□;未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图见图2.5-1占地规模33333hm2敏感目标信息敏感目标(/)、方位(/)、距离(/)影响途径大气沉降£;地面漫流R;垂直入渗R;地下水位□;其他()全部污染物/特征因子/土壤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Ⅰ类£;Ⅱ类R;Ⅲ类□;Ⅳ类□敏感程度敏感£;较敏感£;不敏感R评价工作等级一级£;二级£;三级R现状调查内容资料收集a)R;b)R;c)R;d)R理化性质pH、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湿度、土壤异物(植物根系)现状监测点位占地范围内占地范围外深度点位布置图见图4.2-2表层样点数030.5m柱状样点数123m现状评价现状监测因子GB36600-2018表1的45项基本项目,锑、石油烃评价标准GB15618£;GB36600R;表D.1£;表D.2£;其他现状评价结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指标均小于《土壤环境质量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试行)》(GB36600-2018)第二类用地标准筛选值。影响预测预测因子/预测方法附录E£;附录F£;其他()预测内容分析影响范围(/)影响程度(/)预测结论达标结论:a)£;b)£;c)£不达标结论:a)£;b)£防治措施防控措施土壤环境质量现状保障£;源头控制R;过程防控R;其他跟踪监测监测点位监测指标监测频次生产车间、危化品库附近区域各一个土壤45项+锑、石油烃1次/年信息公开指标建设单位自行监测信息公开评价结论通过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后,本项目建设对土壤环境的影响较小。注1:“£”为勾选项,可√;“()”为内容填写;“备注”为其他内容补充。注2:需要分别开展土壤环境影响评价等级工作的,分别填写自查表。5.6.1施工废气施工期大气污染源(1)施工扬尘施工扬尘主要有砂土等建筑材料运输过程和堆放场地的扬尘,以及施工场地的扬尘等。扬尘产生量与砂土的粒度及湿度、风况、装卸、施工作业方式和施工管理水平等因素密切相关,难以定量估算。但就正常情况而言,扬尘量与砂土的粒度、湿度成反比,而与地面风速及地面扬尘启动风速的三次方成正比。施工扬尘源的高度一般较低,颗粒也较大,以瞬间源为主,因此污染扩散距离不远且危害时间短,其影响范围一般可控制在施工场地附近。但是在大风、天气干燥,尤其是秋冬少雨季节的气象条件下,施工场地的地面扬尘短期内可能对周边区域产生较大的影响。(2)车辆设备尾气施工过程中所需要的各类推土机、运输车等,这些车辆设备基本以柴油为燃料,所排放的发动机尾气中主要含烟尘、烃类、CO等空气污染物。其中,烟尘浓度60-80mg/m3,THC(总烃)浓度为80-100mg/m3。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见表5.6-1。表5.6-1项目施工期大气污染物排放情况一览表序号废气种类主要污染物排放浓度(mg/m3)排放方式1施工作业扬尘TSP1.5-3.0低空无组织排放2车辆设备、发动机尾气烟尘60-80低空移动排放THC80-100施工期环境空气影响施工期间环境空气的影响主要存在于建筑材料的运输和堆放、施工机械燃油尾气的排放等环节。建筑材料在运输过程中如管理不当,会造成撒漏而逸散进入空气;另外施工及运输车辆在通过未硬化路面或落有较多尘土的路面时,将有路面二次扬尘的产生;此外,建筑材料在堆存和制备过程,遇大风等气象条件,均可能有粉状物料逸散,产生施工扬尘。施工扬尘量与其粒径大小、比重以及环境风速、湿度等因素有关:建筑材料的含水量,含水量高的材料不易飞扬;建筑材料的粒径大小,颗粒大的物料不易飞扬,在没有风力的作用下,粒径小于0.015mm的颗粒能够飞扬,当风速为3~5m/s时,粒径为0.015~0.030mm的颗粒则会被风吹扬;气候条件,风速大,湿度小易产生扬尘,当风速大于3m/s时会有风扬尘产生;此外,运输车辆和施工机械的运行速度对扬尘的产生量也很明显,速度高,扬尘产生量大。施工扬尘的排放源属于无组织的面源,地面上的粉尘在环境风速足够大时(大于颗粒土沙的起动速度时)就产生了扬尘,其源强大小与颗粒物的粒径大小、比重,以及环境的风速、湿度等因素有关,风速越大,颗粒越小,土沙的含水率越小,扬尘的含水率越小,扬尘的产生量就越大。从类比结果来看,一般情况下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在200m以内。在扬尘点下风向0~50m为较重污染带、50~100m为污染带、100~200m为轻污染带,200m以外对大气影响甚微。根据调查,本项目距离最近的居民区为日欣新村,距离约300米。项目施工对日欣新村的环境空气影响产生影响甚微。建议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针对场地采取洒水保湿、设置屏障等扬尘控制措施,降低大风季节施工扬尘对施工厂界外环境空气的影响,确保将工程建设对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不利影响降至最低。工程建筑材料的运输主要采用陆运方式。如在建筑材料运输过程中未采取必要的遮盖措施,导致建筑渣土等散落至路面,在运输车辆行驶过程中将产生二次扬尘,对沿途村庄的环境空气造成较大影响,为此,工程建设方应采取措施保持运输路面的清洁,并要求运输车辆限速行驶,减少建筑材料运输过程的起尘量,降低对沿途居住区的不利影响,混凝土应采用全封闭式搅拌车制备运输,如场地确需开展少量的拌合工艺,则应在拌合站周边设置围挡,降低扬尘的污染。5.6.2施工噪声(1)项目场界噪声项目进行地基处理时,需要打桩的位置与厂界的最近距离约10m,因此如果进行地基处理的情况下,最近厂界处的昼夜施工噪声预测值为64.8dB与61.8dB,昼间符合《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标准值,但夜间超标。在清理土石方阶段,将使用推土机、装载机等设备进行场地平整,推土机、装载机等设备为移动性声源,场地平整与施工厂界的最近距离位于厂界处,因此昼间与夜间施工时厂界噪声均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标准值。厂房建筑施工时高噪声设备与厂界距离小于7m时,厂界噪声就会超过《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的标准限值,夜间施工时高噪声设备与厂界的距离小于25m时,厂界噪声就会超标。因此,企业应尽量将高噪声设备布置在距离厂界较远的地方,若设备必须布置在厂界附近施工,应合理安排施工时间,不得在午间与夜间进行施工,以减小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2)周边敏感目标根据《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规定的标准限值计算,昼间施工时起重机设备与厂界距离小于16m时,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将会导致居民区昼间噪声值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要求昼间标准要求;夜间施工时起重机设备与厂界距离小于55m时,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将会导致居民区夜间噪声值超过《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2类区要求夜间标准要求。本项目距离最近的敏感目标为坑园镇,距离约1380米,距离较远,因此施工过程产生的噪声对居民区影响可忽略不计。5.6.3施工期废水本项目施工期间,为控制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主要施工居住场所宜租用附近的民房,不设置施工营地。施工人员的生活污水依托村庄现有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对区域水环境影响不大。本项目施工期生产废水主要来自施工机械清洗废水等。这部分废水含有一定量的油污和泥沙,直接排入下水道易堵塞排水管道。因此,尽量要求施工车辆及机械到附近专业车辆清洗处清洗,减少施工现场清洗水量;另外施工现场应设置简易的沉淀回用设施,对施工机械和车辆清洗废水沉淀后回用。水泥搅拌站周边应设置简易的泥浆水收集池,避免泥浆水直接流入周边河流,影响河流水质环境。只要建设单位严格落实本评价提出的各项环保措施,禁止施工生产废水和生活废水外排,可避免施工废水对外界水环境产生影响。5.6.4施工期固废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是施工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1)施工建筑垃圾施工期产生的废混凝土块、废砖头等建筑垃圾应作为填海材料使用,废钢筋、废模板应回收利用,不得直接倒入周边环境。(2)生活垃圾本项目施工高峰期各类施工人员约100人,按每人每天产生0.5kg生活垃圾估算,则项目施工期生活垃圾产生量为50kg/d。施工期生活垃圾主要为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日常生活过程产生的生活垃圾,可集中堆存后交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综上所述,本项目废混凝土块、废砖头等建筑垃圾可以回收再利用,不外排。施工生活垃圾可由环卫部门统一处理。因此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弃物对环境的影响不大。6环境风险评价6.1风险识别6.1.1企业周边环境风险受体情况本项目周边环境风险受体及主要关心点分布情况见表6.1-1及图2.5-1。表6.1-1建设项目环境敏感特征表类别环境敏感特征环境空气厂址周边5km范围内序号敏感目标名称相对方位与厂界距离/m属性人口数1坑园镇坑园镇E1380居住区38202下园村SW1750居住区11453红厦村SW2380居住区35004屿头村NW2470居住区9205下屿村NW2390居住区41126前屿村NW2020居住区20817颜岐村NE1790居住区51208象纬村NE2980居住区23709官坂镇文山村SW4260居住区86010东澳村SW4140居住区268511东头村SW4570居住区151613筱埕镇蛎坞村S4280居住区133014东坪村SE4330居住区3024厂址周边500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0厂址周边5km范围内人口数小计32483大气敏感程度E值E2地表水环境受纳水体序号受纳水体名称排放点水域环境功能1罗源湾罗源湾南部近岸环境功能区为四类区,执行《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三类标准。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最大水平距离两倍范围内敏感目标序号敏感目标名称水质目标与排放点距离/m1罗源湾重要滨海湿地生态保护红线区《海水水质标准》(GB3097-1997)三类标准220002湾外官井洋大黄鱼繁殖重点保护区44003湾外西洋岛重要渔业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区58004湾外闽江口重要渔业水域生态保护红线区4800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E2地下水环境环境敏感区名称包气带防污性能规划区地下水下游区无生活供水水源地准保护区以及以外的补给区,无分散居民饮用水源分布。D1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值E26.1.2环境风险物质情况对照《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及《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版),本项目涉及的危险化学品及环境风险物质主要是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冰醋酸、片碱(氢氧化钠)、以及火灾爆炸伴生/次生物二氧化硫。根据物料性质,本项目涉及的风险物品的理化性质及毒性叙述如下。(1)环境风险物质分布情况根据本项目储存、使用过程中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同时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中规定的重点关注的危险物质及临界量表中涉及的物质,项目危险物质最大储存量及分布情况见表6.1-2。表6.1-2本项目危险物质最大储存量和分布情况一览表序号名称储存位置CAS号最大储存量/t储存方式临界量/t1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危化品库7775-14-6固体、袋装52片碱(氢氧化钠)1310-73-2固体、袋装/3冰醋酸64-19-7液态、桶装104硫酸铵7783-20-2液态、袋装10(2)环境风险物质的理化性质本项目涉及的主要环境风险物质的理化性质见表6.1-3。表6.1-3风险物品理化性质一览表风险物质名称分子式风险类型风险物品的理化性质连二亚硫酸钠Na2S2O4有毒品外观与性状:白色砂状结晶或淡黄色粉末;熔点:52~55℃;沸点:130℃;溶解性:溶于水,不溶于乙醇;密度:相对密度(水=1)2.1~2.2,引燃温度(℃):250。二氧化硫(连二亚硫酸钠燃烧产物)SO2有毒品外观与性状:无色无味;相对密度:2.975;熔点:-75.5℃,沸点:-10℃,溶解性:易溶于水。氢氧化钠NaOH碱性腐蚀品外观与性状:白色不透明固体,易潮解;相对密度:2.12;熔点:318.4℃;沸点:1390℃;蒸气压:739℃;溶解性:易溶于水、乙醇、甘油,不溶于丙酮。冰醋酸CH3COOH酸性腐蚀牌外观与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刺激性酸臭;相对密度:1.05;沸点:118.1℃;溶解性:溶于水、醚、甘油,不溶于二硫化碳。硫酸铵(NH4)2SO4有毒品外观与性状:白色至淡黄色结晶体;相对密度:1.77;熔点:140℃;溶解性:不溶于醇、丙酮和氨水。(3)毒物的危害毒理本项目涉及的主要环境风险物质的危害毒理见表6.1-4。表6.1-4主要毒物危害毒理一览表名称主要健康危害连二亚硫酸钠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对眼、呼吸道和皮肤有刺激性。接触后引起头痛、恶心、呕吐。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危险特性:强还原剂。250℃时能自燃。加热或接触明炎会引起燃烧。暴露在空气中会被氧化而变质。遇水、酸类或与有机物、氧化剂接触,都可放出大量热而引起剧烈燃烧,并放出有毒和易燃的二氧化硫。燃烧产物:硫化物、二氧化硫。SO2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健康危害:易被湿润的粘膜表面吸收生成亚硫酸、硫酸。对眼及呼吸道粘膜有强烈的刺激作用。大量吸入可引起肺水肿、喉水肿、声带痉挛而致窒息。急性中毒:轻度中毒时,发生流泪、畏光、咳嗽,咽喉灼痛等;严重中毒可在数小时内发生肺水肿;极高浓度吸入可引起反射性声门痉挛而致窒息。皮肤或眼接触发生炎症或灼伤。慢性影响:长期低浓度接触,可有头痛、头昏、乏力等全身症状以及慢性鼻炎、咽喉炎、支气管炎、嗅觉及味觉减退等。少数工人有牙齿酸蚀症。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急性毒性:LC50:6600mg/m3,1小时(大鼠吸入)。刺激性:家兔经眼:6ppm/4小时,32天,轻度刺激。致突变性:DNA损伤:人淋巴细胞5700ppb。DNA抑制:人淋巴细胞5700ppb。生殖毒性:大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4mg/m3,24小时(交配前72天),引起月经周期改变或失调,对分娩有影响,对雌性生育指数有影响。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25ppm(7小时),(孕6-15天),引起胚胎毒性。致癌性:小鼠吸入最低中毒浓度(TCL0):500ppm(5分钟),30周(间歇),疑致肿瘤。NaOH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健康危害:本品有强烈刺激和腐蚀性。粉尘或烟雾刺激眼和呼吸道,腐蚀鼻中隔;皮肤和眼直接接触可引起灼伤;误服可造成消化道灼伤,粘膜糜烂、出血和休克。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危险特性:本品不会燃烧,遇水和水蒸气大量放热,形成腐蚀性溶液。与酸发生中和反应并放热。具有强腐蚀性。燃烧(分解)产物:可能产生有害的毒性烟雾。冰醋酸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吸入后对鼻、喉和呼吸道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作用。皮肤接触,轻者出现红斑,重者引起化学灼伤。误服浓乙酸,口腔和消化道可产生糜烂,重者可因休克而致死。慢性影响: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和支气管炎。长期反复接触,可致皮肤干燥、脱脂和皮炎。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毒性:属低毒类。急性毒性:LD503530mg/kg(大鼠经口);1060mg/kg(兔经皮);LC505620ppm,1小时(小鼠吸入);人经口1.47mg/kg,最低中毒量,出现消化道症状;人经口20~50g,致死剂量。亚急性和慢性毒性:人吸入200~490mg/m3×7~12年,有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慢性咽炎,支气管炎。致突变性:微生物致突变:大肠杆菌300ppm(3小时)。姊妹染色单体交换:人淋巴细胞5mmlo/L。生殖毒性:大鼠经口最低中毒剂量(TDL0):700mg/kg(18天,产后),对新生鼠行为有影响。大鼠睾丸内最低中毒剂量(TDL0):400mg/kg(1天,雄性),对雄性生育指数有影响。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可发生反应。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硫酸铵一、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肤吸收。健康危害:对眼睛、粘膜和皮肤有刺激作用。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环境危害:长期使用会使土壤出现酸化板结现象。燃爆危险:本品不燃,具刺激性。危险特性: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烟气。有害燃烧产物:氮氧化物、硫化物。6.1.3风险事故识别工艺过程风险识别(1)生产过程中的火灾、爆炸危险性染整过程不涉及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加工环节,化学品主要用于染液的配制。染液的配制过程涉及如有机溶剂等易燃的化学品。容器、管道摩擦过程产生的静电电荷,如果不能及时有效的消除,将引起静电荷积聚,发生放电反应,易导致火灾、爆炸事故。(2)中毒和窒息危险性在配置过程,如发生有害物质泄漏或操作不当,未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将会造成人员受到化学伤害。(3)泄漏风险生产过程中化学品、配制好的染液一旦发生管道或容器破裂,会泄漏到外环境,对周边水域及土壤造成影响。事故中的伴生/次生危险性分析(1)事故中的伴生危险性分析当原辅材料仓库化学品发生泄漏时,一方面会造成空气污染,另一方面会出现废液进入污水处理系统的危险。对于液体泄漏物料一般可由围堰或防护堤收集,回收物料后,再将事故废水送污水处理装置处理,将次生危害降至最低。(2)事故中次生危险性分析①火灾爆炸事故中的次生危险性分析本项目发生火灾、爆炸同时会产生大量的碳氢化合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气态物质,这些物质具有一定的毒性,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火灾爆炸过程中产生的消防污水往往含有有毒有害物质,如果得不到控制,会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②泄漏事故中次生影响本项目物质发生泄漏,液态物质未经控制,会对周边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6.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确定6.2.1环境风险潜势初判项目涉及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计算所涉及的每种危险物质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与其在《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B中对应临界量的比值Q。在不同厂区的同一种物质,按其在厂界内的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对于长输管线项目,按照两个截断阀室之间管道危险物质最大存在总量计算:当企业只涉及一种风险物质时,该物质的数量与其临界量的比值,即为Q。当企业存在多种化学物质时,则按下式计算物质总量与其临界量比值(Q):式中:q1,q2,...,qn——每种风险物质的存在量,t;Q1,Q2,...,Qn——每种风险物质的临界量,t。当Q<1时,该项目环境风险潜势为I。当Q≥1时,将Q值划分为:(1)1≤Q<10;(2)10≤Q<100;(3)Q≥100。本项目涉及危险物质存在量及其临界值量见表6.2-1。表6.2-1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物质贮存量及临界量序号危险物质名称CAS号最大存在总量qn/t临界量Qn/t该种危险物质Q值1连二亚硫酸钠7775-14-652冰醋酸64-19-7103硫酸铵7783-20-210项目Q值∑计算得项目危险物质存在量及其临界量比值Q<10。项目行业及生产工艺(M)分析项目所属行业及生产工艺特点,按照表6.2-2评估生产工艺情况。具有多套工艺单元的项目,对每套生产工艺分别评分并求和。将M划分为(1)M>20;(2)10<M≤20;(3)5<M≤10;(4)M=5,分别以M1、M2、M3和M4表示。表6.2-2行业及生产工艺(M)行业评估依据分值项目M分值石化、化工、医药、轻工、化纤、有色冶炼等涉及光气及光气化工艺、电解工艺(氯碱)、氯化工艺、硝化工艺、合成氨工艺、裂解(裂化)工艺、氟化工艺、加氢工艺、重氮化工艺、氧化工艺、过氧化工艺、胺基化工艺、磺化工艺、聚合工艺、烷基化工艺、新型煤化工工艺、电石生产工艺、偶氮化工艺10/套0无机酸制酸工艺、焦化工艺5/套0其他高温或高压,且涉及危险物质的工艺过程a、危险物质贮存罐区5/套(罐区)0管道、港口/码头等涉及危险物质管道运输项目、港口/码头等100石油天然气石油、天然气、页岩气开采(含净化),气库(不含加气站的气库),油库(不含加气站的油库)、油气管线b(不含城镇燃气管线)100其他涉及危险物质使用、贮存的项目55a高温指工艺温度≥300℃,高压指压力容器的设计压力(P)≥10.0MPa;b长输管道运输项目应按站场、管线分段进行评价。/对照表6.2-2,项目M=5,以M4表示。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断(P)表6.2-3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断(P)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行业及生产工艺(M)M1M2M3M4Q≥100P1P1P2P310≤Q<100P1P2P3P41≤Q<10P2P3P4P4综上分析可知,项目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为P4。环境敏感程度(E)的分级(1)大气环境依据环境敏感目标环境敏感性及人口密度划分环境风险受体的敏感性,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及判定结果见下表。对照下表6.2-4,本项目大气环境敏感类型属于E2。表6.2-4大气环境风险受体敏感程度类型划分敏感程度类型大气环境风险受体E1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单位、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5万人,或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或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200人E2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大于1万人,小于5万人;或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大于500人、小于10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大于100人,小于200人E3周边5公里范围内居住区、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科研、行政办公等机构人口总数小于1万人;或周边500米范围内人口总数小于500人;油气、化学品输送管线管段周边200m范围内,每千米管段人口数小于100人(2)地表水环境依据事故情况下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受纳地表水体功能敏感性,与下游环境敏感目标情况,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表6.2-5。其中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和环境敏感目标分级分别见表6.2-6和表6.2-7。表6.2-5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环境敏感目标地表水功能敏感性F1F2F3S1E1E1E2S2E1E2E3S3E1E2E3表6.2-6地表水功能敏感性分区敏感性地表水环境敏感特征敏感性F1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II类及以上,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一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计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围内涉跨国界的较敏感F2排放点进入地表水水域环境功能为III类,或海水水质分类第二类;或以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水体的排放点算起,排放计入受纳河流最大流速时,24h流经范围内涉跨省界的低敏感F3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表6.2-7地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分级分级地表水环境风险受体S1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集中式地表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包括一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及准保护区);农村及分散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重要湿地;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自然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合洄游通道;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红树林、珊瑚礁等滨海湿地生态系统;珍稀、濒危海洋生物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海洋特别保护区;海上自然保护区;盐场保护区;海水浴场;海洋自然历史遗迹;风景名胜区;或其他特殊重点保护区域S2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有如下一类或多类环境风险受体:水产养殖区;天然渔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海滨风景游览区;具有重要经济价值的海洋生物生存区域S3发生事故时,危险物质泄漏到内陆水体的排放点下游(顺水流向)10km范围内、近岸海域一个潮周期水质点可能达到的最大水平距离的两倍范围内,无上述类型1和类型2包括的敏感保护目标本项目地表水功能敏感性为低敏感F3,地表水环境敏感目标分级为S1,综上,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2。(3)地下水环境依据地下水功能敏感性与包气带防污性能,共分为三种类型,E1为环境高度敏感区,E2为环境中度敏感区,E3为环境低度敏感区,分级原则见表6.2-8。其中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和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别见表6.2-9、表6.2-10。当同一建设项目涉及两个G分区或D分级及以上时,取相对高值。表6.2-8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包气带防污性能地下水功能敏感性G1G2G3D1E1E1E2D2E1E2E3D3E2E3E3表6.2-9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敏感性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敏感G1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较敏感G2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在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饮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划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a不敏感G3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环境敏感区”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表6.2-10包气带防污性能分级分级包气带岩土的渗透性能D3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D20.5m≤Mb<1.0m,K≤1.0×10-6cm/s,且分布连续、稳定Mb≥1.0m,1.0×10-6cm/s<K≤1.0×10-4cm/s,且分布连续、稳定D1岩(土)层不满足上述“D2”和“D3”条件Mb:岩土层单层厚度。K:渗透系数。本项目包气带防污性能为D1,不涉及《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涉及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地下水功能敏感性分区为不敏感G3。综上,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为E2。环境风险潜势划分根据建设项目涉及的物质和工艺系统的危险性及其所在地的环境敏感程度,结合事故情形下环境影响途径,对建设项目潜在环境危害程度进行概化分析,按照下表6.2-11确定环境风险潜势。表6.2-11建设项目环境风险潜势划分环境敏感程度(E)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P)极高危害(P1)高度危害(P2)中度危害(P3)轻度危害(P4)环境高度敏感区(E1)IV+IVIIIIII环境中度敏感区(E2)IVIIIIIIII环境低度敏感区(E3)IIIIIIIII注:IV+为极高环境风险。(1)大气环境风险潜势根据企业周边大气环境敏感程度(E2)、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P4),本项目大气环境风险潜势为II级。(2)地表水环境风险潜势根据企业周边地表水环境敏感程度(E2)、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P4),本项目地表水环境风险潜势为II级。(3)地下水环境风险潜势根据企业周边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E2)、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P4),本项目地下水环境风险潜势为II级。6.2.2环境风险评价等级判定《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中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见表6.2-12。表6.2-12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等级划分环境风险潜势IV、IV+IIIIII评价工作等级一二三简单分析aa是相对于详细评价工作内容而言,在描述危险物质、环境影响途径、环境危害后果、风险防范措施等方面给出定性的说明。见《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169-2018)附录A根据上述分析,依据《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18)评价等级划分规定,本项目综合环境风险潜势为II级,风险评价等级为三级。本项目大气环境风险评价范围取建设项目边界外3km;地表水风险评价范围同地表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地下水风险评价范围同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范围。表6.2-13环境风险评价级别等级判断敏感性行业及生产工艺(M)危险物质数量与临界量比值(Q)危险物质及工艺系统危险性等级判断(P)环境风险潜势划分评价工作等级大气环境E2M41<Q<10P4II三地表水环境E2II三地下水环境E2II三6.3风险事故情形分析6.3.1事故原因分析(1)危化品库①危化品库液体物料泄漏:危化品库存放的液体物料有液碱和冰醋酸,造成泄漏的原因主要是物料容器、桶罐产生裂缝发生泄漏;或因意外事故导致倾覆、破裂而产生的泄漏。②危化品库物料火灾、爆炸:危化品库中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为易燃易爆化学品,保险粉的自燃性、爆炸性、毒害性、遇水或酸易燃的性质,极易发生火灾、爆炸事故。(2)车间①车间物料存放场所泄漏:1#厂房一层的染整车间设置有染料仓库,用于存放染整染化料、助剂等,大部分为液体,染料仓库储存过程中因物料容器、桶罐产生裂缝发生泄漏,或因意外事故导致倾覆、破裂而产生的泄漏。②物料输送:可能发生事故的环节主要有泵失效不运转(如电器故障、机械故障、设备故障等),导致液体物料、染料受压溢出、连接软管脱节直接外排。③物料管道:失控、误操作导致物料溢出,机械撞击或管道腐蚀穿孔导致泄漏;密封出现问题,导致连接处泄漏。④环保设施:环保治理设施运转不正常造成事故排放,造成环境污染的情况;废气处理系统故障、污水处理事故都可能造成环境污染。6.3.2最大可信事故最大可信事故是指在所有预测的概率不为零的事故中,对环境(或健康)危害最严重的重大事故。最大可信事故确定的目的是针对典型事故进行环境风险分析,并不意味着其它事故不具环境风险。在项目贮存运输过程中,存在许多事故风险因素,风险评价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能尽可能考虑对环境危害最大的事故风险。本项目具有多个事故风险源点,但本次评价将主要针对能够引起人员中毒、火灾爆炸及其产生间接影响的潜在较大事故。根据对企业的生产特征分析,结合物质危险性识别,涉及的环境风险物质为冰醋酸、连二亚硫酸钠和SO2,当连二亚硫酸钠出现泄漏遇到明火时,较易发生燃烧,可能造成火灾事故,火灾处理不当可能引发爆炸;相比火灾事故本身,燃烧产物进入大气环境,其传播的影响范围更大,影响的人数也更多;因此最大可信事故确定为危险化学品连二亚硫酸钠燃烧产生的SO2、硫酸铵受热分解产生的NO2以及冰醋酸泄漏,具体见表6.3-1。表6.3-1最大可信事故设定装置、区块危险因子最大可信事故危化品库连二亚硫酸钠遇湿自燃燃烧产物主要为SO2,扩散进入大气环境。冰醋酸(醋酸)醋酸液体泄漏后,醋酸挥发扩散进入大气环境。硫酸铵受热分解产生有毒的烟气NO2,扩散进入大气环境。参考《化工装备事故分析与预防》中统计的全国化工行业事故发生情况的相关资料,事故风险发生的概率为1.1×10-5/a。6.4大气环境风险影响分析根据上述风险识别结果,保险粉(连二亚硫酸钠)、冰醋酸和硫酸铵为本项目的风险物质,因此,评价主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