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1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2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3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4页
高三上学期12月语文试卷分类汇编:文言文阅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文言文阅读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炕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混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甫混: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洞究A海俗B海夷C陶然D遂生E鲜鱼F稻蟹G不暴H民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岁属文”与“举满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B.“薄不治务”与“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含义相同。C.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大夫之死为“卒”,士死为“不禄”D.“顺化以尽”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化”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被贬阳山,阳山百姓至今仍多用韩愈的姓氏和字称呼自己的子孙。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全城百姓奔走膜拜,韩愈非常担忧,上书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C.韩愈积极善为。他为解决蓄奴问题,计算买主所花费用,由官府出钱给被卖奴婢赎身;任国子监祭酒,每日召集生徒讲学。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韩愈临危受命,能言善辩,言辞犀利,洞悉叛乱动机及内情,逆贼恐惧佩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2)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14.以上两则材料同记韩愈,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闱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有删改)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称制A下B令C不出D房闱E之间F不得不委用G刑人H寄之I国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迄,在文中为“到”“至”的意思,与“迄今为止”“迄未成功”中的“迄”意思相同。B.殷,在文中为“众多”的意思,与“殷切”“殷实”“殷红”中的“殷”意思不同。C.所以,在文中是“……的原因”之意,与“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D.之,在文中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邓太后的史实,可知女主临政,让朝臣不便到帷幄议事,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可能性B.材料一并未否认某些宦官的正面贡献,比如孙程、曹腾等宦官也曾建功,但还是深刻认识到宦官干政的严重问题。C.材料二认为君主意识到自己深陷宦官控制而不可自拔时,再想让疏远的大臣如身边的宦官一样和自己亲近已不可能。D.材料二认为,宦官之患甚至胜过女色之患,因为如果君主醒悟,还可以撵走为患的女子,而为患的宦官却不易除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2)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痛陈宦官之祸,但祸患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湖南省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②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五》)材料二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注】①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②素琴:无弦的琴。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亲老A家贫B起C为州D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而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羸,指瘦弱,与“赢”一样都是形声字,字中间的“羊”“贝”都属于形旁。B.赋,指做、写,与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词义相同。C.刘裕,即材料一中的宋武帝,与辛弃疾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同一人。D.诸,“之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檀道济看到陶潜卧病在床的潦倒状态,劝他出来做官,陶潜当时并没有答应。B.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于是接受了上级部门授予的彭泽令的官职。C.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抚弄素琴来抒发情怀。D.陶潜因为是官宦世家而出来做官,也因为曾祖曾任晋大司马而耻于侍奉新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南史》和《读通鉴论》对陶渊明辞官时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态度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所为。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二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始潮人来如学,公命进上赵德为之即。自是潮之士,皆笃于火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予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群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①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战?”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材料二: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节选自陆龟蒙《野庙碑》)【注】①烈蒿:祭祀时祭品所发出的气味。后亦用指祭祀。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元丰七年A诏B拜公C昌黎伯D故E榜曰F昌黎伯G韩文公H之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指强行改变,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B.出入,指“进出”,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D.因,指于是、就,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普通人能成为后世榜样,一句话能成为天下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关系到自然变化、国家盛衰。B.苏轼认为自东汉以来,儒道沦丧,历唐贞观、开元之盛,也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使思想和文风回到正途,已有三百年了。C.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自此潮州读书人也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D.陆龟蒙认为碑表示悲哀,古代安葬时用木头垫在棺材下面,系上绳索,同时在木头上写明死者生平事迹来表彰他的功业德行,碑的名称由此得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4分)(2)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4分)1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轼为韩愈写碑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节选自《史记·礼书》)材料二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注】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节选自《礼记·礼运》)【注】人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礼记·礼运》中认为,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指神名、星名。B.节,指节操,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节’’意思相同。C.正,指匡正、端正,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正”意思相同。D.诸侯,指天子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取前者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人会产生欲望,从而爆发祸乱,不过君子不会对欲望无所求,君子的欲望也需要得到滋养而满足,不同的是君子的欲望要受到“辨”的限制。B.礼不能停留在简略疏脱的地步,还需要加上文采,但不能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这才算得上是“礼”,至于完备之极的礼,必须情文并茂。C.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为礼是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就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首先是由于没有按照礼的要求去做。D.在礼、义、仁的关系中,礼是义的制度化,义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圣王必须用好礼、义,施行仁爱,才会被人尊敬,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2)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14.对待人的情性,儒、墨两家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司马迁为什么赞同儒家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湖南省岳汨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材料二:秦人留之(楚怀王),楚大臣患之,乃相与谋曰:“吾王在秦不得还,而太子为质于齐;齐、秦合谋,今又倍王命而立其庶子,不宜!”乃诈赴于齐(诈称楚王薨,去齐国接太子归国。),或曰:“不若留太子以求楚之淮北。”齐相曰:“不可。郢中立王,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也。”其人曰:“不然。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予我下东国,吾为王杀太子。不然,将与三国共立之。”齐王卒用其相计而归楚太子。(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1)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王乃遣A子良北B献地于齐C立昭常D为大司马E使守东地F又遣景鲤G西索H救于秦(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A.万乘,古时指天子。周制,天子地方万里;诸侯地方千里,出兵车千乘B.“是吾抱空质而行不义于天下”句中的“质”与《屈原列传》中“厚币委质事楚”的“质”含义不同。C.玉声,似玉相击之声,引申为美妙的声音。这里是对楚襄王言语的敬称。D.“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句中的“信”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烟涛徼茫信难求”“信”字含义不同。(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楚怀王死后,在齐国做人质的楚国太子向齐王请辞回楚国,但齐王阻扰,楚太子采纳了慎子的建议,答应了齐王的条件。B.楚太子回国继位,齐王派使臣来索取土地,楚襄王不愿献地,集思厂益,最后解除了危机C.子良告诉齐王此行受王命来献地。昭常假托王命驻守献地。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告知若不收兵就和齐军决战。最终楚国不战保全东地。D.材料一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楚太子答应献地给齐国。材料二表述齐王放归楚太子是因为怕空有人质,还在天下人面前落下个不义之名。(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①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②郢中立王,因与其新王市。(5)楚襄王不愿献地给齐王,向子良、昭常、景鲤三人问计,三人在割让东地的问题上有何不同意见?请简要说明。文言文阅读湖南师大附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先生讳愈,字退之。七岁属文,意语天出。长悦古学,业孔子、孟子,而侈其文。贞元十四年,用进士从军宰相董晋平汴州之乱,又佐徐州、青、淄,通漕江淮。十九年,关中旱饥,人死相枕藉,吏刻取怨。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专政者恶之,行为连州阳山令,阳山民至今多以先生氏洎字呼其子孙。宪宗盛仪卫迎佛骨,士女纵观倾城,先生大惧,遂移典校上章极谏,贬潮州刺史。大官谪为州县,薄不治务,先生临之,若以资迁。洞究海俗海夷陶然遂生鲜鱼稻蟹不暴民物。掠卖之口,计庸免之,来相计直,辄与钱赎。及还,著之赦令。转刺史袁州如潮。征拜国子祭酒,其属一奏用儒生,日集讲说生徒,官之以艺学浅深为顾。既除兵部侍郎,方镇反,太原兵以轻利诱回纥,召先生祸福,譬引虎啮臃血,直今所患,非兵不足,遽疏陈得失。王廷凑屠衣冠,围牛元翼,人情望之若大炕虺,先生奉诏入贼,渊然无事行者。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词辩而锐,悉其机情,贼众惧伏。贼帅曰:“惟公指。”令乃约之出元翼,归士大夫之丧。功可意而复,穆宗大喜,且欲相之,迁吏部侍郎。四年十二月丙子,薨靖安里第,年五十七。嗣天子不御朝,赠礼部尚书。(节选自皇甫混①《韩文公神道碑》)材料二:贞元十二,兄佐汴州。我游自徐,始得兄交。视我无能,待予以友。讲文析道,为益之厚。二十九年,不知其久。兄以疾休,我病卧室。三来视我,笑语穷日。何荒不耕,会之以一。人心乐生,皆恶言凶。兄之在病,则齐其终。顺化以尽,靡惑于中。(节选自李翱②《祭吏部韩侍郎文》)【注】①皇甫混:唐朝时期大臣,是韩愈的学生、好友。②李翱:唐朝时期大臣、文学家、哲学家、诗人,是韩愈的学生、好友。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洞究A海俗B海夷C陶然D遂生E鲜鱼F稻蟹G不暴H民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七岁属文”与“举满属客”(《赤壁赋》)两句中的“属”含义不同。B.“薄不治务”与“日薄西山”(《陈情表》)两句中的“薄”含义相同。C.古代称诸侯或大官之死为“薨”,大夫之死为“卒”,士死为“不禄”D.“顺化以尽”与“聊乘化以归尽”(《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化”含义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韩愈为官一方,深得百姓爱戴。曾因为民请命而得罪权贵被贬阳山,阳山百姓至今仍多用韩愈的姓氏和字称呼自己的子孙。B.韩愈正直敢谏。唐宪宗以盛大礼仪迎佛骨,全城百姓奔走膜拜,韩愈非常担忧,上书进谏劝阻,最后触犯龙颜,惨遭贬谪。C.韩愈积极善为。他为解决蓄奴问题,计算买主所花费用,由官府出钱给被卖奴婢赎身;任国子监祭酒,每日召集生徒讲学。D.韩愈有胆有识。王廷凑杀人造反,人心惶惶,韩愈临危受命,能言善辩,言辞犀利,洞悉叛乱动机及内情,逆贼恐惧佩服。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先生列言天下根本,民急如是,请宽民徭而免田租之弊。(2)既至,召众贼帅前,抗声数责,致天子命。14.以上两则材料同记韩愈,内容上各有侧重,请简要概括。(3分)10.BDG11.B(A项,“七岁属文”的“属”意思为“撰著”,“举酒属客”的“属”意思为“劝请”。B项,“薄不治务”指内心淡薄而不处理政务,“薄”指淡薄;而“日薄西山”的“薄”指迫近,接近。D项,“化”,造化,都指自然。)12.C(韩愈为解决蓄奴问题采取的措施是计算佣工工钱来抵扣债务,不够再由官府出钱。)13.(1)先生陈说国家的根本,百姓急难到如此程度,请求朝廷宽限百姓的徭役并且革除征收田租时的弊病。(“列言”,陈说;“急”,急难;“宽”,放宽,宽限。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2)(先生)到达叛军营中后,召集众多叛乱的将帅到面前,多次大声责骂他们,并传达天子的命令。(“前”,上前,到面前;“抗声”,大声;“致”,传达。以上三点各1分,句意1分。)14.①材料一记叙韩愈为官从政的经历,赞扬其作为人臣的才能与功绩;②材料二选取作者与韩愈交往的琐事,表现作为师友的韩愈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诲。(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满分。)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自明帝以后,迄乎延平,委用渐大,而其员稍增。中常侍至有十人,小黄门二十人,改以金珰右貂,兼领卿署之职。邓后以女主临政,而万机殷远,朝臣国议,无由参断帷幄,称制下令不出房闱之间不得不委用刑人寄之国命。手握王爵,口含天宪,非复掖庭永巷之职,闺牖房闱之任也。其后孙程定立顺之功,曹腾参建桓之策,续以五侯合谋,梁冀受钺,迹因公正,恩固主心。故中外服从,上下屏气;或称伊、霍之勋,无谢于往载;或谓良、平之画,复兴于当今。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阿旨曲求,则光宠三族;真情忤意,则参夷五宗。汉之纲纪大乱矣!(选自范晔《后汉书·宦者传论》,有删改)材料二: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已疏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选自欧阳修《五代史·宦者传序》,有删改)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称制A下B令C不出D房闱E之间F不得不委用G刑人H寄之I国命。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迄,在文中为“到”“至”的意思,与“迄今为止”“迄未成功”中的“迄”意思相同。B.殷,在文中为“众多”的意思,与“殷切”“殷实”“殷红”中的“殷”意思不同。C.所以,在文中是“……的原因”之意,与“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D.之,在文中有取消独立性的作用,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中的“之”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列举了邓太后的史实,可知女主临政,让朝臣不便到帷幄议事,为宦官干政提供了可能性B.材料一并未否认某些宦官的正面贡献,比如孙程、曹腾等宦官也曾建功,但还是深刻认识到宦官干政的严重问题。C.材料二认为君主意识到自己深陷宦官控制而不可自拔时,再想让疏远的大臣如身边的宦官一样和自己亲近已不可能。D.材料二认为,宦官之患甚至胜过女色之患,因为如果君主醒悟,还可以撵走为患的女子,而为患的宦官却不易除掉。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虽时有忠公,而竟见排斥;举动回山海,呼吸变霜露。(2)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1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痛陈宦官之祸,但祸患的内容却各有不同,请简要概括。(3分)10.CFH(“称制下令”为四字格组合,两个动宾结构构成并列词组,还有互文意味,不可分割;内容上也与上文紧密相连。“不出房闱之间”,为完整动宾组合;“不得不委用刑人”,也合乎情理;“寄之国命”,将国家大事交托给他们,状语后置,也是经典句式。)11.A(“迄未成功”的“迄”意思为“始终、最终”。同课文《促织》中“靡计不施,迄无济”。)12.C(“再想让疏远的大臣如身边的宦官一样和自己亲近已不可能”是对“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的一种误读。后者的真正含义是想和疏远的大臣图谋除掉身边的宦官。)13.(1)虽然当时也有忠贞之臣,但他们终究遭到排斥;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移山倒海,一呼一吸足以变霜化露。(关键点:“虽”1分,“竟见排斥”翻译成被动句1分,“回山海”“变霜露”大意准确给2分。)(2)宦官做事离君王很近,因而熟悉君王的一切,他们居心专横并且残忍。(关键点:“习”“专”“忍”各1分,整体句意1分。“盖”在句首,起提起整个句子的作用,无实义。)14.①材料一认为,宦官干政,呼风唤雨,权利太大,可以让阿谀的佞臣三代荣耀,也可让反对的忠臣五代夷灭,从而使得朝廷纲纪陷入大乱。②材料二认为,宦官会让君主亲信自己而疏远朝臣,还以祸患来威胁君主,甚至把君王当做人质,从而扰乱朝政;并且君主即便悔悟也很难根除祸患。(答对一点给1分,答对两点给3分。大意正确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从明帝以后,直到延年年间,对宦官的任用,范围逐渐扩大,名额也稍有增加。中常侍增到十人,小黄门二十人,帽子上的装饰全改为金珰右貂,兼任九卿等外朝官的职务。邓太后以女主身份主持朝政,政事纷繁,朝臣议论国家大事,没有办法进内宫参加谋划,(后宫太后)下达诏令,不能走出后宫,因此,不得不任用宦官,把国家的命运寄托于宦官身上。他们手操封爵大权,口含王法诏命,不再只是担任掖庭、永巷、闺牖房闱的职务了。后来宦官孙程立了拥立顺帝的大功,曹腾参加了拥立桓帝的谋划,继之以五个侯爵的合谋,使外戚梁冀受到诛杀。因为他们的作为公道正直,思情在皇帝心中。所以朝廷内外都服从,上上下下不敢非议;有的人称赞他们有伊尹、霍光一样的功勋,无愧于前代;有的说张良、陈平的谋略,又出现在今天。虽然当时也有忠贞之臣,但他们终究遭到排斥;他们的一举一动可以移山倒海,十呼一吸足似变霜化露;对他们的索求,想方设法满足的,就光耀三族;直情不隐、违背他们心意的,则远近亲族都要遭到夷灭。汉朝的朝纲法纪乱到了极点!材料二:宦官做事离君王很近,因而熟悉君王的一切,他们居心专横并且残忍。他们能用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小的忠诚稳住君主的心,让人君必然信任和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就用可能发生灾祸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起居饮食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身边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益疏选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取决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君主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所以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湖南省长郡中学2024届高三月考试卷(四)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晋大司马侃之曾孙也,少有高趣。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偃卧瘠馁有日矣,道济谓曰:“夫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后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我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即日解印绶去职,赋归去来以遂其志。义熙末,征为著作佐郎,不就。江州刺史王弘欲识之,不能致也。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①要之。及至,欣然便共饮酌,俄顷弘至,亦无忤也。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②一张。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潜弱年薄宦,不洁去就之迹。自以曾祖晋世宰辅,耻复屈身后代,自宋武帝王业渐隆,不肯复仕。所著文章,皆题其年月。义熙以前,明书晋氏年号,自永初以来,唯云甲子而已。(节选自《南史·卷七十五》)材料二陶靖节之不仕,不可仕也,不忍仕也。其小试于彭泽,以世家而为仕,道在仕也。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用意深而终不可形之言,故多诡其辞焉。不可形之于言而托之诡词者,非畏祸也,晋未亡,刘裕未篡,而先发其未然之隐,固不可也。万一裕死于三年之前,义符辈不足以篡,一如桓温死而谢安可保晋以复兴,何事以未成之逆加诸再造晋室之元勋,而为已甚之辞哉?此君子之厚也。故其归也,但曰“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如是而已矣。君子之仕也,非但道之行也,义也;其交上下必遵时王之制者,非但法之守也,礼也。县令之束带以见督邮,时王之制,郡守之命,居是官者必由之礼也。知其为督邮而已矣,岂择人哉?(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五》)【注】①栗里:地名,在今江西省九江市西南,晋陶潜曾居于此。②素琴:无弦的琴。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亲老A家贫B起C为州D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而归。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羸,指瘦弱,与“赢”一样都是形声字,字中间的“羊”“贝”都属于形旁。B.赋,指做、写,与刘禹锡的诗句“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词义相同。C.刘裕,即材料一中的宋武帝,与辛弃疾词“人道寄奴曾住”的寄奴是同一人。D.诸,“之于”的合音,与《齐桓晋文之事》“不识有诸”中的“诸”不一样。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理解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檀道济看到陶潜卧病在床的潦倒状态,劝他出来做官,陶潜当时并没有答应。B.陶潜想要欣赏音乐却没有资金,于是接受了上级部门授予的彭泽令的官职。C.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素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抚弄素琴来抒发情怀。D.陶潜因为是官宦世家而出来做官,也因为曾祖曾任晋大司马而耻于侍奉新朝。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潜尝往庐山,弘令潜故人庞通之赍酒具于半道栗里要之。(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仕而知其终不可而去之,其用意深矣。(4分)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南史》和《读通鉴论》对陶渊明辞官时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人”的态度是否一致?为什么?(3分)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0.BEG(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而归。)11.B(词义不同,在“怀旧空吟闻笛赋”中的“赋”是一种骈赋文体。)12.B(从上下文来看,“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的意思是想要通过做官来获取今后归隐的资金,这才接受了彭泽县令的官职。《论语·阳货》记孔子学生子游任武城宰,以弦歌为教民之具,后因以“弦歌”为出任邑令之典。)13.(1)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拿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2)做了官却知道终究不能做长久就离开了仕途,他的意图是深远的。[得分点:第(1)句中的“尝”“故人”“赍”“要”以及第(2)句中的“仕”“终”“去”“深”。]14.①不一样。②《南史》对陶渊明的操守持肯定态度,从后文“赋归去来以遂其志”可知,在督邮面前卑躬屈膝的奉迎不合其志;③《读通鉴论》中,王夫之认为陶渊明的做法不合礼仪,辞官所说只是托词而已。(每点1分)【参考译文】材料一陶潜字渊明,名元亮,浔阳柴桑人,是晋朝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年少时就有高雅的志趣。父母年迈,家境贫寒,被任用为州祭酒,受不了官吏职场,不久便辞职回家。州里征召他去作主簿,他不去任职,自己种田养活自己,于是变得体弱多病。江州刺史檀道济去看望他,他瘦弱不堪卧病在床已经多天了。檀道济对他说:“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就隐居,有道就出来做事。如今你生在文明昌盛之世,为何这样自讨苦吃呢?”他回答说:“我怎敢自认是贤士,志趣没有那么高啊。”后来作镇军、建威参军。他对亲朋说:“我想暂且作几天官吏,挣几个归隐生活的费用,是否可以呢?”上司听说了,任命他为彭泽县令。郡中派督邮来县里检查,县吏告诉陶潜要穿戴整齐去见督邮。陶潜感叹说:“我不能为五斗米的俸禄向乡里小人弯腰屈背。”当天就丢下官印辞去职务,写下《归去来兮辞》以抒发他的心志。义熙末年,征召他为著作郎,他不去赴任。江州刺史王弘想结识他,没有找到让他来见的机会。陶潜曾到庐山去,王弘让陶潜的旧友庞通之带着酒具在半道栗里等他。陶潜到粟里,便欣然和庞通之一起饮酒,一会儿王弘来到,陶潜也没有表示不快。陶潜不懂音乐,却拥有一张无弦琴。每当酒喝得痛快,就摆出来抚弄几下以抒发情怀。陶潜年轻时作小官,无论出仕还是退隐都不注意名声操守。(晚年)自以为曾祖作晋朝的宰辅大臣,耻于屈身侍奉新朝,自宋武帝的江山日渐巩固,便不肯出去做官。所写的文章,都注明写作年月。自晋义熙以前,写明晋朝年号;自宋永初以后,只用甲子纪年。湖南省五市十校教研教改共同体2024届高三12月大联考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所为。其必有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二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始潮人来如学,公命进上赵德为之即。自是潮之士,皆笃于火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予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群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焄蒿①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战?”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潮人请书其事于石,因作诗以遗之,使歌以祀公。(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材料二:碑者、悲也。古者悬而窆,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而又易之以石,失其称矣。余之碑野庙也,非有政事功德可纪,直悲夫甿竭其力,以奉无名之土木而已矣!(节选自陆龟蒙《野庙碑》)【注】①烈蒿:祭祀时祭品所发出的气味。后亦用指祭祀。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元丰七年A诏B拜公C昌黎伯D故E榜曰F昌黎伯G韩文公H之庙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夺,指强行改变,与《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意思相同。B.出入,指“进出”,与《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意思不同。C.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D.因,指于是、就,与《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因”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认为,普通人能成为后世榜样,一句话能成为天下准则,这是因为他们的品格关系到自然变化、国家盛衰。B.苏轼认为自东汉以来,儒道沦丧,历唐贞观、开元之盛,也不能挽救。只有韩文公从普通人里崛起,使思想和文风回到正途,已有三百年了。C.从前,潮州人不知道学习儒道,韩公指定进士赵德做他们的老师。自此潮州读书人也都专心于学问的研究和品行的修养,并影响到普通百姓。D.陆龟蒙认为碑表示悲哀,古代安葬时用木头垫在棺材下面,系上绳索,同时在木头上写明死者生平事迹来表彰他的功业德行,碑的名称由此得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4分)(2)自秦汉以降,生而有功德政事者,亦碑之。(4分)14.请结合材料二分析苏轼为韩愈写碑文的目的是什么。(3分)10.ADF【解析】第一处,年号“元丰七年”做时间状语放在句首,应断开。第二处,昌黎伯是韩愈被授予的称号,其后应该断开。或者看标志词“故”,作为表示因果关系的连词,应放在句首,因此“故”前要断开。第三处,“昌黎伯韩文公之庙”是“榜”上的内容,所以其前应该断开。原文标点为“元丰七年,诏拜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评分参考: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四处及以上不得分)11.C【解析】C项错误,“太守”的职责不包括军事和科举。A项正确,“夺”在文中指“强行改变”,《陈情表》中“舅夺母志”的“夺”也是此意。B项正确,“出入”在文中是“进出”之意,《鸿门宴》中“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的“出入”是偏义复词,指“进入”,二者意思不同。D项正确,文中“因”是“于是、就”的意思,《孔雀东南飞》中“于今无会因”的“因”是“机会”之意,二者意思不同。12.D【解析】“同时在木头上写明”错,根据“古者悬而室,用木。后人书之以表其功德,因留之不忍去,碑之名由是而得”可知“安葬时用木头垫在棺材下面,系上绳索”与“在木头上写明死者的生平事迹来表彰他的功业德行”这两个事件不在同一时间段。13.(1)(他)死后如果有知的话,对潮州是不会深切怀念的,这是明明白白的。(评分参考:“没”译为“死”,1分;“审”译为“明白,确切,清楚”,1分;句意2分)(2)从秦汉以后,有功业德行、施政办事的活着的人,也为他立碑。(评分参考:“以降”译为“以后”,1分;“碑”名词用作意动词,译为“为……立碑”,1分;句意2分)14.①表达深切的悲伤和哀悼之情。②彰显其功德。【解析】从材料二可知,碑文的两个目的:一是“碑者,悲也”,表示悲伤之情;二是“书之以表其功德”。(评分参考:一点1分,两点3分)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12月一轮复习诊断考试(三)语文试题(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人生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忿,忿而无度量则争,争则乱。先王恶其乱,故制礼义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穷于物,物不屈于欲,二者相待而长。故礼者养也。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辨也。所谓辨者,贵贱有等,长少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也。人苟生之为见,若者必死;苟利之为见,若者必害;怠惰之为安,若者必危;情胜之为安,若者必灭。故圣人一之于礼义,则两得之矣;一之于情性,则两失之矣。故儒者将使人两得之者也,墨者将使人两失之者也。是儒墨之分。凡礼始乎脱,成乎文,终乎税。故至备,情文俱尽;其次,情文代胜;其下,复情以归太一。天地以合,日月以明,四时以序,星辰以行,江河以流,万物以昌,好恶以节,喜怒以当。太史公曰: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天下从之者治,不从者乱;从之者安,不从者危。(节选自《史记·礼书》)材料二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所以养生送死,事鬼神之大端也;所以达天道,顺人情【注】之大窦也。故唯圣人为知礼之不可以已也。故坏国、丧家、亡人,必先去其礼。故礼之于人也,犹酒之有蘖也,君子以厚,小人以薄。故圣王修义之柄,礼之序,以治人情。故人情者,圣王之田也,修礼以耕之,陈义以种之,讲学以耨之,本仁以聚之。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犹耨而弗获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四体既正,肤革充盈,人之肥也。父子笃,兄弟睦,夫妇和,家之肥也。大臣法,小臣廉,官职相序,君臣相正,国之肥也。天子以德为车,以乐为御,诸侯以礼相与,大夫以法相序,士以信相考,百姓以睦相守,天下之肥也。是谓大顺。(节选自《礼记·礼运》)【注】人情:指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感情。《礼记·礼运》中认为,圣人要想疏导人的七情,维护人际关系准则,崇尚谦让,避免争夺,除了礼以外,没有更好的办法。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一,指宇宙万物的本原、本体,天地未分前的混沌之气;也指神名、星名。B.节,指节操,与《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节’’意思相同。C.正,指匡正、端正,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正身以黜恶”中的“正”意思相同。D.诸侯,指天子所分封的各国君主,也指掌握军政大权的地方长官,本文取前者义。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虽然人会产生欲望,从而爆发祸乱,不过君子不会对欲望无所求,君子的欲望也需要得到滋养而满足,不同的是君子的欲望要受到“辨”的限制。B.礼不能停留在简略疏脱的地步,还需要加上文采,但不能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这才算得上是“礼”,至于完备之极的礼,必须情文并茂。C.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为礼是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就此我们可以说,凡是国亡家破身败的人,首先是由于没有按照礼的要求去做。D.在礼、义、仁的关系中,礼是义的制度化,义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圣王必须用好礼、义,施行仁爱,才会被人尊敬,才能更好地治理国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至矣哉!立隆以为极,而天下莫之能益损也。(2)礼义也者,所以讲信修睦,而固人肌肤之会,筋骸之束也。14.对待人的情性,儒、墨两家的主张有什么不同?司马迁为什么赞同儒家观点?请简要概括。(3分)10.BDG【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句子结构,特别是上下文句式断句。从语意上看,“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的意思是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犹种而弗耨也”的意思是就好比下种却不除草。这是一个比喻句。“为义而不讲之以学”较长,做主语,“以学”是介词短语后置,应在“以学”后断开。“讲之以学而不合之以仁”的意思是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犹耨而弗获也”的意思是就好比虽然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句式结构和“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一样。应在G后断开。此题如结合上下文“故治国不以礼,犹无耜而耕也;为礼不本于义,犹耕而弗种也”“合之以仁而不安之以乐,犹获而弗食也”的意思、句式考虑,更容易做出判断。此题提醒考生答题时要注意语境。11.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包括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B项,“节,指节操”“意思相同”错误,“好恶以节”中的“节”是“节制”的意思,《苏武传》“单于壮其节”中的“节”是“节操”的意思,二者词义不相同。12.D【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义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错误,根据材料二中的“仁者,义之本也,顺之体也,得之者尊”可知,仁是义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会被人尊敬。13.【答案】(1)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加减少。(“至”“极”“益损”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2)礼义,是用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讲信修睦”“固”三个关键词各1分,句子大意1分。大意从宽,关键词从严。关键词中出现错别字,该关键词不给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至,形容事物的尽善尽美,犹言最好、最高、最大;极,准则;益损,增减。(2)所以,用来……的;讲信修睦,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固,牢固,坚固,巩固。14.【答案】墨家主张要任情尽性,儒家主张人欲按等级加以节制。司马迁认为,按儒家观点去做能够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3分。不同主张各1分,原因1分。若有其他答案,合理亦可酌情给分)【考查目标】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参考译文】材料一人生而有欲望,欲望达不到则不能没有怨愤,愤而不止就要争斗,争斗就生祸乱。古代帝王讨厌这种祸乱,因此制定礼义来满足人的需求,使欲望不致因物不足而受抑制,物也不致因欲望太大而枯竭,物、欲二者互相依靠而得到滋长。所以,礼就是养的意思。君子欲望既得到滋养而满足,又愿受到“辨”的限制。所谓辨,就是辨别贵贱使有等级,长幼使有差别,贫富轻重都能得到相称的待遇。人若一意苟且求生,如此必死;一意苟且图利,如此必受害;安于懈怠、懒惰的必危险,固执情性的必亡。因此,圣人一概处之以礼义,(就能获生避死、近利远害、居安离危)事事得两全其美了。若一概任情尽性,就会两者齐失。而儒者的学说使人两全其美,墨家学说使人两皆有失。这是儒墨两家的分别。凡礼都始于简略疏脱,加上文采,最后才和悦人情。所以,完备之极的礼,是情文并茂的;次一等的是文胜于情,或者情胜于文,二者具其一;最下等的混混沌沌,情又回复到了太一原始的状态。(完备的礼能使)天地和谐,日月光明,四时有秩序,星辰运行,江河流动,万物昌盛,好恶有所节制,喜怒无不适当。太史公说:完美极了!树立隆盛完备的礼作为人道的最高准则,天下无人能有所增加减少。天下遵从就能得到治理,否则就生祸乱;遵从者得安定,不从者就会危亡。材料二礼义,是用来讲究信用,维持和睦,就像巩固人的肌肤会合、筋骨相连一样;所以(人们把礼作为)养生送死,敬事鬼神的头等大事,把礼作为贯彻天理、理顺人情的重要渠道。因此只有圣人才知道礼是须臾不可或缺的。因此,凡是国坏乱、家丧败、人死亡的,一定是由于他先抛开了礼才落得如此下场。所以,礼对于人来说,好比是酿酒要用的曲,君子礼厚,酿成的酒便也醇厚,小人礼薄,酿成的酒便也味薄。所以圣王牢持礼、义这两件工具,根据礼的秩序用来治理人情。所以人情好比田地,圣王好比田主,圣王用礼来耕耘,用陈说义理当作下种,用讲解教导来当作除草,用施行仁爱来当作收获。仁是义的基础,又是贯通天理人情的具体表现,谁能做到仁谁就会被人尊敬。所以,治国不用礼,就好比耕田而不用农具,制定礼而不本于义,就好比耕地而不下种;有了义而不进行讲解教育,就好比下种却不除草;有了讲解教育而不和仁爱结合,就好比虽然除草了却不去收获;和仁爱结合了而不备乐置酒犒劳农夫,就好比虽然颗粒归仓却不让食用。四肢健全,肌肤丰满,这是一个人的身体强健。父子情笃,兄弟和睦,夫妇和谐,这是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大臣守法,小臣廉洁,百官各守其职而同心协力,君臣互相勉励匡正,这可以看作是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天子把道德当作车辆,把音乐当作驾车者,诸侯礼尚往来,大夫按照法度排列次序,士人根据信用互相考察,百姓根据睦邻的原则维持关系,这可以看作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一个人的身体强健,一个家庭的身体强健,一个国家的身体强健,整个天下的身体强健,这些合在一起)就叫作大顺。湖南省岳汨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3.(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材料一: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乃归子。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齐王归楚太子。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子良出,昭常入见,曰:“不可与也。万乘者,是去东国之半也,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王身出玉声,许万乘之强齐也,负不义天下。楚亦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王乃遣子良北献地于齐立昭常为大司马使守东地又遣景鲤西索救于秦。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伐昭常。未涉疆,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