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_第1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1/28/wKhkGWWKOMuAahjbAAFCwoFSFN4604.jpg)
![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_第2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1/28/wKhkGWWKOMuAahjbAAFCwoFSFN46042.jpg)
![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_第3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1/28/wKhkGWWKOMuAahjbAAFCwoFSFN46043.jpg)
![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_第4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1/28/wKhkGWWKOMuAahjbAAFCwoFSFN46044.jpg)
![专题08文言文阅读鉴赏-五年级语文上册期末复习知识点精讲精练(部编版)_第5页](http://file4.renrendoc.com/view10/M01/11/28/wKhkGWWKOMuAahjbAAFCwoFSFN46045.jpg)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08文言文阅读鉴赏文言知识点汇总古文翻译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①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②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③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④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⑤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通假字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十则》)“说”通“悦”,愉快、高兴。2、女知之乎?(《论语十则》)“女”通“汝”,人称代词,你。3、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知”通“智”,智慧。4、担中肉尽,止有剩骨。(《狼》)“止”通“只”。5、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坐”通“座”,座位。6、出门看火伴。(《木兰诗》)“火”通“伙”,伙伴。7、才美不外见。(《马说》)“见”通“现”,出现。8、河曲智叟亡以应。(《愚公移山》)“亡”通“无”。9、小惠未偏,民弗从也。(
《曹刿论战》)“偏”通“遍”,遍及、普遍。10、一切乌有。(《山市》)“乌”通“无”,没有。二.古今异义1、绝境古义:与世隔绝的地方。今义:无出路的境地。例句: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桃花源记》)2、交通古义:交错相通。今义:主要用于称各种运输和邮电事业。例句:阡陌交通,鸡犬相闻。(《桃花源记》)3、穷古义:穷尽。今义:经济贫困。例句: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4、鲜美古义:鲜艳美丽。今义:指(食物)味道好。例句: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桃花源记》)5、布衣古义:平民。今义:棉布衣服。例句: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出师表》)7、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对某事表赞同。例句: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8、开张古义:扩大。今义:开业(多指商业部门)。例句:诚宜开张圣听。(《出师表》)9、涕古义:泪。今义:鼻涕。例句: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出师表》)10、兵古义:兵器。今义:士兵。例句:兵甲已足。(《出师表》)11、池古义:护城河。今义:小水塘、池塘。例句: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孟子>二章》)12、走古义:“跑”的意思。今义:行走。例句:扁鹊望桓侯而还走。(《扁鹊见蔡桓公》)13、汤古义:热水。今义:菜或面做的稀状食物。例句:及其日中如探汤。(《两小儿辩日》)14、去古义:离开。今义:到……去。例句: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两小儿辩日》)15、再古义:第二次。今义:又一次。例句: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曹刿论战》)三.常见文言虚词【之的用法】1、“之”作代词,指学过的知识。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之”作动词,“到”。例句:送孟浩然之广陵。3、“之”作结构助词,“的”。例句:圣人之道。4、“之”起调节音节作用,不译。例句:久之,目似瞑。【其的用法】1、代词,指“他、她、它(们)的”。例句:欲知其轻重。这里的“其”指“它的”,大象。2、“其”用在句首,表示希望、祈使、疑问等语气。例句: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第一个“其”,表反问语气,可译作“难道”;第二个“其”,表推测语气,可译作“恐怕”。【而的用法】用作连词,连结词与词,短语与短语,句子与句子,表示前后两部分的并列、承接、转折、等关系。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但是,表转接)2、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表并列)3、温故而知新。(然后,表承接)【常见的语气词】一般放在句尾,表陈述、疑问、感叹等,常见的有“也、矣、乎、耶、邪”。1、此画斗牛也?也,语气词“呀”。2、谬矣。矣,语气词“了”。3、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乎,语气词“吗”。习题演练1.下面加点词语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喧归浣女(洗衣物的女子)。 B.默而识之(知识)C.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 D.干将发硎(磨刀石)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
)A.羞耻 B.耻辱 C.以……为耻 D.认为羞辱3.解释下列带点字的意思,并翻译句子。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厌:________________
诲:______________句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节选)大抵①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凡读书,须整顿几案,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②。只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注释】①大抵:大概。②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没有读熟文章,就一句一句在心里硬记。4.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关于古人谈读书的文章,知道了《论语》,里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是知也”;也知道了朱熹说的“读书有三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口到”。5.根据句子的意思在文中用“﹏﹏﹏”画出原句。大概读书必须先要熟读,让里面的话都好像是我说的一样。6.短文第1自然段告诉我们,读书要先_______,在此基础上进行________,这样才能有所得。7.读书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请在文中用“”画出来。课内阅读。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_____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8.短文横线上应填的词是_____。9.“心到最急”中“急”的意思是(
)A.着急 B.紧要 C.急促10.文章最后一句运用了_____的修辞手法,给我们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文言文。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1】之所学也;吾尝跂【2】而望矣【3】,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4】也,而闻者彰【5】。——节选自荀子《劝学》【注释】:1.须臾:极短的时间;片刻2.跂:踮起脚。3.矣:语气词,可不解释。4.疾:声音宏大。彰:听得更清楚。11.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12.请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吾:________
尝:___________
终日:__________
跂而望矣:__________13.《论语》中有一句与画直线的句子意思差不多的,请把它写下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理解。曾国藩谈读书盖士人①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②不甘为下流③;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④天,皆无识者也;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注释】①士人:泛指知识阶层。
②断:绝对,一定③下流:下等,劣等。
④窥kuī:从小孔、缝隙或隐蔽处偷。14.运用所提示的方法,解决本文中的文言疑难字义。方法词语提示加点词意思扩词筛选法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组词:杂志、意志、志向……(1)______查字典有识则知学问无尽①shí见识,辨别是非的能力。②zhì记住;记号。(2)______15.根据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用“/”进行断句。(限断一处)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6.文中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______、______、______。链接教材可知,朱熹提出读书有三到,谓______、______、______。阅读短文,完成练习。北人不识菱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①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②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③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夫菱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④强不知以为知也。【注释】①仕:在……做官。②护:掩饰。③去:去除,去掉。④坐:因为,由于。17.解释文中加点字的意思。并:__________________
食:__________________短:__________________
强:__________________18.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19.这个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
)是一样的。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小古文阅读欧阳询观古碑欧阳询①尝行,见古碑,晋索靖②所书。驻马观之,良久而去。数百步复返,下马伫立,及疲,乃布③裘④坐观,因⑤宿其旁,三日方去。【注释】①欧阳询:唐代书法家,楷书四大家之一。②索靖:晋代书法家。③布:铺,展开。④裘(qiú):皮衣。⑤因:于是。20.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欧阳询尝行(曾经) B.晋索靖所书(写)C.良久而去(不一会儿) D.三日方去(才)21.下列对句子朗读停顿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晋/索靖/所书 B.数/百步/复/返C.乃/布裘/坐观 D.三日/方去22.阅读文中画线部分,梳理欧阳询观古碑的过程,并用文中语句填空。()→(下马伫观)→()→(宿其旁观)23.文中主要通过对欧阳询的_________描写,让我们从中感受到____________________。小文言文阅读。广①居②右北平,匈奴③闻之,(
),号④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⑤,不敢入右北平。(选自《史记,李将军列传》)【注释】①广:李广,西汉时期的名将。②居:镇守。③勾奴:古代的一个游牧民族。④号:称。⑤岁:年。【阅读链接】公元前129年,李广率军出雁门关抗击匈奴。匈奴军队庞大,把李广的军队打败后,李广也终因寡不敌众而受伤被俘。押解途中,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24.如果要在文中括号内填入一个词语,以下最合适的是(
)A.气急败坏 B.兴高采烈 C.大惊失色 D.不慌不忙25.解释文中加点的“之”字。(1)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3)__________________26.写出画横线句子的大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27.根据阅读链接,写出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的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8.结合文言文及阅读链接,我们可以体会到李广具有(
)的特点。A.足智多谋 B.骁勇善战 C.威风凛凛 D.忠心耿耿29.你知道的与李广有关的诗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浅显文言文,按题目作答。豺(chái)烹(pēng)羊盘古初,乌兽皆能言。一日,豺①与羊同涧②饮水,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③,乃④强责之曰:“汝(rǔ)混浊此水,使老夫不能饮,该杀!”羊对曰:“大王在上流,羊在下流虽浊无碍。”豺复责曰:“汝去年某日,出言得罪于我,亦该杀!”羊曰:“大王误矣。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⑤能得罪大王?”豺则变羞为怒,责之曰:“汝之父母得罪于我,亦汝之罪也。”遂⑥烹之。谚云:欲加之罪,何患⑦无辞。即此之谓⑧也。——选自《意拾喻言》【注释】①豺:与狼相近动物。②涧:小溪流。③措辞:选用词句,这里指理由、借口。④乃:于是。⑤安:怎么。⑥遂:于是。⑦患:担心。⑧之谓:说的就是……】30.“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这是一句()句。A.设问 B.反问 C.疑问31.联系上下文和平时积累,下面字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汝:你 B.烹:杀后煮着吃 C.老夫:指老人 D.混浊:把水弄脏32.“欲加之罪,何患无辞。”把这句话翻译成现代语言,最准确的是()。A.要想得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理由。B.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机会。C.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33.这个故事让人明白的一个道理:下面最合适的是()。A.以弱胜强需要说明理由 B.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 C.以强欺弱是无罪的34.用自己的话,把“豺欲烹其羊,自念无以措辞。”说得更明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阅读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古人谈读书》节选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敏而好学,。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35.在文中的横线上将内容补充完整。36.写出下列带点字的正确读音。不知()
是知()也
默而识()之37.关于读书,请结合孔子的观点,谈谈你的体会。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海人不倦。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38.为加点字注音。(1)敏而好学()
(2)默而识之()39.写出加点字的意思。(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40.下面与文中画线部分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
)A.寝食不安 B.食甘寝宁 C.废寝忘食 D.食不语,寝不言41.这六则古人学习、读书的言论,均出自《__________》,这部典籍记载的是______和弟子们的言行。42.上面第______则内容,给我的启发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文精品回放。(《古人谈读书》其二)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43.本文作者朱熹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继孔子之后,又一位对人类思想史作出过巨大贡献的圣哲,世人尊称其为___________。他曾在渌口区朱亭镇讲学,朱亭因之得名,从此奠定了千年古镇的历史地位。44.请用自己的话说说下列句子的大意。(1)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5.这篇短文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能简要说说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言文阅读司马光七岁,凛然如成人,闻讲《左氏春秋》,爱之,退为家人讲,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46.解释加点的词。(1)众皆弃去()
(2)破之()47.翻译下面的句子。自是手不释书,至不知饥渴寒暑。__________。48.本学期我们学过司马光的一句名言:__________。49.“破瓮救人”的故事反映了司马光的机智。机智聪颖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创新思维,你的生活中有没有创新思维的事情,请举一例。__________阅读文言短文,完成练习。熟读精思(宋)朱熹凡读书,须整顿几案①,令洁净端正,将书册齐整顿放,正身体,对书册,详缓②看字,仔细分明读之。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dǎo)一字,不可牵强暗记③,只要多诵④遍数,自然上口,永远不忘。注释:①整顿几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②详缓:仔细从容。③牵强暗记:勉强硬记,指文章没有读熟,就一句一句地在心里硬记。④诵:读。50.下面句子与“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意思一样的一项是(
)A.读书千遍,其义自见。B.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51.下面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的时候,要保持桌面整洁,身体坐正,这样读书一定能读好。B.读书时,每个字都要读响亮,不可读错一个字,或少读一个字,或多读一个字,或读颠倒一个字,更不可以不理解就勉强硬记。C.读书之法,就在于多诵遍数,只要多读,一定能久远不忘。52.读下面句子,你还可以把书比喻成什么,试着写一写。例句:书,被人们称为人类文明的“长生果”。参考答案:1.B【详解】本题考查字词解释。A.正确。出自唐代王维的《山居秋暝》,句意:竹林里传来喧闹声,知是少女洗衣归来。浣女:洗衣服的女子。B.有误。出自《论语·述而》。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C.正确。出自清代龚自珍的《己亥杂诗》,句意:然而社会政局毫无生气终究是一种悲哀。喑,沉默,不说话。D.正确。出自清代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句意:干将剑新磨,闪射出光芒。硎,磨刀石。故选B。2.C【详解】本题考查了学生对于词语中加点字的理解。“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篇》。意思是聪敏又勤学,不以向职位比自己低、学问比自己差的人求学为耻辱。耻:以……为耻。故选:C。3.
满足
教诲,教导
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详解】本题考查对字的理解和对句子的翻译。①“学而不厌”的意思:学习总感到不满足。由此可知,“厌”是满足的意思。②“诲人不倦”的意思: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由此可知,“诲”是教诲、教导的意思。③本题考查对句子的翻译。“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意思是: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导别人不知道疲倦。4.
知之为知之
不知为不知
心到
眼到
5.大抵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
6.
熟读
精思
7.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解析】4.本题考查的是谚语俗语的识记。本题考查的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此句出自《论语》。“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出自朱熹的《训学斋规》,意思是读书时要专心,要认真看,要诵读,以加强对学习的记忆效果。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的理解。结合划线句的内容,可以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关于读书要熟读的话都是我说的。对应的语句是“大抵观书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6.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结合原文的内容“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义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即告诉我们读书要先熟读,在此基础上进行精思,这样才能有所得。7.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分析和理解。结合原文的内容,可以得出读书的时候要注意的内容是“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点睛】译文:一般来说,看书必须要先熟读,让书中的话都像从自己的嘴中说出来的一样,接着再仔细地思考,让书中的语言都像从自己心中想出来的一样,然后就可以从书中得到收获。凡是读书,必须先整理好读书用的桌子,使桌子干净平稳,把书册整齐地放在桌子上,让身体坐正,面对书册,仔细从容地看清书上的文字,仔细清楚地朗读文章。必须要读的每个字都很响亮,不可以读错一个字,不可以少读一个字,不可以多读一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一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几遍,就自然而然顺口而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人说:“书读的遍数多了,它的意思自然会显现出来。”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人解释说明,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了。8.漫浪
9.B
10.
反问
读书要集中精神。【解析】8.本题考查对课文的识记能力。原文: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9.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在平时的学习中一定要做好积累,对于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分类做好整理。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三到之中,心到最急。”意思: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急”的意思是重要、关键,B选项正确。10.本题考查了对主题的理解及表达能力。结合对文言文的理解及自己的学习实践说说自己的启发,言之成理即可。“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答案就在问题当中,“岂不”表示反问,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如:这篇短文告诉我们读书要做到心到、眼到、口到。读书要认真,做到心眼合一,只有这样,读书才能有收获。【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思想不集中,只能随随便便地诵读,那一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心到最重要。思想集中了,眼会看不仔细,嘴会读不正确吗。11.《劝学》
12.
我
曾经
整天
踮起脚远望
1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解析】11.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结合文章内容“——节选自荀子《劝学》”可知,本文出《劝学》。12.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意思的理解。吾尝终日而思矣:我曾经整天思索。吾:我。尝:曾经。终日:整天。跂而望矣:踮起脚远望。13.本题考查古文的记忆积累和理解能力。结合划线句的意思,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可知与《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意思差不多。【点睛】参考译文:我曾经整天思索,却不如片刻学到的知识多;我曾经踮起脚远望,却不如登到高处看得广阔。登到高处招手,胳膊没有加长,可是别人在远处也能看见;顺着风呼叫,声音没有变得洪亮,可是听的人在远处也能听得很清楚。14.
志向
见识
15.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
16.
有志
有识
有恒
心到
眼到
口到【解析】14.本题考查了文言文字词理解。“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的意思是有志向就绝对不甘心屈居下等。所以“志”的意思是,志向。“有识则知学问无尽”的意思是有见识就会知道知识无穷无尽。所以“识”的意思是,见识。15.本题考查了断句。“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的意思是:有恒心就绝对没有做不成的事。故可断句:有恒/则断无不成之事。16.本题考查了内容理解和文化常识。结合原句“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可知,曾国藩对读书提出的三个要求是:有志、有识、有恒。课文《古人谈读书》中宋朱熹所说的话,原句: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点睛】参考译文: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向则自己不甘心为下流;有见识则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我满足,像河伯观海,井底之蛙观天,这都是没有见识的;有恒心则必然没有干不成的事情。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17.
一起
吃
错误
硬要
18.我并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进去的原因,是想要清热解毒。
19.B【解析】17.本题主要考查字词解释。“并壳入口”意思: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并:一起。“食菱须去壳”意思:吃菱角要去壳。食:吃。“其人自护其短”句意为: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短:错误。“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意思: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强:硬要。18.本题考查翻译语句。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去热也。”意思: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19.本题主要考查对名人名言的理解。A.“敏而好学,不耻下问。”不以向地位、学问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耻,形容谦虚好学。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明智的态度。C.“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并且不断温习,不也是一件愉快的事吗?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而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凭空思考而不学习,就会疑惑不解。有个出生在北方不认识菱角的人,却说自己知道菱角,结果闹出了笑话。从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些道理:不要不懂装懂、强不知以为知,否则会闹出笑话。故事所讲的道理和孔子说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一样的道理。【点睛】参考译文:有个从出生以来就没有见过菱角的北方人,在南方做官。在酒席上吃菱角,连壳一起放到嘴里吃。有人说:“吃菱角要去壳。”他想掩盖自己的错误,于是说:“我不是不知道,连壳一起吃,是为了清热呀!”问的人又问:“北方也有菱角吗?”他说:“前山、后山上,哪里没有呢?”菱角明明是生长在水中的,那个北方人却说是在土里生长的,这是因为他硬把不知道的说成知道的。20.C
21.B
22.
驻马观之
布裘坐观
23.
动作
欧阳询积极向他人学习的态度和刻苦学习的精神【解析】20.本题考查词语的解释。A、B、D正确。C.有误,良久而去:过了很久才离开。久:很久。21.本题考查句子的断句。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A、C、D正确;B.有误,句意为:几百步后又返回来。故应断句为:数百步/复返。故选:B。22.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通过译文可知,欧阳询赶路时看到一碑文,停下观看,后下马观看,累了就铺上皮衣观看,在古碑旁看了三天三夜才离开。所以欧阳询观看古碑的过程是:驻马观之一>下马伫观→布裘坐观->宿其旁观。23.本题考查对人物描写手法的辨析及人物形象的分析。人物形象可以通过人物描写的语句和具体事例体现出来。人物描写的方法有: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文章对欧阳修进行了详细的动作描写,从看到碑文驻马观到下马观到坐观,一直观看三天三夜,能够体现出欧阳询对此碑文十分痴迷,达到了忘我的境界,也表现他刻苦、专心致志的品质。【点睛】参考译文:欧阳询曾经有一回骑马赶路,看到一块古碑,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索靖书写的。(他)停住马观看古碑,过了很久才离开。他走离古碑几百步后又返回来,下了马站在碑前欣赏,等到疲乏了,又铺开皮衣坐下来观看,就又守在碑前三天三夜方才离去。24.C
25.
代词,李广的名字
的
代词,李广
26.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
27.射杀追骑无数。
28.B
29.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解析】24.本题考查了选词填空。大惊失色:非常害怕,脸色都变了。兴高采烈:形容兴致高,精神饱满。不慌不忙:不慌张,不忙乱。形容态度镇定,或办事稳重、踏实。气急败坏:形容因愤怒或激动而慌张地说话、回答或喊叫。根据语境,匈奴都害怕他,应选“大惊失色”。故选C。25.本题考查一词多义。(1)匈奴闻之:匈奴听说他的名字。之:代词,指代李广的名字。(2)汉之飞将军:汉朝的飞将军。之:的。(3)避之数岁:躲避了他数年。之:代词,指李广。26.本题考查了句子翻译。重点词:之:代词,指李广。岁:年。避:躲避。句子翻译: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27.本题考查了文段内容的理解。结合【阅读链接】内容可知,因为李广射杀追骑无数,所以匈奴“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28.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从“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他飞身夺得身边一个匈奴少年所骑的马匹,抢走少年的弓,射杀追骑无数,终于回到了汉营”可以体会到李广具有骁勇善战的特点。29.本题考查课外搜集及积累。与李广有关的诗句有:①王勃《滕王阁序》:冯唐易老,李广难封。②王维《老将行》:卫青不败由天幸,李广无功缘数奇。【点睛】参考译文:李广镇守右北平,匈奴听说他的名字,称他是“汉朝的飞将军”。躲避了他数年,几年不敢进右北平。30.B
31.C
32.C
33.B
34.豺狼想把那只羊杀掉吃了,自己心想没有(合适的)说辞(理由)。【解析】30.本题考查句式。“去年某日,羊未出世,安能得罪大王?”意思是去年的某日,我还没出生呢,怎么会得罪大王?“安能”的意思是怎么能,是反问词,因此这个句子是反问句。31.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字词。“老夫”出现在句子“使老夫不能饮”中,这句话的意思是使得我都不能喝了,因此“老夫”的意思是“我”。32.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句重点词:欲:想要。患:担心。辞:借口。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要想加罪于人,不用担心找不到借口。33.本题考查文章主旨。根据文章大意可知豺狼一直在加罪于羊,想要把羊吃了。豺是强者,羊是弱者。本文主要说明了弱肉强食是自然界的规律。34.本题考查翻译句子。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做到词达句顺。本句重点词:烹:杀后煮着吃。自念:自己心里想。措辞:选用词句,这里指理由、借口。因此这句话的意思是:豺狼想要把羊吃掉,自己想了下觉得没有好的理由。【点睛】参考译文:在盘古时期刚开始的时候,鸟兽都能开口说话。有一天,豺狼和羊一起在河边喝水,豺狼想要把羊吃掉,自己想了下觉得没有好的理由,便强词夺理道:“你把我要喝的水弄脏了,使得我都不能喝了,该死!”羊回答说:“大王在河流的上方,我在河流的下方,即使我弄脏了水也不妨碍您喝水。”豺狼又责怪道:“你在去年的某日,说了我的坏话,同样该杀!”羊又说:“大王误会了。去年的某日,我还没出生呢,怎么会得罪大王?”豺狼恼羞成怒,狠狠地说:“那一定是你父母!父债子偿,你也有罪!”于是,把羊给煮了吃掉!谚语说:想要加罪于人,何愁没有借口呢!35.不耻下问诲人不倦
36.
zhī
zhì
zhì
37.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要实事求是。要有诚实、谦虚的态度,不要不懂装懂。【解析】35.本题考查文言文默写。②原句是“敏而好学,不耻下问”;③原句是“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36.本题考查字音。“不知”意思是:不知道。读zhī。“是知也”意思是:这才是聪明的。“知”通“智”,智慧。读zhì。“默而识之”意思是: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识”,记。读zhì。37.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能力。结合孔子的观点,谈谈自己的读书收获即可。如:遇到不懂的问题时,要虚心向别人请教,而不能目中无人,藐视那些学习不如自己的人,这样才能收获更多的知识。【点睛】参考译文: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②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③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别人而不倦怠。38.
hào
zhì
39.
知道
明智
聪明
敏捷
40.C
41.
《论语》
孔子
42.
④
没有天生就知晓知识的圣人,像孔子这样多知多智的人,之所以能达到这一境界,也是由于多听多记、勤奋好学的缘故。【解析】38.本题考查给字音。敏而好学——hào;天资聪明而又好学。默而识之——zhì;默:不语,不说话。识:记。把所见所闻默默记在心里。39.本题考查字词解释。(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意思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故第一个“知”的意思是:知道。第二个“知”的意思是:智慧。(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意思是:指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故“敏”的意思是:聪明。“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的意思是: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故“敏”的意思是:敏捷。40.本题考查文言文句子理解。“终日不食,终夜不寝。”的意思是:整天不吃,整夜不睡。寝食不安:睡不好觉,吃不好饭。食甘寝宁:吃得香甜,睡得安稳。废寝忘食:顾不得睡,忘记了吃。食不语,寝不言:吃饭的时候不说话,睡觉的时候也不说话。综上所述,与题干划线部分意思最接近的是C。41.本题考查作品出处及理解。“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出自《论语十则》。“②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出自《论语·公冶长》。“③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出自《论语·述而》。“④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出自《论语·述而》。“⑤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出自《论语·泰伯》。“⑥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出自《论语·卫灵公》。综上所述,这六则古人学习、读书的言论,均出自《论语》;《论语》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关于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的记录。42.本题考查文言文启示。本题是开放题,在这六则中任选一句进行解释并谈启发,言之有理即可。例如: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这句话告诉我们在学习中遇到不懂的问题,要虚心求教,向学问低或者地位低的人学习并不是耻辱。【点睛】参考译文:①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真正的智慧。②天资聪明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③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满足,教人不知道疲倦。④我并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人,而是喜好古代文化,勤奋敏捷去求取知识的人。⑤学习好像追赶什么,总怕赶不上,赶上了又怕被甩掉。⑥我曾经整日不吃饭,整夜不睡觉,去思考问题,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43.朱子
44.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叫心到、眼到、口到。
心既然已经到了,眼和口难道不能到吗?
45.读书最重要的是“心到”。【解析】43.本题考查文学常识积累。朱熹是我国著名的理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是儒学的集大成者,世人尊称为“朱子”。4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翻译时先要抓住关键词,把握文言文的原意,然后用通顺的话写出文言文的意思。(1)余:我;尝:曾经;谓:说。“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的意思是: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即心到、眼到、口到。(2)矣:相当于“了”;岂:难道;乎:吗,语气词。“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度月子中心产后恢复中心合作框架协议
- 中国广电手机产品白皮书2025年版
- 2025年度储能设备箱涵项目施工临时照明劳务分包合同
- 2025年发酵类制品项目建议书
- 2025年钻采装备项目发展计划
- 2025年青霉素类抗菌药物合作协议书
- 如何将个人成长纳入月度工作计划
- 学生发展报告与个案分析计划
- 如何开展班级传统文化教育计划
- 幼儿阅读推广计划
-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自杀风险护理
- 供应室课件大全
- 浙江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赛前辅导课件
- 部编四下语文《口语交际:转述》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一等奖】
- 仓库每日巡查制度
- 学校教育数字化工作先进个人事迹材料
- 动物防疫服务投标方案(技术方案)
-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高考真题试卷(含答案)
- 2024中国AI应用开发者生态调研报告-易观分析
- -中国传统节日之春节习俗介绍主题班会14
- 2024鲁教版七年级下册数学第七章综合检测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