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1页
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2页
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3页
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4页
预防犯罪 教案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八年级上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八年级上册5.2预防犯罪核心素养目标政治认同:通过本框题的学习,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遵纪守法的公民。道德修养:通过两则真实案例和相关法条,认清犯罪的危害,知道犯罪的严重后果,树立法不可违意识。法治观念:对比类似案例,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增强法治观念,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健全人格:通过分析朱某走上犯罪道路的轨迹,形成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懂得自我控制并约束自己的不良行为。责任意识:通过分析案例,观看视频,总结防范措施,努力成为全面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对应的课程标准总目标“学生能够具有基本的规则意识和安全意识。能够初步认识到法律对个人生活、社会秩序、和国家发展的规范和保障作用。遵守规则和法律规范,提高自我防范意识,养成自觉守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初步具备依法参与社会生活的能力。”对应的学段目标第四学段(7-9年级)关于政治认同的内容: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及其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践行。关于法治观念的内容:认识违法行为及其法律责任,理解犯罪的特征及后果,主动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关于健全人格的内容:理解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关系,积极适应社会发展变化。对应的学习主题及内容要求法治教育主题:认识犯罪的基本概念,了解刑罚的主要类型;认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行为的危害,培育和提高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自觉抵制校园欺凌和违法犯罪行为。教学提示:以“远离违法犯罪”为议题,以角色扮演、情景剧等方式,了解校园暴力和不良行为的表现形式及危害,做一个遵纪守法的好学生。教材分析《预防犯罪》是部编版八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第二单元第五课第二框的内容。第二单元的主题是遵守社会规则,安定、文明、有序的社会生活,需要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等建立和谐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建立,需要我们认识社会规则,学习社会规则,遵守社会规则,维护社会规则。第二单元设置了三课内容完成社会规则的学习。第三课社会生活离不开规则,第四课社会生活讲道德,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第五课做守法的公民,由“法不可违”、“预防犯罪”和“善用法律”三框组成。第二框“预防犯罪”由“了解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目组成。第一目了解罪与罚,主要从罪和罚两个方面进行了分析,阐明刑法的作用及内容,犯罪的的基本特征以及犯罪承担的法律后果;。第二目是加强自我防范,引导学生认清犯罪的危害及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原因,在学习及加强自我防范,遵纪守法,远离犯罪方面教育学生。为下一步学习善用法律,做好铺垫。本课与七年级下册紧密联系。七年级下册通过第四单元“走进法治天地”,让学生初步了解法律为我们的成长提供文明有序、和谐自由的空间,保护我们健康成长,为八年级上册预防犯罪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将为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崇尚法治精神”埋下伏笔。学习者分析(分析学生与本课时学习相关的学习经验、知识储备、学科能力水平、学生兴趣与需求分析、可能的学习困难等。)八年级学生正处于青春期,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能力进一步增强,情绪波动性大,可塑性强。同时,学生对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往往不拘小节,这样容易产生不良行为,如果不及时纠正和解决,有可能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由于七年级已对法律相关话题进行了初步学习,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对遵守法律比较熟悉,而一旦自己的权益受到侵害,他们往往束手无策或采用极端手段自行解决,不善于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在教学中要给学生提供保护自己的途径和方法,帮助学生学会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学习重点难点重点:1.加强自我防范,远离犯罪。2.突破策略:创设情境,融合法律知识及典型案例,使学生在活动体验中自我教育,深化认识,自觉远离不良行为,预防犯罪。难点:1.难点:了解罪与非罪,提高法治意识。2.突破策略:根据学生已有的法律知识基础,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以法律条文对案例进行解释;同时引导学生对课堂呈现的案例中犯罪行为的刑罚规定进行自行查阅,加深学生对相关概念的理解。学习活动设计环节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观看视频师:视频中你看到了什么?感悟到了什么?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师:这是一个误入歧途犯罪少年渴望自由的自白,为了避免这样的悲剧重演,我们要增强法律意识,了解罪与罚,加强自我防范,让我们开启今天的探究之旅,预防犯罪。创设情境:李华,八年级学生,某报社法制小记者。最近,他想写一篇关于预防犯罪的专稿。于是,他开始搜集素材。素材主要包括“罪与罚”和“加强自我防范”两部分。(设计意图:通过热点视频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本节课话题:预防犯罪。)环节二活动探究探索新知任务一以案释法了解犯罪活动一案例解读李华在整理打架事件的素材时,发现了“一拳挥去,结果不同”的案例。案例一:一拳打在他人腹部,造成皮下组织轻微伤害。这种行为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三条殴打他人的,或者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处200元以上500元以下罚款...案例二:一拳打在他人腹部,导致内脏破裂,身体重伤。这种行为违反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故意伤害他人身体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犯前款罪,致人重伤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活动二对比分析请同学们对比这两个案例,有什么不同,完成下面的表格。师:试分析对比上述案例一和案例二中的行为,有何不同之处。对社会的危害程度违反的法律受到的处罚案例一案例二学生合作讨论完成表格并展示。师生得出结论:犯罪的含义,犯罪的特征: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师:殴打他人是法律禁止的行为。犯罪的法律后果是刑罚,是审判机关依法对犯罪分子适用的最严厉的强制性法律制裁方法,结合刑法第二百三十四条和课本第54页相关链接,自主学习刑罚的分类,完成表格。生:自主学习完成表格,并展示。(设计意图:通过两个案例的对比,帮助学生明确犯罪的含义及特征,刑罚的含义及分类,避免直接的知识灌输。)任务二警钟长鸣加强防范活动三探究分享师:为了更好地帮助一些同学纠正错误认识,李华特意收集了这个案例--欺凌的代价,希望引起同学们的重视。教师播放视频。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这五名同学年龄这么小却受到了法律制裁?学生观看视频,回答问题。学习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法治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已满十二周岁不满十四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或者以特别残忍手段致人重伤造成严重残疾,情节恶劣,经最高人民检察院核准追诉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师:咱们班有没有校园欺凌现象?拒绝校园欺凌,从你我做起。活动四小组合作师:视频中五名同学本该是在学校度过美好的青春年华,但因校园欺凌被判处有期徒刑,不仅失去了自由,耽误了学业,更影响了自己的前程。这五名学生是怎样一步步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是什么原因让她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带着这两个问题继续观看欺凌的代价。生:观看视频。师:请同学们讨论并回答问题。问题:这五名学生是怎样走上犯罪道路的?生:不良行为/严重不良行为违法犯罪师: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我们国家制定了哪部专门法律?生:《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法治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课件展示不良行为和严重不良行为的法律规定,对照课本相关链接自查身边的不良行为。师:是什么原因让她们走上了犯罪的道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方面进行分析)?生: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法治链接《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四条未成年人的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负责实施家庭教育。国家和社会为家庭教育提供指导、支持和服务。第五条家庭教育应当符合以下要求:......(四)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紧密结合、协一致生: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方面。师:国家制定专门法律来全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我们作为未成年人自身该如何预防犯罪呢?小组讨论展示。(设计意图:通过视频-欺凌的代价,介绍刑事责任年龄的法律规定,分析未成年人犯罪的原因,指出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性,引导学生认识不良行为的危害,让学生把加强自我防范,预防犯罪落实到行动中。)活动五真情助力如果时光能够倒流,在朱某走上犯罪道路之前,请你给她写一封信,你会对她说什么?(设计意图:通过给朱某写一封信,引发学生对不良行为及犯罪的危害,以及怎样加强防范预防犯罪的思考)环节三归纳小结畅谈收获学生畅谈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教师点拨总结本节课所学作业与拓展学习设计环节四学以致用知行合一李华所在的报社正在为此次普法活动征集宣传标语,同学们快来投稿吧。教学反思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知道刑法的作用,了解罪与非罪的标准,刑罚的分类,掌握犯罪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自觉抵制各种不良行为的能力,加强自我防范。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加强自我防范,应选取新颖、学生较为熟悉的典型案例帮助学生理解认识,引导他们自觉地去观察、分析社会现象,培养学生树立法治意识。教学中,教师应注意先引导学生围绕“如何加强自我防范”进行充分讨论、反思,让学生充分交流归纳。在此基础上教师结合学生看法,进行引导点拨。板书是根据教材中所划分的模块写的,过于简洁、笼统,可以根据知识点的内容,先让学生总结,教师再来归纳整理;多进行有效的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课堂的气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评测练习1.下列选项中劝诫我们杜绝不良行为,预防违法犯罪的是()A.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B.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C.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D.以责人之心责己,以恕己之心恕人2.如图思维导图中的①和②依次应填入的内容是()A.违法、严重社会危害性B.严重违法行为、社会危害性C.犯罪、社会危害性D.刑事违法行为、严重社会危害性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中学生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自从结识了社会上一帮游手好闲的“朋友”后,逐渐无心学习,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开始时,他还有些自责,觉得对不起父母、老师。后来便放纵自己,曾因偷学校的东西、打骂同学等受到学校纪律处分。他非但没有接受教训,反而经常在社会上偷窃财物、参加赌博等,因此被公安机关拘留。但他仍不悔改,为了搞钱到网吧玩游戏,他和另外两个“朋友”拦路抢劫,在短短几天内就作案3起,最终因抢劫罪被判刑。(1)陈某有哪些不良行为,写出三个即可。(2)陈某原本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为什么会走上犯罪的道路?(3)作为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预防违法犯罪?参考答案:1.【B】【解析】“罪孽本自微小始,陷身囹圄悔方迟”告诫我们要防微杜渐,从小事做起,预防违法犯罪,B符合题意。A忠实的劝告往往都是不顺听的,但是却对我们的行为有好处,排除。C告诉我们要学习用“良言”结善缘,排除。D把责备他人的心思多用在责备自己上,把宽恕自己的心思多用在宽恕别人上,做到责己从严,责人从宽,排除。2.【D】【解析】依据教材知识,犯罪行为的基本特征包括严重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处罚性,其中,严重社会危害性是犯罪行为最本质的特征,刑事违法性是犯罪行为的法律标志,应受刑罚处罚性是犯罪的法律后果。因此,①为刑事违法行为,②为严重社会危害性,D符合题意。ABC与题意不符,应排除。3.【解析】(1)本题考查陈某的不良行为。分析可知,陈某不完成作业、经常旷课、偷学校东西、打骂同学属于不良行为。(2)本题考查陈某走上犯罪道路的原因。解答时,结合材料信息,联系教材知识点,可从辨别是非的能力不强、具有不良行为、交友不慎、法治观念淡薄等方面作答。(3)本题考查作为青少年应该如何预防违法犯罪。解答时,联系教材知识点,可从珍惜美好生活、认清犯罪危害、杜绝不良行为、增强法治观念、避免沾染不良习气、自觉遵纪守法等方面作答。课后反思在教学中运用视频案例进行课堂导入,通过直观的案例感受和问题的设计,引导学生思考,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本课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为题的能力。本节课,犯罪的基本特征是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设计了两则具体案例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进行共同探讨对比分析,并通过设计表格分析比较,很好的掌握一般违法与犯罪的联系和区别,进而归纳总结犯罪的基本特征,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第二部分是教学重点,对于这部分内容,我通过一则具体的校园欺凌的案例,让学生紧密联系自己和周围同学的实际生活,反思自己是否有不良行为,这些不良行为可能会给自己带来什么危害,以便更加注意自己的行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识,防微杜渐,遵纪守法。本节课力求体现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合理建构教学环节,多法结合,层次分明,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课堂气氛活跃。在教学设计层面,努力创设贴合学生实际生活和认知水平能乐于接受的情境案例,有针对性的设计活动,充分开发课程资源,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与学习活动并有自己的收获,基本完成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学生既学习了法律基本知识,认识到防微杜渐,自觉抵制不良行为,才能成为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