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训练:边塞征战_第1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训练:边塞征战_第2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训练:边塞征战_第3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训练:边塞征战_第4页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训练:边塞征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试卷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33页高考语文古代诗歌主题:边塞征战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塞下曲李贺胡角引北风,蓟门白于水。天含青海道,城头月千里。露下旗濛濛,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秋静见旄头,沙远席羁愁。帐北天应尽,河声出塞流。【注释】①蕃甲:番人的甲衣,锁衔细密,状同蛇鳞。②旄头:星名,即昴宿。古人以此星特别明亮时,主战事。③席羁:诗中指塞北草名,可饲马。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选取了很多与战争有关的自然风物、地名、器具等,意象绵密,营造了萧瑟而紧张的边地生活场景,反映了边患不息给人民带来的深重愁苦。B.“城头月千里”一句选用边塞诗中常见的意象“月”,在“千里”这一辽远的空间中给人孤苦冷寂之感,饱含戍边征人乡愁无极的喟叹。C.诗的中间四句“露下旗漾漾,寒金鸣夜刻。蕃甲锁蛇鳞,马嘶青冢白”正面描写了旌旗招展、金鼓连天、兵戈扰攘的战争场面。D.“河声出塞流”一句不写黄河水,却写水声,把视觉转化为听觉,将那种奔腾不息的场面转化为令人惊心动魄的声音,使诗的结尾悲壮雄浑、富有感染力。2.清代马位在《秋窗随笔》中写道:“长吉善用‘白’字,如‘雄鸡一声天下白’‘一山唯白晓’……皆奇句。”本诗则用了两个“白”字,“白于水”“青冢白”,试分析诗中“白”字的妙处。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捣衣杜甫亦知戍不返,秋至拭清砧。已近苦寒月,况经长别心。宁①辞捣熨倦,一寄塞垣②深。用尽闺中力,君听空外音。[注]①宁:岂,怎能。②塞垣:指丈夫征戍之地。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B.颈联“深”字既写戍地遥远,又写思念之深,一语双关,还呼应了首句“不返”。C.尾联写妇人用力捣衣,声音响彻云外,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D.诗歌借捣衣妇之口,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细小片段,反映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4.诗中句首大量运用虚字,如“亦”“已”“况”“宁”等,前人评价此诗通篇俱用虚字,“曲而弥挚”“何等宛转呜咽”。请结合诗句内容简要分析这些虚字运用的妙处。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各题。从军北征李益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无衣《诗经·秦风》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5.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军北征》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交代清楚,有力地烘托出这次行军的环境氛围。B.“横笛遍吹《行路难》”写的是征人孤单独奏微弱哀怨的笛曲。C.“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反映了真实的大漠行军情景,荒凉悲怆,有“境界全出”的艺术效果。D.《秦风·无衣》质朴诗句中蕴含真挚的情感,体现秦人“尚气概,先勇力,忘生轻死”的气魄和“欢爱之心”。6.这两首诗歌都以战争为题材,但使用的艺术手法和抒发的情感有所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阅读下面这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陆游其二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兽奔鸟散何劳逐,直斩单于衅宝刀。其四群胡束手仗天亡①,弃甲纵横满战场。雪上急追奔马迹,官军夜半入辽阳。【注】①仗天亡:金国进行的是非正义战争,连老天也要消灭它。仗,凭借、依靠的意思。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二前两句写在刺骨寒风中,全副武装的骑兵横渡黄河,借助云梯攻破了敌人的堡垒。B.其二第三句,将被打得溃不成军的敌人比作四散的鸟兽,形象生动地说明敌人已不足为惧。C.其四前两句实写了金军丢盔弃甲的溃败场景,笔力雄健,充满着积极乐观的战斗情怀。D.其四后两句中,大获全胜的将士们一鼓作气,乘胜追击,夜半时分又攻入了敌人的辽阳城。8.“雪”在这两首诗中有多重作用,请简要分析。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栈道溪雨滑,畬田③原草干。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注】①本诗为唐代宗大历元年(766)春,岑参作为僚属随剑南西川节度使杜鸿渐入蜀平乱,途经五盘岭时作。五盘岭:秦、蜀交界处峻岭,其山道曲折盘旋,故名。②出五盘:攀越五盘山道登上山巅。③畲(shē)田:火耕之田。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前两句交代了时间清晨“平旦”和所处位置辽阔绵延的五盘岭,刻画了诗人入蜀平乱前早上出发的画面。B.“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运用了拟人和夸张手法写出了江流回转,悬崖陡峭,山峰高峻。C.中间八句详细描写了五盘岭的景色,由远到近,描绘出一幅山野图。诗人以开合变幻笔法写景,远近结合,着力于染,归结于点,又疏密有致,层层有序。诗人从容悠然的心绪也豁落落地毕现。D.最后两句交代此次出行的原因,并发出感慨。此次远行是为了知己,也就不觉蜀道难行。诗人入蜀作杜鸿渐的幕僚,感知遇之恩,兼寄济国心愿,诗人心绪也较为明快开朗。10.“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中的“斗”“攒”两字,生动传神,所写景物特征鲜明,请作简要分析。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答案第=page11页,共=sectionpages22页参考答案:1.C2.①“白于水”写出了边塞特有的黄沙漫天,一片苍茫的景色特点,也烘托了征人心理的悲凉和索寞。②“青冢白”写出了战马多把草吃得干净,侧面反映了战事的惨烈和持久;③青冢是王昭君的墓,代表和少数民族的和睦关系,这里的“白”则进一步反映了两者关系恶化。【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正面描写”错,这四句不是正面描写战争场面,而是通过对旌旗招展、军营打更、将士的盔甲、战马啃尽草原上青草的描写,侧面表现战争的规模之大。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白于水”指的是旷野上的风沙之色,意思是蓟门白茫茫的旷野上扬起了比水还要白亮的风沙。一个“白”字突出了边塞独特的风光,蓟门旷地风沙,天色一片惨白,萧瑟的环境也烘托出征人内心的思乡之情及无限悲凉寂寞之感;“青冢白”是指战马吃尽了青冢上的野草,青冢一片光秃,露出了白沙。以战马吃尽青草使青冢变白侧面体现出战争时间之长,同时,更加突出环境的恶劣与艰苦,反映出战事的惨烈;“青冢”特指王昭君的坟墓,本来是番汉人民友好团结的见证,然而坟上的草已被战马吃光,这似乎有种不祥之兆,说明边境局势已颇为紧张,战争随时可能爆发。一个“白”字反映出了中原地区与少数民族关系的恶化。3.C4.①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已是常态,“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②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③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劳疲惫。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④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和情感的能力。C.“而丈夫也听到了这饱含浓浓思念的捣衣声”错误。是希望丈夫听到,“君”亦可理解为读者。故选C。4.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炼字的能力。起句“亦”字下得极为沉痛,因为战乱,“戍不返”既指戍边秋至不能返家,已是常态,也含难以生还之意,沉痛悲凉之意毕现。“亦知”两字,深深表达了思妇的苦痛、无奈之情。颔联“已”“况”两字把天冷与久别连缀叠加,此时的季节,已是苦寒的月份,我们已经长期分别,时刻怀念在心,强化了思妇捣衣时内心之苦。颈联写思妇为做棉衣,不辞辛苦,倾尽全力捶打,一方面是为了让丈夫如期穿上自己做的衣服,感受到远隔千里的真挚爱意;另一方面,她们也将思念之情托付在捣衣声中,随风传递,希望能让远行的丈夫听见,一个“宁”字,表达出对丈夫深深的爱。“亦知”“已近”“况经”“宁辞”,通篇俱用虚字播弄描写,何等宛转呜咽。这些虚字既连通了思妇内心情感脉络,又强化了思妇的苦痛和思念之情,虚字对戍妇的心理状态作深入的曲折的刻画,使得全诗的情感宛转而深挚。5.B6.《从军北征》小着情语,却处处达情,以形传神,借景抒情,景象凄凉,如“天山雪后海风寒”,笛声幽咽,如“横笛遍吹《行路难》”,令人神驰意伤,将征人望乡思归的衷怨,表现得淋漓尽致。《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同袍”“同泽”“同裳”凸显了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表现出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B.“写的是征人孤单独奏微弱哀怨的笛曲”错。《行路难》这一首哀怨之曲,不是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遍吹”,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把读者带入笛声响彻夜空的悲壮境界。故选B。6.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从军北征》的首句“天山雪后海风寒”,把地域、季节、气候一一交代清楚,烘托出了这次行军的环境气氛。“横笛遍吹”一句折射征人的心情。《行路难》是一个声情哀怨的笛曲,这里用了“遍吹”两字,更点明这时传来的不是孤孤单单、声音微弱的独奏,而是此吹彼和、响彻夜空的合鸣,听到这悲伤的别离曲,驻守边关的三十万将士,都抬起头来望着东升的月亮。在哀怨的笛声中传递出深沉悲凉的征人思乡情,诗人运用了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写法,表现了征人望月思归的惆怅之情。《秦风·无衣》这首诗描绘出战士们齐心备战同仇敌忾的场景。每章开头都采用了问答式的句法,以一句“岂曰无衣”发端,似自责,似反问,洋溢着不可遏止的愤慨,渲染出一种即便生活贫困以至于“无衣”,也要义无反顾奔赴疆场的爱国主义激情;接下来对问句的回答“与子同袍”“与子后泽”“与子同裳”,则有力地表现出在大敌当前的危急时刻,秦国军民不分你我、同心应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的质朴民风和战友之间淳朴真挚的情感。“修我戈矛”“修我矛戟”“修我甲兵”的诗句,富有强烈的动作性和形象性,使人想象到战士们在磨刀擦枪、舞戈挥戟的热烈场面,形象地表现出主人公乐于为国效力的无私品质和浓郁的家国情怀,并以“赋”的表现手法加以强调,更渲染出了威武雄壮的气势。“与子同仇”“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的誓言,则表达了主人公们在战场上共进退、同生死、御外辱、卫家国的坚定决心和将士们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精神。7.C8.①“雪”是陆游诗兴的触发物。在雪中他忽然生出从军豪情,想象出一番大胜群敌的景象。②“雪”渲染了战斗环境的严酷。诗中的战斗是在雪的环境中发生、完成的,照应标题,使诗歌内容具有想象的合理性。③“雪”烘托出将士们的威武雄姿和战无不胜的英雄形象。雪的纷飞、深铺、无垠等,更彰显出将士们的威武有力。【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C.“实写”错。诗题曰“戏作”,即是作者的游戏笔墨,是作者的想象,并不是“实写”。故选C。8.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意象作用的能力。“雪中忽起从戎之兴戏作”,通过标题可知,“雪”引起了陆游写诗的兴致。根据“兴作”,在雪天他忽然生出从军豪情,想象出一番大胜群敌的景象。“雪平壕”“雪上急追”,表现了“雪”是战斗的环境,渲染了战斗环境的严酷。同时照应标题“雪中”,使想象之作具备了合理性。“铁马渡河风破肉,云梯攻垒雪平壕”,骑兵精悍奔驰过大河,刺骨寒风正怒号,云梯插天直指向敌堡,漫天骤雪满战壕。用漫天风雪,烘托宋军渡河攻城势如破竹的气势,抒发了诗人矢志不渝,收复山河的斗志豪情。“兽奔鸟散何劳逐”,兽奔鸟散的逃敌不消我们费力去追击,“雪上急追奔马迹”,我们踏着大雪追赶落荒的逃敌,通过敌人的溃败和我方军队在雪天的追击,表现出我方军队的英勇强盛,所向披靡,凸显我军的威猛雄姿。9.B10.“斗”“攒”两字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①“斗”字,描写了两岸崖石耸峙欲错,犹如两兽相斗,凸显了江崖陡峭、峥嵘之势。②“攒”字,描写群峰相连,层次莫辨,仿佛聚在一起,刻画了峰峦密集、重叠之态。【解析】9.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