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1页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2页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3页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4页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第一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上册科学第三单元教学设计课题:玩磁铁教学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活动认识到生活中常见磁铁的形状;知道磁铁可以直接吸引铁,也可以隔着物体吸引铁。2、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3、学会合作、交流和分享,能在游戏中体验学习的快乐;关注科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4、寻找生活中哪里用到了磁铁;知道与磁铁有关的科技产品给人类生活带来的便利。教学重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教学难点: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利用多种感官直接感知、体验、观察;学会描述磁铁吸引铁的现象,学会做简单的表述和记录,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曲别针、塑料尺、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谈话导入引出“小猫钓鱼”的游戏。教师请某组学生开展“钓鱼比赛”,发现有的学生能钓上来,有的学生钓不上来。学生质疑,进行猜想,教师导入新课。二、探究活动:1、认识磁铁。你们见过哪些形状的磁铁?(学生自由交流)(学生观察教师准备的磁铁,教师引导学生给不同形状的磁铁起名字。)同学们起的名字真形象。为了方便统一,我们把长条形的磁铁叫做“条形磁铁”。把这种弯的、像动物蹄子形状的磁铁叫做“梯形磁铁”,把中间有孔的环形磁铁叫作“环形磁铁”。还有这些方形、柱形、球形等形状的磁铁。2、探究磁铁能否吸引铁。同学们,我们来做个游戏------给磁铁找朋友,实验盒中有多种实验材料,教师把这些实验材料介绍给学生们。如果磁铁能和它吸在一起,磁铁就和它是好朋友;如果不能吸在一起就不是好朋友。把是朋友的材料放在实验盒外面,不是朋友的材料的仍然留在实验盒里面,看看哪个小组分得又快又准确。(学生做游戏,交流发现)磁铁的朋友都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学生回答)通过交流,我们发现磁铁可以吸引铁做成的物体。同学们把玩磁铁的发现与其他同学分享,就是在交流。其实,磁铁还能吸引镍、钴等金属。谁能利用所学知识解释“小猫钓鱼”游戏中钓上鱼来或者钓不上来鱼的原因?(学生交流后回答)3、探究磁铁能否隔着物体吸引铁。我们继续做游戏。这个装水的烧杯里不小心掉进了一些曲别针,谁能想个办法在不接触水的情况下把它取出来?(学生讨论交流,教师找学生尝试操作。)同学们,磁铁真是太神奇了,竟然能隔着玻璃把曲别针吸上来。想不想再来体验一下磁铁的这个神奇的功能呢?(学生隔着课本、练习本、木板、泡沫板等材料用磁铁去吸曲别针。)师生共同小结:磁铁隔着物体可以吸引铁、镍等材料。4、找一找,磁铁还能吸引周围哪些物品。既然磁铁和铁是好朋友,磁铁能吸引铁。那么,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物品是用铁制成的呢?咱们来找一找吧。(学生自由活动,交流。)三、拓展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有哪些地方用到了磁铁?利用课余时间去认真寻找、仔细观察,说不定还能发现磁铁其他的神秘特点呢?四、通过本课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课题:玩彩泥教学目标:1、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2、了解生活中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3、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能通过观察、比较提出与力有关的、自己感兴趣的问题。4、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5、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对彩泥的形变现象表现出探究兴趣;愿意倾听、分享他人的信息;乐于表达、讲述自己的观点;能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6、了解生活中常见物品形状的改变与生活的联系;初步了解力改变物体的形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教学难点:能用感官观察力使物体形状改变的现象;能简要描述力改变物体形状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并与学生交流。教学过程:一、玩彩泥,初步发现彩泥的特点。学生活动:玩彩泥。同学们很善于观察,这么快就发现了彩泥的特点,彩泥又黏又软、容易变形,而且是五颜六色的。二、彩泥大变身既然彩泥这么容易变形,那请同学们再次来玩一玩,玩的时候要注意思考,彩泥到底有多少种变身的方法?或者说你们能找到多少方法让彩泥变身呢?(学生尽情地玩彩泥)谁来说说有哪些方法可以让彩泥变形?(挤一挤、按一按、捏一捏、拉一拉。)还有谁可以补充一下吗、(压一压、揉一揉、团一团、拍一拍。)同学们都太聪明了,找到这么多可以让彩泥变身的方法。你们这些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呢?挤、按、捏、拉、压、揉、团、拍等都是对彩泥怎么样呢?(都是对彩泥用力)还可以用什么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力力可以使彩泥的形状发生改变。这是咱们刚才玩彩泥的一个重大发现。三、做彩泥菠萝同学们,用你们的小巧手把彩泥做成多种多样的形状,如:水果、文具、玩具等。给大家5分钟,我们一起比赛做一个彩泥玻璃。(学生做,并且展示自己的作品。)四、试一试,它们的形状能不能改变。刚才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那么,对其他物体用力,它们的形状会不会发生改变呢?(力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师生共同小结:我们发现力可以改变彩泥的形状。对毛巾、皮筋、海绵、橡皮筋等物体用力时,它们的形状也会发生改变。所以,我们可以知道,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板书: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五、课后拓展: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力可以使物体的形状发生改变。生活中,这样的现象很多,比如,我们用力拉绳就可以把窗帘卷起来,再向另一个方向拉,又把窗帘放下来。同学们课后再仔细观察力改变物体形状的现象,下节课汇报给大家,看谁发现的多。课题:玩小车教学目标:1、知道推和拉可以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推和拉都用到了力;知道推力和拉力是生活中常见的力。2、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3、在观察周围事物的基础上提出问题,通过动手操作寻找证据,并解释交流所获得的信息。4、了解生活中汽车等常见的科技产品给人类带来便利。教学重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难点:意识到证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常见的玩具小车等。教学过程:一、游戏导入。1、教师组织学生做游戏:一名学生站在某处不动,另外几名学生想办法让他离开原来的位置。师生交流游戏规则。2、交流反思。你们在游戏中发现了什么?使劲地推他和拉他都能使他离开原来的位置。推和拉的过程中,我们都用到了力,这位同学离开了原来的位置,我们也可以说他运动起来了。3.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来研究推力和拉力。二、探究活动1、想办法让小车动起来。同学们,你们有什么办法让小车动起来?学生说出自己玩小车的方法。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尝试用多种方法使小车运动起来。学生交流总结:玩小车时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推力或者拉力使小车运动起来了。2、小游戏。教师谈话:你们都是小司机,能驾驶好自己的车么?下面,我们做个游戏,看谁的小车能停在中心的园内,既然是游戏,就要有游戏规则,先小组内讨论一下游戏规则。师生讨论游戏规则,教师巡视。学生分组活动游戏中发现。3、我们这样玩一玩。推力和拉力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两种力,我们在游戏中也经常用到推力或者拉力,你们能举例说明吗?学生说出自己玩的游戏,以及用到推力或者拉力的地方。学生交流自己在游戏过程中感受到自己的推力或者拉力。三、拓展活动:我们一起来找一找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学生分析、交流拖地与拉链的图。打扫卫生与整理房间时,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学生交流。师生共同总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推力或者拉力?大家找找,我们下节课继续交流。课题:分一分教学目标;1、能根据物体的外部特征对物体进行简单的分类。2、能把探究过程中学到得到分类方法运用到新的情境中,对事物进行分类。3、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4、初步了解分类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教学重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教学难点:尝试多角度、多种方法对事物进行分类。教学准备:不同颜色的积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位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它能帮助我们盛放学习用品,每天陪着我们上学、放学,你们能猜到它是谁么?书包。你们的小书包是爸爸妈妈帮助你们整理的,还是自己整理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会的事情学着做,自己的书包自己整理。)二、探究活动1、给积木分类,了解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同学们玩过积木吧?你们都用它们搭建过什么?(学生交流分享。)大家的小手可真巧。今天,同学们带来了积木,咱们换一种玩法,怎么样?我们以小组为单位观察带来的积木,尝试把积木分一分,看看哪个小组的方法多?(小组活动)谁来说说你们小组是怎样分的?(教师引导学生意识到:可以按积木的颜色、大小、形状、厚薄等特征进行分一分。)刚才同学们交流了这么多类分法,这说明在分积木之前,我们心中已有了一定的标准。像这样,根据积木的外部特征(如颜色)把特征相同的积木分在一起就是分类。2、给铅笔分类,明确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同学们,我们现在写字用的工具主要是铅笔,大家用的铅笔都一样么?如果将铅笔分分类,你们有几种分法?以小组为单位,观察组内同学带来的铅笔,想想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说出分类的方法,动手将铅笔分一分。小组内的其他同学想想还可以按什么标准分类,再动手分分看。每个小组最终要记下你们小组有几种分类的方法。(小组活动)(各小组汇报结果,教师依据学生的回答随机板书:按颜色分、按有没有橡皮分、按有没有削过分、按笔杆的形状分、按铅笔的型号分、按笔杆的材质分。)同学们,通过大家的认真观察,动手操作,我们将铅笔按不同的标准进行了分类。大家思考一下,每次分类的标准不同,分的结果怎么样。(学生认识到:标准不同,分的结果可能不同。)同学们,你们文具盒中的铅笔通常是怎么样摆放的?(学生交流)为了方便削铅笔,我们通常铅笔按用过的没用过的、需要削的和不需要削的等分类方法进行摆放;为了方便寻找铅笔,我们也可以按颜色为标准进行分类摆放。师生共同小结:看来,选用什么标准对铅笔分类应根据实际的需要或者目的来确定。分类有不同的标准,标准不同,分类的结果可能不同。三、生活中分类的意义。1、欣赏图片,感受分类带来的便利。同学们,现在我们用铅笔来写,等到了高年级,我们就可以用圆珠笔、钢笔等书写工具了,想看看超市文具中的笔是怎样摆放的么?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教师用课件出示超市文具区笔的分类摆放的场景图。)同学们,看到这些,你们有什么感想,谁来说说?(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物品摆放整齐、有序,这样方便查找,可以为人们带来便利。)你们还观察到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分类?(学生交流。)(教师用课件出示图片帮助学生了解到:超市中物品、书店书架上的图书、药店货架上的药品、服装店衣架上的服装等物品都需要分类摆放。)同学们,看到了这些图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教师出示给垃圾分类的卡通图片。)怎样给垃圾分类呢?(学生交流。)垃圾需要分类投放,混放就是垃圾,分类后可能成为可再利用的资源。2、整理书包,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同学们,想不想让你们书包中的物品摆放得更整齐?下面,我们就用今天学到的分类方法整理一下我们的书包。(学生整理书包。)谁来说说你们是怎样整理书包呢?(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进行分类整理;书和作业本有卷的地方要整平;把书包按从小到大依次放进书包里,再把作业本依次放进书包里;文具盒子中的铅笔要摆放整齐,书包中的杂物要及时清理等。)分类摆放也可以为我们的学习带来便利,希望同学们都养成放置物品有序、有条不紊的好习惯。五、课后拓展:六、怎样把家里的玩具分分类,摆放得更好?家里还有没有其他分类摆放得情况呢?课后大家可以留心观察啊。第二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青岛版一年级下册科学青岛版第三单元和植物握个手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我们周围的植物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3、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教学准备: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教学过程:一、认识周围的植物1.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三、拓展活动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看花认植物一、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二、活动准备:观察周围植物的花。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二)、学习新课1、认一认植物的花出示几种花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3、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学生互相交流三、拓展活动1、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四、总结: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五、拓展活动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看花认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一、辅助环节: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二)观察植物的叶1.摆一摆,说一说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二、小结: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生:爱护它,不破坏它。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三、拓展活动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看茎认植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活动准备: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四、拓展活动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体会与反思: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第三篇:青岛版一年级科学下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和植物握个手桃花红,梨花白,春天一来百花开。页有形,茎多态,要把植物辨明白。我们周围的植物教学目标1、在观察活动中,能够调动各种感官识别常见植物,描述常见植物的特征,会依据不同标准对不同植物进行简单的分类和比较;2、能说出周围常见植物的名字。3、知道植物的特征包括颜色、气味、外形等内容。教学准备:观察周围的花草树木教学过程:一、认识周围的植物1.任务的布置阶段不能简单的理解为教师直接说出活动名称,而是学生在教师的情境设计下明白活动是要干什么、怎么干,只有准备充分了,接下来的活动才有意义。“树皮很粗糙”、“桂花真香啊”、“辣椒的果实有红的、青的”说明要观察植物的哪些特征,其中“粗糙”是手的感觉、眼睛获得的信息;“香”是鼻子感觉到的信息;“红青”等颜色信息则是眼睛获得。手、眼、鼻都是感觉器官,这里是教学生学习用感觉器官认识物体。教师操作时不需要拘泥于教材给予的是哪一种植物,反倒要主动把本地的常见植物结合到教学中。如:没有桂花,可用其他有气的植物。2.活动是以实验组为单位进行还是自由组合,教师要有规定,建议以实验组为单位开展活动,有利于组内同学的感情交流,还能促进组内学生之间形成合作意识。当学生组内无法得到答案时,教师不要急于回答,把发言权留给其他组的同学。3.教材提供的学生的活动记录表只是一个记录方式的案例,表格这样设计是考虑到学生的写字速度和识字量,让学生直接记录在书上的方式能避免这样的麻烦,使教学环节更紧凑。这个记录表的设计是开放式的,下面的空间是特意留给需要的学生和老师的,只要你认为需要纪录的都可以补充在下面。二、学生自由活动,交流认识的植物三、拓展活动到野外里看一看,认识更多的植物。看花认植物一、教学目标1、组织学生观察、比较植物花的异同,了解认识某些植物2、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仔细比较的能力、表达能力和质疑问难的能力。二、活动准备:观察周围植物的花。三、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新课:师:花是一株植物最美丽的部分,它是植物发育成熟的标志。关于花,你想知道什么问题?生举手发言,提出问题。师: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可真多!(板书课题:看花认植物。(二)、学习新课1、认一认植物的花出示几种花学生观察,交流是什么植物的花。2、这些花有什么不同/师将各组的研究结果投影出来,同时加以补充说明。3、师:自然界中花的种类是不一样的,你们认识哪些植物的花?学生互相交流三、拓展活动1、看起来大家都很喜欢花,花是美丽的,可以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调节人们的心情。你打算怎样赞美花呢?学生讨论汇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赞美花吧。四、总结:今天时间有限,我们可以在下次的活动中来交流我们知道的一些其他的有关于花的知识。好吗?五、拓展活动认一认多种多样的菊花。看花认植物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树的叶是多种多样的,同一种树的叶具有共同的基本特征。2、叶也是有生命的,叶从叶芽开始生长,到最后衰老死亡,完成了一生。教学重、难点开展观察植物的叶的活动,建构起叶也是有生命的科学概念。教学准备观察周围常见植物的叶。教学过程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上课认真听讲,身体坐端正,手放平;2.积极发言,声音洪亮;3.小组合作活动时手脑并用,要保持安静。一、辅助环节:课件出示:各种植物的叶师:欣赏完这些植物的叶,你想用什么词来形容它们呢?引导学生说出植物的叶多种多样。师: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植物多种多样的叶吧。出示并板书课题:10.看花认植物(一)统计学生收集到的叶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大树下、校园里,我们可以看到各种各样的叶。师:课前老师要求大家收集一些落叶,谁来说说,你捡到了几片叶?请把你认为最美的一片叶展示给大家。(二)观察植物的叶1.摆一摆,说一说师: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植物的叶,所以给每小组带来了一些叶子(出示课件),看大屏幕,先仔细观察叶子,想一想哪些叶子是同一种植物的?为什么?温馨提示:小组同学合作要保持安静。2.比一比,看一看(学生互相介绍自己带来的树叶。)(三)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哪些知识?1、我们可以根据叶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2、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野生植物资源的义务。二、小结:师:学习了这节课,以后我们应该怎样对待身边的植物呢?生:爱护它,不破坏它。师:植物是我们有生命的朋友,我们要爱护花草树木,不要随意摘树叶。三、拓展活动不同种类的牵牛花叶子有什么不一样?看茎认植物教学目标;1、让学生经历“问题——猜想——设计实验——验证实验——获得结论——表达与交流”的过程,自行探究茎的作用。2、尊重证据,体验到合作与交流可以更好的完成认知。教学重点;掌握并了解茎的作用活动准备:观察周围植物的枝干。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学生课前的准备活动状况,进行恰当的评价。开展探究活动1、你们看见过哪几种形状的茎?(学生自由活动)引导学生讨论:看到这些植物的茎你有什么发现?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作用?(让学生回答)(植物的茎内有“导管”,它起着运输水分的作用。展示示意图,让学生观看体会。)2、自由活动,互相交流了解的内容。二、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学生交流回答,然后教师小结。(我们可以通过茎的形状、颜色等来认识植物。)三、学生描述认识的茎四、拓展活动注意观察了解,认识更多的植物。板书设计:植物的茎(茎内有导管)各种各样形态各异体会与反思:一、提出研究的问题是科学探究的良好开端二、合理的猜测是科学探究的原动力三、设计实验方案是科学探究的保障四、探究发现是学习的重要目的第四篇:青岛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第三单元29——45页单元备课本单元学生认识了10以内的数的基础上来学习的。它是学习20以内数加减法最直接的基础,也是今后学习更复杂的计算的重要基础。本单元主要内容:10以内数的加法;0的加法10以内的减法,0的减法;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10以内的加减混合运算。在本单元结束时还安排了“探索规律”等内容。初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体会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正确口算、是本单元的重点。教学目标:基础知识:1、合具体情景,初步体会加减法的意义,初步了解交换相加两个数的位置得数不变,能真确、熟练的口算10以内的加减法,会口算10以内的两步加减法式题。2、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不同的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3、在交流多种方法的过程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在用10以内数的加减法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观察、理解能力,渗透简单的函数思想。思想教育:使学生体会生活里有很多计算的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逐步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和数学意识。课时安排:15课时第一课时加法的初步认识一、教学目标:1.通过教学使学生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理解加法的意义.2.认识“+、=”以及它们的书写方法,会读写加法算式.二、教学重点:初步建立加法的概念.教学难点:理解加法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学法:练习法尝试法四、课前准备:课件、圆片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看,谁来了?(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小猴子听说同学们都很有本领,想来考考你们,你们怕不怕?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它给我们出了什么样的题目.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看图说出:左边有几个小跳棋,右边有几个小跳棋,一共有几个小跳棋?生:左边有1个小跳棋,右边有1个小跳棋,一共有2个小跳棋.问:也就是几和几组成几?生:也就是1和1组成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你能看图直接说出是几和几组成几吗?学生看图回答.问:这幅图呢?(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看!小猴子拿着桃子来奖励你们了.(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小猴子左手拿了几个桃子?右手呢?合并起来一共是几个?师: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在一起((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求一共是多少?就要把两个数加起来,用加法计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加法的初步认识”.(板书课题)(二)学习新知1、建立加法概念师:要做加法,我们首先就要认识一位新朋友,它的名字就叫加号,你们看,这就是加号(出示“+”),加号表示“合并起来”的意思.师:要把小猴子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写成加法算式是:1+1问:1和1合并起来是多少?生:是2.师:所以1加1就等于2(板书=2),“=”叫等号,2是1和1合并起来的得数.这个算式读作:1加1等于2.学生练习读算式.问:谁能结合这幅图说一说“1+1=2”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生:1+1=2表示把左手的1个桃子和右手的1个桃子合并起来,一共是2个桃子.2.进一步认识加法含义(1)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问:有几个小朋友做游戏?又跑来了几个?求“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用什么方法计算?为什么用加法?谁会列式?(板书:2+1=3)问:这个算式表示什么意思?教师要让学生反复地说,并且要让学生说熟练一些。(2)继续演示动画“加法的初步认识”师:请你试着用三句话说出图意.生:有1只小猫在玩球,又跑来2只,一共有几只小猫?问:求“一共有几只小猫”应该怎么想?学生互相说一说,然后列式解答.问:这道题为什么用加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3.摆一摆、说一说让学生摆圆片:左边摆1个圆片,右边摆2个圆片,把这两部分合并起来一共是3个圆片,1+2=3.在摆的时候,要让学生一边摆一边说。4.小结师: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在什么情况下用加法?计算加法要根据什么算出得数?教师引导学生回答上面的问题.(三)巩固练习1.看图说图意并列式解答。2.看算式,先用学具摆一摆,然后再写得数.1+1=2+1=1+2=板书:加法的初步认识1+1=22+1=3第二课时加法计算一、教学目标:1、能初步理解加法的含义,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并能运用所学的10以内数的加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在与同学交流的过程中,培养合作意识,初步学会有条理的表述自己的操作和思考过程。4、积极参加学习活动,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二、重点: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难点:体会加法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讲授法、引导发现法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关于猴子和桃子的图片五、教学过程:设计:活动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师:孙悟空听说我们班的小朋友特别喜欢他,便特意来看看我们,小朋友们看,他来了!活动二、自主探索,感悟新知1、观察定向,提出问题师:小朋友们,我们到了!花果山好热闹呀!小朋友们快看看,都有谁来了?谁来说?师:对呀!天空中飞来了几只小鸟,是几只呢?师:小朋友们说的都不错,刚才说了这么多,你最喜欢什么?最喜欢猴子的小朋友请举手。噢,这么多,大家都愿意与小猴子成为好朋友。那我们先来看看可爱的小猴子,好吗?(课件突出小猴子,其他的场景淡化。)关于小猴子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问题或所提的问题中没有涉及到数学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然后让学生仿照教师提出:“一共有多少只猴子?”(教师板书)教师要重要强调所提出的问题,并且强调一共是要用加法计算。2、尝试解决,理解含义,探究算法师:小朋友们,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学生说)师:你是怎么算出来的?学生自由选择方法,尝试解决。教师巡视指导。师:刚才小朋友说出了这么多方法,其实都可以用一个算式表示出来,谁知道这个算式怎么写?师:能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列吗?师引导学习加号,领读算式。活动三、拓展延伸,激励探索。师:刚才这位小朋友看着小猴子提出了一个数学问题,仔细观察画面,你也能像她这样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吗?学生提出问题后,教师板书在黑板上。师:刚才我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小朋友们能列个加法算式把他们解决吗?我们又要开始小组比赛啦!听好要求:小组长先做好分工,小朋友们接到任务后,就动脑筋列算式,然后把你列出的算式告诉小组长,小组长把组员们解决得问题记录在这张答题卡上,还要想一想怎样说最清楚。这一次我们比一比哪个小组合作的最好,解决的问题最多!学生合作解决,并进行交流汇报。在交流汇报时注意让学生说出算式表示的意思。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时候也用到了加法,比如:妈妈给你买了三个本子,爸爸又给你买了2个,爸爸妈妈一共买了多少个?(学生解答)谁能像老师这样说一个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数学问题?活动四:小练习师:小朋友们能不能看着你们得到的这些桃子也提出一个数学问题?(教师可提示:可以问问同学们,第一小组)学生提问题:(1)第一小组一共得到了多少个桃子?(2)第二小组一共得到了多少个桃子?……学生边提问题边解决。活动五:教师总结:今天我们和孙大圣一起游玩了花果山,在玩的过程中,你学到了什么?板书:加法计算一共有多少只猴子?3+2=52+3=5第三课时加法计算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和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生活的联系,并在运算中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二、重点:加法的意义,能正确列出加法算式和计算得数是10以内的加法;难点:体会加法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操作探究学法:探究操作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小棒五、教学过程设计:(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教师谈话:花国山太美了,今天又有一群小朋友到花国山去游览,我们一起去看看。揭示课题,板书课题。(二)探究新知:1、出示主题图,学生仔细观察,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问题3、解决问题:(1)一共有多少个同学?可以怎样列式?你是怎样想的?学生回答,教师板书算式5+3=83+5=8比较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学生回答后,教师小结。你还可以说出像这样的一组算式吗?(2)一共有几只小猴?先让学生说说有关小猴的信息,再独立列式计算(3)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先找一找,数一数,再列式,并问你是怎样想的?(4)还可以解决哪些问题?教师要把学生所提出的问题一一板书到黑板上,并且重点强调一共就要用加法计算。(三)自主练习1、第1题仔细观察第一幅图,找找有不认识的东西吗?教师板书大括号,告诉学生大括号的意思表示“合起来”的意思。让学生说说这幅图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学生独立列式。2、第4题(1)观察鱼缸图,说说图意;(2)这道题是要我们看一幅图列几个算式?学生试试,集体订正后完成第二幅图。(四)总结:互相交流你学到了哪些知识?(五)作业:第2题板书设计:加法计算一共有多少个同学?两棵树上一共有几个桃子?3+5=85+0=55+3=80+5=5第四课时加法练习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巩固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2、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难点:加法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卡片、展台、彩笔五、教学内容:一、组织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1)10以内数的加法(2)有关0的加法二、基本练习:1、看图列式计算(1)▲▲▲▲▲▲▲▲(2)○○○○○○○○○○()+()=()()+()=()(3)课本P34第4题先看图说意,再独立列式计算,集体订正,展台上评价。2、口算2+73+55+55+43+62+54+42+8出示卡片学生视算,订正时找几生说说是怎样算的。三、综合练习:1、找朋友P35第6题教师指导学生完成。2、画一画,填一填P35第7题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确定横线上还要画几个图形,然后再根据所画图形的个数去填未知数。3、P35第8题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后连线,集体订正对错。练习时,引导学生理解题意,先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6号和8号球员分别应踢哪些球,再让学生画线连球。4、P36第10题引导学生观察题意提出问题,列出算式,订正时说说为什么这样列式。5、讲一个数学故事P36第11题出示P36自主练习第11题:(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图中有什么?看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你打算怎样解决这些问题?(2)你能讲一个数学故事吗?(3)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认真看图,发挥想象力,自编故事。四、总结:本节课有什么收获?五、作业:P34第3题P36第9题第五课时10以内数的减法一、教学目标:1、结合实际经历用减法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理解减法的含义;2、初步学会从实际情境中提出问题,并能运用10以内数的减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3、形成初步的合作意识。二、重点难点:重点:10以内数的减法的含义及正确计算。难点:正确计算三、教法学法:教法:探究法、指导法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课件展台五、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师:同学们,花果山的水帘洞是小猴子经常玩耍的地主,今天,老师也带你们去看一看,好吗?多媒体出示信息窗3——游水帘洞让学生观察游水帘洞的画面。师:通过观察你们发现了什么?学生可能答出:桃子、猴子等。你能提出数学问题吗?二、探索解决问题,感受减法的意义:1、在学生提问题的基础上,教师引出主问题:还剩几只猴子?学生独立思考后,合作探究问题。师巡视,作个别指导。2、全班交流。可能出现以下几种情况:①看图知道还剩3只。②我可以把剩下的一个一个地数。③我可以把4分成1和3。④我用4个木块代替4个猴子,跳进洞里1只,就拿走1块木块,就剩3只了。3、师小结:大家想出了这么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很了不起,要求还剩几只,就是从4里面去掉1,可以用减法计算。板书:4-1=3(只)介绍减号“—”和算式的读法。5、进一步感知减法的意义:师:你还能用减法解决刚才提出的哪些问题呢?电脑显示学生提出的问题,分组解决。全班交流,小组内都解决了哪些问题,互相交流。三、联系生活解决问题:师:你能用减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看哪些能用减法解决,解决不了的,放在问题口袋里。小结:生活中的许多问题都可以用减法解决。板书设计:减法的初步认识4-1=3(只)第六课时10以内数的减法一、教学目标:1、进一步体会减法的意义,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加减法;2、初步体会加减法之间的内在联系;3、形成初步的推理判断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能正确计算10以内数的减法。难点:正确快速计算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讲授法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课件五、教学内容:一、看图列式:根据自主练习第一题,说说图意,让学生理解,独立完成算式,说说算式的意思。二、减法综合练习:引导学生说说自主练习第二题的图意,再填写完成算式。三、先画线,再填得数:画上斜线表示什么意思?画多少个?说说每道算式的意思。出示自主练习第3题,说说题意。四、根据自主练习第四题内容,学生独立计算。五、先说图的意思,再列式计算。六、游戏方式进行。第七课时减法计算一、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初步体会0的减法的意义,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学会有条理的思考问题,了解同一个问题可以用不同的方法解决2、在交流多种算法的过程中获成功的体验,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3、在用10以内的加减法解决简单问题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二、重点难点:重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难点:体会减法的意义,理解并掌握关于零的减法。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学法:探索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主题图、小棒五、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故事导入,一只调皮的小猴子摘桃子的故事,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后让学生观察图。二、发现问题出示信息窗4,让学生观察画面上的内容。1、编一个小故事给同学们听。2、进行思想品德教育。讨论:为什么这只小猴子最后一个桃子都没有了呢?不管干什么事都要一心一意。3、根据故事内容,提出数学问题。三、探究问题1、小猴子摘了几个桃子?学生自己观察画面,列出算式。2、篮子里还剩几个桃子?可以给学生一个不完整的算式给予提示:34=5(个)第八课时10以内加减法的综合练习一、教学目标:1、在学生掌握上面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2、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重点: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难点:巩固10以内数的加减法,进行自己练习。三、教法学法:教法;指导法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小棒五、教学内容:一、谈话引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10以内数的加减法,并长了很多本领,今天,我们用自己的智慧解决问题,好吗?二、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让学生观察彩图,说说图意,列出算式。2、自主练习第2题主要让学生自己进行口算,如有个别的学生教师应进行辅导(可用卡片)3、听声音,做计算。板书:5+4=95-4=15+3=85-3=25+2=35-2=34、自主练习第5题学生复习以前学过的大于、小于、等于号。5、自主练习第6、8题引导学生看图列式。说说图意。6、自主练习第7题小鸡回家,引导学生算出得数,再连线。说说小鸡怎么回家?提出问题列式计算。7、自主练习第9题看图讲一个数学的故事。根据树上的七星瓢虫或树上的叶子等内容来编;分合作小组讨论提出问题列式计算。三、拓展延伸教师讲一个数字娃娃的故事。你能自己编一个数学小故事吗?第九课时连加、连减一、教学目标:1、知道连加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进行10以内的连加计算。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及其运算顺序。难点:理解连加、连减的意义。三、教法学法:教法:讲解、引导。学法:自主探究、观察、操作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主题图、展台五、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出示第41页信息窗5挂图)1、师:一些小朋友观看一群顽皮的小猴子跳水嬉戏,可爱的小猴子不仅吸引小朋友的目光,还引起小青蛙,小鱼的注意,我们也看一下好吗?2、让学生在认真观察画面理解图意的基础上,提出问题“你看到了什么?”二、自主探索,合作交流。1、整理信息,提出问题。根据画面上提供给我们的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根据图意,可能会提出下列问题:①草地上一共有多少名同学?②小河里一共有多少条鱼?③河岸上还剩下多少只青蛙?④树上还剩下多少只小猴子?⑤草地上一共有多少朵花?……2、独立思考,探索问题。师:同学们的问题提的好极了!那么第一个问题谁来解决?该怎样列式?请同学们利用学具试着自己解决一下好吗?3、小组合作,探究问题。小组交流。教师巡视指导,注意倾听学生的想法。小组长组织好小组成员的发言顺序,并做好总结。4、组间交流,解决问题。(1)哪个小组愿意把你们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说相应的算式。(2)这几个小组的想法又对又准确。那么这道题等于几?你是怎样算的?学生:4个坐在地上的同学,加上站着看小猴跳水的3个同学是7个同学。再加上跑来的2个同学,就是9个同学。(学生列的算式不同,说法也可以不同)那么这道题也就是几加几再加几?(指名学生:4加3再加2)(3)今天我们学的这个算式和以前学的算式有什么不同?教师在适当时机总结:把三个数加在一起的算式,叫做连加。并板书:连加。(4)请同学们动脑筋想一想,在这幅图里,还有哪几道题可以用连加的方法来计算?学生自己试做,并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想法。5、让学生独立完成红点标示的问题:树上还剩几只猴子?三、走进生活你能用今天学到的连加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提出生活中的问题自主解决,不能解决的问题我们先把它放到问题口袋里,以后再来解决。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学会了什么?计算连加、连减题要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板书:连加、连减4+3+2=95—1—2=2第十课时10以内的连加、连减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连减、连减的意义以及运算顺序,使学生熟练掌握连加、连减的计算方法,提高学生的口算能力。2、培养学生学会观察、分析问题,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3、培养学生在学习探索中积极合作与交流的精神。二、重点难点:重点:引导学生说出先算什么,再算什么。难点:准确的理解题意。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指导学法:练习学具操作、讨论交流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五、教学内容:一、口算5+43+67+33+34+62+35+37+24+34+4二、自主练习1、自主练习第1题。练习前找学生说说怎样摆的?计算时,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2、自主练习第2题。提供了学生用彩纸做纸花的情景,进一步巩固连加的意义及计算方法。学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做了多少朵纸花?”也可以算“三个小朋友一共用了多少张彩纸?”只要列出正确的算式就行。3、自主练习第3题。根据直尺上提供的数据,学生自主列出算式。4、自主练习第4题。以统计表的形式引导学生填数,巩固连加。应先引导学生数清楚西红柿、辣椒、茄子的数量,然后计算三种蔬菜的总个数。5、自主练习第5题。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6、自主练习第6题。练习时,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理解,独立解答,发挥想象。在交流中弄清楚“2+2+2+2”和“8-2-2-2-2”的含义,并尝试口算出结果。三、课堂小结板书:连加、连减练习课3+2+4=3+6+1=6-0-5=9-2-7=第十一课时加减混合一、教学目标:1、结合“小猴子学钓鱼”的具体情景,体会10以内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意义,能正确口算10以内数加减法混合运算。2、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鼓励用多种算法去解决问题,初步学会有条理思考问题,培养应用意识。3、在交流算法过程中,养成初步的合作意识。通过解决问题去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重点:运算顺序和计算方法难点:解决问题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探究学法:合作探究四、课前准备:主题图、展台五、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小朋友们,我们一起去了花果山,游了水帘洞,看了小猴子跳水,还美美地野餐了一顿,那你们想不想知道小猴子是怎样钓鱼的呢?好,老师就带小朋友一起去看一看,好吗?二、提出问题。1、指导学生观察情境图。图上都有什么?它们都在干什么?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情境图编一个数学故事,并提出数学问题。学生独立编出后,先在小组内进行交流,把自己编的故事讲给小组内的同学听,并思考提出的问题。组内交流完后,教师指名一至两名同学讲一讲他们编的数学故事,(组织学生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并组织全班解决提出的问题。2、解决问题(1)现在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结合图中的说明独立思考:怎样才能求出有几只猴子学钓鱼?让学生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每组选出一名同学汇报本组的意见。(2)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情况分别列出各种算式。5-3+25-3+1让学生看算式,每个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3、解决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学生独立思考解决,让学生来当小老师讲解。三、巩固拓展,应用问题。1、自主练习第2题。(1)观察此图:你想到了什么?(2)引导学生提出:湖里有几只天鹅?(3)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出算式。8-2+38+3-2(4)结合算式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列?你是怎样想的?并说一说运算顺序。2、自主练习第1题。观察图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是什么?根据自己的想法列式。关键是让学生说说是怎样想的?四、课堂小结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五、作业:50页第3题板书设计:加减混合5-3+25-3+13+2-1第十二课时10以内数的加减混合运算练习课一、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练习形式,达到对加减混合运算的正确、熟练计算。2、理解情境图的思维方式是开放的,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的。3、通过具体情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学数学的乐趣。二、重点难点:重点:正确、熟练计算难点: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多样化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练习学法:合作练习四、课前准备:展台、口算卡片五、教学内容:一、创设情境师:上节课,小朋友们和老师一起研究了“小猴子学钓鱼”的故事,又解决了一些问题,同学们很棒!今天老师带同学们走到生活中,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好吗?二、自主练习1、出示口算卡片:要求二人合作:一人读算式,一人作答。然后判断,错误的改正。练习时要强调先想什么,再想什么,练习过程中,可以从中抽出个别题目,让学生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加强对口算方法的具体指导。2、出示“小羊过河”图片,引导学生理解图意。(1)引出解决的问题:小羊要踩什么样的石头过河?(2)“妈妈告诉我,从得数是3的石头上过河最安全。”算一算哪些石头上的算式得数是3?在石头旁标得数。(3)说一说:石头上的得数有哪些?(4)画一画:小羊过河的路线?4、出示小猫钓鱼图片。(1)、引导观察图片:画了什么?小猫做什么?能钓哪条鱼?(2)、引导理解图意:看桶上有什么?鱼上有什么?看第一只小猫和它钓的鱼。鱼背上算式10-5-3的结果是2,这条鱼就钓到了。另外两只小猫能钓到自己想要的鱼吗?讲一个数学小故事。求“一共有多少只小猫?”是对10以内数的连加连减的综合练习。练习时,鼓励学生借助图中的信息,尽可能地提出多种有关连加、连减的问题,独立解决后,交流共享。5、出示51页第7题。按照自己的想法来编一个故事。要求:有意思、有趣味、有数学问题。三、课堂小结第十三课时10以内数的加减法整理与复习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在整理中体验分类有序整理的过程,领悟按规律分类整理的方法。体验数学活动充满着探索与创造。2、让学生完整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能熟练地进行计算。3、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1、让学生完整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表,能熟练地进行计算。2、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难点:在整理与复习中逐步培养学生初步的归纳、概括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三、教法学法:教法:引导发现法学法:练习法四、课前准备:课件、实物展示台五、教学内容:(一)、激发“整理”的欲望:师:我们已经学完10以内数的加、减法,相信小朋友一定会算很多很多题了,谁来说说你会算哪些10以内数的加、减法题?生逐一说算式,师逐一板书算式。师:观察小朋友们刚才写的算式,你有什么感觉?生:比较乱,有重复的算式,还有没有写到的算式。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整理与复习10以内数的加、减法。(板书课题)(二)、经历“整理”的过程:你喜欢写得数是几的加法算式(1)选一选生:喜欢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师:还有谁喜欢写得数是9的加法算式?这么多同学都喜欢,这样吧,咱们来抓阄,怎么样?哪个小组抓到哪个,小组的同学就按照一定的规律写一写,好吗?(2)小组分工。在写之前,小组先分好工,比比哪个小组合作的好?(3)欣赏各个小组整理情况贴一贴:写完的小组请小组长把你们组的纸条帖在黑板相应的位置上。其它同学帮老师看一看,哪个小组帖的又快又好?讲一讲:谁愿意代表你们组,给大家介绍一下你们是按照什么规律排列的?(一)给黑板上的算式分类(板书:加法、减法)(二)整理加法表1.提出要求:四人小组、团结协作,把10以内的加法算式按一定的顺序整理、排列。2.合作整理:四人小组合作整理加法表,按一定的顺序写出一些加法算式。3.交流评价:学生汇报整理结果,并说明是按什么规律整理的。4.归纳概括:师生共同整理、归纳出加法表(课件出示)5.观察发现规律:(1)加法表横着看,你发现了什么?(2)加法表竖着看,你发现了什么?(3)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发现?小组讨论,全班交流,结合学生交流的情况逐一展示课件,得出规律。(三)、整理减法表:1、交代要求:学生用整理加法表的方法,独立整理减法表,见书53页。2、学生汇报整理后的减法表。3、(出示课件)根据整理后的减法表,学生汇报发现的规律。四)、巩固练习:听算题。2分钟内看谁算得又好、又多。五、师:解决一个问题有很多种方法,只要小朋友多动脑,你们就一定会越来越聪明,越来越能干。作业:第53页帮蚕宝宝回家板书:10以内数的加、减法第十四课时综合练习一、教学目标:1、对加减法的意义和10以内的加减法进行巩固和练习,使学生能熟练、准确地运用加减法的意义解决实际问题,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率2、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二、重点难点:重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用;熟练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难点:加减法的意义及其运用三、教法学法:教法:讲练法学法:练习法讨论法四、课前准备:口算卡片、课件五、教学内容:一、基本练习1、利用口算卡片组织学生进行计算练习。2、定时计算:第2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3、复习加减法的意义。(1)出示第1题的第1副图,图中大括号表示什么意思?整副图表示什么意思?(2)出示第2幅图,仔细观察,图中告诉我们什么,要求什么?(3)独立完成第8题的一图四式。4、复习连加、连减、加减混合运算。引导学生说说运算顺序。让学生说说计算过程。复习加减混合算式帮助蚕宝宝回家。师:同学们,蚕宝宝迷路了,你们能帮帮蚕宝宝找到家吗?(多媒体出示情境图)学生活动。说说是怎样做的。二、综合练习1、让学生独立完成第3、5、6、7题。2、第11题,请同学们仔细看题,你能看懂题目的要求吗,是什么意思?3、比一比,算一算。学生独立完成第12题。走迷宫:第15题。弄清题目要求“沿着得数是7的算式走”。三、解决问题1、第13题先仔细观察,说说图中说了一件什么事,再找找图中的数学信息。你能提出什么问题?学生独立列式计算。2、购物。看图,你认识图中的商品吗?读读它们的价格。解决第一个问题,说说需要哪些信息。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能解答吗?3、第16题看图讲一个数学故事。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解答提出的数学问题。四、全课小结本课你学会了哪些知识?你认为自己再哪些知识上面上还有困难?五、作业:第57页14题板书:综合练习1、一架玩具飞机和一个玩具鸭子一共要多少元?2、买一支笔和一本故事书一共要多少元?3、用10元钱刚好买哪些文具?第十五课时数学广场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让学生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找出直观事物的变化规律。(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概括和逻辑思维的能力,提高合作交流的意识。(3)情感目标:感受到数学的美感,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发现图形的简单(单层)排列规律。教学难点:找出稍复杂的图形排列规律。(既含形状规律,又含颜色规律的多层次规律。)教法学法:教法:尝试教学法学法:练习法发现法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水彩笔教学内容:一、生活中,我找一找(培养主角意识)1.跑步号令“121”及相应的跑步动作引入,让学生发现有重复的地方,实为无意识感知,板书规律,让孩子们有意识根据规律继续发号令,感受什么是规律。2.这样重复至少三次以上,我们说这样的动作和声音是有规律的。板书课题“规律”。二、1、猜一猜。①展示▼▽▼▽▼▽▼□(▼代表绿色,▽代表红色)猜一猜,后面遮住的小旗是什么颜色?说说理由。2、出示五星图★☆★☆★☆□(★代表红色,☆代表黄色)猜一猜,后面遮住的五星是什么颜色?并说明理由。2、摆一摆磁性黑板出示:△○□△○□△同桌互相议一议,接下去该怎样摆?有什么规律(教师提供2个○、1个□、1个△)小结:一般来说,一组事物依次不断重复的排列(至少重复出现3次),就是有规律的排列。三、学会了,我练一练:(发挥主角潜能)基本练习:1.请按规律填下去。课本60页第1题学生动手画,教师行间巡视,注意学生画的,注意发现问题。2.61页第2、3、4题教师注意发现的问题,并且每一道题,都要要求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规律,3、欣赏美规律在我们生活中真是无处不在呀,有规律的事物常给人一种美的感觉,让我们一起欣赏规律的美吧。(出示图片)今天你学得开心吗?你想给大伙儿说些什么?六、总结:1.让孩子们自己来总结。2.师:我们除了按照事物的颜色、形状来找规律外,生活中还有很多图画、动作、声音的规律,勤于思考、善于观察的孩子一定会发现这些奇妙的规律。板书:规律作业:61页聪明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青岛版小学数学第一册第29~31页教学目标:1、能初步感知数的计算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在具体的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能正确读、写加法算式并正确计算10以内的加法。2、在生动活泼的情境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合作意识和主动探索的精神。在合作与交流的学习中,学会肯定自己和倾听他人的意见。3、培养观察、语言表达、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初步运用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学重点:能在具体情境中体会加法的意义。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合作意识。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花果山这个地方吗?你都知道些什么?谁来说说。生1:我知道花果山上有很多猴子。生2:我知道花果山有水帘洞,还有孙悟空。„„师:同学们知道得可真多。你们知道吗?花果山现在已经成了一处旅游胜地,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花果山。请大家看屏幕。(多媒体出示课本上的情境图)[评析:《西游记》是学生喜欢的动画片,所以本节课以西游记中的花果山为情境,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二、探索加法的意义1、提出问题师:花果山美吗?是啊,青山绿水,风景怡人。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画面,你发现了什么?生1:花果山上有猴子、桃树。师边画用简笔画画出出回答的物体,边说:对,有活泼可爱的猴子、让人垂涎欲滴的桃子。生2:小鸟、白云„„师边画边说:有展翅飞翔的小鸟、清香美丽的鲜花、朝气蓬勃的小朋友„„师:根据刚才看到的,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把你的问题说给小组的同学听听。(学生活动)师:谁想把你提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生说师板书:一共有几只小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个桃子?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一共有几朵白云?一共有几朵小花?„„[提出问题是新课程突出强调的一个内容,本节课教师带领学生分析完信息后,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对于一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一个挑战,从课堂上我们可以看出,教师的适时引导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提出了很多数学问题,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2、解决问题,体会加法的意义。(1)师:同学们提的问题可真多。老师有个建议,小猴子是花果山的主人,我们先来解决“一共有几只小猴子”这个问题,好吗?师:一共有几只小猴子?你是怎么知道的?可以利用手中的小棒来帮忙,看谁的方法多。(学生独立探索)师:小组的同学在一起说一说,比比看哪个小组最会合作。(2)全班交流师:一共有几只小猴子?哪个小组愿第一个来说说你们的想法?生1:我们一个一个地数,一共有5只。师:同意吗?对,数也是一种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生2:树上有3只猴子,石头上有2只,合起来就是5只。师:同意吗?是啊,先数再算,真是一个聪明的方法。(3)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方法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一共有几只小鸟呢?你是怎么知道的?先和同桌说一说。(学生活动。)师:谁来说说?生:前面有5只小鸟,后面有1只小鸟,合起来就是6只小鸟。师:一共有几个小朋友?你是怎么想的?谁能来说说。生:男孩有3个,女孩有2个,合起来就是5个。师:像这样,把两部分合起来,我们就可以用加法来计算。(师手语)[板书加法]一共有几个小朋友,我们就可以列成加法算式:3+2=5“+”叫加号,你会读这个算式吗?在这个算式中,3表示什么,2表示什么?5表什么?生:3表示3个男孩,2表示2个女孩,5表示一共有5个小朋友。谁还想再来说说?生答略。(4)师:前面两个问题你会列算式吗?生:一共有几只小猴子?算式是:2+3=5师:2表示什么,3表示什么,5表示什么?生答。师:一共有几只小鸟呢?生答。师:你能像我这样提个问题问问他吗?(5)师:剩下的这些问题你会解决吗?试试看谁解决的问题多,可以把算式写在本上。(生活动。)师:你解决的哪个问题,算式是什么?谁来说说。生交流(略)[这是学生第一次接触计算,所以理解加法的意义是本节课的重点。课堂上教师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学生通过解决“一共有几只猴子”“一共有几只小鸟”“一共有几个小朋友”等多个问题,充分感受把两部分合起来就用加法计算,理解在加法中每一部分表示什么意思,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加法建模过程。]三、小游戏。师:我们一起来做个小游戏,好吗?师:在每个同学的桌面上都有这样一个小袋子,打开看看里面是什么?师拿扑克问:“这是几?这个呢?„„”师:谁想先来和我一起玩?师:我出2,生:我出3,师:2+3=5,师:再交换过来,你先出。生:我出4,师:我出1,生:4+1=5,师:谁先出谁就先列算式,会玩吗?同桌俩一块玩。开始![计算是比较枯燥的,让学生在玩中练,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四、生活中的加法师:解决花果山的问题我们用到了加法,刚才的小游戏里,我们也用到了加法,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吗?在小组内交流一下。抽生交流。师小结:同学们找到了这么多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真棒。课后,我们再继续去找,看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了加法,我们下节课再交流,好吗?总评:本节课是学生学习加法的开始,让学生了解加法的意义是很重要的。由于学生在入学前已经有了计算10以内数的加法的经验,所以教师在设计这节课时主要从体会加法的意义、应用加法解决问题这两个方面入手。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熟悉的动画情境引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应用中巩固,在活动中深化,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整节课的设计和课堂教学的实施主要体现了以下几点:1、教学中注意创设情境,使数学学习更贴近学生注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和认识身边的各种事物,学会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提出问题并设法解决问题。如:根据“花果山”的情境图提出数学问题,让学生提出生活中用加法解决的问题等环节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让学生在发现数学、应用数学中体验与感悟数学,从而体现数学的价值。2、教学形式、学习方式灵活多样。“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本质上是沟通与合作的活动。在这个过程当中,教师和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展,实现教学相长。综观整节课的教学,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发现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在课堂上,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解答不完善的学生相互补充,在争论中完善对知识的理解。如一共有几只猴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得出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有的说用数一数的方法,有的说可以用小棒代替猴子来数,有的列出2+3,在课堂上师生共同参与活动,教学形式有分有合,方法多样,学生参与程度高,最大限度地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使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第五篇:青岛版一年级上册科学第二单元教案青岛版一年级科学第二单元教学设计课题:看一看教学目标:1、知道眼睛可以看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了解观察的方法不同,结果可能会不同。2、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3、能对生活中的七巧板、松树、花生等物体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4、意识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注意卫生保健。教学重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难点:能通过观察认识眼睛的外部特征表现出探究兴趣。教学准备:七巧板、多媒体课件等。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课件谜语:“上边毛,下边毛,中间一颗黑葡萄”板书:看一看讲授新课:一、看一看我们的眼睛。1、学生自主观察,和同伴一起互相观察对方的眼睛。2、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二、我们的眼睛有什么本领?三、引导学生先观察课本给出的图片,再观察自己的物体。1、学生对七巧板颜色进行描述。2、板的颜色有红色的,七巧板的有黄色,有蓝色等等。3、生对七巧板形状和大小进行描述。黄色的七巧板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