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理论+复习检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史学理论+复习检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史学理论+复习检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史学理论+复习检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史学理论+复习检测-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高一历史史学理论月考复习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关于历史撰述,对于具有不同指导思想的史学家来说,答案常常是迥异的。下列关于历史撰述的思想,正确的是()A.历史事实是科学的重构,是研究者对事实进行创造性的科学改造的结果B.历史不但是现在的往事,而且系当写史时认为对现在有重要关系的往事C.史学家务使自己的头脑有如一面明镜,清光如洗,才能如实反映出生活的现实D.历史是社会的变革,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决不是整个全人类生活的历史2.我国传统观点认为,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由中国起草,苏方同意后形成最终文本,依据的是中方的电报档案。我国学者在俄国的档案馆中查找了大量的条约文本,其中包括1950年1月6日至22日共7次起草和修改的关于该条约的俄文文本、23日苏方交中方的俄文文本、24日中方经修改后退还苏方的译本以及31日周恩来与米高扬商议条约的报告。这些文本都证明了条约最初应该是由苏方起草的,中方只是做了简单的文字性修改。由此可见()A.进行历史研究,不能简单孤立地使用单一类型史料B.史学的宏观研究需要以微观研究为前提,以小见大C.档案具有较大的真实性,是历史研究的第一手史料D.史学研究要坚持精密求证的学风,保持谨慎的态度3.对于主持变法的王安石,南宋以后的学者多将他看作“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异端,而近代资产阶级学者则把他捧到天上,好像在千年前他就是一个为资本主义世界设计的大人物。20世纪50—70年代,史学界普遍接受列宁的评价“王安石是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进入80年代以后“抑王扬马”的观点又流行一时。900多年来,对王安石变法的评价跌宕起伏、毁誉不一,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下列对此理解最合理的是()A.南宋学者因距离变法的时间最近,故理解最为准确B.近代学者因可供研究的资料较多,故观点更为合理C.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D.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应当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4.随着渤海政权的不断发展,唐朝在渤海国设立羁縻府州,唐渤交流密切,加上渤海积极开展对日交往,因此尽管渤海国自身未能保留下文献记载,但是在唐朝和日本文献中留下了相对丰富的记录。特别是唐幽州行军司马张建章出使渤海后根据见闻写了《渤海国记》,相关内容为《新唐书·渤海传》吸纳,为我们保留了大量渤海鼎盛时期的制度、文化记录。与此同时,由于文献史料较为有限,有关渤海国都城建制、结构功能、文化特征等层面还需依靠考古材料加以深层揭示。由此可见()A.考古资料与文献的互证才能确证史实B.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往往高于正史C.边疆史疑难问题的最终解决须经考古D.历史研究需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5.“白帝城托孤”对于熟悉三国历史的人来说并不陌生。《三国志》中记载,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这一历史事件可以说是历史上君臣相得的典范。但有不少学者对此提出质疑,认为刘备不可能真正授予诸葛亮“君可自取”的大权,只是为了试探诸葛亮的忠心,甚至早已“在帐中伏下刀斧手”。这说明()A.历史研究可以根据时代背景和人物地位,进行合理推断B.史书记载主观性太强,唯有通过考古发现,方能还原历史真相C.史书记载不一,应注意吸收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形成新的结论D.历史研究应重视史料实证,要进行史料辨伪和史事考证6.关于“历史”的主观性,学界基本都予以承认。葛剑雄在《历史学是什么》中说“历史是后人对已经发生过的事情做出的有选择的、有意识的记录”。相传人们今天看到的《春秋》,是孔子根据鲁国史官的记录删减修订而成的,人们今天读到的许多古代“官方历史”其实已经经过多次整理修订,从记录到修订往往会带上有关人员的主观意志(如图所示)据此,作为历史读者,以下较为科学的态度是()A.尽量参考离真相发生时间较近的历史记述,越早的记录越可信B.可以参考民间著述,由于其不受政治立场的影响,更为可信C.今人已经无法弄清历史的真相了,读者应各取所需,自圆其说D.历史的真相不一定能还原,可以借助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7.有学者认为,有些历史学家们宁愿处理文本以及政治或经济的事实,而不愿意处理从图像中探测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即使有些历史学家使用了图像,在一般情况下也仅仅将它们视为插图,不加说明地复制于书中。历史学家如果在行文中讨论了图像,这类证据往往也是用来说明作者已通过其他方式已经做出的结论,而不是为了得出新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该学者认为()A.图像资料和文本资料对于历史研究有着相同的历史价值B.研究图像资料的价值已经获得了史学界的更广泛的认可C.只有通过图像资料研究才可能得到更深层次的历史信息D.历史研究不应该忽略图像作为史料的辅助和补充的现象8.有学者认为,历史素材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第二类是有关特定时段或特定空间内的历史素材,第三类是不受时空限定的历史素材。下列属于第三类历史素材的是()A.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B.汉武帝当政时,人口增殖,经济富庶,国家强盛C.西汉社会积聚了多种矛盾:贫富分化、土地兼并D.司马迁感慨“物盛而衰,固其变也”9.司马光治史“专取关国家兴衰,系生民休戚,善可为法,恶可为戒者为编年一书”;章太炎认为“夫读史之效,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翦伯赞提出,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就像制造炮弹,总想使它具有尽可能大的打击敌人的威力,这在当时是必要的。三位史家观点的共通之处是()A.探寻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B.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C.发挥历史研究的教化功能D.强调历史解释的多元视角10.《左传》记载晋灵公派鉏麑刺杀赵盾:“晋灵公不君。……宣子(指赵盾)骤(意为多次)谏,公患之,使鉏麑贼(刺杀)之。晨往,寝门辟矣,盛服将朝。尚早,坐而假寐。麑退,叹而言曰:‘不忘恭敬,民之主也。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有一于此,不如死也!’触槐而死。”有研究者对该记载的真实性表示怀疑,认为鉏麑死时旁边并无别人,他的心里活动从何而知?由此可知以下结论正确的是()A.通过多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能弄清历史的真相B.历史研究应该允许进行合理的推理与虚构C.若以上记载为假则没有任何历史研究的价值D.尚礼思想在作者生活的年代仍有一定的影响力11.19世纪末,有商人将农民翻地时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成为20世纪学术史和考古史上具有重大里程碑意义的事件。2006年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结合所学,对该材料认知正确的是()①金石学家发现了甲骨来源于殷墟②殷墟文物经历了零星发现到有序发掘③“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④博物馆是文化传承和传播的特有载体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12.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如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灵公荒淫无度,民不聊生,最终为赵盾族弟赵穿所杀。太史董狐记载道:“赵盾弑君。”赵盾感到冤枉,辩解道:“弑者,赵穿,我无罪。”董狐说:“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赞其为“董狐直笔”。这说明()A.史官董狐坚守历史书写的客观性B.官修史书所记载的史事不足为信C.对历史的记录应采用“春秋笔法”D.历史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宜混淆13.希腊史学家波里比乌斯说:“单单陈述一个事件的发生当然是有趣的,但没有教育意义。而当这种叙述再以事件发生的原因加以补充说明时,历史研究才能有益。因为只有以类似历史情况和我们自己的处境相比,才能从中取得推断未来的方法和基础,因为只有学习过去,才能学会在现在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行动应当更谨慎些,什么时候行动应当更勇敢些。”下列关于历史研究的理解,与材料最为接近的是()A.历史之所以值得研究,在于其科学上是正确的或可证明的B.历史研究之价值,在于人们能从事件中得到各种经验教训C.历史研究中,要摒弃单纯的对现实无教育意义的历史叙述D.历史研究之鹄的在于对历史事实作出合乎因果关系的解释14.梁启超说:“鉴别间接史料,其第一步自当仍以年代为标准。……不特此也,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要而论之,吾侪读史作史,既不能不乞灵于间接的史料,则对于某时代某部门之史料,自应先择定一两种价值较高之著述以作研究基本选择之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庶无大过。至于书中所叙史实,则任何名著()A.史才、史学、史识应该是史家的必备品格B.历史研究必须以直接史料为依据C.文字记录的历史因年代远近而价值不同D.以怀疑精神审慎辨别史料的真伪15.1602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在北京绘制出《坤舆万国全图》,利玛窦本人在中外文著述中都说《坤舆万国全图》是他亲手绘制的,李之藻等人在序文中也有同样的说法。近年来,有学者以《坤舆万国全图》中的1000多个地名的出处问题为逻辑起点,推论《坤舆万国全图》原图是明代内府藏的世界地图,是郑和为了准备“第七次下西洋”而绘制的,约成图于1430年,远早于利玛窦的时代。今又有学者认为上述研究在史实上有错误、在逻辑上有问题,其结论不能成立。这说明()A.当事人的陈述属于一手史料,可直接作为立论依据B.学术观点的提出需要可靠史料和合理逻辑作为支撑C.历史研究要有质疑精神,必要时可先树立观点,以论带史D.历史研究应当合乎逻辑,解释历史可立足现实,以古鉴今16.对于历史事实与历史解释之间的关联,20世纪西方史学理论有重构论、建构论与解构论三种观点。在重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在建构论看来,历史学家的历史是以特定历史学家的特定视角呈现史家对历史某个面相的理解;解构论则认定,人们()A.历史事实在某些人的头脑中,不然就不存在于任何地方B.历史中存在的无论何种模式,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C.历史学家仅能书写文学文本,而非真相D.历史学家做不到像一面虚己以待的镜子那般的客观中立17.靖难之役后,建文帝的谋臣方孝孺被朱棣所杀,《明太宗实录》和清代编著的《明史》中只记载方孝孺本人被杀,清乾隆朝所修的《四库全书》存目中的《立斋闲录》和《革除遗事》中记载方本人及父族共847人被诛杀。只有明代私人史著《野记》中记载方孝孺被灭十族(此说流传至今)梳理这些史料后,分析可知()A.明末清初宫廷档案大量遗失B.官方正史明显存在为尊者讳C.儒家士人竭力维护正统文化D.叙事演化容易造成史实流变18.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人类进入20世纪后发生的第一件大事,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是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世界各种经济政治矛盾极端尖锐的产物,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引起世界经济和政治的巨大变动。同时,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结束于十月革命后,它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这场战争几乎涉及世界所有国家,因为它与战后东西方爆发的世界革命高潮有着直接的连接。由此可见,研究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A.应从全球角度辩证分析其影响B.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C.首先须梳理事件发展的全过程D.探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演变19.下图是“秦铜诏铁权”,上面刻有篆字:“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乃诏丞相状、绾,法度量则不壹,歉疑者,皆明壹之。”由此可知,此物件可用于研究()①秦灭六国的史实②秦朝郡县制的设置③秦代衡器的标准④秦朝的文字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0.说到上海历史,都以为始于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故其地称为申,其江称为申江、或黄浦、或歇浦。但近代学者从各方面研究之结果,确知上海在唐以前尚未成为陆地,二千余年前怎会有春申君的古迹?这一研究方法说明()A.引用史料论证要核对原文并尽可能地掌握第一手史料B.必须尽可能多地占有文献才能去伪存真得出正确结论C.历史记载的可靠与否须通过考古发掘加以核实与鉴别D.证误与辨伪较为直截了当的方法是举出一个有力反证21.据《汉书》载,汉昭帝逝世,无子,霍光立刘贺为皇帝。不久,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居丧时无悲哀之心,不素食,掠取女子,废礼仪……要求废黜刘贺。皇太后准奏。前63年,刘贺受封为海昏侯。2011年刘贺墓被发掘,陆续出土了大量的陪葬品,其中不乏竹简木牍:涵盖《诗经》、《论语》、《孝经》等儒家书籍,还有《医书》、《六博棋谱》等等。一些史学家认为古人崇尚“事死如事生”,陪葬物基本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由此推断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因此《汉书》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刘贺墓出土的简牍为第一手史料,学者据此进行的分析推断更为科学客观B.判断《汉书》刘贺被废原因的真实性,应看其是否提供了得到印证的史料C.历史研究要勇于怀疑,大胆假设,小心求证,以论带史D.学术观点须资料确证,如无实证,搁置争议,自圆其说22.阅读“吐鲁番墓葬出土文书”和《唐律疏议》关于“负债强牵财物”条。吐鲁番墓葬出土文书:总章三年(670年)三月廿一日,顺义乡白怀洛于崇化乡左憧憙边举银钱十文,月别生利壹文。到月满日,白即须送利。左须钱之日,白即须子本酬还。若延引不还,听牵掣取白家财及口分,平为钱直。仍将口分、蒲桃(葡萄)用作钱质。身东西不在,一仰妻儿还钱直。两和立契,获指为验。钱主:左取钱人:白怀洛保人:严士洛知见人:张轨端、索文达“负债强牵财物”载:“诸负债不告官司,而强牵财物过本契者,皆告官司听断。若不告官司而强牵掣(债务人有家财,可扣押其财产)财物,若奴婢、畜产,过本契者,坐赃论。”关于这两则史料的价值,下列各项说法,正确的有()①出土文书价值高于《唐律疏议》②研究唐前期借贷契约的重要资料③民间商业借贷属于违法行为④唐律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A.①②③B.②④C.③④D.②③④23.关于“历史事实”,学界有多种见解。有学者将“历史事实”范畴区分为三个不同的层次:确实发生过的历史事实(圆圈甲);史料中的历史事实,即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圆圈乙);史书中的历史事实(圆圈丙),并据此绘制了表示“历史事实”不同构成的示意图。下列项中,对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解读正确的是()A.客观发生过,且留有史料,但尚未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B.客观发生过,有确实的史料留存,又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C.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D.未曾发生过,却错误地记载于史料之中,又被错误地当作历史真实而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下图所示是在南京举行的中国战区日本投降仪式。接受降书时,何应钦是否弯腰?有众多不一样的解释。事件亲历者冷欣说:“中方桌子的宽度大约是日方的三倍大,何应钦正前方摆了一个方形的话筒,日方递交降书时身体不能过于靠前,以免碰到话筒,以致何应钦不得不弯下腰才能接到降书。”冈村宁次回忆说:“小林总参谋长呈交降书敬礼时,何总司令却不由得站起来作了答礼,看到我这位老朋友的温厚品格,毕竟是东方道德。”台湾作家李敖对何应钦进行了抨击:“怎么你打赢战争的人的腰弯得比这个打败了的人还多呢……丢人丢死了。”这说明()历史解释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B.历史解释要尽可能全面考察史实,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C.“上帝就在细节里”,一张照片足以还原整个历史事件D.无论后人多么努力,都永远无法确知曾经发生了什么25.张广志先生在《闻新刊布清华简(清华大学收藏的战国中晚期的文物)<五经>有“蚩尤为黄帝子”说有感》中写道:……不敢设想打得昏天暗地的黄帝与蚩尤居然是一对父子。……《史记·建元以来侯者年表》录田千秋谏武帝书即有“蚩尤畔(叛)父,黄帝涉江”的记载。……战国秦汉的政治家和文人们之所以如此造作,并不是闲暇无事的率意之举,而是有其深刻政治用意的,因为,在我们这样一个极重“忠”“孝”的国度里,如此这般一来,蚩尤就不仅是个“乱臣”,而且还是个“贼子”,自可人人得而诛之,以达到从政治上、道德上进一步抑蚩扬黄之目的。作者旨在阐述()A.学者要结合特定历史时空科学解释和评价历史B.史学研究必须要从现实出发以满足时代的需要C.历史学家对久远的历史事件的认识不一定准确D.史家对史料的对比研究必定能够还原历史真相26.下表是太平天国研究方面的部分史料伪作,由此可知()分类实例同时起义的天地会要假托太平天国名义来号召群众而伪造广东天地会张平湖等的伪造洪秀全敕书后人为了鼓吹革命而伪造太平天国文件清光绪末年南社诗人高旭伪造石达开诗伪托太平天国著名人物家里人的著作以见重罗悙曧撰《太平天国战纪》伪托是从北王韦昌辉嫡子韦以成所撰的《天国志》修饰而成A.伪史没有史料价值B.多种历史资料的互证有利于辨伪求真C.史料辨伪需要考据D.历史记载互相矛盾,则必存在伪史料27.关于洋务运动的评价问题,历来争议颇多。由于政治斗争需要和研究方法上有些简单化,因而全面否定洋务运动,这在新中国初期的史学界中一直占优势。通过六七十年代的论争,主张全面肯定论,把洋务运动说成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场进步运动。进入八九十年代,史学界基本同意对洋务运动采用两点论,即承认它在中国近代史上同时存在进步与积极,反动与消极两方面的作用。但在探索它的重点究竟是什么,亦即上述两方面的作用究竟哪一方面是主要问题上,出现了根本的对立和分歧。进入新世纪,史学界认为不应该对洋务运动作一概的()A.不同时代的史家对事物的评价站在各自的立场不断改变历史视角B.评价历史事物的标准不应该一成不变,要始终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C.历史评价应该坚持唯物史观,不应循规蹈矩,更不应该各取所需D.历史研究应该恪守求真原则,提倡百家争鸣,不必关注成败得失28.20世纪20年代,学术界出现了“疑古派”,他们对仅有文字记载的中国上古历史提出质疑,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然而,随着出土文物的不断增加与研究的不断深入,有越来越多学者对“疑古”之说提出挑战。如王国维利用甲骨文材料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郭沫若则明确阐明了仰仗“锄头考古学”的力量,中国上古还需要大规模做地下发掘的主张。另外,随着一些被疑古派判为伪书的《尉缭子》《六韬》在西汉墓的出土,对疑古派无疑产生致命打击。这说明()A.时间久远,文献语焉不详,“疑古派”认为“东周以上无信史”是完全正确的B.史料缺乏,史家各执一词,已经不可能弄清楚“东周以上有无信史”这一问题C.文献资料与实物史料结合的“双重证据法”所证明的历史,已推前到夏商之际D.中国上古时期的历史考辨,只有通过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才有效29.陈寅恪先生在解读小说的史料价值时认为:“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但此类事,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以《水浒传》为例,他认为:“《水浒传》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但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据此,他将小说的史料价值概括为“个性不真实,通性真实”。这说明()A.历史学要以搜集和解读史料为第一要务B.历史研究不可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C.研究历史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D.文学作品的虚构性和真实性需辩证看待30.“司马光砸缸”是民间广为流传的一个故事。有学者从还没有发现宋代大型瓷缸的文物实物出发,认为这个故事可能是虚构的。另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所砸的其实是“瓮”而非“缸”,这在《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司马)光生七岁,凛然如成人……群儿戏于庭,一儿登瓮,足跌没水中,众皆弃去,光持石击瓮破之,水进,儿得活。”因此,在没有其他资料证伪的前提下,没有理由因讹传为“缸”而轻易否定这一故事。他们的争论说明()A.历史研究有多种途径,核对原始文献材料是重要环节B.历史学家应跳出“学以致用”传统的桎楷,以求真求实为终极目标C.学者可以通过多种不同的方式描述和解释历史,到达历史真实D.历史资料的弹性和历史学家的期望值,均会影响历史解释的最终结果31.修昔底德认为历史学家应该叙述过去人类生活的要素,而不要去涉及它的各个侧面。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叙述了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历史,但并不包含那个时代的一切,而仅仅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要素政治史和战争史,与此无关的几乎不涉及。由此可知,修昔底德()A.奠定政治史的传统B.代表罗马史学最高成就C.首创“历史”一词D.致力于探讨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32.随着近年研究的深入,“秦二世继位之谜”成为热议话题。《史记》记载:“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按“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之《赵正书》记载,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丞相臣斯、御史臣去疾昧死顿首言曰:今道远而诏期群臣,恐大臣之有谋,请立子胡亥为代后。王曰:可。”另,近年湖南出土《秦二世元年十月甲午诏书》记载:“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这说明()A.历史事实的考辨,需要考古学的进展和史学家的价值判断B.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C.历史学家应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D.历史的基本事实通过各种资料并借助多种研究路径,有可能逐步弄清33.下图是清朝时期的一种票据,由天祥钱庄发行。这一票据()A.是研究庄票的原始史料B.由晋商经营的票号发行C.类似于现代的汇票D.可代替现金在全国流通34.傅斯年先生曾对官家记载和民间记载作过这样的评价:“民间之史系为丰富联想所羁绊,有失历史之本真。官修之史仍以事实本身居多,而民间之史常能言史官所不能言,怒史官之不敢怒。不禁思及历代封建王朝,当权者予以史料更多的政治导向。”下列项中,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官修之史带有强烈的政治性,忽视史料的价值B.民间史书所受限制较少,史事记载更客观公正C.历史研究时应从官家记载中选取史料才是正道D.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各有长短,应该互动互补35.中共一大是在秘密状态下召开的,因此关于它的召开日期众说纷纭:“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抗战时期,中共将党的纪念日定为每年的7月1日。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A.历史带有主观色彩,原无真相可言B.历史解释应该允许而且提倡多元化C.历史研究应该对多种史料进行考辨分析D.历史研究只有结合亲历者的结论才可信36.关于“秦二世即位”,不同文献有不同的记载。下表是有关“秦二世即位”的相关内容。文献内容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以元年与黔首更始,尽为解除故罪,令皆已下矣。朕将自抚天下司马迁《史记·秦始皇本纪》始皇崩于沙丘平台。丞相斯……乃秘之,不发丧……高乃与公子胡亥、丞相斯阴谋破去始皇所封书赐公子扶苏者,而更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吕思勉《秦汉史》(1944)按当时的传统,皇太子一般不出京,不担任军中职务,而扶苏出京担任监军,这就是不立他的意思。《史记》所载篡位一说不尽可信李开元《秦崩》(2015)上郡离咸阳不远,是帝国最重要的军事基地,北部军的总部所在,也是拱卫首都的要地。扶苏到上郡监军,与大将蒙恬共事,直接参与军政,掌握军事,得蒙氏兄弟(蒙恬、蒙毅)内外相助,形成不可动摇的接班态势,又未尝不是秦始皇苦心安排继嗣的布局下列解释合理的是()A.吕思勉有专业史学素养为依托,且有秦简中秦二世“奉遗诏”即位的说法相佐证,“二世即位合法”说可信B.李开元基于地理和政治关系的推断结论与《史记》记载相互印证,“二世篡位”说可信C.秦简有秦二世主观编造的可能性,且《史记》距秦久远,记载不一定真实,二世即位是否合法证据不足,结论有待进一步研究D.由于研究的角度、立场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有可能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二世即位是否合法,不可能下定论37.黄留珠在《西安通史》中说道:“据史料推算,按照秦朝初定时的人口以2000万计,当时服役的人数中,秦始皇陵骊山工程使用人力多达70万人,防备匈奴30万人,戍守开发岭南50万人,再加上修驰道、搞运输的人,全国服役人口总数不下200万。”下列选项最符合材料研究主旨的是()A.民力与人心B.重法与坑儒C.农耕与游牧D.集权与分封38.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发掘出土了一枚战国晚期木觚(gu),觚上以秦隶书写约700字。专家认为,该觚年代最早,觚文篇幅也最长,是目前所见中华“第一长文觚”,其形制罕见,内容丰富,学术价值重大。觚文是一篇全新策问类文献,未见于传世文献,属于佚篇,为今人探讨《战国策》一类文献的流传与演变提供了新材料,为研究战国后期政治史、社会思想提供了珍贵资料。上述材料表明()A.历史研究必须以考古发掘为基础B.文献研究弥补了考古发掘的缺陷C.考古发掘可以不断丰富文献研究D.出土文物须与文献记载保持一致39.2022年2月,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入围202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被列为“考古中国”重要成果。经碳14检测这是一块具有明确叠压关系的三期大规模稻田:第11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早期、第8稻田层为河姆渡文化晚期、第6稻田层为良渚文化时期,时间跨度长达一千多年。有学者认为:“施岙遗址古稻田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面积最大、年代最早、文化系列最完整、证据最充分的稻作农耕遗迹。”由此可见()A.考古研究是探寻历史的重要途径B.科技手段在历史研究中起决定作用C.考古成果比文献资料更准确可信D.考古研究能展现原始社会历史全貌40.因为辛亥革命最终收官于议和,后来有人认为低烈度、不彻底,甚至以此否定革命。低烈度不一定是不彻底,更不能以此否定革命。对此,曾有亲历者批评道:“在今日视之,或议当时同志,毫无反帝国主义思想,实则时代相距三十余年,不审当时情事,率议前人是非,未有当也。”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亲历者的解释最具说服力B.对历史的认识需要设身处地41.泰莱是北洋海军旗舰“定远”号上的“司令”(传号令者)。管带刘步蟾对外人有戒心不重用泰莱,他因此怀恨在心,于是黄海海战后,他在回忆录中说刘“怯懦”,擅改队行,攻击刘步蟾。但史学家综合姚锡光《东方兵事纪略》和海军提督丁汝昌报告等所载,并非如泰莱所说。由此可见()A.回忆录记载失真,不能成为史料B.记录者的主观性影响了历史叙述C.时代环境决定历史叙述的价值取向D.确定历史事实须综合多种历史叙述42.2021年12月14日,国家文物局正式公布,汉文帝霸陵所在地,确定为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史记·孝文帝本纪》中记载,汉文帝曾说,当时天下“厚葬以破业,重服以伤生,吾甚不取”,他不同意奢靡浪费的风俗,讲求实用主义。这与他对自己陵墓的不以金银等装饰,也是吻合的。专家提到,墓中发现陶器众多,没有金银器,与史载汉文帝遗诏中所说“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银铜锡为饰,不治坟,欲为省,毋烦民”相吻合。围绕江村大墓的上述分析。说明()A.江村大墓属于考古发现,官方权威不容置疑B.《史记》相关记载比较久远,应以后世史料为依据C.考古研究需要与时俱进,利用先进技术,减少人为干扰D.文献史料和考古发现需要相互印证,互相补充43.年号是我国古代帝王用来纪年的名号,始于汉武帝。元代以前,一个皇帝一般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个皇帝基本就用一个年号,即一世一元。下列历史名词曾被用作年号的是()A.开元B.戊戌C.光武D.甲午44.邯郸彭城出土有一件白地黑花椭圆形瓷枕残件,枕面上用黑彩书写了一阕《西江月》,其中第一句为“自从轩辕之后,百灵立下磁窑于民间”,这件瓷枕应是金代晚期到蒙古时期的文()A.考古发现必须与文献资料相互印证B.中华文明具有多源性和统一性C.新史料的发现拓展了历史认知视野D.研究历史不可借助想象和推论45.目前所见的传世朱元璋画像多达十余种,且差别较大,国家博物馆所藏的相貌丑陋,台北故宫博物院所藏的面貌端正、俊朗。有人认为,丑陋的画像不是朱元璋的真容,而是朱元璋怕有人刺杀他,故意让画师画得难看。也有学者指出,丑陋的奇人异象出自朱元璋死后,是明成祖试图用相学理论重新阐释开国历史。这说明()A.遮蔽于时间长河中的历史真相难以考辨还原B.揭示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重于史料搜集C.历史探究应具有价值关怀,关注现实问题D.联系特定的时空,可以加深对史事的理解46.(2022.6·浙江高考·25)王国维曾说过:“古来新学问之起,大都由于新发现。”今“清华简”出,则先秦历史之认识,别有洞天。2021年岁末,一篇名为《五纪》的清华简,因其文有“黄帝有子曰蚩尤”的内容,故而一经媒体报道,立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与讨论。有学者认为《五纪》不过是言黄帝的“百家”之一,有不同的属辞比事(作文纪事)亦属正常;有学者从共同体内君臣关系出发,提出“子”乃“子爵”之谓;有学者则释“子”为一种“社会性关系称谓”。围绕由清华简引发的上述讨论,说明()A.清华简是学界公认的可信史料,对此大可不必予以质疑B.对学界视为定论的传统说法,不可盲从,应当以新史料为据C.研究历史问题既需要百家争鸣,也需要一家独断,更需要媒体的引导D.文献理解要放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去,以避免单纯的字句巧合导致误解47.史载,秦始皇驾崩入葬之后,为防泄密,参与设计、建造的工匠全部被活埋在墓中。但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司马迁却对陵墓的规模、设计、物料给出了详细描述,“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从理论上看,所有知情的工匠都被活埋了,司马迁自己也没有机会下到墓室去看,那又是如何得知如此详尽的信息呢?进入21世纪,在对秦始皇陵做遥感和物探考古中,人们在秦陵封土堆探测到下面有个规模庞大的、强异常的水银高密度区。有学者认为:“富集量如此大的水银存在,如果不是人为的,是不可能的。”这说明()A.治史的关键在于问题的发现B.人们对于历史的认识总是不断深化C.文献记载中的疑点须通过考古发掘来证实D.历史研究需要合理的想象以及材料的支撑48.1793年,英国政府派遣马戛尔尼为首的外交使团来华,按照中国的礼节,马戛尔尼觐见乾隆皇帝时应行跪拜礼,但他坚决反对这样做。最终,英使究竟行的何种礼节,中英双方有不同记载。英方的记载是,马戛尔尼行觐见英王的礼仪,一足跪地,但免除拉皇帝的手亲吻的动作。而主管外务的和珅在奏折中说,“该贡使等向上行三跪九叩头礼毕”。对此分析最为合理的是()A.孤证不立,要尽可能地找到第三方史料进行印证B.书写者的主观因素导致历史真相是无法被认清的C.和珅的奏折是第一手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真相D.和珅有美化统治者的嫌疑,英方的记载更为可信49.1918年钱玄同发表《中国今后的文字问题》,提出“废孔学,不可不先废汉字。”鲁迅在《华盖集》中主张“我以为要少或者竟不看中国书,多看外国书。”论及新文化运动中的偏激倾向,鲁迅曾说:“中国人的性情是总喜欢调和,折中的。譬如你说,这屋子太暗,须在这里开一个窗,大家一定不允许的。但如果你主张拆掉屋顶,他们就会来调和,愿意开窗了。”这说明()A.要结合特定时空背景科学解释和评价历史B.历史进步总是由激进的思想和行动推动的C.家国情怀应是解释和评价历史的第一原则D.文化思想领域的问题通常没有客观性可言50.晚清时期,《亚细亚西南部衰亡史》、《波兰灭亡记》等亡国史的撰译一度风行于世。新中国建立前后,翦伯赞等马克思主义史学家选择的研究课题始终保持着与当时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高度相关性。改革开放后,中西文化问题、传统与现代问题重新被提起,现实的社会文化问题催生和带动了文化史的研究。据此可知()A.历史学家善于以古鉴今融通中外B.历史叙述对象不能脱离时代需求C.史学必须从现实出发为现实服务D.历史研究随时代主题而发生转移

书生中学20231208高三级年级下载试题测试试题评分参考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DDCDDDDDBD题号11121314151617181920答案CDBDBBDBCD题号21222324252627282930答案BBCBACCCDA题号31323334353637383940答案ADADCCACAB题号41424344454647484950答案BDACDDDAAD1.【答案】D【解析】据材料“历史……生活的历史”可知,历史撰述过程中要尽可能的全面,不仅仅是客观事件的罗列,还要注意历史事件之间的关联,更需要撰述者发挥主体能动性,材料论断体现了历史撰述过程中的客观性和主体性的一致,故选D项;历史中发生的事情是客观的,这是不能重新创造和改造的,排除A项;“历史……往事”过分强调历史撰述者的主体性,这容易导致历史失真,排除B项;“史学家务使……现实”这一描述缺乏了历史学家的主体意识,排除C项。2.【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通过查找大量的条约文本,我国传统观点所认为的中国起草了1950年中苏同盟条约不合史实,实际上是由苏方起草的,这说明史学研究需要多方查证,精密谨慎的态度与学风,故选D项;“使用单一类型史料”不合逻辑,我国学者发现真相使用的史料依然是档案文本,排除A项;材料非讨论宏观研究与微观研究的相互关系,排除B项;“第一手史料”不合逻辑,传统观点依据的“中方的电报档案”也是第一手史料,排除C项。3.【答案】C【解析】由题干可知,对王安石的评价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结论,由“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着900多年的‘社会气候’”可知,这是由于不同时代的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不同,所以说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可能会受到特定时代背景的影响,故选C项;王安石变法发生在北宋,南宋学者也不是王安石变法的见证者,所以不会因为他们距离变法时间最近而理解最为准确,因为评价一般受制于当时的时代背景,排除A项;评价历史人物要看评价者的立场和所处的时代,还受所占有资料的多少限制,但是并不能单纯因为近代学者可供研究的资料较多,就说其观点更为合理,排除B项;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一般是要求把历史人物放到当时所处的“时代”这个大背景中去、对历史人物的功和过进行全面的分析和一分为二的评价,所以标准不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排除D项。4.【答案】D【解析】历史研究需要审视多类型史料的价值,以获取更为全面的认识,如文献记录、考古材料在研究渤海国的史事中起到关键作用,故选D项;“才能”不合逻辑,不是所有的史实都需要考古资料与文献的互证,排除A项;“往往高于正史”不合逻辑,并非私人撰述的史料价值都高,排除B项;“最终解决须经考古”不合逻辑,考古在疑难问题的解决中有重要作用,但也只是影响因素之一而已,排除C项。5.【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对于“白帝城托孤”,不少学者提出质疑,但没有具体的史料支撑,所以历史研究应重视史料实证,要进行史料辨伪和史事考证,故选D项;“合理推断”要从史料出发,不能主观臆断,排除A项;史书记载的主观性确实较强,但并非所有的历史真相都需要通过考古发现才能还原,排除B项;材料只涉及《三国志》中的记载,“史书记载不一”说法错误,排除C项。6.【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历史学是后人对已发生的事情做出的有选择性、有意识的记录,而实证方法提供多角度解释能更好地了解历史事件的全貌,这有助于我们接近历史的真相,故选D项;虽然离真相发生时间较近的历史记述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更可信,但历史本身具有很强的主观性,不能完全依赖时间判断,排除A项;民间著述同样可能受到某种程度的政治、经济、社会因素的影响,不一定完全可信,排除B项;读者不能各取所需自圆其说,因为这样会导致对历史的曲解和抹杀,不利于传承文化和学术发展,排除C项。7.【答案】D【解析】材料提及有学者认为有些历史学家“不愿意处理从图像中探测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使用了图像,在一般情况下也仅仅将它们视为插图”,即该学者认为历史研究应重视图像,要挖掘图像的“更深层次的经验”,要依据图像“得出新的答案或提出新的问题”,故选D项;“有着相同的历史价值”不合题意,该学者只批评了有些历史学家重文本而忽视图像而已,排除A项;“已经获得了史学界的更广泛的认可”与材料中“有些历史学家们宁愿处理文本以及政治或经济的事实,而不愿意处理从图像中探测到的更深层次的经验”等明显相悖,排除B项;C项表述明显不合逻辑,图像、文本等都是研究历史信息的载体之一,排除C项。8.【答案】D【解析】“物盛而衰,固其变也”指事物繁盛以后则将衰败,不受时空限定,属于第三类历史素材,故选D项;“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属于第一类特定时空点上的历史素材,排除A项;汉武帝当政时期,属于特定时段历史素材,排除B项;西汉社会矛盾属于特定时段历史素材,排除C项。9.【答案】B【解析】“专取关国家兴衰……一书”说明司马光通过有体系地讲述历史上的政治兴衰和军事得失,总结治国理政的经验和教训,为统治者提供治理国家的借鉴;“在发扬祖德,巩固国本”说明生活在国家、民族濒临危亡之秋的章太炎认为治史可以发扬传统美德,强化民族意识;“在反动统治下写历史文章……威力”说明翦伯赞认为历史叙述是服务于现实政治斗争的工具,即都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故选B项;材料强调注重历史叙述的现实意义,与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对历史现象的多次重复进行探索,抓住其内在联系)无关,排除A项;教化指儒家所提倡的政以体化,教以效化,民以风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能力,材料与历史解释无关,排除D项。10.【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鉏麑认为“贼民之主,不忠;弃君之命,不信。”最后“触槐而死”,据此可知,尚礼思想在作者生活的年代(春秋时期)仍有一定的影响力,故选D项;“通过多种方法的使用一定能弄清历史的真相”,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并且在题干中也没有述及多种历史研究的方法,排除A项;历史研究应该以史实为基础,而不是“推理和虚构”,排除B项;《左传》是记录春秋时期社会状况的重要典籍,取材于王室档案、鲁史策书、诸侯国史等,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排除C项。11.【答案】C【解析】据材料“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可知金石学家对甲骨文源自殷墟来自个人推测,故①错误;“偶然发现的一些有字甲骨贩卖至京城”“从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后,先后组织了30多次发掘”说明晚清至民国对甲骨文的发掘经历了从民间零星发现到国家组织的有序挖掘,故②正确;“金石学家推测其发现地为文献记载上的殷墟”可知金石学家对殷墟的推测是结合了出土甲骨与古迹记载相结合的结果,而且大规模的考古发掘也印证了古籍记载的正确性,说明“二重证据法”有助于考古新发现,故③正确;“殷墟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后在博物苑的基础上开建遗址博物馆”说明国家以兴建博物馆的方式对殷墟文化进行保护和传承,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12.【答案】D【解析】据题干可知,针对晋国国君晋灵公被赵盾族弟赵穿所杀这一史实,太史董狐的记述是“赵盾弑君”,其主要理由如下:子为正卿,亡不越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您身为正卿,逃亡而不出国境,回来后又不讨伐叛贼,不是您杀了国君又是谁呢?)孔子对其行为大加赞赏,称其为“董狐直笔”,这是孔子的历史价值观,据此可知,该史实反映出历史的真相与历史价值观不应该相混淆,故选D项;题干所述着重在于讨论“春秋笔法”,即寓褒贬于记事之中,而不是历史记述的“客观性”,排除A项;据所学,官修史书的史料价值非常大,排除B项;题干记述的是“我国古代历史叙述多采用寓褒贬于记事的‘春秋笔法’”,但是并没有对该方法进行评论,排除C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因为只有学习过去,才能学会在现在的情况下,什么时候行动应当更谨慎些,什么时候行动应当更勇敢些”可知,希腊史学家波里比乌斯强调的是历史研究的价值是人们能够从过去的事件中得到各种经验教训,为现实服务,故选B项;材料强调历史对现实的作用,与历史研究的科学性无关,排除A项;“摒弃”说法错误,历史叙述是有趣的,再加上原因、影响,凸显历史研究的价值,排除C项;历史研究除了对历史事实作出合乎因果关系的解释外,更强调历史的经验教训,排除D项。1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又当察其人史德何如,又当察其人史识何如,又当察其人所处地位如何……合上列数种标准以衡之”“质言之,则无论何项史料,皆领打几分折头”可知梁启超认为史学研究要有怀疑精神,对不同的史料要从史学作者、社会环境、个人品行等多重因素进行反复考证,从不同角度对史料真伪进行辨析,故选D项;梁启超只是从史料辨析的角度强调史学研究者的怀疑精神,无法体现史学、史实等品格,排除A项;直接史料和间接史料都是历史研究的重要依据,二者可以相互印证,排除B项;文字记录的价值深受时代环境、内容可靠性、书写材料和书写方式等多重因素的影响,排除C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有学者以《坤舆万国全图》中的1000多个地名的出处问题为逻辑起点”“今又有学者认为上述研究在史实上有错误、在逻辑上有问题,其结论不能成立”可知,学者从《坤舆万国全图》中的1000多个地名的出处问题为逻辑起点得出结论,没有可靠、翔实的史料支撑,逻辑上也不合理(图上地名之多、来源之广,特别是音译、意译地名,研究仍存局限),故选B项;当事人的陈述容易带有主观色彩,必修参考其它史料,与其相互印证,排除A项;以论带史指的是限定材料限定结论,出示的材料只为得出限定的结论,无视或者忽视材料本身可能具有的开放性解读或结论,带有很大的片面性,排除C项;历史研究应当合乎事实与逻辑,解释历史必修从当时的历史事实出发,而非从现实出发,排除D项。16.【答案】B【解析】据材料“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尽可能逼近历史实在”可知,重构论认为,历史学家对历史的研究尽可能还原历史的本来面貌,所以,历史中存在的无论何种模式,是“被发现的”,而不是“被制造”出来的,故选B项;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排除A项;重构论认为历史学家的研究“逼近历史实在”,所以可能会揭示部分历史真相,排除C项;“历史学家做不到像一面虚己以待的镜子那般的客观中立”是建构论的主张,排除D项。17.【答案】D【解析】材料中关于方孝孺被杀的的记载各有不同,说明叙事演化容易造成史实流变,故选D项;材料主旨是方孝孺被杀的记载,不能说明末清初宫廷档案大量遗失,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为尊者讳是指古人在取名或者说话时,避开能代表尊者的字或号,材料中并为涉及,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方孝孺被杀的史实记载,无法体现儒家士人对正统文化的维护,排除C项。18.【答案】B【解析】“它既是世界历史发展的结果……又深刻影响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说明一战与之前的历史发展有关系,又与之后的历史进程有关联,体现纵向性,“一战发生在十月革命前……与十月革命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直接的连接”体现一战与同时进行着的其他重大事件有关系,体现横向联系,即应考察历史纵向与横向的发展,故选B项;辩证分析其影响指既看到一战的积极影响,又看到其消极,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A项;材料强调纵向与横向的发展,不涉及对一战全过程的描述,排除C项;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生产关系是在生产过程中所形成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19.【答案】C【解析】据材料“廿六年,皇帝尽并兼天下诸侯”可知,该物件可用于研究秦灭六国的史实,故①正确;秦朝统一度量衡是一种全国性的措施,与郡县制的设置没有直接关系,故②错误;秦权是利用杠杆原理在有刻度的等臂衡杆上进行测重,是研究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重要实物资料,故③正确;据材料“上面刻有篆字”可知,该物件可用于研究秦朝的文字,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20.【答案】D【解析】据材料“说到上海历史,都以为始于战国时楚国的春申君黄歇”可知,以前普遍认为上海的历史与战国时期春申君有关,但近代学者从地理方面出发,确认上海在唐代以前尚未成为陆地,故而确认其不可能与春申君有关,表明这一事件的证伪是用一个无法反驳的反证来进行,故选D项;材料并未核对史料原文来确认上海是否与春申君有关,而是使用近代方式,且上海在唐代成为陆地的资料并非第一手史料,排除A项;文献需要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占有较多文献资料没有实物证据依然难以去伪存真,排除B项;某些历史记载无法通过考古加以核实,一定程度上其依然具有可信度,且材料内容不涉及考古发掘,只是说明上海在唐代前尚未成为陆地,并未说明其如何证实的这一点,排除C项。21.【答案】B【解析】《汉书》记载的刘贺被废原因与史学家对刘贺墓中随葬品的解读出现矛盾,这种情况下,任何一种观点都属于孤证不立,要寻找更多证据,只有通过相互印证的不同类型的史料,才可进一步去判断《汉书》记载刘贺被废原因的真实性,故选B项;虽然刘贺墓出土的简牍属于第一手史料,但是单凭“陪葬物基本都是墓主人生前喜爱之物”就直接据此推断《汉书》对刘贺被废原因的真实性不足为信的说法是错误的,属于未经不同类型史料相互印证的结论,因而不能说更为科学客观,排除A项;历史研究要综合多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而不能任意怀疑和假设,必须史论结合才是正确的做法,排除C项;学术观点不该搁置争议、自圆其说,而应尽可能搜集多种不同类型的史料,经过综合分析和判断,实现互证,得出更接近历史真实的结论,排除D项。22.【答案】B【解析】出土文书与《唐律疏议》都属于一手史料,都可以研究当时的借贷契约,“高于”说法错误,故①错误;总章三年(670年)三月廿一日及《唐律疏议》都是唐高宗时期,“举银钱十文,月别生利壹文……知见人:张轨端、索文达

”“诸负债不告官司……坐赃论”说明其是研究唐前期借贷契约的重要资料,故②正确;“吐鲁番墓葬出土文书”和《唐律疏议》关于“负债强牵财物”条说明民间商业借贷属于合法行为,故③错误;“诸负债不告官司……坐赃论”说明债权人对违契不偿的债务人采取私力扣押财物抵偿债务,即唐律有利于规范民间借贷,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23.【答案】C【解析】据材料和图片信息可知,图示中网格部分的“历史事实”,是圆圈甲和圆圈丙交叉重叠部分,是确实发生过、史书中有记载的历史事实,但不是圆圈乙的内容,尚未有一手史料(历史本体的残存和遗迹)证实,即那些客观发生过,却未留存史料,依靠类比推论等方法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故选C项;网格部分在圆圈丙内,是写进史书中的历史事实,排除A项;网格部分在圆圈乙外,没有确实的史料留存,排除B项;网格部分在圆圈甲内,确实发生过,且在圆圈乙外,没有确实的史料留存,排除D项。24.【答案】B【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何应钦是否弯腰”有众多不一样的解释,我们应该尽可能全面考察史实,从而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选B项;历史解释要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不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排除A项;“一张照片足以还原整个历史事件”说法绝对,了解历史事件需要综合各种史料,排除C项;后人可以通过全面考察史实,进而得出一定的历史事实,排除D项。25.【答案】A【解析】据材料可知,战国秦汉的政治家和文人们之所以如此造作是有其政治用意的,在注重忠孝的国度里,蚩尤的做法是乱臣贼子之行为,为迎合统治的需要,需抑蚩扬黄,因此学者需结合特定历史时空科学解释和评价历史,故选A项;史学研究必须从历史事实出发,而不是从现实出发,排除B项;对久远的历史事件,历史学家可以通过文献史料、考古史料的相互印证去认识,排除C项;“必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关于太平天国研究方面的史料伪作类别多样,需要一一搜集史料,对其进行辨伪考据,故选C项;“没有”说法过于绝对,伪史也是历史遗存,也有一定的价值,排除A项;材料只是关于太平天国研究方面的部分史料伪作,不涉及多种历史资料的互证,排除B项;“必存在伪史”说法过于太绝对,且材料信息也没有体现出历史记载互相矛盾,排除D项。27.【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以来,史学界对洋务运动的评价经历了全面否定论到全面肯定论再到两点论再到从洋务运动本身的发展变化中去评定它的性质和作用,这说明历史评价应该坚持唯物史观,客观、全面评价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不应循规蹈矩,更不应该各取所需,故选C项;材料强调评价洋务运动的的历史视角日益拓展,但无法得出史家是站在各自的立场上进行评价的,排除A项;“始终”说法过于绝对,评价历史事物可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排除B项;历史研究可以提倡百家争鸣,体现多元化,但也应该关注成败得失,排除D项。28.【答案】C【解析】据材料“利用甲骨文材料……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可知,随着甲骨文等考古史料的出土,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同时说明《史记》中有关夏朝历史记载的可信度,即“双重证据法”所证明的历史,已推前到夏商之际,故选C项;“利用甲骨文材料……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的确切”说明商代历史的可信,“东周以上无信史”说法错误,排除A项;新的考古史料的出土,与文献史料相互印证,可以弄清“东周以上有无信史”这一问题,排除B项;“只有”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29.【答案】D【解析】由“有些小说中所叙之人与事,未必实有”、“所记梁山泊人物之事迹,多属民间传说甚至虚构”、“个性不真实”等可知,这指的是文学作品中具体的人和事具有虚构性,而由“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通性真实”等信息可知,这指的是文学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特征具有真实性,所以二者要辩证看待,不能一概而论,故选D项;题干所述是围绕从文学作品来研究历史的角度,而不是搜集和解读史料的角度,排除A项;由“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则诚有之”、“这类人在当时环境下,从事这类活动,则是真实的”、“通性真实”等信息可知,历史研究是可以借助文学作品来推测结论的,排除B项;题干所述都属于事实判断,不存在价值判断,所以不能得出历史研究必须结合事实判断和价值判断的结论,排除C项。30.【答案】A【解析】据材料“没有发现宋代大型瓷缸的文物实物”“另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所砸的其实是‘瓮’而非‘缸’”“《宋史》中有明确记载”可知,历史研究既有文物实物史料,也要核对原始文献材料,故选A项;历史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以史为鉴,学以致用,排除B项;学者通过多种不同方式描述和解释是学者对历史的认识,历史真实是历史事实,历史认识不是历史事实,排除C项;历史解释的依据是历史资料,历史学家的期望值也是建立在历史资料的基础上,排除D项。31.【答案】A【解析】据材料“他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几乎不涉及”可知,他关注的是政治和战争,对以后政治史的编纂有比较大影响,奠定政治史的传统,故选A项;《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希腊历史不是罗马,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希罗多德是古希腊伟大的历史学家,首创“历史”一词,被西方尊称为“历史之父”,排除C项;据材料“仅仅是那个时代生活的要素政治史和战争史”可知,他关注的是政治和战争,不是人生哲理和社会伦理,排除D项。32.【答案】D【解析】由题干信息看,关于秦二世继位存在“诈为丞相斯受始皇遗诏沙丘,立子胡亥为太子”和“胡亥继位却是经秦始皇同意的”两种说法,但是只有一种是真实客观的,这一事实可以依据不同类型的史料和多种研究路径进行互证,是有可能逐步弄清的,故选D项;历史事实的考辩需要考古学的进展作为原始史料来直接证明,也需要通过不同研究途径获得多种不同类型的史料进行互证,但不需要史学家进行价值判断,排除A项;历史诠释需坚守客观立场,力求规避历史学家的主观认识,这种说法是正确的,但是与题目主旨(考证秦二世继位的原因)不符,排除B项;历史学家以探究历史之谜为己任,给人类带来真实客观的历史,以资后世借鉴,但并不需要挖掘史实的全部细节为职业要求,排除C项。33.【答案】A【解析】题干图片作为一手史料,可用来研究天祥钱庄发行的庄票,故选A项;钱庄和票号在业务内容和活动地区方面有区别,题干所述庄票是天祥钱庄发行的,而钱庄主要活动区域是长江流域和东南各省,晋商的票号主要活动区域是黄河流域和华北各省,所以天祥钱庄的庄票不会是由晋商经营的票号发行的,排除B项;庄票是钱庄签发的一种信用凭证,适用范围仅限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与现代的汇票不同,排除C项;庄票只适用于发行者所在地的某一狭小范围,不能代替现金在全国流通,排除D项。34.【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傅斯年先生认为,民间历史联想丰富,但能言史官所不能言,而官方记载的历史,事实本身居多,但易受政治的影响,说明官家记载与民间记载各有长短,应该互动互补,故选D项;“官修之史仍以事实本身居多”说明没有忽视史料的价值,排除A项;“民间之史系为丰富联想所羁绊,有失历史之本真”说明民间史事过于联想,有些背离历史事实,排除B项;官家史料具有更多的政治导向,排除C项。35.【答案】C【解析】据题干“学者邵维正查阅了相关的苏联档案、当事人的回忆录以及当时的报刊杂志等多种史料,考证出中共一大召开于1921年7月23日”说明邵维正为确定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对多种史料进行了考辨和分析,故选C项;历史史实本身具有客观性,综合多种史料,历史真相是可以被还原的,排除A项;中共一大召开的具体日期属于历史史实,而不是历史解释,排除B项;据题干“‘一大’的亲历者张国焘说是6月底,陈潭秋则说是7月底。”说明历史亲历者的结论固然重要,但又带有一定的主观色彩,其结论不一定可信,排除D项。36.【答案】C【解析】据材料可知,文献史料都存在主观性,兔子山秦简《秦二世元年文告》有秦二世主观编造的可能性,《史记》为汉代编纂的史书,距离秦时代久远且也存在主观性,记载不一定真实,通过秦简和《史记》记载不能完全确认秦二世即位不合法,有待进一步研究,故选C项;吕思勉的研究同样存在主观性,缺乏史料的支撑,且秦简有秦二世主观编造的可能性,排除A项;李开元基于地理和政治关系去推断包含了主观意志,且《史记》距秦久远,记载不一定真实,“二世篡位”说有待进一步研究,排除B项;由于研究的角度、立场和所掌握的资料不同,有可能会对同一历史事件有不同看法,但可综合多种史料进行整体研究,得出结论,排除D项。37.【答案】A【解析】据材料“秦始皇陵骊山工程使用人力多达70万人……200万”可知,秦政府役使的人力多达200万,占全国人口的10%,说明徭役、兵役繁重,容易失去民心,故选A项;重法指严酷的刑法;坑儒指秦始皇三十五年,以儒生是古非今,于咸阳坑杀四百六十余人,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农耕指农业耕作;游牧指从事畜牧,不在一个地方定居,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集权指把全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大权集中于中央;分封一般指分封制,是中国古代分封诸侯的制度,秦朝废分封设郡县,排除D项。38.【答案】C【解析】据材料“觚文……未见于传世文献……提供了新材料……资料”可知,觚文的发掘为文献研究提供了新的重要资料,可以不断丰富文献研究,故选C项;历史研究与考古发掘可以相互佐证,但不是所有的历史史实均可通过考古找到佐证,“必须”说法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考古发掘对文献研究的补充,排除B项;“必须”说法错误,出土文物可以与文献记载大相径庭,排除D项。39.【答案】A【解析】据材料“经碳14检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