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1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2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3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4页
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导学案- 高三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单元中古时期的世界【单元体系】【阶段特征】(1)中古时期:公元5~15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到文艺复兴)(2)文明遍布:西欧庄园文明;伊斯兰文明(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印度文明;中华文明;玛雅文明等。(3)多元面貌:1、中古时期的欧洲:5世纪,在罗马帝国的废墟上,诞生了西欧的封建社会,其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随着社会走向稳定,西欧商品经济发展,10—11世纪,西欧城市逐步兴起,王权也逐步加强,主要封建国家形成,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基础。基督教会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东罗马帝国维持了长期的繁荣局面,罗马法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俄罗斯在反抗蒙古的斗争中也逐渐崛起。2、中古时期的亚洲:诞生了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等地跨欧亚非的大帝国,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一方面推动了本地封建化进程,另一方面也成为东西文化交流的桥梁;突厥人在印度建立了德里苏丹国;日本大化改新后,建立中央集权国家,后来幕府掌握了实权。3、古代非洲和美洲:在西非,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在美洲,印第安人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班级________姓名________学号________【课程标准】了解中古时期亚洲地区的不同国家、民族、宗教和社会变化,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社会状况;认识这一时期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时空坐标】【知识结构】一、阿拉伯帝国(632-1258年)(1)发展6世纪:多部落并存,相互混战。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政权。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对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三洲的大帝国。(2)阿拉伯帝国的统治政治:阿拉伯帝国鼎盛时期,政治稳定,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经济:帝国经济繁荣,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东亚、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都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问题探究一>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的贡献材料:在公元634年到公元750年,阿拉伯人建立起一个西起比利牛斯山脉,东至中国边境的帝国…帝国建立后的经济繁荣又使阿拉伯商人的足迹踏遍了亚、非、欧三洲。商业贸易频繁交往的同时,科学文化的交流也大大加强了。阿拉伯的统治者对异族文化的宽容态度促成了中世纪阿拉伯科学的进步。在地理上,阿拉伯联系了东方和西方;在文化上,阿拉伯在东西方之间承当了科学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印度的科学文化有很大一部分是通过阿拉伯传入欧洲的;在历史上,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科学的发展也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阿拉伯的文化是在同时吸收了古希腊和古东方文化的基础上产生的,阿拉伯科学形成的过程本身就是东西方文化的一次大融合。张帅《阿拉伯文明的起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人在促进东西文化交流中作出贡献的原因。二、奥斯曼帝国(1)发展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步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1453年,奥斯曼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2)奥斯曼帝国的统治政治:奥斯曼帝国的最高统治者是,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在帝国中,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经济: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问题探究二>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贸易中的作用材料1:奥斯曼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对外出口山羊毛、皮革制品和兽皮,还有地毯。拉丁商人经常从小亚细亚南部的安塔利亚和西部的巴拉特(Balat)购买奥斯曼帝国生产的地毯,以销往欧洲。矿产品也是奥斯曼帝国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品之一。在中古时期就以出产铜而闻名。铅被出口到西方和埃及;铜也被卖给热那亚人。金银当然也在贸易之列。在出口金属的同时,奥斯曼帝国也进口金属,如铁和锡,这些都是用于铸造火炮必须的金属。——张楚乔《奥斯曼帝国崛起研究——从文明交往角度探析》材料2:奥斯曼帝国位处东西文明交汇处,并掌握东西文明的陆上交通线达6个世纪之久。——宋保军《奥斯曼帝国与16世纪中期旧商路的贸易复兴》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奥斯曼帝国在东西方经济贸易中的作用。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1.印度笈多帝国德里苏丹国建立4世纪初13世纪初宗教印度教伊斯兰教政治统治中央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大部分地区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2.日本(1)兴起:秦汉之际,中国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2)大化改新:从646年开始,日本经过约半个世纪的改革,模仿中国建立了国家。(3)幕府统治①背景: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庄园和武士集团逐步形成。②建立a.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自己的军事机构——,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利,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b.在这种体制下,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实权由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c.将军和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③德川幕府: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3.朝鲜(1)朝鲜的建立与发展①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②10世纪初:高丽王朝建立,仿效唐制,在中央设、地方划分为十道、推行土地国有、引入选拔官员、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泛传播。③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④16世纪末,中朝军民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维护朝鲜独立。<★问题探究三>朝鲜发展的特点材料1:高丽王朝统一后,为巩固其政治统治,参照中国的唐朝实行封建君主的集权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御史台(司法、监察)、翰林院(掌管机要文书)和中枢院(负责军事),地方划分为十道,设节度使。材料2:古代朝鲜文化打上了中国文化影响深刻的烙印,如提倡儒学,实行科举制,派贵族子弟到唐朝留学,培养国王所需要的各种人才;另外,中国的汉字、汉文和儒家思想早就传入朝鲜,新罗统一朝鲜后与唐朝密切交往,注重借鉴中国文化来发展本国文化,如朝鲜的文字、史学等,同时朝鲜人民又推陈出新,在借鉴中国胶泥活字印刷的基础上,发明铜活字印刷,这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活字。——孟广林《世界中世纪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鲜发展的特点。[素养解读]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角度认识幕府统治的形成(1)土地私有制的形成:大化改新后的土地国有制是生产力水平低下形成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独立生产成为可能,743年政府颁布的“垦田永世私财法”公开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2)庄园制的形成:随着土地私有制在全国发展起来,贵族、豪门、寺院等势力大量购买、兼并土地,8世纪末建立庄园,庄园制发展起来。(3)武士集团形成:随着大庄园制的发展,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归纳总结]中古时期亚洲的多元文明发展亚洲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上古时期就兴起了许多文明国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亚洲人民创造和发展了丰富多彩的亚洲文明。亚洲古代各文明既有相互差异的一面,又有相互融合、相互沟通的一面。经过不同文明的交流、互动和发展,逐渐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以印度为中心的南亚文化圈和以阿拉伯文化为中心的西亚文化圈由此形成多元的中古亚洲文明。【关联选必】选必3古代阿拉伯文化(选必3,P18)①阿拉伯半岛统一之前,阿拉伯各部落就经常派人到麦加附近举行诗歌比赛,并将获胜的诗歌用金水书写到布上,悬挂在克尔白神庙的墙壁上,名为“悬诗”。②阿拉伯人吸收了被征服地区的文化。他们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③故事集《天方夜谭》中的大多故事来源于古代埃及和西亚等地的民间传说,在中国广泛流传。在西欧,但丁的《神曲》、莎士比亚的《终成眷属》等,都受到《天方夜谭》的影响。④科学上有伊本·穆萨的《积分和方程计算法》、白塔尼的《萨比天文历表》、伊本·西那的《医典》等。⑤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等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古代日本的文化(选必3,P29)①神道教为日本的主要宗教。7世纪,天皇制度形成,为巩固权力,天皇自称是太阳神的后裔。12世纪以后,随着武士阶层的崛起,武士道逐渐形成。②日本在文学方面的成就主要有诗歌集《万叶集》和小说《源氏物语》,法隆寺是日本古代建筑的代表,大和绘和浮世绘也极具特色。③日本人根据日本语言的发音,借用汉字的楷体笔画和草体,分别创制了字母片假名和平假名。④日本的制度、儒学、佛教等也深受中华文化影响。(2)朝鲜的文化(选必3.P28)领域成就手工业前5世纪,出现青铜器,后有铁器天文7世纪,修建了观测天象的瞻星台史学12世纪的《三国史记》文化典章制度、文字、学术文化和风俗习惯受中国影响文学汉字长期使用,根据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音乐、舞蹈南北朝时的中国宫廷中就存在第4课中古时期的亚洲班级姓名学号得分单选题1.阿拉伯帝国统治时期,在全国开辟的驿道四通八达,设驿站900多处,古罗马帝国也有“条条大道通罗马”的说法。据此可知,古代世界的大国重视①道路交通建设②加强帝国内部联系③对地方的控制④强化封建政府统治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2.11~13世纪,伴随着十字军东征,许多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由此可见,古代阿拉伯文化A.民族特色十分明显B.是希腊文明的源头C.影响欧洲思想解放D.贯通了东西方文明3.图1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这体现了图1A.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冲突B.民间交往是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C.阿拉伯文化的兼容并蓄D.古希腊天文知识在民间得到普及4.公元8世纪初,倭马亚王朝哈里发阿布杜·马立克下令,规定阿拉伯语为国家正式语言,一切公文都使用阿拉伯语,以取代叙利亚通用的希腊语,伊拉克和东方各省通用的帕拉维语,以及埃及的科普特语。各国古籍,大量被翻译为阿拉伯语。这一举措A.促成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B.推动阿拉伯—伊斯兰文化发展C.导致了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D.消除了帝国境内各民族间隔5.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建立后,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长期担任哈里发的御医;侯奈因是一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撒比特信仰萨比教,但由于其学术上的成就受到哈里发的庇护。这表明阿拉伯帝国A.架起了东西方文化的桥梁B.科学文化全面繁荣C.推行开放包容的文化政策D.实行宗教信仰自由6.下列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中,按出现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A.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B.罗马帝国——亚历山大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C.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亚历山大帝国——奥斯曼帝国D.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拜占庭帝国7.奥斯曼帝国征服君士坦丁堡后,政府不仅任命希腊正教的头面人物为希腊正教徒的大教主和文职首领(管辖希腊人及不同族群的东正教徒),还分别任命了亚美尼亚教派的主教和伊斯坦布尔的犹太教大拉比为各自的首领。此举反映出A.帝国统治模式的创新B.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C.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D.政教分离的政治特点8.16世纪后期,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这一局面形成的有利条件是A.阿拉伯帝国地处丝绸之路中段B.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C.奥斯曼帝国实行重商轻税政策D.东罗马帝国控制了欧亚的商路9.12世纪末,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下列选项中准确描述幕府统治特点的是A.天皇为首的朝廷掌握国家实权B.幕府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C.模仿隋唐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D.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10.日本大化改新时,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监督官吏的“弹正台”),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这表明当时日本A.照搬唐朝三省六部制B.武士集团特权被取消C.初步建立起幕府政治D.中央集权制得以建立11.1657年,德川幕府成员德川光圀设史馆,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开始修撰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大日本史》。该书反映了图2《大日本史》原版书影A.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B.东西方交流的成果C.德川幕府的保守封闭D.儒家文化圈的影响12.据《隋书·东夷倭国传》记载,大业三年,倭国派小野妹子使隋,国书抬头为“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炀帝大为不快,吩咐“蛮夷书有无礼者,勿复以闻”。次年,小野妹子再度来访,国书抬头为“东天皇敬白西皇帝”。炀帝依然不快。这反映了日本A.大化改新后国力增强B.注重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C.已确立中央集权制度D.希望建立对等的国家关系13.据记载,封建时代,日本武士集团的成分以父子、兄弟、堂兄弟等亲属为基础。上级武士利用血缘亲属关系支配下属武士及其附庸,甚至统治全国。此外,武士集团中,甥舅、妹丈等姻戚关系也占有很大比重。由此可见,日本武士集团A.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B.维护了天皇的专制权力C.照搬了中国唐王朝的做法D.使不同阶层间关系和谐14.1633年,日本德川幕府颁布“锁国令”,要求驱赶所有外国传教士并禁止宗教书籍进入日本;除特许船以外,严禁其他船只驶往外国;不得派遣日本人至外国;禁止滞留外国5年以上的日本人回国。德川幕府的这些政策A.使日本落后于世界潮流B.禁锢了日本宗教思想C.消除了外来文化的影响D.导致了中央集权衰落15.古印度《摩奴法典》规定:“对于再生人之男,首先须与同种姓之女结婚。”佛教文献在形容某一婆罗门血统的纯正时,常常使用“七世以来,父母真正”这一句惯用语。这就是说,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这些规定及宣传旨在A.树立法律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B.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地位C.以宗教手段逐步推进社会教化D.遏制不同种姓通婚的现象16.9世纪末以后,日本的大贵族庄园主逐渐获得免交国家贡租(不输)和摆脱国家行政控制(不入)的特权。10世纪,日本的地方豪族纷纷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这使得10世纪的日本A.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B.进入幕府统治政治时期C.武士集团势力受到挑战D.仿效中国进行大化改新二、材料题17.(2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帝国和阿拉伯帝国)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材料二中世纪的阿拉伯人继承和发展了古代希腊的理性传统,在实验科学、医学、化学、数学、天文等各方面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现代天文学中的很多名称和术语来自阿拉伯天文学家。12世纪开始,许多希腊哲学著作的阿拉伯文译本又重新被译成欧洲各种文字,使欧洲人重新听到亚里士多德的名字,接触到真实的希腊古典哲学。从阿拉伯世界涌来的知识潮流,给欧洲带来了向心灵解放的大跃进,促进了发展自由思想的伟大进步,导致了文艺复兴的到来。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也是经阿拉伯人之手,逐步传入西欧。——蔡德贵《阿拉伯哲学史》材料三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基本完成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实现了人类历史空前未有的纵向和横向发展,不论是发展速度或规模。但在不断扩大和发展的同时,它面临着难以解救的矛盾。世界地区联系的加强,不外是西方列强对于世界上其余国家的政治、经济及文化的控制。资本主义势力伸向全世界,可以说是“无远弗届”。——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大帝国的共同特点。谈谈你对文明交往形式的认识。(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阿拉伯人对欧洲社会的影响。(6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方列强实现其势力“无远弗届”的手段及其所造成的结果。分析指出一路扩张的资本主义“横向发展”过程中“难以解救的矛盾”。(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英国哲学家培根(FrancisBacon,1561—1626)说:“我们当然想看看发明的力量、优点和作用。由此引出了无数变化,以致任何帝国、任何教派、任何星辰对人类事务的力量和影响似乎都不及这些机械性的发现。”英国历史学家李约瑟(JosephNeedham,1900—1995)认为:“技术发明要比科学思想传播的更快更远。”【资料夹】①13世纪初阿拉伯地理学家阿布·菲达所著的《地理志》是首次记载指南针用于航海的阿拉伯文献。②成书于1119年的《萍洲可谈》中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针。”③阿拉伯人蒲寿庚于1241年至1252年在福建泉州任提举市舶,管理本地与海外贸易事务。④英国学者尼坎姆于1190年用拉丁文写的《论自然界的性质》记载:“当水手在海上航行,遇到阴天看不到阳光,或夜间世界笼罩一片黑暗时,不知道其船行方向,便将针与磁石接触。此时针在盘上旋转,当旋转停止时,针就指向北方。”⑤1096—1270年,欧洲十字军进行了八次东征,远达东地中海沿岸地区。⑥据史学家陈垣先生的考据,自924年至1207年,大食正式遣使中国39次。《宋史》载道:“开宝四年(971年)置市舶司于广州,后又于杭、明州置司。凡大食、古逻、阁婆、占城、浡泥、麻逸、三佛齐诸蕃并通贸易。”⑦明代隆庆年间,李豫亨写道:“近年吴越闽广屡遭倭变,倭船尾率用旱针盘以辨海道,获之仿其制,……始多旱针盘。”⑧有学者指出:“中国人从发现磁石指极性到以人造磁针做成罗盘,经历了一千多年的时间酝酿……表示这种技术原创过程的艰辛。而欧洲从对磁石指极性一无所知到12世纪末短时间内一下子跳到直接以水罗盘导航,没有技术原创过程的发展特点,显然是接受外来的现成经验后制造出来的。”(1)在上面的资料夹中选择可以作为依据的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描述指南针的传播路径。(要求:写出传播路径并用具体材料佐证)(7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世界历史的角度简评指南针应用的历史影响。(6分)问题探究一成因:阿拉伯帝国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为文化发展繁荣奠定了物质基础;阿拉伯帝国地处欧亚非三洲交界处;伊斯兰教重视知识,开放宽容的态度,统治者采取招揽各民族优秀人才的政策;阿拉伯人征服的区域有深厚的文化积淀。问题探究二①积极:帝国一度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②消极:控制传统东西斱商路,征收重税,一定程度阻碍东西斱贸易,刺激了新航路的开辟。问题探究三①受到中国文化影响,君主中央集权体制②以中国儒学文化为中心,学习借鉴,形成了本民族的文化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ACCBCACBDD题号111213141516答案DDAABA1.【答案】A【解析】据材料“在全国开辟的驿道四通八达,设驿站900多处”可知,古代大国重视交通建设,故①正确;据所学,交通建设是为了加强国内联系,故②正确;据所学,交通建设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地方的控制,故③正确;据所学,古罗马帝国不是封建政府,是奴隶制帝国,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2.【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阿拉伯文化的影响,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因为古代阿拉伯文著作被翻译成拉丁文、西班牙文、希伯来文等,“欧洲由此重新发现了大量希腊学术著作”“进而掀起一个研究古典文化的热潮”,这一热潮即文艺复兴运动,故选C项;材料强调的是古代阿拉伯文化对欧洲的影响,故排除A项;古代阿拉伯翻译并保存了古希腊学术著作,并非古代阿拉伯文化影响古希腊文明,故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古代阿拉伯文化贯通东西方文明,故排除D项。3.【答案】C【解析】据材料“图3为13世纪阿拉伯手抄本插图,插图描绘了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向学生传授星盘知识的场景”可知,阿拉伯文化中借鉴吸收了古希腊文化的内涵,体现了阿拉伯文化的兼收并蓄,故选C项;材料体现了的是东西方文化的借鉴交流,排除A项;文明交流的主要途径是暴力冲突和和平交往,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没有标明希腊天文学知识在阿拉伯民间的普及状况,排除D项。4.【答案】B【解析】据材料“阿拉伯语为国家正式语言,一切公文都使用阿拉伯语,以取代叙利亚通用的希腊语,伊拉克和东方各省通用的帕拉维语,以及埃及的科普特语。各国古籍,大量被翻译为阿拉伯语”可知,倭马亚王朝在全国推行阿拉伯语,有利于包括伊斯兰教在内的阿拉伯文化在阿拉伯帝国统治范围内的传播,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用阿拉伯语翻译各国古籍并没有“促成”文艺复兴运动的兴起,材料时间为8世纪,文艺复兴起于14世纪,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对于阿拉伯语的推广有利于增强文化认同,巩固统一,导致阿拉伯帝国分崩离析的是阿拉伯的地方割据和后期的残暴统治,排除C项;阿拉伯语的推广有利于境内各民族的交融,但并没有消除帝国境内民族的间隔,排除D项。5.【答案】C【解析】据材料“医学家米尔斯基是基督教徒”“侯奈因是一名景教徒、却担任帝国图书馆馆长和科学院院长”可知,阿拉伯帝国在一定时期内实行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鼓励科技文明的发展,故选C项;材料并未具体描述阿拉伯帝国在东西文明交流中的作用,排除A项;阿拉伯帝国在一定时期内的某些科学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排除B项;材料只能反映阿拉伯帝国在8世纪中叶具有相对宽容的宗教政策,排除D项。6.【答案】A【解析】公元前334年亚历山大东征,历时十年建立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成立于公元前27年,拜占庭帝国建立于公元395年,8世纪中期奥斯曼帝国是当时疆域最大的帝国,故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是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奥斯曼帝国,选择A项符合题意。7.【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奥斯曼帝国任用被征服地区的上层人物为当地的首领,反映出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故选C项;因俗而治的统治模式并不是奥斯曼帝国的创新,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奥斯曼帝国因俗而治的统治特点,并不是文化层面的不同文化与族群交融,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政教合一,排除D项。8.【答案】B【解析】据材料“16世纪后期,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中心”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奥斯曼帝国地跨亚欧非三大洲,辽阔的疆域为其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故选B项;阿拉伯帝国在13世纪灭亡,排除A项;奥斯曼帝国实行重税政策而非轻税,阻碍了东西方的正常贸易,排除C项;16世纪后期东罗马帝国已经灭亡,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大部分的幕府将军,形式上取得天皇授权,实为军事统治,进行分封采邑给诸有力的武士,凌驾正规的文人中央集权政府,即采用庄园制和武士集团的统治形式,故选D项;日本进入幕府统治后,天皇只是形式上授权,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而不是天皇,排除A项;这时期幕府掌握国家实权,不是名义上的最高国家政权机关,排除B项;公元7世纪的日本大化改新模仿隋唐制度建立中央集权,而不是这时期的日本,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各地则设国(司)、郡(司)、里(长)三级行政单位,地方官的任免权均属中央”结合所学可知,地方官吏由中央任免,说明中央集权已经形成,故选D项;据材料“在中央设二官(管辖并监督八省)八省一台”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中央是二官八省一台,与三省六部不同,排除A项;据所学,武士集团特权被取消是在近代明治维新时,排除B项;据所学,幕府政治初步建立是在12世纪末,而大化改新是在7世纪,排除C项。11.【答案】D【解析】题干提及《大日本史》是德川光圀以朱熹《通鉴纲目》为标准而编订的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见《大日本史》受到中华儒家文化的影响,故选D项;“中华文化的开放包容”逻辑错误,题干提及的是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排除A项;“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体现的是中国东方文化,日本也是东方国家,排除B项;德川光圀积极向中华文化靠拢,“以朱熹《通鉴纲目》为圭臬”,编订出“日本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可见德川光圀思想积极向上,排除C项。12.【答案】D【解析】“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无恙”,“东天皇敬白西皇帝”,表明日本想在国家地位上和中国是平等的,故选D项;日本的大化改新发生在唐朝,不是在隋朝,排除A项;材料的内容表明日本想在国家地位上和中国是平等的,没有涉及外交策略的灵活调整,排除B项;日本是通过大化改新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与材料的时间不符,排除C项。13.【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日本武士集团以家族制度作为社会基础,故A项正确。B项表述与材料主旨及史实均不相符,故而不选;C项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故而不选;D项表述材料无法体现,故而不选。14.【答案】A【解析】日本德川幕府颁布的“锁国令”使得日本与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系大大减少,直至几乎没有联系,这就使得日本失去了与其他国家交流的机会,其发展将慢慢落后于世界潮流,故选A项;锁国令禁锢的不仅是宗教思想,实际上使得日本在各方面相对封闭,B属于以偏概全,排除B项;尽管有锁国令,但是并不是日本断绝与任何国家和地区的联系,所以难以保证完全消除外来文化的影响,C的表达过于绝对,排除C项;锁国令是关于日本与外国之间的交往政策,与国内的中央集权不属于同一范畴,二者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排除D项。15.【答案】B【解析】据材料“婆罗门血统的纯正”、“七代不发生混血被认为是美德”及所学知识可知,在种姓制度下,高级种姓为了保证自己的特权和地位不致因通婚而发生混乱,制定种姓内婚配原则,防止低种姓通过婚姻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跨越阶级的婚姻不仅不会提升较低一方的社会地位,反而还会被打入"贱民"的行列,故选B项;古印度通过法律规定强化了种姓制度在社会治理中的权威,并非树立法律的权威,排除A项;社会教化指的是通过一定的途径对百姓进行教育感化,材料体现了通过法律的形式对种姓制度进行严格的规定,进而维护高级种姓的特权,不属于社会教化的内容,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遏制不同种姓通婚是维护高级种姓特权地位的手段和过程,遏制通婚是手段,并非目的,排除D项。16.【答案】A【解析】据题干内容可知,在10世纪的日本,地方豪族将其土地进献给有权势的贵族和寺社,奉其为领主,自任庄管,同时,一些领主再将庄园进献给更有权势的中央贵族,称其为本家,在此种情况之下,由于大庄园享有“不输”和“不入”的特权,该做法会对中央集权产生一定的冲击,从而使得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故选A项;据所学可知,日本进入幕府统治时期是在12世纪末,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了“大贵族庄园主”、“地方豪族”、“中央贵族”等社会阶层,并没有述及武士集团,排除C项;题据所学可知,日本“大化改新”发生在646年,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17.【答案】(20分)(1)共同点:都地跨亚非欧三大洲;都取得了辉煌的文化成就,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都在扩张中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世界的联系。(4分)认识:文明交往的形式包括武力扩张与和平商贸往来等多种形式,和平的商贸往来在文明交流中发挥了更为重要的作用。(2分)(2)阿拉伯人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了领先全球的成就,影响了欧洲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保存了被中世纪湮没的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成果并使其重新传回欧洲,为文艺复兴提供了条件;将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到欧洲,促进了西欧封建社会的崩溃。(6分)(3)手段:军事和经济掠夺双重暴力。(2分)结果:把世界连结为一个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整体。(2分)矛盾:西方列强与亚非拉国家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4分)【解析】(1)第一小问共同点,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无疑是古代史上突破相互孤立隔绝的重大事件”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的对外张加强了不同地区的世界联系,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据材料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两大帝国在科技、文化等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在对外扩张的过程中也将这些文明成果对外传播,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最后,从国家疆域来看,两大帝国都是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庞大帝国,具有疆域辽阔的特点。第二小问认识,据材料一“这两大帝国的扩张……”“但也许横贯于亚欧大陆古道上的商队来往……对古代世界各地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传播更为重要”可知材料认为武力扩张与和平的商贸往来都是文明交往的形式,但是和平的商贸往来更能促进世界各地的生产技术、文化知识的交流。(2)据材料二“阿拉伯天文学家的‘图斯双圆’理论出现在300年后哥白尼的《天体运行论》中”可知阿拉伯人在天文学、医学、化学和数学等自然科学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影响了近代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据材料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