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_第1页
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_第2页
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_第3页
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_第4页
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秦汉时期岭南民族与文化的互动

广东省、广东省和广东省过去属于岭南省。它与广东省没有陆地和岛屿之分。先秦时期这一带就是多民族区域,以越族居多。战国时期楚国占据这一地区后,始在番禺(广州)设行政机构“楚庭”,统治南越(扬越的一部分)等民族。“汉人未移入广东地区之前,不仅有俚人,还有蛮、瑶、畲、蜒、桂、僚、扬越、骆越、瓯、深等族。俚人地名广布于岭南”,“岭南的俚人还有一部分定居于雷州半岛。”香港、澳门(海南岛另文论述)亦是如此。这些民族在战国时期逐步融合,为秦朝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一、秦朝广东等民族文化与广东一样战国晚期,楚庭(广州)地区的县民已实行楚国的封建制度,其他地区都还处于氏族部落向奴隶社会过渡的阶段,偏僻地区还是氏族部落组织。1.封建军军武人死,国家军队特别是地方军队公元前秦国大将王翦奉命率60万大军灭楚后,就欲进攻岭南,因战事紧急,只在五岭派兵驻守,就返回秦都咸阳了。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称始皇帝,统一岭南便提到了议事日程上。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令尉屠睢帅50万大军分五路进攻南越、西瓯、骆越,以真定(今河北正定县)人赵佗为副帅。一路军由今江西余干、上饶向东,进攻东瓯和闽越;二路军从今江西南昌出发,越大庾岭南攻;三路军从今湖南长沙出发,越骑田岭攻番禺;四路军从今湖南靖县西南出发,由越城岭攻广西桂林;五路军从今湖南宁远县出发,过越城岭攻广西贺县。屠睢,赵佗亲率第五路军南下。攻岭南的秦军遇到了百越的顽强抵抗,将士三年不解甲。屠睢军主要是同广西地区的西瓯作战,战争十分艰苦,道路不便,军资运输困难。秦军缺粮撤出深山老林时,西瓯君译吁宋率众猛攻,射杀屠睢,秦军伤亡惨重。《汉书·严助传》引淮南王上书奏曰:“臣闻长老言,秦之时,尝使屠睢发卒五十万,与越人战;越人皆入丛薄中,莫肯为秦虏,相置杰俊以为将而夜攻秦人,大败之,杀屠睢。”秦始皇只得下令退军,由赵佗收残军驻守五岭。又令监御史禄组织军民开凿连接湘江、漓江的水道,以运输将士和物资,称灵渠。一切准备就绪后,公元前214年秦始皇拜尉任嚣为统帅,赵佗为副帅,复率大军50万人攻南越,杀西瓯王译吁宋,攻占番禺,诸越降秦。2.中国南林国家的设置秦统一岭南后,设立了南海、桂林、象郡三郡,下置县,推行封建的郡、县制。其中的南海郡治所在番禺(今广州),辖境相当于今广东的大部分地区,东至今福建南境的云霄,西至广西东四会县东。郡下设番禺县(今番禺市)、龙川县(今龙川,赵佗任县令)、博罗县(今博罗)、揭阳县(今揭阳)、乐昌县(今乐昌),当时港澳地区属于番禺管辖;秦的四会县(今四会)及今广东肇庆、茂名地区归属于桂林郡(治所在今广西桂平与贵县一带)。秦始皇为加强对岭南的统治,留50万大军驻守,又发赘婿,亡人、贾人、贫民入岭南,还征发为将士缝衣做饭的内地的无夫女子15000人入岭南。这五六十万秦人,后来大都落户于岭南地区。他们不仅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技术,而且带入了先进的秦文化,又促进了民族融合,推动了包括今广东、香港、澳门在内的岭南地区社会的发展。桂林、象郡委派太守,南海郡不设太守,任嚣为尉官,管理三郡和掌岭南兵权。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云:“南海惟设尉以掌兵,监以察事而无守。”《翁山文钞》卷三云:南海尉“视他为尉为尊,非三十六郡之比”,“专制一方”。足见南海尉任嚣权力之大,实为一方长官。秦朝中央政府又对岭南地区采取了许多稳定局势的政策。(1)更有利于岭南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开发秦守五岭的50多万人,居广东地区者较多。之后,秦始皇又移民入广东。《全唐文》卷八一六载龙川唐代人韦昌明《越井记》云:“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越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几三十五代矣。”说明秦朝向岭南还有较大规模的迁民。随军的妇女自然是逐渐和士卒结合组成了家庭;另外的四五十万名将士,则多娶当地越人女子为妻,繁衍后代。估计至秦末,岭南的秦人不会少于六七十万,接近了当地原有土著越人“七八十万”的数量。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民族融合,增加了劳动生产力,而且中原南徙的汉人还带去了比较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无疑是促进了岭南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余天炽等云:这些移民不仅成为使岭南越族跨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发展力量,而且增加了岭南地区的劳动力,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他们和越族人民一起,成了开发岭南地区的主力军。广州秦造船工场遗址是当时秦军“一军处番禺之都”的实证,有三个东西向平列的造船台,南边是造船木料加工场。出土有铁锛、凿、挣凿、磨刀石和锤球等造船工具。广州南越王墓还出土了两件秦代铜兵器“戈”。(2)秦、汉、越的战争为岭南、岭南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秦统一岭南后,为加强对这个偏远地区的统治,遂修筑道路和关防,而关防城的修建则主要是用于保护交通。《史记·南越列传·索隐》称“秦所通越道”。《汉书·两粤传》称之为“新道”。《通典·州郡》云:“自北徂南,入越之道必由岭。”秦朝修“新道”的目的就是要进一步打开五岭山脉的阻隔,将岭南的道路和驰道连接,便利与咸阳的联系。秦修的“新道”有四条:第一条从今江西南康起,过大庾岭,经今广东南雄县小梅关(古称横浦关),沿浈水西行,取北江顺江入广州;第二条从今湖南郴州市起,过骑田岭,经今广东阳山县西北(古称阳山关),沿连江(古称湟水)东南行,再沿北江入广州;第三条是从今湖南湘江南下,西南行,经广西全州,过湖桂走廊至桂林,再由桂林入越南;第四条从今福建起,沿海边南行,经潮安至今广东揭阳县。这四条新道的路线,还有一些说法,不赘述。围绕这四条主道,还有一些小道,大都是在原有的旧道上扩修,利用纵横的地形,将陆道、水道相连,将“新道”和秦驰道相连。这样一来,由秦都咸阳出发,沿驰道出武关,经汉水入长江后,从湘江或赣水入岭南,分别可达番禺。为保障道路安全通行,秦朝又维修或新修了防守关城,计有横浦关(在今江西南野至广东南雄的大庾岭上)、氵匡浦关(今广东英德县西南连江口附近)、阳山关(今广东阳山县东北)、湟溪关(今阳山与连山交界处)。为了保护灵渠,秦朝在今广西湘江南与漓江的交界地还修建了秦城及严关。这些“新道”、关、城的修筑者是驻守在五岭一带的秦军和民众(包括秦人和越人),总监修人当为任嚣。战争、力役使秦、越人均付出了极大代价,而赢得了岭南的统一和发展。“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把岭南归入中国的政治版图,使得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秦在岭南实行的种种政策,在岭南历史上是首次的,它促进了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对于岭南的开发有着重要的作用,因而其历史进步性不容置疑的。”任嚣可以说是继高固之后对岭南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二人,可称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和政治家。其统治中心地在番禺(今广州)。按《淮南子》、《史记》等书记载,赵佗与屠睢、任嚣都系“尉”官,他两次征岭南都任副帅,功劳甚大,但平定南越设郡时,赵佗却没有出任桂林或象郡尉,而是出任了一个龙川县令,令人费解。究其原因,笔者以为:一是赵佗出任屠睢、任嚣的副帅职时,军职较低,“尉”当系司马迁记的是他继任嚣后做南海尉的官职。因古文献对一个人的立传,多取他最大的官职或爵位;二是赵佗非官宦世家高贵门第出身,朝中无人举荐,由关系密切的任嚣荐为县令。《史记·南越列传》云:“秦时已并天下,略定扬越,置桂林、南海、象郡,以谪徙民,与越杂处十三岁。佗,秦时用为南海龙川令。”《正义》颜师古云:“龙川南海县也,即今循州也。”裴氏《广州记》云:“本博罗县之东乡,有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也。”南海郡下设番禺(今广州市)、龙川(今广东河源县东北)、博罗(今博罗县及其以东部分地区)及揭阳(今揭阳)四县。岭南郡、县之设是公元前214年,佗任县令和筑县城是在次年。即龙川县城之设距今已有2210年的悠久历史,今龙川县的“佗城镇”当为其故城遗址处而得名。《全唐文》等书记载赵佗任龙川县令时,还组织和带领秦越军民开辟田地,兴修水利,修渠掘井,发展生产,颇有威望。但他毕竟是一个小县令,对岭南地区社会发展的作用和贡献与任嚣是不能相比的。《广东新语·坟语》记载,任嚣吸取屠睢剿灭越民而败亡的教训,实行武力与安抚两种策略,以仁政治理岭南。即“抚绥有道”、“恩洽扬夷”、“和济粤众”。正因为任嚣在岭南政绩突出,深负众望,多疑的秦始皇才没有换掉他的尉职,也才使他有政治、军事、经济资本能在秦末而独具一方。《翁山文钞》卷三记载任嚣说:“一以休息其民,一以割据为天命,亦以身本为秦将,姑待诸侯之变而不忍言共诛无道也。”即任嚣在秦末群雄逐鹿时,欲据岭南而独立的思想是适应潮流的;从保护岭南不受侵害的角度讲,也是有进步意义的。(3)概况及南越国之主任嚣决大计后还未实行,不幸病重,他思虑再三,觉得只有心腹赵佗能成就大谋,遂假以秦二世诏任佗为南海尉。《史记·南越列传》记载:“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秦为无道,天下苦之,项羽、刘季、陈胜、吴广等州郡各共举军聚众,虎争天下,中国扰乱,未知所安,豪杰叛秦相立。南海僻远,吾恐盗兵侵地至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待诸侯变,会病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海,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也,可以立国。郡中长吏无足与言者,故召公告之。’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赵佗由此执掌岭南军政大权,其才能得到充分发挥的机会。他不仅是任嚣的得力副手、亲密部下,而且有大志;他在秦末纷乱形势下独立自主的思想也和任嚣不谋而合。任嚣交权毕即逝后,赵佗遵其遗嘱和制定的大政方略,“移檄告横浦、阳山、湟溪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史,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1时为公元前204年。如果说没有高固在各族人民劳动创造基础上的治理,就没有任嚣顺利进入岭南而成为“东南一尉”的话,那么,没有任嚣对岭南的治理、拟定自立大计并委任赵佗,也就没有赵佗的南越王国。因此,赵佗应是继高固、任嚣之后对岭南社会发展做出重大贡献的第三位地主阶级政治家和军事家。南越国的核心地区是秦南海郡(今广东大部),番禺(今广州)是其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王国政权仿秦制,地方仍保留县制,越人等依然是王国的编户齐民。港澳地区随之归南越国管辖。二、汉代广东等民族文化与广东不同1.继承和发展任充含义的中原民族赵佗建立南越王国,在岭南史上是一大创举,标志着岭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的自治。这是在秦王朝灭亡、诸侯割据、没有中央统一政权(刚建立的西汉政权还未达岭南)之特殊历史条件下产生的特定王国。而从政治思想、体制和文化等方面讲,它仍是秦朝的模式,和中原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关系。赵佗和任嚣等一样,系中原华夏族。其主要将领臣属也大多为华夏人,其中一部分为原来南越各部落酋长;其基本成员则为属于扬越支系的南越人和一部分华夏人。这就决定了赵佗必须和任嚣一样,实行对越、秦等民族平等对待的政策,并要遵循、继承和发展任嚣时期的大政方略。其主要贡献是:(1)南越王国的中央机构任嚣的南海尉府,系秦朝设的地方郡机构。赵佗建立南越王国后,在这个基础上就要进行调整、补充、完善,使它成为王国的中央政权机构,在地方政权建设上也要进行整顿,以适应王国政权的需要。赵佗任龙川令时的故吏得到提拔、重用,纷纷进入王国中央或地方机构是不言而喻之事。越人首领及志士仁人也有不少进入了赵佗的王国政权机构之中(如丞相吕嘉、左将军黄同等)。中央机构。据《史记》、《汉书》、《汉官旧仪》等文献记载和近现代人的研究,南越王国中央机构和官职有丞相、内史、御史、中尉、太(大)傅等,系核心官僚集团。文武百官有郎、中大夫、将、将军、左将、校尉、食官、景巷令、私府、私官、乐府、泰官、居室、长秋居室、大厨、厨官、厨丞、常御及少内等。这里应该指出的是:佗为王初期,机构比较简单,依秦制;后接受西汉中央政权管辖后,又以汉制增添了机构和官职。在王后、妃、嫔与太子册封等方面也仿秦汉制度。南越王国宫室修建在秦朝广州造船台遗址上。仅从以石构方池和曲渠组成的宫苑遗址(方池面积4000平方米)看,就可知王城建筑的壮丽程度。如池内已出土了八棱柱、石栏杆、碱门楣、绳纹板瓦、筒瓦、“万岁”瓦当等。渠西有石板平桥和步石。这也是我国目前所知年代最早保存较好的宫苑石构水景实例。造船木料场处的宫署遗址中,也出土了“万岁”瓦当和残瓦片。王城建筑显然受到了秦都咸阳的影响。地方机构。南越王国的地方政权仍是以郡县为主要形式,次之是增加了封国。其地方官主要有假守、郡监、使者、县(令)长及啬夫等。其编制基本上也是模仿秦汉制度。赋税征收、手工业和商业管理等方面也仿照秦汉。(2)陆贾在南越王上的作用南越国的疆域,基本上是秦朝置的南海、桂林、象三郡,而对四邻边界的具体划分却认识不一。张荣芳、黄淼章《南越国史》综合诸说,加以考证后认为:北界应西起今广西三江、龙胜县南境,经兴安严关、恭城、贺县,历广东连山、阳山、乐昌、南雄、连平、和平、蕉岭等县,再经福建永定、平和及漳浦等地至东海;其西境达今广西环江、河池、东兰、巴马、百色及德保一线东,与夜郎、句町等国相毗邻;其南达越南北部(南部偏东部分至南海)。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统一王朝,在封王时就将岭南秦置的三郡封给了长沙王,后又封南海王,统一岭南之心十分明白;赵佗也知西汉皇帝不会对岭南弃之不理。只是南越王国的建立已成为事实,且拥有一定的政治、经济势力;汉朝刚刚建立,百废待举,暂时无力量对遥远的岭南进行征讨,两方才表面上相安无事。汉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国内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后,岭南的问题便摆在了重要地位。高祖与大臣议后,采取招抚之策:派能言善辩的陆贾出使南越,去劝说南越王归属中央。据《汉书·陆贾列传》记载:陆贾奉高祖命入番禺见南越王赵佗时,赵佗身穿越人服,以国王的威严礼仪坐而不起,态度傲慢,赵佗予给陆贾以下马威。陆贾不亢不卑地说:“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反天性,弃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唯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背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矣。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南越,而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体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即越杀王降汉,如反覆手耳。”赵佗信服,自感失礼,遂站起致歉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仪。”他问:“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贾曰:“王似贤也。”复问:“我孰与皇帝贤?”贾曰:“皇帝起丰沛,讨暴虐,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天下,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始有也。今王众不过数万,皆蛮夷,崎崛山海间,譬如汉一郡,王何乃比于汉?”赵佗心服,只好大笑自解地说:“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他欣然接受高祖封授王印,表示归属中央政权管辖。他又款待陆贾数月,友谊日深,以厚礼答谢,礼送陆贾回朝奏报,汉高祖大悦,遂封陆贾为中大夫。汉高祖不费一矢一卒,在和平友好气氛中收回了岭南地区,十分高兴,举朝庆贺;南越王赵佗,正式成了中央政权的封国,心中踏实了,朝中大臣也为之庆贺。同时,西汉王朝对南越国的政策,也与内地的王国不同,从国家体制、社会制度、军队、法律到生活习俗等,一切都保持原样不变。并且由此开始南越和汉朝自由往来贸易,两地使者互相传递消息,传达皇帝诏令或向皇帝奏报情况,联系紧密,促进了南越社会的发展。这当是我国“一国两制”历史的渊源。这也是陆贾代表高祖开创的伟大举动,更是赵佗回归汉朝大家庭的巨大贡献。吕后临朝称制,听信欲得岭南地的长沙王吴芮之谗言,实行“别异蛮夷”的错误政策,断绝与南越国的经济贸易。赵佗几次派官员入长安求请通商,吕后不允,遂愤然脱离中央政府而称帝四年。当汉文帝纠正吕后错误政策时,赵佗又派使者送书予长安,主动表示愿去“帝”号回归中央,表现了晓大义、顾大局之政治家的风度和品德。至于南越王赵建德时的武帝出兵统一岭南,罪责是越人丞相吕嘉等的反叛所致。吕嘉对赵佗的南越国发展是个很有贡献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想家。(3)南越国的工商业赵佗经历和亲自体验了屠睢失败、任嚣成功的教训和经验,实行宽政于各族人民的政策,团结扬越、外越、瓯越、骆越、西瓯、南越等族共同生产、生活,推动南越国的社会发展。他诏令在郡、县(即南海、桂林二郡,九真、交趾多自治)设立学校,学习汉语、礼仪,培养各族的人才,提高民众的文化素质,革除落后的陋习。他还提倡推行中原的尊老携幼风尚、土葬习俗,以及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等。他还提倡汉越人互婚,密切民族关系,且劝诸族人民要互相尊重生活习俗,允许部分地区的越人自治等。南越国气候炎热多雨,河流较多,又濒临南海,土地肥沃,自然就有捕捞水产和耕种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楚文化及生产技术向岭南传播,尤其是秦统一后大量中原秦人的徙入和秦汉王朝的支持,农业、手工业、商业发展较快,社会变化较大。从文献记载和考古资料看,南越国社会发展是不平衡的,总的情况是南海郡(该郡又以珠江三角洲地区最为发达)比桂林等郡进步。例如,南海郡出土有春秋、战国铁锸、锄(楚器)农具各一件,秦汉铁农具有锄、镰、锸等,桂林郡出土的铁农具甚少,交趾、九真则还没有发现;南海郡在汉文帝时已实行牛耕。稻、黍、麦、豆、麻、蔬菜及瓜果等农作物种子也多见于南海郡的墓葬内。南越国的手工业生产发展状况,也是南海发达于桂林及苍梧王国地区。从考古发现看,冶铜、制铜业在两广地区已比较普遍,器形和种类较多,已有礼器、乐器、生活用器、装饰品及杂器等。其中以南海郡地区出土最多。冶铁和铁器铸造、金银器的铸造、造船业、纺织业、漆木器制造、玻璃、玉石、陶器等手工业的发展情况亦大体如此。如广州市象岗山南越王国第二代赵墓,是竖穴与挖洞相结合的一座石室大墓,出土有木棺、椁、丝缕玉衣、玉佩饰、“文帝行玺”与“泰子”金印、“赵目未”玉印等2000多件玉器、“番禺”铭文铜鼎、铜提筒、铜虎节及4000多颗墨丸等。集中反映了手工业生产的兴旺。南越国的商业活动,主要是以象牙、犀角、翡翠、珠玑、奇鸟、珍兽等稀有土特产品向周围地区和汉王朝进行交换,金属铸币较少;南海、桂林、苍梧国的度量衡推行的是秦汉标准,利于商业活动;造船、航行、海上贸易活动多集中在南海郡,番禺是内陆和海外丝绸之路贸易的中心。南越王墓中陪葬的一些葬品均来自海外诸国。南越国经济的发展还表现在都城及城市的建筑方面,这往往是又被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发展状况的标志。南越国的都城番禺,历史十分悠久,约始建于西周,最早的名称曰费亭,距今约3000年。它的发展是春秋“楚庭”设于此之后,经任嚣、赵佗的营修,已成为周围长十里的名都。次之是番禺的防卫性质之城,如“任嚣城”对岸的“赵佗城”(今广东乐昌县南5里处)、五岭附近的“仁化城”(近今湖南)、“万人城”(今氵匡、浈二水交接处)等。万人城平面呈三角形,面积8000平方米,尚有城垣和门道遗迹,可知城堡规模之大。香港白芒文化遗存三期是南越国文化遗存,出土有夹砂陶、戳印纹泥质硬陶、铁锸与铁斧各二件。说明西汉早期文化已传播到了香港地区。赵佗由秦朝的一个下级军吏成为南越国王,在秦末乱世之秋临危受命,以他非凡的政治、军事才能在多民族地区创立明珠之国,保护了岭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维护了东南一方的社会稳定,为岭南社会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西汉统一的中央政权稳固后,赵佗又能听从帝使者陆贾的劝说,接受汉高祖的册封,欣然使南越国回归中央政府,又在中央管辖下,独立自主地发展,繁荣了南越国之经济和文化。这是汉高祖刘邦和赵佗创建“一国两制”先河的、可彪炳于史册的巨大历史贡献。南越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也为汉武帝的统一岭南奠定了基础。2.汉武帝统一岭南后,广东等地区发生了变化(1)元鼎年间赵式越人妃被降汉南越国是西汉的属国,本不需要再动武统一。但在南越明王赵婴齐(赴佗曾孙)继位后,势力大的丞相吕嘉(越人)产生野心,不愿受朝廷辖治。太后势弱,婴齐年少,惧吕嘉反叛,听汉使者言,欲去王号依赖汉朝。吕嘉怒,使心腹将士发动政变,杀太后、明王及汉将田千秋,拥立文王赵胡的越人妃所生的儿子赵建德为王,武帝闻报,大怒。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拜卫尉路博德为伏波将军,率军从桂阳(今湖南郴州)出发,沿氵匡水(今名湟水)南进;拜主爵都尉杨仆为楼船将军,率军从豫章(今江西南昌)出发,经横浦(今广东南雄北)南下;拜故归义侯郑严(南海人)为戈船将军,越侯田甲为下属将军,出零陵(今湖南宁远东南),或下滩水,或抵苍梧;令驰义侯因带巴蜀罪人并征发夜郎军,下柯江(今贵州北盘江)。汉军分路攻南越,约定在番禺会合。汉大军疾进,招降了不少越人。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路博德大军兵临番禺,吕嘉与赵建德等逃入海,乘船西走,建德被南越将苏宏擒获,吕嘉在逃往东越的途中被部将都稽斩首。赵建德押赴长安后处死,南越将吏纷纷降汉。武帝将南越国地域分为九郡,港澳地区仍属于南海郡番禺县管辖。(2)南海王实际封土《汉书·高帝纪》载:十二年(公元前195年),以“南武侯织,亦粤之世也,立以为南海王。”唐颜师古引文颖语云:“象郡桂林,南海属尉佗”,“今复封织为南海王,复遥夺佗一郡,织未得王之。”即认为南海王织是虚封,无实际国土;《汉书·严助传》则记载: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汉廷欲加兵闽越,淮南王安乃上书曰:“前时南海王反,陛下先臣(指刘安父、淮南厉王刘长)使将军间忌将兵击之,以其军降,处之上淦。后复反,会天暑多雨,楼船卒水居击棹,未战而疾死者过半。亲老涕泣,孤子啼号,破家散业,迎尸千里之外,裹骸骨而归。悲哀之气数年不息,长老至今以为记。曾未入其地而祸已至此矣。”上淦在今江西新淦之南。此载说南海王有实际封土。对《汉书》的两种说法该如何看待呢?全祖望《经史问答》卷九云:织为闽越王无诸之族,“则必其种落东与闽越相接,西与尉佗相接,而其所据南武之地,盖在南海境中,有犬牙交错者,故以南海为国而王之”,“盖其地在今汀潮赣之间。”蒙文通《越史丛考》认为:汉揭阳县,新朝王莽时改名南海亭。“亭名南海,地望以合,宜即故南海王国地。”《长汀志》云:“今武平县当即当日南武侯地。”由这些考证或论述可知,南海王织的封地在今广东韩江至福建汀江流域,以及漳浦、平和、云霄、诏安一带,西抵海丰、陆丰,为秦朝揭阳县地域。南越王赵佗以汉帝名义侵占南海王揭阳地,又在漳浦县西盘陀岭设严关防御。南海王织怒,起兵反汉,淮南王刘长派间忌率大军镇压,南海王织战败归降,被安置在上淦。《汉书·淮南厉王传》记载:“南海王织以璧帛献皇帝,(间)忌擅燔其书,不以闻。”织怒,复起兵反汉,被击败。南越王赵佗逼迫南海王织降王号,遂又称南武侯。赵佗去世,婴齐继王位,南武侯织乘机率军夺取故揭阳地,复称南海王。南越王婴齐向汉朝廷告急,汉廷予以调解。后来,南越王国灭南海王国。汉武帝灭南越王国后,揭阳成为汉的县地。汉武帝统一南越后,促进了广东、港澳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广州、韶关、乐昌、徐闻、佛山、封开、番禺、香港马湾东湾仔等地的西汉墓中,不仅出土了大量的陶器,而且还出土了铜器、玉器、铁器等。有的来自中原,有的是当地制造,有的来自海外国家。各种农业、家畜、船模型及稻、黍、高粱等种子,又反映了西汉广东、港澳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3.月间期建筑模型、理物量和表观东汉建立后,继续在岭南地区实行郡县制,广泛推行牛耕和铁农具,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民族融合。如广东地区随着东汉时经济的发展,人口有所增加。土著越族在汉文化影响下也逐渐有所改变。再如属桂阳郡的今广东英德以北地区,民俗比较落后。《后汉书·循吏·任延传》云:桂阳郡地,“与交州接境,颇染其俗,不知礼则”,无“丧纪婚姻制度”。东汉贤吏卫讽、茨充、邓彪、许荆、栾巴、度尚、刘梁、周憬等相继任桂阳太守后,教民种植桑树养蚕,又教民种麻,学习纺织。他们又兴办学校,实行教化,还制定丧葬、婚嫁婚娶礼仪,推行汉文化。今广东北部地区的民风与桂阳郡地一样,大变,汉文化得到进一步传播。东汉时期,两广地区的土坑木椁墓趋于消亡,中原在西汉中期流行的砖室墓到东汉初才开始流行,中后期广为使用,结构趋于复杂。有的地方因地取材,出现石室墓。西汉的厚葬之风也传到了岭南。葬器与中原无异,海外之物增多。从西汉中期以来,海外人形象的葬俑增多看,说明两广地区随贸易的活跃,移来的海外商人有所增多。东汉时期的墓葬在广东的广州沙河、佛山、始兴等地均有发现。东汉前期岭南地区的两广,有土坑木椁墓、砖室墓及砖木结构墓。砖、石室墓比较简单(流行长方形券顶砖石墓和中字形砖室墓)。象征大地主庄园生活的田园、宅院、俑人、车马、畜禽用器,在中字形砖室大墓(有甬道、前室及后室)中已成套出现。供祭奠用的鼎、盒、壶、奁、案、耳杯、薰炉和标志财富的房屋楼阁、仓、囤、井、灶,仍大量流行,而且出现了长颈壶、瓶、龙首勺、变耳直身罐、侈唇罐等。东汉后期砖石墓、石室墓盛行,木椁墓极少。而且出现在前、后室两侧开室埋子孙的多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