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社会学课件_第1页
产业社会学课件_第2页
产业社会学课件_第3页
产业社会学课件_第4页
产业社会学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產業社會學:行為研究與產業社會組織第一節產業社會學概述第二節產業社會學的體系第三節產業社會學的發展第一節產業社會學概述產業社會學的研究對象產業社會學相關概念

■產業■產業經濟學

■產業化■產業社會學產業社會學的研究內容back社會分工與產業的形成人類社會經歷了三次大的社會分工第一次分工:原始社會中期,形成原始農業第二次分工:原始社會後期,形成手工業第三次分工:原始社會末期,形成商業產業社會學關注點產業社會學研究的特點:研究更強調與實際相結合研究關注的首要問題是社會結構社會效益研究著眼於世界社會經濟發展的範疇產業組織研究是產業社會學研究的核心

〔英〕亞當·斯密(AdamSmith):《國富論》(1776年)

市場競爭機制理論(看不見的手)

勞動分工理論

〔英〕马歇尔(AlfredMarshall):《經濟學原理》(1890年)

生產四要素:土地、勞動、資本、組織

马歇尔冲突

〔美〕张伯伦(Chamberlin):《壟斷競爭理論》(1933年)

市場結構(不完全競爭理論)

〔英〕羅賓遜(JoanRobinson):《不完全競爭經濟學》(1933年)

市場結構(不完全競爭理論)

產業組織哈佛學派:主流學派、結構主義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美〕梅森(E·S·Mason)

〔美〕贝恩(J·B·Bain)

〔美〕谢勒(F·M·Scherer)

贝恩:《產業組織》(IndustrialOrganization)(1959年)

謝勒:《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績效》(1970年)

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

(Perfomance)(SCP範式)

芝加哥學派:效率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美〕斯蒂格勒(J·Stigler)

〔美〕德姆塞茨(H·Demsetz)

斯蒂格勒:《產業組織》(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1968年)

市場績效或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結構,強調效率標準

現代產業組織理論現代產業組織理論(20世紀70年代以後)

研究對象擴大:企業內部結構與組織(非市場組織)及其對企業

市场行为的影响

研究方法创新:交易成本分析、可竞争市场分析、博弈论分析

研究中心轉移:結構主義→行為主義

分析框架變化:單向、靜態的SCP範式→雙向、動態的SCP範式有關產業社會的社會學產業劃分一、產業的概念產業是指國民經濟中以社會分工為基礎,進行同類生產(或提供同類服務)的企業或組織及其經濟活動的集合體。二、產業的涵義1.產業是社會分工的產物,是社會生產力不斷發展的必然結果;2.產業是介於宏觀經濟與微觀經濟之間的中觀經濟概念;3.產業的含義具有多層次性;4.產業隨著社會生產力水準的不斷提高其內涵不斷充實,其外延不斷擴展。三、產業分類的方法及其類型

1、马克思两大部类分类法

生產資料生產部門

消費資料生產部門

2、农、轻、重产业分类法

農業

輕工業

重工业

3、三次產業分類法

第一產業(農業產業)

第二產業(工業產業)

第三产业(服务产业)4、霍夫曼分類法

消費資料產業

資本資料產業

其它产业

5、生產要素集約分類法

勞動密集型產業

资本密集型产业

技术密集型产业

知識密集型產業

6、产业地位分类法

基础产业

瓶頸產業

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先行產業7、產業發展狀況分類法

(1)按技術先進程度分類

傳統產業

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

(2)按产业发展趋势分类

朝陽產業

夕阳产业

(3)按产品供求状况分类

長線產業

短线产业

8、標準產業分類法

標準產業分類法(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SIC)是為統一國民經濟統計口徑而由權威部門制定和頒佈的一種產業分類方法。

條件:權威性、統一性、完整性、實用性

国际标准产业分类:联合国在1971年頒佈《全部經濟活動的國際標準產業分類索引》(IndexestoTheInternationalStandardIndustrialClassificationofAllEconomicActivities,簡稱ISIC),將全部經濟活動分為10大項,再逐級分解為中項、小項、細項,並進行編碼。

中國的標準產業分類:《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1994)第二節產業社會學的體系產業社會學的起源產業社會學的發展back產業社會學的起源起始於二戰期間目標是對產業組織內企業或工會以及個人及群體的態度和行為的研究,找到既能達到組織目標,又能滿足個人要求的有效機制。有閑階級論社會分工論官僚體制論泰羅制美國產業社會學非正式組織群體理論1930年起美國城市研究歐美產業社會學的發展第一本著作:穆爾《產業關係與社會秩序》人際關係學派與勞動經濟學派的爭論歐洲的產業社會學達倫多夫德國產業社會學代表英國體系清楚但沒有發展法國沒有產業社會學一詞,有勞動社會學和經濟社會學日本產業社會學的發展實證研究日本特色的東西職業社會學社會心理學勞資關係第三節產業和地方社會

產業的發展類型與地方結構地區開發:經濟與社會開發back產業的發展類型與地方結構地方結合型產業-企業以並列對等的關係和地方社會相結合:地方色彩的傳統產業地方支配型產業-某壟斷企業縱向支配特定的地方社會:企業城市地方戰略型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第一節產業組織的定義與理論淵源產業組織的定義競爭機制與市場秩序“馬歇爾衝突”與不完全競爭back產業組織產業組織:同一產業內企業間的組織或者市場關係市場關係:交易關係、行為關係、資源佔用關係和利益關係組織按一定目的、任務和形式編制形成的形式組成部分之間的關係競爭機制與市場秩序看不見的手完全競爭的條件均衡價格效率馬歇爾衝突與不完全競爭馬歇爾認為組織是第四生產要素(勞動、資本、土地、組織)產業內部的結構是產業組織馬歇爾衝突:規模經濟造成壟斷,扼殺自由競爭競爭和壟斷的關係規模經濟和競爭的均衡第二節產業組織理論的形成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建立哈佛學派的SCP分析框架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back一、產業組織理論體系的建立1940年克拉克提出有效競爭有效競爭有利於維護競爭又有利於發揮規模經濟作用的競爭格局主要方法政府的公共政策二、完整的產業組織理論體系20世紀30年代美國哈佛大學1938年梅森成立產業組織研究小組有效市場標準的二分法市場結構標準市場績效標準1959年《產業組織》(貝恩)《反托拉斯政策》產業組織的哈佛學派哈佛學派SCP分析框架哈佛學派:主流學派、結構主義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美〕梅森(E·S·Mason)

〔美〕貝恩(J·B·Bain)

〔美〕謝勒(F·M·Scherer)

贝恩:《產業組織》(IndustrialOrganization)(1959年)

謝勒:《產業市場結構和經濟績效》(1970年)

市場結構(Structure)→市場行為(Conduct)→市場績效

(Perfomance)(SCP範式)

第三節產業組織理論的發展產業組織理論的芝加哥學派(20C60T)可競爭市場理論(20C80T)back芝加哥學派芝加哥學派:效率學派

主要代表人物:〔美〕斯蒂格勒(J·Stigler)

〔美〕德姆塞茨(H·Demsetz)

斯蒂格勒:《產業組織》(TheOrganizationofIndustry)(1968年)

市場績效或市場行為決定市場結構,強調效率標準

可競爭市場理論(TheTheoryofContestableMarket)

一、起源鮑莫爾、帕恩查、韋利格,1982年,《可競爭市場與產業結構理論》二、可競爭市場理論的假設條件

1.企業進入和退出市場是完全自由的,相對於現有企業,潛在進入者在生產技術、產品品質、成本等方面不存在劣勢;

2.潛在進入者能夠根據現有企業的價格水準評價進入市場的盈利性;

3.潛在進入者具有快速進出市場的能力,即採取“打了就跑”的戰略;

4.潛在進入者退出市場時不存在沉沒成本或沉沒成本很小。第一節企業與產業的關係空間的競爭(Spatialcompetitionformarketshare)區位作為競爭武器集聚(Agglomeration)集聚經濟的三種形式:

A規模經濟B地方經濟C城市化經濟影響集聚經濟的力量:外部經濟Linkagestudies●whichlinkagematter?●Goods/markets/services/information/technology●Forwardlinkage●Backwardlinkage●Sideways路徑依賴(pathdependency)歷史偶然的作用back企業競爭力與產業競爭力資源、能力與競爭力核心競爭力特徵第二節

企業組織理論的歷史演變極其發展趨勢

組織理論的分類組織理論的演變古典組織理論新古典組織理論現代組織理論組織理論的發展趨勢back組織理論的分類理性模式和自然系統模式社會理論、社會心理理論和管理論傳統理論時期、修正時期、理論古典模式、參與模式、認知模式、社會技術模式官僚制度、住宅及工業組織理論、非正式組織理論、最終的平衡系統理論古典組織理論、新古典組織理論、現代組織理論組織理論的演變古典組織理論-正式組織論新古典組織理論(人際關係論)-非正式組織理論現代組織理論-正式組織(運用社會系統和行為方法)組織理論的發展趨勢組織是一個輸入-轉換過程-輸出過程。環境與組織的統一的基礎。組織是一個群體的系統。組織存在於動態的環境中。組織的整體功能。研究重心綜合理論交互文化點與面結合個案研究第三節古典組織理論19世紀末20世紀初代表人物泰勒法約爾韋伯主要原則專業化原則統一指揮原則控制幅度原則組織機構形式上的功能原則以工作任務為中心“沒有人的組織”back第四節新古典組織理論(人際關係理論)20世紀3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梅約麥克裏格主要觀點生產效率取決於社會規範而非生理能力非經濟因素的作用群體身份的作用非正式組織的作用人際關係溝通的作用以人為中心的組織理論參與性組織“無組織的人”

back第五節現代組織理論20世紀60年代巴納德西蒙勞倫斯主要特徵領導人的首要作用在於塑造和管理好組織的有共同價值觀的人人的行為分析決策領導建立在領導與被領導相互影響的基礎上資訊溝通back第一節企業家與企業家特徵企業家時代成功企業家的九大特徵返回企業家時代斯卡博“現在是企業家的時代”。《福布斯》《幸福》《華爾街》企業家的定義一種精神一種熱情一種理想一種組織、管理和承擔經濟風險的人企業家精神創新能力投資能力擴張能力企業家=管理者?經理——企業運轉良好企業家——有效地給企業帶來變化企業家的特徵冒險自信勤奮工作目標明確創新精於計算企業家的特徵樂於負責樂於冒險自信會成功希望及時得到回饋精力充沛以將來為導向組織能力成就重於金錢第二節企業家理論■經濟學對企業家的研究★生產協調指揮者★不確定性承擔者★“中間商”角色★克服X低效率★創新者★判斷性決策者X—非效率

X—非效率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萊賓斯坦於1966年首先提出的。

X—非效率是指壟斷性的大企業由於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組織內部層次多,機構龐大,加上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往往存在不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現象。■社會學對企業家的研究★企業家的出身背景心理學的“特徵模式”社會心理學的“成功動機理論”社會學“地位退出理論”★企業家的社會特徵及產生條件創造性和能力特徵★企業家如何利用現存機會社會結構要素超過社會行為社會行為超過社會結構返回社會網路對產業生態演化影響社會網絡減少網路成員的交易成本社會網絡影響行為人的資源能力社會網絡增加行為人的資訊力社會網絡提高了創新能力社會網絡增加行為人的協同力產業集群產業集群是一個巨大的網路,由於地理上的靠近性和密切的人際關係,擴大了自己的社會網路和積累了社會資本。集群中的社會網路減低了資訊識別和獲取的成本,加快了資訊的流動和傳播。產業組織間的聯繫,影響了網路的正式聯繫。友誼和信任影響了非正式資訊交流網路中的資訊流動,交流的準則支配非正式資訊交易。非正式的隱含知識和技術訣竅交易常常發生在位於非正式交易“網路”裏有共同專業興趣和共同實踐的工程師之間。產業集群中的企業之間形成的良好信任關係,特別有利於隱含知識的交流與傳播,能夠在合作中有較高的“容錯性”,促進企業不斷地創新。

影響產業集群形成與發展的因素

1.區位與空間因素。2.社會文化因素。3.產業組織與經濟方面的因素。

4.公共機構與組織支撐因素。集群內資訊流動加快集群網路降低了交易成本在集群創新擴散中,弱關係在傳播資訊方面具有相對優勢,而強關係則在傳播人際關係方面具有行動優勢。產業集群與社會網路密集的網路和強關係促進了信任,導致了隱含和敏感資訊的傳播,提高了資訊和知識的流動,從而影響了創新;稀疏的網路和弱關係可以獲得最新的資訊和知識,擴大了聯繫,提高了資訊和知識流動的功效,從而促進了創新。因此,社會網路促進了資訊和知識的流動,推動了集群裏企業的創新,增強了創新優勢和競爭力。集群的競爭優勢理論①基於直接經濟因素的企業集群競爭理論,以哈佛商學院波特為代表,具體表現為生產成本優勢、基於品質的產品差異化優勢、區域行銷優勢、市場競爭優勢四個要素;②以新產業區、加利福利亞和北歐學習型經濟這三個相似學派為代表,強調非直接經濟因素重要性的企業集群競爭理論區域創新系統。產業群的核心能力由外部協調能力、內部協調能力和企業自身核心能力構成。產業集聚可以從純經濟學的角度、從社會學的角度和從創新學的角度提升區域競爭力。

純經濟學的角度看,產業集聚本身可以帶來外部經濟包括外部規模經濟和外部範圍經濟,不同企業分享公共基礎設施和專業勞動力資源,大大節約了生產成本促進了企業之間的分工和生產靈活性;從社會學的角度看,企業相互靠近,可以在長期的交往中逐漸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信任關係和保障這種信任關係的社會制度的安排,從而積累社會資本,降低交易費用,地方特色產業本身能形成區域在這一產業方面的獨有聲,吸引新的客戶和生產者前來;從創新學的角度看,相關企業集聚可以促進專業知識的傳播和擴散尤其是隱含經驗類知識的交流,能激發新思想、新方法的應用,促進學科交叉和產業融合,不斷出現新產業和新產品。第三節企業家行為企業家行為與管理者行為企業家與管理者之間的轉換返回企業發展階段與企業家的持續超越個人化(組織創新階段)組織創新(組織再造階段)產業決策(組織擴張階段)功能分層(組織規範階段)職能化(組織形成階段)領導危機集分權危機決策危機官僚危機企業企業規模長不大活不長激烈的競爭機制的退化內部的矛盾企業年齡企業成長的三階段132創業與初步發展期

培植支柱產業期形成核心競爭優勢與自生能力期第一次戰略轉型期:即由緣約性推動轉向市場推動第二次戰略轉型期:即由支柱產業推動轉向核心競爭能力推動企業家行為與管理者行為策略與方向機遇利用資源資源控制管理結構報酬補償機制企業家與管理者之間的轉換從企業家到成功管理者的轉變從企業家到官僚的轉變從企業家到失敗管理者的轉變第四節企業家精神增強組織對機遇的感知強化組織追求機遇的願望使企業所有員工確信:努力就會成功返回增強組織對機遇的感知創造具有真正市場產出效應的職位使個人對廣泛定義的組織目標負有責任平衡各部門的需求保持組織對變革的要求企業家說:“遇到綠燈快速走,遇到紅燈繞著走,沒有燈摸著走。”

強化組織追求機遇的願望使追求機遇者獲得相應回報將由個人承擔的風險降至最低不變革等同於失敗第一節產業發展的環境系統內部環境外部環境返回討論題:分析中部地區某一產業的發展環境(例如農業)第二節

環境對產業組織結構影響的理論湯姆.伯恩斯和斯托克的理論弗雷德.埃默裏和埃克裏.特裏斯特的理論勞倫斯和洛奇的理論湯姆森的理論返回四種基本市場結構類型的特點結構類型市場集中度規模經濟產品差別化進退壁壘典型產業完全競爭最低不明顯無無農產品、期貨壟斷競爭較低不明顯有較低大多數產業寡頭壟斷較高明顯有或無較高汽車、鋼鐵、石油完全壟斷最高非常明顯/最高部分公用事業戰略管理者的能力洞察能力應變能力控制能力戰略管理者獨立思考能力想像力應變力理解和體貼下屬的能力《幸福》週刊調查低層管理者:技術能力和人際關係能力中層管理者:人際關係能力和理解能力高層管理者:理解能力戰略管理者的行為模式開拓者征戰者謹慎者重效率者守成者戰略管理者的觀念穩定型反應型預期型探索型創造型戰略管理者的指揮藝術指令型——理性行為者轉化型——設計者合作型——協調者文化型——指導者增長型——評判者第三節

產業發展與外部環境的關係人口生態模式資源依賴模式封閉與開放的關係投入與產出的關係作用與反作用的關係返回第四節產業發展的內部環境測量培養途徑返回§6.2非策略行為非策略行為是指企業在決策時並不考慮其他企業的反應而採取的行為一、價格行為價格歧視

1.價格歧視的概念價格歧視是指企業對同一種產品或服務制定不同價格的定價行為。

2.價格歧視的條件(1)企業擁有市場力量;(2)企業面臨不同的需求函數(?);(3)企業能夠阻止或限制產品或服務的轉售。

3.價格歧視的基本類型(1)一級價格歧視企業為每一為顧客及其所購買的每一單位產品(服務)制定不同的價格,從而獲取所有的消費者剩餘。(2)二級價格歧視企業根據顧客購買產品(服務)的數量制定不同的價格,但不同顧客購買相同數量產品(服務)的價格相同。(3)三級價格歧視企業對不同類型的顧客制定不同的價格,但同一類型顧客購買不同數量產品(服務)的價格相同。

4.價格歧視的主要方式(1)分段收費(2)數量折扣(3)搭配銷售(4)品質歧視

5.價格歧視的效應分析二、廣告行為廣告:一種提供有關產品或服務的價格、品質及銷售時間、地點的資訊形式。

1.廣告與資訊披露搜尋品(傢俱、服裝):廣告應提供與產品有關的直接資訊,如實物圖象和相關的文字描述,且不能包含虛假資訊——資訊型廣告。經驗品(食品、服務):廣告本身就是資訊,通過反復強調企業名稱和品牌名稱以形成消費者偏好——勸說型廣告。

2.廣告行為對市場結構的影響(1)廣告與產品差別化(2)廣告與進入壁壘(3)廣告與市場集中度

3.廣告在不同產業市場上的作用與特點(美:凱維斯)非耐用消費品耐用消費品中間產品

4.廣告的福利效果(1)廣告能夠降低消費者的搜尋成本;(2)價格廣告能夠增進社會福利;(3)非價格廣告能夠克服劣質品問題;(4)過度廣告是對社會資源的浪費;(5)廣告導致市場集中度提高,形成壟斷勢力。三、組織調整行為——企業合併

1.定義企業合併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依據法律通過訂立契約而結合成一個企業的組織調整行為。

2.類型按照合併的過程可分為融合合併(聯合)和吸收合併(兼併);按照合併的形式可分為水準(橫向)合併、垂直(縱向)合併和混合合併。

3.合併動機(1)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節約交易費用;(2)提高市場競爭力和市場支配力量;(3)降低經營風險;(4)降低市場進入壁壘;(5)提高經理人員的聲望。

4.企業合併對市場結構的影響(1)導致市場支配力量的加強和壟斷的出現;(2)導致進入壁壘的提高。§6.3策略行為策略行為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企業決策相互影響時企業所採取的行為。一、合作策略行為價格協調行為

1.卡特爾

2.價格領導模式支配型價格領導指針型價格領導

3.有意識的平行調整二、非合作策略行為

1.掠奪性定價(1)定義掠奪性定價又稱驅除對手定價,是指市場上的在位廠商以低於成本的價格將競爭對手擠出市場或嚇退潛在的進入者的一種策略行為。(2)特徵①價格低於成本(平均可變成本)②暫時性降價③降價時縮減供給量④發起者一般是大企業(3)後果和影響

2.阻止進入定價(1)定義阻止進入定價又稱限制性定價,是指市場上的在位廠商將價格定在既能阻止潛在進入者進入市場,又能獲得一定利潤的水準上的一種策略行為。(2)絕對成本優勢與阻止進入定價(3)規模經濟與阻止進入定價

3..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1)直接干擾競爭對手的生產經營活動;(2)利用政府管制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3)利用互補品的相容性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4)通過提高要素價格提高競爭對手的成本。§6.4縱向關係與縱向限制一、概念縱向關係一般是指處於同一產業鏈的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係。縱向限制是廠商處理縱向關係的一種方式,一般是指上游廠商(生產商)通過控制或影響下游廠商(銷售商),以維持其市場力量或競爭對手的各種行為。二、縱向限制的主要方式

1.維持轉售價格

2.搭配銷售

3.排他性交易

4.銷售區域限制第七章市場績效§7.1市場績效的概念及其研究範圍一、市場績效的概念市場績效是指在一定的市場結構下,由一定的市場行為所導致的價格、產量、成本、利潤、品種、品質以及技術進步等各方面的最終經濟成果,反映經濟運行的效果。二、市場績效研究的範圍

1.市場績效的衡量和評價

2.市場績效與市場結構、市場行為之間的關係§7.2市場績效的衡量與評價一、市場績效的衡量

1.利潤率(收益率)稅後資本收益率=(稅前利潤-稅收總額)/自由資本

2.貝恩指數和勒納指數

3.托賓的q

q=市場價值/重置成本二、市場績效的綜合評價

1.產業資源配置效率(1)生產效率(技術效率)生產效率一般是指企業(廠商)在產出一定時投入最少,或者在投入一定時產出達到最大。生產效率的帕累托最優:不可能在企業中重新配置資源,以增加一種產品的產出而不減少至少一種其他產品的產出,這意味著企業是在生產可能性曲線上進行生產的。(2)消費效率(交換效率)消費效率的帕累托最優:當任何商品邊際效用的比值在不同在不同消費者之間均相等時,如果在消費者中無論如何重新分配商品都不可能使一個消費者的總效用增加而不減少任何一個其他消費者的總效用,此時商品的消費效率達到最優。(3)資源配置效率(經濟效率)資源配置效率同時從消費者的效用滿足程度和生產者的生產效率高低考察資源的利用狀態。資源配置效率的帕累托最優:生產有效率、交換有效率、生產結構與需求結構相適應。資源配置效率又包含靜態配置效率和動態配置效率,靜態配置效率研究當前資源的合理配置,動態配置效率研究資源在滿足當前需要和未來需要之間的合理配置。(4)市場結構與資源配置效率市場競爭越充分,資源配置效率越高。

2.X—非效率

X—非效率是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萊賓斯坦於1966年首先提出的。

X—非效率是指壟斷性的大企業由於外部市場競爭壓力小,組織內部層次多,機構龐大,加上所有權與控制權分離,往往存在不追求成本最小化的現象。

3.產業規模結構效率產業規模結構效率是指從產業內規模經濟效益實現程度的角度來考察資源的利用狀況,通常用達到或接近最小經濟規模的企業的產量占整個產業產量的比例來衡量。(1)未達到最小經濟規模的企業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過度競爭狀態(2)達到或接近最小經濟規模的企業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理想狀態(3)超過最小經濟規模的企業是市場的主要供給者——過度集中狀態

4.產業技術進步廣義技術進步:除資本和勞動投入之外的所有促進經濟增長的因素狹義技術進步:產業內的發明、創新和轉移。(1)技術進步的三個階段發明、創新、轉移(熊彼特)(2)企業規模與技術進步①熊彼特等:大企業對技術進步的作用更大②謝勒等:小企業對技術進步的作用更大③綜合:企業對技術進步的作用取決於企業的能力、企業家的意願以及創新效果(3)市場機構與技術進步①競爭性市場與壟斷性市場的創新收益比較(理論模型)②寡頭壟斷市場中的技術創新(4)新技術在產業市場上的擴散①擴散初期:多數企業無法肯定創新的價值而不願意承擔新技術投資風險,導致新技術擴散速度緩慢;②擴散中期:隨著新技術在某些企業中證明其價值並創造了更大的收益,其他企業加快模仿,導致新技術擴散速度加快;③擴散晚期:沒有採用新技術的企業越來越少,導致新技術擴散速度再次趨於緩慢。(5)專利與技術進步專利:政府依法授予企業或個人的在一定時限內生產或銷售某種產品,或者使用某種生產過程或工藝的排他性的權利。專利制度一方面有利於鼓勵創新和技術進步,另一方面會導致壟斷的形成。§7.3市場結構、市場行為與市場績效一、SCP分析模式

1.短期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

2.長期市場結構←→市場行為←→市場績效二、市場結構與市場績效的實證研究

1.利潤率與市場結構(1)貝恩:“產業集中度與利潤率的關係”,《經濟學季刊》,1951年結論:隨著集中度的提高,產業利潤率有所提高,但二者之間的相關關係並不明顯(相關係數為0.28)。表7-1美國製造業中的集中度與利潤率(%)產業CR8>70利潤率產業CR8<70利潤率油氈100.09.0屋面材料68.27.4香煙99.414.4地毯68.24.7打字機及部件99.315.8鋼鐵63.84.9口香糖97.316.9肉品加工63.53.6玉米加工95.09.3鑄鐵管63.08.6汽車94.216.3石油精煉58.96.8輪胎90.48.2金屬線54.07.5人造絲加工90.212.1食用香料54.01.8農器具87.79.1雪茄50.76.9石膏85.410.1金屬門49.018.3制管及生鐵製品85.69.1印刷機械47.42.2照相機及照相材料84.912.9水泥44.75.4煙絲84.311.7麵粉37.07.6鐵道車輛84.02.8皮革34.30.8鋁83.79.7車床加工32.98.2肥皂83.115.2鞋30.87.5鋼筆、圓珠筆82.812.3水果及蔬菜罐頭30.47.4鋅82.24.7人造絲製造27.18.4洗衣機79.714.0紙製品23.712.4飛機及部件72.820.8糕點19.917.0蒸餾酒71.414.2木製品7.69.1平均11.8平均7.5(2)曼恩利用1950~1960年的數據,考察了產業集中度與利潤率之間的關係,得到與貝恩相似的結論,同時曼恩還考察了進入壁壘與產業利潤率之間的關係,得出結論:進入壁壘越高,產業利潤率也越高。(3)斯蒂格勒考察了68個產業20年的利潤率與集中度的關係,其結論是:產業平均利潤率與產業集中度的線性正相關關係並不明顯,但是產業內部利潤率與產業集中度的關係則比較明顯,表現為競爭性產業內各企業利潤率比較接近,而壟斷性產業內各企業的利潤率則很不均勻。

2.價格—成本加成與市場結構

3.托賓的q與市場結構

4.幾點解釋§7.4中國產業市場績效分析一、20世紀90年代以來,中國產業市場績效顯著改善。

1.多數產業生產能力的擴大與市場需求增長相適應;

2.產業規模結構趨於合理,規模經濟效益得以初步發揮;

3.產業技術進步速度加快。二、中國產業市場績效存在的主要問題

1.工業經濟效益不理想;

2.總體而言,大多數企業仍無法充分利用規模經濟;

3.企業自主創新能力不足。三、中國產業市場績效與市場結構的實證分析戚聿東:“我國產業集中度與經濟績效關係的實證分析”,《首都經貿大學學報》,1999.1表7-2中國部分產業的集中度與平均利稅率(%)集中度(CR8)平均銷售利稅率平均資金利稅率>5015.9210.0730~5013.2714.1420~3012.858.9510~209.818.265~108.697.91<56.687.11第八章產業組織政策§8.1產業組織政策概述一、產業組織政策的含義產業組織政策(公共政策)是指為了獲得理想的市場績效,由政府制定的影響市場結構和干預市場行為,調節企業間關係的政策總和。二、產業組織政策的分類1.政策取向2.政策對象促進競爭政策產業組織合理化政策市場結構控制政策市場行為控制政策三、產業組織政策的目標

1.一般目標促進市場有效競爭,實現產業內部及企業之間資源的合理配置。

2.具體目標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充分發揮競爭活力

3.貝恩(1)有效利用規模經濟;(2)各產業長期利潤率平均;(3)技術進步速度較快;(4)銷售費用(廣告費用)比例較低;(5)產品(服務)品質高且多樣化;(6)有效利用自然資源。

4.有效競爭理論(1)有效競爭的概念(克拉克,1940年)有效競爭是指產業組織處於既能夠保持產業內部各企業之間的適度競爭,又能獲得規模經濟效益的狀態,即可以相容競爭活力和規模經濟效益的競爭狀態。(2)有效競爭的標準(梅森、索斯尼克等)①結構標準②行為標準③績效標準四、產業組織政策的實施手段

1.法律手段

2.經濟手段

3.行政手段§8.2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政策一、基本內容

1.禁止私人壟斷和卡特爾協議;

2.禁止市場過度集中;

3.禁止濫用市場勢力;

4.禁止不正當競爭。二、反壟斷政策的國際比較

1.美國的反壟斷政策

2.日本的反壟斷政策

3.美日反壟斷政策比較美國:反壟斷政策嚴厲,其產業組織政策側重於自由競爭。日本:反壟斷政策寬鬆,其產業組織政策側重於規模經濟。§8.3政府管制政策一、管制的概念管制是指由代表公眾利益的政府對經濟活動進行適當的管理、限制的行為。二、管制的類型三、管制的過程1.政府管制立法2.政府管制執法3.法規的修改和調整4.放鬆或解除政府管制管制社會性管制間接管制直接管制經濟性管制四、管制理論

1.政府管制公共利益理論

2.政府管制經濟理論政府管制俘虜理論(斯蒂格勒,1971年,《經濟管制理論》)五、政府管制的產業範圍政府直接管制主要針對四種類型的產業:1.自然壟斷產業(如交通、電信、電力、自來水等產業)2.存在資訊不對稱的產業(如銀行、證券、保險等產業)3.有一定的自然壟斷特點,但進入壁壘不高的產業(如煤炭、石油開採業等)4.負外部性比較明顯的產業(如煙草、煙花爆竹等產業)六、管制的工具1.進入管制(特別許可、註冊制度、申報制、資格認定等)2.數量管制(投資管制、產量管制)3.品質管制4.設備管制5.價格管制6.退出管制七、管制成本和放鬆管制§8.4中小企業政策一、中小企業政策的概念中小企業政策是指政府根據中小企業的實際情況和本國有關產業發展的特點,對產業中的中小企業採取的扶持政策。二、制定中小企業政策的必要性

1.中小企業的不可替代性;

2.中小企業在與大企業的競爭中處於不利地位。三、中小企業政策的主要內容

1.一般政策(以所有中小企業為對象)

2.特定政策(以特定產業或特定中小企業群為對象)轉包制政策第九章產業結構理論與政策§9.1產業結構概述一、產業結構的概念產業結構是指國民經濟中各產業之間的技術經濟聯繫與聯繫方式。產業結構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產業結構包括狹義產業結構和產業關聯。狹義產業結構是從質的角度揭示產業間技術經濟聯繫與聯繫方式的不斷發展變化的趨勢,揭示經濟發展過程的國民經濟各產業部門中,起主導或支柱地位的產業部門的不斷替代的規律及其相應的“結構效益”。產業關聯是從量的角度靜態地研究和分析一定時期內產業間聯繫與聯繫方式的技術經濟數量比例關係,即產業間投入與產出的量的比例關係。本章主要探討狹義產業結構。二、產業結構的類型1.按產業結構的研究對象2.按三次產業比重的排列順序(1)一二三型(金字塔型)(2)二一三型(橄欖型)(3)二三一型(橄欖型)(4)三二一型(倒金字塔型)(5)一三二型(啞鈴型)(6)三一二型(啞鈴型)產業結構產出結構投入結構技術結構勞動力結構資金結構三、產業結構變動與經濟增長1.經濟增長導致產業結構變動2.產業結構變動促進經濟增長(1)產業結構關聯效應(2)產業結構彈性效應(3)產業結構成長效應(4)產業結構開放效應§9.2產業結構的制約因素一、經濟發展因素生產力發展水準、經濟發展所處歷史階段、社會分工和專業化程度、經濟總量的規模和增長速度等。二、需求因素

1.需求總量(受人口數量、經濟發展狀況、人均收入水準、物價水準、投資規模等因素影響)

2.需求結構(消費結構、投資結構、消費與投資的比例結構)三、供給因素

1.自然條件和資源的稟賦(包括氣候條件、水土、森林、礦產等資源)

2.勞動力資源(數量、素質、價格)

3.資本供應狀況四、科學技術因素五、制度因素包括經濟體制、發展戰略、經濟政策等。六、社會因素包括政治法律、軍事外交、文化傳統、生活習慣、教育水準、人口狀況等。七、國際因素

1.國際分工與國際產業轉移

2.國際市場與國際貿易

3.國際金融與國際投資§9.3產業結構演進的規律一、產業結構演進的一般理論

1.李斯特產業結構階段定理每個國家的經濟發展都必須經過五個階段:原始未開化時期、畜牧時期、農業時期、農工業時期、農工商時期。

2.配弟——克拉克定理隨著人均國民收入水準的提高,勞動力首先由第一產業向第二產業轉移,達到一定程度後,勞動力進而向第三產業轉移。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情況,呈現出第一產業不斷減少,第二產業、第三產業漸次增加的特點。

3.霍夫曼定理在工業化過程中,霍夫曼係數即消費品部門與資本品部門之間淨產值的比例將逐漸趨於下降。

4.庫茲涅茨部門結構變動理論庫茲涅茨繼承了克拉克的研究成果,進一步收集和整理了二十多個國家的數據,從國民收入和勞動力在產業間的分佈兩個方面,對伴隨經濟發展的產業結構變動做了更深入的研究,得出三個結論:(1)農業部門(第一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同勞動力相對比重一樣,隨著經濟發展,均處於不斷下降之中;(2)工業部門(第二產業)的國民收入相對比重,總體上看是上升的,而勞動力相對比重則是大體不變或略有上升;(3)服務部門(第三產業)的勞動力相對比重,幾乎在所有國家裏均是上升的,而國民收入相對比重則未必和勞動力相對比重同步上升。

5.羅斯托主導產業擴散效應理論和經濟成長階段理論主導產業擴散效應:回顧效應、旁側效應、前向效應經濟成長階段:傳統社會階段、為起飛創造前提的階段、起飛階段、向成熟挺進階段、高額大眾消費階段、追求生活品質階段

6.錢納裏工業化階段理論影響製造業發展的主要因素:人均GNP、需求規模、投資率。對應經濟發展的三個階段:經濟發展初期、經濟發展中期、經濟發展後期,製造業也可分為三種類型的產業,即:初期產業,指經濟發展初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的製造業部門,如食品、皮革、紡織等;中期產業,指經濟發展中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如石油、化工、木材加工等;後期產業,指經濟發展後期對經濟發展起主要作用的製造業部門,如機械製造、服裝等。

7.赤松要雁行形態理論後起工業化國家可以通過如下四個階段來加速本國工業化進程。第一階段:從研究開發新產品到國內市場形成;第二階段:從國內市場飽和到產品出口,開拓國際市場;第三階段:從國外市場形成到輸出技術設備,就地生產和銷售;第四階段:國外生產能力形成,產品以更低價格返銷,迫使本國該產品減少生產,並促使新產品開發。二、產業結構演變的趨勢

1.高服務化

2.重化工業化

3.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

4.知識技術集約化§9.4產業結構優化一、產業結構優化的概念產業結構優化是指國民經濟各產業協調發展、產業總體發展水準不斷提高的過程。產業結構優化包含產業結構合理化和產業結構高度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是指產業之間的經濟技術聯繫和數量比例關係趨向協調平衡的過程。產業結構高度化是指產業總體發展水準不斷提高的過程。二、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誌和衡量

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標誌(1)產業素質是否協調(2)產業聯繫方式是否協調(3)產業相對地位是否協調(4)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是否協調(5)產業結構與資源結構是否協調

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衡量(1)產業結構合理化的判斷基準①國際基準:標準產業結構(錢納裏、庫茲涅茨)②需求結構基準③產業間比例平衡基準(2)產業結構合理化的衡量方法①國際比較法將一國產業結構與相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下的國際標準產業結構進行對比,若二者比較接近,則該國的產業結構是合理的。②市場供求判斷法將產業結構與需求結構進行對比,若產業結構適應需求結構,則產業結構是合理的。③需求適應性判斷法分別計算每一產業產品的需求收入彈性和生產收入彈性並進行對比,若每一產業的兩種彈性均比較接近,則產業結構是合理的。④結構效果判斷法以產業結構變化引起的國民經濟總產出的變化來衡量產業結構是否在向合理的方向變動,若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