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_第1页
3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_第2页
3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_第3页
3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_第4页
3中国美术简史,魏晋南北朝美术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魏晋南北朝美术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第一节概述和秦汉相比,魏晋南北朝的历史,最明显的一点,是他动荡不安的政治局面。但是,视觉形象的制作并没有因此停滞不前,而是继续走向繁荣。在佛教文化全面传入中国的新形势下,中国艺术内外两个方面都有了新的突破。文人的自我意识开始形成,使得书法和绘画双双完成了观念上的飞跃和革命。中外文化的冲撞和融合是长期社会分化组合的产物,体现了意识形态上多元化的倾向。*中央集权的削弱以及儒学信仰的动摇,使魏晋玄学成为了思想解放运动的主流。其最主要的价值在于显示人的自觉意识,突出个人的存在价值。

*儒学统治地位的动摇,还造成了道教和佛教的大繁荣。书画的自觉

“自觉”:自我存在的价值观。魏晋之前,书画的重要作用是“成教化,助人伦”。魏晋以来,书画的创作逐渐脱离实用的目的,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审美活动。艺术家开始清楚地意识到人的存在价值,对手中所掌握的书画形式形成了自觉的观念。书法的传承“学书知积学而致远”——王廙(yi)

王兴之夫妇墓志(正书)索靖月仪贴王羲之,原籍琅迓临沂(今山东临沂)。他出身于两晋时期最显赫的琅琊王氏家族。王羲之曾经当官,但最终还是辞去了官职,在会稽(今浙江绍兴)定居。王羲之一生最突出的成就是他的书法艺术。一改汉、魏以来的波挑用笔,独创圆转流利之风格,再加上他善于各种书体,因此被誉为「书圣」。他的作品未有真迹传世,现时流传的主要是他墨迹的摹本。《兰亭序》(神龙本)王献之: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官至中书令,世称“王大令”。他的书法,兼精楷、行、草、隶各体。自成一家,与父齐名,人称“二王”。用笔外拓,结体匀称严整,如大家闺秀,姿态妩媚雍容。其行书以《鸭头丸帖》最著。草书名作《中秋帖》,笔划连续不断,世称“一笔书”。

第二节人物画的新发展一、时代新风的开拓者三国时期及魏晋之际的绘画遗存不多,其壁画的艺术风貌仍显现出与汉代绘画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屠牛图狩猎图东吴·曹不兴名画家,曹不兴,画人物,气势雄;

用丝绢,五丈盈,大笔挥,显才能。

吴主命,画屏风,误落墨,绘苍蝇;

龙虎马。技艺精,与皇严,八绝称。

《古画品录》:“观其风骨,名岂虚战!”

东晋·卫协卫协继,从曹师,风格变,富巧思;用笔健,北风诗,东晋时,名画师。

《古画品录》:“古画皆略,至协始精。”二、人物品藻与传神写照

1、顾恺之的艺术实践及其理论

顾恺之,晋陵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东晋著名的绘画大师,师从卫协。顾恺之的绘画技艺高超,画风活泼,题材广泛,传世作品数量丰富。他继承发展了卫协精思巧密的艺术风格。把线描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绘画之外,他亦是中国第一位画学理论家。“五代晋时晋陵无锡人。字长康,小字虎头。除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实。”

——谢赫《古画品录》《女史箴图卷》局部《女史箴图卷》局部《女史箴图卷》局部《洛神赋图卷》局部洛神赋图卷局部之一洛神赋图卷局部之三洛神赋图卷局部之四洛神赋图卷局部之五洛神赋图卷局部之六列女仁智图局部列女仁智图局部列女仁智图局部2、南朝的人物画陆探微:事五代宋明帝,吴人。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以称赞,但价之极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

画有六法,自古作者,鲜能备之,唯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

——谢赫《古画品录》创“秀骨清象”的艺术典型《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印壁画

张僧繇:南朝梁武帝(萧衍)时期的名画家,浙江吴兴人。天监(502—519年)中为武陵王国侍郎,在宫廷秘阁中掌管画事,历官右军将军、吴兴太守。擅作人物故事画及宗教画,时人称为超越前人的画家。梁武帝好佛,凡装饰佛寺,多命他画壁。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亦精肖像,并作风俗画,兼工画龙,有画龙点睛,破壁飞去的传说。创造了一种不用轮廓线的“没骨”法,全用色彩画成,改变了顾陆以来的瘦削型的形象,创造出比较丰腴的典型,画人“面短而艳”。张怀瓘评语“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张僧繇的“疏体”画法,后人将其画法与唐吴道子并称为“疏体”。中国古代四大画家:顾恺之、张僧繇、陆探微、吴道子张僧繇、吴道子“疏体”顾恺之、陆探微“密体”“张家样”“凹凸法”三、标程千古的“六法论”谢赫

:《古画品录》是我国绘画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绘画理论著作.一,气韵生动:是指表现的目的,即人物画要以表现出对象的精神状态与性格特征为目的。二,骨法用笔:主要的是指作为表现手段的“笔墨”的效果,例如线条的运动感、节奏感和装饰性等。三,应物象形:形四,随类赋彩:色五,经营位置:构图六,传移模写:是学习绘画艺术的方法谢赫:南朝齐画家、画论家。擅长肖像和仕女,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厚的默记功夫。著有品评体的绘画史籍《古画品录》,提出品画标准“六法”。其中“气韵生动”是对作品总的要求,是绘画的最高境界,是对顾恺之“传神”理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后人在艺术创作和艺术欣赏中所要求的最高标准。谢赫以品论画,开创了我国古代艺术品评方面的先河。《古画品录》的大部分文字是谢赫评论曹不兴以及他同时代的二十七个画家的作品。他在评论中,把画家分成六品,即六个等级。这一方面也是当时对人品评所采用的方法。对人的评论以精神气质、风度为标准。所以这一分别等第的方法,和“气韵生动”的概念,都和当时评论人的风气有关系的。四、北朝绘画(留下姓名的画家少)

1.杨子华:北齐画家,是北齐世祖高湛的爱臣,北齐世祖时(561年~565年)任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善画贵族人物、宫苑、车马,所画马尤其生动逼真,据传他在壁上所画马引起观者夜间听到马索水草而嘶鸣的幻觉。时有“画圣”之称。北齐世祖使其供职宫廷,非有诏不得与外人画,成为专门的御用画家。他所画人物形象丰满圆润,有别于顾恺之的“秀滑清丽”,他的画风影响到唐代,具有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

北齐校书图卷局部画作有隋朝官本《斛律金像》、《北齐贵戚游苑图》、《宫苑人物屏风》、《邺中百戏狮猛图》。著录于《贞观公私画史》。杨子华在长安等地画了很多的壁画,但到今天都已经了无踪迹。只有一卷传为宋临的《北齐校书图》(现藏于美国波士顿博物馆),是我们今天唯一能见到的杨氏的卷轴画。

所画的是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文宣帝高洋命樊逊和文士高干和等11人负责刊定国家收藏的《五经》诸史的情景。

原籍西域曹国(今乌兹别克斯坦撒马尔罕

),官至北齐朝散大夫。记载中说他善画佛画,也长于泥塑,所做佛画,到了唐代被称为“曹家样”,与(张僧繇)“张家样”并称,其特点为“曹衣出水”,意思是说他画的人衣服窄紧,好象刚从水里出来一般。已无传世作品。2.曹仲达3.北朝墓室绘画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北齐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北魏孝子石棺画像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画面内容沿续汉代以来帝王将相、烈女、孝子等传统故事。人物描绘运用铁线描法,兼施浓淡色彩渲染,形象生动逼真,并有纵深的空间感和立体感。构图上重在突出主题,中心人物大于陪衬人物。画风古朴,富有装饰性。漆屏风画的出土,弥补了北魏前期绘画实物的空缺,画法上与传为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酷似,亦与传为初唐阎立本的《古帝王图》之间有着承继关系。此外漆画上的题榜,较典型地反映出汉隶向唐楷演变中的魏书发展面貌,字体圆润俊秀、气势疏朗,是不可多得的北魏墨书真迹

北魏司马金龙墓屏风漆画(局部)

北齐山西太原娄睿墓壁画出行图北朝墓葬壁画仪仗队列图北魏孝子石棺画像第三节山水画的兴起一、顾恺之与山水画顾恺之是中国山水画最初的开拓者和先驱。

顾恺之的画论有三篇《论画》、《画云台山记》《魏晋胜流画赞》,其中《画云台山记》,是主要谈山水画的。《魏晋胜流画赞》中也有论及山水画的理论。顾恺之《庐山图》顾恺之《庐山图》

顾恺之《庐山图》六朝时的其他山水画家

萧绎(yi),字世诚。南朝兰陵人,梁武帝第七子,后成为梁元帝。是南朝著名的诗人和画家,文采、书法及绘画之艺皆高。世传其作《山水松石格》一文,谈及山水松石的画法,阐述体现物象的远近、四时变化、天气阴晴的画理画法,多有建树。文中提到“行人犬吠,兽走禽惊”犹是六朝山水画的形式,开头一句“天地之名,造化为灵”则为六朝人的思想。其作品《游春苑图》《鹣jian鹤陂pi泽图》等现已失传。

戴逵(kuí

),画家兼雕塑家,亦工书法。《历代名画记》记他“其画古人、山水极妙。”其作有《剡山图》、《吴中溪山邑居图》。

戴勃,戴逵之子,画有父风,据载:“山水胜顾”。作品有《九州君山图》。

萧贲(ben

),梁人,《历代名画记》载其“善于扇上画山水,咫尺内万里可知。”他的画皆自写生来,作画“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这便是后来文人画的指导思想。

二、宗炳、王微的山水画论

宗炳,南朝宋画家,南阳涅阳(今河南镇平)人。家居江陵(今属湖北),土族,屡次被征召作官,俱不就。他游山玩水,达到了狂热的程度,他徜徉山水,饮溪栖谷30余年,可谓终老山林。由于他经历过无数的美丽的山川景物,发掘出山水美的真谛,因而画山水时,能够“以形媚道”,畅其神韵。他除画山水,又善弹琴,还信佛教,在庐山参加慧远憎的“白莲社”,曾作《明佛论》。他漫游山川,西涉荆、巫,南登衡、岳,后以老病,才回到江陵。自称“澄怀观道,卧以游之”。著有《画山水序》,在中国绘画史上影响深远,为中国最早一篇山水画论。1.宗炳《画山水序》“畅神说”2.王微《叙画》“畅神说”:刘宋时宗炳《画山水序》中提出的山水画艺术“畅神”的功能观,即认为自然山水形象能给人精神的愉悦和美的享受。“畅神说”丰富了中国绘画的理论体系。山水画在此期兴起的原因是什么?①审美意识的发展,绘画题材的扩大,使山水成为画家们表现的对象;②江南秀丽的山川,激发了艺术家山水画创作的热情;③玄学的兴起,是其最根本的原因。中国的山水画,在以老庄哲学为基础的玄学风气中形成,艺术家们简淡、玄远的美感、艺术观,奠定了1500多年来山水画的基本趋向,使中国绘画成为一独立体系立于世。第四节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一、佛教与佛教艺术溯源二、佛教艺术的东渐与兴盛

东渐路线:⑴西北路(丝绸之路)⑵尼泊尔-西藏,缅甸-云南⑶海路:锡兰-青岛、广州著名遗存:新疆克孜尔干千佛洞,敦煌莫高窟甘肃炳灵寺、麦积山,山西云岗、河南龙门、四川广元石窟艺术类型:壁画、雕塑、建筑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是一条具有历史意义的国际通道。通过这条古道,把古老的中国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促进了东西方文明的交流。

作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早在西汉末年就传入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乱频仍,为佛教的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条件。到了隋唐时期,佛教已经深入民心,并且由中国的高僧创立了中国化的宗派。今天,佛教已没有古代那么盛行,但人们头脑中的因果报应思想;语言中常常使用的一些词汇,如“刹那”、“影响”、“水乳交融”等等;随处可见的佛寺山窟;小说弹词等文学艺术形式;都是佛教直接或间接留下的影响。

特别是沿着丝绸之路留存下来的佛教石窟,著名的如龟兹的克孜尔、吐鲁番柏孜克里克、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武威天梯山、永靖炳灵寺、天水麦积山、大同云冈、洛阳龙门等等,这些石窟大多融会了东西方的艺术风格,是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它们连成一串宝珠,成为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文化遗产。三、早期佛教壁画的内容和美学特征敦煌莫高窟是我国佛家艺术的代表白衣佛

北魏

衣纹紧密,即所谓“曹衣出水”式。平棋图案佛传故事:释迦牟尼一生教化事迹因缘故事:佛门弟子、善男信女和释迦牟尼度化众生的故事。本生故事:指释迦前生若干世行善的故事。佛传故事——出游四门(局部)

释迦牟尼在净饭王家为王子时,出游四门,遇老、病、死、僧,悟人间诸苦,立志出家。这是“路遇老人”一节,画中的建筑物是两个情节的分界,使画面形成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的统一结构。镇压强盗

被俘受刑得眼林放逐山林西魏得眼謝恩出家拜师深山修行《尸毗pí王割肉贸鸽》北魏254本生故事九色鹿本生图(左图)九色鹿本生图(中图)九色鹿本生图(右图)《摩诃hē萨埵duǒ舍身饲虎》北魏254本生故事《须达拏ná

施象》北周莫高窟428窟本生故事四、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第一阶段:以北魏时代的云岗石窟为代表

云冈石窟外景云冈石窟山门北魏云冈石窟昙曜五大窟外景洞窟内景第5窟北魏洞窟内景第6窟飞天第6窟供养菩萨第13窟弟子群像第18窟云岗石窟第20窟主佛菩萨第11窟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第二阶段:以洛阳龙门的宾阳洞为代表主像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是其代表。这是一种面相清秀、眉目开朗,褒衣博带,神采飘逸的造像。它标志着外来佛教艺术与中国传统民族传统艺术,鲜卑审美风尚与南方汉民族的风尚相融合而产生的新风尚的确立。龙门石窟外景龙门石窟古阳洞主尊宾阳中洞释迦牟尼佛结跏跌坐像礼佛图我国早期佛教雕塑风格的演变

第三阶段:以北齐石刻为代表。

过去那种非常精致的雕工及丰富的细部已成为次要因素,雕刻家们注重于整体雄伟端庄的效果。这个时期揭开了唐代佛教造像风范的序幕。石双思维菩萨像北齐安陵石兽齐江苏省丹阳县城东北

吉林将军坟六、其他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非宗教雕塑也有发展。《陈文帝永宁陵麒麟》、《萧景墓辟邪》气势雄健威严,深沉静穆中蕴涵生命力。陈文帝永宁陵麒麟

陈文帝陵前现存石麒麟两只,均为雄兽,东西相对,间距25.84米。东为双角麒麟,西为独角麒麟,保存完好,是南京地区南朝帝陵前雕刻最精美的一对石麒麟。麒麟左侧天禄萧景墓辟邪第四节中国早期的佛教艺术五、佛教建筑1.塔2.石窟3.寺庙1.塔“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所谓“浮屠”也就是大众口中的“塔”。在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古塔的踪影随处可见。它们造型精美、结构巧妙,成为不可多得的独特景观。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塔往往被赋予神奇的力量。托塔李天王用手中的宝塔降妖伏魔;白娘子被法海和尚镇在雷峰塔下……久远的神话故事为塔抹上了层层神秘的色彩。可以说,古塔以种种耳熟能详的方式,深深烙于每个中国人的视觉与精神中。舍利

塔原本是用来保存或埋葬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舍利”(sarira)的。据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死后,弟子们将其遗体火化,结成了许多晶莹明亮、五光十色、击之不碎的珠子,称为舍利子。还有其身骨、牙齿、毛发等等,也称为舍利。后来又加以扩演,凡“德行”较高的僧人死后烧剩的骨齿遗骸,也称为舍利。江阴古塔塔基下惊现“舍利子”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山

地宫

中国古代建筑中,地下基础大都只是夯打坚实的地基,没有什么别的东西。而塔的构造却独具特点,除了地面上的塔体之外,地下还有一部分特殊构造——地宫,也称为“龙宫”或“龙窟”。这一特殊构造,是其他的宫殿、坛庙、楼阁等建筑所没有的。这是因为塔是埋藏舍利的东西。塔身

塔身是塔结构的主体。建筑类型不同,塔身也形式各异。各种不同类型的塔,就是按照塔身的形制来划分的。塔身的内部构造主要有实心和中空两种,从层数上看,绝大多数是阳性的一、三、五、七、九等,而以二、四、六、八、十等偶数为层的极为少见。塔刹

作为塔最为崇高的部分,塔刹冠表全塔,至为重要。从建筑结构上看,塔刹是为收结顶盖用的。从建筑艺术上讲,塔刹是艺术处理的顶峰,冠盖全塔。因此在建塔时,对塔刹这部分,往往给予非常突出和精密的艺术处理,使之高插云天,玲珑挺拔。塔刹本身也是一个小塔。它的结构明显分为刹座、刹身、刹顶三部分,内用刹杆直贯串联。如河南安阳天宁寺塔,北京妙应寺白塔,其塔刹本身就是一座小型的喇嘛塔。2.石窟

佛教石窟,从印度到印度外的西域和汉地,是从苦修之地变成崇拜之地,是从对死(涅磐)的溟想转为对生(现实)的沉思。从西域到汉地,是从对人生苦谛的寻味演为对人生幸福的追求。对后一种转变,仅从石窟的建筑形式上理解不深,细观石窟中壁画及其演变,其意蕴就会浮然而出。石窟与塔

佛教艺术意义上的石窟是与佛塔一道产生的。印度佛教以塔为中心,因此石窟与塔的区别是:塔无遮蔽,石窟有庶蔽;塔面向广大公众的,因而耸立于蓝天之下,石窟为僧团的修行而设造,因而需一个封闭的空间。用一个最简单的说法,印佛的石窟就相当于汉佛的寺庙。寺庙是地上的石窟,石窟是石崖中的寺庙,因此也被称为窟寺。石窟为修行而设,包括两种功能:生活与宗教。建筑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居住的,叫毗诃罗,类似于基督教的修道院,另一类是礼拜窟,叫支提,意为纪念馆和古坟,也就是塔庙。类似于汉庙中的大雄宝殿和基督教的教堂。只是在汉庙和教堂中是佛像与圣像,而支提中是塔。在印度,石窟都是以“群”的方式出现,石窟群里以僧团为单位,有时一个石窟群里有几个僧团。一般一个僧团有数个居住窟,一个礼拜窟。记住印度石窟群中这两类窟的数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