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_第1页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_第2页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_第3页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_第4页
高考作文预测: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考作文预测:

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鸿蒙”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华为取名“鸿蒙”,表明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华为研发的芯片叫“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华为取名“麒麟”,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断和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中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而火星探索器被命名为“天问”,“天问”一词出自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叫“鸿蒙”,“鸿蒙”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华为取名“鸿蒙”,表明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要做出中国人自己的操作系统;华为研发的芯片叫“麒麟”,麒麟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华为取名“麒麟”,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断和高品质产品的追求。中国的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嫦娥奔月的故事妇孺皆知;而火星探索器被命名为“天问”,“天问”一词出自屈原的长诗《天问》,屈原在诗中表达了强烈的怀疑精神和探索精神……在推进现代化的进程中,在快速的发展变化中,如何对待传统文化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材料第一段讲述了华为开发的操作系统“鸿蒙”的名字源于盘古“开天辟地”的故事,表明了华为要勇敢地做先驱者;芯片“麒麟”的名字源于中国古代神话中的一种瑞兽,象征着华为对自主研发、技术创新和高品质产品的追求。材料第二段讲述了中国航天工程的命名,探月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火星探索器被命名为“天问”,这些命名都有浓郁的传统文化色彩。无论是华为对自主系统和芯片的命名,还是中国航天设备的命名,都富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这既是民族传统文化的底色,又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体现。其中有着对传统文化的承继因素,有着对传统文化的赞扬与自豪感。材料引导我们正确认识传统与现代的关系,传统与现代不是对立的,它们是可以很好地结合在一起的。我们要在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写作时首先应肯定传统文化对我们的影响,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其次结合材料分析传统文化对当下国家发展的助力,论述要重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最后分析我们应重视传统文化,辩证继承并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为我所用,推陈出新,让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推动中华巨轮行稳致远。参考立意1.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和谐相容,与时俱进。2.在推进现代化中坚守优秀传统文化。3.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现代化发展。经典素材1“北斗”指路北斗七星,在上古时期就被古人用来判断方向、确定季节、知晓时辰,到现在都是北半球天空的重要星象。古人用北斗来指引漫漫长路上前进的方向,只要在天空中看到北斗七星,就能找到永远处于正北方向上的北极星。用“北斗”命名卫星定位系统实现定位导航,真是名副其实。“孤月沧浪河汉清,北斗错落长庚明”,中国古代诗人对北斗七星有着无限遐思。中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用“北斗”来命名,正是因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北斗”寓意着光明与方向。经典素材2“天问”探索“天问”出自屈原长诗《天问》,这是一首四字长诗,屈原在诗中一共提出了一百七十多个问题。其中,许多问题关乎宇宙,屈原对太阳月亮升起落下,到日月星辰形态位置,都发出了追问。两千多年前,遥远的古人对天地自然发出追问,两千多年后,火星探测器升空,它叫“天问”,带着中华民族从古至今对自然的探索升空,太浪漫了吧!“天问”该名称源于屈原长诗《天问》,表达了中华民族对真理追求的坚韧与执着,体现了对自然和宇宙空间探索的文化传承,寓意探求科学真理征途漫漫,追求科技创新永无止境。象征“揽星九天”的任务标识,展示了独特字母“C”的形象,汇聚了中国行星探测(China)、国际合作精神(Cooperation)、深空探测进入太空的能力(C3)等多重含义,展现出中国航天开放合作的理念与态度。经典素材3“神舟”谐音神舟号载人航天飞船作为货真价实的“中国第一船”,出道即巅峰,所以有一个好名字是尤为重要的事情。它包含着两层寓意。首先“神舟”字面上是神奇的天河之舟的意思,这一点就非常符合它的“船设”,这艘船,承载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梦。其次呢,这个名字是“神州”的谐音,赤县神州大家都知道吧,类似于华夏,是中国的一个别称。神舟飞船意为代表着中国探索宇宙,喻意超好有没有?经典素材4“嫦娥”奔月嫦娥奔月这个故事从小到大我都不知道听过多少遍了。这个上古时代的神话故事最早被记录在《淮南子》等书中。可千万不要以为这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爱情故事,在字里行间还埋藏着古人对于星辰的崇拜和向往。现在我们有能力了,先人们想奔的月,我们来完成!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正式批准了绕月探测工程。这项工程的名字,就叫作“嫦娥工程”。广寒宫今后不再寂寞了,嫦娥应该不会后悔当年偷灵药的事了吧?经典素材5“玉兔”跟班既然都有了“嫦娥”,那必然少不了她的可爱小跟班——玉兔。在我国古代神话中,玉兔原本就是居住在月球上的神兽,主要负责月宫中捣药,因此,在为我国首台月球探测车征名时,“玉兔”以压倒性的65万票取得第一。在神话中,“玉兔”是古人们对嫦娥的同情进而添补的温暖情节,如今,“玉兔”是我们追求和平的象征。经典素材6“墨子”通信墨子号是我国研制的全球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它的发射升空让我国成为了世界上首个实现卫星与地面之间量子通信的国家。用古代科学家“墨子”的名字给它命名,是因为墨子最早通过小孔成像实验证实了光的直线传播,并且他还提出过某种意义上的粒子论,为现在的量子通讯发展夯实了基础。经典素材7“鸿雁”传书用“鸿雁”代指信差,源自《史记》。汉武帝时,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自此,“鸿雁传书”便用来指代书信传递。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有“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的句子,“望飞鸿”就是盼望书信的意思。航天人用“鸿雁”命名通信系统,承载了航天人对人们的美好祝福,愿我们不必苦等“雁字回时”,和在乎的人,永不失联。经典素材8“鸿蒙”系统鸿蒙,是中国古代汉族传说中的一个时代。传说在盘古开天辟地之前,世界是一团混沌的元气,这种自然的元气叫做鸿蒙,亦作“鸿濛”。因此把那个时代称作鸿蒙时代,后来此一词也常被用来泛指称远古时代。“鸿蒙”既寓意了宇宙初生的征兆,又有浩然宽广的意境。这个名字被华为用的恰到好处,现在的操作系统正是鸿蒙之态!目前,“鸿蒙”被发现最早的详细记载出自《庄子·外篇·在宥》:云将东游,过扶摇之枝,而适遭鸿蒙。”华为把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和最先进的科技结合,让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所积淀下来的厚重的文化底蕴,焕发出新的生机。鸿蒙一开天地宽,中华当有为!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黑格尔曾说:“假如我们从上述各国的国运来比较它们,那么,只有黄河、长江流过的那个中华帝国是世界上唯一持久的国家。征服无从影响这样一个帝国。”中华文明是世界古代文明中唯一始终没有中断、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尽管我们目前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中国重新成为世界经济文化重要大国的趋势已经日趋明显。我们从历史中走来,又将走向历史的未来。在过去与将来之间,在传统和现代之间,我们从来没有停止过思考和探索。没有过去就没有未来。“天问”“嫦娥”等航天领域的命名是对古代先民仰望星空、思考宇宙的纪念,尽管古人只是在文学和神话中发挥了自己的想象,他们无法看到火箭和飞船已经将他们的梦想变成现实,但不要小看我们的先民,正是他们的可爱和执着,让我们今天的成就找到前行的力量和精神的寄托。从某种程度上说,难道我们不是继承了古人的想象甚至困惑,在现代文明的征途上不断前行吗?现代文明高歌猛进,传统文化也熠熠生辉。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我们如饥似渴的发展现代文明,建设美丽而富强的国家,从科技到文化,无不以包容四海的胸怀,吸收世界一切优秀文明的成果。高楼大厦、高铁飞机、互联网+……一切都在改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忘记几千年的悠久历史,二十四节气歌仍在传唱,传统节日我们仍然为了团圆奔忙在路上,西餐厅开得再多,仍然随处可见传统的早点铺子,西洋文化我们不排斥,但古典艺术依然在传承。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基因,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中华民族从她诞生的那天起就是如此,文明在走向一致,但文化一定要存异。因此,美国有“挑战者”号、“奋进号”、“好奇号”,我们敬佩他们的开创精神和科技实力。而我们有“天问”“嫦娥”“鹊桥”“鸿蒙”“麒麟”,这就是民族特色,正所谓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何以既拥抱世界又显示自我,古人的智慧穿越时空回答了我们。诚然,古老的农耕文明不会孕育出现代科技,漫长的中国历史也不乏黑暗和贫穷。这就需要我们甄别和思考,在走向未来的路途上,放下历史的羁绊,保存民族的精魂。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能不断完善自己、不断认识自己、也不断塑造自己。带着更多的期待和梦想,穿越古今的中华文明一定会继续在世界历史上走出自己的辉煌。让传统和现代碰撞中交融,和谐,共赢。传承文化经典汲取道德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一旦抛弃了自己的文化经典,就会失去最重要的精神和道德支撑。因此,加强思想道德建设需要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道德的力量。中国上下五千年悠悠历史,创造了很多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四书、五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这些极具特色的文学形式都是中华文化中的经典,是历经了数千年的发展而积淀下来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这些中华文化经典中也蕴含着优秀的传统美德。有“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爱国情怀;有“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的道德情操;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英雄情结;有“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君子情谊。真可谓句句经典润人心田,字字珠玑沁人心脾。寒来暑往,数以千年。时代发展,社会进步,科技变迁日新月异,价值观念迭代飞速前进,但新时代无论如何演绎新风尚,传统经典的道德理念依然在潜移默化影响着每一个人。今天,我们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仁、孝、诚、爱的“四德”理念,岂不是“仁义礼智信”在新时代下焕发的新生机?从《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等启蒙读本,到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二十四史等鸿篇巨著,传统文化经典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构成了最基本的道德认知。这种道德力量薪火相传,革故鼎新,并最终成为今天每一名华夏儿女的精神底色。《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现在,国家富强,百姓安居乐业,我们更加坚定文化引领,提倡“四个自信”,其中之一就是文化自信,坚定传统文化、传统经典的自信。通过传承传统文化经典,可以接受传统道德的滋养,从传统道德中汲取力量。但学习传统经典应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吸取积极向上的部分,剔除保守迂腐的残渣;学习传统经典需要与时俱进革故鼎新,关注时代发展,关注民众需求和价值偏好,以新形式满足新需要;学习传统经典还需要博采众长兼容并蓄,在比较中汲取他人之所长,让传统经典学习不蜻蜓点水,以此获得更多的道德涵养与力量。古人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传统文化正在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读经诵典,传承经典,让道德建设变得更加充满生机与活力。护《书》、读《书》:“典籍里的中国”,只是为了传递这些吗?辛丑年第一天,也就是牛年春节的大年初一,中央电视台选择在黄金时间播出看似一档读书的节目——《典籍里的中国》。观看伊始,说实在的,青锋是为央视捏着一把汗。但随着节目通过古代和现代穿越的设置,尤其是通过读和演巧妙的结合,让青锋不仅瞬间荡气回肠,还让青锋从中得到不少教益,甚至不由感慨,这哪里只是讲故事,而是在给我们传承中华民族的精神,是在对我们中华文化的另一种形式的弘扬。《典籍里的中国》以西汉经学者、儒学宗师伏生在秦始皇下令焚书之时,冒着杀头危险,逃离咸阳城,带着《尚书》回山东老家,途中遭遇乱兵,其子舍身保书,而妻子又任凭饿死而不让其拿《尚书》换取她的性命,最终将《尚书》带回老家藏于墙壁之中。而其历经战乱几十年后再回老家,发现所藏《尚书》大半损毁,仅剩二十九卷,然后以九旬之身讲书的故事,把几千年这一典籍《尚书》的来历,通过伏生扮演者和其他演员的表演,展示给了人们。不能不说,央视《典籍里的中国》是一大创新,而这创新首先在形式上。他一改过去《百家论坛》等节目以一人讲述,而让大家听的形式,将现代的舞台表演,用穿越的方法连接起来,通过声音、画面给我们再现了伏生以及那个时代的大禹、周文王的历史故事,给人印象生动,深入人心,直击心灵,让人不仅了解了历史,还深深为历史所震撼。"汉无伏生,则《尚书》不传;传而无伏生,亦不明其义。"如果仅仅通过读这些文字,或许当下的不少年轻人恐怕还难以理解其中含义。但是,通过央视《典籍里的中国》这个节目,我们完全可以明了,《尚书》几千年能够得以流传,西汉经学者、儒学宗师伏生不仅功不可没,还说明他为何要拼死、拼了妻子儿子的性命也要将《尚书》保护传以后世的深意。如此诠释历史典籍内涵,恐怕也是又一创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当下的不少人看到这句话,如果仅仅从有关资料上查阅,恐怕被告知的是,这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是指,只有以百姓为国家的根本,根本稳固了,国家就安宁了。但如果不去深究的话,或许不明白这句成语来自《尚书》的《五子之歌》,其背后还有一个故事。即夏朝大禹之孙太康,因为热衷长期在外田猎,招致百姓反感,后羿一呼百应,在占了其国都后,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赶到洛河边,在追述大禹的告诫时,太康其母和五个弟弟为表达怨恨与哀悔而作《五子之歌》。用句现代话来诠释,就是太康的母亲和五个弟弟被驱除出城,在黄河边走投无路时,深刻反思,总结出了“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教训。也就是后人常说的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不论哪朝哪代,都要牢牢记住,一定要敬畏民众、敬畏民众赋予的权力;要记住,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作世界历史的动力。所以,青锋认为,《典籍里的中国》表面上看是一个读书节目,但实则是在传承中华文化的精髓。而首播讲述的伏生护《书》、读《书》的典故,传递的不止是要人们读书这么浅薄。《典籍里的中国》开播从经典中感悟中国精神历经磨难的《尚书》如何被一代代中国人保存至今?《诗经》三百篇怎样承包了我们今天大部分的口头禅?为什么有人从《道德经》里看到了兵书的影子?……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浩瀚中华留下典籍万千,你或许在图书馆偶遇过它们,或许在课堂上与它们的碎片有过交集,但可曾了解过它们的身世流转,看到它们的熠熠光华?2月12日,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节目以影视化的方式,讲述典籍在五千年历史长河中源起、流转的故事,实现“护书人”与“读书人”跨越千年时空的“古今对话”。第一期和观众见面的,是被称作“政书之祖,史书之源”的《尚书》。节目组之所以选择以《尚书》开篇,是因为它流传了两千多年,构建了古老文明的知识体系,也是最早被译介到西方的典籍之一。热衷于翻译《尚书》的英国汉学家彭马田就曾说过:“除非你读《尚书》,否则我不认为你能理解今天的中国”。很多人都说《尚书》佶屈聱牙,这部典籍究竟讲了什么?据国际《尚书》学会会长钱宗武介绍,《尚书》记载着尧舜禹、夏商周的重要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智慧。按照时间顺序一共分为四部分:《虞书》、《夏书》、《商书》和《周书》,共五十八篇。“古代君王做什么事,必定有史官记载。一个史官专门记录君王讲的话,另一个专门记君王的行动,这些材料编纂起来,就编了《尚书》。”古今对话是《典籍里的中国》一大亮点。“古代护书人”伏生是讲述书中故事、解读书中思想要义的串联人物。镜头一转,主持人撒贝宁以“当代读书人”的身份与伏生对谈,陪伴他“穿越”到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今人如何读《尚书》、学《尚书》、传《尚书》。看节目时,不少网友感动落泪:“华夏为何是一体?自古就是一体。这句话太戳泪点了。”“古今对话很有戏剧冲突,能感受到深厚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的历史传承要靠我们年轻人,从今天起多读书,让这些故事代代相传。”……而最让观众动容的,是节目中伏生向晁错讲述自己和家人护书、用生命诠释“薪火相传”的片段。公元前215年,秦始皇下令禁止民间私藏经书,儒学博士伏生冒死将《书》(后称《尚书》)从咸阳运回山东老家,匿藏于壁中。途中,他的儿子为护《书》死于兵劫,妻子为护《书》病故。他们为何能有如此决绝的力量?因为《书》中思想和智慧的鼓舞,让华夏文明在微小个体上展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今人为何要读典?知先贤治政之本,知朝代兴废之由,知个人修身之要。这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真理,也是人类文明薪火相传的原因。在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看来,“‘中国’这个词,在文献中最早出现在《尚书》里。”蒙曼说,禹划九州是中国,尧舜禹、汤文武、孔夫子、伏生也是中国;“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中国,“敦睦九族,协和万邦”也是中国……把古籍变成观众可感知且可共情的作品,不仅靠舞台硬件的升级,更依赖于背后详实的史料支撑。据悉,仅《尚书》一期节目就咨询了65位相关专家,查询了68本相关书籍和上千篇论文,整理了几百万字的资料,剧本前后修改了53个版本,将专业精神体现在了每一个细节。据了解,《典籍里的中国》共有11期,介绍11部典籍,包括文学、科学、哲学、医学等领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