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1页
【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2页
【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3页
【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4页
【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优化建议分析100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研究TOC\o"1-3"\h\u10921.引言 6288972.外国人在华犯罪的现状 6101702.1在华外国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 696852.1.1外国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点 6147252.1.2在华外国人犯罪趋势 7129582.2.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成因分析 8205472.2.1“三非”问题凸显 8113172.2.2在华境外人员流动性越发增强 8191192.2.3对在华犯罪的境外人员动态掌握不足 895962.2.4部分外国犯罪嫌疑人对中国法律认识不足,缺乏敬畏 9191562.3当前针对外国人在华犯罪的管理措施 9287382.3.1不断加大宣传力度 9234292.3.2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推行外国人管理的社会化 9295082.3.3创新执法组织形式与方式 1068803.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1095253.1外国人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 10229543.2入境签证审批不严 11320283.3管理理念滞后 11242593.4基层外国人管理力量薄弱 12272704预防、打击境外人员违法犯罪的对策 12140864.1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 12154514.2.严把签证关,从源头治理 12320754.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 1321343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侦破技能 139067结论 139628参考文献 151.引言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有其独特的特点,主要受当前国际政治形势和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影响。另外还有两国之间的双边关系,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法律体系的建设和人民的文化素质都能反映出不一样。外国人的非法犯罪问题很复杂,但也很有规律。我国加入WTO后,由于经济全球化,中国人与外国人的国际交流大大增加,外国人在中国的违法犯罪案件总量也在上升。近年来,西亚和非洲一些国家的人主要利用中国对外国人友好的传统,或对外国情况了解不多,更多的是进行简单的犯罪活动,如盗窃、诈骗和抢劫。未来,外国人在中国的犯罪将不限于简单的盗窃、诈骗、抢劫等,而是通过技术手段在金融和经济领域进行更加智能化和技术化的犯罪。国内不法分子与国外犯罪集团相互勾结,实施诈骗、走私、偷渡等诸多犯罪案件也会增多。本文旨在收集、整理和分析与在沪外籍人员有关的犯罪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描述在沪外籍犯罪团伙的犯罪现状、特点、发展趋势和原因。新刑诉法第20条规定,基层公安机关和检察院有权处理涉及外国人犯罪的案件。这些案件面临一些司法程序上的问题和挑战,并总结了保护外国人程序性权利的一些新问题。对被指控的犯罪分子提出司法措施,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预防、打击和惩处在华涉案的境外人员。有效地保护了外国犯罪嫌疑人的诉讼权利,有助于确保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展示我国司法权的权威性和独立性。2.外国人在华犯罪的现状2.1在华外国人犯罪的基本特点与发展趋势2.1.1外国人违法犯罪案件的特点1、作案方式流窜化,具有跨地区频繁性作案,危害范围广等特点。为逃避我公安机关的打击,这些惯盗的外国人作案时均远离入境点和居住地,并多以北京为据点,向周边省市跳跃式辐射。2002年6月1日案,(涉案人系巴基斯坦的三人)由北京租车在大连获得延签后来济;2002年12月2日案(涉案人系伊朗的三人)由北京租车在南京获得延签后来济;2003年2月14日案(涉案人系伊朗的九人)由北京租车来济;2003年7月19日案(涉案人系伊朗的四人)由北京租车沿国道来济。另外在济南市局查处的外国人流窜盗窃案中,多数作案人是“打两枪换一个地方”,即,他们在一个城市最多作案两起,便又流窜到其他城市。给出入境管理工作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2、犯罪形式团伙化。几年来在济南市查获的数起外国人盗窃案中,其作案形式如出一辙,均以家庭或团伙作案的形式出现。他们少则两人,多的达九人。如发生在2002年2月的一起外国人盗窃案中,九名伊朗人中有的是朋友,有的携妻带子,他们分别在北京租了两辆轿车,于傍晚到达济南一摩托车批发市场,并各有分工,扰乱受害人的视线,得手后立即驾车逃离。3、犯罪手法固定、“传统”,所有涉案人都具有在光天化日之下运用熟练、老道的“魔法”作案。2000年到目前为止,在市局查获的数起外国人盗窃案看,他们一个共同的特点是手法固定、老练。在作案过程中,他们将传统的魔法用于盗窃中,而且均在白天作案,甚至当着受害人的面,很难引起受害人的怀疑。有的借购物找零钱之机,有的在酒店收银台以兑换美圆为借口,有的以兑换新钱(CC开头的、BJ开头的人民币)为幌子,创造盗窃“机遇”,然后一方作掩护,一方司机而动。4、涉案人员均持F签证,且异地作案。在外国人盗窃案中,涉案人员均系临时入境人员,且均持F签证,多数作案前还在我各地公安机关办理了延签。但是,他们获得签证地与作案地从不在一处,往往是在甲地办理了延签,到乙地作案。或者在甲地居住,在乙地作案。综观数起外国人盗窃案,没有一起是作案地和延签地属一处,也没有一起作案地与居住地在一处,所有涉案人员都在千里之外的北京、南京、金华、新疆等地公安机关做的延签,居住地多为北京。他们用取得的合法“延签”和异地居住,不宜掌握情况等有利条件来掩护其违法犯罪,获得充分的作案时间。又利用沿市区周边高速公路作案便于逃窜等手段,屡屡逃脱我公安机关的查处。5、作案心理侥幸化。从数起外国人盗窃案中可以看出,他们抓住中国人对外国人普遍报有好感、好奇心,以及有的居民也不免有想沾点小便宜的心理,在群众毫无防备心理的情况下铤而走险,大捞一把。一旦被群众举报,被我公安机关抓获,又由于抓的不是现场,没有足够的证据,无论受害人如何指证,他们都百般抵赖,最终逃脱我国法律的制裁。6、作案趋势职业化、规模化。从所记载的数起外国人盗窃案中看,由于作案人连连得手,均没有受到应有的打击,其盗窃行为愈演愈烈,有向职业化、泛滥性发展的趋势。在市局查处的涉案人中,无论涉案人持“F”签证,还是“L”签证,均在入境后做了延签,因此,他们的签证是合法的,时间是充足的;他们在行窃时,非常职业,不留证据,且手法固定,分工明确。如,除了小孩,每个成员都有明确分工,有的乘车或驾车等候、望风,有的在身边做掩护,有的直接作案,其组织协调周密。在重大盗窃、抢劫团伙犯罪中,大多有统一的幕后指挥,在策划、采点、作案、转移赃物、赃款上各有分工,一旦得手便逃之夭夭,使破案难、取证难、抓捕更难。从发案率上看,2003年以来不仅济南市,其他省市此类案件的发案率也乘上升趋势,并形成一定的规模,济南市仅5至7月份的发案率就是过去三年的60%,因此,必须予以充分的重视,有力地打击。2.1.2在华外国人犯罪趋势1发案数量、涉案人数逐年增加近年来,地方公安机关逐渐将注意力转向涉外案件的调查和处理,被拘留人员占犯罪总人数的比例从2019年的25%上升到2020年的62%。其他未依照刑法规定被逮捕的人,因身份难以确定,不得采取强制措施或者收集证据。上述案件不包括大量涉外案件、违反《外交部法》和外国人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受到警告、罚款的案件。2违法犯罪主体来源国分布广泛,区域性特点突出分析表明,在一些经济发达和司法制度稳定的国家,如拉丁美洲和欧洲,此类外国人在中国犯罪比例相对较小,罪犯大多来自与中国关系密切的周边国家,或来自贫穷和经济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日本、俄罗斯、刚果、喀麦隆等。3违法犯罪动机和案件类型不同外国人在华违法犯罪不能简单地与中国公民违法犯罪案件相比,不同国家触犯法律规定各有特点,就其违法犯罪动机而言,大体可归纳为因过失和完全故意两种因素造成的违法犯罪。因此,在打击、预防犯罪等工作环节上应对症下药、区别对待。统计表明,因过失因素造成的违法犯罪主要是违反《外管法》或《处罚法》等对社会、公民利益危害不大的案件[2]。因完全故意因素造成的违法犯罪案件主要集中在各类刑事犯罪中,其中又以侵财犯罪案件为突出。2.2.外国人在华犯罪的成因分析2.2.1“三非”问题凸显长期以来,我国对出入境犯罪的打击重点是本国公民的非法出境,对外国人的非法入境关注较少。这导致在中国出现了一个庞大的"三非"人员群体。"三非"人员不仅扰乱了我国的移民管理秩序,而且容易引发犯罪,成为社会的巨大隐患。影响我们国家的安全。一方面,大多数"三非"人员缺乏高学历,法制意识薄弱。由于他们没有合法身份,工作机会有限,缺乏稳定的收入来源,生活条件差,为了追求经济利益,生存压力大,往往转而从事非法和犯罪活动,危害社会治安秩序。同时,"三非"外籍人员的国籍和身份也难以确定,他们的频繁流动不仅给案件的打击带来困难,也给他们的实际管理带来很大挑战:外国工作人员的人口以及外国工作人员犯罪的预防和治安问题。2.2.2在华境外人员流动性越发增强随着全球一体化的发展,网络信息技术和运输技术的不断创新和应用,大大缩短了不同国家之间的物理距离和联系,将世界各国有机地联系成一个整体。然而,它也有许多负面的后果。犯罪是人类社会生活的一个寄生虫。全球化为一个新的犯罪时代创造了有利条件,犯罪不再受国界的约束。近年来,由于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吸引力不断增强,来华旅游的外国人数量以惊人的速度增长。大量外国人进入我国,促进了我国的对外交流,推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但与此同时,外国人作为犯罪主体的事件也日益突出。2.2.3对在华犯罪的境外人员动态掌握不足分析和比较是寻找差异和改变策略的通常方法,但关于外国人犯罪的信息交流并不顺利,国家对外国人犯罪的动态也不甚了解。研究结果表明,外国人在我国不同地区所犯罪行的特点是不同的。如从犯罪人的国籍来看,北京地区犯罪的境外人员来自巴基斯坦、土耳其、伊朗、利比里亚、赞比亚、科特迪瓦、塞拉立昂、加纳、刚果、阿塞拜疆、俄罗斯、马来西亚等国,具有国籍来源广泛的特点;上海犯罪的境外人员则多来自发达国家的日本、美国、韩国、法国、新西兰、加拿大、澳大利亚等,来自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柬埔寨等发展中的国家也有一定比例;广州地区犯罪的境外人员绝大多数多来自巴基斯坦、伊朗、越南、秘鲁等发展中国家,以黑人棕色人种的犯罪为突出。这些特点的掌握和交流对预防打击犯罪应当有一定作用。2.2.4部分外国犯罪嫌疑人对中国法律认识不足,缺乏敬畏近年来,我国颁布了《刑法》修正案,但外国人普遍缺乏对我国现行法律的必要认识和了解。例如《刑法修正案(八)》将醉酒行为列为威胁公共安全罪,由于没有充分了解我国刑法修正案的相关规定,在2011年修正案实施时,有6名外国人因危险驾驶罪被我市追究刑事责任。此外,一些外国犯罪嫌疑人蔑视我们的法律,在我们国家造成鲁莽的行为和受挫的犯罪。对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2.3当前针对外国人在华犯罪的管理措施2.3.1不断加大宣传力度首先是公安局牵头制定清理清查“三非”外国人宣传工作方案,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信息网络等媒介,尤其是互联网信息平台,在互联网及时发布官方权威消息,发布有关外国人管理的工作动态、政策及提供便民利民的服务信息,加大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动员和教育群众自觉做到不容留、不资助“三非”外国人,切实加大对辖区内劳动密集型企业、学校、教育培训机构等“三非”外国人高发的特殊敏感机构、企业的宣传力度。聘请外籍员工,必须遵守我国的相关法律法规,不要聘用、容留或者租住房屋给身份不明的外国人或可疑人员,对发现的类似可疑人员,应当及时向公安机关报告,避免上当受骗或触犯法律。公安局出入境管理支队定期集中举办培训班,宣传各项规定,做到用人单位熟悉法律、知晓雇佣外国人的手续、明白非法雇佣外国人的法律后果。尤其是在一些外语培训学校、外贸企业、西餐厅等一些外国人工作生活比较集中的场所,加强在这些场所的宣传工作,并与相关责任人取得联系和沟通。同时,公安机关上门和上述单位企业负责人签订责任书,并建立相关台账制度。2.3.2在管理体制机制上创新,推行外国人管理的社会化为进一步加强对外国人在华犯罪的管理,通过构建党委政府领导、公安机关为主力军、相关职能部门参与的“大外管”工作格局,不断健全管理体制和机制,形成多部门齐抓共管、多警种协同联动、综合治理、标本兼治的新局面。第一,建立了由横向到部门、纵向到社区的多级外国人管理工作框架。通过定期召开联席会议,在相关领导的统一部署下,公安机关加强了与劳动、工商、税务等部门的联系,并且在外国人管理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与难点也能通过协商,明确各职能部门的职责。同时,通过“大外管”工作机制促进各职能部门发挥日常管控作用,形成工作合力,更有效清查整顿劳务咨询公司从事非法劳务中介工作,以及加强企业招聘入职人员情况的监督;进一步规范出租屋管理,通过物管、出租屋业主及时发现在“三非”的线索,形成对“三非”人员整治的合力。第二,将外国人纳入实有人口管理。把属地管理原则扩展到外国人管理,把外国人作为当地实有人口进行日常管理。引导外国人入住有物业管理的出租屋,按照“以屋管人、以业管人、以证管人”原则来进行外国人的管理。全面加强对涉外服务、中介、旅业等单位的管理,落实如实登记制度,准确掌握辖内外国人基本情况,确保人来登记、人走注销。第三,实行涉外重点场所综合管控模式。根据涉外商场人员混杂、非法经营、管理难等问题,在涉外商场密集地区建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站和治安警务室,实行“零距离”管理服务、多部门综合整治。第四,建立健全了相关的各项工作制度。建立与落实分级分类管理制度,将在穗外国人按照其身份以及相关历史记录,分为6级13类,分别采取相应的管理服务措施,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和具体岗位。2.3.3创新执法组织形式与方式针对近年来出现的“三非”现象,我国相关部门根据“疏堵结合”的工作思路,建立了“一个行动、两支队伍、三级查处、四项制度、五张网络”的清查整治“三非”外国人工作模式,形成了在穗“三非”外国人“不想留、不敢留、不能留”的氛围。“一个行动’就是开展贯穿全年的以查处“三非”外国人为主的“咫风”行动;“两支队伍”就是由政府职能部门组成的广州市涉外综合执法队、市公安局查处“三非”外国人专业队;“三级查处”就是市局、分(县)局、派出所三级查处机制;“四项制度”就是宽严相济、有奖举报、追查问责、考核评比制度;“五张网络”就是涵盖居住地、生活消费、活动场所、商贸行为、公共交通五个领域的发现、查处“三非”外国人网络,实现对在穗“三非”外国人的全方位查控。3.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3.1外国人管理的法律制度不完善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关于外国人入出境立法工作存在相对滞后、配套法律和法规不完善、法律与法规间存在矛盾冲突及越权立法等情况,在外国人管理的法律制度方面很不完备,在立法上侧重于出入境管理,疏于日常管理。就目前来说,来华外国人数日益增多、工作领域及背景复杂,人员素质参差不齐,现有法规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当前外国人管理的新形势,尤其是关于防治外国人“三非”问题的法律规定存在很多问题和漏洞。《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于1986年初施行,其《实施细则》在1986年年底公布,在1994年7月进行了一次修改,例如关于外国人居留区域限制的规定因不符合实际发展的需要,在实践中很多地区早己取消;2010年4月国务院对《实施细则》进行了第二次修改,这次修改对“三非”外国人相关条款更为细化,处罚也有所加强,但与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条款相比,如法国对相关行为大多给予1-3年的监禁处罚,力度仍然不足以震慑现在的“三非”人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边防检查条例》、《外国人在中国的就业管理规定》、《外国人在中国永久居留审批管理办法》等法律条文虽说也是应运而生,但是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其中不少条款都表现出严重的滞后性,急需整合、修改及补充;另外在管理上还存在着立法的空白,地方性法规的制定也还在探索之中。其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管理法》虽然己于2013年7月1日施行,但在施行过程中,仍旧需要完善相关的法律条文,真正做到有法可依。3.2入境签证审批不严有的驻外使领馆对入境签证审批不严,致使一些无生活保障、无固定收入、来华目的不明的人员,以及己被我国处罚过的外国人轻易取得来华签证,致使大量的非洲籍人员涌入到广州,更加严重的是,当一名外籍人员“成功”在广州非法居留,非法就业,会带来更多的同伴,朋友,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非洲籍人员来华,数量会成倍的增加。而这些人中,大部分人属于中低收入者,有着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就业的隐患,这样,会形成恶性循环。另外,驻外使领馆在签发签证时,没有详细收集外国人个人信息,如个人申请照片,而且也不能及时将信息传回到国内相关公安机关,使得国内公安机关无法及时掌握入境外国人的相关个人信息,难以达到精准打击的目的,失去了第一时间有效管控的目标。“三非”外国人查处过程中存在挤出效应,涉及外国人的相关管理部门的信息共享、交流还不够流畅,没有形成合力。涉及外国人出入境管理的流程分为四个环节包括:信息核查、签证发放、出入境边防口岸查验、入境管控,分属于外交部、公安部出入境管理局和地方公安机关,而管理外国人的机构和部门涉及公安、宗教、劳动、工商、税务、海关等多个部门。沟通协调和信息共享机制的不健全,容易形成管理的真空地带。针对广州外国人“三非问题”突出,广州市警方在2010年亚运安保前开展了多次大规模清理整治“三非”外国人行动,结果是这些人员被迫迁移至广州远郊和广州周边的佛山、中山、清远等地区。而在广州市周边城市,鲜有打击“三非”外国人的行动,因此,一些行动往往收效甚微。在“三非”外国人管理上,各地政府相关管理部门需要联合起来统一管控,否则任何地区的单一查处带来的只是人员的来回流窜。3.3管理理念滞后对外国人在华犯罪管理的理念滞后。长期以来,我国对外国人居留主要以治安管理为主,控制和防范外国人,维护社会稳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财物流动不断加大,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各人自扫门前雪,群防群治的思想意识也来越淡薄,现行制度下,把外国人口置于普通市民的主流群体之外,在制度与体制上割裂了外国人与我国社会的有机联系,无法适应目前后中国境内外国人“大进大出”的现实需要,无法有效地对“三非”外国人进行管理。在对“外国人管理的过程中,由于一些工作人员工作态度差,缺乏法治理念,往往在查处过程中,重惩罚而轻教育,缺乏对“三非”外国人的教育管理。一些“三非”外国人在被处罚之后,很容易再次成为“三非”人员。在实践中,很多被中国政府遣送回国的“三非”外国人,并不清楚自己要花多少年之后才能再次允许入境中国,这就很可能造成这些外国人的非法入境。此外,对一些“三非”外国人的案件缺乏深挖,不作为,往往浅尝辄止,停留在案件本身,没有对案件形成的原因和联系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分析,很难形成系统性的结论,很难有效精准打击“三非”外国人。要解决“三非”外国人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必须要改变现有的“三非”外国人管理理念,提高治理能力。3.4基层外国人管理力量薄弱执法对象风险评估不足,执法装备保障不到位。“三非”人员大批量地涌入,人员成分比较复杂,其中不排除当中有个别违法犯罪人员为逃避其国家法律制裁,混迹当中到中国“避风头”的情形。而当被公安机关查获以后,因为涉及到遣返移交,对其而言则无异于将其扭送本国公安机关处理,极易引发暴力对抗可能。而在广州,各级公安机关明显对此情形预判不足,民警戒备和自我防范意识不强,疏于看管观察,易埋下安全隐患。且因工作岗位性质,各级公安机关并未将出入境管理部门视为一线基层办案部门,故行政装备部门在装备配备上的保障不够重视,民警原则上不允许配枪,各类警用装备的配备与发放上存在简配缺发的具体情形。在基层从事外国人管理服务工作的人员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工作人员素质与能力跟不上外国人管理工作要求。一直以来,基层单位大多主攻刑侦、经侦、治安等工作,对外国人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及警力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部分基层民警存在着外管工作与己无关的思想,逐渐形成了对外管工作的畏难心态,形成了从不愿管到不会管,从不会管再到不愿管的恶性循环,导致清理“三非”外国人工作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一定阻力。由于基层单位对外国人管理工作的任务不清,职责不明、业务不懂,往往容易出现说时重要、做时次要、忙时忘掉的情况。4预防、打击境外人员违法犯罪的对策4.1健全法律法规,加大打击力度近年来,外国人员在我国游荡、偷盗,之所以形成今天的规模和上升趋势,核心问题是没有行动的基础,战斗力薄弱。过去几年,每当我们收到这样的通知,都会迅速报警,但当我们急于调查和处理它时,我们发现没有非常合适的适用法规,不得不处于尴尬的境地,起不到威慑作用。这是外国人员盗窃集团在中国长期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人们认为,面对上述真实情况,我们不能只强调“法律滞后”而让它蔓延。这不仅对某些事业单位造成损害,更重要的是,它损害了国家法律的尊严,危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不符合“三个代表”的要求。法律上的暂时拖延是合理的,但长期拖延是否意味着失去了“天职”?我们需要做出很多努力,从合理的法律和来源开始。同时,在打击“非法入境、非法居留、非法求职”的背景下,及时发现身份不明、证件可疑、入境原因与签证不符的人员,及时将涉嫌违法人员或犯罪分子驱逐出境。4.2.严把签证关,从源头治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对应邀来华进行短期访问、考察、讲学、商务和科学文化交流的人员发放签证。留学、实习和其他活动的时间限制为六个月。对于签证,需要有授权单位的信或电报。在被扣押的海外人员盗窃案件中,相关人员持有签证,但没有参观被检查的物品,没有担任讲师,也没有邀请函或电报。鉴于这种情况,有必要加强签证部门的内部管理,提高签证工作水平,严格依法办事,把好签证或延期手续关。涉嫌刑事犯罪的入境者应及时更改签证,减少逗留时间,并尽快离开该国。在可能的情况下,高级主管部门应向有关签证部门报告此类事件,并设法从源头上遏制海外官员跨境盗窃的非法行为,以维护我国法律的尊严,保护国家的利益和人民,把好我们美好国家的大门。4.3加大宣传力度,提高群众防范意识从那时起,几乎100%的外国人盗窃案都被报告。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归根结底是中国公众缺乏安全防范意识。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建议进一步加强公共宣传活动。一方面,要对全民进行安全教育,在中外经济交往中保持高度警惕,提高自卫意识,不能大意。同时,公安机关要及时利用典型案例,开展警示宣传,提醒大家发出警示。最近,济南市公安局针对几起外国人偷窃案件,在济南各家报刊杂志上发表警告:"不要贪小便宜上“洋”当”。在这篇文章出现的当天,许多受害者主动到警察局报到。从所有记者的情况来看,他们中的大多数人在盗窃发生时并不知情,事后又疑惑不解,直到看完报纸后才意识到。4.4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侦破技能考虑到目前外国人盗窃犯罪活动的特点和立法,以及在我国境内频繁发生的外国人盗窃事件,以及他们多次失控的事实,没有证据证实,有必要在以下几点上加强培训。一方面,加强对分局和派出所外国警察的培训。指导他们及时调查分析辖区内外国人盗窃犯罪的线索,了解现状,掌握规律,研究制定有针对性的侦查和防范措施。同时要及时接警,加强监控力度,为及时有效打击此类犯罪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我们将坚持对境外人员被盗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并根据案件情况,迅速实施控制措施,防止犯罪嫌疑人将逃离现场。要认真做好犯罪现场勘查、证据收集和调查走访工作,及时全面收集现场信息。对于被查获的境外犯罪嫌疑人,我们要组建精干的队伍,加强调查,逐一找到他们的行走路线、车辆来源、赃款赃物流向等特点及其方法,加强审讯和挖掘工作,提高对此类案件的侦破水平,对犯罪现场、赃款赃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