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江苏省徐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40小题,每小题2分,共8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到距今五六千年的新石器时代的晚期,逐渐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主干,周围环绕多个文化圈的重瓣花朵式结构。这体现早期中华文明的()A.延绵不断 B.和谐共存 C.多元一体 D.兼容并蓄【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文明发展以中原为核心,在中原以外的地区形成多个文化圈,也即中华文明的产生发展不是一枝独秀,而是遍地开花,具有多元一体特点,C项正确;材料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未体现其存续时间,不能说明“延绵不断”,排除A项;材料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未体现它们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早期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未体现各文化之间的交流情况,不能体现“兼容并蓄”,排除D项。故选C项。2.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商王是最高统治者,自称“余一人”或“一人”,以表示其至高无上的地位,其下设有尹及各类事务官。这表明商朝()A.已迈入早期国家阶段 B.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C.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 D.商王已实现专制独裁【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商朝(中国)。材料体现的是商朝国家机构更加完善,表明商朝已经具有国建管理的初步机构,A项正确;神权与王权紧密结合是商朝制度的特点,但材料没有体现神权,排除B项;中央集权体制的建立是在秦朝,排除C项;商朝时期尚未形成权力的高度集中,商王没有实现专制独裁,排除D项。故选A项。3.战国时期百家思想在诘难争鸣中也呈现出相互交融的特点。下列主张能体现该特点的是()A.“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B.“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C.“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D.“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所学可知,“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同时体现了儒家和法家的观点,符合题目要求,A项正确;“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是道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A项。4.下图是中国古代某一历史时期形势图。下列关于该时期特征的描述准确的是()A.华夏认同观念产生 B.铁犁牛耕开始出现C.儒家思想应运而生 D.变法运动成为潮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图片呈现战国七雄的分布,战国时期各国通过变法使国家强大,在兼并战争中处于优势,变法运动成为潮流,D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产生于春秋之前,排除A项;铁犁牛耕开始出现于春秋时期,排除B项;儒家思想应运而生是在春秋时期,排除C项。故选D项。5.《吕氏春秋·审分览》指出:“公作则迟,有所匿其力;分地则速,无所匿其迟也。”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是()A.井田制的逐步瓦解 B.铁犁牛耕的推动C.小农经济逐渐形成 D.土地私有的促进【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原因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公作”是指奴隶在井田上的耕作,缺乏生产积极性,隐藏力气。“分地”则是指封建制下的租佃制,劳动积极性提高,进展迅速。这两种农业经营方式的差别体现了封建的生产关系比奴隶制生产关系优越,反映了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的历史趋势。结合所学,铁犁牛耕的推广促进了生产力发展,封建生产关系逐步形成,成为土地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B项正确;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确立是材料反映的现象和趋势,根本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排除A项、D项;土地私有制的发展促进小农经济形成,而非小农经济形成促进土地私有制发展,排除C项。故选B项。6.春秋战国时期,面对礼崩乐坏的局面,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家主张世易事异,弃礼从法;道家则认为礼是束缚,无为而治;而墨家主张要简化礼仪,兼爱非攻。这反映出诸子百家()A.主张重塑有序社会 B.思想的争辩与共鸣C.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D.赢得统治者的支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法家主张世易事异,弃礼从法;道家则认为礼是束缚,无为而治;而墨家主张要简化礼仪,兼爱非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虽然诸子百家的主张各有不同,但目的一致,即达到天下太平治世,这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的争辩与共鸣,B项正确;材料反映出诸子百家思想的争辩与共鸣,并不是所有的诸子百家都主张重塑有序社会,排除A项;法家思想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其他思想并非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如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不符合时代潮流,排除C项;诸子百家并未全赢得统治者的支持,如墨家思想未受到统治者支持,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7.许倬云先生指出,秦之速亡,一个重要原因就在政治不通,具体地说,就是中层与下层的疏离。据史书记载和考古发掘的材料来看秦的中层几乎全是军人……下层百姓的怨气、意见很难通过这些秦国的军人反映到决策层去,政不通自然人也不和,不亡何待也?据此可知()A.历史研究因年代久远难以形成定论 B.秦亡于暴政的结论属于错误结论C.史料的拓展更有利于丰富历史研究 D.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的多样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材料认为秦速亡的原因是政不通自然人也不和,这与我们以前的认知有差别,丰富了历史研究,C项正确。历史研究不会因为年代久远难以形成定论,表达有误,排除A项;秦亡于暴政是秦灭亡的主要原因,排除B项;不同史料影响历史真相的可信度,而不是多样化,排除D项。故选C项。8.下表为某同学对秦汉时期所学知识的归纳整理。其意在说明这一时期()

秦制汉制律法秦律严酷汉文帝减轻刑罚,约法省禁。思想“焚书坑儒”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中期开始“独尊儒术”。中央官制丞相为核心的官僚体制三公九卿制;汉武帝时,设立中朝。地方管理在全国推行郡县制汉初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制;到汉武帝实现州、郡、县三级管理制度体系。A.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统一 B.汉承秦制同时有所损益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经济发展推动政治变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汉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汉朝在中央官制和地方管理上继承秦朝制度并有所增加,在律法、思想方面有所变化,反映汉承秦制同时有所损益,B项正确;材料意在通过秦汉对比得出秦汉制度异同,秦汉思想不同,排除A项;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属于影响,不属于目的,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经济发展的助推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9.海昏侯墓是西汉海昏侯刘贺的墓葬,位于江西省南昌市,是中国发现的面积最大、保存最好、内涵最丰富的汉代列侯等级墓葬,2015年入选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自2011年发掘以来,已出土1万余件(套)珍贵文物,其中有大量异域风格的文物如骆驼形象的编钟笋簴、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这可用于研究这一时期()A.重农抑商未真正实施 B.边疆的开发与治理C.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D.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其中有大量异域文化的文物,如驼形器、笋形器、缠丝玛瑙、水晶及琉璃等”可知,海昏侯墓出土了大量异域文物,这说明当时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D项正确;汉代实行的是重农抑商政策,排除A项;带有异域风格的文物不能用来研究边疆的开发与治理,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未涉及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排除C项。故选D项。10.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成就斐然。如史学代表性成就是《史记》与《汉书》;文学集中体现在汉赋、乐府诗上。从唯物史观角度,这体现了()A.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 B.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C.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两汉。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唯物史观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两汉人民取得了史学和文学的巨大成就,从唯物史观看,两汉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A项正确;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也属于历史唯物史观的观点,但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但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也属于历史唯物史观的观点,但也与史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汉武帝把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文学侍从之臣作为形成中朝官员的主体,利用他们善于言辩的特点,让他们与丞相为首的大臣就某些决策方案展开辩论,结果是“大臣数诎”。汉武帝这一做法()A.改变了人才选拔方式 B.强化了中央的权威C.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 D.完善中央决策程序【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选拔富有才气和政治进取心的文学侍从之臣组建中朝,利用他们制衡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从而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C项正确;汉武帝这一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并没有改变了人才选拔方式,排除A项;汉武帝这一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未涉及强化中央权威,排除B项;汉武帝这一做法加强了君主专制集权,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C项。12.汉武帝时设置十三州部,州部可以推举秀才。东汉,“州里”“州闾”“州党”等语汇逐渐行用,意为同乡,州刺史被尊称为“使君”。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这在当时()A.不利于中央集权 B.巩固了国家统一 C.抑制了豪强势力 D.强化了监察效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两汉时期。据材料“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是不利于中央集权的,A项正确;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分裂了中央与地方的统一,排除B项;东汉后期,田庄经济的发展,豪强势力膨胀,排除C项;东汉后期,以州为中心的地域观念逐渐形成,州成为地方的机构,不具有监察效力,排除D项。故选A项。13.十六国统治者族属表匈奴羯鲜卑汉前赵北凉夏后赵前燕后燕南燕南凉西秦氐羌賨汉前秦后凉后秦成汉前凉北燕西凉据表推测,统治者此举的用意是()A.采用中原模式的国号年号 B.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C.推动民族间交往交流交融 D.大力推崇先进的华夏文明【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朝十六国时期。根据表格信息可以看出,北朝十六国虽然多为少数民族政权,但在国号选择上多选择中原模式的国号,说明他们力求得到中原民众的认可,是在追求民族政权的合法正统,B项正确;A项是表面现象,没有体现用意,排除A项;统治者的此举是为了追求正统,巩固自身的统治,而不是推动民间交往和推崇华夏文明,排除CD项。故选B项。14.古代出土文物是历史的见证,能生动地反映当时生产生活状况。下面两图分别是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出土壁画砖中的《牛耕图》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这反映了()《牛耕图》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A.北方经济的恢复发展 B.江南地区得到开发C.汉族生产方式的普及 D.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甘肃嘉峪关新城魏晋墓群出土壁画砖中的《牛耕图》和北齐仰覆莲六系青瓷尊”,可知,魏晋时期,甘肃墓群出土的壁画《牛耕图》,体现了北方游牧民族对中原农耕文明的融合,北齐的青瓷尊,体现了对南朝瓷器的吸收融合,所以,两者共同体现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D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并不是北方经济的恢复,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江南地区的开发信息,排除B项;“普及”,表述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15.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对孝文帝此举理解不正确的是()A.顺应历史发展潮流 B.国家统一奠定基础C.注重策略灵活变通 D.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反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魏此时统一了北方,但没有结束南北朝的分裂局面,B项理解不正确,B项符合题意;北魏孝文帝通过降爵黜官的方式推行汉语,这将大大加速鲜卑族的汉化过程,从而顺应民族交融的历史趋势,A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根据材料“其年三十以上,习性已久,容或不可猝革。三十以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各宜深戒”可知,北魏孝文帝根据官员年龄情况推行汉语,注重策略灵活变通,C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北魏孝文帝在位期间全面推行汉化的政策,包括说汉化、写汉字等等,D项说法正确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6.目前考古发现唐代瓷窑遗址有河北的定窑、河南的巩县窑、浙江的越窑、湖南的岳州窑等数十处,它们或临永济渠、江南河,或临黄河、长江、赣江、湘江、钱塘江等自然河流。这体现了()A.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 B.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C.水运的重要经济地位 D.瓷器对外贸易规模的扩大【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代瓷窑多建在运河或自然河流附近,体现了当时水运的发展及其在经济生活中的重要地位,C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唐朝南北经济差距的拉大,排除A项;直到明朝时期,私营手工业才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项;唐代瓷窑选址优先运河和自然河流附近,不能说明瓷器对外贸易规模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7.唐代之前,荆楚民间存在一种祈求丰收的“牵钩之戏”,至唐代称作“拔河”,广为流传。唐玄宗《观拔河俗戏》诗云:“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预期年岁稔,先此乐时和。”据此可知,在唐代A.江南文化成为主流 B.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C.阳刚与力量受到推崇 D.诗歌以描写宫廷生活为主【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壮徒恒贾勇,拔拒抵长河。欲练英雄志,须明胜负多……”可知,唐代推崇阳刚与力量的社会风尚。故答案为C项;材料仅涉及拔河渊源于荆楚民间,无法得出江南文化成为主流的结论,排除A项;唐玄宗《观拔河俗戏》的信息反映宫廷娱乐,无法得出耕战结合观念深入人心的结论,排除B项;唐代诗歌题材多元,D项说法片面且不符合史实,排除。18.据学者研究,尽管唐后期已经有了印刷术,但并不普及,只是少量地用于佛经和历书印刷。因此,唐朝基本是一个手抄本的时代,与印刷术开始真正普及的宋代相比,对书写的依赖强度更高。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A.宋代全面普及活字印刷术 B.唐代书法艺术繁盛的原因C.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 D.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状况【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的印刷术并未普及,基本是一个手抄本的时代,对书写的依赖强度高,因此,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唐代书法艺术繁盛的原因,B项正确;活字印刷术发明的历史意义强调的是印刷的效率,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这一论述可以用于说明唐代书法艺术繁盛的原因,唐代兼容并包的文化政策和上述材料无关,排除C项;宋代商品经济发展不能说明唐代对书写的依赖程度高这一历史现象,排除D项。故选B项。19.下图为唐代部分年份人口概况统计示意图。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自然灾害频发 B.两税法的实行 C.统治区域锐减 D.社会政局动荡【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和所学内容可知,755年唐朝爆发安史之乱,这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政治上的动荡和社会动乱,战争的肆虐导致人口在755年后大幅下降,D项正确;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社会政局动荡,自然灾害频发并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755年后唐朝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政治局势的动荡,此时没有进行税收制度的改革,排除B项;此时的唐王朝统治区域并没有减少,排除C项。故选D项。20.唐德宗贞元八年(公元792年),陆贽知贡举时,得到好友补阙梁肃和郎中王杰“佐之”,在所录二十三名进士中,有八人为梁、王二人所推荐。因这八人久负文才,极一时之选,被时人称为“龙虎榜”。这表明当时()A.传统选官理念仍具有影响力 B.唐代科举制徇私舞弊盛行C.世家大族垄断了人才选拔权 D.科举录取结果被高官左右【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朝。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唐德宗时期有些士人仍通过举荐和推荐的方式才能通过科考,表明当时传统选官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徇私舞弊盛行说法错误,排除B项;隋唐科举制打破世家大族垄断人才的途径,排除C项;被高官左右说法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1.唐诗有云:“会理知无我,观空厌有形”(孟浩然);“始觉浮生无住著,顿令心地欲皈依”(李颀);“有起皆因灭,无睽不暂同”(白居易)。据此可推知,唐代()A.诗歌艺术处于繁荣时期 B.诗歌内容集中于阐释佛理C.文学受到了佛教的影响 D.诗歌在心学的基础上诞生【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孟浩然的诗句意思是领悟到了佛理,才知道我是虚无的,领悟了空也就厌恶了实体。李欣的诗句意思是失意的人感觉人生没有意义,所以心理向往皈依佛门。白居易的诗句意思是一切的起始都注定了它们的终结,没有分离不暂时相聚。因此他们诗歌都受到了佛教的影响,C项正确;只选择了部分诗句,不能得出唐诗处于繁荣时期,排除A项;诗句中含有佛教所学,但不能说这些诗句是解释佛理的,排除B项;心学是宋明时期的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22.唐代的魔术被称为“幻术”,是当时大众喜闻乐见的“胡”文化,《旧唐书·音乐志》中有“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的记载。材料可用来说明当时()A.中印文化交流范围广泛 B.丝绸之路促进了文化交流C.唐代文化娱乐形式多样 D.魔术是中西文化融合产物【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大抵散乐杂戏多幻术,幻术皆出西域,天竺尤甚”,可知,唐朝时期,中原幻术多来出自西域,得益于丝绸之路对文化交流的推动,B项正确;仅有魔术的传入,无法得出范围广泛,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幻术,并未提及其他娱乐形式,排除C项;魔术是来自西域和天竺,说明本身就已存在,不能说明是中西文化的融合产物,排除D项。故选B项。23.宋太祖明令后世子孙不得诛杀文人,宋真宗作《劝学诗》云:“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口号也是宋代提出来的。这种局面的形成主要是因为()A.边疆危机的现实压力 B.汲取安史之乱的经验教训C.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 D.唐中期至五代政局的启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宋朝重文抑武局面形成主要是安史之乱导致的藩镇割据,武将势力太大,威胁皇权的教训,B项正确;边疆危机不是宋朝重文抑武的主要原因,排除A项;宋朝统治者得位不正不是宋重文抑武的主要原因,排除C项;唐中期至五代政局混乱,给后世的启示是国家统一的重要性,排除D项。故选B项。24.宋代以文书御天下,“堂札子”(宰相处理政事的文书)在宋代文书中较为常见,它由唐代的“堂帖”发展而来,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宋太宗以后“堂札子”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这一变化反映了()A.中央决策体系日益完备 B.提高文官的政治地位C.皇帝加强对朝政的掌控 D.行政效率的明显提高【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宋代以后(中国)。据材料“最初由宰相独立使用……一律须经奏请,方能下行”可知,“堂札子”,最初是由丞相独立使用,但是宋太宗以后,要经过皇帝的审阅后,方能下行,说明皇帝对加强对朝政的掌控,C项正确;材料突出的是皇权的加强,无法得出中枢决策体系的完备,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文官的政治地位信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皇权的加强,对行政效率的影响并不确定,排除D项。故选C项。25.唐朝饮食,人们喜好的是庶民不易得之的大鱼大肉、珍馐佳馔。宋代食风,不必山珍海味,一些常见的食材原料,就能受到人们的广泛欢迎。这种食风的变化()A.体现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B.说明士族文化的普及C.是南北文化交流的结果 D.深受思想观念的影响【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中国)。根据材料唐宋时期食风的变化可以看出,宋朝时期人们不讲究吃,以平常饭食为主,这实际上体现了消除人的口舌之欲的思想,是理学“灭人欲”思想的表现,D项正确;食风的变化不能体现出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A项;这种食风的变化深受思想观念的影响,食风变化与士族文化普及无关,排除B项;这种食风的变化深受思想观念的影响,食风变化不能体现出南北文化交流,排除C项。故选D项。26.中国古代有功臣配享制度,即一位皇帝逝去后,在已故臣僚中选取功勋卓著的大臣陪祀。这一制度体现了朝廷对该大臣的最高评价。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这一变化说明()A.王安石变法不利于南宋的发展 B.王安石的变法实现了富国强兵C.时代因素会影响对人物的评价 D.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越科学【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本题材料“宋神宗时,王安石主导一系列改革,得以在哲宗时‘配享神宗皇帝庙庭’,但南宋建炎初年,又‘罢安石配飨神宗庙庭’。”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赞扬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有利于国家,南宋否定王安石变法,认为王安石变法危害国家。这体现了对人物的评价受时代因素影响,C项正确;王安石变法发生于北宋时期,时间不符,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以失败告终,没有实行富国强兵的目标,排除B项;“社会越发展对人物评价越科学”的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27.漆侠《宋代经济史》的数据说:“北宋皇祐治平年间,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及南宋绍兴、乾道之交,仅茶盐榷货一项即占49%,连同经制钱、总制钱,非农业税达79%强。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坑冶榷货已达56%强,加上经制钱、总制钱、月桩钱,非农业税更达84.7%”。下列对材料现象解读准确的是()A.宋代赋税收入持续增加 B.与民争利不利长久发展C.商品经济比重超越农业 D.政府放弃重农抑商政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商税比重不过40%左右”“非农业税更达84.7%”可知,宋朝时期,商业税为主的非农业税占据着越来越高的比例,结合所学可知,宋朝庞大的商税收入,是中央通过繁复的专卖制度,高度介入商业活动当中,与民争利,酒、茶叶、食盐这些人民生活必需的大宗物资,由朝廷进行专卖,限制了市场经济的空间,扼杀了民间商业的活力,不利于经济的长久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商税比重增加,未涉及政府赋税持续增加的信息,排除A项;宋朝时期,农业仍然处于主导地位,排除C项;政府没有放弃重农抑商政策,排除D项。故选B项。28.下面是唐至元之间民族政权并立的示意图。其正确的演变顺序是()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③④①② D.①③④②【答案】D【解析】本题是组合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根据所学可知:907年唐朝灭亡之后,中原和南方进入五代十国时期,此时,北方出现了契丹(辽)政权,之后北宋取代后周政权,并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与辽和西夏并立,12世纪初东北的女真族建立金,后来灭辽,与北宋和西夏并立。1127年金灭北宋,同年南宋建立,1141年宋金议和,形成了南宋与金、西夏并立的局面。故正确的演变顺序是①③④②。D项正确;ABC项排除错误,排除ABC项。故选D项。29.种植桑、枣树是唐宋以降施仁政的象征。宋太祖下诏“广植桑枣者”免税,“伐桑枣为薪者”治罪;西夏有“禁民伐桑枣为薪”的规定;金朝也规定“凡桑枣,民户以多植为勤”,即使户籍少的猛安谋克也须拿出十分之一的土地种植桑枣。上述现象说明两宋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表现在()A.疆域拓展 B.民户管理 C.文化认同 D.政权认同【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宋、西夏和金都下令种植桑树和枣树以表现仁政,由此可知他们在政治层面都采取了类似的做法,这是文化认同的表现,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化认同,不是疆域拓展、民户管理和政权认同,排除ABD项。故选C项。30.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趋向成熟规范,以下是其中的一份。据此可推知宋代()都方伯淳奉母亲指零(令),将自己标帐内大坞县字号十号夏(下)山二亩。夏(下)地五号计五步……并地内一应等物尽行出断卖与李思登仕名下。面议价钱……其钱当日交收足讫,契后别不立领,只此随契交足讫。……今恐人心无信,立此卖契为照。咸淳三年三月十二日A.租佃风气盛行 B.土地流转频繁 C.商品经济繁荣 D.中央集权加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宋代,土地买卖契约的基本格式趋向成熟规范”,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出现格式成熟规范的土地买卖契约,这应该是土地流转频繁,在不断的买卖中逐渐发展成熟的,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土地买卖,不是土地租佃,排除A项;材料内容与商品经济是否繁荣无关,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宋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相关论述,排除D项。故选B项。31.民众日常生活能够反映时代特点。下列情景中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市民日常生活中的是()A.家里普遍使用煤作燃料 B.桌上摆设定窑青花瓷C.早晨在家喝红薯玉米粥 D.出门时穿件黄色棉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北宋时期民众家中普遍使用煤作为燃料,因此选项中“家里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的现象可能出现于北宋都城,A项正确;青花瓷是元朝的瓷器品种,排除B项;红薯玉米粥出现在明清时期,排除C项;棉布普及是在明朝,排除D项。故选A项。32.如表为史书所载宋代矿冶业发展状况()徐州地区徐州利国……冶各百余人,采矿伐炭,多饥寒亡命,强力鸷忍之民也。江西信州铅山铜坑……故常募集十余万人,昼夜采凿。广东韶州韶州四方之人,弃农亩、持兵器,慕利而至者不下十万。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雇佣劳动日益普及 B.小农经济出现衰退C.地方治安秩序紊乱 D.社会经济活力增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据材料可知,宋代矿冶业在这些地区的发展规模较大,社会经济活力强,D项正确;材料只是江西地区的矿冶业出现雇佣关系,不能得出日益普及,排除A项;这些地区矿冶业的发展,不能得出小农经济就出现衰退,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提到地方秩序紊乱,排除C项。故选D项。33.北宋中期以后乡村出现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顶替雇主到地方官府当差。募役法实行后,这一类代役人大部分被国家认可,南宋时渐成常态。代役人现象的普及A.反映了商品经济发展 B.加剧了乡村阶层对立C.削弱了基层治理能力 D.加速了农村人口流动【答案】A【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雇人代役现象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在赋税制度上的表现,对于保障农民生产时间,增加政府收入及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发挥较大作用,A项正确;材料与加剧乡村阶层对立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削弱基层治理能力的说法无关,排除C项;在小农经济的影响下,广大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排除D项。故选A项。34.宋代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明确规定了商税种类及税率。此外,政府还采取了将征税条例公布于众、维护商人正当权益、禁“伪恶”产品上市、防止牙人作弊、整顿和统一度量衡等商业政策。这些举措旨在()A.提高商人政治地位 B.大力推行重商政策C.保障政府财政收入 D.改变社会价值观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提示词可知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宋代(中国)。据题干可知主要结论:宋代政府制定了完整的商税制度,将规定公布于众,保护商人的合法权益。结合所学可知,古代王朝的税收制度主要目的是保证政府的财政收入,C项正确;宋代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而不是政治地位,排除A项;宋代抑商政策松动,而不是重商,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府重视商税的征收,而没有提到社会价值观,排除D项。故选C项。35.在宋代海外贸易中,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被称为“香药犀象”的海外商品,主要的销售地是京城、四川和东南地区。上述现象出现的背景是A.海外贸易的拓展 B.经济重心的南移C.经济结构的变化 D.消费市场的扩大【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时期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已经完成,因此出现了“瓷器,丝织品和书籍等大宗出口商品产地主要集中在浙江、福建和广东等地”的现象,反映的是南方经济地位的上升,B正确;AD与材料无关,排除;当时中国的经济结构仍然是小农经济,C排除。故选B。36.如图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的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A.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C.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折射出教育的平民化【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通过司马光的描述,可以看出其将投壶活动与儒家思想相结合,B项正确;宋代内部流行的活动,不能说明民族交流状况,排除A项;仅从投壶,不能得出门第观念的状况,排除C项;投壶活动体现的儒学价值取向,无法得出教育的平民化,排除D项。故选B项。37.唐代的瓷器以器型精美、釉色明亮、纹饰丰富、工艺高超著称。宋朝陶瓷则整体色调沉静和谐、含蓄典雅,实质上是利用色彩心理学在伦理道德上进行规范限制,促进人格与境界的提升。这一变化反映了()A.主流思想浸润 B.经世致用倾向 C.社会经济衰退 D.艺术的世俗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唐代和宋代。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瓷器的风格实质上是理学中伦理道德规范的影响,而理学是主流思想,即材料所述变化反映了主流思想的浸润,A项正确;明清时期的经世致用思想,排除B项;宋朝社会经济繁荣,排除C项;宋朝陶瓷风格受到理学的影响,而不是反映市民生活的世俗化作品,世俗化体现在与百姓生活的贴近,排除D项。故选A项。38.明太祖曾说:“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由此可见,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旨在()A.提高行政效率 B.加强中央集权 C.强化专制皇权 D.实现权力制衡【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废除丞相制度,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政务,所有事都有朝廷总之,统治就稳固了,从中可看出,其废除丞相制度的根本目的是强化皇帝的权力,加强君主专制,C项正确;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旨在强化专制皇权,“提高行政效率”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旨在强化专制皇权,材料并未对明代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展开论述,排除B项;明太祖废除丞相制度旨在强化专制皇权,而不是为了实现权力制衡,排除D项。故选C项。39.《宋诗纪事》称:“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清代前期则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粮食供应格局。导致这一变化的原因是()A.江浙人口迅速增长加剧人地矛盾 B.重农政策松弛促使自然经济解体C.海上丝绸之路输入高产粮食作物 D.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答案】D【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到清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苏湖熟,天下足。’而到了清代前期则形成了‘湖广熟,天下足’的粮食供应格局。”并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江浙地区注重种植经济作物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从而使得粮食种植中心转移到湖广地区。所以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是因为江南地区农业多种经营日益兴盛,D项正确;人地矛盾并不是粮食供应格局变化的原因,因为清朝时期人口急剧增长,人地矛盾成为普遍现象,排除A项;自然经济解体出现在鸦片战争以后,排除B项;高产粮食作物的输入并不固定输入于某一固定区域,所以并不是粮食供应格局转变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40.康乾盛世时期,清朝在东南设置台湾府;在东北遏制沙俄,运用外交手段划定边界;在新疆设立伊犁将军,总领军政事务;在北方,平定蒙古噶尔丹叛乱后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在西藏,设驻藏大臣与当地达赖、班禅共管。清朝这些做法体现出A.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B.国家治理因地制宜C.国家疆域远超历代 D.边疆管理军事为主【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清朝在边疆的不同位置采取了不同的治理措施,可见国家治理因地制宜,B项正确;军机处的设立标志着君主专制达到了顶峰,排除A项;材料中未涉及国家疆域与前代的比较,排除C项;边疆管理军事为主,说法片面,排除D项。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41题10分,第42题10分,共20分。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礼记》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其信仰具有狂热性,祭祀仪式铺张,不但宰杀大量牲畜还频繁采用人祭。商朝农业生产有很大发展,但还未成为最重要的生产部门。殷周之际,以农业立国的周族战胜殷人,建立西周王朝,为巩固政权,以周公为代表的统治者革新了殷人的天命观,提出“天命靡常”需“敬天保民”以“祈天永命”的思想。——摘编自谭阳《西周“敬天保民”天命观念的表现及成因》材料二宗法分封改变了过去外服全部由土著首领担任领导的格局,打破了原有的氏族血缘壁垒,西周的诸侯国不再是单一的自然成长起来的血缘组织,而是由王族,姻亲,功臣所率领的氏族与被征服地区的土著氏族组成的新的族体。周王与诸侯之间固为臣属关系,国家通过这一方式进一步强化了对地方的控制,这也为按地区划分居民创造了前提条件。——摘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