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参考资料_第1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参考资料_第2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参考资料_第3页
教科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参考资料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PAGE1参考资料石灰岩:一般为浅灰、深灰色等,纯石灰岩为无色或白色。主要成分为方解石,有时含少量白云石,常混入石英、长石、云母和粘土矿物等。石灰岩性脆,硬度较小,用铁器易划出擦痕,遇5%的稀盐酸能剧烈起泡,易于辩别。砾岩:与砂岩的区别是颗粒较粗,沉积物的颗粒大于2公厘称为砾岩,新鲜的颜色-基质多为白色、黄色、灰色,风化后的颜色-黄褐色。页岩:有灰、黑、红、棕、黄等多种颜色,颗粒细,较软,比较光滑,薄层状,常有化石。砂石:的颗粒均匀,质地细腻,结构疏松。花岗岩:通常为灰色、红色、蔷微色或灰、红相间的颜色,在加工磨光后,便形成色泽深浅不同的美丽斑点状花纹。大理岩:通常白色和灰色大理岩居多。其中,质地均匀、细粒、白色者,又称汉白玉。课本P69:让探究的天空更蔚蓝——《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试教体会一、巧铺搭石——建构结构性材料是有效探究的前提首先,活动材料是小学科学教学中学生进行科学学习的基础和关键,教师精心设计、选择、提供有结构的材料是探究式教学得以开展的根本,是学生参与实践,自行探究的前提,也是促进学生形成科学素养的关键。因此,我根据教材的要求、本课教学的目标以及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具体情况精心选择具有典型性、启发性、可操作性的六块岩石。比如:在选取板岩、石灰岩和页岩的时候,教材上说敲击板岩有清脆的声音,而敲击页岩没有砰声,经过反复实践,发现敲击板岩和页岩发出的声音没有明显的区别,所以板岩和页岩只能选取其中的一种。如果选取板岩和石灰岩的话,这两块岩石在颗粒颜色、颗粒粗细、颗粒的结构上比较相似,在视觉上会造成模糊的感觉,然后就会促使学生进一步认真仔细地去探究它们的不同点。在选取石灰岩时发现许多石灰岩上有很多白色的杂质,看上去像是白色条纹,试教的时候,学生往往把这些杂质当作石灰岩的显著特征来描述,于是,我又对每一块岩石作了精心地挑选。其次,在学生对某个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时,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探究时间,如试教时,在观察实验的一开始就给学生提供了稀盐酸的滴瓶、滴管,学生对这新鲜事物很感兴趣,把老师布置的所有观察任务抛到了脑后,再加上我老是担心完不成“任务”,给学生12分钟时间去观察6块岩石,可想而知,学生对岩石的观察只有草草收场!造成让学生描述这一环节一团糟。于是,我在岩石的数量上作了调整,让学生自主选择4块岩石进行仔细地观察,又留给学生对所收集的事实进行交流、梳理、思考、完善的时间。所以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岩石描述得非常到位,收到了预期的效果。二、勾兑融合——善于捕捉动态生成是有效探究的关键精心选择活动材料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服务课堂教学,服务于学生,使他们有效地进行科学探究,如何使这些结构性材料发挥它的最大效用呢?这跟教师是否能及时捕捉到课堂上动态生成的宝贵信息,灵活机动地勾兑融合是密不可分的。试教前,学生对于岩石及观察岩石的方法究竟掌握到何种程度是个未知数,于是对观察岩石的方法及观察岩石的什么内容的指导是盲目的。结果是花费了大量的时间,收效却不大,学生对于层理、条纹、颗粒结构等众多的新名词新概念还是一筹莫展。因此,让四年级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对岩石特征的观察、记录,简直比登天还难!要解决这个难题,我首先想到的是源头问题——我们的学生对岩石及观察岩石的方法等等的前概念究竟有多少?在反复钻研教材及参考资料后,发现了第四单元可分两块内容“岩石”和“矿物”,前三节课主要探究“岩石”后三节课主要探究“矿物”,前三节探究“岩石”课是相互联系,逐步深入的。第一课“各种各样的岩石”就是让学生基于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水平,运用多种感官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获取岩石在表面的信息和一些有关岩石外部的特征,能根据一定的特点对岩石进行简单的分类。第二课“认识几种常见的岩石”是在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方法观察岩石外部特征基础上深入观察岩石的结构和颗粒,能够初步认识常见的几种岩石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这些显著的特征,根据资料能够对岩石进行识别,初步了解构成岩石的颗粒,为第三课“岩石的组成”打下学习基础,第三课则更深入地让学生分析构成岩石的颗粒即岩石构成岩石的矿物。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对教案又作了全新的设计。现在的教学设计是这样的:首先在试教班级先上了第一课,因为这是开展第二课教学的基本前提。第一环节初步观察岩石删掉,因为是属于第一课的内容。本课主要围绕着两个探究活动展开:一是学生自主探究,进一步观察岩石。在观察、记录、描述岩石特征的基础上进一步概括、提炼岩石的显著特征。二是识别岩石,根据岩石的显著特征,借助资料,来分析、判断、鉴别岩石的种类。在指导观察时,我把重心落在指导观测岩石的颗粒及滴稀盐酸看反应上,对于难以理解的概念辅以形象的感性图片来降低学生的认知难度,又对观察记录表作适当的调整,用打“√”的方法来降低学生记录的难度。在学生观察岩石时,又发现学生观察这6块岩石杂乱无序、不能深入。再加上过早的发放稀盐酸,学生特别热衷对新鲜事物的研究,整个探究活动费时而无效。因此,我让学生在观察岩石7分钟后再来领取稀盐酸,在温馨提示里特别强调自主选择喜欢的4块岩石,分工合作,一块一块地观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潜心、细致地观察岩石。学生在汇报时,允许借助观察记录表描述岩石的特征,然后给学生时间整理、完善,用自己的话来描述,接着出示两块看上去比较相似的岩石比较着描述出它们的异同。在学习了岩石专家对岩石特征的描述后,让学生提炼每块岩石的显著特征来辨别岩石,这样循序渐进、水到渠成。学生对岩石的描述非常到位,这是对学生有效探究最好地诠释!二、动态调控是有效探究的关键——游戏激情激趣是有效探究的法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能变枯燥乏味的科学知识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游戏,定会收到事半功的效果。娱乐电视经常有说说猜猜这一挡节目,我将这一活动在课前作为游戏形式引入课堂,通过学生描述猜测本班同学,使学生深刻地领悟到只有善于抓住人物显著特征进行描述方能获取成功的道理,又为下面岩石教学中说说猜猜环节,作了很好的铺垫作用,实属一举两得!在引题环节,把六块岩石做成卡通人物,以有请今天说说猜猜的主角闪亮登场切入主题,激发了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在根据岩石颗粒情况鉴别观察结果这一环节中,泡派泡图使人眼花缭乱,显得很复杂,学生很难理清头绪,与前面探究岩石特征时那股认真专心的劲头比较,热情高涨的情绪早已飘到了九霄云外,因此让学生用心鉴别结果只能是纸上谈兵。于是,我将这一环节改为:人人手拿岩石,为岩石找家的游戏,学生探究的热情又被激活了,纷纷举起岩石,目不转睛地跟着大屏幕上的箭头寻找岩石的家。然后问学生为岩石找到家了吗?当看到为岩石找到家的学生一脸的兴奋,我就知道不仅是学生对岩石的明显特征有了进一步的加深,更重要的是他们已经经历了认认真真鉴别岩石的过程。在学生全面认识了岩石之后,我又设计了说说猜猜的环节,明确的游戏规则实际上是在强调要抓住岩石的显著特征来描述。描述的同学兴致勃勃,猜的同学兴趣盎然。学生学得轻松,学得扎实,何乐而不为呢?内容多:首先,由于观察的内容是全新的,而且出现许多新的难以区分和理解的概念:如层理、纹理、条纹,颗粒粗细的划分,颗粒紧密和松散的区分等等需要细致地讲解。其次新的观察方法需要指导,要让学生明白然后在岩石观察中执行,有一定的难度,这里要求教师的指导要细致又省时高效。我尝试实行了图片辅助指导,由于要快速完成指导任务,图片又太小,学生浏览过后,还是不明白,操作中,学生对层理、条纹、气孔还是一筹莫展,第一次试教超时12分钟应当让学生明确:我是用什么方法对岩石进行观察的?我观察到了岩石的哪些特点?我怎样描述岩石的特点。这三个问题是有逻辑联系的,第一句话强调科学课对探究方法的培养,要引导学生采用多样的方法全面地观察岩石,如手摸、鼻闻、轻轻敲打等;第二句话则是要求学生把感觉和自己的经验结合起来,思考观察的结果;第三句话要求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选择恰当的词汇记录和描述岩石的特征。备注:在“观察、描述岩石的特点”这一活动中,为什么要这么关注学生如何描述呢,因为描述可以促进学生思维、深化观察结果,更好地把握岩石的特征,以及去比较各种各样岩石的不同。这不仅是观察活动本身的需要,更是对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态度的培养。教科书第65页的泡泡图,其周围的圆圈是留给学生填写的,要求学生把想到的描述岩石特点的词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