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用文档《外国文学》教案欧美部分第一章
古代文学第一节概述一、古希腊文学古代希腊文学是欧洲文学的开端。其文学分期,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1、第一阶段:公元前12——8世纪这是氏族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史称“荷马时代”或“英雄时代”,主要的文学成就是神话和史诗。希腊神话是希腊最早的文学形式,又是欧洲文学的源头。它源于民间口头文学,散见于古希腊各种文献中。
希腊神话是古希腊人认识世界最原始的思想表达形式。由于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科学技术落后,古希腊人便借助想象来解释难以理解的自然现象和杜会现象,认为有一种超自然的神力在支配一切,他们把自然现象拟人化、个性化,这样便产生了神话。
希腊神话包括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内容,具有神人同形同性的特点。与中国神话相比,希腊神话发展得比较完善,它是人类童年时代的正常反映,在今天,希腊神话仍显示出永久的魅力,给我们以美的享受。荷马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是欧洲文学史上最早的重要作品和最早的人民口头创作。(具体内容见专节)赫西奥德是荷马史诗之后,于公元前8世纪末7世纪初出现的叙事诗人,写作教诲诗《工作与时日》,是流传下来最早的长诗。另一成就是写作长诗《神谱》,收集古代神话传说。现今流传下的古希腊神话,宇宙起源,神的谱系,多出自这首长诗。
2、第二阶段:公元前8——6世纪奴隶制社会形成的时期,文学成就包括抒情诗、散文、寓言。抒情诗是氏族社会解体后出现的诗歌形式,没有氏族庇护的人们,摆脱了氏族重视集体情感的意识和传统的束缚,个人的遭遇引起了种种复杂的情感,抒发个人自由和个人独立自主情绪的抒情诗日益发展起来。抒情诗源于民歌,多以双管、排箫和竖琴伴唱,主要体裁有哀歌、讽刺诗和琴歌,反映上层贵族的情趣。著名的独唱诗人是萨福(公元前610—?)和阿拉克瑞翁(公元前550—465),合唱抒情诗人是品达(公元前522—442)。女诗人萨福以写作爱情抒情诗为主,她的诗歌感情真挚热烈,语言朴素自然。她的诗体被后世诗人模仿,称为“萨福体”。阿拉克瑞翁的诗歌颂爱情和醇酒,后世诗人模仿他的诗体,称“阿拉克瑞翁诗体”。品达的诗充满爱国热情和道德教训,诗风庄重,词藻华丽。17世纪古典主义时期的诗人把他的诗看作“崇高的颂歌”的典范,密尔顿、歌德等人都曾模仿他的风格。萨福
对后世西方作家有很大影响。拜伦到希腊游历,凭吊萨福。画家也以她为题材进行创作。法国画家阿尔玛的作品《萨福和阿尔凯奥斯》(1881),乐师正在为萨福弹竖琴,激起诗人创作的想象。《伊索寓言》相传由公元前6世纪的奴隶伊索所作,主要反映的是下层平民与奴隶的思想感情和哲学观点。作者在保留寓言中的动物本性特征的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语言和思想,几乎每则寓言都要阐明一种道理或观点,发人深省。它的形式短小精悍,比喻生动恰当,对后来的寓言作家拉封丹、克雷洛夫都产生了很大影响。早在明代,伊索寓言就传入我国。我国读者常常引用《伊索寓言》来说明问题。如《狼和小羊》、《农夫和蛇》、《龟兔赛跑》、《狼来了》等。3、第三阶段:公元前6——4世纪
奴隶制城邦全盛期,史称“古典时期”。这时期的文学主要指雅典文学,文学成就包括悲剧、喜剧和文艺理论等,其中戏剧成就最大。希腊文学在雅典全盛时期达到了高峰,涌现出著名的三大悲剧诗人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和著名的喜剧诗人阿里斯托芬。(具体内容见专节)文艺理论:在古希腊,文艺理论和美学是哲学的组成部分,因此,当时杰出的文艺理论家和美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文艺理论家的代表是柏拉图(公元前427—347)和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
4、第四阶段:公元前4世纪末——2世纪中叶奴隶制衰微时期,亦称“希腊化时期”。文学的主要成就是新喜剧。代表剧作家是米南德(公元前342—292),写作家庭喜剧。公元前146年,希腊被罗马灭亡,宣告了希腊化时代结束。二、古罗马文学古罗马文学通常划分为3个阶段:1、
共和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3世纪至前1世纪)是古代罗马文学的发展时期。这一时期主要的文学成就是戏剧、散文和诗歌。戏剧直接移植希腊戏剧形式。公元前3世纪中叶至2世纪间,罗马出现著名喜剧家普劳图斯(约前254——前187)和泰伦提乌斯(约前186——前161)。他们的喜剧根据希腊新喜剧改编,同时揉入罗马生活。普劳图斯还吸收罗马民间戏剧的因素,为罗马化喜剧的形成做出贡献。普劳图斯流传后世的作品有2l部,著名的作品有《孪生兄弟》、《一坛黄金》、《吹牛的军人》等。他的喜剧对莎士比亚、莫里哀等戏剧家产生过影响。卢克莱修(约前93——约前50)的哲理长诗《物性论》;卡图卢斯(约前84——前54)的优美抒情诗颇负盛名。西塞罗(前106——前43)的演说词达到古希腊以来雄辩术的高峰,成为拉丁语散文的典范。2、奥古斯都时期的文学(公元前1世纪后期至公元1世纪初期)是古罗马文学的“黄金时代”。这个时期文学主要是诗歌。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是著名的三大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的主要作品有《牧歌》、《农事诗》和史诗《埃涅阿斯纪》(或译《伊尼德》)。《埃涅阿斯纪》描写特洛伊英雄埃涅阿斯在特洛伊城沦陷后率众到意大利建立国家的故事,歌颂罗马国家的历史,颂扬奥古斯都的功绩。《埃涅阿斯纪》学习、模仿荷马史诗,这是欧洲第一部文人史诗,对后来欧洲的史诗产生重要影响。贺拉斯(前65——前8)是杰出诗人,也是一位文艺理论家。他的《歌集》主要是抒情诗。他的文艺论著《诗艺》继承文艺模仿自然的传统观点,强调形式完美,主张遵从古典,提出寓教于乐的创见。奥维德(前43—18)的代表作是《变形记》,它取材于古代神话,形象生动,想象丰富。欧洲许多作家都从中汲取题材。3、帝国时期文学(公元1世纪——公元476年),古罗马文学走向衰落的时期。塞内加(约前4—65)是这一时期主要的悲剧作家,他的悲剧取材于希腊神话,常常影射现实生活,多以恐怖、流血、鬼魂、巫术场面增强悲剧气氛。他的悲剧对文艺复兴时期戏剧产生很大影响。
第二节荷马史诗1、形成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又译《奥德修记》),相传为荷马所作。历代口头传达的特洛伊战争故事为荷马史诗提供了素材,是荷马史诗内容的基本来源。行吟诗人在故事吟唱中形成的程式,如重复出现的诗句、固定的短语和基本主题,为史诗形成提供了可资运用的初步诗歌形式。行吟诗人的传唱程式既有记忆因素,又有即兴创作因素,这些初步形成的诗歌在传唱中是不断变动的,这就为史诗形成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2、内容与意义《伊里亚特》、《奥德赛》都是写特洛伊战争的。《伊里亚特》写的是希腊人围攻特洛伊战争最后50天的战况,《奥德赛》写希腊英雄奥德修斯从特洛伊得胜回国飘流海上的经历。荷马史诗反映了社会和人生。可以看出,它描写的是从迈锡尼时代到荷马时代的几百年历史。《伊里亚特》展现丁迈锡尼时代晚期希腊的军事、政治图景。还描写了古希腊人的宗教信仰和生产、生活。《奥德赛》写的是人对自然力的抗争,歌颂人的智慧,还描写了当时的家庭生活和道德观念。3、特点荷马史诗的情节集中,结构巧妙。《伊里亚特》集中描写了特洛伊战争最后一年的50天中发生的事情,围绕阿喀琉斯的愤怒而展开,其它事件都与阿喀琉斯的愤怒有关,在50天的事情中史诗的叙述有详有略,重点描写的只有10天。《奥得赛》的情节集中描写主人公10年漂泊的最后40天,他以往的经历通过主人公在阿尔西诺斯宫中的讲述来表现。史诗的情节贯穿人和神两条线索。神话的因素在史诗情节中具有制造或解决冲突、推进情节变化发展的作用。荷马史诗在叙事方面风格多样。《伊里亚特》描写的是战争生活,风格雄健、悲壮。《奥德赛》描写航海和家庭生活,风格绮丽、温和。《伊里亚特》以第三人称顺叙,《奥德塞》以第三和第一人称交错倒叙。《伊里亚特》抒情成分少,《奥德赛》抒情成分多。荷马史诗是口述文学,在既定的程式下即席创作。这些程式已具备诗的初步形式,有固定的句法,押韵。荷马史诗的比喻和属性形容词运用独具特色。荷马的比喻中对比喻物描写往往超出它与被比喻物的共性范围。在描述人或物时,史诗经常使用表明人或物特殊性质的形容词或修饰语,如“飞毛腿阿喀琉斯”、“像葡萄一样深色的大海”等。这些艺术手法为后世史诗所模仿。荷马史诗对欧洲文化影响很大。在古希腊,荷马史诗是公民教育的教科书。古希腊的雕刻艺术大部分都是从史诗中猎取题材。后世的文学家如埃斯库罗斯、维吉尔、但丁、弥尔顿、歌德等或从史诗中寻找素材,或从中获取灵感,或模仿史诗的形式。荷马史诗成为欧洲文学中优秀的典范。第三节古希腊戏剧1、悲剧悲剧起源于祭祀酒神狄奥尼索斯的民间歌舞。史诗和抒情诗促进了悲剧的形成和发展。荷马史诗不仅为悲剧提供素材来源,它的表现形式对于悲剧也有借鉴作用。史诗中采用长短短格六音步诗行写成的大段对话,为悲剧对话提供了典范。悲剧对话的短长格六音步诗行形式是诗人从抒情诗引入悲剧的。悲剧的合唱歌采用抒情诗中合唱琴歌的形式。悲剧绝大多数的内容取材于希腊神话,由于作家在处理这些素材时熔铸丁自己的思想观点,因此悲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一系列重大问题。希腊悲剧最主要的冲突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主人公由于某个错误判断导致苦难和厄运。悲剧的基本艺术成分是戏剧成分(包括摹仿表演和人物对话)和合唱队。合唱队最初是悲剧的重要部分,用以表达作者态度,指点剧情,分场分幕,后来渐渐与剧情脱离。剧本台词用短长格六音步诗行写成,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埃斯库罗斯埃斯库罗斯(前525——前456)一生创作的悲剧据说有70部之多,完整保存下来的只有7部:《乞援人》、《波斯人》、《七将攻忒拜》、《被缚的普罗米修斯》、《阿伽门农》、《复仇神》、《奠酒人》。埃斯库罗斯的剧作充满民主精神和爱国热情。《被缚的普罗米修斯》是埃斯库罗斯的悲剧中最著名的作品,取材于普罗米修斯盗天火给人类而受到宙斯惩罚的神话。剧中的普罗米修斯因盗火给人间被钉在高加索的峭壁上。他宁愿忍受苦难,坚决不向宙斯屈服。普罗米修斯对未来充满信心,他预知宙斯的统治终将被推翻,但拒绝说出这一秘密。最后,普罗米修斯在宙斯的雷电中消失。普罗米修斯是一个为人类生存幸福而献身的勇士形象,他和宙斯的冲突是人类的生存和毁灭两种力量的冲突。在剧中宙斯虽然没有出场,但作为冲突的一方却无处不在,他的忘恩负义、专横残暴,表现出非正义的毁灭力量的肆虐。剧中一方面重视个人意志,一方面表现了命运观念。普罗米修斯认为自己和宙斯都摆脱不了命运的支配,他也曾希望与宙斯和好。悲剧风格崇高,具有强烈的抒情气氛。埃斯库罗斯对希腊悲剧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他首次把演员由1人增加到2人,削减合唱队的作用,使对话成为悲剧主要成分,这就使悲剧能够表现冲突,更好地刻画人物性格。在悲剧表演上,埃斯库罗斯首先采用布景、鲜艳的服装等使悲剧艺术趋于完备;埃斯库罗斯被称为“悲剧之父”。索福克勒斯索福克勒斯(前496——前406)的作品现在完整流传下来的只有7部。一般把他的7部作品分为3类:A、以底比斯神话为题材的3部:《俄狄浦斯王》,《俄浦斯在科洛诺斯》,《安提戈涅》,描写俄狄浦斯的悲惨命运和他女儿安提戈涅的故事。B、以特洛伊战争为题材的3部:《埃阿斯》,《菲洛克忒提斯》,《埃勒克特拉》,都是特洛伊战争希腊联军中人物的故事。C、取材赫拉克勒斯传说的《特拉基斯少女》,描写赫拉克勒斯的妻子黛奥妮拉听信妖言,谋杀丈夫的故事。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肯定人的自由意志和自主精神,同时也认为神和命运具有支配一切的威力。他试图调和人和神的关系,从而建立一种合理的人生。因此,他肯定人对命运的抗争,而最终人的行为在神的意志面前依然无能为力。《俄狄浦斯王》的主题是人和命运的冲突。俄狄浦斯是一位被城邦人民称之为救星的君主,是“最伟大的人”,可是命运却注定他要杀父娶母。他不甘心服从命运的安排,企图以自己的努力改变命运,但结果却是徒劳。命运是一种不合理而又不可抗拒的力量,俄狄浦斯的每一个行动产生的都是与他意愿相反的结果。主人公以自己的毁灭,显示人格的崇高和抗争的价值。《俄狄浦斯王》情节线索单纯,人物行动集中。追查凶手前的一系列往事,都围绕主人公的行动采用回溯式的叙述交代出来。同时回溯也推动着主人公行动的进展,加剧了冲突。俄狄浦斯在追查凶手的行动中一步步了解事实真相,最后,他和命运的冲突以他的悲剧结局得到解决。《俄狄浦斯王》精湛的结构艺术。堪称古希腊悲剧典范。索福克勒斯使古希腊悲剧进一步完善,他放弃悲剧三部曲形式,而在一部剧中描写复杂的戏剧冲突。他的悲剧注意整一性和内在联系,情节、结构统一、完整。他在戏剧演出中首先把演员从两人增加到3人。演员的表演成为悲剧中心,把合唱队在剧中作用进一步削减。索福克勒斯按照“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原则,塑造理想化的英雄人物。亚里斯多德在《诗学》中对索福克勒斯的悲剧评价极高,称之为“最完美的悲剧。”欧里庇得斯欧里庇得斯(前480——前406)的悲剧流传下来的有《阿尔克提斯》、《美狄亚》、《特洛亚妇女》、《伊菲格涅亚在奥利斯》、《安德洛玛克》等17部。《美狄亚》是欧里庇得斯的代表作之一。悲剧写伊阿宋取回金羊毛,娶美狄亚为妻,不久,背叛誓言,另娶国王的女儿。美狄亚求告不成,决心报复,用浸过毒药的新衣毒死国王和新娘,杀死自己为伊阿宋所生的两个孩子。美狄亚的报复行为是对不合理现实的反抗。弃妇的恨和母亲的爱构成她心中猛烈的冲突,最后恨的冲动战胜爱的感情,她在颤栗中杀死自己的孩子。美狄亚的形象表达了欧里庇得斯对妇女处境的同情和关注。她的家庭悲剧是当时雅典社会矛盾的反映。欧里庇得斯的一些悲剧取材于神话传说,描写的却是世俗生活。在他的悲剧中神、英雄和普通人一样。农民、奴隶也在他的剧中出现。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在心理刻画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剧中人物的各种心理状态在他笔下得到真实生动的描写。欧里庇得斯生前不受社会的欢迎,也不受政府欢迎。他对后世的影响很大,近代欧洲的很多作家都对他的作品表现了极大兴趣,从他的作品中吸收有益经验。2、喜剧喜剧根据亚理斯多德的说法,起源于下等表演。这是一种祭祀狄奥尼索斯的歌舞为题材,用诙谐、戏谑、揶揄、机智的大众化通俗语言制造笑料的表演形式。雅典时期的喜剧被称为旧喜剧,题材取自现实生活,具有强烈的社会倾向性和讽刺性。古希腊最早的喜剧诗人是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阿里斯托芬(约前446——前385)一生共写了44部作品,留存下来的只有11部,主要有:《阿卡奈人》、《蛙》、《骑士》、《和平》、《鸟》、《云》、《蜂》。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反映了雅典民主制危机时期的社会生活,触及当时的社会问题。他的思想代表了雅典自由农民的意识形态。阿里斯托芬是一个保守主义者,他憎恨战争,憎恨利用民主制煽动战争的政客,也憎恨诡辩学派哲学家。《阿卡奈人》是阿里斯托芬的早期代表作品,剧中描写雅典农民狄开俄波利斯厌恶战争,渴望和平,他的和谈倡议被雅典公民大会拒绝后,使个人单独和斯巴达人媾和。《阿卡奈人》演出时正值伯罗奔尼撤战争期间。剧中指出,战争只对政治煽动家和工商奴隶主有利。诗人呼吁希腊各城邦相互友好,共同对付波斯的侵略。这部喜剧在插科打诨中表现了严肃的主题。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具有强烈的现实性。喜剧采用虚构、夸张和怪诞的艺术表现形式,内容却是严肃的,现实的。阿里斯托芬的喜剧情节一般都比较简单,人物性格类型化。喜剧语言运用的是民间口语,朴实,生动,诙谐,既有粗俗的成分,也有优美的诗句。阿里斯托芬的喜剧受到观众的欢迎、称赞。他被称为“喜剧之父”。
第二章中世纪文学第一节概述1、
社会状况中世纪是15世纪人文主义者首次提出的历史概念。它是指欧洲古典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时期与古典文化“复兴”时期之间的历史阶段,大约是5世纪至15世纪,即始于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灭亡,迄于1453年拜占庭帝国的倾覆。中世纪的历史、文化与基督教息息相关。在中世纪开始的时候,基督教已经确立了它的地位。中世纪最初的几百年,教会组织得到巨大发展。西罗马帝国衰亡后日耳曼民族的君主们没有能力管理被他们夺到的国家,基督教教会担负起许多社会职责,在蛮族带来的日益加深的混乱状态中建立并维持了秩序。教会在未开化的日耳曼民族中传播基督教文化,引导野蛮的民族走向文明。2、思想特征:第一,基督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第二,在各种文化的交融中,中世纪文学突出了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形态,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3、艺术特征: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第四,对文学情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4、文学概况中世纪的文学是从希腊罗马古典文学到文艺复兴文学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中世纪文学非常丰富,它所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文学的产生提供了充分、必要的条件。中世纪欧洲文学包括基督教文学、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A、基督教文学基督教文学是指以基督教教会的文人学者为创作主体,以宣扬基督教教义为创作目的的文学。中世纪欧洲,基督教的影响遍及社会生活各个层面,欧洲国家几乎无一例外地很早就产生了基督教文学。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内容是宣传、阐释基督教教义。它的基本倾向是宣扬来世思想,倡导禁欲主义,歌颂基督教美德。后期作品吸收了一些异教或世俗的因素。寓意、梦幻、象征是常用的手法,适于表现基督的崇高,天国的神秘。中世纪基督教文学的影响巨大而深远。基督教文学是传播教义的重要媒介。它所传播的基督教观念渗透在西方文化之中,影响了当时及后世西方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基督教精神也植根于西方文学之中,从但丁、莎士比亚、弥尔顿到雨果、陀思妥耶夫斯基、托尔斯泰、艾略特,基督教观念充溢于他们的作品。基督教文学的表现形式既影响当时的世俗文学,也为后世西方文学不断借鉴和套用。B、英雄史诗中世纪欧洲各国都存在着本民族口头传述的文学,这是各民族文学形成、发展的基础。在欧洲民族国家逐渐形成的几个世纪中,各民族口述文学的几种体式日益丰满、完善,形成了记述本民族英雄人物神奇事迹的长篇叙事诗——英雄史诗。《贝奥武甫》是中世纪英雄叙事诗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罗兰之歌》是法国英雄史诗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熙德》没有神话幻想的成份,也没有极度夸张的情节,具有现实主义的倾向。《尼伯龙根之歌》取材于民族大迁徙后期匈奴和勃艮第人斗争的历史,其中有许多神话传说。史诗反映13世纪封建社会的生活和思想观念。C、骑士文学骑士叙事诗(或称骑士传奇)是骑士文学的主要类型。骑士叙事诗的内容主要描写骑士或为博得贵妇人欢心、或为骑士荣誉、或为保卫基督教而与妖魔、怪兽、魔法师、异教徒进行斗争的故事。骑士之恋和骑士冒险经历相结合形成骑士叙事诗的基本特点。大多数骑士叙事诗情节离奇,格调玄虚,缺乏现实生活基础。这类作品着意表现骑士对英雄气概、个人荣誉、典雅风度和侠义品格的追求,反映了封建贵族的生活理想。骑士文学对后世欧洲文学产生影响。骑士文学中的浪漫情调、离奇故事、丰富想象被后世作家,尤其浪漫主义作家所吸收借鉴。骑士叙事作品的故事结构形式、人物描写的手法对欧洲长篇小说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D、市民文学市民文学兴起于12世纪,是市民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日常生活的反映。市民文学多数是民间创作,揭露教会僧侣的愚蠢、暴虐,歌颂市民的机智、狡黠,具有反对封建、批判教会的色彩,也有一些作品讽刺丁上层市民的贪婪与自私。《列那狐传奇》产生、形成于12世纪末到13世纪中叶,共27篇,3万多行。狮王诺勃勒代表最高封建统治者,伊桑格兰狼和勃仑熊代表封建贵族,鸡、兔、鸟代表下层民众,列那狐代表市民阶级。列那狐和伊桑格兰狼之间的斗争是故事中的主要情节线索。故事中充满对愚昧无知的封建君主、横暴的贵族以及教会僧侣的讽刺。主人公列那狐机警绝伦,诡计多端,凭着智力和谎言捉弄国王和贵族,同时也欺压山羊、公鸡等弱小的动物。体现了市民阶级的特点。市民文学的另一项重要成就是戏剧。最著名的笑剧是法国的《巴特兰律师》。中世纪文学并不是古希腊、罗马和文艺复兴之间的一片空白,欧洲各民族在民间文学基础上都出现过一些有价值、有影响的文学作品。中世纪文学取得的成就为文艺复兴和欧洲近代文学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中世纪文学的成就,很难想象文艺复兴以来欧洲的文学繁荣。
第二节但丁1、生平和创作早期文学创作(流亡以前)属于“温柔的新体诗”派。《新生》是但丁作为温柔的新体诗人的主要创作成果,也是他抒写对贝娅特丽丝爱情的作品。《新生》体现了温柔的新体的最高成就,开文艺复兴抒情诗的先河。创作后期(流亡期间),作品抒发了深广的忧愤,代表作《神曲》就是作于这一时期。2、《神曲》(1)主题:映照现实,启迪人心,让世人经历考验,摆脱迷误,臻于善和真,使意大利走出苦难,拨乱反正,寻得政治上、道德上复兴的道路。(2)思想的进步性与局限性:《神曲》的进步性:第一,《神曲》是一部充满隐喻性、象征性,同时又洋溢着鲜明的现实性、倾向性的作品。第二,但丁在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政治和社会现实后,对企图主宰基督教世界的教会,对垄断中世纪全部文化的宗教神学,给予异常严厉的揭露和批判。第三,但丁热情地歌颂现世生活的意义,认为现世生活自有本身的价值。第四,赞颂理性和自由意志,召唤对现世和斗争的兴趣,追求荣誉的思想,这是但丁作为新时代最初一位诗人的特征之一。第五,《神曲》表露了反对中世纪的蒙昧主义,提倡文化,尊重知识的新思想。第六,意大利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历史时期的社会政治变化和精神道德情况,在《神曲》中也获得了真切、广泛的描绘。《神曲》的局限性:第一,《神曲》中处处洋溢着对现世生活的热忱歌颂,但是但丁又把现世生活看作来世永生的准备。第二,《神曲》中奥德修斯召唤世人追求美德和知识的话语,已成为了至理名言,可另一方面,但丁又借维吉尔之口表明理性的软弱。第三,在《神曲》中,但丁对保罗和弗朗齐丝卡这对恋人的爱情看法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同情他们,另一方面,他根据中世纪的道德标准,将这对恋人作为贪色的罪人,放入了地狱接受惩戒。第四,在对待封建君主的态度上,但丁常常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对国王痛加鞭斥,另一方面,他又将国王视为拯救陷于危难中的意大利的救星。(3)艺术成就:①在描绘不同的境界时,但丁采用了不同的色彩。②但丁在写人绘景时,常常喜欢采用来源于日常生活的自然界的极其通俗的比喻,产生极不寻常的艺术效果。③《神曲》的韵律形式是民间诗歌中流行的一种格律三韵句,即第三行为一音节,隔行押韵,连锁循环,贯穿全诗始终。④《神曲》是用俗语写成的。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文艺复兴从14世纪起,以但丁为先兆,西欧社会开始进入文艺复兴时期。这是欧洲历史一个伟大转折时期,它延续到17世纪初,以莎士比亚的巨笔写下标志它终结的光辉一页。文艺复兴并不是偶然发生的,它的到来有着深刻的历史和社会根源。中世纪文明所取得的优秀成果是文艺复兴出现的前提和基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出现是文艺复兴的根本原因。古代希腊罗马文化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有力的思想武器。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体现资产阶级世界观、价值观的思想形态。人文主义宣扬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对抗以神为中心的旧观念。人文主义者重视尘世生活,强调个性解放和自由发展。人文主义推崇理性,把理性置于与宗教信仰并列的地位。3、文学状况A、意大利文学意大利是人文主义文学出现最早的地方,但丁的作品已经预示人文主义的倾向。14世纪,佛罗伦萨出现了人文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物彼特拉克和薄伽丘。弗兰西斯克·彼特拉克(1304—1374)是意大利第一个人文主义者。《歌集》是彼特拉克的代表作。《歌集》分为“圣母劳拉之生”和“圣母劳拉之死”两部分,抒发诗人爱的幸福与失恋的痛苦。彼特拉克内心充满矛盾,他无法克制对劳拉的强烈感情,同时又因自己的爱情产生一种负罪感,心灵无法安宁。《歌集》是中世纪以来对世俗爱情进行正面歌咏的优秀抒情作品。乔万尼·薄伽丘(1313—1375)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早期的人文主义者,和但丁、彼特拉克被并称为意大利文艺复兴的“三杰”。《十日谈》是薄伽丘的代表作,也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作品。《十日谈》中的故事取材广泛,中世纪传说、历史事件、东方民间故事、现实中的人和事都成为涉取的题材。薄伽丘在运用这些材料时突出它们的现实性,表达了人文主义思想观点。《十日谈》揭露、批判了罗马教会的腐败和僧侣的伪善、堕落、贪婪,肯定人的本性,强调追求现世幸福的权利,提出人与人平等的思想。《十日谈》塑造了众多具有鲜明性格特征的人物形象,善于刻画人物心理。《十日谈》采用框形结构,把100个独立成篇的故事组合在一起。《十日谈》运用讽刺、幽默的笔法,具有强烈的喜剧色彩。《十日谈》对欧洲文学具有重要影响,成为乔叟等作家模仿的范本,莎士比亚、歌德等也运用其中的故事作为创作素材。B、法国文学弗朗索瓦·拉伯雷(约1483—1553)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的代表作家。拉伯雷的《巨人传》是欧洲第一部长篇小说。①《巨人传》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A、巨人形象的塑造。B、对个人自由、现世幸福和感官快乐的强调。(做自己愿意做的事成为生活信条)C、对知识和教育(主要是人文主义)的高度重视。D、建构理想乌托邦的积极努力。E、对民间文学文化传统的高度尊重。②《巨人传》的艺术创造。A、对民间文化和民间文学的创造性改造。B、狂欢化,狂欢节文化的反映,天主教国家一般每年有狂欢周,始于主显节(1月6日),此时打破等级,把城市钥匙交给愚人会议,化装游行、假面舞会。巴赫金《弗朗索瓦·拉伯雷的创作与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代的民间文化》:在封建中世纪严格等级制度的背景上,人们日常生活中的等级和隔离的背景上,人们之间这种不分彼此、不拘行迹的自由接触,给人以格外强烈的感受,成为整个狂欢节世界感受的本质部分。人回归到了自身,人在人们之间感觉到自己是人。”节日诙谐、诙谐性语言作品、广场语言现象和体裁。用德廉美修道院的话说“随心所欲,各行其是,”C、对身体资源和身体文学性的开发。D、独特的幽默机制与当代广告文化原型。E、叙事方法的拓展:叙述人的僭越、叙述本身的自我指涉。C、西班牙文学16世纪中叶至17世纪初是西班牙文学的“黄金时代”。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是16世纪西班牙文学的最高成就。(具体内容见专节)维加的剧作中最优秀的作品之一是《羊泉村》。《羊泉村》(1619)取材于15世纪西班牙的历史事件。维加在剧中谴责封建贵族的罪行,将农民作为正面主人公,歌颂农民的抗暴斗争,但把解决农民和封建贵族矛盾的希望寄托在英明君主身上。维加的戏剧使西班牙民族戏剧走向成熟,对欧洲戏剧发展产生重要影响。D、英国文学杰弗利·乔叟(约1342—1400)是英国中世纪末的伟大诗人。他模仿《十日谈》写出了著名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书中的24个故事是一群从伦敦到坎特伯雷朝圣的人在路上为解闷而轮流讲述的,故事讲述人是各阶层、各种职业的代表,性格鲜明,展现了14世纪英国的生活画卷。15世纪末,英国出现了最早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1477—1535)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位。莫尔的代表作是对话体散文《乌托邦》,表达了人文主义的社会理想。16世纪,英国文学进入兴盛时期,诗歌和戏剧取得突出成就。埃德曼·斯宾塞(1552—1599)是乔叟之后英国第一位伟大诗人,他的不朽杰作《仙后》。《仙后》表达人文主义道德理想,歌颂冒险精神和征服的快乐、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大学才子”戏剧家的创作继承英国民间戏剧传统而又有所创新,对英国戏剧做出重要贡献,为莎士比亚的出现奠定了基础。马洛是“大学才子”中最重要的一位。莎士比亚的剧本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的最高成就。(具体内容见专节)
第二节塞万提斯1、生平与创作塞万提斯(1547-1616)西班牙作家,他说自己“与其说多才,不如说多灾”。在他生前,虽然《堂•吉诃德》大受欢迎,但作家本人却备遭冷落,坎坷多灾。2、《堂·吉诃德》①故事梗概:略②形象分析:堂•吉诃德是世界文学史上最具有矛盾性和复杂性的人物形象之一。他身上既有明显的喜剧性特征,又有鲜明的悲剧性色彩。生活在资本主义已经萌芽时期的堂•吉诃德却要在现实生活中恢复封建社会的骑士精神,因而使他成了一个夸张的、滑稽的喜剧性的角色;他立志铲除人间罪恶、为了美好的社会理想粉身碎骨在所不辞,但他的理想在现实生活中根本无法实现。这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矛盾又使他具有了悲剧性的色彩;他性格中的矛盾是正处于新旧交替时代西班牙社会矛盾的反映。桑丘的形象:桑丘是一个朴实善良、机灵乐观、目光短浅、自私狭隘的普通农民的形象;桑丘与堂•吉诃德无论是在外表特征还是内在性格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他们两人还相互影响、互相感染,逐渐融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德国诗人海涅曾认为堂•吉诃德和桑丘合起来才是小说的真正主人公。3、思想意义:①辛辣的讽刺了毒害人们的骑士文学;②真实地反映了16世纪末至17世纪初西班牙广阔的社会现实;③成功地塑造了欧洲文学史上著名的艺术典型堂•吉诃德。4、艺术特色:①结构上采取单线发展,大故事套小故事,使线索单纯而不单调,妙趣横生;②善于运鸿对比手法塑造人物;③用细腻的手法,增加了作品的幽默感,对骑士小说的形式作了“戏拟”。
第三节莎士比亚1、生平与创作莎士比亚(1564.4.23—1616.4.23)在西方文学史上,只有很个别的作家有资格这样说:如果没有他,整个文学将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莎士比亚无疑是其中最有资格的一个。①历史剧、喜剧和诗歌时期(1590—1600)善战胜恶②悲剧、悲喜剧时期(1601—1607)善被恶毁灭③传奇剧时期(1608—1612)善恶和解,重建乌托邦历史剧(共10部):《约翰王》《理查二世》《亨利四世》(上、下)四部曲《亨利五世》《理查三世》《亨利六世》(上、中、下)《亨利八世》莎士比亚的喜剧(爱征服一切):莎士比亚的喜剧共13部,包括《错误的喜剧》、《驯悍记》、《威尼斯商人》、《仲夏夜之梦》、《温莎的风流娘们》、《无事生非》、《皆大欢喜》、《第十二夜》等。其中,《仲夏夜之梦》是莎士比亚喜剧创作走向成熟的标志。《威尼斯商人》代表他戏剧的最高成就。莎士比亚的喜剧被称为“浪漫喜剧”或“抒情喜剧”是因为:首先,肯定性、歌颂性主题所奠定的乐观开朗的基调。其次,女性形象的优美绝伦焕发出了明媚艳丽的独特光彩。第三,抒情与写景的有机结合构成了优美恬适的戏剧氛围。最后,莎士比亚喜剧的浪漫性、抒情性,也与莎士比亚所运用的喜剧语言有关。2、《哈姆雷特》(1601)情节与思想意义莎士比亚在剧中通过对“乾坤颠倒”的人的生存环境的描写,不仅揭露和批判了当时英国和欧洲的社会现实,而且指出了一味强调个性解放、放纵人的欲望对社会和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危害性;作者在对“乾坤颠倒”的社会表现出深深忧虑的背后,流露着对理性、秩序和新的道德理想与社会理想的呼唤。人物形象哈姆雷特:新一代人文主义者的典型代表。(1)集中体现了人性的优点与弱点。哈姆雷特的延宕。哈姆雷特对待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态度。哈姆雷特与恋母情结。他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全面发展的新人的某些特点。留学德国威登堡大学,那里是人文主义的摇篮。哈姆雷特与西方文学人的形象的变化:古希腊,高大,中世纪,匍匐在神的脚下,文艺复兴,高大——现实主义,日趋渺小——现代主义,变虫。(2)哈姆雷特形象的动态分析:别林斯基三段论,受黑格尔正、反、合的影响:父亲死之前,a、“幼稚的和谐”;b、不和谐与斗争,戏中戏,c、勇敢的自觉的和谐,转折点是看到小福丁布拉斯为了弹丸之地而战,因而发奋战斗。(3)历来关于哈姆雷特的阐释:哲学的、美学的、心理学的、精神分析的和女性主义的阐释。文学形象本身的丰富性与复杂性。阐释方法、态度与意义生成的关系。人文主义精神的具体表现:(1)复杂多面的人文主义形象的创造;(2)对人和理性的深刻反思;(3)对腐朽黑暗社会现实的抨击;(4)对个体生命价值的高度重视;(5)对人性矛盾性的认识,对复杂内心世界的揭示。艺术特色:(1)巧妙的情节安排:一个鬼魂、一场戏中戏;两个国家(丹麦与挪威)、两个家庭(哈姆雷特家与波洛涅斯家);三种复仇(哈姆雷特、雷欧提斯与福丁布拉斯)、三种疯狂(哈姆雷特的装疯、奥菲利亚的真疯与小丑的亦疯亦狂);四种对立(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五种死亡(老王被害而死、波洛涅斯与王后因误而死、奥菲利亚因疯溺死、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等因复仇而死、克劳狄斯弄权而死)。(2)对比手法的广泛运用:人物(哈姆雷特与雷欧提斯、王后与奥菲利亚、新老国王、哈姆雷特与奥菲利亚等)与情节(毒药在不同地方发挥的作用、两种疯狂、戏里戏外等)。(3)莎士比亚戏剧的台词风格:高度书面化、凝练而富于哲理、华丽夸饰。(4)悲剧观念的变化:古希腊悲剧是人与公理、命运和外在自然的矛盾构成中心冲突;莎士比亚的悲剧是想象与现实、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我的斗争成为中心冲突。
第四章十七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1、社会状况17世纪的欧洲大陆处在资产阶级和封建贵族继续斗争并取得相对平衡的阶段。但是,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西班牙、葡萄牙和意大利,却遇到了挫折。英法两国异军突起。英国在1649年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君主制,建立了共和国。法国建立了欧洲最强大的君主专制国家。“太阳王”路易十四大权独揽,“朕即国家”。文艺复兴时期的动荡纷争过去了,代之以相对统一安定的生活,人心思定,遵循理性与秩序的思想占了上风。2、
古典主义文学古典主义是17世纪欧洲的主要文学思潮,它形成和繁荣于法国,随后扩展到欧洲其他国家。古典主义文学思潮是新兴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在政治上妥协的产物,同路易十四的爱好和政策也存在密切关系,如莫里哀由于得到他的保护而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取得《伪君子》上演的胜利,以及拉辛、布瓦洛等人在文坛获得声誉也与他的政策有关。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古典主义提供哲学基础。古典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第一,受到王权的直接干预,在政治思想上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封建割据,歌颂英明的国王,把文学和现实政治结合得非常紧密。第二,宣扬理性,要求克制个人情欲。第三,尖锐地抨击贵族的奢侈淫逸、腐化堕落,同时也批判资产阶级的愚顽、附庸风雅和想成为贵族的心理。第四,古典主义悲剧多以帝王将相、宫闱秘事为题材,继承了古希腊悲剧的传统。古典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第一,从古希腊古罗马文学中汲取艺术形式和题材。第二,有一套严格的艺术规范和标准,如戏剧创作要遵守“三一律”。第三,主张语言准确、精练、华丽、典雅,表现出较多的宫廷趣味。第四,人物塑造类型化。古典主义文学在各国成就:法国:皮埃尔·高乃依(1606—1684)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其代表作是《熙德》。第二个代表是让·拉辛(1639—1699)其代表作是《费得尔》。让·德·拉封丹(1621—1695)的《寓言诗》。尼古拉·布瓦洛(1636—1711)是古典主义的理论家,代表作是《诗的艺术》。英国:德莱顿是古典主义的倡导者和实践者;蒲伯的创作使英国古典主义达到高潮。德国:高特舍特的《批判诗学试论》推崇理性,对德国民族语言的规范和剧坛的整顿起过作用。3、巴罗克文学巴罗克文学产生于16世纪下半叶,在17世纪上半叶达到盛期,它发展了一种新的美学趣味和倾向,不满足于固有的价值体系,它的出现适应了当时的社会愿望和需要,并对19世纪的浪漫主义文学产生了直接作用,对19世纪以来的拉美文学也有深刻影响。4、清教徒文学17世纪的英国文学以体现清教徒思想的作品最为出色,这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以约翰·弥尔顿和约翰·班扬为代表。弥尔顿代表作为《失乐园》、《复乐园》和《力士参孙》,他继承了荷马史诗的优秀传统,以丰富的想象力描绘出生动的场面,赋予人物以鲜明的性格;同时他又吸取了中世纪文学的象征和寓意手法。这种史诗形式给19世纪的新型史诗和诗体小说开辟了道路。班扬的《天路历程》以梦境寓意的形式,揭示复辟时期腐败、淫乱的社会风气和人民的不满。
第二节莫里哀1、生平和创作创作的第一阶段(1622—1658)。首先,外省给他提供了观察领域,他同城市和农村形形色色的各阶层人物广泛接触,了解到他们的生活、风俗习惯和可笑之处;其次,莫里哀研究其它演出剧团,积累经验。创作的第二阶段(1659—1663)也是古典主义喜剧的开创期,代表作为《太太学堂》。创作的第三阶段(1664—1668)是成熟期,代表作为《伪君子》、《恨世者》、《吝啬鬼》。创作的第四阶段(1668—1673)是风俗喜剧期,如《贵人迷》。2、莫里哀的喜剧的艺术特色:第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容。他指出:“喜剧的责任既是在娱乐中改正人们的弊病,我认为执行这个任务最好莫过于通过令人发笑的描绘,抨击本世纪的恶习。”这使他的不少喜剧具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它们适应了当时君主专制政治的需要。第二,除了闹剧手法,莫里哀对喜剧手法进行过深入的探索,对喜剧艺术做出重大贡献。第三,利用地位颠倒和意料不到的逆转来产生喜剧效果。第四,莫里哀具有丰富的舞台经验,他擅长用舞台动作制造笑的效果。第五,语言的笑料同样丰富多彩,双关语、俏皮话、滑稽的新字、同一词语的重复等手法的应用。3、《伪君子》分析(一)剧本的思想内容:《伪君子》(又译《达尔杜弗》或者《骗子》,1664—1669)是莫里哀最优秀的喜剧,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剧情简述)。通过分析中心人物达尔杜弗,来看《伪君子》对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的揭露。以及剧本对不辨真假、一意孤行、执迷不悟的行为也作了有力的批判,批判的对象就是另一个主要人物奥尔贡,还有他的母亲白尔奈耳太太。(二)剧本的艺术特色:第一,情节构思的巧妙。第二,笔墨极为简练。第三,喜剧手法与闹剧手法密切结合。如在奥尔贡最终露出了其真正意图后,出现了悲剧的因素,但莫里哀能化悲为喜,或以喜剧手法处理这些场面。第四,塑造扁平人物:福斯特《小说面面观》:圆形人物,扁平人物。莫里哀在《伪君子〈序言〉》中说:用一切方法和全部小心,把伪君子这种人物和真正的信士这种人物仔细区别开来……我不让观众有一分一秒的犹豫;观众根据我送给他的标记,立刻认清了他的面貌,:从头到尾,他没有一句话,没有一件事不是在为观众刻画一个恶人的性格。表面化,简单化,与莎士比亚的人物相比,与《奥赛罗》中伊阿古相比。
第五章十八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1、社会状况18世纪欧洲总的趋势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迅速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资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反封建斗争空前激烈,王权专制制度开始走向衰落。在资产阶级反封建斗争中,兴起了继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潮之后的又一次思想文化运动——启蒙运动。2、启蒙运动启蒙运动是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在自然科学和唯物主义哲学的影响下产生的。它17世纪末兴起于英国,不久传到北欧大多数国家,18世纪在法国表现得最为突出。法国启蒙运动的思想家主要有狄德罗、伏尔泰、孟德斯鸠和卢梭等。启蒙运动以科学思想和近代文化启迪民众,消除愚昧、落后,从而解放人性,改造社会。它是文艺复兴人文主义反封建斗争继续和发展,也是17世纪理性主义摆脱政治束缚向科学化的迈进。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是:A、强调理性,认为理性是通向智慧的正确途径,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经受检验;知识源于感觉,感觉材料必须经过理性提炼才能解释世界、指导生活。B、强调自然规律,认为宇宙受不可改变的规律的支配,人不能凌驾于这些规律之上。C.强调“天赋人权”,主张人人平等。从这些基本思想出发,启蒙主义者反对封建专制,反对贵族特权,批判教会的种种偏见,对平等的法律、民主的政治、“社会契约”、自由竞争的经济、遵循自然法则的伦理道德、尊重人的天性的教育等等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构想。3、文学状况①英国18世纪,英国已经是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启蒙运动面临的任务不是像法国那样准备革命,他们的任务比较简单,即巩固“光荣革命”建立的君主立宪政权,清除封建残余。他们的革命比较保守和温和,不愿采取极端行动,倾向于妥协。唯物主义哲学是英国启蒙运动的高潮。英国现实主义小说:笛福与《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与《格列佛游记》、里查生与《帕米拉》和《克拉丽莎》。②法国法国启蒙运动的总目标是要打垮法国封建统治和它的精神支柱——天主教会。因此它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准备。法国启蒙运动的基本思想是:相信永恒的进步,崇拜理性与科学,批判宗教和专制王权,要求个人自由。启蒙运动领袖都是知识分子,政治斗争首先采取了思想斗争的形式。法国启蒙文学: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文学创作。③德国德国启蒙运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反对封建割据,争取德国的民族统一,而不是像法国那样直接为资产阶级的政治革命制造舆论。德国启蒙运动局限在文艺和文化思想领域内进行革新,偏重于理论的斗争和理论的建树。德国启蒙文学:席勒与歌德。第二节歌德1、生平和创作早期:狂飙突进时期。歌德与赫尔德。《葛兹·冯·伯利欣根》与《少年维特的烦恼》。魏玛时期:“熟练人生”阶段。《埃格蒙特》、《在陶里斯的伊菲革尼亚》和《塔索》。与席勒合作时期:《威廉·迈斯特的学习时代》、《赫尔曼与窦绿苔》和《浮士德》(第一部)。晚期:《亲和力》、《诗与真》、《威廉·迈斯特的漫游时代》和《浮士德》(第二部)。2、歌德文学创作的基本主题:歌颂爱情;歌颂自然;对现实封建统治的反抗和对世界、人生、历史与现实的哲理性思索。3、诗剧《浮士德》的主要内容思想倾向:(一)浮士德形象的意义:还原人本身;永不满足的理智追求;人类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度;概括了欧洲近300年来人类精神发展的思想历程。“一部灵魂的发展史,一部时代精神的发展史”(郭沫若)。(二)善与恶的辩证法,有限与无限的矛盾对立,人类主体性的获得、实现与扩张。内与外两个世界的建构、灵与肉两种力量的对抗。(三)个体的有限性与整体的无限性。个体沉迷于狭小个人世界的圆满自足实际上是一种消极抵抗的策略。(四)人的神性与魔性、肉体下坠与精神提升的辨正逻辑。4、形象分析:浮士德是十八世纪末十九初的资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他具有崇高的理想和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浮士德对人生真谛和崇高理想的无限追求是通过他的需要程度来表现的,反映了启蒙时期资产阶级的探索精神。第一阶段:学者生活——知识需要浮士德追求的知识是中世纪的学问,他不满足,要走出书斋。第二阶段:爱情生活——情欲需要浮士德与葛丽卿恋爱失败,情欲不能开创个性解放的道路。第三阶段:宫廷生活——社会活动需要浮士德为宫廷服务,统治者只是把他当作开心取乐的魔术师。他放弃了宫廷生活。第四阶段:艺术生活——美的需要浮士德发现了古典美,与古典美的代表海伦结合。但海伦认为“幸福与美不能长久结合”,离开了浮士德。浮士德对美的追求破灭。第五阶段:劳动生活——自我成就需要浮士德围海造田,改造自然。创造性的劳动生活,使他感到欢乐和满足。浮士德的需要结构建立在满足理想、实现人的价值的基础上。浮士德的价值就体现在这种不断肯定又不断否定的层次运动之中。贯穿各个层次的主导行为动机是浮士德探索人生真谛、实现理想、有所作为的创造心理。浮士德的典型意义:浮士德是资本主义上升时期新兴资产阶级的巨人典型,他所体现的自强不息、永远探索、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在今天仍是应该肯定的。这是浮士德的需要结构给我们的启迪和人物的典型意义之所在。魔鬼靡非斯特是浮士德的对立人物,又是独特的社会势力的代表。1、靡非斯特的精神特征:否定精神。本质是“作恶”,具有“造善”的作用。他从作恶的动机出发,诱惑浮士德沉沦,实际上却推动浮士德向上。因此,他是“作恶造善的力之一体”。2、作者的代言人:揭露社会罪恶。“理论是灰色的,生活之树常青。”5、艺术成就(1)在诗歌体裁上,采用了多种多样的诗歌形式来表现复杂变化的内容。(2)在艺术方法上,歌德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结合运用。(3)在艺术结构上,诗剧突破一切常规,没有贯穿首尾的情节线索,而是以浮士德探索理想为中心,跨越时空界限,形成独有的特色。(4)在形象塑造上,诗剧是从矛盾发展的辩证关系中刻画人物形象的。(5)在人物描写上的另一特色是以大自然宏伟壮丽的景象为背景来展开人物的活动和发展。(6)在语言上,歌德善于运用精炼的语言喻事、传神,表现人物的特征,不同人物所用的语言各不雷同。诗剧语言丰富多彩,富有民歌特点,富有哲理性和抒情性。
第六章十九世纪初期文学
第一节
概述1、社会状况欧洲的19世纪,是在法国大革命引起的动荡中开始的。1789年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不仅在国内推翻了封建专制,涤荡了封建残余,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而且震撼了整个欧洲的封建统治,激励了许多国家的一系列反抗斗争,如1808年西班牙反对约瑟夫·波拿巴的起义,1825年俄国十二月党人反对沙皇专制的起义,以及1820年至1831年间在希腊、意大利、西班牙、比利时、波兰等国发生的革命运动。从此之后,全欧的君主专制势力日薄西山,失去了元气。2、浪漫主义文学的形成首先,它们是法国大革命催生的社会思潮的产物;其次,德国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为欧美浪漫主义文学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第三,浪漫主义文学经历了历史的发展过程。作为一种运动,最早发端于英国和德国。随后轮到法国。之后,在俄国和东欧,浪漫主义思潮也蓬勃兴起。这股思潮也传到美国。至1848年,运动结束。3、浪漫主义文学的特点在思想上,强调创作的绝对自由,反对古典主义的清规戒律,要求突破文学描绘现实的范围;从民主主义的立场出发,或者从留恋旧制度的立场,抨击封建制度或者资本主义制度的罪恶现象;酷爱描写中世纪和以往的历史,从司各特开始,至雨果、大仲马等浪漫派小说家,大都以历史题材为描写对象;偏重于描写自然风光。在艺术上,强调个人感情的自由抒发,有强烈的主观性;浪漫派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对民间文学的重视以及诗体长篇小说的创造;浪漫主义文学惯用对比和夸张,重视丑的美学价值,大力提倡想象;忧郁感伤的情调为浪漫派作家所好。4、欧美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①英国英国是最早出现浪漫主义文学的国家之一。英国浪漫主义作家不满于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愤世嫉俗和向往大自然的倾向。罗伯特·彭斯(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1757-1827)是浪漫主义的先驱。真正开创浪漫主义潮流的“湖畔派”三诗人:华滋华斯、萨缪尔·柯尔律治(1772-1834)和罗伯特·骚塞(1774-1842)。“湖畔派”诗人从歌颂法国大革命到产生抵触情绪,隐居英国西北湖区,寄情山水,缅怀中世纪和宗法式农村生活。拜伦和波西·比希·雪莱(1792-1822)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峰。此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雪莱除其政治色彩浓郁的长诗以外,还以抒情诗著称于世,其诗歌发展了华滋华斯开创的描写大自然的传统。约翰·济慈(1795-1821)的诗具有绘画美和雕塑感,显示出唯美主义的倾向,其短短的五年创作生涯在艺术性上使英诗达辉煌。②德国德国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发源地。其政治经济的落后,资产阶级的软弱以及唯心主义哲学的盛行,决定了德国早期浪漫主义具有浓厚的唯心主义思想和宗教色彩。“耶拿派”作家:奥·威·施莱格尔(1767-1845)和弗·施莱格尔(1772-1829),诺瓦利斯(1772-1829)、路德维希·蒂克(1773-1853)。“海德尔堡派”作家克莱门斯·布仑塔诺(1778-1842)、阿希姆·封·阿尔尼姆(1781-1838)、约瑟夫·封·艾兴多夫(1788-1857);其他:霍夫曼(1776-1822)、沙米索(1781-1838)等。③法国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法国浪漫主义具有更为鲜明的政治色彩。夏多布里昂(1768-1848)和斯塔尔夫人(1766-1817)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代表。夏多布里昂的《勒内》《阿达拉》。斯塔尔夫人的《论文学》、《论德国》、《黛菲妮》。其他诗人如拉马丁(1790-1869)、维尼(1797=1863)等。新一代浪漫主义领袖雨果。小说家乔治桑(1802-1876)的创作,从妇女问题小说到社会问题小说,再发展到田园小说。其他诗人和作家:缪塞(1810-1857)、奈瓦尔(1808-1855)、大仲马(1802-1870)。④俄国和东欧国家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茹科夫斯基(1783-1852)。早期普希金和果戈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人物莱蒙托夫(1814-1841),其抒情诗和小说《当代英雄》。⑤美国美国浪漫主义深受西欧浪漫主义文学影响,其特点是争取和歌颂个性的自由和精神解放。超验主义理论家爱默生(1803-1882)和梭罗(1817-1862);前期浪漫主义文学的几个代表:欧文(1783-1859)、库柏(1789-1851)、坡(1809-1849);后期浪漫主义文学:霍桑(1804-1864)、惠特曼和麦尔维尔。
第二节拜伦1、生平和创作童年和少年:生于破落贵族世家。与母亲的关系。继承爵位。哈罗中学。剑桥大学:第一本诗集《懒散的时光》(1807)及讽刺诗《英国诗人和苏格兰评论家》(1807)。游历南欧和西亚:《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东方叙事诗”系列:“拜伦式英雄”。流亡生涯:瑞士、意大利、希腊:《曼弗雷德》(1817)、《该隐》(1821)、《维纳》(1823)等;讽刺诗《别波》(1818)、《审判的幻景》(1822)、《唐璜》(1818-1823)。拜伦现象是十九世纪西方精神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他体现了那个不朽时代的激情,代表了它的才智、深思、狂暴和力量,但他也是一个放浪形骸的公子、虚荣傲岸的爵爷和孤高悒郁的自我主义者。拜伦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其强烈的主观抒情性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2、《恰尔德·哈罗尔德游记》《恰尔德·哈洛尔德游记》以哈洛尔德到南欧国家的旅游见闻为基本情节,反映了欧洲19世纪一些重大事件,着重抒发了诗人对欧洲现实的沉思与评判,表现了反暴政、反侵略、歌颂民主自由和民族解放斗争的主题。哈洛尔德的形象具有典型意义,概括了当时英国以及欧洲其它国家许多进步知识分子不满现实、追求自由而又找不到出路的共同特征,反映了他们的孤独、苦闷、彷徨和“时代忧郁症”,而清高、冷漠、脱离人群也是他们的通病,是他们自身的局限。哈洛尔德的许多特点在俄国文学中背叛贵族社会、追求自由理想的“多余人”形象身上得到充分展现。哈洛尔德也是诗人自身精神的一个方面的体现。而在作品中,诗人直接向读者表达观点,抒发感受,通过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则又展现了诗人精神的另一个方面。与消极、冷漠的哈洛尔德不同,抒情主人公是一位感情炽烈、精力充沛、反对暴政、渴望自由的歌手。在旅程中,他对面前的一切事物都作积极的评论,热烈歌颂西班牙人民反侵略的斗争,号召意大利人民用自己的力量争取民族解放,严厉谴责五国同盟的残暴统治,对自由、正义的胜利满怀信心。他的思想观点和所作所为是诗人思想中最积极、最有力方面的体现。《游记》是一部拜伦式的浪漫主义杰作,具有鲜明、突出的艺术特征。《游记》把叙事与抒情自由、自然地结合在一起,以哈洛尔德游历的路线把长诗连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以抒情主人公的议论和抒情、插叙丰富长诗的内容,强化思想感情。长诗广泛地运用了对比手法,有自然与社会的对比,各民族英雄的过去与屈辱的现在的对比,人民与统治者的对比,侵略者与被侵略人民的对比等。对大自然的描写是长诗中重要的内容。这不仅表现了诗人对美丽、纯真的大自然的热爱,而且诗人寄情于景,以景写情,或抒发主人公的情怀,或寄托诗人的自由精神和美好理想。长诗的语言生动、自然、简洁、流畅,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3、《唐·璜》唐璜是传说中的浪荡公子,拜伦写成18世纪末天真、善良、热情的贵族青年。他不受传统习俗束缚,勇敢尚侠,但又经不住诱惑,意志薄弱,易做感情的奴隶,掌握不了自己的命运。这是一个新的人物,带有时代特征。作品绝不仅仅是写唐璜这一人物,而是通过唐璜的漫游,广泛地反映了当时各阶层的社会现实,对社会的丑恶现象进行了讽刺和揭露。作品中还常常带有哲理性的沉思。艺术上,拜伦首先在作品中表现了浓重的浪漫主义色彩。其次是夹叙夹议的特点,即在第三人称叙事中插入第一人称的谈话。在语言上运用适应口语风格的“八行三韵体”,把不同生活领域里的丰富词汇掺合使用,增强了表现力,形成了普希金所惊叹的“莎士比亚式的丰富多彩”。
第三节
雨果1、生平和创作出生及童年、少年时期:受母亲保王党思想的影响。对夏多布里昂的崇拜。20至30年代:1827年,转向政治上的自由主义,发表浪漫主义宣言书《〈克伦威尔〉序言》;1830年《欧那尼》上演,浪漫派的胜利的确立;1831年完成浪漫派文学的典范之作《巴黎圣母院》。30至40年代:主要从事诗歌和戏剧创作。诗歌中的东方色彩、家庭和个人生活以及自然题材。其戏剧确立其浪漫派戏剧开创者的地位。40至50年代初:力图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入选法兰西学士院、贵族院议员、为被压迫者大声疾呼的自由派人道主义者。路易-拿破仑政变后逃亡。19年流亡生涯:政治讽刺诗《惩罚集》(1853)表达政治上的愤恨。《静观集》(1856)对生其生涯进行总结和回顾,是其抒情诗高峰。史诗《历代传奇》(1859、1877、1883),表达其对历史发展的乐观信念。小说《悲惨世界》(1862)、《海上劳工》(1866)、《笑面人》(1869)。晚年创作:诗集《凶年集》(1872)不仅反映了雨果的爱国主义激情和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还具有丰富的史料价值。小说《九三年》(1874),一部哲理性的历史小说,反映法国大革命斗争最激烈的年代风云变换的风貌。2、《巴黎圣母院》《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第一部大型浪漫主义小说,也是浪漫主义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叶是雨果美丑对照原则的具体运用。爱斯梅拉达是作者笔下理想化的人物,在她身上体现了真、善、美的统一。克罗德出身贵族,身居教会要职,是反动宗教势力的化身。卡西莫多处于社会最底层,相貌丑陋心灵美好。艺术特点:作者在作品中塑造了一些奇特非凡的人物来表现自己的理想。以对比手法塑造人物,即美丑对照原则的运用。传奇的情节、神秘的气氛。3、《悲惨世界》写作主旨:以社会底层受苦受难的穷人为对象,描绘一幅悲惨世界的图景,并揭示造成这个悲惨世界的原因,即“法律和习俗所造成的社会压迫”(以冉阿让、芳汀、柯赛特这三个人物的遭遇说明),并探索在悲惨世界中的出路,即以仁爱精神去抗恶(以米里哀主教的作为说明),除此而外,还需要实现共和(以对1832年6月5日起义中英雄群像的塑造说明)。艺术特色:从《巴黎圣母院》到《悲惨世界》,艺术上有很大变化。前者纯粹是浪漫主义的,而在《悲惨世界》中,现实主义占很大比例,是一部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作品,作者以史诗的雄浑笔力、鲜明色彩和抒情气氛描绘了19世纪初期法国社会生活的绚丽画面。
第七章十九世纪中期文学第一节概述1、社会状况19世纪30—60年代,是欧洲历史上极为重要的时期。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扫除了封建主义的羁绊,极大地激发了自由竞争、追求发明创造的热情。18世纪末叶以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长足发展,这时对欧洲的社会心理和思维方式产生着巨大的影响。2、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及基本特征①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现实主义文学是西欧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发展时期的产物。而社会政治经济结构形态的剧变,则使人的道德观念和文化价值观念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可以说,现实主义思潮的形成是社会对文学的必然要求的结果。此外,自然科学和哲学从另一角度也促进了现实主义文学的产生。②现实主义文学的思想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把文学作为分析与研究社会的手段,为人们提供特定时代丰富多彩的社会历史画面,具有很高的认识价值;其次,现实主义以人道主义为思想武器,深刻地揭露与批判社会的黑暗,同情下层人民的苦难,提倡社会改良;第三,现实主义文学普遍关心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人的生存处境问题,表现出作家们对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深切关怀。③现实主义文学的艺术特征:首先,现实主义文学追求艺术的真实模式,强调客观真实地反映生活;其次,现实主义文学重视人与社会环境的关系的描写,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三,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内倾性和外倾性两种倾向;第四,现实主义文学以叙事文学为主,小说创作特别是长篇小说走向了成熟和繁荣。3、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在欧美范围内,现实主义的发展总体上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19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为前期,其中心在法英等国;70年代到20世纪初为后期,其中心在俄国、北欧和美国等地。①法国是欧洲现实主义文学的策源地。30、40年代的法国现实主义文学以描写封建贵族与新兴资产阶级的矛盾以及资产阶级内部矛盾为主,在表现对现实强烈的批判性和揭露性的同时,也流露了对封建时代的依恋之情。司汤达和巴尔扎克是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梅里美(1907-1870)是一位具有浪漫主义品格的现实主义作家,主要以中短篇小说赢得文学史上的地位,代表作为《高龙巴》(1840)和《嘉尔曼》(1845)。从五十年代起,法国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科学精神,表现出冷峻客观的风格,其倡导者和代表人物是福楼拜。小仲马(1824-1895)和都德(1840-1897)也是值得关注的作家。②英国是欧洲资本主义发展较早的国家,因而,英国现实主义文学较多地表现了劳资矛盾以及“小人物”的悲惨命运和苦难生活,人道主义和改良主义色彩浓厚。英国现实主义文学于30年代产生,到40、50年代达到繁荣,在这一阶段产生了马克思所称赞的“一派出色的小说家”,即狄更斯、萨克雷、夏绿蒂·勃朗特和盖斯凯尔夫人等。③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形成于19世纪30年代,50、60年代不断发展,70、80年代达到顶盛,20世纪逐渐衰落。由于特定的历史原因,俄国现实主义文学具有很强的革命性、战斗性和民主倾向。此外,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形成和发展始终得到了文学批评和美学理论的有力支持,文学理论与创作相得益彰。普希金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开“多余人”形象和“小人物”形象描写的先河。莱蒙托夫(1814-1841)为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长篇小说《当代英雄》(1840)为其代表作,主人公毕巧林是第二个“多余人”形象。40年代,果戈理继承并发展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开创的现实主义文学传统,形成俄国文学史上的“自然派”。50、60年代俄现文学大踏步向前,出现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作家:冈察洛夫(812-1819)和他的《奥勃洛摩夫》、屠格涅夫和他的《父与子》、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和他的《怎么办》等。70、80年代,俄国现实主义文学达到鼎盛时期,陀思妥耶夫斯基是最为重要的作家。④美国的现实主义文学在19世纪80年代才真正形成,往往从民主理想出发批判资本主义的罪恶,反映劳动人民的不幸遭遇,追求自由与平等的理想,具有较强的民主性和人民性。50年代的废奴文学已蕴含现实主义文学因素,斯托夫人的《汤姆大伯的小屋》是重要代表作。60年代末,美国西部边疆出现了通俗易懂的“乡土小说”。
第二节司汤达1、生平和创作司汤达(1783-1842),原名马里-昂利·贝尔。生于法国东部一个有产者家庭。早年丧母,由思想自由、拥护共和的外祖父监护长大,幼年时即阅读了大量藏书。中学时受到新思潮的影响,对唯物主义思想颇感兴趣,数学成绩优异。中学毕业后不期然卷入革命洪流,1800年随拿破仑大军进入米兰,意大利人民的热情和辉煌的文化遗产给他留下了强烈的印象。1801年辞去军职,闲居巴黎,阅读启蒙思想家的著作。1806-1814,再次跟随拿破仑大军转战欧陆,戎马倥偬中任不忘文学创作,曾宣称其职业是“人类心灵的观察者”,力求掌握“认识人类心灵的伟大艺术”。1814年,拿破仑帝国颠覆,波旁王朝复辟,司汤达从此长期乔居米兰。1817年,发表《意大利绘画史》,稍后,用“司汤达”笔名发表游记《罗马、那不勒斯和佛罗伦萨》。1821年,意各地革命失败,司汤达被驱逐出境,回到巴黎,直至1830年“七月革命”,无固定职业。陆续发表《拉辛和莎士比亚》(1823-1825),小说《阿芒斯》(1827)和《瓦尼娜·瓦尼尼》(1829),以及散文《罗马散步》(1829)。代表作《红与黑》于1829年动笔,1830年脱稿。1830年被任命为驻意外交官,奥当局不予认可。1831年改任他处法国领事,担任此职直至去世。1831-1842年是其重要的创作时期。1834年开始创作《吕西安·娄凡》(即《红与白》,未完成,后于1901年出版)。他写了一组中短篇小说,后收入《意大利遗事》(1855)。1838年,用口述方式写作了另一部杰作《巴马修道院》。司氏最后十年经济拮据,疾病缠身,生活环境恶劣。1842年3月23日突然中风去世。2、《红与黑》①《红与黑》的素材及加工。其故事来源于两起真实的情杀案,司汤达把这两件事合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融合进去,写成小说。②《红与黑》的梗概(略)。③《红与黑》小说名的象征含义:从作品反映的社会内容、于连的生活道路、作品的“预言性”场景三个方面予以说明。④《红与黑》的思想意义:全面展现了19世纪初法国从小城到省城直至京城的贵族、教会、资产阶级和贫民的精神面貌和心理状态,同时也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出色地描绘了王政复辟时期激烈的政治斗争。⑤《红与黑》的艺术成就:对性格复杂的主人公于连及其他众多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的成功塑造;在形式上从传统封闭结构型小说向现代开放结构型小说的过渡;出色的心理描写。
第三节巴尔扎克1、生平和创作巴尔扎克(1799-1850)出生于一个工商业相当发达的城市图尔。1814年,全家迁往巴黎,巴尔扎克在几所私立寄宿学校完成中学学业。毕业后根据家庭安排进入大学法科,并在诉讼代理人和公证人事务所当见习生。但他无意于从事法律,而醉心于文学创作。他设法旁听了巴黎大学的文学讲座,并获文学学士学位。1819年,父亲退职后他宣布了自己从事文学创作的愿望,家里给了他两年时间以证明有无文学才能。但他用了整整十年才走完了文学创作的准备阶段。他在巴黎贫民区的阁楼上艰苦写作。第一部作品是五幕诗体悲剧,完全失败。接着写了十多部神怪小说。因经济拮据,一度放弃文学写作,从事出版和印刷业,均告失败,并债台高筑。1828年重新回到文学事业上来。《最后一个舒昂党人》的问世为他奠定了文坛上的地位,接着发表的《婚姻生理学》也引起广泛注意,而到1831年,其新著《驴皮记》出版后,他已成为法国最负盛名的作家之一。从1829-1848年,是巴尔扎克创作《人间喜剧》的时期,也是其文学事业的全盛时期。他用超人的才智和精力,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共创作小说91部,平均每年产出作品四、五部之多。他每日伏案工作10小时以上,常常连续工作18小时。长期过度劳累的工作损害了他的健康,1850年他从国外归来后一病不起,于8月18日去世,临终时雨果在场。2、《高老头》①《高老头》之梗概(略)②《高老头》的思想意义:淋漓尽致地揭露了金钱的统治作用和拜金主义的种种罪恶;从不同角度写出政治野心家的成长过程,抨击了资产阶级的道德原则,揭示了人欲横流的社会现实;反映了巴尔扎克对现实的深刻了解。③《高老头》的艺术成就:性格鲜明的人物塑造(伏脱冷、拉斯蒂涅、高老头等)、高超的情节结构(用四条线索的穿插来组织情节,全书跌宕起伏,一气呵成,十分紧凑)。
第四节
狄更斯1、生平和创作查尔斯·狄更斯(1812-1870)是19世纪英国最杰出的小说家。1812年2月7日,狄更斯生于朴茨茅斯的波特西地区。其父是海军中的小职员,嗜酒好客,以至入不敷出。狄更斯从小能说会唱,常被其父带到酒店表演节目。10岁时,全家迁入负债人监狱,狄更斯11岁起便承担了繁重的家务。他只上过几年学校,主要靠自学和深入生活获得广博的知识和文学素养。16岁时在一家律师事务所当缮写员,走遍伦敦的大街小巷,熟悉议会政治中的种种弊端。24岁时与报社出版人的女儿结婚,由于性格和趣味上的差别,给他的创作,特别是晚年的生活带来了不幸。他在采访之余开始文学创作。他一生刻苦写作,在他从事创作的34年中,写了14部长篇小说,许多中短篇小说以及杂文、游记和戏剧等。繁重的劳动、家庭和社会上的烦恼,以及对改变现实的失望,损害了他的健康。1870年6月9日在写作小说《艾德温·德鲁德之谜》时去世。2、《双城记》①小说梗概(略)②思想意义:《双城记》是部历史小说,但处理的却是现实问题。狄更斯深切地感受到当时英国社会矛盾的尖锐、贫富的悬殊,下层群众中普遍存在着的愤懑与不满,觉得情况与法国大革命前的法国有些类似。他担心英国爆发像法国大革命那样的革命,故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写出《双城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展览展台展台展台展台物流服务合同3篇
- 作废合同处理指南3篇
- 2025-2030中国口服补液盐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冲击钻钻孔桩分包合同的审批流程3篇
- 养羊合同协议书模板3篇
- 建筑合同差价补充协议模板3篇
- 建筑工程测量员合同3篇
- 2025-2030中国劳务派遣行业现状供需分析及重点企业投资评估规划分析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加湿器行业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中国乌龙茶行业市场发展分析及前景趋势与投资研究报告
- 大部分分校:地域文化形考任务一-国开(CQ)-国开期末复习资料
- 2025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创议GOLD指南修订解读课件
- 小学五年级家长会-主题班会
- 小学语文《习作一形形色色的人》说课稿附板书课件
- GB/T 3785.1-2023电声学声级计第1部分:规范
- 动物营养学教案
- 基夫赛特炼铅的设计运行(2)(1)
- 人教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3教学设计
- DB34∕T 4010-2021 水利工程外观质量评定规程
- DQE研发部项目文档检查清单
- 《汽车维护》期中考试试卷(共4页)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