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晋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_第1页
明清晋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_第2页
明清晋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_第3页
明清晋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明清晋商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山西省榆次市的车库里世家是一个大型家庭。在这个家族中,从清初到民国初年的200多年里,整个家族都不怕困难和困难。它已经从一个小码头变成了丝绸、茶馆、织物、商店、银行、数字、其他业务的大型贸易家庭。但更重要的是这个家族在历代经商过程中注重对弟子的文化投资,并逐渐成为山西的一个文化世家。在《常氏家乘》中所记载:榆次常家“向以儒贾起家”。常氏家族有家训,后辈中功课不好者不得经商,其成人后给一块土地来自谋耕织。功课优异者才能接手商道,即所谓的“学而优则贾”。在整个常家院落中,常家书院在规模和气势上皆透出敦厚的儒学文化底蕴,书院正门便是一座巨型的石制笔山,正是很好地体现对文化对书法的崇拜与敬仰。满院整个法帖史迹,阳雕阴刻,常家书院由三廊四亭组成,四亭分别以《论语》中的“德有邻”“志与道”“学而思”和“思无邪”命名四亭。1常家书院常家书院现存法帖有八种:1.1因藏书刻“三体”视为经典的是《石芸轩法帖》和《听雨楼法帖》二帖。《石芸轩法帖》是清嘉庆十四年(1809),由杜大统一人仿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写的《兰亭序》被称为“杜书三体兰亭”,此碑是杜大统74岁时的作品,他一生隐居,潜心研究书法,作风极其严谨,传世作品极少,而著名学者书法家十三世常立方久幕杜大统之名,而很难见到真迹,于光绪四年在太谷发现此碑,用重金购得。又以家藏的孙一元的杂书刻石补其空缺嵌刻于常家书院的廊壁间,从而形成是那件碑廊。“三体兰亭”共一百二十七方,每方25厘米见方,书法精湛老辣,在乾隆年间碑额如此之大,实属罕见,更重要的是一改“馆阁体”的书体有所变化,所以成为稀世珍品。由于《石芸轩法帖》的精美,故常家的书院得名为石芸轩书院,也是常氏家族教育后代的族中公共教育场所,在院的正中间有常立方写的“石芸轩”的匾额。《听雨楼法帖》此帖分为南北两个版本,南本为乾隆年间周立厓在北京居住时所刻,共40余方,分四卷,后到苏州园林,故称为《南听雨楼法帖》,收集了唐、宋、元三朝褚遂良、颜真卿、苏轼、黄庭坚、赵孟頫等数人的作品。《北听雨楼法帖》是山西太谷县孙阜昌在道光年间将他珍藏的历代名帖、名人手迹,仿周立厓留先人真迹而刻,也取名为《听雨楼法帖》,所以有了南北之分。北本是咸丰元年(1851)孙阜昌完成刻制,共分四卷,后由十五世常运元从太谷购回,现在每册后面都刻有“太谷孙阜昌刻于咸丰元年”的落款,都保存完整。常家珍藏的《听雨楼法帖》,共搜集了从唐宋元明至清中叶的共三十四位书法家的精品。其中,郭子仪的狂草《后出师表》,贺知章草书《千字文》,张照的《康熙皇帝南巡诗》为著名。1.2人名联帖《和堂浚海稿》《敦艮吉门宋代二亭双绝帖》“敦艮吉”,现为常家的正堡门至东北门,在八卦方位中属“艮”故称“敦艮吉”,现为常家的正堡们。“宋代二亭双绝帖”刻在正堡门的南北两侧堡墙上,各高3米,长13米,南侧为《丰乐亭记》,北侧为《醉翁亭记》,均为宋代著名文学家书法家,欧阳修撰文,苏轼书写。苏东坡的手记每字30公分见方,如此规模的书写世所无双,甚至罕见,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杏林清代名人名联帖》是清代各个阶段的书法界代表人物的作品而雕刻成的法帖。这组专帖嵌刻在常家庄园的静园杏林两侧长廊中,共52人作品。《雍和堂恽寿平画跋帖》此贴嵌刻在雍和堂偏院廊中,有恽寿平画跋五方,每方宽45公分,高90公分,体现出高雅豪迈之气。《常氏遗墨帖》:常家是儒商世家,对后代的要求极其严格,尤其是要求弟子儒学不精不能经商和参加社会活动。因此,弟子要有深厚的儒学文化功底。此帖是常氏家族自己嵌刻供常家弟子学习摹写的,刻有常立方、常赞春、常旭春、常凤栖、常国权等人的作品,砖雕制成,高1.8米,长33米,其中常赞春、常旭春的行楷在当时名重一时,在刻碑上较为少见的是作品用砖雕阳刻而成,是常氏家族低于前贤的自谦,不能拓印传世,只留下来供自己的弟子学习。在“文革”时期这些珍品被造反派打砸毁坏了一部分。当年的老红军为了保护这些古迹珍品,在这些砖雕影壁上涂抹上黄泥将墙糊平,才保留了今天我们看到的这些部分。《御笔亭四十四帝后帖》收集镌刻有我国古代历史上四十三位皇帝及慈禧太后的墨迹,其中汉章帝的“章草”和宋徽宗的“瘦金体”最为有名,帝王中大多对书法有很深的功底,常氏家族便把他们嵌刻石上供后人学习。《可园唐诗笔意帖》把诗与画同刻石上,此帖每方为45×90公分,共15方,是法帖上比较罕见的一种,但却是能够最直观表达“诗情画意”的一种形式。2继承和传播儒学儒家的教育思想对常家子弟的教育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常家独特的文化,在常家诸多名人中,常赞春和常旭春是继承和传播儒学的重要人物。2.1文赋提高文创精神常赞春(1872~1941)字子襄,号迂生,髯翁,又以赞字音,又自号“柞翰学人”,晚年有美须髯,自号“髯翁”,又因为还长于指画又别号为“一指头禅”,晚年自称辋川老人。常赞春幼时就表现出非凡的理解力和记忆力。二十岁时府试五场总覆第一。院试(太原、辽州、平定)考古第二,当年复试大榜出,常旭春第一、常第春第二、他第三,遂有“常氏三春”之说。常赞春先生除主编《山西献征》《榆次县志》和《常氏家乘》外,学术专著还有《毛诗雅故集》《诗传集例》《尚书讲义》《虚字辑谈》《文字达诣》《晋币存征》等。文集有《文语学》四卷、《国文楷式》、《柞翰吟谈》十卷(包括常谈八种即:《经学谈》《文学谈》《诗学谈》《金石谈》《旧学谈》《字学谈》《旧学再谈》《字学再谈》)《惭好编》五卷(包括志、表、碑、序、行、状以及书札等,还有《政文摭》《法文摭》《柞翰吟杂韵文篇》,诗集有:《柞翰吟诗存》《弃余诗稿》《鸳鸯藤室吟稿》。他对金石的探讨在于寻求其丰富的艺术内涵,如在对隶书广泛了解的基础上,他将其分为:以“西峡颂”为代表的古劲苍密派,属首创隶法,其中多有篆书的笔意;而以“礼器碑”为代表的疏荡峻拔派,逐渐疏离篆意,笔力圆腴而清劲;真正能体现汉隶精髓的是婉约的“曹全碑”一类;被称为端正遒逸的“史晨碑”等则体势日新,都是自己对书体的论述。常赞春先生的功绩最重要的就是他的书法篆刻、绘画方面。常赞春对各种书体都有研究,行楷主要学习褚遂良,骨立特征很明显,太谷赵铁山点评他的楷书说:“诗翁才实,一心工写翰扎不苟,确实功夫深厚。譬如每函封面‘赵昌燮’三字笔体大小行距,虽隔手迭视灯照,但分毫不差”。但研读精深的是以篆隶为多。以甲骨文、籀文,斯篆到汉隶诸碑,都有临习,他书学邓石如,杨秋湄,褚遂良,张石洲,隶(下转第154页)(上接第93页)书摹张迁碑,礼器碑等,篆书临石鼓文,峄山刻石,在中年以后专功篆隶,拟金文,汉篆,吴天玺诸碑之古意,加之邓石如之笔意精神,形成自己的风格。作品古色古香,苍劲高古。而且有种对书法严谨的态度。2.2魏碑与张龙神另一个常家文化名人便是常旭春。常旭春(1873~1949)是北常“贵和堂”的后裔,常赞春的弟弟。常旭春字晓楼,号孝麓,别号“荷华庵”“懒云”,1937年后自署“磨庵”或“卖炭翁”晚年署“倦叟”或“藏山老人”。常旭春以书法名重一时,显现出特有的灵(下转第155页)(上接第154页)气,摹写时不仅形似,而且能直入其神,临习魏碑,将张猛龙一体写到出神入化,《常立翰墓志》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同时还得力于《元珍》《元崇业》《元羽》诸墓志,常旭春到青年起,主要得力于学习李邕。关于练习书法,常旭春于1920年手书24字:澄神定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实腕指齐掌空常旭春作品有榆次六堡村贾继英家贾氏祠堂厢壁石刻《朱子治家格言》,祁县乔民《乔望之墓志铭》,榆次《宋隽臣墓志铭》,《龙头敦刻石》《凤头敦刻石》等等,其中《乔望之墓志铭》是常赞春撰文,常旭春书写,赵铁山篆盖,在当时常有“三绝合璧之说”。所以,20世纪上半叶,他与常赞春、赵铁山、柯定础并称为山西四大书家。常赞春,常旭春作为常氏家族的族人,都成了著名的学者,在书法、文学、绘画、金石考据,教育等方面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而且产生了很大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