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_第1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_第2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_第3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_第4页
新教材适用2024版高考语文二轮总复习第1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2古代诗文阅读专题2古代诗歌阅读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部分考点精讲复习板块二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二古代诗歌阅读二轮任务通过一轮复习来看,考生已初步掌握了古代诗歌阅读的相关知识和解题技巧,对考点题型已有基本的应对之策。但结合一轮备考及阅卷大数据,考生在二轮复习的古代诗歌答题中,要改正下列失误:1.客观题对选项设误方式了解不全面,从而导致解题失误。2.主观题(1)形象题。不会按照从形象特点到作者情感的思路分析。(2)手法题。对句子的手法理解错误;能够找出手法,但结合诗句分析错误;情感分析不准确,理解错误。(3)语言题。答题角度不准确,不能准确结合内容理解作答。(4)内容和情感题。缺乏知人论世的意识。研真题·明考向·知晓考查点温旧知·牢记忆·巩固知识网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首自查·找增点·心中有方向首自查·找增点·心中有方向古代诗歌阅读二轮复习能力自评表对于以下做法,自己能做到的请打“√”,尚未做到的请打“×”,打“×”项便是你要在二轮复习环节中,重点攻克的。自评内容自评结果自评标准1.对于古诗词,我会借助四选一的选择题的选项,以及相关的注释去理解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2.对于古诗“鉴赏题”,我能从“内容”“手法”和“感情”这三方面去组织答案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自评标准3.对于意象内涵的分析,我会关注这些意象在传统文化中固有的内涵,也会关注修饰意象的动词和形容词,根据诗歌内容具体分析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4.对于赏析炼字艺术的题目,我会把该字放入诗句中去理解,阐释其内容,指出其表现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5.对于句子的赏析,我不会脱离全诗去孤立地分析,我会关注这个句子在诗歌中的位置,并联系全篇去回答问题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自评标准6.对于赏析语言风格的题目,我会用一两个词准确地点明语言特色,并用诗中有关语句分析这种特色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7.对于古诗鉴赏“手法题”,像“最后两句诗是如何表达感情的”一类的题目,我会下意识地从最常见的手法中进行筛选

8.对诗句的理解,我知道不仅要理解字面意思,还要结合语境,揣摩其深层含意

自评内容自评结果自评标准9.概括诗歌的主旨及哲理,我既能做到知人论世,又能通过抓住关键句子,予以准确把握

“√”4项及4项以下,备考不够充分;“√”5~6项,备考较为充分;“√”7~8项,备考充分;“√”9~10项,备考十分充分

10.对诗歌情感的把握,我会寻找表达情感的词语,同时关注表示情态、语气的虚词,描摹色彩、形态的词,具有独特意义的词,典故用词,等等

研真题·明考向·知晓考查点古代诗歌阅读4步骤第一步:读标题1.提示写作的时间、地点、对象、事件、主旨等。2.交代写作的缘由或目的。注意诗题中某些特殊提示,如:题(书、画、壁)、酬赠(分为赠诗和酬诗。赠诗,写给亲友的诗,可以代替书信,或附在书信后面作为补充;酬诗,酬指酬答、应答,是对别人赠诗的一种回应)、唱和(“唱”指吟咏歌唱,“和”指声音相应,依原作的诗词体裁、题材、原韵或思想感情,作诗词和答。唱和的形式很多,如和韵是指按照原诗韵部或韵字应和诗作,包括次韵、用韵、依韵等。次韵:依次用所和诗中的韵作诗。用韵:以原诗韵字为韵脚,而不按其次序作诗。依韵:按照他人诗歌的韵部作诗,韵脚用字只要求与原诗同韵部而不必同字)。3.奠定作品的感情基调。如:喜、怨、悯。4.表明诗歌的题材。如:咏史怀古诗(咏史、怀古、古迹);羁旅思乡诗(客舍、望月、忆)。5.表明诗歌的体裁。如:歌、行、吟、曲、谣等。6.暗示诗歌的表达技巧。第二步:识作者每个诗人都有自己的特殊经历和创作风格,把诗歌和作者、时代结合起来,知人论世,有利于我们把握诗歌内涵。遇到比较熟悉的诗人作品,可以借助我们对诗人生平际遇和思想性格的了解,以及我们对这首诗词创作的时代、背景的推演,从而揣摩出诗人的心境、情绪。同样的景物,因诗人遭遇、心境的不同,蕴含的情感也不同。第三步:看注释注释往往含有丰富的信息。注释的内容有:介绍写作背景,暗示主旨情感;介绍作者生平经历,暗示思想情感、写作风格;解释重点词语,帮助理解诗句;注解典故,点化如何理解等。第四步:品语言1.消除文字隔阂,读懂“诗家语”。“诗家语”是诗人为了表情达意的需要和诗歌格律的要求,对诗歌的语言所做的艺术化的处理,是诗人语言智慧在诗词上的体现。(1)特殊句法如省略成分、倒装结构。(2)词类活用古代诗歌中一些词的词性发生改变,有时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功效。名词、形容词、数词活用为动词,形容词、动词活用为名词,名词作状语,使动用法,意动用法等,在古代诗歌中很常见。(3)互文见义理解互文时,必须把上下句中对应的词语结合起来思考,领悟其在语意上互相补充、彼此映衬等作用,这样才能真正弄懂其原意。2.抓景、事、情,推导诗作主旨。任何类别的诗歌都离不开“景”“事(典故)”“情”三要素,其中“景”“事”是表象,“情”是内核。3.抓关键字词,定位情感基调。抓关键字词主要有两种方法:一是抓“诗眼”“词眼”,因为这些字词往往直接表达诗的主旨、情感;二是抓诗歌中显示情感的“情感语言”;另外,诗歌中的细节描写常常涉及对形象的塑造、情感的抒发,阅读时切不可一晃而过。4.借助语境,推测主旨、情感。要读懂难句,就要依靠上下语境,推测语法、句意、情感。多注意尾联,诗人往往先写景叙事,后抒情议论。研真题一、(2023·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9分)答友人论学林希逸

逐字笺①来学转难,逢人个个说曾颜②。那知剥落皮毛处,不在流传口耳间。禅要自参求印可,仙须亲炼待丹还。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③。【注】①笺:注释。这里指研读经典。②曾颜:孔子的弟子曾参和颜回。③鹤山:南宋学者魏了翁,号鹤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的首联描述了当时人们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B.诗人认为,“皮毛”之下精要思想的获得,不能简单依靠口耳相传。C.颈联中使用“自”“亲”二字,以强调要获得真正学识必须亲自钻研。D.诗人采用类比等方法阐明他的治学主张,使其浅近明白、通俗易懂。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诗歌语言、手法的能力。A项,“不畏艰难、努力学习圣人之道的学术风气”错误。“学转难”表明用“逐字笺”的学习方法难以理解经典真谛,且“逢人个个说曾颜”也并非指努力学习圣人之道,而是讽刺当下人们对圣人之道的学习流于表面。2.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①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然也缤纷绚烂,但活力已经不再。②唯有回归本原,方能获得学问真谛,就如同在树头枝底欣赏桃李,方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句内涵,把握诗歌主题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把握魏了翁名言的意思。“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是说在树头枝底观赏桃李,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接着把握本诗尾联的内容,并结合诗歌的主题来谈自己的理解。“卖花担上看桃李,此语吾今忆鹤山”,是说大家在肩挑的担子上观看鲜花,根本想象不到桃李绽放的盛况。结合诗歌的标题“答友人论学”可知,此处用“看桃李”来喻指做学问,以“树头枝底”来喻指学问的本源。诗人以此说明要想获得学问的真谛需要回归本源,这就如同观赏桃李,卖花担上的桃李虽美,但离开“树头枝底”,没有了活力,唯有到树头枝底才能体会到其活泼的精神状态。二、(2023·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9分)湖上晚归林

逋卧枕船舷归思清,望中浑恐是蓬瀛。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依稀渐近诛茅地①,鸡犬林萝隐隐声。【注】①诛茅地:诗中指人的居所。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人描写自己乘船归家途中所见,笔下画面随着行程逐次展开,自然流畅。B.诗人眼中的景物在秋日余晖的映照之下,有动有静,多姿多彩,令人愉悦。C.诗人如处仙境的感觉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D.诗人调动多种感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状物生动,笔触鲜活而细腻。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项,“被人居之地的鸡鸣狗吠之声破坏,心情也发生了变化”错误。尾联写不知不觉地到达了诗人居住的小岛,远远地就能听到鸡鸣犬吠之声。诛茅地,引用屈原作品中的句子,“宁诛锄草茅,以力耕乎”,作者以此表明自己甘心隐逸、不求名利的决心。“鸡犬林萝”之声更增添了生活气息,这声音并未破坏诗人美好的感觉,心情也仍然是愉快的,并未发生变化。4.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6分)答:①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透露出愉悦闲适之心境,全诗景物都笼罩上诗人的主观色彩。②诗歌第二句写小船仿佛在仙境穿行,诗人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③诗歌颔联写夕阳晚照中小桥流水、山寺云峰悠然宁静的状态,恰是诗人内心宁静闲适的投射。④诗歌颈联描写归飞的小鸟和水中的红莲,“如见避”“似相迎”,运用拟人手法写鸟儿避人飞走,荷花热情欢迎,描写细腻,同样传达出诗人回家之时愉悦闲适的心情。【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观点态度,鉴赏诗歌内容、情感的能力。“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用自己的眼光、情感来看事物,所以万物都带有我自己的主观色彩。这是“有我之境”。诗歌首联“卧枕船舷归思清”,写诗人头枕船舷,归意极浓。“卧枕”二字写出诗人姿态的随意,表露内心的愉悦闲适。正因为这样的心境,使诗人眼中所见都带有了主观色彩。首先是“望中浑恐是蓬瀛”,诗人举目四望,周围碧波荡漾、云雾茫茫,小船好像正在蓬瀛仙界里穿行。这山这湖诗人并非首次见到,但因为要回到家中,心情愉快,因而眼中所见景色也格外美丽。接着写“桥横水木已秋色,寺倚云峰正晚晴”,时值秋天,色彩斑斓,小桥流水、山寺云峰,都在夕阳晚照之中显得非常宁静,它们似乎都不想打搅诗人的思绪,也好像正享受着璀璨晚霞的沐浴。“桥横”“寺倚”,表现出景物悠然的状态,也委婉地抒写出作者并不急于回家,而是很喜欢这种幽静和安闲的行程。其实自然景物并不带有感情色彩,正因诗人自己内心的宁静闲适投注其上,在诗人眼里景物才呈现出悠然、宁静的状态。最后是“翠羽湿飞如见避,红蕖香袅似相迎”,刚下过一阵小雨,鸟儿的翅膀湿漉漉的,正安静地栖息在水草边。客舟的船桨惊动了它,鸟儿赶紧振翅飞走。湖面上微风轻拂,粉红色的荷花姿态婀娜,仿佛正在热情地欢迎诗人的归来。作者采用拟人手法,“如见避”“似相迎”,细腻生动地展现了湖面上的动植物,也传达出诗人愉悦的心情。如果诗人归心似箭,就会心有旁骛,不可能如此细心地进行观察和描摹。明考向年份卷别内容出处2023年新课标Ⅰ卷林希逸《答友人论学》(宋诗):这是一首酬答诗,诗人对友人关于治学的论述作出了答复新课标Ⅱ卷林逋《湖上晚归》(宋诗):这是一首七律诗,写诗人秋日傍晚乘舟归家所见,于景物描写中见出诗人的恬淡心情

年份卷别内容出处2022年新高考Ⅰ卷魏了翁《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宋词):词人借写人日这天前去南山探春途中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和勉励之意新高考Ⅱ卷李白《送别》(唐诗):是一首送别题材的诗歌。诗作中送别之情浓郁深厚,韵味悠长

年份卷别内容出处2021年新高考Ⅰ卷杨巨源《寄江州白司马》(唐诗):是一首赠寄题材的七言律诗。该诗是为遥寄被贬官江州的白居易而作,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心和劝勉之意新高考Ⅱ卷陆游《示儿子》(宋诗):是一首七言律诗。陆游用这首诗教导儿子学习先贤,发奋读书,勤俭耕种

年份卷别内容出处2020年新高考Ⅰ卷杜甫《赠别郑炼赴襄阳》(唐诗):是一首赠别题材的五言律诗。诗中既有对朋友的祝愿,也有对自身的感喟新高考Ⅱ卷韩驹《赠赵伯鱼》(宋诗):是一首赠答题材的七言诗节选部分。本诗肯定了赵伯鱼的学诗途径,阐明了学诗的观点

1.命题解读命题解读选材特点1.多选用唐宋诗词中的名家作品作为考试文本,偏重名家非常见作品。2.诗歌体裁多样,内容丰富。诗歌鉴赏在体裁方面,总体来说以诗为主,其中律诗所占比重最大,其次是古体诗、词等。就内容方面来说,多集中在酬答唱和、咏物、送别、即景抒怀、题书画等方面。题材多样,不再集中于曾经的写景抒怀之作。命题解读选材特点3.主题上,注重对古代优良传统与精神品质的传承。如2023年新课标Ⅰ卷的《答友人论学》,意在告诉人们求学需要“自参”“亲炼”,亲身治学方可获得学问真谛;2022年新高考Ⅰ卷的《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意在勉励人们自强不息,通过勤劳工作不断追求美好生活;2021年新高考Ⅰ卷的《寄江州白司马》劝诫友人不要消磨志气,而要树立人生信心;2020年新高考Ⅱ卷,韩驹在《赠赵伯鱼(节选)》中主张“学习前人、长期艰苦学习”的学诗途径;等等。4.注重教考衔接,适度关联教材内容。如《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很容易让考生联想到曾经学习过的古诗词,有助于理解试题中的古诗词

命题解读考查能力1.理解分析诗意的能力,包括理解、分析诗句基本意思的能力,理解、分析、概括诗歌主要内容的能力。2.分析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包括赏析诗歌的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等的能力,赏析诗歌的词、句、语言风格等的能力,赏析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抒情方式、结构技巧等的能力。3.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包括分析概括、鉴赏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情感态度和主要观点等的能力。4.关联教材的能力,包括迁移运用教材知识的能力、与教材进行比较阅读的能力命题解读必备知识诗、词、曲等古代诗歌的基本特征、一般体例和主要手法,古代汉语的字词句法等相关知识,古代常见的文化知识,文学史常识和古代诗歌创作的一般规律

2.命题指向(1)题型稳定,近年均为一道四选一客观题和一道主观题。客观题更加侧重对诗句意思的准确理解,对表达技巧的判断和对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主观题注重创设情境,切入点较小,问题指向具体而明确。从主观题的标准答案来看,答案较为简洁,要点性强,关键词明显,分条呈现。(2)显性关联,考点设置直接与教材内容关联。2022年全国乙卷选用王勃的《白下驿饯唐少府》,试题要求学生将其与教材所选王勃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进行比较;2022年新高考Ⅱ卷选用李白的《送别》,要求学生判断该诗最后两句与教材所选《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的表达方式是否相同。3.命题预测(1)关联教材,比较鉴赏。近年来高考中诗歌鉴赏的材料多呼应教材,题干设问或体味情感异同,或辨别表达方式的异同,和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材的关联度,引导学生平时学习要重视教材、用好教材,提升课堂质量。(2)题型不变,设问出新。在设问上将改变较为固化的设问方式,减少指向宽泛的题型,设问往往聚焦于诗歌中的具体内容,通过考点的细化、表述的变化、文本理解的深化等方式创设多样情境,扩大试题的开放性和灵活性,减少学生死记硬背、机械刷题。(3)综合考查,答案复合。在目前的诗歌考查趋势下,将会更多地贯串高考评价体系“四翼”中融会贯通的要求,将融合理解、判断、分析等多项能力和情感、手法、艺术特点等关键能力,进行组合考查。主观题答案容量将进一步扩张,突破传统诗歌题目的答题套路,将答案聚焦于考查诗歌本身,体现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考查。(4)真实情境,突破常规。近年来高考试题的设置,往往能够拉近作品与学生的距离,贴近学生生活,引导学生价值观发展。这些命题特点,在2024年高考古诗鉴赏中,仍会不同程度地体现。知晓考查点1.选择题设题方式年份卷别题目2023年新课标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新课标Ⅱ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年份卷别题目2022年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Ⅱ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021年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Ⅱ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年份卷别题目2020年新高考Ⅰ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新高考Ⅱ卷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选择题重要考点:古代诗歌阅读的综合选择题,既有对内容的理解,也有对手法、语言、情感的把握。选项在措辞上细致严谨,错误设置相对隐秘。2.主观题设题方式年份卷别题目2023年新课标Ⅰ卷16.诗的尾联提到魏了翁的名言:“不欲于卖花担上看桃李,须树头枝底方见活精神也。”结合本诗主题,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新课标Ⅱ卷16.王国维说:“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这一观点在本诗中是如何得到印证的?请简要分析

2022年新高考Ⅰ卷16.词人在下阕发表议论,指出如果懂得做人的道理,每天都是人日。词中谈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新高考Ⅱ卷16.本诗是如何表现离愁别绪的?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年份卷别题目2021年新高考Ⅰ卷16.前人论此诗,认为第二句已包含委婉劝告的意思,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新高考Ⅱ卷16.诗人指出“道在六经宁有尽”,又让儿子“熟读周公七月诗”,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2020年新高考Ⅰ卷16.诗的颈联写到峨眉、岘首两座山,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新高考Ⅱ卷16.作者主张什么样的学诗途径?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主观题重要考点:(1)鉴赏诗歌的形象(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意境)(2)鉴赏诗歌的语言(炼字、炼句、语言风格)(3)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结构技巧)(4)鉴赏诗歌的思想内容和感情。(5)评价诗歌作者的观点态度。(6)分析诗歌作者的写作意图。(7)比较阅读(鉴赏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温旧知·牢记忆·巩固知识网教考衔接知识回扣考点练透1选择判断要精准定重点·讲技法·掌握解题术一、掌握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设误类型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主要从形象、语言、内容情感、表达技巧方面设误。但是,具体考查时,往往都要细化。方面设误类型形象画面的判断形象身份理解错误、形象特点概括不当、形象判断失误、形象作用分析不当、画面描绘不当、意境概括有误。考生往往对诗句内容的理解不当,对诗歌形象的意义理解不当,概括的方法不当,不知常见意象的特点,造成失误方面设误类型鉴赏语言方面词句解释错误、语言风格(特色)错误。考生不会借助语境理解词句意思;不会根据诗歌语言,判断风格(特色)内容感情判断哀乐颠倒、对象错误、诗句理解错误。考生没有正确理解诗意,不会利用诗歌中的某些暗示性词语进行推导,造成失误考查表达技巧表达技巧判断错误、表达技巧的作用分析不当、相关内容联系错误等类型。考生对表达技巧知识积累不足,或不能理解表达技巧的特征和作用,或不能联系相关内容进行鉴赏分析,造成失误二、精准判断古诗鉴赏选择题3步骤解题步骤阐释第一步:审清题干,勾画要点认真审读题干,弄清楚选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题干上有没有关涉诗歌具体要素的关键词;选项的信息切分,信息点与四要素(内容、主题、结构和语言)及相关艺术手法的对应。细读四个选项,对每个选项做信息切分的勾画圈点,把勾画出的词语与四要素进行对应分析第二步:明确角度,分析选项熟悉各种设误方式。将选项与对应的诗句逐一比对,结合学过的诗歌鉴赏相关知识,找出选项中的确切根据或确切错误点第三步:题文比对,巧妙排除把选项与全诗进行综合比对,利用排除法,确定对的选项或错的选项,然后根据题干要求确定答案典题试做(2022·新高考全国Ⅰ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醉落魄·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①魏了翁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注】①人日:旧俗以农历正月初七日为人日。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A/状元支招/第一步:审清题干,勾画要点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第二步:明确角度,分析选项选项表述原文表述考查点分析判断A.词人在人日约朋友去南山探春,但因年老体弱,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人日南山约应提刑懋之”“无边春色。人情苦向南山觅。”词句含意错误。“年老体弱”无中生有;“感到此行会比较困难”理解错误,“苦”字形容执着地追求,表达出了人们寻觅春色的执着B.在人日这天吹打奏乐,祈盼农桑丰收,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句意和情感正确。“祈麦祈蚕”点出“村村箫鼓家家笛”的目的,即祈求农事丰收选项表述原文表述考查点分析判断C.这首词以朴实的笔触描绘当时农村的风俗景况,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村村箫鼓家家笛。祈麦祈蚕,来趁元正七。”“翁前子后孙扶掖。商行贾坐农耕织。”内容和风格正确。词中所述正是农村的风俗景况,生活气息浓郁。“扶掖”“行”“坐”等口语化词语,体现了语言风格的朴实D.词人以议论入词,能够做到情由境出,情至论随,全词并无生硬之感“须知此意无今昔。会得为人,日日是人日。”手法和观点正确。最后三句为议论句,此议论由上文自然而来,可谓“情由境出,情至论随”,选项分析正确第三步:题文比对,巧妙排除找短板·强突破·全面促提升短板不清楚古代诗歌综合选择题常见设误类型,不会巧妙比对针对突破古诗鉴赏综合选择题考查点及应对策略考查点应对策略语句含意把诗句作为平常的文言语句进行翻译,同时进行相关联想,在头脑中复现诗句所说景物或事件,由此确定句意到底是什么,进而判断选项中对词语的解释或对句意的理解正确与否考查点应对策略诗歌常识了解诗歌发展历史,熟记其分类、文体特征、风格流派、作家作品等,就能对试题中所涉及的诗歌常识迅速作出判断表达技巧熟练掌握诗歌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表达方式、结构技巧等。见到试题中对技巧的分析后,与诗句一一对应比较,再判断正误。涉及全诗则需要对全诗的思想内容认真分析,再与选项的内容进行对照考查点应对策略语言风格诗歌常见的语言风格:清新自然、朴素平实、华丽生动、含蓄隽永、沉郁顿挫等。要熟练掌握每一种语言风格的内涵,作答时一句句地分析诗歌到底符合哪种风格,然后再判断选项形象意境找出诗中的人物、景物、事物描写,结合诗句含义分析其形象。找出诗中的意象,分析其各自的特征,再整体感知其营造的氛围,品味诗歌意境,判断选项是否正确。熟记常见的意境特征: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萧疏凄凉等考查点应对策略情感色彩在把选项与原诗作对照分析时,一要注意诗句的陈述主体,看是否与选项所述一致;二要注意诗句中的典故、意象等,对其感情色彩进行深入感知,看与选项所述是否一致;三要注意诗歌下面的注释,看注释有怎样的提示对点强化1.(2023·山东潍坊二模)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的题目。答晁以道①陈师道转走东南复帝城,故人相见眼偏明。十年作吏仍糊口,两地为邻阙寄声②。冷眼尚堪看细字,白头宁复要时名。孰知范叔③寒如此,未觉严公④有故情。【注】①作者被罢职回京后创作此诗。②寄声:托人传话。③范叔:范雎,曾相秦,家贫无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