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1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2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3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4页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册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课时练习一、单题1.如图是中英签署的《北京条约》签字页,上面注明的时间之一为“大清咸丰十年”。这一条约(

A.是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B.影响到洋务派发动的自救运动C.签字之时太平天国运动已结束D.见证了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魏源曾在《海国图志》中谈及英国的新闻报纸时说:“刊印逐日新闻纸以论国政,如各官宪政事有失,许百姓议之,故人恐受责于清议也。”据此可知,魏源(

)①揭示了新闻报纸的政治功能②以中国语境解读西方政治现象③抛弃了天朝上国的传统观念④广泛关注国际政治舆情的变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3.茶叶在19世纪30年代每年出口5000万磅,1844年增至7000万磅,1851年达9900万磅,几乎增加了一倍。丝的出口,在鸦片战争前一般每年只有几千包,最多不过10010包,1847年增至22000多包。材料反映了(

)A.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B.中国的农副产品受到英国的推崇C.近代中国工业的快速发展D.近代中国人消费观念的巨大变化4.19世纪,魏源(1794-1857年)在《四洲志》稿本的基础上,写成《海国图志》50卷,1852年又扩充到100卷。这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世界许多国家的历史、地理、政治、经济以及船械制造等。这说明了(

)A.抑制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的扩张 B.统治者放弃了天朝上国的观念C.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重大贡献 D.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略5.下面是《海国图志》的部分目录,这反映了(

)卷—筹海篇一议守上筹海篇二议守下卷二筹海篇三议战筹海篇四议款卷三海国沿革各图东南洋各国沿革图大西洋欧罗巴各国沿革图A.部分知识分子应对西方侵略时的思考 B.民众认识到抵抗西方侵略的必要性C.民众对西方历史地理知识的迫切需求 D.部分知识分子对当时世界全面认知6.1842-1845年,中国对英国大批棉纺织品的进口造成了19世纪四五十年代的长期壅塞。此后英国输华的纺织品总值,很少超过1845年的水平,到1854年甚至降到64万镑。这表明当时(

)A.中国逐步卷入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B.中国市场需求和购买力仍然有限C.中英正常贸易受到鸦片走私阻碍 D.中英正常贸易商品结构相对单一7.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史实与推论错误的是(

)A.“戊戌变法”——推动了新思想的传播和思想解放B.“辛亥革命”——从此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C.鸦片战争——开启了中国大规模近代化的步伐D.五四运动——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8.下图为1864—1869年汉口茶叶出口统计表,该表能反映出(

A.茶叶已成为中外贸易的大宗商品 B.开埠后汉口近代工商业的发展C.上海取代汉口成为全国商业中心 D.与世界市场联系的区域化差异9.1842年8月29日,英国军官利洛在其日记中写到:“在欧洲,外交家们极为重视条约中的字句与语法,中国的代表们并不细加审核,一览即了。很容易看出来,他们所焦虑的只是一个问题,就是我们赶紧离开。”与此有关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0.1792年,英政府以给乾隆祝寿为名,派马戛尔尼来华,并向清政府提出开放宁波的要求,当即遭到严词拒绝。此要求英国通过以下哪一条约得逞(

)A.《南京条约》 B.《北京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11.“战争的本身倒没有什么了不得之处,但这是第一次戳破‘天朝'威严门面。英国派遣远征军四千人……不久他们即占领舟山之定海,封锁长江的出海口及珠江,才继续北上威胁中国首都。“这场战争(

)A.因“亚罗号”事件而挑起 B.实现了英国鸦片贸易的合法化C.迫使中国接受关税协定等条款 D.掀起了列强瓜分中国的狂潮12.1857年,英法联军攻占广州后,一直控制着广州城。新赴任的两广总督黄宗汉为了不卷入广州的是非中,一路极尽拖延之能事,走了四个月才到达广东境内。材料现象表明()A.西方列强操纵了中国的内政 B.清政府已失去民心C.清朝个别官员缺乏责任意识 D.中央权威受到削弱13.南京和议后,浙江巡抚刘韵珂指出:“各省通商,烟禁大开,漏银更多,国用民用俱绝,兵无斗志,民有乱心,以英兵内犯为可喜。”这表明(

)A.清政府与西方和议遭民众抵制 B.民族矛盾上升为国内主要矛盾C.清政府已成为列强侵华的工具 D.鸦片战争激化了国内阶级矛盾14.如图为《海国图志》一书的封面,该书作者为(

A.魏源 B.李鸿章 C.林则徐 D.康有为15.《海国图志》问世不久即传入日本,当时著名学者佐久间象山感叹自己与魏源“所见亦有暗合者”“真可谓海外同志”;另一日本学者感慨道:“使海内尽得观之,庶乎其为我边防之一助矣!”这表明此时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A.有了“开眼看世界”的意识 B.主张中日结盟以反对西方的侵略C.产生了反对封建专制的思想 D.已经掀起救亡图存的政治文化运动二、材料分析题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鸦片战争爆发后,《中国丛报》即刊载了五口通商口岸的史地知识。1850年,传教士郭实猎向英国皇家学会呈递关于西藏史地和自然资源的报告。除此以外,来华西人还着眼于中国的生活、习俗、文学、艺术、科技,在内容建构上,逐渐呈现出综合的书写倾向。随着中外时局的变动,来华西人的中国历史书写改变了“中华文明西源说”,把中国视为了一个独立的文明单位。材料二

道咸以来,海禁大开,部分文人士大夫将传教士介绍到中国的世界史地知识梳理成系统,撰《海国图志》、《瀛寰志略》等著作,介绍西方政治、地理、科技,徐图寻求“制夷”之法。同光年间,“史学经世”的观念流行,读者群体也不断扩大。1874年王韬创办《循环日报》,并发文评价西方政治、经济、历史、文化、交通,鼓吹变法自强。1876年,郭嵩焘将出洋考察日记汇编为《使西纪程》,对西方的政教、工业、海防、外交做了相对客观的记载。甲午战败后,世界历史书写和评价的著作剧增,最具代表性的是王先谦所著的《日本源流考》《外国通鉴》《五洲地理志略》,不仅将“中国”纳入“世界”进行书写,还为后人了解各国的政局、物产、民俗等提供了重要史料。根据材料一分析近代以来西方书写中国历史有何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与近代西人书写中国史相比,中国人书写“世界史”有何不同之处,并分析近代中国“世界史”书写活动的意义。(3)综合上述材料,归纳影响历史书写的主要因素。参考答案:1.B2.A3.A4.C5.A6.B7.C8.D9.A10.A11.C12.C13.D14.A15.A16.(1)内容上:从关注边疆和通商口岸到对中国社会的全面关注(综合书写);路径上:从“中华文明西源说”到视中国为独立的文明单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